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良好師生關系案例

良好師生關系案例

發布時間: 2021-08-26 16:25:52

『壹』 如何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案例,新!要以學生的角度!謝謝

首先,我認為,在師生這一對關系中,教師處於主導地位,師生矛盾沖突的走向同樣也大都由教師的行為所決定。對教師來講,其實98%的矛盾沖突完全沒有必要,是可以被消除的。起因多緣於教師過激的、帶有侮辱性的語言或行為,也有很多是因為教師錯誤的、無原則的處理方式。從學生來講,和教師發生矛盾的經常有兩類人,一類是教師平常抓得過緊、承受教師壓力過重的學生,他們往往屬於教師在學習上方面一直比較關心、督促的人,教師對其要求非常嚴格,期望很高。正因為教師過多地限制、干預了他本屬於自己的行為和心理領域,而正處於青春期的學生卻渴望擺脫這種束縛和控制,因此有時就會突然爆發出比較強烈的不滿、不服等抵觸情緒。另一類是教師平常抓得過松、經常被冷落忽視的學生。他們和教師發生矛盾,一般是有意而為,想通過這種不恰當的形式來引起老師和同學的注意,獲得自我表現的滿足。
兩個學生談戀愛時,老師應
是大發雷霆、當頭棒喝嗎?是叫來家長、弄得滿城風雨嗎?是不敢處理、推到學校嗎?我想,有經驗的班主任決不會如此!因為這樣無分析、無准備的處理,往往會導致師生間激烈的矛盾沖突;很多時候因為小題大做或方法粗暴武斷,而造成非常尷尬甚至非常危險的結果。正確的方法是巧妙調查、靜觀事變,等待一個更有利的時機,找准一個最佳的介入點,選擇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採取一個和緩而真誠感人的態度。我們所要做的是什麼?不是批評、訓斥,不應造成心靈的創傷,而是平心靜氣地「賞析」:要想到這是青少年成長中再也尋常不過的現象,要研究事件形成的原委和趨勢,要根據學生的特點採取恰當措施去充實學生的心靈、轉移或升華這種情感。無論怎樣,都必須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為前提,讓甜澀的玫瑰羞答答地開、靜悄悄地落。

『貳』 舉例小學語文課怎樣融洽師生關系的案例

小學生現在的我不知道是什麼樣子
我只知道以前的
可以經常准備些禮物什麼的
比如大紅花啊,比如糖粒啊
上課提問回答的好的有獎勵
能提高積極性
也能拉近師生關系

『叄』 關於師生情的名人事例

1、程門立雪

宋朝時,有游酢、揚時兩人跟著程頤老夫子學習,他們對老師非常的恭敬。在冬季的某一天,這兩位學生陪著老師,並聽老師教誨。說了一會兒,夫子便閉目養神,不知不覺地睡著了。他們兩個不敢離開,又怕吵醒夫子,就靜靜地站在兩旁等夫子醒來。

夫子醒來見他們兩位還站在旁邊,便說了:「你們還沒走啊!」他們兩個回答:「我們是因為先生睡著了,沒有請命,不敢離去!」於是再把書中有疑問的地方請教夫子,最後才向夫子拜辭。出門的時候他們才發現雪已經積了三尺深了。這兩位學生,後來也都成為很有名的人。

2、華羅庚成名不忘師恩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成名之後不止一次說過:「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教師栽培。1949年,華羅庚從國外回來,馬上趕回故鄉江蘇金壇縣,看望發現他數學才能的第一個」伯樂「,王維克老師。

他在金壇作數學報告時,特地把王老師請上主席台就座,進會場時讓老師走在前面,就座時只肯坐在老師的下首。

3、毛澤東感恩老師

建國之初,毛澤東盡管政務十分繁忙,仍忘不了他與徐特立之間的師生情誼。一次,毛澤東特地派人來到徐特立的住地,邀請他到中南海家中吃飯。席上,還專備了幾樣家鄉風味的菜餚招待老師———一碗湘筍,一盤青椒,這是兩人都愛吃的。

毛澤東抱歉地說:「徐老,請你來,沒有好菜吃。」徐老笑著說:「人意好,水也甜嘛!」主席要讓老師坐上席,徐老說:「你是全國人民的主席,應該坐上席。」毛澤東馬上說:「您是主席的老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您更應該上坐。」硬是讓徐老坐了上席。

4、朱德敬禮

1959年春的一天,朱德同志在雲南政治學校禮堂看戲。開演前,朱德同志正和身邊觀眾談話。這時,一位耄耋的老人由服務員引了進來,朱德一眼便認出這位老人原是自己早年在雲南陸軍講武堂學習時的教官葉成林,匆忙起身上前,破正敬禮。

禮畢又緊緊握住老人的雙手,親切地召喚:「葉老師!」,而後請葉老入座,待老人坐定後他才坐下。

5、魯迅尊敬老師

魯迅對啟蒙老師壽鏡吾一直很尊敬。他18歲到南京讀書,每當放假回紹興時,總要抽空看望壽先生。

1902年至1909年,在東渡日本留學的8年間,他經常寫信向壽老師匯報自己在異國的學習情況。一次,他奉母命從日本回紹興辦婚事,僅在家中停留了四天,但他仍在百忙中抽時間專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壽先生。

魯迅在日本還拜章太炎先生為師學文字學。章太炎先生逝世後,他連續撰文兩篇紀念。

『肆』 師生關系的感人事例

程門立雪

『伍』 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於學習的例子

宋濂 的例子 送東陽馬生序余幼時即嗜[1]學。家貧,無從[2]致書[3]以觀,每假借[4]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5]。錄畢,走[6]送之,不敢稍逾約[7]。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8],益慕聖賢之道。又患[9]無碩師[10]名人與游,嘗[11]趨[12]百里外,從鄉之先達[13]執經叩問[14]。先達德隆望尊[15],門人弟子填其室[16],未嘗稍降辭色[17]。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18],俯身傾耳以請[19];或遇其叱咄[20],色愈恭,禮愈至[21],不敢出一言以復[22];俟[23]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陸』 結合名師案例 談談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什麼樣的

搜一下:結合名師案例
談談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什麼樣的

『柒』 《師生關系》作業 案例分析:要求指出案例表明的現象,提出分析的依據,分析案例的內容,解釋其原因。

最好的師生關系就是和諧相處,要做到師生平等。而案例中的老師便坐到了這些基本條件。在處理師生關系是需要冷靜分析,這樣才不會導致誤會等。

『捌』 表現師生關系的感人事例

程門立來雪!
這則成語出自自《宋史·楊時傳》。楊時和游酢去拜會當時著名的理學家程頤。程頤正在閉目養神,楊時、游酢二人恭敬地站在一旁,等了很長時間。程頤醒來,門外已雪深一尺。後人就以「程門立雪」作為尊師重道的範例。「程門立雪」也可說成「立雪程門」。

『玖』 找一個關於尊敬老師,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的事例

LS魂淡(原諒我爆粗口- -)

例子(好想和新型師生關系沒多大關系,不過可以作為舊型的事例,湊合看。。):
《禮記·學記》中指出:「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之敬學。」意為:教師受到社會普遍尊敬之後,教育才能得到重視,教育得到重視後人們才懂得努力學習。三者的關系互為前提。教師受到尊重意味著人們重視教育,人們接受教育就會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為懂得更多的道理就會重視學習,尊敬老師。如此良性循環,古人對其認識是相當深刻的。

《呂氏春秋·勸學》中講道:「疾學在於尊師。」戊戌四君子譚嗣同在《瀏陽算學館增訂章程》中也曾告誡世人:「為學莫貴於尊師。」《荀子·大略》中說:「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深刻地闡明了國家興衰與重視知識、尊敬教師的關系。

《禮記·學記》中還指出:「凡學之道,嚴師為難。」意為:在所有做學問的道理中,尊敬老師可謂難事。尊敬老師是學生的本分,然而尊師難以持之以恆。初學尊師並不難,但是學生逐漸學有所成,甚至超過老師時,尊師就很勉強了。這也是有些人終不能成大氣候的根本原因。古今中外,無數事例告訴我們應該尊敬老師。我們只有通過自身的實際行動來弘揚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才能在社會上樹立良好的學風,有力地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程門立雪

尊師重教是我國傳統的禮儀美德。自古以來就流傳著許多尊師的動人故事。北宋時,河南洛陽的程顥、程頤倆兄弟既是著名的理學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們是宋明理學的奠基人,長期在洛陽講學傳道,開創了宋代四大學派之一的洛學。

當時,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特別喜好鑽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於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程顥死後,楊時又被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楊時那時已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為得意門生,得其真傳。

一天,楊時同一起學習的同窗向程頤請教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為了不驚醒老師,兩個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天上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同窗卻還立在雪中。

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眾望,終於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之後,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後人便用「程門立雪」這個典故,來贊揚那些求學師門,誠心專志,尊師重道的學子。

『拾』 淺析如何保持良好的師生關系

筆者從事教學工作已有幾年時間,雖然時間不長,但是筆者在這幾年裡既進行了小學教育也從事了幼兒教育,教育客體相對多樣。實踐證明,正確處理好師生間的矛盾,既需要有完善的紀律、制度約束,更需要良好的師生關系作為保障,尤其是對於低年級學生,後者的作用尤為重要。為此,結合幾年的教學實踐,我在教學工作中就如何保持良好的師生關系進行了一些嘗試。 一、 熱愛學生,嚴格要求 熱愛學生是教師道德要求中的基本准則,也是教育活動有效展開的前提。若一名教師不能用心熱愛自己的學生,很難想像他的教學工作將如何開展,因為,教育過程是師生間的認識、情感等心理交流過程。 在教育過程中要實現師生間的情感共鳴、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就應當自覺樹立高度的工作責任心和社會責任感,對學生懷有高度的愛,以平等、公正、真誠的態度對待學生。實際上,熱愛學生本身就是教師的一種教育手段,尤其對後進、自卑或是有交往障礙的特殊學生,這種熱愛往往能取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師愛學生,學生體會到這種溫暖之情,內心必然受到鼓舞,其上進心必然更強烈,就會自覺按老師的要求去做,同時產生良好的心理效應,從而形成一種求學上進的熱情。一般說來,當一位熱愛體貼學生而又被學生愛慕和尊敬的老師走進教室時,學生樂意接受他的情感傳遞,學習該課程的興趣便油燃而生。教師的思想感情灌注在教學內容中,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情感,這樣,學生就能更好的接受教師講授的知識。 當然,教師對學生的愛並非僅僅停留在單純感情上,更不是一種偏私的溺愛,而是以黨的教育方針為指導,將對學生的感情灌注和對學生提出嚴格、合理的要求相統一。嚴格要求學生正是熱愛學生的具體表現,真正熱愛學生的教師總是能把愛與嚴結合起來,做到從愛出發,從嚴出發,去教育學生。愛學生,不等於縱容放任學生,只愛不嚴,不是真愛;相反,只嚴不愛也無法真嚴。要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教師必須堅持愛嚴結合。況且,學生處於成長之中,還不能完全做到自立、自律,看問題往往膚淺或片面, 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難免犯錯誤,教師如果對學生不管不顧,放任自流,只會害了他們。所以根據成長中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發展特點,對他們必須嚴格要求。一個教師越是熱愛學生,對學生的要求就越嚴格。 嚴格要求學生也是一門學問。隨心所欲、嚴格無邊不僅不會對學生的成長、進步起到有利的作用,弄不好還會使學生逆反心理膨脹,產生對教師的抵觸情緒,激化師生間的矛盾,使教育效果適得其反。嚴格要求也要講求科學性。有這樣幾點體會:一是嚴而有理。嚴格要求必須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符合教育規律,只有當這種嚴格要求能促進人的智能、道德、體力、綜合技術和美育上的發展時,才是正確的。二是嚴而有度。教師對學生的實際水平、理解能力和可接受性有了全面正確的了解,才能對學生提出符合他們的實際,能為他們的思想水平、認識程度所接受的要求。針對低年級學生,由於他們的理解能力有限,引經據理往往行不通,因此,在教師進行糾正過程中,更是要結合實際生活淳淳教誨,潛移默化。三是嚴而有方。教師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能使學生心悅誠服地接受,切切實實地執行。單純地命令、禁止不一定有顯著的效果,採取疏導的方式,寓教育教學要求於學生的各項活動中,效果就比較理想。四是嚴而有恆。一種要求一經提出就要使它相對穩定,不能時嚴時松。教師應該對要求的落實作經常性的檢查,而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 二、尊重學生,平等信任 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及封建教育的歷史中,形成了以師道尊嚴為主要特徵的師生關系,至今仍有很強的影響力。這種師生關系固然有尊師的合理成分,但只單方面承認和肯定教師的尊嚴而無視學生的尊嚴,根本否認了教師和學生的平等地位,是應該堅決反對的。我們提倡的師生關系是民主和平等的師生關系。民主和平等的師生關系,主要是強調師生之間在人格上的平等,強調學生有自己的尊嚴和權利。這樣跟教師的主導地位並不沖突,也不否認教師對學生應有的嚴格的要求和嚴肅的批評。但是,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等同於教師的高高在上和獨斷專行。 那麼如何才能真正地尊重學生?實踐說明: 第一,教師要平等友好地對待學生。校園里,師生之間沒有人格的尊卑、貴賤之分。教師應平等對待學生,不能以高高在上態度、家長式的作風對學生發號施令。例如,當一個學生有缺點或出現過失時,教師對其進行幫助、教育以至嚴肅的批評,都是必要的,但必須抱著與人為善的態度,才能為學生所接受。反之,如果教師對學生進行挖苦諷刺,則只能引起學生的反感。久而久之,師生間就會出現一道鴻溝。 第二,教師要由衷地信任學生。信任學生是一種特殊的尊重,對學生有著特殊的教育功能。無端猜測是對學生不尊重的表現。事實上,教師把學生當什麼樣的人看待,就等於暗示他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學生往往從教師的信任和期待中體驗到人的尊嚴,激勵自己不斷進取。因此,信任是催人向上的力量,是教育學生的一種特殊手段。同樣,信任學生也是培養學生自尊心的一個原則。 尊重學生,平等信任,後進學生更需要教師給予他們純真的愛。他們渴望得到同學的尊重,更渴望得到老師的重視和信任。他們對外界的反映和評價常抱有一種戒備和警惕的心理。教師善意的一語一笑,都能產生極佳的心理效應。反之,一旦他們發現有人輕視自己或不尊重自己時,馬上就會產生「敵意」,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有一些學生的厭學、棄學行為有時就由此而來。 三、善於反思,自我提高 反思是指對教育問題做出合理的決策並評價這些決策後果的過程。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的簡潔公式:教師成長=經驗+反思。他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並對以後的行為產生影響。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活動。一個優秀教師的成長過程中離不開教學反思這一重要環節,只有通過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改進自己的工作並形成理性認識,最終才能得以自我提高。也就是說,教學反思是教師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過程,教學反思應該成為教師的一種職業習慣。 那麼怎樣使教學反思從淺層走向深入,真正促進課堂教學行為的改進,實在值得反思。經過幾年的實踐,慢慢琢磨出一些思路。 (一)教後記。寫教後記是反思的最簡單形式。它既是一種特殊的備課形式,又是對課堂教學過程的全面反思。 在教後記里,首先要將自己的成功之處詳細地記錄下來,為今後的教學提供寶貴的經驗;其次要記錄自己的不足之處,如,每節課總會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有時是與學生交流時說話不當,有時是教學內容處理不妥,有時是教學方法處理不當,有時習題層次不夠,難易不當等等,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不足之處,對它們進行系統的回顧、梳理和反思,使之成為以後再教時應吸取的教訓;第三,寫教學靈感,把教學過程瞬間產生的靈感而獲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記錄下來,為今後的教學留下寶貴的財富;另外,還可以寫對課堂教學的感想等等;最後還要靜心沉思,一節課下來,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知識點上有什麼發現;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二)進行質量分析。每次考試後的質量分析,是對自己教學效果的一個最好的反思過程,通過分析,可以全面發現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和其他教師交流、自我反思,提出今後在教學工作中的對策,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果。 (三)撰寫反思記錄、反思日記或教學隨筆。把自己工作中的所學、所感、所悟隨時記錄下來,不斷警示自己,充實自己,並在實踐中反復嘗試,積累一定數量後進行提煉、歸整。 (四)寫專題總結。將寫經驗總結改為寫專題總結,這樣就會有意識地、相對集中地、更加深入地思考問題,有針對性地學習教育理論,從而寫出高質量的成果。 (五)寫教學案例。從身邊的教育、教學的故事中選取典型的、生動的、對自己有所觸動的、對他人有所啟迪的教育事件作為案例來進行研究和撰寫,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實踐經驗和理論素養。 四、多樣教學,增加興趣 每位教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認真聽講、主動學習、成績良好,並且綜合素質高,但理想和現實總是矛盾的,排除學生因素,學生們往往是因為教師教學形式的不足導致學習興趣的喪失,這也是產生師生矛盾的一大因素,如果這個矛盾不解決,談何保持良好的師生關系?由此可見,能否把課上好,對能否保持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很大的影響。這就要求教師要結合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適時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生喜歡的學習活動,如:游戲、表演、訪問、考察、調查、採集、收集、查閱等,還有設計、製作、測量、展示、競賽、交流等等學習方式,都是非常受學生歡迎、樂意採用的。這些教學方式,能以最大的限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發自內心的學習。學生在這樣的學習環境氛圍中學習,學習就不會是枯燥、乏味、單調的苦差事,而是既有趣又輕松的一種快樂的事情。在實際工作中,教學的多樣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採用多媒體教學平台。多媒體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並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於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技術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一張嘴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單調,在生動直觀、富教於樂的聲、光、電綜合作用下,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有效地縮短了教學時間,提高了記憶效率。 (二)尋找最恰當的課堂切入點。出色的教學切入法有著不可替代的積極意義,對於小學生來說,大多貪玩好動,教師要摸清學生特點,才能找出合適的教學切入點。如果教師切入新課的方法得當,就能讓學生感到每節課都是新鮮的,在新鮮感的驅策下,他們會不知不覺進入學習狀態,並隨著學習的進步,逐漸領略到成功的喜悅。也就是說,有效地導入方法能夠增強課堂的凝聚力,是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靈活運用課堂提問。課堂提問是藝術性很強的教學手段之一,也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種重要手段。而傳統的教學觀念認為:提問是老師的事,而學生只管一個字——答。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幾年的實際工作經驗可以證明,這種教學方式是不可取的。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採取此種方式進行授課,收到的效果往往不盡人意,學生們很難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來認真聽講,更勿論教學質量了。事實上,提問不僅僅是老師的事,更是學生的事,教師恰到好處的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檢查學生獲得知識的情況,還可以調節課堂氣氛,溝通師生感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學生恰到好處的提問,則能使自己不斷的發現問題,認識自己學習上的優點和缺憾,達到發揚優點,修正缺點的效果,從而使他們的學習成績和基本素質再上一個新的台階。因此,老師要在提問上發掘潛力,「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在課堂上想方設法創設情境,靈活引導,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從根本上掌握「提問」的思路和方向。 教育活動主要是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往實現的,師生交往貫穿整個教育活動的始終,師生關系是教育活動中最主要的關系。古人說:「親其師,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能為師生提供一種心情舒暢、氣氛融洽的心理環境。在這種環境當中,教師與學生會具有更大的心理相容性,雙方的相互作用會更加積極主動。這樣,就更利於教師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熱點內容
程遠老師 發布:2025-08-24 11:15:36 瀏覽:216
怎麼做分錄 發布:2025-08-24 08:33:23 瀏覽:40
什麼是弔死 發布:2025-08-24 06:34:52 瀏覽:293
化學原料桶 發布:2025-08-24 05:27:35 瀏覽:855
央視地理節目 發布:2025-08-24 04:57:57 瀏覽:514
初一歷史課本下冊 發布:2025-08-24 02:19:47 瀏覽:810
化學需氧量的測定 發布:2025-08-24 01:24:14 瀏覽:500
我與老師的銷魂初夜 發布:2025-08-23 23:39:36 瀏覽:499
新進教師培訓總結 發布:2025-08-23 22:16:12 瀏覽:684
數學五大定律 發布:2025-08-23 21:14:06 瀏覽: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