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湘師生祠堂
A. 對聯大全
春滿人間百花吐艷 福臨小院四季常安 橫批:歡度春節
百世歲月當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橫批:萬象更新
喜居寶地千年旺 福照家門萬事興 橫批:喜迎新春
一年四季春常在 萬紫千紅永開花 橫批:喜迎新春
一帆風順年年好 萬事如意步步高 橫批:吉星高照
百年天地回元氣 一統山河際太平 橫批:國泰民安
春雨絲絲潤萬物 紅梅點點綉千山 橫批:春意盎然
一干二凈除舊習 五講四美樹新風 橫批:辭舊迎春
五湖四海皆春色 萬水千山盡得輝 橫批:萬象更新
一帆風順吉星到 萬事如意福臨門 橫批:財源廣進
一年四季行好運 八方財寶進家門 橫批:家和萬事興
綠竹別其三分景 紅梅正報萬家春 橫批:春回大地
紅梅含苞傲冬雪 綠柳吐絮迎新春 橫批:歡度春節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橫批:鳥語花香
春滿人間歡歌陣陣 福臨門第喜氣洋洋 橫批:五福四海
春臨大地百花艷 節至人間萬象新 橫批:萬事如意
福星高照全家福省 春光耀輝滿堂春 橫批:春意盎然
事事如意大吉祥 家家順心永安康 橫批:四季興隆
春色明媚山河披錦綉 華夏騰飛祖國萬年輕 橫批:山河壯麗
迎新春江山錦綉 辭舊歲事泰輝煌 橫批:春意盎然
舊歲又添幾個喜 新年更上一層樓 橫批:辭舊迎新
東風化雨山山翠 政策歸心處處春 橫批:春風化雨
家過小康歡樂日 春回大地艷陽天 橫批:人心歡暢
多勞多得人人樂 豐產豐收歲歲甜 橫批:形勢喜人
壯麗山河多異彩 文明國度遍高風 橫批:山河壯麗
財連亨通步步高 日子紅火騰騰起 橫批:迎春接福
福旺財旺運氣旺 家興人興事業興 橫批:喜氣盈門
大地流金萬事通 冬去春來萬象新 橫批:歡度春節
大地歌喚彩雲 滿園春關不住 橫批:春色滿園
盛世千家樂 新春百家興 橫批:歡度佳節
千年迎新春 瑞雪兆豐年 橫批:年年有餘
歡聲笑語賀新春 歡聚一堂迎新年 橫批:合家歡樂
共享錦綉年華 相伴健康天使 橫批:福如東海
財源滾滾隨春到 喜氣洋洋伴福來 橫批:財源廣進
春風入喜財入戶 歲月更新福滿門 橫批:新春大吉
大順大財大吉利 新春新喜新世紀 橫批:萬事如意
占天時地利人和 取九州四海財寶 橫批:財源不斷
高居寶地財興旺 福照家門富生輝 橫批:心想事成
天地和順家添財 平安如意人多福 橫批:四季平安
春歸大地人間暖 福降神州喜臨門 橫批:福喜盈門
內外平安好運來 合家歡樂財源進 橫批:吉星高照
日日財源順意來 年年福祿隨春到 橫批:新春大吉
迎喜迎春迎富貴 接財接福接平安 橫批:吉祥如意
創大業千秋昌盛 展宏圖再就輝煌 橫批:大展宏圖
一帆風順年年好 萬事如意步步高 橫批:五福臨門
民安國泰逢盛世 風調雨順頌華年 橫批:民泰國安
精耕細作豐收歲 勤儉持家有餘年 橫批:國強富民
發憤圖強興大業 勤勞致富建小康 橫批:科技致富
歡天喜地度佳節 張燈結綵迎新春 橫批:家庭幸福
迎新春事事如意 接鴻福步步高升 橫批:好事臨門
萬事如意展宏圖 心想事成興偉業 橫批:五福臨門
和順門第增百福 合家歡樂納千祥 橫批:歡度春節
冬去山川齊秀麗 喜來桃里共芬芳 橫批:新年大吉
百年天地回元氣 一統山河際太平 橫批:國泰民安
百世歲月當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橫批:萬象更新
春花含笑意 爆竹增歡聲 橫批:喜氣盈門
春聯對歌民安國泰 喜字成雙花好月圓 橫批:國泰民安
歲通盛世家家富 人遇年華個個歡 橫批:皆大歡喜
五更分二年年年稱心 一夜連兩歲歲歲如意 橫批:恭賀新春
春滿人間百花吐艷 福臨小院四季常安 橫批:歡度春節
春雨絲絲潤萬物 紅梅點點綉千山 橫批:春意盎然
丹鳳呈祥龍獻瑞 紅桃賀歲杏迎春 橫批:福滿人間
汗馬絕塵安外振中標青史 錦羊開泰富民清政展新篇 橫批:春滿人間
和順一門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橫批:萬象更新
黃鶯鳴翠柳 紫燕剪春風 橫批:鶯歌燕舞
惠通鄰里,門迎春夏秋冬福 誠待世賢,戶納東南西北財 橫批:吉星高照
綠竹別其三分景 紅梅正報萬家春 橫批:春回大地
年年順景則源廣 歲歲平安福壽多 橫批:吉星高照
五更分兩年年年稱心 一夜連兩歲歲歲如意 橫批:恭賀新春
五湖四海皆春色 萬水千山盡得輝 橫批:萬象更新
喜居寶地千年旺 福照家門萬事興 橫批:喜迎新春
喜滋滋迎新年 笑盈盈辭舊歲 橫批:喜迎新春
天增歲月人增壽 春滿乾坤福滿樓 橫批:四季長安
一帆風順吉星到 萬事如意福臨門 橫批:財源廣進
一帆風順年年好 萬事如意步步高 橫批:吉星高照
一干二凈除舊習 五講四美樹新風 橫批:辭舊迎春
一年好運隨春到 四季彩雲滾滾來 橫批:萬事如意
一年四季春常在 萬紫千紅永開花 橫批:喜迎新春
一年四季行好運 八方財寶進家門 橫批:家和萬事興
悠悠乾坤共老 昭昭日月爭光 橫批:歡度佳節
佳節迎春春生笑臉 豐收報喜喜上眉梢 橫批:喜笑顏開
一年四季春常在 萬紫千紅永開花 橫批:喜迎新春
春滿人間百花吐艷 福臨小院四季常安 橫批:歡度春節
百世歲月當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橫批:萬象更新
喜居寶地千年旺 福照家門萬事興 橫批:喜迎新春
一帆風順年年好 萬事如意步步高 橫批:吉星高照
百年天地回元氣 一統山河際太平 橫批:國泰民安
春雨絲絲潤萬物 紅梅點點綉千山 橫批:春意盎然
一干二凈除舊習 五講四美樹新風 橫批:辭舊迎春
五湖四海皆春色 萬水千山盡得輝 橫批:萬象更新
一帆風順吉星到 萬事如意福臨門 橫批:財源廣進
一年四季行好運 八方財寶進家門 橫批:家和萬事興
綠竹別其三分景 紅梅正報萬家春 橫批:春回大地
紅梅含苞傲冬雪 綠柳吐絮迎新春 橫批:歡度春節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橫批:鳥語花香
春滿人間歡歌陣陣 福臨門第喜氣洋洋 橫批:五福四海
春臨大地百花艷 節至人間萬象新 橫批:萬事如意
福星高照全家福省 春光耀輝滿堂春 橫批:春意盎然
事事如意大吉祥 家家順心永安康 橫批:四季興隆
春色明媚山河披錦綉 華夏騰飛祖國萬年輕 橫批:山河壯麗
迎新春江山錦綉 辭舊歲事泰輝煌 橫批:春意盎然
舊歲又添幾個喜 新年更上一層樓 橫批:辭舊迎新
東風化雨山山翠 政策歸心處處春 橫批:春風化雨
家過小康歡樂日 春回大地艷陽天 橫批:人心歡暢
多勞多得人人樂 豐產豐收歲歲甜 橫批:形勢喜人
壯麗山河多異彩 文明國度遍高風 橫批:山河壯麗
財連亨通步步高 日子紅火騰騰起 橫批:迎春接福
福旺財旺運氣旺 家興人興事業興 橫批:喜氣盈門
大地流金萬事通 冬去春來萬象新 橫批:歡度春節
大地歌喚彩雲 滿園春關不住 橫批:春色滿園
盛世千家樂 新春百家興 橫批:歡度佳節
千年迎新春 瑞雪兆豐年 橫批:年年有餘
歡聲笑語賀新春 歡聚一堂迎新年 橫批:合家歡樂
共享錦綉年華 相伴健康天使 橫批:福如東海
財源滾滾隨春到 喜氣洋洋伴福來 橫批:財源廣進
春風入喜財入戶 歲月更新福滿門 橫批:新春大吉
大順大財大吉利 新春新喜新世紀 橫批:萬事如意
占天時地利人和 取九州四海財寶 橫批:財源不斷
高居寶地財興旺 福照家門富生輝 橫批:心想事成
天地和順家添財 平安如意人多福 橫批:四季平安
春歸大地人間暖 福降神州喜臨門 橫批:福喜盈門
內外平安好運來 合家歡樂財源進 橫批:吉星高照
日日財源順意來 年年福祿隨春到 橫批:新春大吉
迎喜迎春迎富貴 接財接福接平安 橫批:吉祥如意
創大業千秋昌盛 展宏圖再就輝煌 橫批:大展宏圖
一帆風順年年好 萬事如意步步高 橫批:五福臨門
民安國泰逢盛世 風調雨順頌華年 橫批:民泰國安
精耕細作豐收歲 勤儉持家有餘年 橫批:國強富民
發憤圖強興大業 勤勞致富建小康 橫批:科技致富
歡天喜地度佳節 張燈結綵迎新春 橫批:家庭幸福
迎新春事事如意 接鴻福步步高升 橫批:好事臨門
萬事如意展宏圖 心想事成興偉業 橫批:五福臨門
和順門第增百福 合家歡樂納千祥 橫批:歡度春節
冬去山川齊秀麗 喜來桃里共芬芳 橫批:新年大吉
B. 瀟湘溪苑師生牆角站好sp 尋文啟示,女主的老師因為上學遲到打她,她無意中看到黑道的父親打人,怕他
記賬當中的最就如這個女老師她經常因為遲到對孩子非常的非打即罵所以呢這個老師做的話
C. 惠州名勝古跡 對聯
惠州
西湖
(1)一更山吐月
玉塔卧微瀾 ——《江月五首》蘇軾
(2)五湖秀水五面鏡
面面妝鏡藏青山。
六如亭(朝雲墓)
(2)出自北宋著名文人蘇東坡之手,聯是這樣的:
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
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2)清道光名士林兆龍為之寫聯:
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垢、不凈
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
只找到這麼多,不知滿不滿意?
D. 我國四大書院叫什麼名字
嶽麓書院 白鹿洞書院 嵩陽書院 應天書院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嶽麓書院嶽麓山上,清溪茂林之間,隱存著一座雅緻的千年庭院,青舍密密,屋宇麻麻,大門前懸掛有一副楹聯,上曰「惟楚有才,於斯為盛」。這就是北宋開寶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正式創立的嶽麓書院。 這塊令湖南人驕傲了幾百年的金底文化招牌,外人未免會覺得太過洋洋自得,可如果查看史料,你會默然承認,這座靜靜的庭院實在是有這樣的資本。單就清季以來,書院便培養出17000餘名學生,其中如陶澍、魏源、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唐才常、沈藎、楊昌濟、程潛等,那一個不是一等一的傑出人物?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白鹿洞書院 唐貞元年間,洛陽人李渤與其兄李涉在此隱居讀書,養一白鹿自娛。此鹿通人性,常跟隨左右,且能跋涉數十里到星子縣城將主人要買的書、紙、筆、墨等如數購回,故時人稱李渤為白鹿先生,其所居為白鹿洞。後李渤任江州刺史,便在讀書台舊址創建台榭。到南唐升元中,在此辦起學校,稱「廬山國學」,也就是白鹿洞書院的前身。白鹿洞書院最盛時,有360餘間建築,屢經興廢,今尚存禮聖殿、御書閣、朱子祠等。書院內,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亭台樓閣,古樸典雅;佳花名木,姿態各異;碑額詩聯,比比皆是。這充分體現了古書院攻讀經史、求索問道、賦詩作聯、舞文弄墨的特色。·中國古代四大書院——嵩陽書院嵩陽書院,原名嵩陽寺,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區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極峰,面對雙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陽而得名。嵩陽書院是中國古代著名高等學府,在歷史上以理學著稱於世。北宋儒教洛派理學大師程顥、程頤在此聚眾講學,使書院名聲大振。北宋名儒司馬光、范仲淹、韓維、李剛、朱熹、呂晦等也曾在此講學。嵩陽書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學傳播聖地。嵩陽書院在古代並不是單純的指一個院落而言,而是由一個主體院落和周圍多個單體建築群組合而成,其地域分布比較廣闊。大至而言,除今天我們看到的嵩陽書院建築外,屬於書院的建築物,比較有名的還有位於嵩陽書院東北逍遙谷疊石溪中的天光雲影亭、觀瀾亭、川上亭和位於太室山虎頭峰西麓的嵩陽書院別墅-君子亭;書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嶺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築。·中國古代四大書院--應天書院應天書院的前身是後晉時楊愨所辦的私學,北宋政權開科取士,應天書院人才輩出,百餘名學子在科舉中及第的竟多達五六十人。l009年,宋真宗正式將該書院賜額為「應天府書院」。宋仁宗時,又於l043年將應天書院這一府學改為南京國子監,使之成為北宋的最高學府之一。後該書院在應天知府、著名文學家晏殊等人的支持下,得到很大擴展。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師在此任教,顯盛一時...
採納有木有
E. 急求對聯
上聯:軍營順風耳
下聯:戰地通信兵
橫批:堅決保障信息暢通
(一般橫批都是4個字,呵呵)
F. 表現手法都有哪些啊
烘托(襯托)、對比、對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揚先抑。(聯想、想像)寓情於景、融情入景、諷刺、象徵、聯想、想像、以小見大、類比
象徵是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某種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藝術手法。象徵體和本體之間存在著某種相似的特點,可以藉助讀者的想像和聯想把它們聯系起來。例如蠟燭,光明磊落,焚燒自己,照亮別人的具體形象,可以使我們聯想到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蠟燭是舍己為人的象徵。
什麼是象徵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麼區別?
象徵是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藝術手法。只用於表示有關人類品質或人類組織的性質,一般適用於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於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質,一般的比喻,其喻體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什麼是以小見大的方法?
就是採用小的事情來表現大的主題的寫作方法,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比方說,要你寫一個以生命為話題的文章,如果你總是談什麼生命的意義之類的,這就很難去寫好.而採用以小見大的方法卻可以繞過這些說教,給人以更生動可感的形象,如寫與病魔作斗爭的中學生,如寫時時刻刻給予你關心的父母,如寫下崗工人的努力等等,你可以藉助具體的形象來給生命著色,象語文課文《敬畏生命》,就是以柳絮這樣細小的生物;《白蝴喋之戀》就是以一隻小小的蝴蝶來對生命進行探討。採用這種以小見大的辦法,這樣在你的筆下,就會有五彩的生命了.再比方寫愛國,你可以寫一個小學生對紅旗的愛護,看到別人對紅旗不尊重就要加以指正等等.
那一般在什麼情況下採用這種方法呢?一般是些很抽象的概念的話題時就可以採用(就是當你感覺到你要寫的觀點和你政治書上的觀點相同),如"人生觀""價值"等等啊.
採用這種辦法應注意的是:一是要注意你所選擇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觀點有相似性,能統一起來.二是要注意運用小的材料的過程中注意不要動不動就跑出來發議論.三是要注意運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
什麼是聯想和想像?
聯想就是由一種事物想到另一種有關的事物,或有眼前的事物回憶起以前的有關事物。例如冬天的早晨,看見玻璃上的霜花,就會想起美麗的孔雀開屏;看見老花鏡,就會想起奶奶給自己縫制布娃娃的情景;看見卷面上鮮紅的墨水跡,就想起老師為同學們補課批改作業的情景;看見昔日的照片,就想起遊山玩水的快樂時光;看見一本舊書,就想起與同學相處的一件往事……這些現象,在生活中是非常自然的。我們把這些內容寫進作文里,就會增強文章的表現力。
再說想像。想像與聯想就像一對親兄弟,它們相似卻不相同。它們的相似點都是想,聯想是想起關聯的事,而想像則是重新組合編排頭腦中的形象、材料,創造出新的內容來。
什麼是渲染?什麼是烘托?
渲染是指用水墨或顏色烘染物象,分出陰陽向背,增加質感和立體感,加強藝術效果,亦可作「設色」解。清代惲壽平謂:「俗人論畫,皆以設色為易,豈知渲染極難,畫至著色,加入爐篝,重加鍛煉,火候稍差,前功盡棄。」
烘托是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輪廓渲染襯托,使其明顯突出。如烘雲托月,以及畫雪景、雨景、霧景、晨昏、流水、白色的花鳥和白描人物等,一般採用外罩、圍染的烘托方法。
類比是一種推理的方法,是根據兩種事物在某些特徵上的相似,作出他們在其他特徵上也可能相似的結論。這是《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說法,並舉例說:「如光和影都是直線傳播,有反射、折射、和干擾現象等,由於聲呈波動狀態,因而推出光也呈波動狀態。」我認為這一說法是正確的。實際運用過程中卻有很多人(包括教材)誤以為類比就是同類相比,其不謬哉!「同類相比」是什麼?請看《現代漢語詞典》關於「比較」的解釋:「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同類事務辨別異同或高下。」 原來如此!
什麼是諷刺?
「用譏刺和嘲諷筆法描寫敵對的或落後的事物,有時用誇張的手法加以暴露,以達到貶斥、否定的效果。」這種表現手法,即為諷刺。
用諷刺和嘲諷的筆法針對敵人或者落後、錯誤的、不合理的事物,有時用誇張的手法加以暴露,以達到貶斥、否定和批判的目的。
掌握托物言志的寫法。
兩篇文章都採用了托物言志的方法。前者借「陋室」抒發作者的情懷,借物突出志向。文章以有仙之山,有龍之水比喻「陋室」,引出文章主旨「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與「靈」的性質。然後描寫陋室環境景色幽雅,交往人的高雅,主人的生活情趣閑適,展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風貌,表現作者怡然自得的心情,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既突出主人「德馨」,又表明「陋室」不陋。最後以諸葛廬、子雲亭類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況,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引用孔子的話結尾,隱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突出「惟吾德馨」「陋室不陋」。
《愛蓮說》中作者以蓮花自況,借對蓮花形象的描繪,寄寓作者自己的情感,從生長環境,寫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質朴;從體態、香氣方面,寫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寫她「香遠益清」的芳香;從風度方面,寫她「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清高。這種描寫,是將蓮人格化,是把她作為一種高貴品質的象徵,贊美她是「花之君子」。作者托物言志,在蓮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是指通過描寫客觀事物,寄託、傳達作者的某種感情、抱負和志趣。如於謙的《石灰吟》,詩人借物詠懷,通過開採石頭燒成石灰的過程及結果,抒發了自己不畏艱難困苦的堅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潔思想。又如《白楊禮贊》《松樹的風格》《病梅館記》等都是出色運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例子。
「借景抒情」是指藉助於描繪景物而抒發感情,感情寓於寫景之中。如魯迅《故鄉》開頭一段,作者並沒有直接抒發「我」的悲涼心情,而是通過生動的景物描寫來表達「我」當時的心境:壓抑、窒悶、悲涼。借景抒情的例子數不勝數,如《風景談》《荷塘月色》等。
二者有相同點。師生,都是間接抒情,不同於直抒胸臆。他們藉助於敘述、描寫、和議論的方式來抒情,使抽象的感情客觀化、具體化、形象化,易於被人理解接受。其次,它們都可以使用象徵、變形等藝術手法和比喻、排比、誇張、擬人等修辭方法,以增強藝術感染力。它們的不同之處在於:第一、「托物言志」是通過詠物來抒情,常常藉助於某些具體植物、動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將作者的感情表達出來。這些「物」不是「景」,詠物不是寫景。「借景抒情」是藉助寫景來抒情,或景中含情,時時流露;或情寓景中,蘊而不露。這里的「景」是指自然風景,而不是某種物品。第二、「托物言志」中的「志」,含義很廣,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愛好、願望、要求等。「借景抒情」中的「情」,專指熱愛、憎惡、贊美、鞭撻、快樂、悲傷等感情。第三、「托物言志」不內容產生意境,作者的某種感情、志向通過與之相關的實物傳達出來,即達到寫作目的,可以敘述和議論。「借景抒情」要求達到思與境諧,情與景會,寓情於景,情景相生,內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結合的有立體感的審美意境.
「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有什麼區別?
答:「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託在對某種物的記敘、描寫之中。比如「愛蓮說」。「托物寓意」是把一個深刻的道理通過對某一物的記敘、描寫、議論等表達出來。比如「白楊禮贊」和一些寓言故事。二者的區別在於一個是表達自己的看法,個人的情趣,一個是講一個公認的道理。
tangram_guid_1357173916043白描,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徵,以質朴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白描用於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白描用於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白描用於寫事,也只要幾筆就可使事態畢現,生動形象。
表達方式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誇張、對偶、排比、反復等。3
表現手法有:象徵、襯托、對比、想像、聯想、照應、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托物言志、象徵、襯托、對比、想像、聯想、反襯、烘托、托物起興、美景襯哀情、渲染、虛實結合。等。
修辭主要指的是句子的調整
而表現手法主要指的是整篇文章
答表現手法的時候可以說運用了某種修辭手法,但不能就說它倆等同
修辭是對語言的調整與適用,也就是對語言進行加工使之達到最佳表達效果的手段和過程.它針對的常常是某句話或某段文字,如比喻、排比、比擬、對偶、借代等都是修辭手法.
而表現方式,則是指作者在行文過程中所選用的情感或思想的表現形式,它針對的常常是全篇,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等等.
一、修辭方式與表達方式
修辭方式與表達方式在初中語文中是經常提及的兩個名詞術語:它們之間區別很大。修辭方式是指修飾文字詞句,運用各種方法,使語言表達得准確、鮮明而生動有力,情感真摯、強烈而又引人入勝。初中課文常見的修辭方式有比喻、擬人、誇張、對偶、排比、反問、設問、對比、借代、反復、反語等。表達方式也叫表達方法,其內涵包括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五個方面。請看例題:下列語句運用了什麼表達方式:①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我們的志願軍戰士。②在蒼茫的大海上,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如果我們不理解表達方式這一術語的含義,就不能准確地作出判斷,很可能第①句答出設問而不是議論,第②句答出比喻而不是描寫。
二、表現手法與描寫手法
表現手法和描寫手法實際上都是一種創作方法,但其內涵不同。表現手法內涵可從如下多個方面考慮: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於景、直抒胸臆等。)②表現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後揚、前後呼應、想像、聯想、象徵等。)③結構特點(前後呼應、結尾點題、對比、襯托、鋪墊、、詳略、倒敘、插敘等。)描寫手法從描寫的對象可分為:人物描寫、環境描寫和場面描寫。人物描寫可分為語言、動作、心理、外貌四個方面;環境描寫包括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場面描寫可分為動景、靜景描寫。從描寫的詳略看,可分為細描和白描。從描寫的方法看,可分為實寫和虛寫、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
詩歌鑒賞中20種常用表現手法
在詩歌鑒賞的備考練習中,同學們常常出現對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使用時張冠李戴等問題。為此,現將詩歌鑒賞中20種常用表現手法進行簡潔盤點,以便大家更好地應對高考。
1.對比(對照)
錢起《暮春歸故山草堂》:「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該詩通過「春殘」、「鳥稀」、「花盡」、「花飛」與「 幽竹」的對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劉禹錫《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今昔對比,抒發物是人非的滄桑變化之感。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霜天、殘月是冷色,江楓、漁火橋???饈巧?實畝哉眨凰?焱該韉拿髁劣胗婊鶼恃薜拿髁潦槍庵實畝哉鍘Mü?哉招闖鱟髡叩墓錄牌?闃?小?2.虛實結合(聯想和想像)
王昌齡《送魏二》:「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一二兩句實寫眼前之景,三四兩句通過聯想和想像虛寫朋友夜泊瀟湘的情狀,表現了作者的惆悵和依戀之情。李賀《將發》:「東床卷席罷,護落將行去。秋白遙遙空,日滿門前路。」前兩句寫收拾停當,即將登程,這是實寫;後兩句寫出征後將會遇到的景色,這是虛筆。
3正意反說(反語)宋之問《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寫思鄉之切,卻正意反說,愈近家鄉,愈不敢問及家鄉,擔心聽到壞消息,從而更好地表達出作者的思鄉之切。陸游《秋思》「日長似歲閑方覺,事大如天醉亦休」,縱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罷休,但真能「醉亦休」嗎?詩人不過是正意反說,表面放達,實則抒發報國無門、難以釋懷的愁苦。岑參《寄左省杜拾遺》「聖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運用反語,揭露和諷刺了封建統治者的文過飾非、諱疾忌醫,表達了詩人對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4.反襯(有時與「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共用)
沈佺期《獨不見》「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用海燕雙棲反襯少婦的孤獨愁苦。賈至《春思二首(其一)》「東風不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長」,用春日美好之樂景反襯詩人內心之愁苦。
5.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以聲襯靜)劉攽《雨後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先寫水面平靜的靜態美,再寫風吹動垂楊水落荷葉之聲,以動襯靜,動靜結合,表現了雨後池塘的美麗。王維《田園樂(其六)》「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以聲襯靜,動靜結合,表現田園幽靜安適的特點。
6.借古諷今杜牧《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借南朝暗諷唐朝統治者大興佛教、不顧百姓民生的社會現實。戎昱《詠史》:「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詩人借漢朝之事諷刺當朝執行的屈辱的和親政策。
7.直抒胸臆杜甫《兵車行》「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直抒胸臆,表現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以及作者對戰爭的怨恨之情。楊炯《從軍行》「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直接抒發了作者忠君報國和渴望建功立業的思想感情。
8.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間接抒情)杜牧《齊安郡中偶題二首(其一)》「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綠荷有恨而背西風,以寓情於景的手法,寫出詩人之恨,流露出傷感不平之情。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描寫邊塞景象,寓情於景,展現邊疆將士的傷感別離之情。
9.托物言志王安石《孤桐》「明時思解慍,願斫五弦琴」,托物言志,表達了自己正直向上、虛心扎實、堅強不屈的人生追求以及甘願為解救百姓疾苦而獻身的精神。李商隱《蟬》:「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作者借詠蟬以喻自身的高潔。
10.用典裴迪《送崔九》「莫學武陵人,暫游桃源里」,借《桃花源記》中武陵人的典故勸勉崔九既要隱居,就必須堅定不移,不要三心二意,不甘久隱。杜甫《江漢》「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用「老馬識途」的典故表達自己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
11.比喻楊萬里《暮熱游荷池上》「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將荷葉比作碧傘,生動形象,從而傳達出作者對荷花的喜愛之情。劉攽《雨後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將平靜的水面比作淡磨之明鏡,寫出水面的靜態美。
12.擬人戎昱《移家別湖上亭》「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柳條藤蔓」用擬人化的「系」的動作挽留主人,從而表現主人對湖上亭的依戀之情。蘇軾《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作者把海棠寫成了一個睡美人,突出了海棠的高潔美麗,以及作者對海棠的喜愛之情。
13.雙關王昌齡《送魏二》「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一「涼」字,既寫出了身體上感受到的寒冷,又寫出了詩人內心的凄涼,一字雙關。秦韜玉《貧女》「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既表達了對貧女的同情,又傾訴了自己終年勞心卻久屈下僚的憤懣不平。
14.反復甦軾《減字木蘭花·己卯儋耳春詞》:「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春」字間隔反復,使詞的音調明朗,突出渲染了春趣。
15.誇張王維《終南山》「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用誇張的手法極言山之高遠。李白《與夏十二登岳陽樓》「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運用誇張手法寫出了岳陽樓高聳入雲的情狀。
16.互文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木蘭詩》「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運用互文手法,使詩句語言明快,結構工整,聲韻和諧
17.設問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運用設問的手法,表達了作者深長的亡國之愁苦。李清照《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運用設問的手法,表達了作者內心深切的惜花之情。
18.烘托、渲染(有時用「側面描寫」)賈島《暮過山村》「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用「怪禽」在曠野中的啼叫、落日斜照渲染山村外清冷甚至讓人生畏的氣氛。孟浩然《宿業師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詩人借西下的夕陽、昏暝的群壑、松際的月亮、風中的清泉等意象表現時間的暗中流動,渲染了越來越清幽的氣氛,烘托出作者孤獨的心境。李白《蜀道難》「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用「黃鶴」、「猿猱 」、「不得過」、「愁攀援」側面寫出山的高險。李白《聽蜀僧濬彈琴》「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既寫出了作者沉醉於琴聲的狀態,又側面烘托出了琴聲的魅力。
19.抑揚法(先揚後抑、先抑後揚)
李商隱《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詩人運用先揚後抑的手法鮮明地表現了統治者政治上的昏聵庸弱。紀曉嵐的「這個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塵。兒孫個個都是賊,偷得蟠桃獻母親」,運用先抑後揚的手法表達了對婆娘及兒孫們的贊揚之情。
20.多角度描寫賈島《暮過山村》「數里聞寒水,山家少四鄰」,從聽覺上,數里外聽到水聲,以響襯靜;從視覺上,直接寫人煙稀少。王禹偁《村行》「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以聽覺寫動景,以視覺寫靜景,動靜結合,寫出了晚山可愛,好景無限。
當然,這里總結的是一些常見的表現手法,並非涵蓋了所有的手法,如反問、比興、象徵、對偶、疊字疊詞疊句、細節描寫等就沒有涉及。我們不妨在老師講解或自己的復習中及時地查漏補缺。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一首詩詞往往綜合運用幾種表現手法,鑒賞時要進行全面分析,如王冕《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有襯托,以冰雪襯托白梅之堅毅耐寒;有對比,用桃李對比顯示梅之高潔守志。這需要根據試題的要求靈活處理。
G. 長沙都有哪些歷史古跡
1、蔡鍔墓
蔡鍔墓是護國軍領袖、中華民國名將蔡鍔墓地。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山風景區白鶴泉左後方的山上,蔡鍔於1916年11月8日病逝於日本,1917年4月12日自日本歸葬於此。
蔡鍔墓佔地1974.72平方米,系嶽麓山民國名人墓葬之一。1956年被湖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是中國歷史上赫赫聞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坐落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湖南長沙湘江西岸的嶽麓山腳下,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學府之一,其古代傳統的書院建築至今被完整保存。
每一組院落、每一塊石碑、每一枚磚瓦、每一支風荷,都閃爍著時光淬煉的人文精神。1988年,嶽麓書院建築群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馬王堆漢墓
馬王堆漢墓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利蒼及其家屬的墓葬,位於湖南省長沙市。1972-1974年,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3座西漢時期墓葬。墓葬的結構宏偉復雜,槨室構築在墓坑底部,由三槨、三棺及墊木所組成。
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有木炭,木炭外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出土絲織品、帛書、帛畫、中草葯等遺物3000餘件。此外,還出土有保存完好的女屍1具,以及方劑書籍帛書《五十二病方》。
4、天心閣古城牆
天心閣古城牆位於長沙市城南路與天心路交會處西北,是一座體現明代漢族建築風格的古建築。明洪武年間(1368~1398),長沙守御指揮邱廣營建長沙城垣,將元代所築土城牆全部改用石基磚砌。今僅存天心閣古城牆一段,余已拆除。
明末,張獻忠率部攻入長沙,城牆曾遭破壞,清順治十一年(1654),洪承疇駐節長沙,拆運明藩王府磚石修築城牆,使長沙再度"城池崇屹,甲於他郡"。長沙古城牆的重要組成部分——「月城」,又名瓮城。
顧名思義,因形狀像半個月亮而得名,是古代兵勇囤兵和放置炮台的地方。它一般分上下兩部分,上面放置遠射程大炮,下面放置近射程大炮。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5、曾國藩墓
曾國藩墓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區坪塘街道桐溪寺後伏龍山上,是清末名臣、湘軍創始人曾國藩的墓地。清同治十一年(1872),曾國藩歸葬於此。墓冢為三合泥拌碎石混合封堆,上鋪砌花崗石,呈半圓形,底徑5米,殘高2米。
塋地以花崗石牆圍護。墓後立碑三通,白玉石碑心,主碑高3米,寬2米,刻楷書碑文"皇清太傅大學士曾文正公一品侯夫人歐陽夫人之墓",計22字,附碑均為龍紋浮雕。墓前有拜台,祭坪約50平方米,東西各立石闕一個。
H. 瀟湘汐苑師生女主和男主在一起後叫男主辰哥哥
傾城紅顏 。
I. 小說中經常用到的對聯
1.轉自<<瀟然夢>>
上聯:望江樓,望江流,望江樓上望江流,江樓千古,江流千古
下聯: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萬年,月影萬年
上聯:千金難買千金笑。
下聯:萬歲易得萬歲心
上聯:山竹無心,空生幾對枝節
下聯:河藕有眼,不沾半點污泥
上聯:門辟九霄昂步三天勝跡
下聯:階崇萬級俯臨千障奇觀
上聯:雙塔隱隱,七級四面八角
下聯:孤掌搖搖,五指三長兩短
上聯:南嶽峰,峰上楓,風吹楓動峰不動
下聯:北河橋,橋下樵,瞧見憔行橋不行
上聯:倚椅依桐同望月
下聯:等燈登閣各攻書
上聯:凍水灑窗,東兩點,西三點
下聯:切瓜分片,橫七刀,豎八刀
上聯:乾八卦,坤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卦卦乾坤已定
下聯:鸞九聲,鳳九聲,九九八十一聲,聲聲鸞鳳和鳴。
上聯: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頭面。
下聯:魑魅魍魎,四小鬼各自肚腸
上聯:望江樓,望江流,望江樓上望江流,江樓千古,江流千古。
下聯:賽詩台,賽詩才,賽詩台上賽詩才,詩台絕代,詩才絕代。
2.[金庸]
書劍起風雲,江湖寂寞誰堪論?
鹿鼎止干戈,天下幾人不識君。
[古龍]
愛似流星,與誰共、天涯一輪明月?
寂寞如雪,無人解、邊城幾度風情。
[溫瑞安]
人生何處不江湖;說武、說義、說英雄、誰是英雄?數栽而後,此情已歿;
江湖生涯原是夢;心醒、酒醒、夢不醒、夢歸何處?千年以降,斯水尤寒。
[司馬翎]
刀影千幻,白鶴高飛,霧雨迷離如一夢,世態翻覆似波瀾;傷耶?怨耶?不驚弱水三千遠,夢斷雲山多少路
摘星懸情,焚香論劍,紅塵俗子不足論,滄海誰人堪知已?悲矣、嘆矣,天關浩盪羽難渡,由來才絕不經年
[奇儒]
游遍三山五嶽,哥哥說、行雲本無定勢;
踏盡塞北江南,妹妹曰、流水應有常形。
[慕容美]
燭影搖紅題舊夢,芙蓉解語話詩情.
[李涼]
累了吧?不如聽我戲戲江湖
醒了沒?何妨看看本尊分身。
3.彈指紅顏老,獨孤伴青燈.-獨孤求敗
甘灑碧血留丹心,淡漠生死終不悔-碧血劍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金庸七本書
J. 中國四大書院
包括:衡陽石鼓書院,江西九江廬山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嶽麓書院、河南商丘應天書院.石鼓書院為中國四大書院之首,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湖南省第二大城市石鼓書院始建於唐元和五年,迄今已有1200年歷史。書院主要建築有武候祠、李忠節公祠、大觀樓、七賢祠、合江亭、禹碑亭、敬業堂、欞星門、朱陵洞等。蒸水出環其右,湘水挹其左,耒水橫其前,三水匯合,浩浩盪盪直下洞庭。而石鼓正當其中,橫截江流,秦然若素。「衡州八景」有「石鼓江山錦綉華」、「朱陵洞內詩千首」、「青草橋頭酒百家」三景集聚於此。 石鼓書院立有高約兩米石鼓。晉時庚仲初《觀石鼓書》雲:「鳴石含潛響,雷駭震九天。」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則載:「具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經,鼓鳴則有兵革之事。」石鼓山峻峭挺拔,風景奇異,歷有湖南第一名勝之稱。 名城衡陽人文薈萃,石鼓文脈綿延千年。石鼓書院是一座歷經唐、宋、元、明、清、民國六朝的千年學府,書院屢經擴建修葺,蘇軾、周敦頤、朱熹、張栻、程洵、鄭向、湛若水、葉釗、鄒守益、茅坤、曠敏本、趙大洲、林學易、王敬所、蔡汝南、胡東山、李同野、羅近隱、王闓運、曾熙等人在此執教,在衡陽培育了王居仁、夏汝弼、管嗣裘、鄒統魯、朱炳如、伍定相、曾朝節、陳宗契、王夫之、曾國藩、彭玉麟、彭述、楊度、齊白石等一大批對中國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名人。諸葛湖南衡陽石鼓書院亮、羅含、酈道元、齊映、宇文炫、杜甫、呂溫、韓愈、柳宗元、劉禹錫、范成大、辛棄疾、文天祥、徐霞客等接踵至此,或講學授徒,或賦詩作記,或題壁刻碑,或尋幽攬勝,其狀蔚為壯觀。 作為宋代四大書院之首,湖湘文化的重要發祥地,石鼓書院曾鼎盛千年,名噪朝野,在我國書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極高的地位。正所謂「石出蒸湘攻錯玉,鼓響衡陽岳震南天」!但不幸的是,1944年7月,石鼓書院在衡陽保衛戰中毀於日寇炮火。2006年6月,衡陽市政府重修石鼓書院。 石鼓之名一說,石鼓四面憑虛,其形如鼓,因而得名。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所載:「山勢青圓,正類其鼓,山體純石無土,故以狀得名。」 另一說,是因它三面環水,水浪花擊石,其聲如鼓。晉時諛仲初《觀石鼓詩》雲:「鳴石含潛響,雷駭震九天」。從《水經注》來看,秦代以前,石鼓之名就載於史冊。山北面有一石洞,名為「朱陵後洞」,《水經注》上說「有石鼓六尺,湘水所經,鼓鳴,則有兵革之事」,意思是說如果在「朱陵後洞」內聽到湘江水的鳴叫,就會發生戰爭;《瀟湘聽雨錄》記載:此洞為「靈洞」、「真仙遺跡」,在此祈禱能求子、除病。 三國時期,建安20年(215年)武侯諸葛亮居住在石鼓山,督零陵、長沙、桂陽三郡軍賦。因此,後人在石鼓山的南面建「武侯廟」(據《徐霞客游記》記載),後被遷移至石鼓山上李忠節祠旁,改名為「武侯祠」【祠內有張南軒書《武侯祠記》(楷書體書),此碑在抗日戰爭時期流失】。 唐貞觀時期(公元627-650年)衡州刺史宇文炫辟石鼓東岸西溪間為游覽勝地,題「東崖」、「西溪」四字,刻於東西岸壁上;天寶年(742~755)間,著名道士董奉先在「朱陵後洞」棲息,修煉九華丹,杜甫《憶苦行》詩中有「更憶衡陽董煉師」之句;懶殘和尚常來洞棲息,又名朱陵仙洞;「詩聖」杜甫大歷4年(769)3月中旬和大歷5年夏兩度到達衡州城,每次都在石鼓山下停泊上岸和離開,曾在此留詩數首。當杜甫第二次離開衡州城,便病故於耒水旁的方田驛(今耒陽市高爐鄉龍王廟),時年59歲。德宗貞元3年(787),宰相齊映貶到衡州任刺史,在山之東面建一涼亭,取名為「合江亭」。順宗永貞元年(805)大文豪韓愈由廣東至湖北,途徑衡州,齊映請韓愈為此亭寫下著名的《合江亭序》「紅亭枕湘江,蒸水會其左。瞰臨眇空闊,綠凈不可唾。……」,後人建「綠凈閣」以此為紀念韓愈。地以人傳,石鼓名聲大振,成為後世文人騷客「朝聖」之地。憲宗元和年間(806-820),有「唐代八大詩人之一」美譽的衡州刺史呂溫,任期間又對合江亭進行擴建裝修;衡陽秀才(唐朝,秀才為最高榮譽,相當於現在「院士」)李寬在合江亭旁建房,取名為「尋真觀」(李寬中秀才書院),在此悉心讀書,為石鼓書院之雛型。刺史呂溫曾訪之,並作《同恭夏日題尋真觀李寬中秀才書院》日記其事。 宋代太平興國2年(978),宋太宗趙匡義為賜「石鼓書院」匾額和學田(朱熹的《石鼓書院記》:「始唐元和年間,州人李寬之所為,至國初時嘗賜敕額」。《國朝石鼓志》卷一事跡篇:「案文獻通考賜額在太宗太平興國二年,與朱子記國初者合」);宋至道3年(997),衡州郡人李士真在石鼓書院內開堂講學、廣招弟子,使石鼓書院成為正式的書院。宋仁宗景佑2年(1035),曾擔任集賢殿校理之職的劉沆,在衡州任知府。這時,他將石鼓書院的故事上報給皇帝,宋仁宗閱後,便賜額「石鼓書院」。由於石鼓書院「獨享」兩度被宋朝皇帝「賜額」的殊榮,而步入石鼓書院的「鼎盛」時期,成為當時與睢陽(又名應天府書院)、嶽麓、白鹿洞齊名的全國著名的四大書院之首。當時全國許多名流都至此講學;如文學家蘇軾、理學鼻祖周敦頤等……。孝宗淳熙14年(1187)理學大師朱熹、張栻在此講學,朱熹作《石鼓書院記》;張栻在亭中立碑,親書韓愈《合江亭》詩和《石鼓書院記》,後人將此鐫製成石碑,置於石鼓書院內,名曰「三絕碑」。仁宗慶歷4年(1044)石鼓書院成為衡州路的官辦學府,有正式教授1人,主要「以經術教導」學生。度宗咸淳10年(1274年)正月,湖南提刑、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駐衡州時,作詩《合江亭》:「天上名鶉尾,人間說虎頭。春風千萬曲,合水兩三洲。……」;諄照十二年(1185),部使者潘田青(一作疇)就原址建屋數間,榜以鼓額,「將以俟四方之士有志於學,而不屑於課試之業者居之」,未竟而去。提刑宋若水繼成,奉先聖先師之像,集國子監及本道諸州印書藏其中。請朱嘉作記,誡諸生勿為科舉功名所亂,而要辨明義利,有志「為己之學」。時戴溪為山長,與諸生講《論語》,有《石鼓論語問答》3卷。七年林田井學教授兼山長凡三年,「補葺經創」,鼎新書院,並刊大字本《尚書全解》40卷。南宋開慶元年(1259),書院毀於兵火。景定元年(1260)提刑俞琰(一作俞炎)命山長李訪「掃地更新」,「盡復舊觀」,增闢園圃,仰高樓,取明德新民文章,為諸生丕揚其義,絕響再聞,士風作振」。提刑黃斡又置田35畝,「以贍生徒」。宋末著名音樂家郭沔曾寄居住石鼓山上,他泛舟於湘江上,創作出「瀟湘水雲(霧)」這首著名的琴曲。 元朝,繼續辦學。然其田於至元十九年(1292)為靈岩寺僧強占,經鄧大白、王復、康莊、程敬直等歷任山長長達62年爭訟,才得歸還。元末又毀於兵火。 明清時石鼓書院不斷擴大,明永樂十一年(1413),知府史中重修書院以待旅遊學者,設禮殿祭祀孔子,乾張祠祭祀韓愈、張拭。天順、弘治年間均有修葺。正德四年(1509)葉釗為山長,講聖賢身心之學、道德之首,剖晰疑義、闡發幽微「時學者翕然雲從」。哲學家、教育家、書法家湛若水至書院講論「體認」之學,理學家、教育家王守仁的傳人鄒守益亦來大倡「良知」之說。二十八年,知府蔡汝楠以書院為朱熹、張栻、湛若水、鄒守益「過氏之地」,乃重整書院,訂立規約,以學文敦行、辨聲慎習、等倫常、識仁體訓士,刊《說經札記》、《衡汀間辨》、《太極問答》等,「忘倦」達4年(1549-1552)。又請趙大洲、皮鹿門等「海內名公」講學其中,諸士環聽,「宛然一鄒魯洙泗之夙也。」。著名地理學家徐弘祖在其《徐霞客游記》中對石鼓的景色有詳細描述;萬曆四十的(1612)巡撫記事,觀察鄧雲霄大修書院,以「鑄士陶昆」、建有講堂、敬義堂、回瀾堂、大規模、仰高樓、砥柱中流坊、欞星門、風雩、淪浪、禹碑、合江諸亭、其他「殿祠號舍,罔不完葺」,規模極一時之盛,崇禎十五年提學高世泰修葺。青年時的王船山更是多次寫詩詞頌揚石鼓書院。明朝末年,書院再次毀於兵火。 清世祖順治經略大臣洪承疇,將石鼓書院作為軍事指揮所。同年偏沅巡撫袁廓宇上奏清庭,申請重建石鼓書院,衡陽縣知縣余天溥具體負責修復工程。此時,山上建有合江亭、禹王碑、武侯祠、大觀樓、會講堂、忠節祠、七賢祠等建築。石鼓書院為清政府允許恢復的第一家書院,這一時期,書院科舉化,石鼓書院成為傳授舉業、培養科舉人才的基地。康熙七年(1668),知府張奇勛擴建號舍20餘間,「拔衡士之雋者肄業其中,每月兩試之,士風稱最盛」。二十八年,知府崔鳴捐俸「增其所未備」、「督率師徒援古證今,析疑問難」其中。時七賢祠、仰高、大觀二樓,敬業堂、留待軒、浩然台、合江亭及東西齋房等、「日日髹、丹碧上聳、煥然巨觀」。山長多一時之選,如陳正雅、余廷松、林學易、易廷彥、羅瑛、皆湖南名進士,然所援多為科舉之業。咸豐3年(1853)9月~咸豐4年正月(1854),曾國藩、彭玉麟在衡州創建湘軍水師,駐石鼓,石鼓書院附近的水面成為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石鼓書院改為衡陽官立中學堂,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改為湖南南路師范學堂;民國時期,相繼改為「衡郡女子職業學校」和「湖南省立第三師范學校」(湖南三師),後由於石鼓山無法滿足新型學校要求,學校被遷移至金鰲山;此時,石鼓書院便成為供人游覽、祈祀的風景文化名勝。 1944年7月,石鼓書院原有的樓、閣、亭、祠等建築物,在震驚中外的衡陽保衛戰中被於日軍焚毀。故址內還有唐、明、清碑刻多處。 1964年,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書記陶鑄來衡陽視察時,要求恢復衡陽的名勝古跡,諸如石鼓書院、回雁峰等。當時的市委市政府限於歷史條件,僅培植了樹木花圃,建以亭榭,在廢墟上建了一座石鼓公園,無法恢復當時的建築和陳列。 1998年,國家郵政部發行「古代書院」即宋代四大書院郵票時,事先曾來石鼓書院實地考察,終因只見山石、不見書院而以河南登封嵩陽書院代之。 2009年,石鼓書院特種郵票首發式在湖南省衡陽市石鼓書院廣場舉行。 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發行的「古代書院(二)」特種郵票共有4枚,分別為湖南的石鼓書院、江蘇的安定書院、江西的鵝湖書院、海南的東坡書院,每枚郵票面值1.20元,由當代中國著名的國畫大師范曾和著名畫家鄒玉利設計,以國畫形式表現。
石鼓書院概貌
石鼓書院經過近十次的重修,在修葺的過程中,盡量保持其原貌,現在的石鼓書院主要是由禹碑亭、武侯祠、李忠節公祠、大觀樓、合江亭、朱陵洞組成。 始入石鼓書院,穿過大門,走過長廊,映入眼簾的是禹碑亭。禹碑亭亭柱上題著一副對聯:「蝌蚪成點通,天地衍大文」,此聯為我國現代著名書法家史穆所題,在禹碑亭中央放置著一塊禹碑,為蝌蚪文所做,禹碑為大禹治水功成在南嶽衡山 岣嶁峰所刻,最早見於東漢趙曄所撰《吳越春秋》,其後史乘屢有記載。衡陽石鼓山禹碑亭始建於明萬曆九年(1581),位於石鼓山南面。 明代楊慎為禹碑作釋文亦置於此。 穿過禹碑亭,來到石鼓書院二門前,只見篆書對聯「名修千佛上;至味五經中」於門上,石鼓山與道教文化有頗深淵源,後建立石鼓書院以「四書五經」作為正統教育教材,這幅對聯是對石鼓書院的真實寫照。 透過二門,看到眼前有兩個祠堂,位居其右的為「武侯祠」,位於左的為「李忠節公祠」,武侯祠和李忠節公祠與石鼓書院都沒有很多聯系,但是由於這兩位英雄的事跡都發生在石鼓山,遂將其移至石鼓書院。 嶽麓書院始建於北宋初期。北宋開寶六年(973),朱洞以尚書出任潭州太守,鑒於長沙嶽麓山抱黃洞下的寺庵林立和幽靜環境,接受了劉鰲的建議,在原有僧人興辦的學校基礎上創建了嶽麓書院。初創的書院分有「講堂五間,齋舍五十二間」,其中「講堂」是老師講學道的場所,「齋堂」則是學生平時讀書學習兼有住宿的場所。嶽麓書院的這種中開講堂、東西序列齋舍的格局一直流傳至今。初設講堂5間,齋室52間。 宋太宗咸平二年(999),李允則任潭州太守,他一方面繼續擴建書院的規模,增設了藏書樓、「禮殿」(又稱「孔子堂」),並「塑先師十哲之像,畫七十二賢」;一方面積極取得了朝廷對嶽麓興學的支持,以促進書院的更大發展。咸平四年(1001)朝廷首次賜書嶽麓書院,其中有《釋文》、《義疏》、《史記》、《玉篇》、《唐韻》等經書。當時書院學生正式定額六十餘人,奠定了書院的基本格局。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經學家周式擔任山長主持嶽麓書院後,書院得到迅速的發展,學生定額愈百人,周式本人還得到宋真宗的召見和鼓勵。,賜「嶽麓書院」題額,於是「書院稱聞天下,鼓簡登堂者不絕」, 到南宋的乾道年間,嶽麓書院達到鼎盛時期。
湖湘學派
著名理學家張栻主持嶽麓書院,他以反對科舉利祿之學、培養傳道濟民的人才為辦學的指導思想。在教學方面,提出「循序漸進」、「博約相須」、「學思並進」、「知行互發」、「慎思審擇」等原則;在學術研究方面,強調「傳道」、「求仁」、「率性立命」。從而培養出一批如吳獵、趙方、游九言、陳琦等經世之才的優秀學生,湖湘學派多數學者也在嶽麓書院學習過。一時間,大批游學的士子前來書院研習理學問難論辯,有的還「以不得卒業於湖湘為恨」,當時的嶽麓書院成為全國聞名的傳習理學的基地。南宋淳熙七年(1180),張木式去世後,朱熹、真德秀等人對嶽麓書院的辦學和傳播理學,也表現出極大的熱忱。朱熹還將《白鹿洞書院教條》人微言輕正式的學規,頒於嶽麓書院。,朱熹曾兩次來此講學,當時學生達千人,從而使嶽麓書院有「瀟湘洙泗」之譽,幾與孔子在家鄉講學的地方並稱。 從元、明至清初,由於戰亂,嶽麓書院曾兩度遭到焚毀,後來雖然得以重建和恢復,已不復舊觀。清初。書院被禁。後康熙為了表彰理學,放寬書院政策。康熙二十六的(1687)御書「學達性天」匾額,並以十三經、二十一史、經書講義等遣送至嶽麓山,乾隆九年(1744)又御書「道南正脈」匾額送至嶽麓山,嶽麓書院又得以復興。復興後的麓書院,除了對齋舍屢加擴建外,其書院性質也由民辦而逐漸演化為官辦。隨著乾嘉考據學的興起,嶽麓書院往往由從事詁經考史的著名漢學家主持,學習的內容也由理學轉向經史考證,特別是在王文清主院期間,更以「群經教授諸子」。此後羅典任山長,「唯以治經論文,啟誘後進」。道光年間巡撫吳榮光在嶽麓書院增設「湘水校經堂」,專以研習漢學為主。嶽麓書院的最後一任山長是王先謙,他是清末湖南著名的經學家。 清代的嶽麓書院,集聚了一代常識博洽、德高望重的大師,培養出諸如王夫之、陶樹、魏源、左宗棠、胡林翼、曾國藩、郭嵩濤、李元度、唐才常、沈藎、楊昌濟等著名的湖湘學者。
千年學府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在新政之議的呼聲中,延續了近千年的嶽麓書院正式改為湖南高等學堂。爾後相繼改為湖南高等師范學校、湖南工業專門學校,1926年正式定名為湖南大學至今,歷經千年,弦歌不絕,故世稱「千年學府」。 嶽麓書院自創立伊始,即以其辦學和傳播學術文化而聞名於世。 書院大門橫匾「嶽麓書院」四個大字,兩邊對聯「惟楚有才,於斯為盛」。講堂正中懸清乾隆御書「道南正脈」匾,左右壁有石刻「忠、孝、廉、節」四個高1.6米、寬1.2米大字。左右兩廊有清歐陽正煥所書「整齊嚴肅」石刻。講堂屏風正向刊張村撰《嶽麓書院記》。麓書院佔地面積21000平方米,現存建築大部分為明清遺物,主體建築有頭門、二門、講堂、半學齋、教學齋、百泉軒、御書樓、湘水校經堂、文廟等,分為講學、藏書、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連接,合為整體,完整地展現了中國古代建築氣勢恢宏的壯闊景象。
[編輯本段]河南登封嵩陽書院
書院簡介
嵩陽書院,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區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極峰,面對雙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陽而得名嵩陽書院。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時,時稱嵩陽寺,至唐代改為嵩陽觀,到五代時周代改建為太室書院。宋代理學的「洛學」創世人程顥、程頤兄弟都曾在嵩陽書院講學,此後,嵩陽書院成為宋代理學的發源地之一。明末書院毀於兵燹,清代康熙時重建。嵩陽書院經歷代多次增建修補,規模逐漸形成,布局日趨嚴整。書院的建制,古樸雅緻,大方不俗。
書院學制
嵩陽書院學制,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始於唐朝,興盛於北宋,一直到了清朝末年,興學堂以後書院制才被廢除。教學特點: 嵩陽書院在我國教育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一頁,經過近千年的衡讀發展,積累了豐厚的教學經驗,其特點主要是:1、書院既是教育教學的機關,又是學術研究的機關,實行教育教學與學術研究相結合。2、書院盛行講會制度,允許不同學派,不同觀點進行講會,開展爭辯。3、書院的教學,實行「門戶開放」,有教無類,不受地域限制。4、書院以學生個人讀書鑽研為主,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並採用問難論式。注意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5、書院內的師生關系融洽,感情深厚。書院的名師,不僅以淵博的知訓教育學生,而且以自己高尚品德氣節感染學生。
名家輩出
嵩陽書院,是中州教育史上的一顆明珠,我國古代的高等學府。 宋初,國內太平,文風四起,儒生經五代久亂之後,都喜歡在山林中找個安靜的地方聚眾講學。登封是堯、舜、禹、周公等曾經居住過的地方。據記載,先後在嵩陽書院講學的有范仲淹、司馬光、程顥、程頤、楊時、朱熹、李綱、范純仁等二十四人,司馬光的巨著《資治通鑒》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陽書院和崇福宮完成的。號稱「二程」的程頤,程顥在嵩陽書院講學10餘年,對學生一團和氣,平易近人,講學鮮感,通俗易懂,宣道勸儀,循循善誘。學生虛來實歸,皆都獲益,有「如沐春風」之感。康熙辛卯年,全省在開封選拔舉人,錄取名額一縣不足一人,僅登封就中了五個。名儒景冬,就這於嵩陽書院,中進士後,曾九任御史。嵩陽書院正是擁有了得天獨厚的師資條件,聲名大振,四方生徒摩肩接踵,成為北宋影響最大的書院之一。
書院珍寶
院內的漢封將軍柏人稱「稀世珍寶」。 嵩陽書院內原有古柏三株,西漢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游嵩岳時,見柏樹高大茂盛,遂封為「大將軍」,「二將軍」和「三將軍」。 大將軍柏樹高12米,圍粗5.4米,樹身斜卧,樹冠濃密寬厚,猶如一柄大傘遮掩晴空。二將軍柏樹高18.2米,圍粗12.54米,雖然樹皮斑駁,老態龍鍾,卻生機旺盛,虯枝挺拔。樹干下部有一南北相通的洞,好似門庭過道,樹洞中可容五、六人。兩根彎曲如翼的龐然大枝,左右伸張,形若雄鷹展翅,金雞欲飛。每當山風吹起,枝葉搖動,如響環佩,猶聞絲竹之音。三將軍柏毀於明末。 關於將軍柏樹齡一直是個神秘的話題。該樹從受封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趙朴初老先生留有「嵩陽有周柏,閱世三千歲」的贊美詩句。經林學專家鑒定,將軍柏為原始柏,樹齡有4500年,是我國現存最古最大的柏樹。 細心的遊人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二將軍柏比大將軍柏大得多,為什麼被封為「第二」呢?這里有個「先入為主」的傳說,動人的傳說,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的墨客潑墨揮毫,賦詩贊頌,更留給人們以啟示。 巍巍將軍柏,給嵩陽書院增添了歷史的滄桑感和濃郁的感染力。 門外的大唐碑素有「嵩山碑王」之稱。全稱為《大唐嵩陽觀紀聖德盛應以頌碑》,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刻立,碑高9.02米,寬2.04米,厚1.05米,碑制宏大,雕刻精美,通篇碑文1078字,內容主要敘述嵩陽觀道士孫太沖為唐玄宗李隆基煉丹九轉的故事。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額徐浩的八分隸書。字態端正,剛柔適度,毛法遒雅,是唐代隸書的代表作品,大唐碑重80多噸,僅碑帽就有10多噸重,古時,人們是怎樣將這么重的碑帽主上去的呢?千百年來,凡到嵩陽書院的遊人都要提及這個問題。在民間,「智立唐碑」這個充滿智慧的傳說故事,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們,成為品賞大唐碑的重要內容之一。嵩陽書院在我國歷史上以理學著稱於世,以文化瞻富,景觀奇特名揚古今。山巒環拱、溪水長流、松柏參天、環境幽雅、景最清、石幢莠紀故宮銘而文明。書院主要文物有西漢的「將軍柏」和唐朝的「大唐碑」。
千年道場
嵩陽書院在歷史上曾是佛教、道教場所,但時間最長,最有名氣的是作為儒教以聖地之後,嵩陽書院初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名為嵩陽寺,為佛教活動場所,僧待多達數百人。隋煬帝大業年間(605——618年),更名為嵩陽觀,為道教活動場所。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名為嵩陽書院,以後一直是歷代名人講授經典的教育場所。明末書院毀於兵火,歷經元、明、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時期,學田1750多畝,生徒達數百人,藏書達2000多冊。清代末年,廢除科舉制度,設立學堂,經歷千餘年的書院教育走完了這的歷程。但是,書院作為中國古代教育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永遠載入史冊。 嵩陽書院在古代並不是單純的指一個院落而言,而是由一個主體院落和周圍多個單體建築群組合而成,其地域分布比較廣闊。大至而言,建築共分五進院落,由南向北,依次為大門,先聖殿,講堂,道統祠和藏書樓,除我們看到的嵩陽書院建築外,屬於書院的建築物,比較有名的還有位於嵩陽書院東北逍遙谷疊石溪中的天光雲影亭、觀瀾亭、川上亭和位於太室山虎頭峰西麓的嵩陽書院別墅-君子亭;書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嶺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築。
[編輯本段]河南商丘應天書院
應天書院,又名睢陽書院、南京書院。位於商丘縣城南。因為商丘在唐供稱為睢陽,北宋景德三年升為應天府,大中祥符七年又升格為南京,為當時四京之一。商丘瀕臨汴水,交通方便,商旅輻輳,隋唐以來,已發展成為一方都會。宋代的應天府書院就設立在商丘的繁華鬧市中。應天書院位於商丘舊城州之東。其前身是後晉時楊愨所辦的私學,後經其學生戚同文的努力,得以發展,學子們「不遠千里」而至,「遠近學者皆歸之」。北宋政權開科取士,應天書院人才輩出,百餘名學子在科舉中及第的竟多達五六十人。 宋真宗時,因追念太祖自立為帝,應天順時,將宋太祖趙匡胤發跡之處宋州(今商丘)於1006年改為應天府,1014年又升為南京,處陪都地位。l009年,宋真宗將該書院正式賜額為「應天府書院」。宋仁宗時,又於l043年將應天書院這一府學改為南京國子監,使之成為北宋的最高學府之一,相當於現在的社會科學院。 後該書院在曹誠等人尤其是應天知府、著名文學家晏殊的支持下,得以大的擴展。宋仁宗初年,著名文學家晏殊出任應天知府,聘請著名學者王洙為書院「說書」,王洙博學多才,應天府書院在他主持下「其名聲著天下」。仁宗景佑二年,應天府書院改為府學,晏殊又聘請因服喪而退居睢陽的范仲淹執教,任教期間,范仲淹撰寫《南京書院提名記》。當時的應天府書院,是中州的一大學府,據《宋史》記載:「自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廢,興學自殊(晏殊)始。」從大中祥符以後的二十餘年間,應天府書院的學生「相繼登科,而魁甲英雄,儀羽台閣,蓋翩翩焉,未見其止」。明正德六年遷城,應天書院也遷往今地——城內中山東二街路北。現存有大成殿、明倫堂、月芽池等建築。原大成殿內立有孔子和其弟子的牌位,明倫堂為學堂。這兩座建築均為歇山式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