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待入戶家訪
1. 公安派出所開展「入戶走訪」是干什麼的什麼意思剛回家看門口貼了張紙條,要我跟他們辦公室聯系。
調查住戶信息,掌握資料,為破案提供線索
2. 如何走訪入戶
一是平時注意混臉熟。入村鍛煉幹部下村之初,村情不熟悉,認識的村民少,村民認識我們的也不多,我們應該有意識的經常到村內逛逛,地頭看看,村口站站,商店學校門口轉轉,哪裡人多到哪裡去,見人就打個招呼,說幾句話,把自己的身份亮明,把自己的聯系卡遞上。一來二去,就會一傳十、十傳百,入村鍛煉的事會迅速在村民中間傳開,自己也能盡快讓村民了解和認識。
二是入戶之前心有數。到農戶家中走訪之前,應當事先「備好課」,向村幹部詢問一下各家的基本情況,如:家中有幾口人,是否有黨員,是否有子女在外上學、工作,家中經濟狀況如何,是否有特殊情況等。最好能再提前摸清各家的一兩個「閃光點」,家人最注重和在意的一兩個「光榮史」,比如:孩子學業有成、致富有方,婆媳和睦、子女孝順,家風淳樸、為人友善等,這樣做到心中有數,才能走訪時有的放矢。
三是進門之後拉近乎。俗話說:「會說的惹人笑,不會說的惹人跳。」「開口知高低,說話見深淺。」這就要求駐村幹部要學會一點交談的藝術,掌握幾招交流的方法,說好進門後的頭幾句話。比如:採用攀親法能一下子縮短心理距離,使對方產生親切感;採用贊揚法能使對方高興,對你產生好感,激發交談的積極性;採用安慰法會頃刻間暖其心田,感其肺腑,使對方產生一見如故、欣逢知己之感;採用幽默法能掃除交談時的拘束感和防衛心理,增添對方的交談興趣。
四是提出問題忌模糊。走訪的目的是了解情況,掌握信息,不是一味的聊家常,說套話,要在交談時有針對性的提出問題,我認為提出問題應該把握以下原則:要目的明確,先問什麼後問什麼,總體上要問清哪些事,心中要有譜;要切合實際,圍繞其家庭、本村居當前的主要工作和其知情關心的事來問;要因人而異,對性格直爽者可以開門見山,對脾氣倔強者注意迂迴曲折,對文化較低者要問得通俗易懂。「善問者能過高山,不善問者迷於平原」。如果提的問題模稜兩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肯定不能取得好的效果。
五是解釋政策要靠譜。走訪中肯定會有村民提出各種各樣的政策咨詢和辦理程序,並渴望能夠得到及時答復,如果入村鍛煉幹部不能說出個子丑寅卯來,輕者會被受訪人瞧不起,覺得上級部門的人水平也不過如此,重者會使其產生懷疑,認為背後是不是有什麼隱秘。這就要求入村鍛煉幹部應該根據所入村實際情況,平時注重學習相關政策,掌握有關規定,以備不時之需。我總結了一下,常見問題大致以下幾種:拆遷補償、低保辦理、殘疾人救助、醫保報銷、養老保險、涉農補貼、財務公開、土地承包、戶口遷移、學生學費、計劃生育等。
六是對待要求勿亂許。入戶走訪時,還會遇到村民當場提出要求的情況,或是要求辦理低保,解決生活困難,或是要求幫著找找關系托託人,辦理有關手續,或是要求給村裡修條路、架座橋、打口井之類,解決村民生活需要,等等。面對村民的要求,我認為一定要慎重答復、語氣委婉,不能隨口答應、輕易許諾,也不能有意迴避、故意搪塞,更不能一口回絕、拒人千里,最合適的做法就是當面把事情詳細記下來,及時向村幹部和街坊鄰居了解實際情況,再給予答復。
七是怨言牢騷巧止住。走訪中也不乏遇到牢騷滿腹、怨聲載道的人,或是對村幹部意見紛紛,或是對集體事指指點點,或是對某些社會現象這也看不慣,那也不順眼,滿口凈是牢騷,甚至帶有臟話。我認為應該注意把握分寸,做到適可而止,用委婉的話控制住話題,用巧妙地方法止住牢騷,不要讓對方離題太遠,也盡可能讓其充分傾訴,這樣既能聽其心聲,又不致使其因情緒激動而誇大其詞。
八是要給再訪留余路。對於重點村民,如老黨員、老幹部、困難戶、上訪戶等,不可能通過一次座談就把所有事情談清楚,所以一定要給下次的走訪座談打下基礎。如:「不好意思,今天打擾您太久了,咱們下次再聊吧。」「這些事你說得很有意思,今後我還會向您請教。」「我看咱們很有緣分,抽空再慢慢聊。」諸如此類的話,既表現了對他的重視,又給以後留下了余路。
九是出門告別不倉促。不僅初次見面有技巧,座談完告別時也要注意禮節。起來之後不要急於離開,要根據座談了解到的情況,結合對方最在意的事情,說幾句真誠的話,「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或安慰,或激勵,或囑托,或勸勉。「良言一句三冬暖」,一句知心話,一番肺腑情,會給對方留下良好印象,會使其感到親切自然,會讓受訪者增強對駐村幹部的信任感。
十是回來之後記清楚。走訪座談時帶著《民情日誌》,邊談邊記,我認為這種做法不太妥當,這樣會使對方思想上有所顧忌,交流時就不願說實情,不敢說真相,他們恐怕我們把他說的話都記在了本子上,一旦被村幹部或是其他人看到會對其有影響。我認為最好還是採用聊天式交流,易於對方接受,回到村支部後再詳細把談話內容記在本子上。
3. 對入戶家訪的看法
哪些學生需要家訪,通過電話、微信交流還是登門家訪,這個主動權應該交給教師。提升教師待遇是理所應當的,但不應含糊地與家訪進行捆綁,因為更多時候,家訪是一種情感交流,不宜用「待遇」進行激勵。
在通訊不發達時代,家訪是教師與家長溝通的一個重要途徑。當學生缺席課堂時間過長,當學生情緒狀態不正常,或者遇到學生成績短時間內大幅下滑……在老師認為有必要與家長進行聯系時,便會進行家訪。家訪這種形式,也誕生了很多溫暖的故事,比如老師幫家庭條件不好的孩子交學費,說服家長克服困難別讓孩子輟學,動員師生為同學患病的父母捐款……這樣的家訪,才符合人們對家訪的認知。
「有本事沖我來,別在家長會上嚇唬我爸」雖是段子,但家長會的確很有局限性
而現在,家訪的確變得越來越陌生了。除了通訊工具的發達之外,教學任務的繁重、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增加、人際關系的疏離等等,諸多因素都可能導致老師與家長之間的單獨會面變成一種奢侈。老師的家訪意願,不再像以前那樣強烈。家長對老師家訪的接受程度,也大大降低——對於不少家長而言,老師登門往往帶有「找麻煩」的意圖,這也是家長網上發帖反對家訪的潛在原因。
家長的「怕麻煩」心理可以理解,在大中城市的學校,家長會的開會頻率相較以前大大增加,對不少家長而言,參加家長會都已經是令他們叫苦不迭的負擔,何況還要專門抽出時間接待老師。作為一種集體溝通形式,家長會面向一個群體,往往只能起到通告的作用,並不能解決某個學生單獨的問題。所以,在有必要的時候,家訪這種傳統的、美好的溝通做法,還是有必要進行的。但切忌把它做成一項面對所有學生的任務,否則就真的成了形式主義。
4. 如何看待 家訪
家訪是教育學生的一種好方法,但如何讓學生正確看待家訪還是有不少技巧的。記得上回我到一位學生家進行家訪。他是一個十分調皮的學生,自我約束力不強。家長見我找上門來,以為孩子闖了禍。當我告訴他們孩子學習進步了時,家長如釋重負,連聲說「沒有想到他進步這樣快」。這次家訪讓學生沉浸在喜悅之中,之後,他的積極進取心明顯增強,學習成績不斷進步,本學期還光榮地入了團。由一個後進生變成了一個積極進步,認真學習的學生。
5. 關愛殘疾人走訪入戶暖人心,該如何正確對待身殘志堅的人
我覺得對待身殘志堅的殘疾人,首先要把他當成一個正常人來看待。在心裡要帶著真誠尊重的心態與對方交流,這是最基本的。許多殘疾人因為身體的原因,心理上或多或少有些自卑。而這些殘疾人卻憑著自己堅強的意志,不依賴任何人,憑借自己的能力自力更生,這種精神本身就是非常可敬的,也值得人們學習。
另外,很多殘疾人由於沒有技能,導致就業困難,無法依靠自己的力量養活自己。政府可以培訓殘疾人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保障他們能夠接受教育,避免他們落入騙子的視線,避免他們陷入乞討的困境;同時提供適合他們的就業機會,自己能養活自己,讓他們活得更有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