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此類師生關系

此類師生關系

發布時間: 2021-08-28 16:10:45

⑴ 你認為大學里應建立什麼樣的師生關系你將怎樣建立這種師生關系

應建立新型師生關系,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動中是民主的、在相處的氛圍上是和諧的。它的核心是師生心理相容,心靈的互相接納,形成師生至愛的、真摯的情感關系。它的宗旨是本著學生自主性精神,使他們的人格得到充分發展。

它應該體現在:一方面,學生在與教師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發展自己,獲得成就感與生命價值的體驗,獲得人際關系的積極實踐,逐步完成自由個性和健康人格的確立;另一方面,教師通過教育教學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悅。

構建方法

1、遵循理解原則。

師生關系的一些裂痕,往往是由於彼此缺乏理解造成的。一次,一位教師發現一個學生故意讓旁邊的一個同學抄作業,便在全班同學面前嚴厲地批評了他,說他這樣做是害了那個同學。挨批評的學生很不服氣,下課後,主動找到老師說:「我知道讓他抄作業不好,可是他說看看我怎麼做的。我想讓他看看也沒什麼不對。」

聽學生一說,老師意識到自己調查了解不夠,沒完全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就批評他是不對的。便誠懇地做了自我批評,及時解決了出現的矛盾。學生認為讓同學「參考」一下自己的作業「沒什麼」,教師卻把這類事看得很嚴重,這就是認識上的差異。

其實,學生實在不會做作業,看看別人怎樣做的,再動腦思考不是壞事,學生的學習願望還是值得肯定的。不過對於一點不動腦筋、完全照抄別人作業的學生還是要適當批評,絕不能聽之任之。諸如此類事情,師生雙方如果相互理解,就會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矛盾。

當然,學生對什麼是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理解並不深刻,有時可能還有些偏激。如,把老師對他們的批評看成是找岔兒;教師的態度稍微嚴厲一點,就認為是不尊重他們、不民主等等。孩子看待某些問題思想有一些偏激是正常現象,因為他們終究是不成熟的孩子。

社會、家庭、學校,特別是班主任老師有責任給他們講清道理,告訴他們什麼是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對學生錯誤的思想行為給予適當的批評是教師的責任,班主任老師要幫助學生區分善意的批語幫助和惡意的訓斥指責。

教師提出批評,學生能正確對待,虛心接受,是民主平等的表現;學生提出意見,教師能夠耐心聽取,給予積極響應,也是民主的表現。教師有錯誤,及時承認,及時改正,就能獲得學生的諒解,實現心與心的溝通,情與情的交融。

理解是建立師生感情的基礎,是積極行動的先導。無論什麼事情,學生不理解,你硬要他去做,總不會產生好的效果。

2、堅持尊重原則。

尊重學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說理解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基礎,那麼,尊重就是這一關系的核心。一位教育家在論述教育的功能時說:「教育成功的秘密在於尊重學生。」教師不尊重、愛護學生,便得不到學生的尊重。

許多學生在調查問卷中說:喜歡和佩服尊重學生的教師。一個學生在投入「友好信箱」的信中寫道:「老師,您講課時我在下面小聲說話,您不但沒批評我,還讓同學們聽聽我有什麼看法,使我很感動,我覺得您這樣做很好!」

教師不是法官,學生不是被告,雙方是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統一體,利益是共同的,目的是一致的,沒有理由相互不尊重。一些學生對教師的不禮貌行為,究其原因,常常是由教師造成的。

受舊觀念影響,教師往往唯我獨尊,遇事不去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不注意體會學生的思想感情,憑主觀印象辦事,獨斷專行,濫用職權,結果造成學生心裡極為不滿,出現抵觸行為,甚至在背後議論教師、給老師起外號等等。

反過來,教師又抱怨學生品質壞,戴上有色眼鏡看後進生,師生關系成惡性循環,致使教師不能順利開展教學工作,學生也不能很好地學習,雙方的利益都受到嚴重的影響。應該明確的是尊重應該成為教師工作的出發點。

注意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盡量減少失誤。良好的師生關系需要教師悉心呵護。作為一名教師,要心胸寬廣,善於用尊重他人的行為影響學生。對學生的不禮貌行為,教師應採取寬容態度,適當加以疏導,不激化矛盾。

(1)此類師生關系擴展閱讀

師道尊嚴

構建師生關系的新走向(雙向式「師道尊嚴」)。

作為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結成的相互關系的師生關系,它的走向是指師生關系的價值取向及其實踐結構的發展趨勢和方向。歷史上有兩種主要的師生關系價值取向:

一是教師本位的師生關系取向,如傳統「師道尊嚴」思想;

二是學生本位的師生關系取向,如民主、平等的理論和要求。現代教育需要民主、平等,也需要「師道尊嚴」。在新課改形式下,教育需要繼承「師道尊嚴」的合理內核,剔除壓迫、獨裁、體罰等非尊重學生的方式,形成民主、平等式的「師道尊嚴」,即雙向式「師道尊嚴」。

雙向式「師道尊嚴」是現代師生關系新走向,可稱為「第三種結構」或「第三條道路」,具有尊重、溝通、分權等性。

改革教育制度

改革教育制度,促成師生關系和諧。

近二三十年來,經濟領域的市場化風習很快蔓延到學校,大家都處於競爭之中,師生之間又多了一層利害關系,最終導致師生關系利益化甚至市場化,這樣怎能促成師生的和諧呢?學校工作應以學生為中心,老師的責任就是「傳道、授業、解惑」,老師不是老闆,更非警察。

老師是知識的承載者、是知識接力中的前一棒,學生是老師知識的傳承者和擴大者。要根除功利教育,讓師生關系恢復和諧,僅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轉變觀念是做不到的,而必須進行教育制度改革,並同步進行包括戶籍制度、社會福利保障制度在內制度改革,方可有成效。



⑵ 現代教育中,應建立怎樣的師生關系家長應該怎麼做

教師要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對待學生。
教師與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正常的人與人交往的關系。教師與學生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學生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以及參與家庭、社會生活的權利都應當受到尊重。學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為方式同樣得到尊重。讓學生得到足夠的表現自己、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機會。

⑶ 師生關系不和諧如何根除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和諧的師生關系,古來有之。我們如何才能將這並不和諧的「音符」消弭在搖籃之中?

「緩解師生矛盾,需要學校、家長、教師以及學生等各方的協作努力,以此推動形成『尊師重教、師生和諧』的良好社會風尚。」范先佐強調,學校應著重提高教師的思想道德素養,促進教師樹立良好師德。「學校、家長、教師要注重對孩子尊師重教思想品質的培養,尤其是家長作為孩子終身的教育者,應率先做出尊重學校、尊重教師的示範。」

「僅偏重學業,只能培養功利型人才。因此,學校應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始終堅持立德樹人和教書育人相結合的教育理念,加強人生觀、價值觀和方法論的教育,綜合運用心理學、社會學等理論,幫助學生全方位地了解社會,傳授社會經驗,教會學生待人處世的正確方法。」曾天山最後強調。

⑷ 良好的師生關系應該是怎樣的

良好的師生抄關系應該是教師和學襲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動中是民主的、在相處的氛圍上是和諧的。它的核心是師生心理相容,心靈的互相接納,形成師生至愛的、真摯的情感關系。它的宗旨是本著學生自主性精神,使他們的人格得到充分發展。

良好的師生關系應該體現在:一方面,學生在與教師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發展自己,獲得成就感與生命價值的體驗,獲得人際關系的積極實踐,逐步完成自由個性和健康人格的確立;另一方面,教師通過教育教學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悅。

(4)此類師生關系擴展閱讀:

良好的師生關系構建:生活中教師為學生創造和睦、寬松的環境,學生才會信任教師,才會向教師敞開心扉,才會樂於向教師說出真情實感,才會把教師當作朋友。親師指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學生接受教師教育的前提,這一點與現代教育觀念是共同的。教育是一門藝術,對待師生關系,教師和學生都應該採取積極的態度,正確理解民主、平等的內涵。

⑸ 師生關系應該是怎樣的才最好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師生關系已從陳舊的「師道尊嚴」的堡壘中解放出來,正朝著健康方向發展。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保證。教育過程中始終貫穿著如何處理師生關系的問題。健康的師生關系是發展教育的基礎。教師能否勝任教育教學工作,學生能否全面、主動地發展,最終完成學習任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師生關系是否良好。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造就人。現代教育思想告訴我們:師生關系和諧健康,學生才會樂於接受教育,才有可能被培養成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的人才。 小學生年齡小,特別需要關心和幫助。生活中教師為學生創造和睦、寬松的環境,學生才會信任教師,才會向教師敞開心扉,才會樂於向教師說出真情實感,才會把教師當作朋友。古人雲:「親其師則信其道」。「親師」指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學生接受教師教育的前提,這一點與現代教育觀念是共同的。教育是一門藝術,對待師生關系,教師和學生都應該採取積極的態度,正確理解「民主」、「平等」的內涵,對教育過程發生的問題在思想上要有明確的認識,處理要適度妥當,既不小題大做,過分渲染誇大,也不簡單粗暴,草草了事,這樣才能促進師生關系健康、和諧。怎樣正確理解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呢? 1. 遵循理解原則。小學生年齡小,與教師在認識問題、處理總是上有非常大的差異。為了做好教育教學工作,教師有必要學習心理學、教育學等專業知識,加強自身的修養,陶冶自己的情操。處理問題時充分理解學生,熱情地關心、愛護學生,消除師生心理上存在的隔膜。 師生關系的一些裂痕,往往是由於彼此缺乏理解造成的。一次,一位教師發現一個學生故意讓旁邊的一個同學抄作業,便在全班同學面前嚴厲地批評了他,說他這樣做是害了那個同學。挨批評的學生很不服氣,下課後,主動找到老師說:「我知道讓他抄作業不好,可是他說看看我怎麼做的。我想讓他看看也沒什麼不對。」聽學生一說,老師意識到自己調查了解不夠,沒完全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就批評他是不對的。便誠懇地做了自我批評,及時解決了出現的矛盾。學生認為讓同學「參考」一下自己的作業「沒什麼」,教師卻把這類事看得很嚴重,這就是認識上的差異。其實,學生實在不會做作業,看看別人怎樣做的,再動腦思考不是壞事,學生的學習願望還是值得肯定的。不過對於一點不動腦筋、完全照抄別人作業的學生還是要適當批評,絕不能聽之任之。諸如此類事情,師生雙方如果相互理解,就會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矛盾。當然,學生對什麼是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理解並不深刻,有時可能還有些偏激。如,把老師對他們的批評看成是找岔兒;教師的態度稍微嚴厲一點,就認為是不尊重他們、不民主等等。孩子看待某些問題思想有一些偏激是正常現象,因為他們終究是不成熟的孩子。社會、家庭、學校,特別是班主任老師有責任給他們講清道理,告訴他們什麼是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對學生錯誤的思想行為給予適當的批評是教師的責任,班主任老師要幫助學生區分善意的批語幫助和惡意的訓斥指責。教師提出批評,學生能正確對待,虛心接受,是民主平等的表現;學生提出意見,教師能夠耐心聽取,給予積極響應,也是民主的表現。教師有錯誤,及時承認,及時改正,就能獲得學生的諒解,實現心與心的溝通,情與情的交融。 理解是建立師生感情的基礎,是積極行動的先導。無論什麼事情,學生不理解,你硬要他去做,總不會產生好的效果。 2. 堅持尊重原則。尊重學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說理解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基礎,那麼,尊重就是這一關系的核心。一位教育家在論述教育的功能時說:「教育成功的秘密在於尊重學生。」教師不尊重、愛護學生,便得不到學生的尊重。許多學生在調查問卷中說:喜歡和佩服尊重學生的教師。一個學生在投入「友好信箱」的信中寫道:「老師,您講課時我在下面小聲說話,您不但沒批評我,還讓同學們聽聽我有什麼看法,使我很感動,我覺得您這樣做很好!」 教師不是法官,學生不是被告,雙方是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統一體,利益是共同的,目的是一致的,沒有理由相互不尊重。一些學生對教師的不禮貌行為,究其原因,常常是由教師造成的。受舊觀念影響,教師往往唯我獨尊,遇事不去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不注意體會學生的思想感情,憑主觀印象辦事,獨斷專行,濫用職權,結果造成學生心裡極為不滿,出現抵觸行為,甚至在背後議論教師、給老師起外號等等。反過來,教師又抱怨學生品質壞,戴上有色眼鏡看後進生,師生關系成惡性循環,致使教師不能順利開展教學工作,學生也不能很好地學習,雙方的利益都受到嚴重的影響。應該明確的是尊重應該成為教師工作的出發點。注意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盡量減少失誤。良好的師生關系需要教師悉心呵護。作為一名教師,要心胸寬廣,善於用尊重他人的行為影響學生。對學生的不禮貌行為,教師應採取寬容態度,適當加以疏導,不激化矛盾。 教師偏愛少數優秀的學生是造成師生關系不融洽、不和諧的又一個原因。過去做班級工作提倡「抓兩頭,促中間」,好學生非常受寵,而大部分學生卻被冷落。教師這樣做,尊重的只是少數「好學生」,使大部分學生有一種失落感,這些學生不但會對少數「好學生」產生厭煩感,而且對教師也很不滿意。教師偏愛少數「好學生」就是不尊重大多數學生。師生無親疏,無論哪一個學生都有長處,教師應該一視同仁,善待每一個學生,及時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幫助他們克服缺點,努力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給所有的學生創造表現才能的機會,這樣才能做到尊重每一個學生。 總之,建立民立、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應該從教師做起。轉變教師思想觀念是突破口;調動學生積極因素,建立學生評價機制是關鍵;堅持理解和尊重原則是保障。教師有熱愛學生、無私奉獻的精神,學生才會熱愛教師;師生之間關系協調,兩者才會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從而進入教育教學的最佳境界。有時教師的一句平常話、一個普通的動作都會引起學生的內心波動,對師生關系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因此,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因素是多元的,絕不只是上面所探討的幾個方面。今後還應不斷實踐和總結,以期取得更好的成果。

⑹ 如何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銀州區第三小學 張兵經常聽到老師抱怨,學生不懂感情、不遵守課堂紀律。他們反映有的學生故意在課堂上看課外書籍;有的上課愛搞小動作,有時還故意弄出聲響干擾教學秩序;有的上課就打瞌睡,下課就來精神……同學們的課堂表現嚴重影響了教師上課的情緒,破壞了正常的課堂秩序,教學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大量研究表明,師生關系的質量對課堂教學秩序起著巨大的作用,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業成績。針對這些教師的困惑,我到相關的班級作了深入的調查,其實,這些班級在有些老師上課時並不是如前描述的那樣,學生能夠遵守紀律,師生互動默契,教學效果也很好。由此看來,我們不得不冷靜地從相關老師身上找原因,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到導致課堂教學中學生不配合甚至干擾的原因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六種:一是有的教師經常喋喋不休,對學生什麼都看不慣,總是批評指責,從而引起了學生的反感;二是有的老師心胸狹窄,容不得學生丁點兒過失,動輒報告校領導,通知家長,甚至一人有錯,全班受懲,逼著學生走向了對立面;三是有的老師缺乏熱情友好的態度,缺乏風趣幽默的語言,對學生總是冷若冰霜,致使師生心靈深處似有一川冰雪相隔;四是有的老師責任感不強,上課不著邊際,東扯西拉,甚至把家庭中的情緒帶到課上,讓學生瞧不起;五是有的老師不公正公平,對待優生差生不一樣,對待富學生和窮學生不一樣,對待父母有權和無權的學生不一樣……從而引起大多數學生的不滿;六是有的老師不愛學習,功底不扎實,不僅講課無吸引力,而且經常出現知識性錯誤,從而導致學生對老師的鄙視。一、愛心是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源泉愛是師生間心靈溝通的紐帶,愛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和精髓,是教師最寶貴的職業情感,是學生接受教育的第一動力,是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源泉。正如瑞士教育家卡爾·巴爾特所說:「教師的愛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靈也能蘇醒;教師的愛如融融春風,即使冰凍了的感情也會消融。」當然愛學生不是放任,不是嬌慣,也不是溺愛。首先,愛是奉獻。當前,教師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地位雖有明顯提高,但是由於我國國情的原因,仍有老師們不盡滿意的地方,尤其是在高考指揮棒下的中小學教師,堆積如山的教案,無休止的考試與學生輔導還有論文的撰寫、教研活動的開展等等,壓得老師喘不過氣來,因此沒有奉獻精神是無法勝任的,更談不上去與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了。其次,要處理好「愛」與「嚴」的關系。「愛」與「嚴」是辯證統一關系,常言道「教不嚴,師之惰」,愛學生與嚴管理是不矛盾的,要愛而有度,要講方法,當然嚴也要遵循規則,做到嚴而有度、嚴而有理、嚴而有情、嚴而有方、嚴而有恆。嚴與愛互為前提,辯證統一。其三,愛學生就要充分的信任學生。卡爾·巴特爾指出「愛和信任是一種偉大而神奇的力量。」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向一所學校的老師提供了一份「具有最佳發展前途者」的學生名單,實際這份名單是從一個班集體中隨機抽樣的。數月後,名單上所列出的學生其各方面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進步,大都活潑、開朗、求知慾旺盛,對老師感情深厚。究其原因,是因羅森塔爾用自己"權威性的謊言",使教師們出於對心理學家的尊重,從而產生了對那部分同學的信任,也對名單上所列出的學生產生了感情。於是這些同學不管基礎好壞,都在老師的信任、關注、厚愛和期望的前提下,產生了自信、自強,和老師親近了,容易接受老師的教育了,學習刻苦了,成績自然好了起來。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它有力的佐證了愛和信任是教育中一種神奇而偉大的力量。二、寬容是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法寶寬容是一種非凡的氣度、寬廣的胸懷,是對人對事的包容和接納;寬容是一種高貴的品質、崇高的境界,是精神的成熟、心靈的豐盈;寬容是仁愛的光芒、無邊的福分,是對別人的釋懷,也是對自己善待。作為老師擁有了寬容的胸襟、品質和智慧,就沒有看不順眼的學生,就沒有容不下的學生,就找到了師生關系和諧的法寶。作為教師,怎樣才能做到寬容學生,與之構建和諧的關系呢?首先,老師要不斷修煉自己,培養自己博大的胸襟。有了寬容的胸懷,才有容天容地、容江容海的崇高和博大,才有來自心底的真摯笑容。作為教師,於己要多反思,反思自己的知識是否保持常新,教學理念是否與時俱進,教學行為是否不斷進步,師德風范是否堪稱師表等等;對學生則要多欣賞,欣賞學生的個性,欣賞學生的優點,欣賞學生的點滴進步,特別是要欣賞後進學生某一方面的閃光點或一點小小的轉變……教師有了這種寬容的氣度和雅量,還有什麼不可容的學生呢?其次,老師要善於寬容學生的言行。學生千千萬,言行各不一,有的乖巧,有的叛逆,有的無禮,還有的可能頂撞或蠻橫,然而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無論學生有怎樣的言行,都得予以寬容之,當然,這個寬容不是姑息遷就,而是要傾聽、觀察、分析找出學生言行出毛病的原因,爾後,幫助那些言行不當的學生予以改正。尤其是對那些在課堂上頂撞甚至侮辱教師的學生,切忌不能採取交給學校或家長,拒絕其上課的簡單辦法,這樣只會加深師生矛盾,剌激學生進一步走向對立面。遇到此種情況,老師一定要冷靜處理,可以設身處地替學生想想,可以採取幽默等辦法坦然處之,可以與班主任等協商處理,為雙方找個台階化解矛盾只要老師有寬容之心,沒有遇及此類情況就拋棄學生的想法,辦法總是有的。其三,教師能寬容每個學生是根本。「天稱其為高者,以無不履;地稱其為廣者,以無不載;日月稱其為明者,以無不照;江海稱其為大者,以無不容。」寬容是容言容行的根本,學生總有好壞優劣之分,容優秀的學生,容學生的長處是容易的,但容成績差、家庭窮、品行有問題的學生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這就需要教師不僅要有容人之心胸,還要有辯證之觀點和容人之方法。教育工作要有前瞻性和高瞻遠矚的教育智慧,能夠容納每個學生,並善於發現、培養,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

⑺ 師生關系的歷史發展

中國歷史上有重視培養和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傳統。春秋時期,孔丘同他的弟子的關系,是古代的楷模。他熱愛學生,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學生對他尊重景仰,親密無間。戰國時期,荀況用「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比喻學生可以後來居上,超過老師。唐代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又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上述傳統只是反映少數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與實踐的一個方面。在封建社會中佔主導地位的師生關系,是受封建等級制的制約,並服從封建統治階級的教育目的的。如《尚書》所記:「朴作教刑」和《學記》所載「夏楚二物,收其威也」,說明教師可對學生施行體罰。教師被納入「天、地、君、親、師」的序列,學生就只能恭敬從命,不能反問質疑。在西歐中世紀,學生對教師則必須絕對服從,只能聽而不問、信而不疑;稍有違犯,就會受到教師的責打。這種人身依附、依靠棍棒維持學校紀律,壓抑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狀況,是封建社會師生關系的主要特徵。 到了20世紀30年代,要素主義教育派(見要素主義教育)又強調教師的權威和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它主張教育過程的主動性在於教師而不在於學生,教師是「整個教育體系的中心」。 70年代以來, 既有人主張恢復「兒童中心」,也有人主張恢復體罰學生。
蘇聯十月革命後,曾經受到資產階級兒童學和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30年代起,為了糾正「兒童中心論」的錯誤,又過分強調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對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曾一度有所忽視。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在老解放區,隨著政治上的民主化,師生之間建立了革命同志式的尊師愛生關系。在對敵斗爭中,師生團結戰斗,親密無間,教育形式也生動活潑。 1.遵循理解原則。小學生年齡小,與教師在認識問題、處理總是上有非常大的差異。為了做好教育教學工作,教師有必要學習心理學、教育學等專業知識,加強自身的修養,陶冶自己的情操。處理問題時充分理解學生,熱情地關心、愛護學生,消除師生心理上存在的隔膜。
師生關系的一些裂痕,往往是由於彼此缺乏理解造成的。一次,一位教師發現一個學生故意讓旁邊的一個同學抄作業,便在全班同學面前嚴厲地批評了他,說他這樣做是害了那個同學。挨批評的學生很不服氣,下課後,主動找到老師說:「我知道讓他抄作業不好,可是他說看看我怎麼做的。我想讓他看看也沒什麼不對。」聽學生一說,老師意識到自己調查了解不夠,沒完全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就批評他是不對的。便誠懇地做了自我批評,及時解決了出現的矛盾。學生認為讓同學「參考」一下自己的作業「沒什麼」,教師卻把這類事看得很嚴重,這就是認識上的差異。其實,學生實在不會做作業,看看別人怎樣做的,再動腦思考不是壞事,學生的學習願望還是值得肯定的。不過對於一點不動腦筋、完全照抄別人作業的學生還是要適當批評,絕不能聽之任之。諸如此類事情,師生雙方如果相互理解,就會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矛盾。當然,學生對什麼是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理解並不深刻,有時可能還有些偏激。如,把老師對他們的批評看成是找岔兒;教師的態度稍微嚴厲一點,就認為是不尊重他們、不民主等等。孩子看待某些問題思想有一些偏激是正常現象,因為他們終究是不成熟的孩子。社會、家庭、學校,特別是班主任老師有責任給他們講清道理,告訴他們什麼是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對學生錯誤的思想行為給予適當的批評是教師的責任,班主任老師要幫助學生區分善意的批語幫助和惡意的訓斥指責。教師提出批評,學生能正確對待,虛心接受,是民主平等的表現;學生提出意見,教師能夠耐心聽取,給予積極響應,也是民主的表現。教師有錯誤,及時承認,及時改正,就能獲得學生的諒解,實現心與心的溝通,情與情的交融。
理解是建立師生感情的基礎,是積極行動的先導。無論什麼事情,學生不理解,你硬要他去做,總不會產生好的效果。
2.堅持尊重原則。尊重學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說理解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基礎,那麼,尊重就是這一關系的核心。一位教育家在論述教育的功能時說:「教育成功的秘密在於尊重學生。」教師不尊重、愛護學生,便得不到學生的尊重。許多學生在調查問卷中說:喜歡和佩服尊重學生的教師。一個學生在投入「友好信箱」的信中寫道:「老師,您講課時我在下面小聲說話,您不但沒批評我,還讓同學們聽聽我有什麼看法,使我很感動,我覺得您這樣做很好!」
教師不是法官,學生不是被告,雙方是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統一體,利益是共同的,目的是一致的,沒有理由相互不尊重。一些學生對教師的不禮貌行為,究其原因,常常是由教師造成的。受舊觀念影響,教師往往唯我獨尊,遇事不去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不注意體會學生的思想感情,憑主觀印象辦事,獨斷專行,濫用職權,結果造成學生心裡極為不滿,出現抵觸行為,甚至在背後議論教師、給老師起外號等等。反過來,教師又抱怨學生品質壞,戴上有色眼鏡看後進生,師生關系成惡性循環,致使教師不能順利開展教學工作,學生也不能很好地學習,雙方的利益都受到嚴重的影響。應該明確的是尊重應該成為教師工作的出發點。注意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盡量減少失誤。良好的師生關系需要教師悉心呵護。作為一名教師,要心胸寬廣,善於用尊重他人的行為影響學生。對學生的不禮貌行為,教師應採取寬容態度,適當加以疏導,不激化矛盾。
教師偏愛少數優秀的學生是造成師生關系不融洽、不和諧的又一個原因。過去做班級工作提倡「抓兩頭,促中間」,好學生非常受寵,而大部分學生卻被冷落。教師這樣做,尊重的只是少數「好學生」,使大部分學生有一種失落感,這些學生不但會對少數「好學生」產生厭煩感,而且對教師也很不滿意。教師偏愛少數「好學生」就是不尊重大多數學生。師生無親疏,無論哪一個學生都有長處,教師應該一視同仁,善待每一個學生,及時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幫助他們克服缺點,努力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給所有的學生創造表現才能的機會,這樣才能做到尊重每一個學生。
總之,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應該從教師做起。轉變教師思想觀念是突破口;調動學生積極因素,建立學生評價機制是關鍵;堅持理解和尊重原則是保障。教師有熱愛學生、無私奉獻的精神,學生才會熱愛教師;師生之間關系協調,兩者才會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從而進入教育教學的最佳境界。有時教師的一句平常話、一個普通的動作都會引起學生的內心波動,對師生關系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因此,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因素是多元的,絕不只是上面所探討的幾個方面。今後還應不斷實踐和總結,以期取得更好的成果。

⑻ 怎樣的師生關系是最好的

師生關系最好的情況是互相理解。

學生年齡小,與教師在認識問題、處理總是上有非常大的差異。為了做好教育教學工作,教師有必要學習心理學、教育學等專業知識,加強自身的修養,陶冶自己的情操。

處理問題時充分理解學生,熱情地關心、愛護學生,消除師生心理上存在的隔膜。 師生關系的一些裂痕,往往是由於彼此缺乏理解造成的。

有一次,一位教師發現一個學生故意讓旁邊的一個同學抄作業,便在全班同學面前嚴厲地批評了他,說他這樣做是害了那個同學。

教師提出批評,學生能正確對待,虛心接受,是民主平等的表現;學生提出意見,教師能夠耐心聽取,給予積極響應,也是民主的表現。

教師有錯誤,及時承認,及時改正,就能獲得學生的諒解,實現心與心的溝通,情與情的交融。 理解是建立師生感情的基礎,是積極行動的先導。無論什麼事情,學生不理解,你硬要他去做,總不會產生好的效果。

⑼ 淺談如何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師生關系已從陳舊的「師道尊嚴」的壁壘中解放出來,正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保證。教育過程中始終貫徹著如何處理師生關系的問題,教師能否勝任教育教學工作,學生能否全面、主動地發展,最終完成學習任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師生關系是否良好,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造就人。現代教育思想告訴我們:師生關系健康、和諧,學生才會接受教育,才有可能培養成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的人才。在此,我提一些淺薄的建議: 一、堅持尊重原則每一個人都是這個社會的組成部分,社會也因為有了形形色色的人,才變得多姿多彩,大家都渴望得到社會的普遍性認同,都需要掌聲與鮮花。可以說尊重是每個人的普遍需要。青少年學生由於生理心理的發展,知識的增多,交往面的擴大,自我意識的增強,特別希望家長、老師以及周圍的人能夠信任他們、尊重他們,這種自尊心往往是學生進步的內在動力。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保護和發展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是符合教育規律的。教育活動只有在既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積極性,又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積極性的時候,教育效果才能達到最大化。尊重學生則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關鍵。同時,尊重學生也符合學生的心理狀態。學生都有模仿教師的心態,但他們又有一種強烈的獨立願望,要求別人尊重他們的人格和意見,當這種要求得到滿足時,他們就會表現出由衷的喜悅。反之,就會感到失望,埋怨教師,產生對抗心理。尊重學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說理解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基礎,那麼尊重就是這一關系的核心。教師不尊重學生、愛護學生,便得不到學生的尊重。教師不是法官,學生不是被告,雙方是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統一體,利益是共同的,目的是一致的,沒有理由相互不尊重。一些學生對教師的不禮貌行為,究其原因,常常是由教師造成的。受舊觀念影響,教師往往惟我獨尊,遇事不去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不注意體會學生的思想感情,憑主觀印象辦事,獨斷專行,結果造成學生心理不滿,出現抵觸行為,甚至在背後議論教師等。反過來,教師又抱怨學生品質壞,戴上有色眼睛看學生,師生關系惡性循環,致使教師不能順利地開展教學工作,學生也不能好好地學習,雙方的利益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所以尊重應該成為教師工作的出發點。注意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盡量減少失誤,悉心呵護良好的師生關系。作為一名教師,要心胸寬廣,善於用尊重他人的行為影響學生,對學生的不禮貌行為,應採取寬容的態度,適當加以疏導,不激化矛盾。教師偏愛少數優秀學生是造成師生關系不融洽、不和諧的又一個原因。過去做班級工作提倡「抓兩頭,帶中間」,優秀學生非常受寵,而大部分學生卻受到冷落。教師這樣做,尊重的只是少數好學生,使大部分學生有一種失落感,這些學生不但會對優秀學生產生厭煩感,而且對教師很不滿,這便是不尊重大多數學生。師生無親疏,無論哪個學生都有長處,教師應該一視同仁,善待每一個學生,及時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幫助他們克服缺點,努力挖掘學生的潛力,給所有的學生創造表現才能的機會,這樣才能作到尊重每一個學生。二、遵循理解原則小學生年齡小,與教師在認識問題、處理問題上有非常大的差異。為了做好教育教學工作,教師要加強自身的修養,陶冶自己的情操。處理問題時充分理解學生,熱情地關心學生、愛護學生,消除師生心理上存在的隔閡。許多教師都存在著「師徒如父子」的錯誤教育觀念。師生的關系如父子嗎?而這種觀念是封建社會形成,認為學生與老師之間如父子關系一般,隨便可以打罵。但是當今社會,如果還存在這種觀念,師生之間怎能和諧融洽呢?又怎能接受教育呢?社會在進步,人的思想概念也要進步,作為現代教師更應該進步,應樹立社會主義的教育觀念,改善師生之間的關系。小學生喜歡的教師是:像媽媽一樣關心、愛護學生,態度親切、溫和,不愛發脾氣,知識淵博,什麼都懂,會講故事,愛跟學生一起玩,辦事公平,不偏愛哪個學生的老師;不隨意拖堂,不用主科代替副科,謙虛好學、實事求是,不愛向家長告狀,說話算數的老師。而不喜歡的教師是;經常責罵學生,討厭學生,沒有同情心,上課拖時間,上完課就不理同學,教學方法枯燥無味,偏愛、不公正等。教師如何看學生實際是教師的人才觀、學生觀、人性觀的問題。自古以來,如何看待學生,說法較多,把教師比作「園丁」,學生比作「花朵」的觀點最具合理性。因為它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助於建立比較和諧的師生關系從而有利於培養高素質的具有創新精神的合格人才。師生關系出現的一些裂痕,往往是由於彼此缺乏理解造成的。有一次,我發現了一個學生故意讓旁邊的同學抄作業,我便在全班學生面前嚴厲地批評了他,他很不服氣。下課後,我就叫他來辦公室,問他為什麼不服氣?他說:「我知道讓他抄作業是不對的,可是他說只是想看看我是怎麼做的,我想讓他看一下也沒有什麼不對的。」聽了學生這么一說,我也意識到自己調查了解不夠,沒完全弄清事情的真相就批評他是不對的。學生認為讓同學參考一下自己的作業也沒什麼,教師卻把這類事情看得很嚴重,這就是認識上的差異。其實學生實在不會做了,看看同學做的,再動動腦筋思考也不是什麼壞事,學生的學習願望、學習方法還是值得肯定的。不過,對於一點不動腦筋的,完全照抄的絕不能聽之任之。諸如此類事情,師生雙方如果互相理解,就會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矛盾。當然,學生對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理解並不深刻,有時可能還有些偏激。如把教師對他們的批評看成找茬兒;教師的態度稍微嚴厲一些,就認為是不尊重他們、不民主等。孩子看待某些問題思想是有些偏激是正常現象,因為他們始終是不成熟的孩子。社會、家庭、學校,特別是班主任教師有責任給他們講清楚道理,告訴他們什麼是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對小學生錯誤的思想行為給予適當的批評是教師的責任,作為教師要幫助學生區分善意的批評的和惡意的訓斥。教師提出批評,學生能正確對待,虛心接受,是民主、平等的表現。教師有錯誤,及時承認、改正,就能獲得學生的諒解,實現心與心的溝通、情與情的交融。在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過程中,難免會發生師生間的矛盾沖突。那麼如何處理師生沖突呢?師生沖突是教育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現象,完全消除沖突是不可能的,壓制沖突只能為下一次更強烈的沖突埋下隱患。因此教師不但要建立看待沖突的正確觀念,更重要的是將沖突視為可解決的問題。注重沖突的協調、緩解和優化,發揮師生沖突的積極意義,這有賴於教師對自己教育、教學行為的不斷反思及教師素質的不斷提高、人格不斷健全。首先,轉變教師角色,消除文化沖突。當今社會信息源的多元化,新的價值觀、新的文化信息通過各種途徑及傳播渠道不斷地涌現,使得教師和學生同處一個信息源的平面,教師的教育優勢因此逐漸弱化乃至喪失。對學生而言,學校和教師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在教育過程中,師生都將面臨著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學習的共同任務。所有這些變化,不能不要求教師重新審視自己在師生關系中的位置,以一種全新的眼光看待學生、研究學生。教師要從文化知識的傳遞者和文化權威轉變為知識的詮釋者和組織者,要把自己看成是利用學到的專業知識和新的教學技術為學生組織文化學習環境的人。教師要放棄自己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形成和積淀下來的職業性文化優勢心理,學會把學生以及他們所代表的亞文化放置在和自己所代表的主流文化同等的位置來看待,賦予他們一定的文化權利,和他們進行主體和主體間的對話,促進教師文化和學生文化的融合和發展。其次,建立民主、平等、對話的師生關系。「實際上,教師的職能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是更多地創造師生交往,使學生在師生互動中體驗到平等、民主、尊重與理解……形成這種教育性的師生關系將成為現代教育佔中心地位的任務。」師生關系的核心就是把師生看成真正意義上的人,即師生之間只是價值上的平等,而沒有高低強弱之分。教師應時時提醒自己:每一位學生都有不可剝奪的利益和主體尊嚴。師生關系應是一種互相敞開和接納的關系,教師和學生要本著溝通和理解的目的,通過教育對話的途徑,在學校這種社會情景的導引和熏陶下,彼此吸引、參與、包容,從而分享對方的知識、思想、意向和情感。師生平等、直接、全面地互動,當雙方因各自的差異而可能發生沖突時,也會在一種理性的架構下得到緩解,並轉化成積極的功能。最後,要建構師生沖突的平衡機制。一方面正視、允許合理的師生沖突的存在,另一方面將沖突「制度化」,就是建立各種規章制度,如設置意見本、開會、辯論、磋商、談心等,讓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心聲,走進學生的世界,在面對師生沖突事件時,要冷靜分析事件的背景情況,應對時則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自己的方式是否對學生有教育意義。小學生由於年齡特點,特別需要關心和幫助,生活中教師為學生創造和諧、寬松的環境,學生才會信任教師,才會向教師敞開心扉,才會樂於向教師說出真實情感,才會把教師當成朋友。古人雲:「親其師則信其道。」「親師」是指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學生接受教師教育的前提。

⑽ 師生關系,是怎樣的

師生關系: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度等。師生關系既受教育活動規律的制約,又是一定歷史階段社會關系的反映。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保證,也是社會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新型師生關系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動中是民主的、在相處的氛圍上是和諧的.
教育關系
教育關系是師生關系中最基本的表現形式,也是師生關系的核心。 師生關系
師生之間的教育關系是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務而產生的。這種關系是從教育過程本身出發,根據對教師與學生在教育活動中各自承擔的不同任務和所處的不同地位的考察,對兩者關系作出的教育學意義上的解釋。一般來說,在教育活動中,教師是促進者、組織者和研究者,而學生一般是參與者、學習者,同時又是學習的主人和自我教育的主體。這種關系形式,並不隨教師和學生的主觀態度而轉移,而是由客觀條件所決定,並且在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活動中得以表現。教育關系的建立,首先取決於教師的教育水平,直接受制於教師的專業知識、教育技能和人格力量等。在教育關系中,教師與學生的活動中心都與教育目標有關,並體現著學校教育工作的任務與特點。這種關系既應符合教育科學規律,又應體現教育創造藝術,既能為師生雙方提供最大的發揮主體力量的空間,又能使雙方的力量形成有效合力,從而使學生獲得和諧發展。
心理關系
師生之間不僅有正式的教育關系,還有因情感的交往和交流而形成的心理關系。心理關系是師生為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而產生的心理交往和情感交流,這種關系能把師生雙方聯結在一定的情感氛圍和體驗中,實現情感信息的傳遞和交流。師生心理關系是伴隨著教學活動的開展而自然形成的,是教學活動中一種客觀而基本的師生關系,它受到教學過程和結果的直接影響。由於教育教學活動是師生之間的互動過程,所以師生之間的心理關系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並貫穿於師生關系的全過程。師生心理關系對教學活動具有重要影響,是教學活動得以展開的心理背景,並制約著教學的最終結果。同時,良好的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會促進師生情感關系更加融洽和諧,所以加強師生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溝通,直接關繫到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甚至會對學生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產生很大的影響。優化師生心理關系是師生關系改革的現實要求。
倫理關系
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活動,折射著社會的一般倫理規范,同時又反映著教育活動獨特的倫理矛盾,因此師生關系也表現為一種鮮明的倫理關系。師生之間的倫理關系是指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構成一個特殊的道德共同體,各自承擔一定的倫理責任,履行一定的倫理義務。這種關系處於師生關系體系中的最高層次,對其他關系形式具有約束和規范作用。學生的道德觀念有很大部分是從教師那裡直接獲得的,教師會潛移默化地對學生施以道德方面的影響。這就需要教師不僅有廣博的知識,還應該有高尚的人格和正確的道德思想,而這正是建立良好的師生倫理關系的關鍵。 但是,長期以來師生倫理關系在教育理論上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師尊生卑是古代社會師生倫理關系的特點,而在現代社會,師生互相尊重、人格平等成為師生倫理關系的基礎。人的全面發展是現代社會的基本價值追求,人性解放、民主自由是現代倫理的基本精神,因而,只有充分體現現代倫理基本精神的師生關系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師生倫理關系。作為現代教育倫理本性的具體化和集中表現,現代師生倫理關系應具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體現教育崇善的基本特性,這也是師生倫理關系改革的方向所在。
新型師生關系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 師生關系
活動中是民主的、在相處的氛圍上是和諧的。它的核心是師生心理相容,心靈的互相接納,形成師生至愛的、真摯的情感關系。它的宗旨是本著學生自主性精神,使他們的人格得到充分發展。它應該體現在:一方面,學生在與教師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發展自己,獲得成就感與生命價值的體驗,獲得人際關系的積極實踐,逐步完成自由個性和健康人格的確立;另一方面,教師通過教育教學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悅。
構建
生活中教師為學生創造和睦、寬松的環境,學生才會信任教師,才會向教師敞開心扉,才會樂於向教師說出真情實感,才會把教師當作朋友。古人雲:「親其師則信其道」。「親師」指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學生接受教師教育的前提,這一點與現代教育觀念是共同的。教育是一門藝術,對待師生關系,教師和學生都應該採取積極的態度,正確理解「民主」、「平等」的內涵,對教育過程發生的問題在思想上要有明確的認識,處理要適度妥當,既不小題大做,過分渲染誇大,也不簡單粗暴,草草了事,這樣才能促進師生關系健康、和諧。怎樣正確理解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呢?
方法
1.遵循理解原則。小學生年齡小,與教師在認識問題、處理總是上有非常大的差異。為了做好教育教學工作,教師有必要學習心理學、教育學等專業知識,加強自身的修養,陶冶自己的情操。處理問題時充分理解學生,熱情地關心、愛護學生,消除師生心理上存在的隔膜。 師生關系的一些裂痕,往往是由於彼此缺乏理解造成的。一次,一位教師發現一個學生故意讓旁邊的一個同學抄作業,便在全班同學面前嚴厲地批評了他,說他這樣做是害了那個同學。挨批評的學生很不服氣,下課後,主動找到老師說:「我知道讓他抄作業不好,可是他說看看我怎麼做的。我想讓他看看也沒什麼不對。」聽學生一說,老師意識到自己調查了解不夠,沒完全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就批評他是不對的。便誠懇地做了自我批評,及時解決了出現的矛盾。學生認為讓同學「參考」一下自己的作業「沒什麼」,教師卻把這類事看得很嚴重,這就是認識上的差異。其實,學生實在不會做作業,看看別人怎樣做的,再動腦思考不是壞事,學生的學習願望還是值得肯定的。不過對於一點不動腦筋、完全照抄別人作業的學生還是要適當批評,絕不能聽之任之。諸如此類事情,師生雙方如果相互理解,就會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矛盾。當然,學生對什麼是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理解並不深刻,有時可能還有些偏激。如,把老師對他們的批評看成是找岔兒;教師的態度稍微嚴厲一點,就認為是不尊重他們、不民主等等。孩子看待某些問題思想有一些偏激是正常現象,因為他們終究是不成熟的孩子。社會、家庭、學校,特別是班主任老師有責任給他們講清道理,告訴他們什麼是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對學生錯誤的思想行為給予適當的批評是教師的責任,班主任老師要幫助學生區分善意的批語幫助和惡意的訓斥指責。教師提出批評,學生能正確對待,虛心接受,是民主平等的表現;學生提出意見,教師能夠耐心聽取,給予積極響應,也是民主的表現。教師有錯誤,及時承認,及時改正,就能獲得學生的諒解,實現心與心的溝通,情與情的交融。 理解是建立師生感情的基礎,是積極行動的先導。無論什麼事情,學生不理解,你硬要他去做,總不會產生好的效果。 2.堅持尊重原則。尊重學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說理解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基礎,那麼,尊重就是這一關系的核心。一位教育家在論述教育的功能時說:「教育成功的秘密在於尊重學生。」教師不尊重、愛護學生,便得不到學生的尊重。許多學生在調查問卷中說:喜歡和佩服尊重學生的教師。一個學生在投入「友好信箱」的信中寫道:「老師,您講課時我在下面小聲說話,您不但沒批評我,還讓同學們聽聽我有什麼看法,使我很感動,我覺得您這樣做很好!」 教師不是法官,學生不是被告,雙方是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統一體,利益是共同的,目的是一致的,沒有理由相互不尊重。一些學生對教師的不禮貌行為,究其原因,常常是由教師造成的。受舊觀念影響,教師往往唯我獨尊,遇事不去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不注意體會學生的思想感情,憑主觀印象辦事,獨斷專行,濫用職權,結果造成學生心裡極為不滿,出現抵觸行為,甚至在背後議論教師、給老師起外號等等。反過來,教師又抱怨學生品質壞,戴上有色眼鏡看後進生,師生關系成惡性循環,致使教師不能順利開展教學工作,學生也不能很好地學習,雙方的利益都受到嚴重的影響。應該明確的是尊重應該成為教師工作的出發點。注意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盡量減少失誤。良好的師生關系需要教師悉心呵護。作為一名教師,要心胸寬廣,善於用尊重他人的行為影響學生。對學生的不禮貌行為,教師應採取寬容態度,適當加以疏導,不激化矛盾。 教師偏愛少數優秀的學生是造成師生關系不融洽、不和諧的又一個原因。過去做班級工作提倡「抓兩頭,促中間」,好學生非常受寵,而大部分學生卻被冷落。教師這樣做,尊重的只是少數「好學生」,使大部分學生有一種失落感,這些學生不但會對少數「好學生」產生厭煩感,而且對教師也很不滿意。教師偏愛少數「好學生」就是不尊重大多數學生。師生無親疏,無論哪一個學生都有長處,教師應該一視同仁,善待每一個學生,及時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幫助他們克服缺點,努力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給所有的學生創造表現才能的機會,這樣才能做到尊重每一個學生。 總之,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應該從教師做起。轉變教師思想觀念是突破口;調動學生積極因素,建立學生評價機制是關鍵;堅持理解和尊重原則是保障。教師有熱愛學生、無私奉獻的精神,學生才會熱愛教師;師生之間關系協調,兩者才會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從而進入教育教學的最佳境界。有時教師的一句平常話、一個普通的動作都會引起學生的內心波動,對師生關系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因此,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因素是多元的,絕不只是上面所探討的幾個方面。今後還應不斷實踐和總結,以期取得更好的成果。
編輯本段扭曲的師生關系
案例
安徽長豐縣雙墩鎮吳店中學的兩名學生在課堂上打架,被曝授課教師楊經貴沒有制止,而是堅持繼續上課,以致一名學生死亡。 一個月連續發生三起弒師案。(人民網2008年12月10日) 女教師被逼向學生下跪道歉後進精神病院(《華西都市報》2008年12月8日) 教師因批評學生挨耳光並被打倒在地(《北京晨報》2008年12月8日)。 小學教師疑因體罰學生被家長要求道歉服毒自殺(中國網2008年12月15日)…… 教師不管、被毆、被辱、被逼瘋甚至被弒的新聞,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蜇痛了人們的心。同時,也折射出當前中國教育的弊端,功利教育導致師生關系扭曲和變異。
原因
1、當前師德師風很不樂觀,教師的素質低、對學生不負責任,是師生關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必須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2、當前教師的教學自主權,對學生管理嚴格、要求嚴格,不但不會讓學生感激,反過來會惹來學生的記恨,家長的指責,由此學生的行為被縱容,無法無天,對教師沒有起碼的尊敬。 3、當前應試教育體系,注重知識教育,忽視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使學生人格不健全,也不珍惜生命。 4、工具理性在教育界「蔚然成風」,教師把教書作為生存的工具,而學生把接受教育作為參與社會競爭的工具,教師和學生之間,只是金錢關系、利益關系,而不復傳統的師徒關系,「亦師亦父」的師生關系盪然無存。
編輯本段培養良好師生關系的方法
提高師德修養
提高師德修養,塑造高尚師德形象。 所謂師德,是指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 師生關系
的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師德是教師隊伍建設的根本;教師整體素質的核心;也是良好師生關系建立的助推器。師德興則教育興,教育興則民族興。胡錦濤同志曾在會見全國優秀教師代表時強調: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要時刻不忘黨和人民的重託;把培養優秀人才作為自己的重大責任,要自覺加強道德修養,孜孜不倦地鑽研業務,不斷提高育人水平;要率先垂範,為人師表,真正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就是說教師應該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熱愛學生、關心學生。教師是管人的人,但管人首先要學會做人,做好人,然後才有資格去教育管理人,正如孔子所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如果不杜絕教師隊伍中的不道德現象,不完善教師的人格形象,塑造學生靈魂又從何談起?所以,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樹立高尚的師德形象。首先,要有敬業愛崗,立志終生植根於教育行業,專心治學治教,躬耕教壇,孜孜以求,無私奉獻,這是干好教育事業的思想基礎。其次,樹立牢固的法制觀念,學法講法,以法執教,依照《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有關要求,履行自身的職責和義務。再次,弘揚敬業、愛業、艱苦創業精神,並用《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標准約束自己,完善自己。最後,把「教書育人」與「教書育己」統一起來,從細小事情抓起,堅持經常,形成習慣,以身立教,為人師表,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形象給學生感染和啟迪。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有機結合,和諧學生的心靈。 尋找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與關愛生命教育的最佳結合點,讓學生真正的珍愛生命,將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上升到對生命的敬畏教育,感受生命是至高無上的。 對青少年進行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更是青少年「身」和「心」全面發展的要求;提升青少年的生活品質,讓他們健康的成長、幸福的生活,是當代教育所要關注和解決的重大問題,也是教育的真正核心所在。作為未成年人教育主陣地的學校,應採用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或講座,利用廣播、電視、錄像、黑板報等宣傳工具,針對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及知識要求,讓青少年從多角度、多場合接受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其身心發展特點,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轉變不良行為,和諧自己的心靈,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使其順利渡過青春期。通過設立心理咨詢室、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使個別青少年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療,不斷提高其心理素質。探索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強化生命教育,打造「平安青春期」工程。
師道尊嚴
構建師生關系的新走向(雙向式「師道尊嚴」)。 作為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結成的相互關系的師生關系,它的走向是指師生關系的價值取向及其實踐結構的發展趨勢和方向。歷史上有兩種主要的師生關系價值取向:一是教師本位的師生關系取向,如傳統「師道尊嚴」思想;二是學生本位的師生關系取向,如民主、平等的理論和要求。現代教育需要民主、平等,也需要「師道尊嚴」。在新課改形式下,教育需要繼承「師道尊嚴」的合理內核,剔除壓迫、獨裁、體罰等非尊重學生的方式,形成民主、平等式的「師道尊嚴」,即雙向式「師道尊嚴」。雙向式「師道尊嚴」是現代師生關系新走向,可稱為「第三種結構」或「第三條道路」,具有尊重、溝通、分權等性。
改革教育制度
改革教育制度,促成師生關系和諧。 近二三十年來,經濟領域的市場化風習很快蔓延到學校,大家都處於競爭之中,師生之間又多了一層利害關系,最終導致師生關系利益化甚至市場化,這樣怎能促成師生的和諧呢?學校工作應以學生為中心,老師的責任就是「傳道、授業、解惑」,老師不是老闆,更非警察。老師是知識的承載者、是知識接力中的前一棒,學生是老師知識的傳承者和擴大者。要根除功利教育,讓師生關系恢復和諧,僅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轉變觀念是做不到的,而必須進行教育制度改革,並同步進行包括戶籍制度、社會福利保障制度在內制度改革,方可有成效。

熱點內容
欲為良師必有師德有感 發布:2025-08-25 20:10:56 瀏覽:400
英語上 發布:2025-08-25 20:01:40 瀏覽:504
蘇牧老師 發布:2025-08-25 18:04:56 瀏覽:47
七年級上冊地理期中考試 發布:2025-08-25 16:56:51 瀏覽:228
南京教育咨詢公司 發布:2025-08-25 14:53:20 瀏覽:632
2017年陝西數學 發布:2025-08-25 11:13:28 瀏覽:808
千筆教學 發布:2025-08-25 10:13:14 瀏覽:178
最美鄉村教師馬劍霞 發布:2025-08-25 09:48:41 瀏覽:504
認識米的教學反思 發布:2025-08-25 08:32:43 瀏覽:788
游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發布:2025-08-25 03:51:39 瀏覽: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