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達摩祖師生於

達摩祖師生於

發布時間: 2021-08-25 18:21:20

A. 達摩祖師距今多少

達摩祖師,原印度人,原名菩提多羅,後改名菩提達摩,自稱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為中國禪宗的始祖,故中國的禪宗又稱達摩宗,主要宣揚二入四行禪法,達摩祖師的思想,對中華文化起了很大的影響。菩提達摩(英文:Bodhidharma;?~536,另說532、528)通稱達摩,又稱初祖達摩或初祖菩提達摩,是大乘佛教中國禪宗的始祖。他生於南天竺(印度),剎帝利種姓,傳說他是南天竺國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後傾心大乘佛法,出家後從般若多羅大師。

南朝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說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來到廣州,從這里北行至北魏,到處以禪法教人。據說他在洛陽看見永寧寺寶塔建築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歲,歷游各國都不曾見過,於是「口唱南無,合掌連日」(《洛陽伽藍記》卷一)。
由此可見,距今約為1300年。

B. 達摩祖師是什麼朝代的人

達摩祖師是南北朝南梁時期的人。達摩祖師(對達摩的尊稱)一般指菩提達摩。

菩提達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禪僧,略稱達摩或達磨,意譯為覺法,據《續高僧傳》記述,南印度人,屬剎帝利種姓,通徹大乘佛法,為修習禪定者所推崇。

北魏時,曾在洛陽、嵩山等地傳授禪教。當時對他所傳的禪法褒貶不一,約當魏末入寂於洛濱。據《景德傳燈錄》在民間常稱其為達摩祖師,即禪宗的創始人。著作有《少室六門》上下卷,包括《心經頌》、《破相論》、《二種入》、《安心法門》、《悟性論》、《血脈論》6種。

還有敦煌出土的《達摩和尚絕觀論》、《釋菩提達摩無心論》、《南天竺菩提達摩禪師觀門》等,大都系後人所託。弟子有慧可、道育 、僧副和曇林等 ,梁武大同二年圓寂,終年150歲。

(2)達摩祖師生於擴展閱讀

達摩晚年的事跡,各傳都未明確記載。後人傳說他遇毒而逝,葬於熊耳山(今河南宜陽縣),但又傳魏使宋雲自西域回國時遇達摩於嶔嶺。達摩手攜只履翩翩獨逝。所以又有『只履西歸』的傳說。

達摩離開洛陽之後,他與弟子繼續北行傳法(《續高僧傳》中稱他為「齊鄴下南天竺僧菩提達摩」,《楞伽師資記》中也有「達摩禪師,志闡大乘,泛海吳越,游洛至鄴」的說法)。但不僅受人「譏謗」,而且還遭到了光統律師、流支三藏等人的人身迫害,竟然六次被毒,最終因中毒不救而死。葬於熊耳山(今河南宜陽縣),起塔於定林寺。

又一說時北魏有一名國師菩提流支,很嫉妒達摩,多次加害都沒有成功。他叫人在達摩的飯菜里下毒,達摩知道有毒,照吃不誤。吃完後就從口中吐出一條毒蛇來。直到有一天,達摩祖師已經確立慧可為佛法的繼承人,他才決定圓寂。

C. 達摩祖師的簡介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鏈接:

提取碼:3dkn

《菩提達摩傳奇》由北京金英馬影視文化有限責任公司和台灣正隆國際傳播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攝制。該片於1999年7月在台灣中視首播名叫《達摩》,內地各大電視台播放時改名為《菩提達摩傳奇》。該電視劇製作精良,武打設計、特技處理都頗下功夫,具有較強的觀賞性。相傳,天竺人、禪宗二十八代達摩祖師是把佛學帶入中土的第一人。他為弘揚佛法,東渡中土歷盡艱辛,後在少林寺後山面壁9年,得悟大道和高深武藝,其經歷充滿傳奇性和戲劇性。

D. 達摩祖師多大年齡

達摩確有其人。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當時達摩還未到達中國,可以說少林寺因棕摩而揚名,但並非達摩所建。 菩提達摩(通稱達摩),是中國禪宗的初祖。他生於南印度,婆 羅門族,出家後傾心大乘佛法。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說: 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來到廣州,從這里北行至魏,到處以禪法 教人。據說他在洛陽看見永寧寺寶塔建築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 歲,歷游各國都不曾見過,於是「口唱南無,合掌連日」(《洛陽伽 藍記》卷一)。 達摩抵魏,游嵩山少林寺,在那裡獨自修習禪定,時人稱他為壁 觀婆羅門。有道育、慧可二沙門禮見達摩並親近和供養四、五年。達 摩感覺他們真誠,傳授以衣法。又把四卷《楞伽經》授與慧可說:我 看中國人的根器於此經最為相宜,你能依此而行,即能出離世間。 隨著禪宗在中國的發展,達摩逐漸成為傳說式的人物。首先是傳 說達摩到金陵(今南京)時和梁武帝的問答。梁武帝是篤信佛教的帝 王,他即位以後建寺、寫經、度僧、造象甚多,他很自負地詢問達摩: 「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無功德」。武帝又問: 「何以無功德?」達摩說:「此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武 帝不能理解,達摩即渡江入魏。記載這個傳說的最古文獻是敦煌出土 的佚名《歷代法寶記》(774年間撰)和唐宗密《圓覺經大疏鈔》 卷二之上。後來禪宗著名的《碧岩錄》把它作為第一則「頌古」流傳。 以後,它便成為禪門眾所周知的公案了。 達摩晚年的事跡,各傳都未明確記載。後人傳說他遇毒而逝,葬 於熊耳山(今河南宜陽縣),但又傳魏使宋雲自西域回國時遇達摩於 蔥嶺。達摩手攜只履翩翩獨逝。所以又有「只履西歸」的傳說。 後世佛教徒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為達摩禪法的標志,因它 直以究明佛心為參禪的最後目的,所以又稱禪宗為「佛心宗」。又有 人因達摩專以《楞伽經》授人以為參禪印證,因而稱它為「楞伽宗」。 活了一百五十歲

E. 達摩祖師的來歷簡介

達摩祖師,原印度人,原名菩提多羅,後改名菩提達摩。他生於南天竺(印度),剎帝利種姓,傳說他是南天竺國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後傾心大乘佛法。印度禪宗第二十七代祖師般若多尊者的大弟子,成為印度禪宗第二十八代祖師。

菩提達摩自小就聰明過人,因為香至王對佛法十分虔誠,因此從小菩提達摩就能夠遍覽佛經,而且在交談中會有精闢的見解。

他是大乘佛教中國禪宗的始祖,故中國的禪宗又稱達摩宗,主要宣揚二入四行禪法,達摩祖師的思想,對中華文化起了很大的影響。菩提達摩通稱達摩,又稱初祖達摩或初祖菩提達摩,是大乘佛教中國禪宗的始祖。

達摩至中國後,成為求那跋陀羅的弟子,屬於南天竺一乘宗(又稱楞伽宗)。求那跋陀羅,義譯為功德賢,中天竺人。於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譯出《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後菩提達摩以此四卷本《楞伽經》傳授徒眾。

(5)達摩祖師生於擴展閱讀

菩提達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禪僧,略稱達摩或達磨,意譯為覺法,據《續高僧傳》記述,南印度人,屬剎帝利種姓,通徹大乘佛法,為修習禪定者所推崇。

北魏時,曾在洛陽、嵩山等地傳授禪教。當時對他所傳的禪法褒貶不一,約當魏末入寂於洛濱。據《景德傳燈錄》在民間常稱其為達摩祖師,即禪宗的創始人。著作有《少室六門》上下卷,包括《心經頌》、《破相論》、《二種入》、《安心法門》、《悟性論》、《血脈論》6種。

還有敦煌出土的《達摩和尚絕觀論》、《釋菩提達摩無心論》、《南天竺菩提達摩禪師觀門》等,大都系後人所託。弟子有慧可、道育、僧副 和曇林等,梁武大同二年圓寂,終年150歲。

F. 達摩祖師生平介紹

達摩,全稱菩提達摩(英文:Bodhidharma、又稱:菩提達磨),意譯為覺法。自稱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為中國禪宗的始祖,故中國的禪宗又稱達摩宗,達摩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達摩祖師」。與寶志禪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於中國南朝梁武帝時期航海到廣州。梁武帝信佛。達摩至南朝都城建業會梁武帝,面談不契,遂一葦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陽,後卓錫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傳衣缽於慧可。後出禹門游化終身。
達摩,是中國禪宗的始祖。他生於南天竺(印度),婆羅門族,傳說他是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後傾心大乘佛法,出家後從般若多羅大師。南朝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說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來到廣州,從這里北行至北魏,到處以禪法教人。據說他在洛陽看見永寧寺寶塔建築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歲,歷游各國都不曾見過,於是『口唱南無,合掌連日』(《洛陽伽藍記》卷一)。
達摩在中國始傳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佛陀拈花微笑,迦葉會意,被認為是禪宗的開始。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禪是脫離文字的,語言和文字只是描述萬事萬物的代號而已。這也是為什麼慧能大字不認識一個,但是卻通曉佛經的原因。只要明心見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揚,終於一花五葉,盛開秘苑,成為中國佛教最大宗門,後人便尊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尊少林寺為中國禪宗祖庭。 東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死於洛濱,葬熊耳山。
達摩典故
歷史流傳
歷史上還流傳下來不少關於達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戶曉、為人樂道的有:一葦渡江、面壁九年,斷臂立雪,只履西歸等,這些美麗動人的故事,都表達了後人對達摩的敬仰和懷念之情。
達摩東來
有一天,達摩向他的師傅求教說:「我得到佛法以後,應到何地傳化?」般若多羅說:「你應該去震旦(即中國)」。又說:「你到震旦以後,不要住在南方,那裡的君主喜好功業,不能領悟佛理」。 達摩遵照師父的囑咐,准備好行李,駕起一葉扁舟,乘風破浪,飄洋過海,用了三年時間,歷盡艱難曲折,來到了中國。達摩到中國以後,廣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稟報金陵,梁武帝蕭衍立即派使臣把達摩接到京都,為其接風洗塵,賓客相待。
初見梁武
梁武帝是篤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後建寺、寫經、度僧、造像甚多,主張自我解脫。他很自負地詢問達摩︰『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無功德。』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達摩說︰『此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達摩是禪宗大乘派,主張面壁靜坐,普渡眾生。由於他們的主張不同,每談論起佛事,二人總是不投機。 』武帝不能理解,這時達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動的地方,於是便告辭蕭衍,渡江北上入魏。 記載這個傳說的最古文獻是敦煌出土的佚名《歷代法寶記》(774年間撰)和唐·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卷二之上。後來禪宗著名的《碧岩錄》把它作為第一則『頌古』流傳。以後,它便成為禪門眾所周知的公案了。
關於神光
時神光於伊洛披覽群書,以曠達聞,慕師之高風,斷臂求法,師感其精誠,遂傳安心發行之真法,授彼一宗之心印,改名慧可。經九載,欲歸西方,囑慧可一宗之秘奧,授袈裟及楞伽經四卷。未久即入寂,葬於熊耳山上林寺。越三年,魏使宋雲度蔥嶺時,適逢達磨攜只履歸西方。師之一生頗富傳奇,亦難辨其真偽。師之示寂年代有梁大通二年(528)、梁大同元年(535)或二年等異說。又梁武帝尊稱師為「聖胄大師」;唐代宗賜「圓覺大師」之謚號,塔名空觀。
一葦渡江
竹林找到達摩「一葦渡江」石刻這塊「達摩畫像石碑」是明代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所刻的,在碑上,達摩絡腮圓眼,拱手站立在渡江蘆葦上。在畫像左側篆刻著「大明弘治四年辛亥歲三月季春定山釋子八十翁……」字樣的文字。「這塊石碑是1491年由80歲的臨濟宗三十二世住持高僧手繪的,主要描繪的就是達摩當年渡江的故事!」負責恢復和復建南京定山寺的智光法師回憶,在《梁史》和浦口地方誌書中,都曾經記載過達摩在定山寺居住的故事。此次南京市博物館考古隊挖掘出定山寺遺址,加上這塊明代石刻的印證,「我們可以確認,這里就是1500年前達摩的真正駐錫(居住)地。」
一葦渡江的另一種說法
關於一葦渡江還有一種說法是達摩和梁武帝對話後,梁武帝深感懊悔,得知達摩離去的消息後,馬上派人騎騾追趕。追到幕府山中段時,兩邊山峰突然閉合,一行人被夾在兩峰之間。達摩正走到江邊,看見有人趕來,就在江邊折了一根蘆葦投入江中,化作一葉扁舟,飄然過江。至今,人們仍把幕府山的這座山峰叫做夾騾峰,把山北麓達摩休息過的山洞稱為達摩洞。今日長蘆禪寺內的一葦堂,就是為紀念達摩渡江後參拜長蘆寺而建的。達摩「一葦渡江」後,在江北長蘆寺停留,後又至定山如禪院駐錫,面壁修行。定山寺至今留有「達摩岩」、「宴坐石」、達摩畫像碑等遺跡。其中,達摩畫像碑為國內最早的達摩造像碑,比嵩山少林寺的祖師碑要早120多年。定山寺成為禪宗重要叢林,被譽為「達摩第一道場」。
少林禪緣
達摩過江以後,手持禪仗,信步而行,見山朝拜,遇寺坐禪,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到達了嵩山少林寺。達摩看到這里群山環抱,森林茂密,山色秀麗,環境清幽,佛業興旺,談吐吻洽。心想,這真是一塊難得的佛門凈土。於是,他就把少林寺作為他落跡傳教的道場。廣集僧徒,首傳禪宗。自此以後,達摩便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稱為中國佛教禪宗祖庭。現在少林寺碑廊里還有達摩一葦渡江圖像碑。 古人有詩贊日: 路行跨水復逢著,獨自凄凄暗渡江。 日下可憐雙象馬,二株嫩桂久昌昌。 達摩抵魏,游嵩山少林寺,在那裡獨自修習禪定,時人稱他為壁觀婆羅門。有道育、達摩畫像
慧可二沙門禮見達摩,並親近和供養四、五年。達摩感覺他們真誠,傳授以衣法。又把四卷《楞伽經》授與慧可說︰『我看中國人的根器於此經最為相宜,你能依此而行,即能出離世間。 隨著禪宗在中國的發展,達摩逐漸成為傳說式的人物。首先是傳說達摩到金陵(今南京)時和梁武帝的問答。梁武帝是篤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後建寺、寫經、度僧、造像甚多,他很自負地詢問達摩︰『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無功德。』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達摩說︰『此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達摩即渡江入魏。記載這個傳說的最古文獻是敦煌出土的佚名《歷代法寶記》(774年間撰)和唐·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卷二之上。後來禪宗著名的《碧岩錄》把它作為第一則『頌古』。
其它傳說
遇毒而逝 達摩晚年的事跡,各傳都未明確記載。後人傳說他遇毒而逝,葬於熊耳山(今河南宜陽縣),但又傳魏使宋雲自西域回國時遇達摩於嶔嶺。達摩手攜只履翩翩獨逝。所以又有『只履西歸』的傳說。 達摩到中國,正是當時的北魏時期。有一名國師菩提流支,很嫉妒達摩,多次加害都沒有成功。他叫人在達摩的飯菜里下毒,達摩知道有毒,照吃不誤。吃完後就從口中吐出一條毒蛇來。直到有一天,達摩祖師已經確立慧可為佛法的繼承人,他才決定圓寂。 只履西歸 就在菩提流支第七次下毒害達摩,達摩才被毒死。他的弟子們將他用棺木安葬了。 也就在這一天,北魏的一個去西域的使臣宋雲,走到蔥嶺一帶,遇到達摩祖師,還與他問話:「大師,您將法傳給誰了?」 達摩祖師說:「你以後會知道的。我要回印度去了。」又脫下自己的一隻鞋給宋雲說:「你快點回去吧,你們的國王今天會死去。」 宋雲回來後談起此事,不相信達摩已死。於是眾人打開棺木一看,裡面只有一隻鞋子。有人說,達摩祖師到中國來的時候已經有一百五十歲。
葬身之處
空相寺空相寺
是佛教初祖達摩大師弘漢葬身之處,近年來常有中外僧人接踵來此尋根問祖。古老的空相寺過去是佛門聖地,現在依然是燦爛的文化聖地。 據清朝和民國的《陝州志》記載,佛教於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傳入陝州時,就修建了空廂寺,距今已1900多年,是與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同一時期的佛門聖地。 空相寺是禪宗初祖菩提達摩的葬地,它以達摩捨身求法、開創佛教禪宗而聞名天下。據史籍記載,達摩初祖在少林寺傳法慧可之後,即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傳法5年,於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十二月圓寂,終年一百五十歲。眾僧徒悲痛之極,依佛禮將初祖大師葬於定林寺內,並修建了達摩靈塔和達摩殿。梁武帝蕭衍親自撰寫了「南朝菩提達摩大師頌並序」的碑文,以示對達摩大師創立禪宗的紀念。後來東魏使臣於元象元年自西域取經返回途中,遇見達摩大師杖挑只履西歸,立即報於皇帝。皇帝聞之,命人挖開達摩墓葬,只見只履空棺,方知大師已脫化成佛,遂將定林寺更名為「空相寺」。
廣州聖跡
廣州市上下九古為珠江碼頭,現為繁華步行商業街。其中華林正街內有一小塊「達摩祖師西來登岸處」石碑,並建有千年古剎「華林寺」(初名「西來庵」),相傳為達摩所建。寺內的石塔中藏有21顆釋迦佛的真身舍利。 光孝寺內有達摩「洗缽泉」,俗稱「達摩井」。
南京勝跡
南京雨花台的高座寺,相傳為達摩祖師在此聽主持神光講法,搖頭不以為然,神光詫異,後追隨至少室山,雪中斷臂求法,終成禪宗二祖慧可。 南京長江邊上的幕府山下有達摩洞,相傳既達摩從此處「一葦渡江」處; 江北六合的長蘆鎮有「長蘆寺」遺址,為紀念達摩祖師一葦渡江所建,歷朝歷代屢廢屢建,現正異地復建中; 江北浦口有定山寺遺址,為達摩一葦渡江後的第一個駐錫的寺院,有「達摩岩」等遺跡,作為禪宗祖庭比少林寺還要早。該寺現正在重建中。
編輯本段後世評價
據敦煌出土資料,古來作為達摩學說而傳的許多著述之中,只有『二入四行說』似乎是達摩真正思想所在。唐·凈覺《楞伽師資記》的〈達摩傳〉中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由達摩弟子曇林記錄而傳出。據曇林的序文說,他把達摩的言行集成一卷,名為《達摩論》;而達摩為坐禪眾撰《釋楞伽要義》一卷,亦名為《達摩論》。這兩論文理圓凈,當時流行很廣。 達摩圖
現在一般作為達摩學說的有《少室六門集》上下二卷,即︰〈心經頌〉、〈破相論〉(一名〈觀心論〉)、〈二種入〉、〈安心法門〉、〈悟性論〉、〈血脈論〉六種。還有敦煌出土的《達摩和尚絕觀論》、《釋菩提達摩無心論》、《南天竺菩提達摩禪師觀門》(一名《大乘法論》)等,以及朝鮮梵魚寺所刻《禪門攝要》上下二卷,日本·鈴木大拙校刊《少室逸書》所收關於達摩諸論文。這些著述內容大致都差不多。 達摩『二入四行』的禪法,是以『壁觀』法門為中心。唐·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二載(大正48·403c)︰『達摩以壁觀教人安心雲,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豈不正是坐禪之法?』所謂二入是『理入』和『行入』,理入是屬於教的理論思考,行入是屬於實踐,即禪法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義。 理入和行入的名稱,見於北涼所譯《金剛三昧經》〈入實際品〉第五。但《金剛三昧經》說的理入是『覺觀』,而『壁觀』是達摩傳出的獨特禪法。道宣在《續高僧傳》卷二十〈習禪篇〉末對達摩禪法的評價說(大正 50·596c)︰『大乘壁觀,功業最高,在世學流,歸仰如市。』 壁觀禪法的特點在於『藉教悟宗』,即啟發信仰時不離聖教的標准,構成信仰以後教人『不隨於文教』,即不再憑借言教的意思。二入之中以理入為主,行入為助。 後世佛教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為達摩禪法的標志,因它直以究明佛心為參禪的最後目的,所以又稱禪宗為『佛心宗』。又有人因達摩專以《楞伽經》授人以為參禪印證,因而稱它為『楞伽宗』。 達摩洞
達摩的師承已無可考,後人為追溯傳統遂有種種說法。《楞伽師資記》推求那跋陀羅為初祖,菩提達摩為二世,下以神秀為七世。神會堅持南宗為正統,肯定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主張自達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六代是一脈相承的。吉迦夜、曇曜譯《付法藏因緣傳》等又有西天世系的說法。唐·智炬《寶林傳》(成於801年)以印度自迦葉傳至師子比丘為二十四世,繼以婆舍斯多、不如蜜多、般若多羅至菩提達摩為二十八世。此說為五代南唐泉州靜、筠二師所集《祖堂集》(成於952年)、永明延壽《宗鏡錄》(成於957年)所繼承,又為宋·道原《景德傳燈錄》(成於1004年)和契嵩《傳法正宗記》(成於1061年)所依用,後來即成為禪宗的正統說。 達摩的弟子有慧可、道育、僧(一作『道』)副和曇林等。 道育,一作慧育,他和慧可一同親事達摩四、五年,是達摩最初及門弟子之一。他從達摩學了禪法,專重個人內心修持而少對人講說。他的事跡已不明,只有《景德傳燈錄》卷三等記達摩臨終時自許慧可得髓、道育得骨、尼總持得肉、道副(即僧副)得皮的傳說,可以想見其禪學程度之一斑。
達摩弟子
弟子僧副
僧副,俗姓王,太原祁縣人,是達摩剃度的弟子。南齊·建武(494~497)年間住鍾達摩面壁圖軸
山(今南京)定林下寺。他忻慕岷嶺峨眉的勝景,趁蕭淵藻出鎮蜀部(今四川)時隨從入蜀,因而使禪法流行四川。後來又回金陵(今南京),普通五年(524)寂於金陵開善寺,年六十一歲。 曇林自稱是達摩的弟子,曾記錄過達摩的『二入四行說』。〈慧可傳〉中稱他為林法師。北魏·永平元年至東魏·武定元年(508~543)之間,他在洛陽和鄴都參與譯經事業,在菩提流支、佛陀扇多、瞿曇般若流支、毗目智仙等譯場任筆受,是當時參加譯經的重要人物。他博學善講,在鄴都常講《勝鬘經》。周武滅法期間,他與慧可共同護持經典,被砍掉一臂,人稱『無臂林』。曇林早年雖曾親近達摩,但他以禪法與義學並重,因此後世所傳達摩臨終對在側弟子們分別印可得皮、肉、骨、髓的說法,沒有提及曇林。曇林在傳承達摩禪法上所記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於中國禪學史上留下了不朽的業績。
神光斷臂求法
相傳嵩山有位名叫神光的僧人,聽說達摩大師住在少林寺,於是前往拜謁。 達摩面壁端坐,不置可否。神光沒有氣餒。他暗自思忖:「古人求道,無不歷盡艱難險阻,忍常人所不能忍。古人尚且如此,我有何德何能?當自勉勵!」時置寒冬臘月,紛紛揚揚飄起漫天大雪。夜幕降臨,神光仍在寺外站立不動,天明積雪已沒過他的雙膝。達摩這時才開口問道:「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神光淚流滿面說道:「只願和尚慈悲,為我傳道。」達摩擔心神光只是一時沖動,難以持久,略有遲疑。神光明白達摩心思,就取利刃自斷左臂,置於達摩面前。達摩於是就留他在自己的身邊,並為他取名慧可。少林寺內的立雪亭,便是為紀念慧可斷臂求法的事跡而建。 達摩禪師以四卷《楞伽經》授予慧可,慧可就是日後禪宗在東土的第二代祖師,自此,禪宗在中國有了傳法世系。

G. 達摩祖師是什麼人

達摩祖師,原印度人,原名菩提多羅,後改名菩提達摩,主要宣揚二入四行禪法,是中國禪宗的始祖,達摩祖師的思想,對中華文化起了很大的影響!
菩提達摩(英文:Bodhidharma;?~536,另說532、528)

菩提達摩
通稱達摩,又稱初祖達摩或初祖菩提達摩,是大乘佛教中國禪宗的始祖。
他生於南天竺(印度),剎帝利族,傳說他是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後傾心大乘佛法,出家後從般若多羅大師。
南朝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說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來到廣州,從這里北行至北魏,到處以禪法教人。
據說他在洛陽看見永寧寺寶塔建築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歲,歷游各國都不曾見過,於是「口唱南無,合掌連日」(《洛陽伽藍記》卷一)。
他是南天竺國香至王的第三子,剎帝利種姓。
他的名字原本叫菩提多羅,成年之後依照習俗更名為達摩多羅,是印度禪宗第二十七代祖師般若多尊者的大弟子,成為印度禪宗第二十八代祖師。
菩提達摩自小就聰明過人,因為香至王對佛法十分虔誠,因此從小菩提達摩就能夠遍覽佛經,而且在交談中會有精闢的見解。

袁鵬飛作品達摩面壁圖
般若多尊者在游歷天竺國時,一路弘揚佛法教化眾生。菩提達摩被般若多尊者普度眾生的理想,以及豐富的佛學智慧所吸引,就拜在般若多尊者的門下,成為禪宗的門徒,而且發願要將當時印度分裂的佛法思想統一起來,使佛法在印度重新振興。
後來菩提達摩繼承了師父的衣缽,在天竺國內弘揚佛法。有一天,他聽到自己的侄子,繼承南天竺王位的異見王,為了自己的國家不受外邦的欺凌,要採取禁止信仰的法令。
於是,菩提達摩便派弟子婆羅提前往勸諫,波羅提不辱師命,成功地扭轉了異見王的禁教政策,並且使異見王成為虔誠的佛教徒。
達摩至中國後,成為求那跋陀羅的弟子,屬於南天竺一乘宗(又稱楞伽宗)。求那跋陀羅 (Gunabhadra),義譯為功德賢,中天竺人,於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譯出《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後菩提達摩以此四卷本《楞伽經》傳授徒眾
參考網路。

H. 達摩祖師是哪天生日

2016年達摩祖師聖誕是2016年11月4日,農歷十月初五,星期五。
達摩祖師聖誕在農歷十月初五。達摩祖師即菩提達摩,意譯為覺法。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為中國禪宗的初祖。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與寶志禪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
達摩祖師為弘揚佛法東渡中土歷盡艱辛,他於中國南朝梁武帝時期航海到廣州。梁武帝信佛,達摩至南朝都城建業會梁武帝,面談不契,遂一葦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陽,後駐錫嵩山少林寺,終在少林寺後山面壁九年得悟大道和高深武藝,傳衣缽於二祖慧可大師。後出禹門游化終身,其經歷充滿傳奇性和戲劇性。
「二入四行」是達摩禪法的核心內容。所謂「二入」指「理入」和「行入」,理入屬於教的理論思考,行入是屬於禪的實踐,即禪法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義。「四行」指「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和「稱法行」,其要旨在於以清凈本性了悟佛法以至覺悟之境。
「二入四行」又以「壁觀」法門為中心,「壁觀」為達摩禪法之精髓。關於壁觀的涵義,唐代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二載:「達摩以壁觀教人安心雲,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豈不正是坐禪之法?」所謂「壁觀」應指「心如牆壁」,即心靜如牆,而非傳說中的面壁而觀。

I. 達摩祖師生於那一年

歷史沒有記錄的
初祖達摩祖師
菩提達摩(?~536)

菩提達摩,天竺(印度)人。梁大通元年(527年)從廣州登陸,到中國傳播佛教。達摩渡長江入北魏境,先游歷了洛陽,後到少林寺,在五乳峰上一個石洞裡面壁靜修,時間長達九年。他依據大乘派教義,融匯中國精神,開創了中國佛教禪宗,被尊為初祖。在眾多求教者中,達摩選擇將衣缽傳給了慧可。東魏天平三年(536年)達摩圓寂,葬於熊耳山,立塔於定林寺。
傳燈法本:四行觀、血脈論、悟性論、破相論、安心法門、無心論、絕觀論、禪觀七門。

J. 達摩祖師的簡介誰能告訴我

達摩祖師原是南印度國的三王子,父王將王位傳給他而不是兩位哥哥,但當父王病危時,大哥卻派人暗殺已搶奪王位。後經般若多羅法師的指點,看破名與利,決心拜師潛佛。起初師父要達摩祖師自蓋自修室以表求佛之心,但這過程中不斷有考驗,蓋了又壞壞了又蓋,後來悟到佛在自己的心中。師父為達摩祖師惕渡,第一刀:斷除一切煩惱,第二刀:誓修一切善法,第三刀:普渡一切眾生,更囑付達摩要等師父過世六十七年後才能到震旦(中國)弘法,不要操之過急。六十七年後正逢南北朝民不潦生、戰爭頻繁之際,達摩來到了震旦,此時當今皇上樑武帝大行佛道,人民生活小康,東林寺奉旨召待但因與梁武帝溝通不良便往北走來到少林寺,在千聖山一坐九年,在這當中有人懷疑嘗試要讓他分心,甚至拿針戳入身,梁武帝也派人要強行與之帶回,但他都不為所動,後來聖名遠播,許多善男信女都來拜拜,香火鼎盛。

在龍山寺有一位神光,作夢時夢到兔兒的指引,往南走去求法,於是路上真遇到兔兒,告訴他少林寺有一位不倒翁,朝南行去,在山洞中看到了達摩祖師在打坐,他也跪在洞口飽受風雪三天三夜,後來達摩祖師轉身,他求達摩為他安心,也以斷臂來表求佛之心。達摩祖師說:「若知前世因,今生受的是,若知來世果,今生做的是。」賜予神光為慧可。有一次強盜闖入寺中強奪香火錢,達摩坐下他們卻用火射箭,將他的軀體燒毀,達摩祖師雖驅體被埋藏,但他還將緞練身體及筋骨修練之法流傳。將依缽傳給慧可為「禪宗二祖」,及四卷愣迦經佛祖最高法要,之後攜一隻草鞋西行,後代將棺木打開真的只剩一腳草鞋,此時達摩祖師已達一百五十歲高齡。

熱點內容
我與老師的銷魂初夜 發布:2025-08-23 23:39:36 瀏覽:499
新進教師培訓總結 發布:2025-08-23 22:16:12 瀏覽:684
數學五大定律 發布:2025-08-23 21:14:06 瀏覽:489
優秀物理教具 發布:2025-08-23 19:26:57 瀏覽:209
師德師風大討論會議記錄 發布:2025-08-23 19:03:33 瀏覽:245
最新版小學科學目錄 發布:2025-08-23 17:20:00 瀏覽:847
江蘇教師網 發布:2025-08-23 16:21:02 瀏覽:437
2017年安徽省語文試卷 發布:2025-08-23 15:49:23 瀏覽:118
學校師德師風剖析材料 發布:2025-08-23 15:23:12 瀏覽:98
電功率教學反思 發布:2025-08-23 14:21:15 瀏覽: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