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師生關系
『壹』 朱熹-王力行是師生關系嗎
是,王力行,字近思,清代史學家萬斯同《儒林宗派》列為朱熹門人,《朱子語類》載其與朱熹問答甚多
『貳』 朱熹的簡介。
朱熹是我國南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思想,其中道德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道德教育的目的、道德教育階段、道德教育原則、道德修養方法以及師生關系共同組成了朱熹的道德教育體系。當前中學德育教育已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作為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道德教育原則可以為解決中學德育教育問題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朱熹(尊稱:朱子,又稱:紫陽先生、朱文公,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仲晦,南宋徽州婺源縣(今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人,生於福建路南劍州尤溪縣(今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南宋理學家,程朱理學集大成者。 朱熹歷高宗、孝宗、光宗、甯宗四朝。他總結了宋代理學思想,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系,開創了紫陽學派。他還在建陽雲谷「晦庵」草堂講學,並校訂了《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成為後代科舉應試科目。 來源:文存閱刊
『叄』 評述我國古代的書院教育制度
一、教學活動與學術研究相結合
中國古代著名的書院既是教育教學中心,又是學術研究基地,是著名學者進行學術活動的中心。書院的主持人多為名師宿儒,既熱衷於從事培養人才的教育教學工作,又積極從事學術理論的研究與傳播,承擔著教學與學術研究的雙重職責,教育教學與學術研究二者相得益彰。
歷代書院的主持人(山長)幾乎都是學壇巨子,學有專長,不少人在學術上自成流派。他們在書院里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所學以他們自己的方式傳達給學生,這樣就把教學和學術研究結合了起來。如宋明兩代書院的勃興與宋明理學的高度發展有關。由於學術大師們充分利用書院來宣傳與發展學術,這就使得學校教育與學術研究關系空前緊密,並且使學術流派在地理上得到廣泛的傳播。
因此,凡主要學派思想的形成、著作的完成、派別的產生,無一不是與書院的教學活動緊密相聯的。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一生與近七十所書院有關聯,其重要的理論著作,如《太極圖說解》、《大學章句》、《倫語精義》、《易學啟蒙》等等,都是他在福州創建的三所書院即寒泉精舍、武夷精舍和竹林精舍中完成的。在書院的授徒著述活動中,朱熹的理學思想逐漸成熟,同時培養了大批弟子高徒,形成了人數眾多的考亭學派。其門徒又以書院作為陣地,宣傳和普及理學,在幾代人的學術傳承中,理學影響後世幾百年。同樣,明中後期理學革新運動中產生的陽明學派,其形成和發展與書院講學直接相關。陽明心學體系的三大組成部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都是在書院講學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嘉靖四年(1525年),王陽明弟子在紹興創建陽明書院,作為傳播心學的大本營。王在二十多年的書院講學實踐中,將書院作為傳授心學的陣地。他死後,弟子和再傳弟子們在各地紛紛建立書院、開講會,使陽明之學「流傳愈百年」。因此,學術研究和教育教學相結合是書院的一個突出特點。
反觀現在我們的教學與研究,很多人的教與研相互脫節。學生難以學到高深的學問,老師難以做出高深的學問。我們的中等教育圍繞高考指揮棒,本科教育圍繞考研指揮棒,教材是全國通用的教材。而古代書院將教育活動與學術研究緊密結合的教學方式,體現了書院教育的獨立精神,這種獨立包括獨立組織、獨立進行教學和學術研究,對於當今的教育界仍有值得借鑒的地方。
二、尊重學術自由開放教學
書院盛行講會制度,提倡百家爭鳴,形成一種寬松的學術氛圍。書院盛行的「講會」活動始於南宋,在明代得到很大發展,一直延續到清代,並逐步制度化、組織化。歷史上一些影響較大的書院都有關於講會制度的規定。如「白鹿洞書院續規」規定了明確的會講之期,且規定即非公講之日也可隨時研討。
會講實為師生的平等討論。書院主持人主講時,每講一題,一般都講授其研究心得和研究成果,生徒邊聽講,邊質疑問難,師生互相切磋交流,將教學與研究合二為一。東林書院的「東林會約」規定,「每年一大會,每月一小會」,「每會推一人為主講,說《四書》一章」,此外有問則問,有商量則商量,凡在會中,各虛懷以聽等等。書院史上最著名的講會要數朱熹和張式在嶽麓書院的「朱張會講」了。《新修嶽麓書院志》說:「這次會講『學徒千餘,輿馬之眾至飲池水立竭,一時有瀟湘洙泗之目焉。』」由此可見當時講會場面的宏大壯觀。這次「朱張會講」持續了大概有三個月,他們就很多哲學和人生的問題進行了探討。這次講會,更有意義的是它秉持的自由講學之風,彼此雙方能切實從學術角度出發相互切磋,互有裨益。《宋記》記載,張式的學問「既見朱熹,相與博約,又大進焉」。朱熹也在一封信里提到,張式的見解「卓然不可及,從游之久反復開益為多」。
書院的講會制度鼓勵不同學派共同講學、平等論學,以探究一個學派精義之處或辨析不同學派主張之異同。講會以學問為重,推崇辯論爭鳴、取長補短的學風。書院的會講使書院打破門戶之見而博採眾家之長,學術上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例如,朱子主持白鹿洞書院,甚至邀請論敵陸象山前往講學,雙方都顯示出兼容並包的學術胸襟。不僅不同學派間求同存異,即使同一學派內部也允許有不同主張,師生間互為學友,自由切磋,學生被鼓勵提出新的學術觀點和見解。而且,學生可自由聽講,不受地域、學派的限制,允許學生中途易師。
可以說,書院的「講會制度」為不同學派爭鳴論辯搭建了廣闊的平台,體現了中國古代書院教育的自由精神和兼容並蓄精神。這種思想和教育的包容性給我們在今天全球化、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教學如何更大程度地追求學術的「兼容並蓄」和開放辦學以有益的啟示。
三、注重自學能力、創新能力和批判分析能力的培養
書院多提倡自學精神。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提高,講究教學方法的靈活性。書院採取比較自由的教學方法,一般由山長本人或其他教師十天半月講一次課,其他時間以自學為主,在自學中有什麼問題可以向教師詢問,或者學生間互相討論。這樣乍一看以為容易放任自流,實際上有明確的學規,課程安排清晰有序,每月有幾次嚴格的考核。此外,學生還必須把自己每日讀書的情況記錄在「功課程簿」上,由山長定期親自抽查。
書院的教學模式,注意啟發學生思維,發展學生的思考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能力和批判分析能力。朱熹指出:「書用你自去讀,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隻是做得個引路的人,做得個證明的人,有疑難處,同商量而已。」這就要學生除了必須具備牢固的基礎知識,還要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具有批判質疑的能力,富有開拓創新的思維。
這種以學生自我鑽研、體悟為主的教學方法,不僅有助於養成學生獨立性、批判性的思維方式,而且有利於學生個性的發展,人格的完善。而我們現代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最欠缺的就是師生間的面對面的直接交流與探討。「教師滿堂灌、學生埋頭記」依然是當今大學乃至中小教學的主要方式和方法,學生很少有與教師「辯難」的機會,這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思想和創造力。它不利於教與學的相互促進,也不利於各種思想的相互交流與碰撞,說到底,它不利於學術的繁榮。因此,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推行這種師生間的「辯難」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和途徑。讓師生在平等、和諧的氣氛中相互詰難、論辯,使學生受到啟發,從而促進其個性的發展、人格的完善。這又是書院教育對現代教育的巨大啟示作用,對當前的教育意義重大。
四、重視師生關系的和諧構建
中國古代教育素有「尊師愛生」的優良傳統﹐但這個傳統卻並非在官學而在書院﹐因為官學的師生許多時候以利害關系為主﹐故關系容易流於冷漠疏遠﹐不及書院的師生往往有著純粹而真摯的師生關系。
一方面,由於生徒是擇師而從的,他們未入門時已對老師的學問和人格十分仰慕,加上入門後得到老師的悉心教導及人格感召,故對老師更加尊崇。例如,理學家陸象山,當他客死他鄉時,他的學生千餘人,一路浩浩盪盪將其靈柩送歸故里,此情此意,震撼人心。另一方面,老師教導學生,並不重在傳授知識,而著重動之以情,說之以理,更重以身作則的人格感召,因此,往往對學生十分愛護和關懷。這樣師生之間以道義相守、以誠相待,時間長了自然感情深厚、關系融洽。
而現代教育注重技能知識的傳授,師生缺乏交流,相對來說卻疏忽人的情感,因此,人與人之間往往只求理性的了解,而許多時候不能有互相的關懷和感通,造成老師與學生之間的疏離和隔膜。這種師生關系勢必會影響教育效果。被稱為「最後的儒家」的梁漱溟說過「要辦教育便須與學生成為極親近的朋友而後始能有一種了解,始能對他有一些指導。」這就是強調教育要重視學生心理、生理上的健康,要和學生心靈相同,方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力。因此,書院這種和諧的、融洽的師生關系是當前教育尤其是高度教育應該汲取的經驗,這也是書院教學的名師為我們提供的寶貴的啟示。
『肆』 朱熹,孟子,王弼,韓愈誰沒有對孔子的思想進行過再闡釋
朱熹解讀過。
韓愈寫過師說提過孔子
王弼是玄學家。
孟子與孔子之間存在間接師生關系。
選韓愈是不對的。
應該選王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