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師德師風建設
A. 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教育質量有多大的區別
兩所學校差不多的,只是各有所長,文理北大第一,工科清華第一。大多數工科專業,北大都沒有開設,比如機械電氣建築土木等等,所以你裡面看到一些清華的工科行業大牛報道而幾乎沒見過北大,讓人感覺北大科研比較弱,其實不然。北大的理科科研實力還是非常牛的,實打實的第一。工科自然是清華第一。而工科接近於我們實力生產的,所以工科好的學校名氣可能更大點。
開個玩笑,清華:我們要努力建設祖國。北大:我們盡量不給祖國添亂。在清華,找個無關緊要不影響交通的地方放一塊「禁止停放自行車」的牌子,自行車真的會停在稍遠一點的地方,在北大放同樣的牌子,會有人把車鎖牌子上。
其實沒有什麼差別,只是注重的培養方向不一樣,清華和北大同樣都是非常優秀的兩所學校~
B. 北京大學哪個專業最好
北大最好的專業(學科)是北京大學的「雙一流」建設學科,具體是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心理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力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軟體工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葯學、護理學、藝術學理論、現代語言學、語言學、機械及航空航天和製造工程、商業與管理、社會政策與管理。
C. 新時代師德建設是什麼的需要
教師是教育之本,師德是教師之本。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教育內工作的系容列重要講話中,把師德師風建設作為提升新時代教師素質、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首要任務,先後用「大先生」「築夢人」「系扣人」「引路人」等表現力極強的稱謂表達對廣大教師的殷切期望,並提出「三個牢固樹立」「四個標准」「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等師德建設標准和要求。
2018年5月在北京大學考察時,他又號召廣大教師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師德建設的系列重要講話是新時代師德建設的基本遵循。
(3)北京大學師德師風建設擴展閱讀:
立德垂範是教師最基本的職業道德,它要求教師為人師表,在言論、行為、生活作風、思想意識等各個方面都要給學生以積極向上的影響,做學生的楷模。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主張教師「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修養到不愧為人之師表的地步」。
對教師的專業素養,習近平總書記有過專門論述。他說,「扎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度、科學的教學方法是老師的基本素質,其中知識是根本基礎。
D. 北大的教育理念是什麼
「兼容並包」、「學術自由」。
蔡元培主張「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之義」,對北大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聘請各種不同政治傾向和學派的著名學者,在學術上各抒己見、自由探討,出現了生機勃勃的校園學術氛圍,為北大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一直是北京大學的辦學理念。
(4)北京大學師德師風建設擴展閱讀:
北京大學創辦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也是當時中國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辛亥革命後,於1912年改為現名。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作為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和民主科學思想的發祥地,作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活動基地,北京大學為民族的振興和解放、國家的建設和發展、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鋒作用。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精神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在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他「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主義」,對北京大學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學術繁榮。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以及魯迅、胡適等一批傑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學任職或任教。
E. 北京大學辦學宗旨、校訓、校風
北大學風:勤奮、嚴謹、求實、創新
北大校風: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北大一直沒有確定的校訓。盛傳的校訓有兩個,第一是為人所熟知的「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第二個便是「愛國 進步 民主 科學」。
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簡稱「北大」),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為九校聯盟、亞洲大學聯盟等聯盟成員。
北大創立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1912年,更名國立北京大學。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北大與清華、南開合並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遷回北平復校。1952年,遷入原燕京大學校園(燕園)。2000年,北京醫科大學回歸,成為北京大學醫學部。
F. 北京大學建立的歷史
1898年,北京大學誕生,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也是最早以「大學」之名創辦的學校,其成立標志著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開端。當時的京師大學堂行使雙重職能,既是國家最高學府,也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行使教育部職能,統管全國教育。
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同年清廷下令停辦京師大學堂。
1902年12月,晚清政府委任吏部尚書張百熙為管學大臣,京師大學堂得以恢復。創辦於1862年洋務運動期間的京師同文館也並入大學堂。
1903年,增設進士館、譯學館及醫學實業館。
1904年,京師大學堂統轄全國教育的職能因此分離,成為單純的高等學校。同年,進士館開學,招收了中國歷史上的最後兩屆科舉進士,即癸卯科(1903年)進士80餘名和甲辰科(1904年)進士30餘名入學。並選派首批47名學生出國留學,開中國高等學校派遣留學生之先河。
1910年,京師大學堂開辦分科大學,開辦經科、文科、法政科、商科、格致科(理科)、工科、農科共七科,設十三學門,分別是經科的詩經、周禮、春秋左傳,文科的中國文學、中國史學,法政科的政治、法學,商科的銀行保險,格致科的地質、化學,工科的土木、礦冶,農科的農學,中國近代第一所綜合性大學終於初具規模。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翌年改名為北京大學。
1912年5月3日,京師大學堂改稱北京大學校,嚴復為首任校長 。
1917年,蔡元培出任校長,「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之義」,把北大辦成全國學術和思想中心,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中心、五四運動策源地。
1927至1929年間,北大處於動盪之中,並遭到嚴重摧殘。奉系軍閥攫取北京政權後,於1927年悍然宣布取消北大,與北京其他八所國立大學合並為京師大學校。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先將其改為中華大學,復改為北平大學,復改為國立北平大學北大學院。1929年北大宣布自行復校,國民政府於8月6日恢復國立北京大學。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北大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南遷長沙,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不久遷往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1948年11月,北平被解放軍包圍。國民政府原本計劃讓北京大學南遷,但北大教授會決議不南遷。
1952年,政府仿效蘇聯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的文理科的部分師資並入北京大學,院系調整後的北京大學遷校址於原燕京大學校址。
文革期間,北大被稱為「反黨反社會主義的頑固堡壘」。北京大學的很多幹部、教師被打成「黑幫分子」「走資派」「反動學術權威」,遭受殘酷迫害。
1970年6月27日,在停止招生四年後,北大開始採取「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學校復審」的方法招收工農兵學員。
1976年10月,黨中央一舉粉碎「四人幫」反革命集團,結束了十年內亂。在鄧小平同志等領導的關心下,北京大學迅速恢復了學校秩序,並於1978年春迎來了「文革」後第一批經高考錄取的大學生。
1996年10月、1998年5月,北大成為國家高等教育「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高校之一。
2000年4月3日,同根同源的北京大學與北京醫科大學合並,組建了新的北京大學。
2017年9月,北京大學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
(6)北京大學師德師風建設擴展閱讀:
北大由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是國家雙一流、211工程、985工程、2011計劃重點建設的全國重點大學,九校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京港大學聯盟 、亞洲大學聯盟 、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東亞四大學論壇、國際公立大學論壇、中俄綜合性大學聯盟重要成員。
北大始終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聚集了許多學者專家,培養了眾多優秀人才,創造了大批重大科學成果,影響和推動了中國近現代思想理論、科學技術、文化教育和社會發展的進程
G. 新時代師德建設是什麼需要
新時代師德建設是教育需要。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對於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十分重要。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提出的「四個統一」,是新時代對加快建設師德師風的四個基本要求。
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這「四個統一」的要求,不僅適用於高校教師,也適用於各級各類學校的所有教師。
(7)北京大學師德師風建設擴展閱讀:
新時代師德建設的意義: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教師是道德建設的實踐者和推動者,是推進素質教育的主力軍,是教育教學改革的實施者,是青少年成長的引路人和人生導師。
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教師在傳承人類文明、傳播先進思想和文化、引領和推進社會發展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類之所以千差萬別,便是由於教育之故。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素養,師德為先。
教師與社會、教育與國家緊密關聯,能否建設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直接關繫到黨的教育事業的興衰成敗,關繫到廣大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長,關繫到國家的前途命運和民族的未來。
H. 北京大學校訓是什麼
北京大學校訓是: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簡稱「北大」,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入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等。
北大尊重學生選擇,構建了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榮譽課程等適合不同志趣學生的多層次跨學科課程體系。各院系梳理凝練專業核心課程,建設模塊化培養方案,增大研究性學習項目和實踐技能訓練項目的比例。
(8)北京大學師德師風建設擴展閱讀
北京大學創立於1898年維新變法之際,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現代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創辦之初也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1912年改為國立北京大學。1937年南遷至長沙,與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1946年復員返回北平。1952年經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成為以文理基礎學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並自北京城內沙灘等地遷至現址。2000年與原北京醫科大學合並,組建為新的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最早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和科學、民主思想,是創建中國共產黨的重要基地之一。
I. 北京大學王牌專業排名
一、北京大學王牌專業名單
國家級特色專業·35個:
經濟學、西班牙語、非通用語種群(印地語、烏爾都語、孟加拉語、梵文、巴利文5個語種)、地質學、核技術、臨床醫學(與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結合)、口腔醫學、法學、阿拉伯語、非通用語種群(蒙古語、菲律賓語、泰國語、波斯語、西伯萊語等12個語種)、微電子學、軟體工程(設5個專業方向)、臨床醫學(與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結合)、哲學、化學、葯學、保險、信息與計算科學、生物科學、智能科學與技術、城市管理、漢語言文學、考古學、世界歷史、預防醫學、國際政治、地球物理學、地理科學、理論與應用力學、新聞學、環境科學、金融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能源與資源工程、環境工程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8個:
哲學、理論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大氣科學、生物學、力學、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口腔醫學、葯學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5個:
國民經濟學、基礎心理學、英語語言文學、印度語言文學、天體物理、固體地球物理學、構造地質學、通信與信息系統、核技術及應用、環境科學、免疫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內科學(腎病, 心血管病, 血液病)、兒科學、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皮膚病與性病學、外科學(骨外,泌尿外)、婦產科學、眼科學、腫瘤學、運動醫學、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企業管理、教育經濟與管理、圖書館學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3個:
亞非語言文學、(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兒少衛生與婦幼保健學
二、北京大學雙一流學科名單
北京大學共有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等41個學科入選了雙一流學科建設名單。
序號 雙一流學科名單
1 哲學
2 理論經濟學
3 應用經濟學
4 法學
5 政治學
6 社會學
7 馬克思主義理論
8 心理學
9 中國語言文學
10 外國語言文學
11 考古學
12 中國史
13 世界史
14 數學
15 物理學
16 化學
17 地理學
18 地球物理學
19 地質學
20 生物學
21 生態學
22 統計學
23 力學
24 材料科學與工程
25 電子科學與技術
26 控制科學與工程
27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28 環境科學與工程
29 軟體工程
30 基礎醫學
31 臨床醫學
32 口腔醫學
33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34 葯學
35 護理學
36 藝術學理論
37 現代語言學
38 語言學
39 機械及航空航天和製造工程
40 商業與管理
41 社會政策與管理
三、北京大學專業排名
以下專業由北京大學學長學姐實名推薦人數排名,大家同時可以參考推薦指數選擇。
排名 專業 推薦指數(人數)
1 經濟學類 4.6 (175人)
2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4.7 (123人)
3 法學 4.7 (121人)
4 哲學類 4.4 (106人)
5 中國語言文學類 4.8 (96人)
6 工商管理類 4.5 (91人)
7 數學類 4.9 (72人)
8 數學與應用數學 5.0 (71人)
9 臨床醫學 4.5 (64人)
10 經濟學 4.6 (59人)
四、北京大學簡介
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簡稱「北大」,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211工程」、「985工程」,入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為九校聯盟、松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京港大學聯盟、亞洲大學聯盟、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21世紀學術聯盟、東亞四大學論壇、國際公立大學論壇、中俄綜合性大學聯盟成員。
北京大學創立於1898年維新變法之際,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現代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創辦之初也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1912年改為國立北京大學。1937年南遷至長沙,與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復員返回北平(現北京)。1952年經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成為以文理基礎學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並自北京城內沙灘等地遷至現址。2000年與原北京醫科大學合並,組建為新的北京大學。
J. 北京大學校園文化的具體體現
北大、清華,如同兩顆奪目的明珠,熠熠生輝;又如同並蒂蓮花,同位於首都風景如畫的西郊;它們聲名遠播,代表著中國大學的形象與榮譽……因而,它們也常常被相提並論,常常會被相較短長。
清華和北大,它們近在咫尺,在國內外幾乎一樣著名,卻又似乎迥然不同。下面這個故事,就生動地展示了清華和北大風格的不同。
有兩個人——一個北大學生和一個清華學生結伴到山裡去露營。晚上睡覺的時候,清華人問北大人:「你看到什麼了呀」北大人回答說:「我看到滿天的星星,深深感覺到宇宙的浩瀚,造物者的偉大,我們生命是何等的渺小和短暫……那你又看到了什麼呢?」
清華人冷冷地回答道:「我看見有人把我們的帳篷偷走了。」
你們也許會問:「這兩個人的看法哪個比較正確啊?」我的答案是:「兩個人都對。」在我們一生中會遇到很多情況,尤其是困難的事情,我們必須要考慮到理想和現實的矛盾。一位清華大學的學子指出:「如果我們只顧到理想,只談人生哲理,忘掉人活著還需要油、鹽、柴、米、醬、醋、茶等開門七件事,我們也許會自以為很快樂,但很可能會餓死。但如果我們活著只看到目前實際的生活而忽略了除填飽肚子外,還要靠些比較遙遠、比較抽象的東西來滿足我們的好奇心,那麼我們的生活會非常乏味!」
要具體認識清華和北大的不同,必須從歷史上來分析。
(1)從「你就是你,我就是我」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從兩校的歷史看,北大是戊戌變法留下的「新政」之一,最初的目的是培養清帝國的高級官吏;清華則是靠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起家,最初的目的是培養「外向型人才」,充作留美預備學校。因此有人說最初的北大是「封建主義」的橋頭堡;而最初的清華則是殖民資本主義在中國的試管嬰兒。直到今天,往往仍然可以從兩校找到這兩種不同力量的殘余影響。
兩校在近代又都經歷了兩場大的變革。
第一次是「五四」前後。「五四」前是在北大,「五四」後是在清華。
北大的革命是蔡元培所開創的。1917年1月,蔡元培任北大校長前,北大是一座封建思想、官僚習氣十分濃厚的學府,學生對讀書毫無興趣,整天打麻將、吃花酒,把上大學當成進身之階;教師中也有不少人不學無術,得過且過。而蔡元培先生來北大後,逐步使北大發生了巨大的、質的變化。他首先說明「大學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陞官發財之階梯」,徹底改變了學生的觀念;他延聘了一批有真才實學的優秀教師,如陳獨秀、李大釗、魯迅、馬敘倫、辜鴻銘等;他主張「兼容並包,思想自由」,發起很多學會、研究會,使學生的精神愛好專注於學術研究和正當的文體活動上來……在蔡先生的主持下,民主、科學蔚然成風,北大名副其實地成了國內首屈一指的高等學府。以後,陳獨秀與具有革新思想的北大知識分子,發起了新文化運動,並繼而通過「五四運動」,又創造了北大「直接行動,獻身主義」的革命傳統。「北大精神」從此逐漸形成。
清華的改革則是在1928年南京國民黨政府接手開始。照清華最初的制度和風氣,西學在中學之上,美國教員在中國教員之上,職員在教員之上,這也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社會在教育方面的反映。國民黨政府接手後,改「清華學校」為「國立清華大學」,提倡所謂的「通才教育」,撥入大筆資金進行建設。羅家倫任校長時提出「四化」,即「學術化」、「民主化」、「革命化」、「紀律化」,雖然後兩「化」是冒充「革命」精神,但前兩「化」則體現了「科學與民主」的新思想。此後又實現了蔡元培曾提出的「教授治校」。校長梅貽琦也常說:「大學者,有大師之謂也,校長的職務是率領職員為教授服務。」從此,清華大學也面目日新。
1928年以後的一段時間,北大、清華有互相學習融合的趨向,因此有所謂「北大清華化,清華北大化」之稱。在抗日戰爭期間,北大、清華與南開一起,組成了西南聯合大學。此時,本科學生是共同的,但各自保持自己的基礎教師隊伍和行政組成,特別是研究所與研究生,學術上仍有自己的風格。因此抗日戰爭一結束,三校立即返回原址,重建校園。
第二次大的改變則是1952年的全國院系調整。清華的文、理、法各科並入北大,北大的工科並入清華。從此北大成為綜合性大學的「排頭兵」,而清華則成為「高等工業學校」的「龍頭老大」。此時的北大、清華,可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原有的校園文化精神卻仍然保持。
(2)清華是現實主義的,北大是理想主義的
舊清華學生講英語,多西裝革履,而不像北大學生那樣喜長袍,還照搬了許多美國常春藤大學的習慣。而北大則更多慷慨激昂的革命鬥士,於政治情有獨鍾,成為歷次學生運動的排頭兵和承擔責任者。因此,許多人認為,北大是理想主義的,清華是現實主義的;北大是人文的,清華是科學的;北大是追求浪漫的,清華是講求實際的;……甚至有人借用韋伯的概念,稱北大是重價值理性的,而清華是重工具理性的,這些說法雖不盡符合事實,但卻也不無道理。
漫步於北大和清華的校園,則明顯地體會到喧鬧與寂寥的兩種不同人文景觀。北大的校園古韻十足,像中國的傳統園林,給人以歷史的沉重感;清華的校園則是標準的棋盤式,規規矩矩,大多是西洋式建築,給人以現實的明快感。在北大,感覺走到哪兒都有人;而在清華則有地廣人稀的感覺,尤其是幾乎很難見到女生。北大的體育場什麼時候都熱鬧非凡,自習室則人滿為患,甚至屢次發生「佔座風波」,而宿舍則或者成為熱鬧的休息娛樂場或者空無一人;清華的體育場平時空盪無人,而下午四點半以後則沸沸騰騰,一張一弛十分明顯,自習室中人數不多,而宿舍中則紛紛埋頭苦讀,一片寂靜。以至於許多北大學生極其羨慕清華的自習條件,暗嘆若是兩校交換一下,北大也就不會有自習座位危機了。
北大人與清華人的性格往往形成對照,北大人好動,清華人好靜;北大人靈活,清華人踏實;北大人爭強好勝,清華人謙虛謹慎……這也許與學科差異不無關系,北大的校園人文氣氛濃厚,薈萃了社會學科的精華,從而形成了一種「兼容並包」、廣泛涉獵的思想風氣,重個性,輕權威;重理想,輕現實;重理論,輕實踐;往往充滿自信,互不服輸,平素滔滔不絕,堪稱一批「侃」將。而清華的校園則科學氣氛濃厚,集中了工業各學科,從而形成了一種「術業有專攻」、無暇旁顧的思想風氣,重權威,輕個性;重現實,輕理想;重實踐,輕理論,互相尊重,但有時自尊,有時自卑,平素埋頭苦幹,堪稱一批「干」將。
(3)「從小事做起」與「從大處著眼」
北大人常常習慣於從大處著眼,卻往往不肯從小處著手;相對來說,清華同學往往重視從小事做起。這從兩校所提出的口號上又能看出,北大提出了「團結起來,振興中華」;而清華則提出「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一虛一實,昭然若揭。
雖然經過1952年的院系調整後,清華園中總覺得缺了點什麼,成為了「單腿巨人」。但是在歷經曲折、飽經風霜之後,兩個校園內在的文化宿命似乎並沒有改變。有人以牛津與劍橋、哈佛和麻省理工學院來類比於北大與清華,雖然實力不如人,但是若真的拿歷史上的學術與社會地位來與西方大學相較短長的話,中國拿得出來的恐怕只有這兩校。近年來,國內的許多專門的學院紛紛把名字改為「大學」(有人稱這是把小店鋪叫成超級市場);又開始高校聯合辦學,但是一所真正一流的大學,自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蘊,非一朝一夕所能蹴就,也非改換名號、簡單合並所能冒充。北大與清華,是一般學校無法望其項背的。
北大與清華,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兩顆奪目的明珠,彷彿如互相繞轉的雙星。他們之間的單純比較往往是毫無意義的,因為他們更像一對兄弟或姊妹,互補互學,攜手共建中國的文化和科學。在中國的發展道路上,北大與清華將攜手共進;在民族振興的青史上,北大與清華,這兩個名字將永遠聯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