廣外陳師德
A. 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的景觀
正學亭傲立於菁園廣場上。「正學」二字取於第二任江蘇學政王先謙先生《勸學瑣言》中的對聯,「由正學生正識,以實心行實事」。王先謙曾任國子監祭酒、嶽麓書院院長。任江蘇學政期間,創辦了南菁書局,並為南菁書院置辦了在上海橫沙島的沙田產業,俗稱「南菁沙田」。亭子兩側「忠、恕、勤、儉」四字為陳立夫手跡,是傳承百年的南菁校訓。忠恕為處人應事之方,勤儉是立名成業之本。
亭內銅飾《南菁興學記》碑文,簡要敘述了南菁創辦至今的風雨滄桑。 亭中對聯「繹志多忘嗟老大,讀書有味且從容」這是清末洋務派和湘軍首領左宗棠在任兩江總督期間,為江蘇學政黃體芳1882年倡辦的南菁書院題寫的對聯。上聯的「繹」原意為抽絲,引申為尋求事理,亦指陳述。《禮記·射義》:「繹者,各繹己之志也。」孔穎達疏:「繹,陳也,言陳己之志。」「嗟」,嘆息悔恨。「老大」。一詞化用漢·樂府古辭《長歌行》「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左宗棠在諭子的家書(《咸豐十年正月三十日與孝威孝寬》)中曾指出:「讀書做人,先要立志,……志患不立,尤患不堅。……如果一心向上,有何事業不能做成?」上聯即是鼓勵書院學生立志向上,不斷尋究事理,經世致用,就不致因蹉跎歲月老無所成而悲嘆。下聯的「讀書有味」,出自南宋·陸游《不寐》詩:「讀書有味身忘老,報國無期涕每傾。」「從容」,即不慌不忙。陸九淵曾引一學者詩雲:「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無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宋·陸九淵《語錄》)。南宋哲學家、教育家朱熹也指出:「讀書之法:要當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從容乎句讀文義之間;而體驗操存踐履之實。」(《答陳師德書》)。作者對此則有自己獨到的心得,他在咸豐十一年正月二日《與孝威》的信中說:「讀書要循序漸進,熟讀深思,務在從容涵泳以博其義理之趣,不可只做苟且草率工夫,所以養心在此,所以養身在此。」下聯就是年近七旬的作者介紹讀書「有味」的切身體驗。
從中足見當年明確的辦學宗旨。原刻聯已毀,對聯由當代書法家張錫良所書。身置亭中,可練達性靈,可陶冶情趣,可「明志」,可「致遠」,孕育書卷氣,蘊含人文氣。 「漱蘭」是南菁書院的創始人黃體芳的字。池名由我校校友、著名書法家邢秀華女士書寫。池塘南北兩側為書院碑廊,共有仿古碑刻18座。其中南側9座文字碑,記載了書院創建的歷史;北側9座圖像
碑,再現了與南菁書院相關的7位先賢形象,還包括兩幅源自《江陰縣志》的「長江水師協鎮署圖」和「江陰城隍圖」。在碑廊中徜徉,南菁歷史的光影隨處躍動。 三拱校門是仿民國當年南菁學校箭炬校門而建,總寬15.8米,高10.3米,青磚罩面,飾以牡丹圖案,盡顯雅緻。箭炬之形,含光明崇上之意。南菁自古就是「三吳才籔」之地,人才聚集,群賢畢至。復制移植古老校門,本身就代表著南菁人銘記歷史、傳承文化、繼往開來、做強名品的美好心願。
B. 誦讀品味是不是四字成語
誦讀品味 不是四字成語,含 誦 成語只有18個:
傳誦不絕 傳誦一時 春誦夏弦 口誦心惟
口誦心維 日誦五車 循誦習傳 稱功誦德
諷德誦功 觸目成誦 耳聞則誦 過目成誦
家傳戶誦 家傳人誦 家弦戶誦 塗歌邑誦
輿人之誦 晝耕夜誦
1、春誦夏弦
【拼音】: chūn sòng xià xián
【解釋】: 誦、弦:古代學校里讀詩,只口誦的叫「誦」,用樂器配合的叫「弦」。原指應根據季節採取不同的學習方式。後泛指讀書、學習。
【出處】: 《禮記·文王世子》:「春誦夏弦,大師詔之。」
【舉例造句】: 入於門牆,如造闕里。春誦夏弦,載颺淑聲。 ★唐 · 劉 禹 錫《許 州 文 宣 王 新 廟 碑》
【拼音代碼】: csxx
【用法】: 作謂語;泛指讀書學習
2、日誦五車
【拼音】: rì sòng wǔ chē
【解釋】: 一天誦讀好多書。五車,形容書多。
【出處】: 宋·朱熹《答陳師德書》:「抑讀書之法要,當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從容乎句讀文義之間,而體驗乎操存踐履之實,然後心靜理明,漸見意味。不然,則雖廣求博取,日誦五車,亦奚益於學哉?」
【拼音代碼】: rswc
【用法】: 作謂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C. 有關學問的名言
有關學問的名言
學而不化,非學也。
——[宋]楊萬里《庸言》
學莫大於博,行莫過乎約。
——[唐]馬總《意林·附編·袁准飛書》
學則樂。君子無處非學,故無處非樂。
——[清]申涵光《荊園進語》
學以專而精,以久而成。
——《黃興集·在湖南政見歡迎會上的演講》
學非有礙於思,而學愈博則思愈遠;思正有功於學,而思之困則學必勤。
——[清]王夫之《四書訓義》卷六
明智之所求者,學問也。雖有至聖,不生而智;雖有至材,不生而能。
——[漢]王符《潛夫論·贊學》
知而好問,然後能才。
——《荀子·儒效篇》
洪鍾未嘗有聲,由扣乃有聲;聖人未嘗有知,由問乃有知。
——[宋]張載《正蒙·中正篇》
炫耀廣博見識或淵博學問的人,是既沒有見識也沒有學問的人。
——(美)海明威
聞見廣則聰明辟,勝友多而學易成。
——[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九》
相從勉講學,事業在積累。
——[宋]陸游《送子龍赴吉州掾》詩
須作出生死學問,莫作趨時學問。
——弘一大師《寒笳集》
悟處皆出於思,不思無由得悟;思處皆緣於學,不學則無可思。學者所以求悟也,悟者思而得道也。
——[清]陸世儀《思辨錄輯要》卷二
資性不足恃;日新德業,當自學問中來。
——《明史》卷一九二《楊慎列傳》
欲知則問,欲能則學。
——《屍子·處道》
虛假的學問比無知更糟糕。無知好比一塊空地,可以耕耘和播種;虛假的學問就像一塊長滿雜草的荒地,幾乎無法把草拔盡。
——(義大利)康圖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論語·公冶長》
善學者,求言必自近;易於近者,非知言者也。
——[宋]朱熹《朱子文集·答陳師德》
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
——《禮記·學記》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禮記·中庸》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清]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與友人論學書》
博學切問,所以廣知。
——[漢]黃石公《素書·求人之志》
博覽多聞,學問習熟。
——[東漢]王充
D. 朱熹寫的讀書之法的後兩句是
循序漸進。朱熹說:「讀書之法,莫貴於循守而致精。就是說,讀書要有個先後順序,讀通一書,再讀一書。就讀一書而言,則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順序讀,先讀的未弄通,就不能讀後面的。這樣才不會生吞活剝或雜亂無章。朱熹還進一步指出,讀書要從易到難,從淺到深,從近到遠,急不得,也慢不得。「所謂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謂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這是在告被讀書人既不可急於求成,也不可鬆鬆垮垮,而要進度適當,方能見效
E. 文言文《讀書之法》朱熹 求翻譯
朱熹讀書法
由後人總結的朱熹讀書的總原則:
「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他認為,只有這樣讀書,才會「意定理明,而無疏易凌躐之患」;才會使書上所言、心中所想、口中欲述融為一體;才會讀有所得,「記了無去處」。
朱熹談其讀書經驗時曾指出:「讀書之法,當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從容乎句讀文義之間,而體驗乎操存踐履之實,然後心靜理明,漸見意味,不然則雖廣求博取,日誦五東,亦奚益於學哉」(《文集·答陳師德》)。這是教誨人們,讀書既要循序漸進,又要從不間斷,專心於一;經過潛心玩味,體察其理,方為善學。
朱熹還強調,讀書「務廣而不求精」是一病忌;泛觀泛從,貪多而不化,不是讀書的好方法。他比喻說:「所讀書太多,如人大病在床,而眾醫雜進,百葯交下,決無見效之理。」有效的方法應是:「只且立下一個簡易或常的課程,日日依此積累工夫」(《文集·答呂子約》),知序而進,熟讀精思,勤奮刻苦,方是為學之真功夫。
由朱熹的學生歸納的「朱子讀書法」六條:
(1)循序漸進。要求讀書要安排一個「簡易可常」的進程,根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書的難易程度,先讀什麼,後讀什麼,要有次第可常;讀懂讀通一書,再讀另一書。朱熹說:「以二書言之,則通一書而後及一書。以一書言之,則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亂也。量力所至而謹守之,字求其訓,同索其旨,未得乎前,則不敢求乎後;未通乎此,則不敢志乎彼。」在講到讀書要按難易次第而進時他說:「如攻堅木,先其易者而後節目,如解亂繩,有所不通,則姑置而徐理之,此讀書之法也。」(《詩書之要》)這些都是為學的基本功夫,而有些人卻做不到,為什麼?「原來道學不明,不是上面欠工夫,乃是下面無根腳。」也就是說,不能循序漸進,不曾打好基礎。
(2)熟讀精思。讀書必須記得背得,必須精熟。他說:「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同上)這是對如何進行讀與思提出的要求,其具體作法應該是:「學者讀書,讀得正文,記得註解,成誦精熟,注中訓釋文意,事物、名件、發明相穿紐處,一一認得,如自已作出來的一般方能玩味反復,向上有通透處。」可見,讀書要達到「熟讀精思」要求,是很不一般的,它需要有意志、情感、興趣的協同作用,有刻苦攻讀、勤奮勉進的毅力。
(3)虛心涵泳。讀書要虛心靜慮,要忠於作者原意,不可先入為主,穿鑿附會。要有耐性,切戒慌忙,要細心玩索,深刻領會書中旨趣。如「吃果子一般,劈頭方咬開,未見滋味便吃了;須是細嚼,則滋味自出,方始識得這個是甜是苦,是甘是辛,始為知味」(《朱子全書》卷6)。「看入文字,不可隨聲遷就,我見處方可信。須沉潛玩繹,方有見處。不然,人說沙可做飯,我也說沙可做飯,如何可吃?」(《朱子語類》卷11)。
(4)切己體察。這是要求讀書時不能只在紙面上做工夫,還必須將書中道理與自己的生活結合起來,能將書上的「聖賢言語,體之於身」,考察體驗自己能否如此力行。朱熹曾說:「讀書須是身心都入在這一段裡面,更不問外面有何事,可見得一般道理出。」(同上)朱熹是主張「讀書窮理」的,他認為,「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性理精義》)而「讀書窮理當體之於身……讀書不可只就紙上求理義,須反來就自身上推究」(《朱子語類》)。
(5)著緊用力。讀書時必須抓緊時間、振作精神。不能疲疲沓沓、鬆鬆跨跨。他說:「寬著期限,緊著課程。為學要剛毅果決,悠悠不濟事。且如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是甚麼精神,甚麼筋骨!今之學者,全不曾發憤。直要抖擻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撐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緩。」(《朱子讀書法》)又說:「聖人千言萬語,無非只說此事須是策勵此心,勇猛奮發,拔出心肝與他去做。如兩邊擂起戰鼓,莫問前頭如何,只認卷將去,如此方做到工夫。」(朱子語類》卷8)總之,讀書時雖不可求速成,但必須抓緊抓狠,毫不懈怠,要有「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的精神。
(6)居敬持志。朱熹認為,做學問的訣竅「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而「讀書則實究其理,行已則實踐其跡」(《性理精義》)。因此,他要求「讀書須將心貼在書冊上,逐字逐句,各有著落,方始好商量。大凡學者,須是收拾此心,令專靜純一,日用動靜間,都無馳走散亂,方始看得文字精審。如此,方是有本領。」(《讀書》卷11)這是教人讀書必須將心收斂起來,有謹慎感,有進取心,不放縱自身,不輕率從事,做到「專靜純一」,志於為學。人若具有這種精神,用於應事時,就能敬於讀書。只要心能用於「專靜純一」,不「馳走散亂」,自然能做到「日用動靜間」,使為學之道發自內心,學起來當然要「日成日新」。
朱子讀書法是朱熹關於讀書方法論述的概括和總結,集中體現了他的讀書論和讀書經驗,很有見地。也是我國古代最系統的讀書法,是集古代讀書法之大成,值得認真研究和參考。
朱熹有關讀書的語錄:
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義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至於文義有疑,眾說紛錯,則亦虛心靜慮,勿遽取捨於其間。先使一說自為一說,而隨其意之所之,以驗其通塞,則其尤無義理者,不待觀於他說而先自屈矣。復以眾說互相詰難,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則似是而非者,亦將奪於公論而無以立矣。大率徐行卻立,處靜觀動,如攻堅木,先其易者而後其節目;如解亂繩,有所不通則姑置而徐理之。此觀書之法也。
凡讀書,須整頓幾案,令潔凈端正,將書冊齊整頓放,正身體,對書冊,詳緩看字,仔細分明讀之。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永遠不忘。古人雲,「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F. 陳師行與陳師德是什麼關系
陳師行與陳師德同是武當三豐派第十五代傳人,屬於師兄弟關系!
師行入門早是師兄,師德2002年才上的武當山,所以自然是師弟!
G. 與教與學的贈言有那些
(1)言傳身教
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從。
《謝覺哉詩選·哭凌波同志》
對於新生說來,教師具有無可懷疑的威信,教師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資仿效的榜樣。然而決定著兒童對教師的進一步關系的建立的還是教師的工作作風和他的人格品質。
(俄)凱洛夫《教育學》
對孩子進行批評,不如做出示範。
(法)朱倍爾
在教育工作的實踐中,教師是不能沒有道德上的教訓和說教的,但是只有出自有威信的並為學生所尊敬的教師之口,而且恰如其分,在適當的地方,才會發生教育的權力。
(俄)彼得洛夫
如果你想糾正你的學生的弱點,你就應該把你自己的弱點暴露給他看,就應當讓他在你身上也發現他所體驗到的斗爭,使他照你的榜樣學會自己克制自己。
(法)盧梭
言教不如身教之易於感人。
[清]梁章鉅《退庵隨筆·政事》
身教親於言教。
[清]魏源《古微堂內集·學篇》
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
《陶行知文集·答山西銘賢學校徐正之先生書》
要以行動而不以言辭去教育青年,他們在書本中是學不到他們從經驗中學到的那些東西的。
(法)盧梭《愛彌兒》
真正的教育不在於口訓而在於實行。
(法)盧梭《愛彌兒》
真正的教師,極力防止他的壞習慣及於學生。
(美)奧爾科特《神秘的格言》
熱情的教師,你要保持純朴謹言慎行。
(法)盧梭《愛彌兒》
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而且是模範。
(美)布魯納《教育過程》
教師真正的教養性表現為:學生能從他身上看到一個引導他們攀登道德高峰的引路人,從他的話里聽出他在號召他們成為忠於信念,對邪念不妥協的人。
(俄)蘇霍姆林斯基《關於全面發展教育的問題》
教師也是教育過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徵意義的人物,是學生可以視為榜樣並拿來同自己作比較的人物。
(美)布魯納《教育過程》
教師是學校里最重要的師表,是直觀的最有教益的模範,是學生的最活生生的榜樣。他希望引導別人走正確的道路,激發別人對真和善的渴求,使別人的素質和能力得到最好的發展,因此他應當首先發展他本身的這些優秀品質。只有當你不斷地致力於自我教育的時候,你才能教育別人。
(德)第斯多惠《德國教師教育指南》
做導師的人自己便當具有良好的教養,隨人、隨時、隨地,都有適當的舉止與禮貌。
(英)洛克《教育漫話》(2)思考
一個善於思考的人的最高成就是,把可知的事物尋個水落石出,對不可知的事物敬而遠之。
(德)歌德《歌德的名言和感想集》
一個能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
(法)巴爾扎克
一個人年青的時候不學會思索,他將一無所獲。
(美)愛迪生
人,總有根據前人思索過的記憶來使用眼睛的習慣,因而一切東西都一定還有未被探索到的地方。
(法)福樓拜
人思考越少,話越多。
(法)孟德斯鳩
千慮之計,有劣於一慮之得;百藝之能,有粗於一技之習。
崔敦禮《芻言》
千慮一得。
《漢書·韓信傳》
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孟子·告子上》
不下決心培養思考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的最大樂趣。
(法)法朗士
不要遵循這條大家所習慣的道路,以你茫然的眼睛,轟鳴的耳朵以及舌頭為准繩,而要用你的理智來解決紛爭的辯論。
(古希臘)巴門尼德
不加思考地濫讀或無休止地讀書,所讀過的東西無法刻骨銘心,其大部終將消失殆盡。
(德)叔本華
不思想的人當然不是人。
(德)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
書讀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會覺得你知道得很多;當你讀書而思考得越多時,你就會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還很少。
(法)伏爾泰
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地是問號,我們大部分的偉大發現都應當歸功於「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逢事都問個為什麼?
(法)巴爾扎克
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
(美)愛因斯坦《論教育》
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是思維著的精神。
(德)恩格斯
在開口之前,先把舌頭在嘴裡轉十個圈。
(俄)屠格涅夫
當一個人在深思的時候,他並不是在閑著。有看得見的勞動,也有看不見的勞動。
(法)雨果
如果一個人掌握了他的學科的基礎理論,並且學會了獨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會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種主要以獲得細節知識為其培訓內容的人來,他一定會更好地適應進步和變化。
(美)愛因斯坦
任何人的思考,都是對別人的想法做思考,思想最深沉的人,總是從別人的想法中采擷適合自己的東西,然後使之脫胎換骨。
亞當《文學精言錄》
沒有大膽的猜測就作不出偉大的發現。
(英)牛頓
冷靜思考的能力,是一切智慧的開端,是一切善良的源泉。
(奧地利)弗洛伊德
這完全不是冥冥中有什麼天才對我的突然啟示,而是我的思考對我的啟示。
(法)拿破崙
這個世界對思考的人而言是喜劇,對感覺的人而言是悲劇。
(英)渥波爾
我並沒有什麼方法,只是對一些問題用了很長的時間思考罷了。
(英)牛頓
我平生從來沒有做過一次偶然的發明。我的一切發明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嚴格試驗的結果。
(美)愛迪生
我的成就,都歸功於精微的思索。
(英)牛頓
我們可以由讀書而搜集知識,但必須利用思考把糠和麥子分開。
富斯德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
(美)愛因斯坦
若無某種大膽放肆的猜測,一般是作不出知識的進展的。
(英)休厄爾
知道事物應該是什麼樣,說明你是聰明的人;知道事物實際上是什麼樣,說明你是有經驗的人;知道怎樣使事物變得更好,說明你是有才能的人。
(法)狄德羅
活著就要思索。
(古羅馬)西塞羅
珍珠是不會浮到水面上的,要尋找它,必須冒著生命的危險潛到深水裡。
弗洛列斯坦
思索吧,思索能引人入勝。
(俄)車爾尼雪夫斯基
思索,繼續不斷地思索,以待天曙,漸漸地見及光明……如果說我對世界有些微貢獻的話,那不是由於別的,卻只是由於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
(英)牛頓
思索生知。
《管子·內業》
思考「可以構成一座橋,讓我們通向新知識。」
(德)普朗克《名言大觀》
思考是理性的勞動,而幻想是理性的愉悅。
(法)雨果《悲慘世界》
思考時,必須要對思考的對象發生「興趣」,不斷地刺激它,並且要持之久遠不懈怠。
(德)叔本華《論文集·關於思考》
思而後行,以免做出愚事。因為草率的動作和言語,均是卑劣的特徵。
(古希臘)畢達哥拉斯《金言》
思則睿,睿作聖。
[宋]周敦頤《通書·思》
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孟子·告子上》
讀書可以獲得知識,思考才能去粗存精。
(美)奧斯本
讀書而不思考,等於吃飯而不消化。
(美)波爾克
讀書是易事,思索是難事,但兩者缺一,便全無用處。
(美)富蘭克林
真正思考的人,從自己的錯誤中吸取的知識要比從自己的成就中吸取的知識更多。
(美)約·杜威
真正的科學家應當是個幻想家,誰不是幻想家,誰就只能把自己稱為實踐家。
(法)巴爾扎克
假如別人和我一樣深刻和持續地思考數學真理,他們會作出同樣的發現的。
(德)高斯
善於思考的人,一旦從傳統偏見的令人眩目的影響中解脫出來,將會在人類的低等祖先中找到人類偉大能力的最好證據;並且從人類過去的漫長進化過程中,將會找到人類對達到更崇高的未來的信心的合理根據。
(英)赫胥黎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字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美)愛因斯坦
想像是人生的肉,若沒有想像,人生只不過是一堆骸骨。
貝魯泰斯(3)讀書
人類的全部生活都依次在書本中留下印記:種族、人群、國家消逝了,書卻依然存在。
(俄)赫爾岑
人不博覽者,不聞古今,不見事類,不知然否,猶目盲耳聾鼻癰者也。
[漢]王充《論衡·別通》
人能不食十二日,惟書安可一日無。
[宋]陸游《劍南詩稿·病足晝卧》
萬金之富,不以易吾一日讀書之樂也。
[明]薛瑄《薛子道論·上篇》
文學之於人也,譬乎葯。善服,有濟;不善服,反為害。
(唐)皮日休《鹿門隱書》
開卷有益,在乎用心。
[清]李蕊《兵鏡》卷四
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止。
(法)狄德羅
不要閱讀信手拈來的書,而要嚴格加以挑選。要培養自己的趣味和思維。
(俄)屠格涅夫
不盡讀天下之書,不能相天下之士。
《湯顯祖詩文集·舉王相如》
不為異端惑,不為文采眩,不為功利汨,庶幾可以言讀書矣。
[清]張伯行《學規類編》卷二
不是愛書即欲死,任從人笑作書顛。
[宋]陸游《劍南詩稿·寒夜讀書》
書,這是這一代人對另一代人精神上的遺言,這是將死的老人對剛剛開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這是准備去休息的哨兵向前來接替他崗位的哨兵的命令。
(俄)赫爾岑
書到用時方恨少,船行江心補漏遲。
《古今對聯集錦·治學聯》
書從疑處翻成悟,文到窮時始有神。
《古今對聯集錦·治學聯》
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運送給一代又一代。
(英)培根
書籍是科學的成果,但科學不是書籍的成果。
(英)培根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英)莎士比亞
書生習氣重,見書喜欲狂。
[宋]陸游《劍南詩稿·抄書》
為善最樂,讀書更佳。
[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卷一二
以鴻鵠之心讀書,必不能造乎精微。
[明]薛瑄《理學粹言》卷一
未得乎前,則不敢求其後;未通乎此,則不敢志乎彼。
[宋]朱熹《讀書之要》
世間何物貴?無價是詩書。
[唐]《王梵志詩·世間何物貴》
世上何人不讀書,書奴卻以讀書死。
[明]李贄《系中八絕》
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古今名人對聯》蘇東坡撰
用活書,活用書,用書活。
《陶行知文集·新舊時代之學生》
在讀書上,數量不列於首要,重要的是書的品質與所引起思索的強度。
(美)富蘭克林
在無需細讀的時候,學會略讀的技巧是很有幫助的。正確的略讀可使人用很少的時間接觸大量的文獻,並挑選出有特別意義的部分。
[澳]貝弗里奇《科學研究的藝術》
在科學著作中,你最好讀最新的書,在文學著作中,你最好讀最老的書。古典文學作品永遠不會衰老。
(英)布爾韋爾—利頓
在所閱讀的書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處的東西,把其他一切統統拋掉。
(美)愛因斯坦
有些書可供一賞,有些書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幾部書則應咀嚼消化;這就是說,有的書只要讀讀其中一部分就夠了,有些書可以全讀,但是不必細心地讀,還有不多的幾部書則應當全讀、勤讀,而且用心地讀。
(英)培根
觀書亦須從頭循序而進,可以淺深難易有所取捨,自然意味詳密。
[宋]朱熹《朱子文集·答廖子晦》
光陰可惜,譬諸逝水。當博覽機要,以濟功業。
《顏氏家訓·勉學》
當我們第一遍讀一本好書的時候,我們彷彿覺得找到了一個朋友;當我們再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彷彿又和老朋友重逢。
(法)伏爾泰
如果有人不讀書又想冒充博學多知,他就必須很狡黠,才能掩飾無知。
(英)培根《人生論·論讀書》
泛觀博取,不若熟讀而精思。
[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一○。
沒有再比讀書更廉價的娛樂,更持久的滿足了。
蒙台居
吾家讀書法,一字亦當核。
[宋]陸游《劍南書稿·晨起》
束書不觀,游談無根。
[宋]陸九淵《語錄上》
把一頁書好好地消化,勝過匆忙地閱讀一本書。
麥考萊
別忘記,讀書是取得多方面知識的最重要的手段。
(俄)赫爾岑
我閱讀關於我所不懂的題目之書籍時,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該題目的膚表的見解,先瀏覽許多頁和好多章,然後才從頭重新讀起,以求獲精密的知識。我們對該題目越熟悉,理解的能力就越增加,讀到該書的終末,就懂得它的起首。
(德)狄慈根《辯證法的邏輯》
我生學語即耽書,萬卷縱橫眼欲枯。
[宋]陸游《劍南詩稿·解嘲》
但患不讀書,不患讀書無所用也。
[清]朱舜水《送林道榮之東武序》
學者觀書,每見每知新意則學進矣。
[宋]張載《語錄中》
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隻眼睛,一隻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隻眼睛看到紙的背後。
(德)歌德《待人接物》
要讀書,須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鏡,暗鏡如何照物?
[宋]朱熹《朱子語類》
要知天下事,須讀古人書。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
看書求理,須令自家胸中點頭;與人談理,須令人家胸中點頭。
[清]金纓《格言聯璧》
案上不可多書,心中不可少書。
[清]金纓《格言聯璧》
讀未見書如得良友,見已讀書如逢故人。
[清]金纓《格言聯璧·學問》
讀十遍,不如寫一遍。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手寫九經》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清]錢泳《履園叢話·讀萬卷書》
讀有字書,卻要識沒字理。
[明]鹿善繼《四書說約》
讀書,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平凡過程,實際上是人的心靈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偉大智慧相結合的過程。
(俄)高爾基
讀書之法,當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從容乎句讀文義之間,而體念於操存踐履之實,然後心靜理明,漸見意味。
[宋]朱熹
讀書心在書,為事心在事。
[宋]朱熹《朱子語類輯略》卷二
讀書可使人悅樂,為人作裝飾品及予人以才能;悅樂,是在家居幽處之時;裝飾,是用於與人交談;才能,則使人能斷事處事。
(英)培根
讀書百遍而義自見。
《三國志·魏志·王肅傳》注引《魏略》
讀書切戒在荒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莫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
[宋]陸九淵《語錄上》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浪漫誦讀,決不能記,記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點,眼口豈有不到者乎。)
[宋]朱熹《訓學齋規·讀書寫文字》
讀書有四個字最要緊,曰:闕疑好問。做人有四個字最要緊,曰:務實耐久。
[清]金纓《格言聯璧》
讀書不可無師承,立論不可無依據。
[清]王晫《今世說》卷二
讀書,不可只就紙上求理義。
[宋]朱熹《朱子語類輯略》卷二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唐]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詩
讀書對於我來說是驅散生活中的不愉快的最好手段。沒有一種苦惱是讀書所不能驅散的。
(法)孟德斯鳩
讀書是學習,摘抄是整理,寫作是創造。
吳晗
讀書是最好的學習。追隨偉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門科學。
(俄)普希金
讀書貴神解,無事守章句。
[清]徐洪鈞《書懷》詩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長材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事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英)培根
讀書如吃飯,善吃者長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
[清]袁枚《隨園詩話》
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匆多,往來應接不暇,如看場中美色,一眼即過,與我何益也。
[清]鄭板橋
讀書欲精不欲博,用心欲專不欲雜。
[宋]黃庭堅
讀書須達到四項目的之一,四項目的是:一知識,二信仰,三便利,四快樂。
德哈姆
閱讀的方式不一,有些書必須淺嘗即止,有些書必須囫圇吞棗,少數的書必須細嚼再三、徹底消化。
(英)培根
退筆如山起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
[宋]蘇軾《柳氏二外甥求筆跡》
能夠攝取必要營養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樣地,真正的學者往往不是讀了很多書的人,而是讀了有用的書的人。
(古希臘)亞里斯提卜
欲讀天下之奇書,須明天下之大道。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序》
善讀書者,始乎博,終乎約。
[清]汪琬《堯峰文集·傳是樓記》
越是多讀書,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滿足,越是感到自己知識貧乏。
(德)馬克思
喜歡讀書,就等於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
(法)孟德斯鳩
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宋]朱熹《讀書之要》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
翁森《四時讀書樂》(4)學問
一切人世艱難之事,無不可以老我之才,增我之智,勿謂無關學問也。
[清]錢泳《履園叢話·關學問》
人之於文學也,猶玉之於琢磨也。《詩》曰:「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謂學問也。
《荀子·大略》
人有沒有學問,就像麥穗一樣;如果它們是空的,它們就傲岸挺立,昂首睨視;但當它們臻於成熟、飽含鼓脹的麥粒時,它們便謙遜地低垂著頭,不露鋒芒。
(法)蒙台涅
人多是恥於問人。假使今日問於人,明天勝於人,有何不可?
《古今圖書集成·學行典》
士非天分之高,則知識不遠;非學問之功,則義理不明。
[明]郎瑛《七修類稿·聖不可知》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論語·述而》
與君一夕話,勝讀十年書。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九回
凡是你不知道的事,都應向人請教。雖然這會有失身份,學問卻會日漸加深。
(波斯)薩迪《薔薇園》
天地之所貴者,人也;聖人之所尚者,義也;德義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學問也。
[漢]王符《潛夫論·贊學》
天然的才能像天然的植物,需要學問來修剪。
(英)培根
天質不可恃,而學問必藉於人為。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說林》
不要把學問看作是用來裝飾的王冠,也不要把學問看作是用來擠奶的奶牛。
(俄)托爾斯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生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荀子·勸學》
不當以學問誇人。
[宋]《陸九淵集·語錄下》
不思故有惑,不求故無詩,不問故莫知。
[宋]楊時《河南程氏粹言·論學篇》(程頤語)
不貴能學,貴於學而能舍;舍之乃所以為學也。
[清]晁說之《晁氏客話》
不能則學,不知則問,雖知必讓,然後為知。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五
不知而不能問,非智也。
《國語·魯語上》
為學之道,必本於思。思則得知,不思則不得也。
[宋]晁說之《晁氏客語》
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
[宋]陸九淵《語錄下》
見識得多,經歷得多,和研究得多,是學問的三大柱石。
(英)迪斯列里
以積貨財之心積學問,以求功名之心求道德。
[清]金纓《格言聯璧·惠吉》
記問之學雖博而有限,義理之學雖約而無窮。
《古今圖書集成·學行典》
訊問者,智之本;思慮者,智之道也。
[漢]劉向《說苑·建本》
玉不磨礱難作器,人非問學豈成賢。
[明]薛瑄《薛文清公集·示勝子》
古人學問並稱,明均重也,不能問者學必不進。
[清]陳宏謀《五種遺規》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宋]陸游《劍南詩稿·冬夜讀書示子聿》
問事彌多,而見彌博。
[漢]王充《論衡·書解》
在學問上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堅持的和經常的懷疑。
(法)阿伯拉爾
有學問的應當注意經驗,以經驗擅長的應當注重學問所教的方法。
(英)培根
有學而無問,雖讀書萬卷,只是一條鈍漢爾。
[清]鄭燮《題隨獵詩草花間詩草》
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措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
《禮記·中庸》
師以質疑,友以析疑。師友者,學問之資也。
[清]李惺《西漚外集·冰言補》
好問則裕,自用則小。
《尚書·商書·湯浩》
好名特為學問之累。
[宋]俞文豹《葉劍錄·外集》
多識而不窮,畜疑以待問。
《隋書》卷三二《經藉志》
多詐的人藐視學問,愚魯的人羨慕學問,聰明的人運用學問。
(英)培根
把學問過於用作裝飾是虛假;完全依學問上的規則斷事是書生的怪僻。
(英)培根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
《易·乾》
君子之學貴一,一則明,明則有功。
[宋]楊時《河南程氏粹言·論學篇》程頤語
君子不羞學,不羞問。問訊者,知之本;念慮者,知之道。
[漢]劉向《說苑》
那些畢生追求學問的人,有一個信念,認為學識比財富更好,更能給人快樂和舒適。對於一個勤於追求學問的人,熟知歷代的大事,各國的興衰,以及自然的奧秘,都是莫大的樂趣。
馬克威克
時常研究學問,就能時常找到新理。
《陶行知文集·教學合一》
何思何慮,居心當如止水;勿助勿忘,為學當如流水。
[清]金纓《格言聯璧·學問》
學問之道有三,曰:省察也,克治也,存養也。
[清]張伯行《學規類編》卷一○
學問之事,非親歷其境者,雖喻之而不知。
《嚴復詩文選·與外交報主人論教育書》
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
(英)莎士比亞《馴悍記》
學問二字,須要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今人有學而無問,雖讀書萬卷,只是一條鈍漢爾……讀書好問,一問不得,不妨再三問,問一人不得,不妨問數十人,要使疑竇釋然,精理迸露。故其落筆晶明洞徹,如觀火觀水也。
[清]鄭板橋
學問不厭,好士不倦。
《荀子·大略》
學問不在教條中,而在精巧的大自然中。
(英)哈維
學問在早年,光芒如初旭。
《歸庄集·生日自述》
學問有利鈍,文章有巧拙。鈍學累功,不妨精熟;拙文研思,終歸蚩鄙。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
學問是富貴者的裝飾,貧困者的避難所,老年人的糧食。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
學問是苦根上長出來的甜果。
(古羅馬)大伽圖
學問是不容易得到的,只有在不倦的勞動中才能取得。
(俄)加里寧
學問如登塔,逐一層登將去,上面一層,雖不問人,亦自見得。
[南宋]朱熹
學問以識為本,有識則虛心,虛心則識進;無識則氣驕,氣驕則識益下。
[清]吳喬《圍爐詩話》卷一
學問從致知得者較淺,從力行得者較深,所謂躬行心得也。
[清]陸世儀《思辨錄輯要》
學問須時時拈掇,乃時時受用,縱無人講,亦須去尋人講。
[明]李贄《焚書·答庄純夫書》
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於專精。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博約》
學不精勤,不如不學。
《周書》卷二五《李賢列傳》
學而不化,非學也。
[宋]楊萬里《庸言》
學莫大於博,行莫過乎約。
[唐]馬總《意林·附編·袁准飛書》
學則樂。君子無處非學,故無處非樂。
[清]申涵光《荊園進語》
學以專而精,以久而成。
《黃興集·在湖南政見歡迎會上的演講》
學非有礙於思,而學愈博則思愈遠;思正有功於學,而思之困則學必勤。
[清]王夫之《四書訓義》卷六
明智之所求者,學問也。雖有至聖,不生而智;雖有至材,不生而能。
[漢]王符《潛夫論·贊學》
知而好問,然後能才。
《荀子·儒效篇》
洪鍾未嘗有聲,由扣乃有聲;聖人未嘗有知,由問乃有知。
[宋]張載《正蒙·中正篇》
炫耀廣博見識或淵博學問的人,是既沒有見識也沒有學問的人。
(美)海明威
聞見廣則聰明辟,勝友多而學易成。
[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九》
相從勉講學,事業在積累。
[宋]陸游《送子龍赴吉州掾》
詩須作出生死學問,莫作趨時學問。
弘一大師《寒笳集》
悟處皆出於思,不思無由得悟;思處皆緣於學,不學則無可思。學者所以求悟也,悟者思而得道也。
[清]陸世儀《思辨錄輯要》卷二
資性不足恃;日新德業,當自學問中來。
《明史》卷一九二《楊慎列傳》
欲知則問,欲能則學。
《屍子·處道》
虛假的學問比無知更糟糕。無知好比一塊空地,可以耕耘和播種;虛假的學問就像一塊長滿雜草的荒地,幾乎無法把草拔盡。
(義大利)康圖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論語·公冶長》
善學者,求言必自近;易於近者,非知言者也。
[宋]朱熹《朱子文集·答陳師德》
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
《禮記·學記》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禮記·中庸》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清]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與友人論學書》
博學切問,所以廣知。
[漢]黃石公《素書·求人之志》
博覽多聞,學問習熟。
[東漢]王充(5)治學
幾番琢磨方成器;十載耕耘自見功。
門前莫約頻來客;座上同觀未見書。
士所尚在志,行遠登高,萬里鵬程關學問;業必精於勤,博聞強識,三餘蛾術惜光陰。
才如湖海文始偉;腹有詩書氣自華。
心誠功就;水滴石穿。
開卷有益;閉戶自精。
無情歲月增中減;有味詩書苦後甜。
天下奇觀看盡,不如書卷好;世間滋味嘗來,無過菜根香。
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早讀書。
燈火夜深書有味;墨花晨湛字生光。
考古酌今,審時度勢;通中法外,舍短取長。
杜門閑客散;攤卷古人來。
求學將以致用;讀書貴在虛心。
求賢急似渴思飲:治學猶如蝶戀花。
每逢善事心先喜;得見奇書手自抄。
學海無涯勤是岸;雲程有路志為梯。
學問無窮,曾三顏四;光陰有限,禹寸陶分。
學無先後,白發同青絲共勉;志有因果,春華與秋實相輝。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心似平原走馬,易放難收。
青春有志須勤學;白發無情要著書。
遠必自邇,高必自卑,為學在進行,不為中道所阻;德成而上,藝成而下,讀書皆有用,要憑全力以求。
掛角囊螢,百尺竿頭更進步;懸梁刺股,九天雲路競登先。
修業勤為貴;行文意必高。
深思立身道,快讀有用書。
著書豈在求名利;提筆總為益世人。
黃卷催吾朝起早;青燈伴我夜眠遲。
勤浴無窮勤欲病;學道無憂學盜憂。
勤能補拙;學可醫愚。
勤能得業為良友;有益身心在好書。
H. 懸賞50分!起名:陳師*(男 女名各一個)
男孩 :陳師衍
衍
◎ 衍 yǎn【動詞】
(1) (會意。從水,從行。本義:水流入海)
(2)水循河道流匯於海 [flow into sea]
衍,水朝宗於海貌也。――《說文》
至今衍於四海。――《書大傳》。注:「猶溢也。」
水直衍。――《太玄·法》。注:「達也。」
(3)溢出,水滿而出 [overflow]
東注太湖,衍溢陂池。――司馬相如《上林賦》
在中也。――《易·需》。虞注:「流也。」
(4)又如:衍溢(水滿溢);衍澇(謂雨水滿溢)
(5)散開 [disperse]
衍溢漂疾。――漢·枚乘《七發》
(6)分布 [ be distributed]
千乘方轂,萬騎駢羅,衍陳於岐、梁,東橫乎大河。――《後漢書》
(7)通「演」。推演;演述 [dece]
大衍之數五十。――《易·系辭上》
(8)又如:衍說(講說);衍聲(謂文字從聲音上演變);衍形(謂文字從形體上演變);衍算(推算數字);衍忒(推算過失)
(9)擴展,擴充 [expand]
丘明衍傳,遷、固承流,史書始粲然大備。――章炳麟語
(10)又如:衍文義書(借題發揮的文章);衍功(謂廣建功業);衍食(擴大食邑)
(11)動植物孳生繁茂 [lush]
薦草多衍,則六畜易繁也。――《管子》
◎ 衍 yǎn【形容詞】
(1)以盛、多、過多、多餘為特點的 [rendant;superfluous]
國富人衍。――杜篤《論都賦》
(2)又如:衍文(因抄刊古書而誤增的字);衍溢;衍辭(多餘的辭藻);衍句(因繕寫、刻版、排牘等錯誤而多出的句子);衍字(因繕寫、刻版、排版等錯誤而多出的字);衍誤(增衍和訛誤)
(3)豐富的, 種類多、數量大的 [rich]
仁人絀約,暴人衍矣。――《荀子》
(4)富足的 [plentiful]
修文則財衍,行武則士要。――《後漢書》
(5)多餘 [surplus]
歲衍百餘萬緡,淮俗若之。――宋之瑩《玉壺詩話》
◎ 衍 yǎn【名詞】
(1)山坡。山頂和山腳之間的部分 [hillside]
文公夢黃蛇自天下屬地,其口止於鄜衍。――《史記·封禪書》
(2)一片軟濕的土地;沼澤 [marsh]
巡陸夷之曲衍隙兮。――《楚辭
(3)低而平坦之地 [low and smooth land]
民之有口…猶其原濕衍活也,衣食於是乎生。――《國語》
◎ 衍 yán【動詞】
(1)通「延」( yán)綿延[ be continuous]
二曰衍祭。——《周禮·春官·大祝》。鄭注:「衍,當為延。」
無遷無衍,命乃長久。——《管子·白心》
(2) 又如:衍曼(綿延不絕貌);衍嗣(綿延,繼續);衍慶(綿延吉慶)
女孩:陳師一,這名字幫你測過,從孩子的健康事業婚姻,性格都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