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上饒樓師德

上饒樓師德

發布時間: 2021-08-28 16:03:58

『壹』 婁方霞這名字是不是騙子

不是
婁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百二十五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三。

一、姓氏源流
婁(Lóu)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姒姓,是大禹的後代。大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傳至第五王為少康。周武王滅商後,追封先代賢王的後裔,把少康的後裔東樓公封於杞(今河南省杞縣),遂為杞國。春秋時,杞國在周圍大國的壓力下被迫東遷,後來定居於淳於(今山東省安丘縣東北)。杞君有一支子孫封在婁邑(今山東省諸城縣西南),遂以地名為姓,稱婁姓。
2、出自古代鮮卑族復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匹婁(又稱疋婁)氏、伊婁氏、蓋婁氏、乙那婁(亦作壹那婁、一那婁)氏,入中原後一並改為婁姓,亦稱婁氏。
3、以國名為氏。《風俗通義》載,春秋時有邾婁國(在今山東省鄒縣一帶),子孫有以婁為氏,是婁氏的又一支。

二、遷徙分布
婁姓在大陸與台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婁姓源於姒姓,是大禹的後代。周武王滅商後,把夏帝少康的後代東樓公封於杞國(河南省杞縣)。至春秋時期,杞國在周圍大國的威脅下被迫東遷,杞君有一支子孫被封在婁邑(今山東省諸城西南),後來以婁為姓。此外,北魏時匹婁氏、伊婁氏、乞婁氏、乙婁氏都有人改姓婁。婁姓望居譙郡(今安徽省境內)。西漢初年有大臣婁敬,因建議劉邦入都關中有功,被賜姓劉。劉邦被匈奴打敗後,他提出「和親」政策,被採納。

三、歷史名人
婁 堅:明代詩人。經明行修,工詩善書,時人合唐時升、陳嘉燧、李流芳及婁堅詩刻,謂之曰《嘉定四先生集》。
婁 忱:明代學者,傳父學,十載不下樓,從游者甚眾,學舍不能容,其弟子有架木為巢而讀書者。
婁 僧:宋代承天寺僧人,中指有七節。時仁宗趙禎剛出世,啼哭不止,知婁僧有奇術,遂召入宮。僧按幼主頭頂,曰:「莫叫,莫叫,何以當初莫笑。」哭聲乃止。
婁 妃:明代上饒人婁諒之女,嫁寧王朱宸濠為妃,有賢德。寧王起兵謀反,婁妃屢諫不聽。兵敗被殺。臨終前嘆曰:「昔商紂聽婦人之言而亡,吾不聽 婦人之言而死。後悔晚矣!」清代人蔣士銓寫《一片石》,《第二碑》兩傳奇, 哀悼此妃。
婁 諒:字克貞,上饒人。少有志絕學。聞吳與弼在臨川,往從之。一日,與弼治地,召諒往視,雲學者須親細務。諒素豪邁,由此折節。雖掃除之事,必身親之。景泰四年舉於鄉。天順末,選為成都訓導。尋告歸,閉門著書,成《日錄》四十卷、《三禮訂訛》四十卷。謂《周禮》皆天子之禮,為國禮。《儀禮》皆公卿大夫士庶人之禮,為家禮。以《禮記》為二經之傳,分附各篇,如《冠禮》附《冠義》之類。不可附各篇者,各附一經之後。不可附一經者,總附二經之後。其為諸儒附會者,以程子論黜之。著《春秋本意》十二篇,不採三傳事實,言:「是非必待三傳而後明,是《春秋》為棄書矣。」其學以收放心為居敬之門,以何思何慮、勿忘勿助為居敬要旨。然其時胡居仁頗譏其近陸子,後羅欽順亦謂其似禪學雲。
師德:唐朝大臣。曾任監察御史,應詔從軍,功吐蕃,八戰八捷。後官至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掌管朝政,總管邊要達30年之久。為人寬厚,能容人。他的弟弟當了代州刺史,要赴任時,他問:「容寵已極時,你怎樣避免別人的嫉妒呢?」他弟弟說:「如果有人吐唾沫在我臉上,我抹掉就算了。」他說:「不要抹掉,要心平氣和地讓唾沫自己幹掉。」
婁雲慶,湖南省長沙人。咸豐十年,小池驛之戰,功最,擢參將。克寧國,以提督記名,賜黃馬褂。捻平,雲慶請歸養。光緒初,復起授正定鎮總兵。十七年,擢湖南提督。三十年,以老乞歸,卒於家。
婁仲英:元代畫家,善山水,《山居圖》頗為有名。
婁夢俠:原名婁培儒,又名婁子征、婁子珍,1906年生,江蘇省邳州市薛集鄉婁樓村人。幼讀私塾,15歲後次第入縣立第二高等小學、邳縣甲種師范學校就讀,受進步思想熏陶,經常參加反帝、反封建宣傳活動。1927年秋隨北伐軍南下,考入南京警察訓練所,同年由宋綺雲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四月畢業,回邳任土山市公安分局局長。1931年因被列入國民黨邳縣當局「清黨」名單,遂奉中共徐海蚌特委之命,去東灌沭(東海、灌雲、沭陽)聯合縣委工作,秘密組織農民武裝斗爭。身份暴露後,奉調上海從事工人運動。不久調至中央保衛局,參與中共六屆三中全會保衛工作。1932年奉調中央蘇區,任江西省蘇維埃政府保衛局偵察部長,翌年8月任保衛局長;10月當選為中共江西省委常委;12月當選為江西省蘇維埃執行委員和主席團委員。1934年,在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主席團委員。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奉命留守江西革命根據地。1935年3月在贛南不幸遭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在獄中,婁夢俠受盡酷刑,堅貞不屈,視死如歸。同年6月9日,笑赴刑場,慷慨就義,時年29歲。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東陽郡:治所在今浙江省金華。
譙 郡:東漢時置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省亳縣)。相當今安徽、河南二省之間地區。
2、堂號(缺)
【婁姓宗祠通用對聯】

〖婁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緒演婁邑;
芳傳東陽。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婁姓的姓氏源流和望族。

譙郡望族;
宗仁名官。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婁姓郡望譙郡。下聯典指唐代大臣婁師德,字宗仁,鄭州原武人。曾任監察御史,應詔從軍,攻吐蕃,八戰八捷。後官至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掌管朝政,總管邊要三十餘年。後多次主持屯田積谷事宜。

和親獻議;
盛德容人。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初齊人婁敬,劉邦在洛陽時,他建議定都長安,被採納,賜姓劉氏,封關內侯。當時,匈奴冒頓(Mò dú 音墨獨)單於兵力強大,多次侵擾漢朝北方邊境,他又獻上與匈奴和親的政策,並受命與匈奴簽訂和約。因呂後不願女兒魯元公主遠嫁,又以宗室女代替。後建議遷徙戰國時六國貴族的後裔及豪強大族十餘萬人充實關中,以削弱關東舊貴勢力。下聯典指唐代鄭州原武人婁師德,字宗仁,進士出身,上元初任監察御史。儀鳳年間,參加對吐蕃的戰爭,因功升殿中侍御史兼河源軍司馬,並擔任營田事,帶領將士屯田,多次受到武則天手詔嘉獎。後兩任宰相,主持朝政,又出任河源等軍營田大使。他常識淵博,器量寬宏,勤於政事,主持邊防事務三十餘年,政績顯著。

譙郡世澤;
御史家聲。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唐·婁師德事典,上元初,為監察御史。

賢妃明察;
高僧止啼。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婁妃,為明寧王宸濠妃。濠謀逆,妃屢諫不聽,及敗,妃赴水死,悔以不用婦言亡。清蔣士銓為譜《一片石》、《第二碑》兩傳奇以哀之。下聯典指宋僧婁道中指有七節。仁宗生啼哭不止,召入宮,摩其頂,啼遂止。

五侯上客;
一代儒宗。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婁師德事典。下聯典指明·婁忱事典。

〖婁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名畫山居圖;
經學子敬集。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元代畫家婁仲英,善山水,《山居圖》頗有名。見成廷珪《居竹軒集》。上聯典指明代學者婁樞,字子敬,嘉靖舉人。河內人。知廣宗縣,頗留心經世之學,有《婁子敬文集》。

德感諸學士;
詩列四先生。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學者婁忱,字誠善,上饒人。傳父學,二載不下樓,從游者甚眾,學舍不能容,其弟子有架木為巢而讀書者。下聯典指明代詩人婁堅,字子柔,萬隆間貢生,經明行修,工詩善書,時人合唐時升、陳嘉燧、李流芳及堅詩刻之曰《嘉定四先生集》。

〖婁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彥發太常博士;
存仁天下清宮。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資政殿學士婁機,字彥以,嘉興人。曾官太常博士秘書郎、吏部侍郎,進參知政事。在官惜名器,稱獎人才。以資政殿學士致仕。下聯典指明代進士婁志德,字存仁,項城人。知趙州,有惠政,累遷福建布政使,巡先山東,嘗著《兩浙賦役全書》,卓有實濟。京師語曰:「天下清官婁志德」。

〖婁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七節僧禁啼幼主;
一片石哀悼賢妃。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僧婁道中指有七節。仁宗生啼哭不止,召入宮,摩其頂,啼遂止。下聯典指婁妃,為明寧王宸濠妃。濠謀逆,妃屢諫不聽,及敗,妃赴水死,悔以不用婦言亡。清蔣士銓為譜《一片石》、《第二碑》兩傳奇以哀之。

〖婁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文武全才,不惟八戰八克;
汪洋大量,亦且能忍能容。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侍御史婁師德的事典。下聯典指唐代代州刺史婁某,為婁師德弟。赴任前,師德曰:「龐榮已極,人所忌也。將何以自免?」弟曰:「自今雖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師德曰:「適逆其意,止使用權自干耳!」

『貳』 哪有姓婁得

一、姓氏源流
婁(Lóu)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姒姓,是大禹的後代。大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傳至第五王為少康。周武王滅商後,追封先代賢王的後裔,把少康的後裔東樓公封於杞(今河南省杞縣),遂為杞國。春秋時,杞國在周圍大國的壓力下被迫東遷,後來定居於淳於(今山東省安丘縣東北)。杞君有一支子孫封在婁邑(今山東省諸城縣西南),遂以地名為姓,稱婁姓。
2、出自古代鮮卑族復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匹婁(又稱疋婁)氏、伊婁氏、蓋婁氏、乙那婁(亦作壹那婁、一那婁)氏,入中原後一並改為婁姓,亦稱婁氏。
3、以國名為氏。《風俗通義》載,春秋時有邾婁國(在今山東省鄒縣一帶),子孫有以婁為氏,是婁氏的又一支。
二、遷徙分布
婁姓在大陸與台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婁姓源於姒姓,是大禹的後代。周武王滅商後,把夏帝少康的後代東樓公封於杞國(河南省杞縣)。至春秋時期,杞國在周圍大國的威脅下被迫東遷,杞君有一支子孫被封在婁邑(今山東省諸城西南),後來以婁為姓。此外,北魏時匹婁氏、伊婁氏、乞婁氏、乙婁氏都有人改姓婁。婁姓望居譙郡(今安徽省境內)。西漢初年有大臣婁敬,因建議劉邦入都關中有功,被賜姓劉。劉邦被匈奴打敗後,他提出「和親」政策,被採納。
三、歷史名人
婁 堅:明代詩人。經明行修,工詩善書,時人合唐時升、陳嘉燧、李流芳及婁堅詩刻,謂之曰《嘉定四先生集》。
婁 忱:明代學者,傳父學,十載不下樓,從游者甚眾,學舍不能容,其弟子有架木為巢而讀書者。
婁 僧:宋代承天寺僧人,中指有七節。時仁宗趙禎剛出世,啼哭不止,知婁僧有奇術,遂召入宮。僧按幼主頭頂,曰:「莫叫,莫叫,何以當初莫笑。」哭聲乃止。
婁 妃:明代上饒人婁諒之女,嫁寧王朱宸濠為妃,有賢德。寧王起兵謀反,婁妃屢諫不聽。兵敗被殺。臨終前嘆曰:「昔商紂聽婦人之言而亡,吾不聽 婦人之言而死。後悔晚矣!」清代人蔣士銓寫《一片石》,《第二碑》兩傳奇, 哀悼此妃。
婁 諒:字克貞,上饒人。少有志絕學。聞吳與弼在臨川,往從之。一日,與弼治地,召諒往視,雲學者須親細務。諒素豪邁,由此折節。雖掃除之事,必身親之。景泰四年舉於鄉。天順末,選為成都訓導。尋告歸,閉門著書,成《日錄》四十卷、《三禮訂訛》四十卷。謂《周禮》皆天子之禮,為國禮。《儀禮》皆公卿大夫士庶人之禮,為家禮。以《禮記》為二經之傳,分附各篇,如《冠禮》附《冠義》之類。不可附各篇者,各附一經之後。不可附一經者,總附二經之後。其為諸儒附會者,以程子論黜之。著《春秋本意》十二篇,不採三傳事實,言:「是非必待三傳而後明,是《春秋》為棄書矣。」其學以收放心為居敬之門,以何思何慮、勿忘勿助為居敬要旨。然其時胡居仁頗譏其近陸子,後羅欽順亦謂其似禪學雲。
婁師德:唐朝大臣。曾任監察御史,應詔從軍,功吐蕃,八戰八捷。後官至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掌管朝政,總管邊要達30年之久。為人寬厚,能容人。他的弟弟當了代州刺史,要赴任時,他問:「容寵已極時,你怎樣避免別人的嫉妒呢?」他弟弟說:「如果有人吐唾沫在我臉上,我抹掉就算了。」他說:「不要抹掉,要心平氣和地讓唾沫自己幹掉。」
婁雲慶,湖南省長沙人。咸豐十年,小池驛之戰,功最,擢參將。克寧國,以提督記名,賜黃馬褂。捻平,雲慶請歸養。光緒初,復起授正定鎮總兵。十七年,擢湖南提督。三十年,以老乞歸,卒於家。
婁仲英:元代畫家,善山水,《山居圖》頗為有名。
婁夢俠:原名婁培儒,又名婁子征、婁子珍,1906年生,江蘇省邳州市薛集鄉婁樓村人。幼讀私塾,15歲後次第入縣立第二高等小學、邳縣甲種師范學校就讀,受進步思想熏陶,經常參加反帝、反封建宣傳活動。1927年秋隨北伐軍南下,考入南京警察訓練所,同年由宋綺雲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四月畢業,回邳任土山市公安分局局長。1931年因被列入國民黨邳縣當局「清黨」名單,遂奉中共徐海蚌特委之命,去東灌沭(東海、灌雲、沭陽)聯合縣委工作,秘密組織農民武裝斗爭。身份暴露後,奉調上海從事工人運動。不久調至中央保衛局,參與中共六屆三中全會保衛工作。1932年奉調中央蘇區,任江西省蘇維埃政府保衛局偵察部長,翌年8月任保衛局長;10月當選為中共江西省委常委;12月當選為江西省蘇維埃執行委員和主席團委員。1934年,在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主席團委員。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奉命留守江西革命根據地。1935年3月在贛南不幸遭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在獄中,婁夢俠受盡酷刑,堅貞不屈,視死如歸。同年6月9日,笑赴刑場,慷慨就義,時年29歲。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東陽郡:治所在今浙江省金華。
譙 郡:東漢時置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省亳縣)。相當今安徽、河南二省之間地區。
2、堂號(缺)
============================================================
【婁姓宗祠通用對聯】
〖婁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緒演婁邑;
芳傳東陽。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婁姓的姓氏源流和望族。
譙郡望族;
宗仁名官。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婁姓郡望譙郡。下聯典指唐代大臣婁師德,字宗仁,鄭州原武人。曾任監察御史,應詔從軍,攻吐蕃,八戰八捷。後官至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掌管朝政,總管邊要三十餘年。後多次主持屯田積谷事宜。
和親獻議;
盛德容人。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初齊人婁敬,劉邦在洛陽時,他建議定都長安,被採納,賜姓劉氏,封關內侯。當時,匈奴冒頓(Mò dú 音墨獨)單於兵力強大,多次侵擾漢朝北方邊境,他又獻上與匈奴和親的政策,並受命與匈奴簽訂和約。因呂後不願女兒魯元公主遠嫁,又以宗室女代替。後建議遷徙戰國時六國貴族的後裔及豪強大族十餘萬人充實關中,以削弱關東舊貴勢力。下聯典指唐代鄭州原武人婁師德,字宗仁,進士出身,上元初任監察御史。儀鳳年間,參加對吐蕃的戰爭,因功升殿中侍御史兼河源軍司馬,並擔任營田事,帶領將士屯田,多次受到武則天手詔嘉獎。後兩任宰相,主持朝政,又出任河源等軍營田大使。他常識淵博,器量寬宏,勤於政事,主持邊防事務三十餘年,政績顯著。
譙郡世澤;
御史家聲。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唐·婁師德事典,上元初,為監察御史。
賢妃明察;
高僧止啼。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婁妃,為明寧王宸濠妃。濠謀逆,妃屢諫不聽,及敗,妃赴水死,悔以不用婦言亡。清蔣士銓為譜《一片石》、《第二碑》兩傳奇以哀之。下聯典指宋僧婁道中指有七節。仁宗生啼哭不止,召入宮,摩其頂,啼遂止。
五侯上客;
一代儒宗。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婁師德事典。下聯典指明·婁忱事典。
-----------------------------------------------------------------
〖婁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名畫山居圖;
經學子敬集。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元代畫家婁仲英,善山水,《山居圖》頗有名。見成廷珪《居竹軒集》。上聯典指明代學者婁樞,字子敬,嘉靖舉人。河內人。知廣宗縣,頗留心經世之學,有《婁子敬文集》。
德感諸學士;
詩列四先生。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學者婁忱,字誠善,上饒人。傳父學,二載不下樓,從游者甚眾,學舍不能容,其弟子有架木為巢而讀書者。下聯典指明代詩人婁堅,字子柔,萬隆間貢生,經明行修,工詩善書,時人合唐時升、陳嘉燧、李流芳及堅詩刻之曰《嘉定四先生集》。
-----------------------------------------------------------------
〖婁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彥發太常博士;
存仁天下清宮。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資政殿學士婁機,字彥以,嘉興人。曾官太常博士秘書郎、吏部侍郎,進參知政事。在官惜名器,稱獎人才。以資政殿學士致仕。下聯典指明代進士婁志德,字存仁,項城人。知趙州,有惠政,累遷福建布政使,巡先山東,嘗著《兩浙賦役全書》,卓有實濟。京師語曰:「天下清官婁志德」。
-----------------------------------------------------------------
〖婁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七節僧禁啼幼主;
一片石哀悼賢妃。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僧婁道中指有七節。仁宗生啼哭不止,召入宮,摩其頂,啼遂止。下聯典指婁妃,為明寧王宸濠妃。濠謀逆,妃屢諫不聽,及敗,妃赴水死,悔以不用婦言亡。清蔣士銓為譜《一片石》、《第二碑》兩傳奇以哀之。
-----------------------------------------------------------------
〖婁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文武全才,不惟八戰八克;
汪洋大量,亦且能忍能容。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侍御史婁師德的事典。下聯典指唐代代州刺史婁某,為婁師德弟。赴任前,師德曰:「龐榮已極,人所忌也。將何以自免?」弟曰:「自今雖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師德曰:「適逆其意,止使用權自干耳!」

『叄』 婁氏族譜中的字派和姓婁的發源地


一、以國為氏,《風俗通義》載:春秋時邾婁國子孫,或以婁為姓氏。邾婁國,在今山東省鄒縣一帶。
二、出自姒姓,以邑名為氏。周武王克商後,東樓公受封於杞國,春秋時杞國被楚國吞並,東樓公的子孫食采於婁邑。遂為婁氏.


三、為古代鮮卑族復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復姓匹婁氏、乙那婁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定居中原。改為婁氏.。
家族名人——

婁師德(630~699)字宗仁,唐鄭州原武人.武後時的宰相,掌理朝政,恭勤樸忠,統領邊塞要地共三十年,有容人的雅量,以能用人見稱.卒謚貞.

婁僧
宋代承天寺僧人,中指有七節.時仁宗趙禎剛出世,啼哭不止,知婁僧有奇術,遂召入宮.僧按幼主頭頂,曰:莫叫,莫叫,何以當初莫笑.哭聲乃止.

婁妃
明代上饒人婁諒之女,嫁寧王朱宸濠為妃,有賢德.寧王起兵謀反,婁妃屢諫不聽.兵敗被殺.臨終前嘆曰:昔商紂聽婦人之言而亡,吾不聽
婦人之言而死.後悔晚矣!清代人蔣士銓寫《一片石》,《第二碑》兩傳奇,哀悼此妃.
至於字輩的排列,則各分支各有所依,不好定論。

『肆』 婁性人口數量

<P>一、尋根溯祖 1、出自姒姓,是大禹的後代。大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傳至第五王為少康。周武王滅商後,追封先代賢王的後裔,把少康的後裔東樓公封於杞(今河南杞縣),遂為杞國。春秋時,杞國在周圍大國的壓力下被迫東遷,後來定居於淳於(今山東安丘縣東北)。杞君有一支子孫封在婁邑(今山東諸城縣西南),遂以地名為姓,稱婁姓。 2、北魏時有代北人疋婁氏、伊婁氏、蓋婁氏、乙那婁氏均改姓婁,亦稱婁氏。 3、邾婁國的子孫,有以婁為氏的,是婁氏的又一支。 二、郡望分布 婁姓望族居譙郡、東陽郡(今浙江金華)。 譙 郡:東漢時置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省亳縣)。相當今安徽、河南二省之間地區。 三、歷史名人 婁師德:唐朝大臣。曾任監察御史,應詔從軍,功吐蕃,八戰八捷。後官至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掌管朝政,總管邊要達30年之久。為人寬厚,能容人。他的弟弟當了代州刺史,要赴任時,他問:"容寵已極時,你怎樣避免別人的嫉妒呢?"他弟弟說:"如果有人吐唾沫在我臉上,我抹掉就算了。"他說:"不要抹掉,要心平氣和地讓唾沫自己幹掉。" 婁 堅:明代詩人。經明行修,工詩善書,時人合唐時升、陳嘉燧、李流芳及婁堅詩刻,謂之曰《嘉定四先生集》。 婁 忱:明代學者,傳父學,十載不下樓,從游者甚眾,學舍不能容,其弟子有架木為巢而讀書者。 婁仲英:元代畫家,善山水,《山居圖》頗為有名。 婁雲慶,湖南長沙人。咸豐十年,小池驛之戰,功最,擢參將。克寧國,以提督記名,賜黃馬褂。捻平,雲慶請歸養。光緒初,復起授正定鎮總兵。十七年,擢湖南提督。三十年,以老乞歸,卒於家。</P>

<br><P>補:</P>

<br><P>禹姓姒。商滅夏後,大禹的子孫易姒為婁,隱居不仕。直到西周成王姬誦追封皇室後裔時,發現大禹36世孫婁雲衢在會稽,便把他召來,賜「木」為「樓」,封東樓公,食邑杞國(今河南杞縣)。此後,雲衢的子孫便姓了「樓」,並將杞國作為樓氏的發祥地。 </P>

<br><P> 東漢時,大禹77世孫樓,字重玉,號雄樵,「經文緯武,熟嫻韜略,」官至三軍總都尉,加授麒麟閣護軍都憲,進位太師,卒謚「忠成」,御葬於烏傷(今義烏市)之香山。他有二子:長子良驥,字德卿,仍回會稽;幼子良,字秀卿,為守父墓,留居烏傷。 </P>

<br><P> 浙江、上海、山東德州兗州、河南杞縣、陝西咸陽、湖南廣安、廣西昭平等地的樓姓人,都奉重玉為始祖。 </P>

<br><P> 大禹第102世孫樓晉(853—950),字彥孚,號指城,自烏傷遷仙岩(今樓塔一帶)。他是樓塔樓姓人的始祖。但據《烏傷香山樓氏分遷圖》: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大禹64世孫樓大溜自兗州遷蕭山;唐·神龍二年(706),大禹97世孫樓濡自香山遷蕭山長山,均因史料久佚,無從詳考。 </P>

<br><P> 那麼,樓晉為什麼要遷仙岩呢? </P>

<br><P> 原來他是唐末戰將,追隨杭州都知兵馬使、太子賓客兼侍御史、兩浙節度使、天下兵馬都元帥錢鏐(後為吳越國國王)東征西討,在攔襲義勝軍節度使劉漢宏和活捉稱帝越州的叛將董昌諸戰役中,屢建勛業,累官至禮部尚書同平章事、兵部尚書。他多次在仙岩一帶活動,認為這里山環水繞,人居環境優越,便於唐·乾寧四年(897)由烏傷遷此肇基發族。至今已傳39世,有8000餘人。 </P>

<br><P> 據粗略統計,自南宋至清代,樓氏有舉人4名,武舉人2名,貢生7名;在清朝一代,有22人分別出任知縣、縣丞、典史、訓導和參將、守備、巡檢等文武官職。 </P>

<br><P> 自元末名醫樓英始,樓氏族中業操岐黃、仁術濟世者代有傳人,如:明代的樓淇霆、樓宗望,清朝的樓全、樓邦源等等,不唯醫名播於吳越間,且有著作問世。 </P>

<br><P>詳細見樓姓 樓玉濤修</P>

<br><P> </P>

<br><P>

<br><TABLE style="MARGIN-TOP: 5px; MARGIN-BOTTOM: 5px; LINE-HEIGHT: 130; BORDER-COLLAPSE: collapse" borderColor=#111111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5>

<br><TBODY>

<br><TR>

<br><TD>

<br><P align=left>樓(L6u) (1)樓、婁同源於姒姓,黃帝歷五世而生禹,禹治水有功而賜姓姒,受舜禪讓而稱帝.子啟建夏朝.禹14世孫桀無道,夏為商所滅。其子仲和仲禮避禍於會稽,改姓婁.周滅商後,武王追封先帝後裔,得禹36世孫雲衢公,曰:無木不成樓,猶無水不成源也!舉為諫議齊侯,封於杞(河南杞縣)。以主夏祀,號東樓公。子孫遂以樓為姓。(2)古代少數民族姓氏,東漢時,白馬羌豪有樓氏;(3)南北朝時,北魏有蓋樓氏、賀樓氏,入中原後一並改為樓氏,居山西代郡。<FONT size=2>東魏有都督賀婁烏蘭,隋有巨鹿公賀婁子干.唐有鳳州刺史賀婁行</FONT><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FONT-FAMILY: 宋體; mso-bidi-font-size: 12.0pt; mso-font-kerning: 1.0pt;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FONT size=2>本</FONT>,<FONT size=2>太子舍人賀婁積</FONT></SPAN><FONT size=2>.<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size: 12.0pt;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 mso-fareast-font-family: 宋體"><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SPAN></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FONT-FAMILY: 宋體; mso-bidi-font-size: 12.0pt; mso-font-kerning: 1.0pt;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裨將賀婁余閏,知此族魏末又復舊姓。</SPAN></FONT></P>

<br><P align=left>樓姓人口約佔全國的0.01 現在在浙江杭州(臨安,富陽),寧波(鄞縣,奉化,慈溪,餘姚),金華(義烏,東陽,永康),麗水、蕭山樓塔鎮。諸暨。分布較多 。台州、三門等地也有。</P>

<br><P align=left>郡望:東陽郡(今<STRONG>浙江金華、義烏一帶</STRONG>)。 廣德湖田,辟成千頃 君卿唇舌,見重五侯 上聯說北宋奉化人樓異,字試可,元豐年間進士,徽宗時任本州知州,開墾廣德湖為水田七百二十頃,每年可收三萬六千石谷。後歷官徽猷閣直學士、平江知府。下聯說西漢齊人樓護,字君卿,目為父親行醫,所以小時候讀了不少醫書,後學經、傳,任京兆吏。與谷永(字子雲)同為成帝的舅父王氏五侯(平阿侯王譚、成都侯王商、紅陽侯王立、曲陽侯王根、高平侯王逢時)的上客,當時長安有說"穀子雲筆札,樓君卿唇舌",是說他為人守信用。後舉方正,歷官諫大夫、天水太守,封息鄉侯。 </P>

<br><P align=left>樓姓歷史名人: </P>

<br><P align=left>樓媛 戰國魏相 </P>

<br><P align=left>樓璽,南朝梁代人,封南昌郡王。</P>

<br><P align=left>樓郁,字子文,北宋皇佑五年(1053)進士,人稱西湖先生,鄞縣人,居城南。好書不倦,自六經至百家傳記,無所不讀,家藏書萬卷,手抄居半。 </P>

<br><P align=left>樓鑰 (1167-1213)字大防,南宋鄞縣(寧波)人。南宋著名文學家.宋孝宗隆興元年進士,歷官太府宗正寺丞等 ,著有〈北行日錄〉等傳世 </P>

<br><P align=left>樓 屯(1880-1950) 原名卓力,字肖嵩、辛壺、新吾,好玄根居士、麻木居士。浙江縉雲人,久居上海。為西泠印社早期社員。篆刻得吳昌碩指授,合秦、漢和浙派之長,自成一格,所作馭刀如筆,氣韻渾古蒼媚。 </P>

<br><P align=left>樓適夷(1905.1.3~)原名錫春,曾用筆名樓建南,浙江餘姚人。中國近代著名作家,翻譯家 </P>

<br><P align=left>樓南泉,浙江省杭州市人,1922年12月生,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國家攀登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P>

<br><P align=left> 樓雲 杭州人 中國第一個蟬聯奧運金牌的運動員 在長達16年的體操生涯中,樓雲奪得過40多個跳馬冠軍,其中包括3次世界冠軍,不愧「跳馬王」的美譽。</P>

<br><P align=left> 樓大鵬(1936——)男,浙江寧波人。從小旅居英國,1953年回到祖國,1959年畢業於北京鋼鐵學院機械繫。大學期間是一名優秀跨欄選手,曾以25秒2的成績打破男子200米低欄全國紀錄。1959——1966年在北京鋼鐵學院體育教研室任教,後調國家體委工作,歷任國際司副處長、訓練競賽三司副司長、中國田徑協會副主席、主席等職。80年代以來,先後擔任亞洲田徑聯合會副主席並兼任競走和技術委員會主任,國際田聯理事,亞洲單項體育聯合會總會副主席等。曾獲國際田聯元老獎章和國家體委頒發的國家體育運動榮譽獎章(中國奧林匹克工作小組集體獎成員之一)。 </P></TD></TR></TBODY></TABLE></P>

<br><P>婁燁1965年生於上海,1985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P>

<br><P> 婁燁是第六代導演中不能忽視的一位,首先他的作品極具個人特點,但實際上與整個第六代比較滿足於自我的表達方式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其次除了《蘇州河》以外,《危情少女》、《周末情人》、《紫蝴蝶》幾部電影都是體制內的產物,而《蘇州河》一片也在影迷群落中具有廣泛的基礎,因此婁燁為中國觀眾的接受度要相對大於其他一直掙扎於地下的第六代導演。</P>

<br><P> </P>

<br><P> </P>

<br><P>資料續:</P>

<br><P><STRONG>一、姓氏源流<BR></STRONG> 婁(Lóu)姓源出有三:<BR> 1、出自姒姓,是大禹的後代。大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傳至第五王為少康。周武王滅商後,追封先代賢王的後裔,把少康的後裔東樓公封於杞(今河南省杞縣),遂為杞國。春秋時,杞國在周圍大國的壓力下被迫東遷,後來定居於淳於(今山東省安丘縣東北)。杞君有一支子孫封在婁邑(今山東省諸城縣西南),遂以地名為姓,稱婁姓。 <BR> 2、出自古代鮮卑族復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匹婁(又稱疋婁)氏、伊婁氏、蓋婁氏、乙那婁(亦作壹那婁、一那婁)氏,入中原後一並改為婁姓,亦稱婁氏。 <BR> 3、以國名為氏。《風俗通義》載,春秋時有邾婁國(在今山東省鄒縣一帶),子孫有以婁為氏,是婁氏的又一支。 <BR><BR><B>二、遷徙分布</B><BR> 婁姓在大陸與台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婁姓源於姒姓,是大禹的後代。周武王滅商後,把夏帝少康的後代東樓公封於杞國(河南省杞縣)。至春秋時期,杞國在周圍大國的威脅下被迫東遷,杞君有一支子孫被封在婁邑(今山東省諸城西南),後來以婁為姓。此外,北魏時匹婁氏、伊婁氏、乞婁氏、乙婁氏都有人改姓婁。婁姓望居譙郡(今安徽省境內)。西漢初年有大臣婁敬,因建議劉邦入都關中有功,被賜姓劉。劉邦被匈奴打敗後,他提出「和親」政策,被採納。<BR><BR><B>三、歷史名人</B><BR> 婁 堅:明代詩人。經明行修,工詩善書,時人合唐時升、陳嘉燧、李流芳及婁堅詩刻,謂之曰《嘉定四先生集》。 <BR> 婁 忱:明代學者,傳父學,十載不下樓,從游者甚眾,學舍不能容,其弟子有架木為巢而讀書者。 <BR> 婁 僧:宋代承天寺僧人,中指有七節。時仁宗趙禎剛出世,啼哭不止,知婁僧有奇術,遂召入宮。僧按幼主頭頂,曰:「莫叫,莫叫,何以當初莫笑。」哭聲乃止。<BR> 婁 妃:明代上饒人婁諒之女,嫁寧王朱宸濠為妃,有賢德。寧王起兵謀反,婁妃屢諫不聽。兵敗被殺。臨終前嘆曰:「昔商紂聽婦人之言而亡,吾不聽 婦人之言而死。後悔晚矣!」清代人蔣士銓寫《一片石》,《第二碑》兩傳奇, 哀悼此妃。<BR> 婁 諒:字克貞,上饒人。少有志絕學。聞吳與弼在臨川,往從之。一日,與弼治地,召諒往視,雲學者須親細務。諒素豪邁,由此折節。雖掃除之事,必身親之。景泰四年舉於鄉。天順末,選為成都訓導。尋告歸,閉門著書,成《日錄》四十卷、《三禮訂訛》四十卷。謂《周禮》皆天子之禮,為國禮。《儀禮》皆公卿大夫士庶人之禮,為家禮。以《禮記》為二經之傳,分附各篇,如《冠禮》附《冠義》之類。不可附各篇者,各附一經之後。不可附一經者,總附二經之後。其為諸儒附會者,以程子論黜之。著《春秋本意》十二篇,不採三傳事實,言:「是非必待三傳而後明,是《春秋》為棄書矣。」其學以收放心為居敬之門,以何思何慮、勿忘勿助為居敬要旨。然其時胡居仁頗譏其近陸子,後羅欽順亦謂其似禪學雲。<BR> 婁師德:唐朝大臣。曾任監察御史,應詔從軍,功吐蕃,八戰八捷。後官至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掌管朝政,總管邊要達30年之久。為人寬厚,能容人。他的弟弟當了代州刺史,要赴任時,他問:「容寵已極時,你怎樣避免別人的嫉妒呢?」他弟弟說:「如果有人吐唾沫在我臉上,我抹掉就算了。」他說:「不要抹掉,要心平氣和地讓唾沫自己幹掉。」 <BR> 婁雲慶,湖南省長沙人。咸豐十年,小池驛之戰,功最,擢參將。克寧國,以提督記名,賜黃馬褂。捻平,雲慶請歸養。光緒初,復起授正定鎮總兵。十七年,擢湖南提督。三十年,以老乞歸,卒於家。<BR> 婁仲英:元代畫家,善山水,《山居圖》頗為有名。<BR> 婁夢俠:原名婁培儒,又名婁子征、婁子珍,1906年生,江蘇省邳州市薛集鄉婁樓村人。幼讀私塾,15歲後次第入縣立第二高等小學、邳縣甲種師范學校就讀,受進步思想熏陶,經常參加反帝、反封建宣傳活動。1927年秋隨北伐軍南下,考入南京警察訓練所,同年由宋綺雲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四月畢業,回邳任土山市公安分局局長。1931年因被列入國民黨邳縣當局「清黨」名單,遂奉中共徐海蚌特委之命,去東灌沭(東海、灌雲、沭陽)聯合縣委工作,秘密組織農民武裝斗爭。身份暴露後,奉調上海從事工人運動。不久調至中央保衛局,參與中共六屆三中全會保衛工作。1932年奉調中央蘇區,任江西省蘇維埃政府保衛局偵察部長,翌年8月任保衛局長;10月當選為中共江西省委常委;12月當選為江西省蘇維埃執行委員和主席團委員。1934年,在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主席團委員。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奉命留守江西革命根據地。1935年3月在贛南不幸遭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在獄中,婁夢俠受盡酷刑,堅貞不屈,視死如歸。同年6月9日,笑赴刑場,慷慨就義,時年29歲。<BR><BR><B>四、郡望堂號</B><BR> 1、郡望<BR> 東陽郡:治所在今浙江省金華。 <BR> 譙 郡:東漢時置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省亳縣)。相當今安徽、河南二省之間地區。<BR> 2、堂號(缺)<BR> <BR>====================================================================<BR><BR>【婁姓宗祠通用對聯】<BR><BR>〖婁姓宗祠四言通用聯〗<BR><BR>緒演婁邑;<BR>芳傳東陽。<BR>——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BR> 全聯典出婁姓的姓氏源流和望族。<BR><BR>譙郡望族;<BR>宗仁名官。<BR>——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BR> 上聯典出婁姓郡望譙郡。下聯典指唐代大臣婁師德,字宗仁,鄭州原武人。曾任監察御史,應詔從軍,攻吐蕃,八戰八捷。後官至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掌管朝政,總管邊要三十餘年。後多次主持屯田積谷事宜。<BR><BR>和親獻議;<BR>盛德容人。<BR>——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BR> 上聯典指漢初齊人婁敬,劉邦在洛陽時,他建議定都長安,被採納,賜姓劉氏,封關內侯。當時,匈奴冒頓(Mò dú 音墨獨)單於兵力強大,多次侵擾漢朝北方邊境,他又獻上與匈奴和親的政策,並受命與匈奴簽訂和約。因呂後不願女兒魯元公主遠嫁,又以宗室女代替。後建議遷徙戰國時六國貴族的後裔及豪強大族十餘萬人充實關中,以削弱關東舊貴勢力。下聯典指唐代鄭州原武人婁師德,字宗仁,進士出身,上元初任監察御史。儀鳳年間,參加對吐蕃的戰爭,因功升殿中侍御史兼河源軍司馬,並擔任營田事,帶領將士屯田,多次受到武則天手詔嘉獎。後兩任宰相,主持朝政,又出任河源等軍營田大使。他常識淵博,器量寬宏,勤於政事,主持邊防事務三十餘年,政績顯著。<BR><BR>譙郡世澤;<BR>御史家聲。<BR>——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BR> 全聯典指唐·婁師德事典,上元初,為監察御史。<BR><BR>賢妃明察;<BR>高僧止啼。<BR>——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BR> 上聯典指婁妃,為明寧王宸濠妃。濠謀逆,妃屢諫不聽,及敗,妃赴水死,悔以不用婦言亡。清蔣士銓為譜《一片石》、《第二碑》兩傳奇以哀之。下聯典指宋僧婁道中指有七節。仁宗生啼哭不止,召入宮,摩其頂,啼遂止。<BR><BR>五侯上客;<BR>一代儒宗。<BR>——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BR> 上聯典指唐·婁師德事典。下聯典指明·婁忱事典。<BR><BR>-----------------------------------------------------------------<BR><BR>〖婁姓宗祠五言通用聯〗<BR><BR>名畫山居圖;<BR>經學子敬集。<BR>——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BR> 上聯典指元代畫家婁仲英,善山水,《山居圖》頗有名。見成廷珪《居竹軒集》。上聯典指明代學者婁樞,字子敬,嘉靖舉人。河內人。知廣宗縣,頗留心經世之學,有《婁子敬文集》。<BR><BR>德感諸學士;<BR>詩列四先生。<BR>——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BR> 上聯典指明代學者婁忱,字誠善,上饒人。傳父學,二載不下樓,從游者甚眾,學舍不能容,其弟子有架木為巢而讀書者。下聯典指明代詩人婁堅,字子柔,萬隆間貢生,經明行修,工詩善書,時人合唐時升、陳嘉燧、李流芳及堅詩刻之曰《嘉定四先生集》。<BR><BR>-----------------------------------------------------------------<BR><BR>〖婁姓宗祠六言通用聯〗<BR><BR>彥發太常博士;<BR>存仁天下清宮。<BR>——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BR> 上聯典指南宋資政殿學士婁機,字彥以,嘉興人。曾官太常博士秘書郎、吏部侍郎,進參知政事。在官惜名器,稱獎人才。以資政殿學士致仕。下聯典指明代進士婁志德,字存仁,項城人。知趙州,有惠政,累遷福建布政使,巡先山東,嘗著《兩浙賦役全書》,卓有實濟。京師語曰:「天下清官婁志德」。<BR><BR>-----------------------------------------------------------------<BR><BR>〖婁姓宗祠七言通用聯〗<BR><BR>七節僧禁啼幼主;<BR>一片石哀悼賢妃。<BR>——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BR> 上聯典指宋僧婁道中指有七節。仁宗生啼哭不止,召入宮,摩其頂,啼遂止。下聯典指婁妃,為明寧王宸濠妃。濠謀逆,妃屢諫不聽,及敗,妃赴水死,悔以不用婦言亡。清蔣士銓為譜《一片石》、《第二碑》兩傳奇以哀之。<BR><BR>-----------------------------------------------------------------<BR><BR>〖婁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BR><BR>文武全才,不惟八戰八克;<BR>汪洋大量,亦且能忍能容。 <BR>——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BR> 上聯典指唐代侍御史婁師德的事典。下聯典指唐代代州刺史婁某,為婁師德弟。赴任前,師德曰:「龐榮已極,人所忌也。將何以自免?」弟曰:「自今雖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師德曰:「適逆其意,止使用權自干耳!」<BR></P>

<br><P> </P>

<br><P>婁自田 於2005.5.30</P>

<br><P>QQ:249063110</P>

<br><P>MSN:[email protected]</P>

<br><P>e-mail:[email protected]</P>

<br><P><BR> 請問:</P>

<br><P>河北省一帶,婁姓輩分中間字為:「林蔭承光照書齊振家聲」,在國內還有哪裡有?</P>

<br><P>婁承芝於 2005.8.27</P>

<br><P>QQ: 34751345</P>

<br><P> </P>

婁姓網同第一譜 天下第一婁 (635)
婁姓網同最新譜 天下第一婁 (635)
婁姓網同人氣譜 天下第一婁 (635)
婁姓網同第一館 婁夢俠烈士紀念館 (婁夢俠) 建館於2000-7-22 22:31:28
婁姓網同最新館 我的奶奶 (婁發智) 建館於2006-9-23 11:03:16
婁姓網同人氣館 婁夢俠烈士紀念館 (婁夢俠) 當前訪問量為7233人次

『伍』 有姓婁的沒

有。
婁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百二十五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三。

一、姓氏源流
婁(Lóu)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姒姓,是大禹的後代。大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傳至第五王為少康。周武王滅商後,追封先代賢王的後裔,把少康的後裔東樓公封於杞(今河南省杞縣),遂為杞國。春秋時,杞國在周圍大國的壓力下被迫東遷,後來定居於淳於(今山東省安丘縣東北)。杞君有一支子孫封在婁邑(今山東省諸城縣西南),遂以地名為姓,稱婁姓。
2、出自古代鮮卑族復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匹婁(又稱疋婁)氏、伊婁氏、蓋婁氏、乙那婁(亦作壹那婁、一那婁)氏,入中原後一並改為婁姓,亦稱婁氏。
3、以國名為氏。《風俗通義》載,春秋時有邾婁國(在今山東省鄒縣一帶),子孫有以婁為氏,是婁氏的又一支。

二、遷徙分布
婁姓在大陸與台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婁姓源於姒姓,是大禹的後代。周武王滅商後,把夏帝少康的後代東樓公封於杞國(河南省杞縣)。至春秋時期,杞國在周圍大國的威脅下被迫東遷,杞君有一支子孫被封在婁邑(今山東省諸城西南),後來以婁為姓。此外,北魏時匹婁氏、伊婁氏、乞婁氏、乙婁氏都有人改姓婁。婁姓望居譙郡(今安徽省境內)。西漢初年有大臣婁敬,因建議劉邦入都關中有功,被賜姓劉。劉邦被匈奴打敗後,他提出「和親」政策,被採納。

三、歷史名人
婁 堅:明代詩人。經明行修,工詩善書,時人合唐時升、陳嘉燧、李流芳及婁堅詩刻,謂之曰《嘉定四先生集》。
婁 忱:明代學者,傳父學,十載不下樓,從游者甚眾,學舍不能容,其弟子有架木為巢而讀書者。
婁 僧:宋代承天寺僧人,中指有七節。時仁宗趙禎剛出世,啼哭不止,知婁僧有奇術,遂召入宮。僧按幼主頭頂,曰:「莫叫,莫叫,何以當初莫笑。」哭聲乃止。
婁 妃:明代上饒人婁諒之女,嫁寧王朱宸濠為妃,有賢德。寧王起兵謀反,婁妃屢諫不聽。兵敗被殺。臨終前嘆曰:「昔商紂聽婦人之言而亡,吾不聽 婦人之言而死。後悔晚矣!」清代人蔣士銓寫《一片石》,《第二碑》兩傳奇, 哀悼此妃。
婁 諒:字克貞,上饒人。少有志絕學。聞吳與弼在臨川,往從之。一日,與弼治地,召諒往視,雲學者須親細務。諒素豪邁,由此折節。雖掃除之事,必身親之。景泰四年舉於鄉。天順末,選為成都訓導。尋告歸,閉門著書,成《日錄》四十卷、《三禮訂訛》四十卷。謂《周禮》皆天子之禮,為國禮。《儀禮》皆公卿大夫士庶人之禮,為家禮。以《禮記》為二經之傳,分附各篇,如《冠禮》附《冠義》之類。不可附各篇者,各附一經之後。不可附一經者,總附二經之後。其為諸儒附會者,以程子論黜之。著《春秋本意》十二篇,不採三傳事實,言:「是非必待三傳而後明,是《春秋》為棄書矣。」其學以收放心為居敬之門,以何思何慮、勿忘勿助為居敬要旨。然其時胡居仁頗譏其近陸子,後羅欽順亦謂其似禪學雲。
婁師德:唐朝大臣。曾任監察御史,應詔從軍,功吐蕃,八戰八捷。後官至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掌管朝政,總管邊要達30年之久。為人寬厚,能容人。他的弟弟當了代州刺史,要赴任時,他問:「容寵已極時,你怎樣避免別人的嫉妒呢?」他弟弟說:「如果有人吐唾沫在我臉上,我抹掉就算了。」他說:「不要抹掉,要心平氣和地讓唾沫自己幹掉。」
婁雲慶,湖南省長沙人。咸豐十年,小池驛之戰,功最,擢參將。克寧國,以提督記名,賜黃馬褂。捻平,雲慶請歸養。光緒初,復起授正定鎮總兵。十七年,擢湖南提督。三十年,以老乞歸,卒於家。
婁仲英:元代畫家,善山水,《山居圖》頗為有名。
婁夢俠:原名婁培儒,又名婁子征、婁子珍,1906年生,江蘇省邳州市薛集鄉婁樓村人。幼讀私塾,15歲後次第入縣立第二高等小學、邳縣甲種師范學校就讀,受進步思想熏陶,經常參加反帝、反封建宣傳活動。1927年秋隨北伐軍南下,考入南京警察訓練所,同年由宋綺雲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四月畢業,回邳任土山市公安分局局長。1931年因被列入國民黨邳縣當局「清黨」名單,遂奉中共徐海蚌特委之命,去東灌沭(東海、灌雲、沭陽)聯合縣委工作,秘密組織農民武裝斗爭。身份暴露後,奉調上海從事工人運動。不久調至中央保衛局,參與中共六屆三中全會保衛工作。1932年奉調中央蘇區,任江西省蘇維埃政府保衛局偵察部長,翌年8月任保衛局長;10月當選為中共江西省委常委;12月當選為江西省蘇維埃執行委員和主席團委員。1934年,在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主席團委員。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奉命留守江西革命根據地。1935年3月在贛南不幸遭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在獄中,婁夢俠受盡酷刑,堅貞不屈,視死如歸。同年6月9日,笑赴刑場,慷慨就義,時年29歲。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東陽郡:治所在今浙江省金華。
譙 郡:東漢時置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省亳縣)。相當今安徽、河南二省之間地區。
2、堂號(缺)
【婁姓宗祠通用對聯】

〖婁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緒演婁邑;
芳傳東陽。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婁姓的姓氏源流和望族。

譙郡望族;
宗仁名官。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婁姓郡望譙郡。下聯典指唐代大臣婁師德,字宗仁,鄭州原武人。曾任監察御史,應詔從軍,攻吐蕃,八戰八捷。後官至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掌管朝政,總管邊要三十餘年。後多次主持屯田積谷事宜。

和親獻議;
盛德容人。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初齊人婁敬,劉邦在洛陽時,他建議定都長安,被採納,賜姓劉氏,封關內侯。當時,匈奴冒頓(Mò dú 音墨獨)單於兵力強大,多次侵擾漢朝北方邊境,他又獻上與匈奴和親的政策,並受命與匈奴簽訂和約。因呂後不願女兒魯元公主遠嫁,又以宗室女代替。後建議遷徙戰國時六國貴族的後裔及豪強大族十餘萬人充實關中,以削弱關東舊貴勢力。下聯典指唐代鄭州原武人婁師德,字宗仁,進士出身,上元初任監察御史。儀鳳年間,參加對吐蕃的戰爭,因功升殿中侍御史兼河源軍司馬,並擔任營田事,帶領將士屯田,多次受到武則天手詔嘉獎。後兩任宰相,主持朝政,又出任河源等軍營田大使。他常識淵博,器量寬宏,勤於政事,主持邊防事務三十餘年,政績顯著。

譙郡世澤;
御史家聲。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唐·婁師德事典,上元初,為監察御史。

賢妃明察;
高僧止啼。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婁妃,為明寧王宸濠妃。濠謀逆,妃屢諫不聽,及敗,妃赴水死,悔以不用婦言亡。清蔣士銓為譜《一片石》、《第二碑》兩傳奇以哀之。下聯典指宋僧婁道中指有七節。仁宗生啼哭不止,召入宮,摩其頂,啼遂止。

五侯上客;
一代儒宗。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婁師德事典。下聯典指明·婁忱事典。

〖婁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名畫山居圖;
經學子敬集。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元代畫家婁仲英,善山水,《山居圖》頗有名。見成廷珪《居竹軒集》。上聯典指明代學者婁樞,字子敬,嘉靖舉人。河內人。知廣宗縣,頗留心經世之學,有《婁子敬文集》。

德感諸學士;
詩列四先生。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學者婁忱,字誠善,上饒人。傳父學,二載不下樓,從游者甚眾,學舍不能容,其弟子有架木為巢而讀書者。下聯典指明代詩人婁堅,字子柔,萬隆間貢生,經明行修,工詩善書,時人合唐時升、陳嘉燧、李流芳及堅詩刻之曰《嘉定四先生集》。

〖婁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彥發太常博士;
存仁天下清宮。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資政殿學士婁機,字彥以,嘉興人。曾官太常博士秘書郎、吏部侍郎,進參知政事。在官惜名器,稱獎人才。以資政殿學士致仕。下聯典指明代進士婁志德,字存仁,項城人。知趙州,有惠政,累遷福建布政使,巡先山東,嘗著《兩浙賦役全書》,卓有實濟。京師語曰:「天下清官婁志德」。

〖婁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七節僧禁啼幼主;
一片石哀悼賢妃。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僧婁道中指有七節。仁宗生啼哭不止,召入宮,摩其頂,啼遂止。下聯典指婁妃,為明寧王宸濠妃。濠謀逆,妃屢諫不聽,及敗,妃赴水死,悔以不用婦言亡。清蔣士銓為譜《一片石》、《第二碑》兩傳奇以哀之。

〖婁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文武全才,不惟八戰八克;
汪洋大量,亦且能忍能容。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侍御史婁師德的事典。下聯典指唐代代州刺史婁某,為婁師德弟。赴任前,師德曰:「龐榮已極,人所忌也。將何以自免?」弟曰:「自今雖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師德曰:「適逆其意,止使用權自干耳!」

『陸』 姓婁的名人有哪些

婁 堅:明代詩人。經明行修,工詩善書,時人合唐時升、陳嘉燧、李流芳及婁堅詩刻,謂之曰《嘉定四先生集》。
婁 忱:明代學者,傳父學,十載不下樓,從游者甚眾,學舍不能容,其弟子有架木為巢而讀書者。
婁 僧:宋代承天寺僧人,中指有七節。時仁宗趙禎剛出世,啼哭不止,知婁僧有奇術,遂召入宮。僧按幼主頭頂,曰:「莫叫,莫叫,何以當初莫笑。」哭聲乃止。
婁 妃:明代上饒人婁諒之女,嫁寧王朱宸濠為妃,有賢德。寧王起兵謀反,婁妃屢諫不聽。兵敗被殺。臨終前嘆曰:「昔商紂聽婦人之言而亡,吾不聽 婦人之言而死。後悔晚矣!」清代人蔣士銓寫《一片石》,《第二碑》兩傳奇, 哀悼此妃。
婁 諒:字克貞,上饒人。少有志絕學。聞吳與弼在臨川,往從之。一日,與弼治地,召諒往視,雲學者須親細務。諒素豪邁,由此折節。雖掃除之事,必身親之。景泰四年舉於鄉。天順末,選為成都訓導。尋告歸,閉門著書,成《日錄》四十卷、《三禮訂訛》四十卷。謂《周禮》皆天子之禮,為國禮。《儀禮》皆公卿大夫士庶人之禮,為家禮。以《禮記》為二經之傳,分附各篇,如《冠禮》附《冠義》之類。不可附各篇者,各附一經之後。不可附一經者,總附二經之後。其為諸儒附會者,以程子論黜之。著《春秋本意》十二篇,不採三傳事實,言:「是非必待三傳而後明,是《春秋》為棄書矣。」其學以收放心為居敬之門,以何思何慮、勿忘勿助為居敬要旨。然其時胡居仁頗譏其近陸子,後羅欽順亦謂其似禪學雲。
婁師德:唐朝大臣。曾任監察御史,應詔從軍,功吐蕃,八戰八捷。後官至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掌管朝政,總管邊要達30年之久。為人寬厚,能容人。他的弟弟當了代州刺史,要赴任時,他問:「容寵已極時,你怎樣避免別人的嫉妒呢?」他弟弟說:「如果有人吐唾沫在我臉上,我抹掉就算了。」他說:「不要抹掉,要心平氣和地讓唾沫自己幹掉。」
婁雲慶,湖南省長沙人。咸豐十年,小池驛之戰,功最,擢參將。克寧國,以提督記名,賜黃馬褂。捻平,雲慶請歸養。光緒初,復起授正定鎮總兵。十七年,擢湖南提督。三十年,以老乞歸,卒於家。
婁仲英:元代畫家,善山水,《山居圖》頗為有名。
婁夢俠:原名婁培儒,又名婁子征、婁子珍,1906年生,江蘇省邳州市薛集鄉婁樓村人。幼讀私塾,15歲後次第入縣立第二高等小學、邳縣甲種師范學校就讀,受進步思想熏陶,經常參加反帝、反封建宣傳活動。1927年秋隨北伐軍南下,考入南京警察訓練所,同年由宋綺雲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四月畢業,回邳任土山市公安分局局長。1931年因被列入國民黨邳縣當局「清黨」名單,遂奉中共徐海蚌特委之命,去東灌沭(東海、灌雲、沭陽)聯合縣委工作,秘密組織農民武裝斗爭。身份暴露後,奉調上海從事工人運動。不久調至中央保衛局,參與中共六屆三中全會保衛工作。1932年奉調中央蘇區,任江西省蘇維埃政府保衛局偵察部長,翌年8月任保衛局長;10月當選為中共江西省委常委;12月當選為江西省蘇維埃執行委員和主席團委員。1934年,在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主席團委員。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奉命留守江西革命根據地。1935年3月在贛南不幸遭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在獄中,婁夢俠受盡酷刑,堅貞不屈,視死如歸。同年6月9日,笑赴刑場,慷慨就義,時年29歲。

『柒』 婁姓的其他信息

婁姓宗祠通用聯 緒演婁邑;
芳傳東陽。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婁姓的姓氏源流和望族。
譙郡望族;
宗仁名官。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婁姓郡望譙郡。下聯典指唐代大臣婁師德,字宗仁,鄭州原武人。曾任監察御史,應詔從軍,攻吐蕃,八戰八捷。後官至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掌管朝政,總管邊要三十餘年。後多次主持屯田積谷事宜。
和親獻議;
盛德容人。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初齊人婁敬,劉邦在洛陽時,他建議定都長安,被採納,賜姓劉氏,封關內侯。當時,匈奴冒頓(Mò dú 音墨獨)單於兵力強大,多次侵擾漢朝北方邊境,他又獻上與匈奴和親的政策,並受命與匈奴簽訂和約。因呂後不願女兒魯元公主遠嫁,又以宗室女代替。後建議遷徙戰國時六國貴族的後裔及豪強大族十餘萬人充實關中,以削弱關東舊貴勢力。下聯典指唐代鄭州原武人婁師德,字宗仁,進士出身,上元初任監察御史。儀鳳年間,參加對吐蕃的戰爭,因功升殿中侍御史兼河源軍司馬,並擔任營田事,帶領將士屯田,多次受到武則天手詔嘉獎。後兩任宰相,主持朝政,又出任河源等軍營田大使。他常識淵博,器量寬宏,勤於政事,主持邊防事務三十餘年,政績顯著。
譙郡世澤;
御史家聲。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唐·婁師德事典,上元初,為監察御史。
賢妃明察;
高僧止啼。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婁妃,為明寧王宸濠妃。濠謀逆,妃屢諫不聽,及敗,妃赴水死,悔以不用婦言亡。清蔣士銓為譜《一片石》、《第二碑》兩傳奇以哀之。下聯典指宋僧婁道中指有七節。仁宗生啼哭不止,召入宮,摩其頂,啼遂止。
五侯上客;
一代儒宗。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婁師德事典。下聯典指明·婁忱事典。 名畫山居圖;
經學子敬集。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元代畫家婁仲英,善山水,《山居圖》頗有名。見成廷珪《居竹軒集》。上聯典指明代學者婁樞,字子敬,嘉靖舉人。河內人。知廣宗縣,頗留心經世之學,有《婁子敬文集》。
德感諸學士;
詩列四先生。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學者婁忱,字誠善,上饒人。傳父學,二載不下樓,從游者甚眾,學舍不能容,其弟子有架木為巢而讀書者。下聯典指明代詩人婁堅,字子柔,萬隆間貢生,經明行修,工詩善書,時人合唐時升、陳嘉燧、李流芳及堅詩刻之曰《嘉定四先生集》。 彥發太常博士;
存仁天下清宮。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資政殿學士婁機,字彥以,嘉興人。曾官太常博士秘書郎、吏部侍郎,進參知政事。在官惜名器,稱獎人才。以資政殿學士致仕。下聯典指明代進士婁志德,字存仁,項城人。知趙州,有惠政,累遷福建布政使,巡先山東,嘗著《兩浙賦役全書》,卓有實濟。京師語曰:「天下清官婁志德」。 七節僧禁啼幼主;
一片石哀悼賢妃。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僧婁道中指有七節。仁宗生啼哭不止,召入宮,摩其頂,啼遂止。下聯典指婁妃。 文武全才,不惟八戰八克;
汪洋大量,亦且能忍能容。
——佚名撰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侍御史婁師德的事典。下聯典指唐代代州刺史婁某,為婁師德弟。赴任前,師德曰:「龐榮已極,人所忌也。將何以自免?」弟曰:「自今雖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師德曰:「適逆其意,止使用權自干耳!」。

『捌』 南昌杏花樓的杏花樓與婁妃

婁妃何人?寧王朱宸濠之妻,寧王呢?是明太祖朱元璋元章十六子朱權之孫朱宸濠是也。和《唐伯虎點秋香》里的唐伯虎是同時代人,寧王朱宸濠為其愛妻專門到蘇州聘請唐伯虎來南昌當婁妃的老師呢。
婁妃名素珍,上饒水南街人。出身於上饒一個豪門世家。其遠祖父婁師德曾是唐代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的大將軍,與狄仁傑一道為相輔佐武則天執政;祖父婁諒和父親婁性都是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妹妹嫁給明代宰相費宏之弟禮部尚書費寀為妻。這位女子就是婁妃,至今在上饒水南街勞動路婁家巷30號有一棟叫「理學舊第」的老宅,是她的故居。婁素珍自小聰穎善學,多才多藝,好詩文、工書畫、通棋琴而聲名遠揚。祖父婁諒尤其對她喜愛有加,並經常親自教授她詩文和書畫。也就是因為此,等素珍出落得亭亭玉立的時候,便有許多有權有勢的豪門世家紛紛派人來說親,而寧王府也在其內。
也許終究是緣份天註定,素珍16歲那年,她嫁給了風流倜儻的寧王朱宸濠,時人稱婁妃,並隨夫定居南昌,也就是杏花樓的所在。朱宸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六個兒子、被封為寧王的朱權的五世孫。他和婁妃來到南昌之後,夫妻倒也恩愛,加之婁妃的天資和才識,更是讓寧王朱宸濠欽佩之極。為了表達他對婁妃的寵愛,還特意派人前往蘇州,把素有江南四大才子之稱的唐伯虎請來南昌做她的老師,這讓婁妃感激在心。身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唐伯虎詩、書、畫樣樣稱絕,所以,婁妃在他的指導下,詩書畫藝術達到了很高的造詣,引得江南文人學士,也因傾慕婁妃的才藝而紛紛聚集到寧王府,讓朱宸濠歡喜不已。一時間,南昌百花洲畔,文才薈萃,撫琴作畫,對弈吟詩,一派文風興盛之勢。 婁妃(?--1519年),又名素珍,江西上饒人,理學家婁諒(1422--1492年)的孫女,兵部郞中婁性的長女。
婁妃因出身理學名門,故為人賢明,能詩作文,又工書法。宸濠生性聰敏,也喜吟詠,平時常與婁妃一起作詩唱和。後人評婁妃的詩,認為頗有意境,風秀可誦。婁妃曾作《春遊》詩一首述宸濠同游的情景。
春晴並轡出芳郊,帶得詩來馬上敲,
著意尋春春不見,東風吹上海棠梢。
婁妃的字也寫的很好,她不但能書孹窠大字,也能寫工整小楷。據明鄭仲夔在《閨雋》中說:「江西省城『永和門』三字,是婁妃所書,書法遒勁可觀。」又江西藩署(布政司署)內有婁妃所書「屏翰」一字,臬署(按察司使署)內有婁妃手書「執法」二字。江西藩署原為寧王府,朱宸濠敗亡後,成為布政司使署,直至清末。解放後一度為南昌市人民政府所在地。臬署現為南昌市第一醫院住院部。「執法」二字石刻今已不存。「屏」、「翰」二字分別刻在兩塊高3.27米、寬2.59米的青石板上,字體蒼勁有力,傳說是婁妃用頭發所書。「屏翰」出自《詩經.大雅.板》:「大邦為屏,大宗為翰」婁妃的小楷至今未見。據清朱欒纂《江城舊事.婁妃寫<黃庭經>》記載:「婁氏精書翰,有人得其手寫《黃庭經》,失其下函。熊於岸(文登)學博,以隸書續成之,施於佑清寺(今佑民寺),因作詩以記其事。」詩中說:「博士才華舊絕倫,嶧山碑版搨摹真,但愁卷尾雙鉤筆,難仿簪花格樣新。」可見婁妃的小楷很有創新特色,甚至書法高手也難以摹仿。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三日,宸濠舉兵造反,殺死都御史孫遂、按察副使許逵,自稱皇帝,改元順德,婁妃聞訊行勸阻,宸濠大怒,從此婁妃不敢再言。宸濠率領大軍准備出發,婁妃欲做最後一次努力,作《早行詩》隱含規勸:
金雞未報五更曉,寶馬先嘶十里風。
欲借三杯壯行色,酒家猶在夢魂中。
婁妃在詩中告誡宸濠,起兵造反,不合時機。宸濠帶著婁妃等宮眷,領兵順贛江,經鄱陽湖,入長江東進。當他在攻打安慶未下時,驚聞提督南贛右僉都御史王守仁等已經率官兵攻佔南昌,便回師准備爭奪南昌。七月十四日,叛軍至贛江黃家渡(一作王家渡)與官兵相遇,戰敗,退保八字腦。二十五日,又戰,宸濠又敗,退至樵舍,二十六日,官兵四面合圍並進行火攻,宸濠見大勢已去,便與眾嬪妃泣別,婁妃對宸濠說:「不用吾言以至此,尚何道!」。婁妃因多次勸阻宸濠造反無效,早就作了以死了卻一生的思想准備,她「周身皆以綿繩以內結」,以免死後遭人污辱,臨死前曾題有《西江絕壁》詩一首:
畫虎圖龍嘆舊圖,血書才了鳳睛枯。
迄今十丈鄱湖水,流盡當年淚點無。
婁妃告別眾人後即投贛江自盡。宸濠也跳江自殺,因水淺未死,被官兵浮獲。宸濠被俘後,深悔當初不聽婁妃的勸告。他嘆道:「紂以用婦言而亡,吾以不用婦言亡!」他托王守仁安葬婁妃,後在獄中,「每飯必別具饌祀之,言及,輒嘆曰:『負此賢婦也!』」
婁妃在樵舍投江後,她的遺體本應順流北上,卻被南昌人在樵舍以南的黃家渡打撈起來,故後人以為婁妃自沉於黃家渡。其實,通過對史料的分析,可以確定婁妃死於樵舍。婁妃遺體溯流而南有三個原因:一是叛軍與官軍在樵舍作戰時,風忽北忽南,婁妃投江後可能颳起了北風;二是婁妃投江處靠近岸邊,遺體可被迥流沖向上游,宸濠同時投江因水淺未死可作旁證;三是兩軍作戰,戰船相互激盪,遺體也可能被沖向江邊。
婁妃遺體被人撈起後,據說「為南昌人私葬」。「邦人欽其賢且烈,私為具厚殮,葬於德勝門外」。據大多數史書記載,婁妃系由王守仁安葬。如《江西.詩征.名媛.婁妃》載:「濠被擒,妃投江死,王文成聞之,嘆曰:『賢妃也!』亟遣人藏之」。此外《涌幢小品.婁妃》、《明書.紀一.皇子諸王宗室紀二.寧記》、民國刊六修《南昌縣志.古跡下》各書都說婁妃系王守仁安葬。此外,《王文成公全書》卷十七也收入了《牌行江西二司安葬寧府宮眷》一文。王守仁是理學家婁諒的學生,他認為婁妃是個維護明朝中央政權的賢妃,以禮安葬也算名正言順,並無政治風險。
婁妃死後,獲得輿論的一致好評。明代上饒人、湖廣參政鄭毅寫詩頌婁妃說:「道義傳心有定論,賢妃原是一齋孫」。清代臨川人李紱寫有《過宸濠故居吊樓妃》詩,贊美婁妃的明智、賢淑和節烈:「女智莫如婦,召常聞斯言。不聽婦言敗,宸濠毋乃顛。。。。。。。吾聞婁一齋,理學承薪傳。賢淑見諸孫,大節光逆藩。陽明昔志道,婁公啟先鞭。於妃宜敬恭,世講明淵源。?槥葬以禮,彼昏徙拳拳」。清代詩人張鳳翥路過婁妃梳妝台,也曾賦七律一首,其中說:「青絲莫挽奸雄氣,紅粉終留激烈身。替想幽魂誰比潔。菱花鏡里大江濱」。
後人對婁妃最為推崇的,要數清代乾隆時期的著名詩人,戲劇家蔣士銓。乾隆十六年(1751年),蔣士銓應聘來修《南昌縣志》,得知婁妃墓在南昌城德勝門外隆興觀側,已荒蕪不堪,便請求江西布政使彭家屏為婁妃修墓。彭家屏籌款修理,並立了刻有「前明寧王庶人婁賢墓在此」字樣的墓碑。蔣士銓為表彰婁妃的英烈和百姓對她的懷念之情,特編《一片石》雜劇,劇中婁妃以神女形象出現,說她死後被上帝封為「靈慈英烈貞妃」。
乾隆二十年(1755年),蔣士銓還自繪婁妃墓圖,並作了《婁妃墓圖》詩四首,以記當年發現和修理婁妃墓的情況。
乾隆四十年(1755年)冬,蔣士銓又通過友人阮見亭引見其舅權江西布政使吳山鳳,遷修婁妃墓。次年,吳山鳳募捐命新建縣令伍省亭修墓,並立碑建坊。為贊美吳山鳳重修婁妃墓的義舉,蔣士銓又創作了《第二碑》傳奇曲本。
蔣士銓對婁妃墓總是念念不忘,直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他又在南昌寫了《婁妃墓》一詩:
賢婦言多苦,樵人不肯聽。
遺丘一抔在,秋草幾回青。
吊吉心原共,尋詩騎偶停。
水仙旂獵獵,日暮自揚靈。
清朝同治年間(182--1874年),叔糧道鄧仁堃又重修婁妃墓。光緒十九年(1893年),造屋於墓後。解放前,婁妃葬地塘子河邊的地名被叫作「婁妃墓」,並設有「婁妃小學」以到長紀念。歲月滄桑,婁妃墓今已無存。
朱宸濠(?--1520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王朱權的玄孫,承襲為第四世寧王。宸濠生性輕佻,卻愛好文藝,喜歡附庸風雅。宸濠生活奢侈,王府裝修得金碧輝煌。他金屋藏嬌,有紫妃居紫竹宮、素妃居素英宮、翠妃居綠英宮,另外還有個趣妃。但在眾多王妃中,與宸濠關系最親密者,還要數婁妃。

『玖』 姓婁的歷有什麼名人

婁 堅:明代詩人。經明行修,工詩善書,時人合唐時升、陳嘉燧、李流芳及婁堅詩刻,謂之曰《嘉定四先生集》。
婁 忱:明代學者,傳父學,十載不下樓,從游者甚眾,學舍不能容,其弟子有架木為巢而讀書者。
婁 僧:宋代承天寺僧人,中指有七節。時仁宗趙禎剛出世,啼哭不止,知婁僧有奇術,遂召入宮。僧按幼主頭頂,曰:「莫叫,莫叫,何以當初莫笑。」哭聲乃止。
婁 妃:明代上饒人婁諒之女,嫁寧王朱宸濠為妃,有賢德。寧王起兵謀反,婁妃屢諫不聽。兵敗被殺。臨終前嘆曰:「昔商紂聽婦人之言而亡,吾不聽 婦人之言而死。後悔晚矣!」清代人蔣士銓寫《一片石》,《第二碑》兩傳奇, 哀悼此妃。
婁 諒:字克貞,上饒人。少有志絕學。聞吳與弼在臨川,往從之。一日,與弼治地,召諒往視,雲學者須親細務。諒素豪邁,由此折節。雖掃除之事,必身親之。景泰四年舉於鄉。天順末,選為成都訓導。尋告歸,閉門著書,成《日錄》四十卷、《三禮訂訛》四十卷。謂《周禮》皆天子之禮,為國禮。《儀禮》皆公卿大夫士庶人之禮,為家禮。以《禮記》為二經之傳,分附各篇,如《冠禮》附《冠義》之類。不可附各篇者,各附一經之後。不可附一經者,總附二經之後。其為諸儒附會者,以程子論黜之。著《春秋本意》十二篇,不採三傳事實,言:「是非必待三傳而後明,是《春秋》為棄書矣。」其學以收放心為居敬之門,以何思何慮、勿忘勿助為居敬要旨。然其時胡居仁頗譏其近陸子,後羅欽順亦謂其似禪學雲。
婁師德:唐朝大臣。曾任監察御史,應詔從軍,功吐蕃,八戰八捷。後官至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掌管朝政,總管邊要達30年之久。為人寬厚,能容人。他的弟弟當了代州刺史,要赴任時,他問:「容寵已極時,你怎樣避免別人的嫉妒呢?」他弟弟說:「如果有人吐唾沫在我臉上,我抹掉就算了。」他說:「不要抹掉,要心平氣和地讓唾沫自己幹掉。」
婁雲慶,湖南省長沙人。咸豐十年,小池驛之戰,功最,擢參將。克寧國,以提督記名,賜黃馬褂。捻平,雲慶請歸養。光緒初,復起授正定鎮總兵。十七年,擢湖南提督。三十年,以老乞歸,卒於家。
婁仲英:元代畫家,善山水,《山居圖》頗為有名。
婁夢俠:原名婁培儒,又名婁子征、婁子珍,1906年生,江蘇省邳州市薛集鄉婁樓村人。幼讀私塾,15歲後次第入縣立第二高等小學、邳縣甲種師范學校就讀,受進步思想熏陶,經常參加反帝、反封建宣傳活動。1927年秋隨北伐軍南下,考入南京警察訓練所,同年由宋綺雲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四月畢業,回邳任土山市公安分局局長。1931年因被列入國民黨邳縣當局「清黨」名單,遂奉中共徐海蚌特委之命,去東灌沭(東海、灌雲、沭陽)聯合縣委工作,秘密組織農民武裝斗爭。身份暴露後,奉調上海從事工人運動。不久調至中央保衛局,參與中共六屆三中全會保衛工作。1932年奉調中央蘇區,任江西省蘇維埃政府保衛局偵察部長,翌年8月任保衛局長;10月當選為中共江西省委常委;12月當選為江西省蘇維埃執行委員和主席團委員。1934年,在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主席團委員。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奉命留守江西革命根據地。1935年3月在贛南不幸遭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在獄中,婁夢俠受盡酷刑,堅貞不屈,視死如歸。同年6月9日,笑赴刑場,慷慨就義,時年29歲。

熱點內容
物理過程模擬 發布:2025-05-16 19:11:36 瀏覽:878
賞識教育作文 發布:2025-05-16 18:49:59 瀏覽:234
集英語 發布:2025-05-16 17:04:47 瀏覽:492
老師被虐漫畫 發布:2025-05-16 14:44:27 瀏覽:702
生物中規律 發布:2025-05-16 10:58:44 瀏覽:154
班主任種子 發布:2025-05-16 09:59:57 瀏覽:333
財富地理博客 發布:2025-05-16 08:15:18 瀏覽:567
語文練習與測試六年級上冊 發布:2025-05-16 05:07:12 瀏覽:666
英語代詞表格 發布:2025-05-16 04:23:00 瀏覽:442
生物之最 發布:2025-05-16 01:24:17 瀏覽: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