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交往的教案
1. 用師生關系分析作文教案
教學案例就是對一個教學過程中一個實際事件或情境的描述再加上作者的看法。
一般由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分析三個部分組成。教學案例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的重點、難點、偶發事件、典型的教學事例的處理過程、以及對該案例記錄的剖析、反思、總結。因此,教學案例就是對課堂教學中真實發生的某種具體教學情景的記敘,不僅記敘教學行為,還記敘伴隨行為而產生的思想、情感及靈感,反映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遇到的問題、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思想、思路、對策等。教學案例不是課堂實錄,也不是教師教案、教師個案。如果對教學事件做靜態的,缺少過程性的描述,沒有以客觀真實為基礎,缺乏典型意義的教學事件,都不能稱為教學案例。
撰寫案例分析的途徑
1、一種是精心研製的,主要是先確定研究的主題,再進行教學設計,把相關的理論或教學策略自覺地應用在教學設計中,並實施;然後根據課堂現實進行案例分析,這一類的案例,教師的課後反思,著重圍繞研究的主題針對教學設計與課堂現實之間的落差(或超越了預設的目標,或沒達成預設的目標),以及處理課堂偶發事件的方法與得失,分析原因,總結經驗,尋找對策或提出新的問題與困惑。 2、 一種是「無心栽花」,事先沒有確定研究主題,甚至也沒想到做案例分析,但所上的某節課的精彩片斷感動了自己,因此課後就把課堂發生的真實感 3、一種是「借雞生蛋」.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教學錄像,針對某個教學熱點難點問題,選擇某些課題的教學片斷,來加工成教學案例.
教學案例的寫作
一般情況下,撰寫教學案例要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寫案例事實,二是寫案例分析。 撰寫案例事實,是「講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由於教師對教學事件比較熟悉,敘述的事實比較具體,加之教師對寫記敘文不會感到困難,所以描述教學事件也就得心應手。撰寫案例分析需要進行論述,但是這里的論述是就事論理,是針對具體問題發表自己有針對性的意見或建議,不涉及很多的人和事,不需要高度的抽象概括,難度不大。 只要我們認真研究,都有可能寫出有價值案例分析;只要認真地運用教學理論深入分析教學案例,都有可能提出獨到的見解。
2. 教學中師生如何交往之我見
摘要:在教學中師生交往是老師與學生間的一種互動關系,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作用。本文闡述了現代教育背景下師生交往的特點,探索構建和諧師生交往的對策,以促進教育效果的不斷提高。 關鍵詞:教學 師生 交往 新課標指出教學關系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現代教育論認為師生的交往互動,是教學過程的本質屬性,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師生之間的互動。因此,在「沒有溝通就不可能有教學」現代教學理念下,師生是交互主體性的夥伴關系,兩者各具獨立人格且完全平等,這種新型師生關系得以建立和表現的最好形式便是課堂教學交往。通過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新課改的一項重要任務。面臨新的挑戰,教師應樹立新的教育理念,加強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交往互動,讓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體驗快樂。 一、師生交往在教學中的重要性 師生關系是教育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形成的以「傳道、授業、解惑」為目的而建立的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人際關系,這種特殊關系直接影響著教育的發展,在教學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是現代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因素。沒有師生關系的和諧,就談不上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育教學過程的優化,更談不上教育教學管理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師生交往的重要性在教學中主要通過其價值得到充分體現。因此,良好的師生交往有利於現代教學理念的深入貫徹,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改革,對各項教育、教學活動有著深遠影響;良好的師生關系促使教師很好地了解學生學習的態度和教學的效率,看到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而調節教學策略。同時,也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 二、當前教學模式下的師生交往情況 新課標實施以來,師生交往在現代教育理念的推動下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認可和重視,廣大教師把師生交往作為改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方式,在教學實踐中根據新課程標准,積極探索合作、互動探究的教學策略,使師生關系更加融洽。但是,師生交往在一定程度上還受特定模式的影響,繼承著傳統應試教育下的明顯特徵,這越來越成為教育發展的障礙,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師生人際關系的疏遠性 當今社會條件下學生與教師的價值觀念和角色期待等都不斷地加深加大,以致教師認為學生很難管理,而學生則要求教師的理解與支持,這種情況主要是由於師生之間沒有達成有效的溝通,使師生關系逐漸疏遠。據有關資料顯示80%的學生課後與教師接觸為零,教師由於多種因素尤其是教學任務的壓力,使師生之間課堂上的互動與溝通成為可望而不可及的。這種情況教師也有苦衷,首先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以及求知慾有直接關系;其次,教師在教學以外的其他工作不易量化,通常沒有同教學工作量一樣列入教師的考核、評優的指標中,影響了教師加強與學生溝通和交流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二)師生情感關系的距離性 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能使其互相了解,彼此共鳴,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而目前教師與學生很少甚至沒有情感的交流,使師生關系變得非常淡漠,從而導致師生情感上的距離出現這種現狀的原因有很多種,但最主要的是教師以人為本的理念沒有形成。 (三)師生教育關系的單向性 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師生之間的教育關系是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為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從而建立起來的一種雙向互動關系。從交流角度分析,教育關系是一種雙向互動關系,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然而,受傳統教育觀的影響,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擔任著文化知識的傳遞者和倫理道德的傳播者,學生被動地接受教育,從而形成這種關系的單向性。 三、現代教育中師生交往的特點 師生交往作為學校教育環境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作用的特殊活動形式,有其自身的特點。正是這些獨特的性質使其在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師生的交往是以教師為主導的交往。 在師生交往中,教師不僅是參與者而且是主導者,師生交往是一個有教師帶有主動傾向,並且帶有重要交往角色的與學生共同完成的社會活動。即老師要教書育人, 要管好學生, 維持課堂紀律, 增強與學生的相互了解和認識, 不斷提高自己的課堂水平和藝術, 還要關心和愛護學生, 以培養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新人。 (二)師生交往是以師生全程參與為主的交往。 全程參與學習過程是新課程改革提倡的主要學習方式之一。「自主」貫穿於學習活動的全過程,從學習目的的明確到學習重點的明晰,從學習方法的選擇到學習形式的決定,從學習過程的推進到學習反饋的進行,師生都應該參與。這些過程中教師引導是為了配合學生,絕非包辦到底。 四、構建和諧師生交往的策略 因為在師生交往溝通的過程中, 教師處於主導地位, 發揮著主導作用, 師生關系的促進和改善也應該以教師為重點, 這是由教師的地位、職責和對學生個體成長的作用所決定的。 (一)更新觀念。師生交往的觀念決定和影響著師生交往的行為。因此, 轉變交往觀念就顯的尤為重要。師生交往的新觀念要求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基的思想, 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差異,理解和調適學生心理發展中的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 既要熱情關懷、正確引導, 又要平等相待、以情感人。對於學生的缺點、失誤或不足、要給予足夠的理解、同情或寬容, 並主動幫助學生認識不足和改正失誤, 消除學生的愁苦和煩惱, 以教師的人格魅力、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 (三)換位思考。換位思考就是在與學生的交往中、要多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看問題, 設身出地的為學生著想, 想像體驗學生的情感與觀點, 進而順利地與學生交流。實踐證明, 教師一旦改變對學生的角色認識, 能從學生的角度、立場考慮, 進行換位思考, 就能更好的理解學生、關愛學生, 理智地分析與學生的矛盾與沖突, 有效地解決與學生之間不和諧的音符, 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 總之,師生交往是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一個重要支柱。我們必須重視師生交往,要充分認識和了解師生交往的特點,把握學生的心裡特點,把握師生交往的規律性,從而有效地制定師生交往的策略,以增強我們的教育教學效果。
3. 課堂師生交往具有以下哪些特徵
交往是活動的最基本形式,亦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交往不是靜態的社會關系的總和,而是動態地表現出來的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簡而言之,所謂交往,就是共在的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
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它存在著師生間的交往和生生間的交往之分.據此,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發生的「教學」是假教學.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它不僅在理論上超越歷史上的「教師中心論」和「學生中心論」,現實中的「學生特殊客體論」和「主導主體論"」,而且在實踐上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交往論承認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都是具有獨立人格價值的人,兩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師生之間只有價值的平等,而沒有高低、強弱之分.師生關系是一種平等、理解、雙向的人與人的關系,這種關系得以建立和表徵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徑便是交往,離開了交往,師生關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當前師生人際關系中普遍存在著教師中心主義和管理主義傾向,嚴重地剝奪了學生的自主性,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摧殘了學生的自信心,由此導致學生對教師的怨恨和抵觸情緒,師生關系經常處於沖突和對立之中.改變師生關系因此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可以說,通過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本次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相信,在這樣的師生關系中,學生會體驗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親情與關愛,同時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感化、召喚、指導和建議,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與情感體驗.
交往論強調師生間、學生間動態的信息交流,通過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這是教學相長的真諦.交往昭示著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彌漫、充盈於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張顯,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課不是無謂的犧牲和時光的耗費,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交往還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可以說,創設基於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也是本次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
4. 師生之間的心理交流和情感交往
1、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促進師生心理相容。
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得師生之間心靈互相接納,形成師生至愛的、真摯的情感關系。它的宗旨是本著學生自主性精神,使他們的人格得到充分發展。
一方面,學生在與教師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發展自己,獲得成就感與生命價值的體驗,獲得人際關系的積極實踐,逐步完成自由個性和健康人格的確立;另一方面,教師通過教育教學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悅。
2、良好的師生關系創造了和睦友好的教學環境。
友好和藹的教師可以為師生創造和睦、寬松的環境,學生才會信任教師,向教師敞開心扉,才會把教師當作朋友。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創造民主寬松、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感到輕松、愉快、心情舒暢,學生聽課的積極性就高,感受性就靈敏,學習的效果也會有很大的提高。
3、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對學生施加教育的基礎與手段,它對課堂教學產生直接的影響,良好的師生關系創造了良好的課堂紀律,使教學活動的秩序容易維持,有助於教師發揮教學積極性,有助於教師控制與協調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對提高教學效果有重要作用。
4、師生關系融洽能促使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可以引起學生對教師的尊重和信任,從而會使學生把對教師的愛遷移到教師所講授的學科上來,這樣就有利於教師教學工作的開展。
5. 師生交往的實質除了教學相長外,還有什麼
師生交往的時間除了教學相長以外,還能夠互相學習,能夠教會你怎麼對人處事。
6. 師生如何交往5點
一、師生交往在教學中的重要性 師生關系是教育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形成的以「傳道、授業、解惑」為目的而建立的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人際關系,這種特殊關系直接影響著教育的發展,在教學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是現代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因素。沒有師生關系的和諧,就談不上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育教學過程的優化,更談不上教育教學管理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師生交往的重要性在教學中主要通過其價值得到充分體現。因此,良好的師生交往有利於現代教學理念的深入貫徹,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改革,對各項教育、教學活動有著深遠影響;良好的師生關系促使教師很好地了解學生學習的態度和教學的效率,看到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而調節教學策略。同時,也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 二、當前教學模式下的師生交往情況 新課標實施以來,師生交往在現代教育理念的推動下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認可和重視,廣大教師把師生交往作為改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方式,在教學實踐中根據新課程標准,積極探索合作、互動探究的教學策略,使師生關系更加融洽。但是,師生交往在一定程度上還受特定模式的影響,繼承著傳統應試教育下的明顯特徵,這越來越成為教育發展的障礙,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師生人際關系的疏遠性 當今社會條件下學生與教師的價值觀念和角色期待等都不斷地加深加大,以致教師認為學生很難管理,而學生則要求教師的理解與支持,這種情況主要是由於師生之間沒有達成有效的溝通,使師生關系逐漸疏遠。據有關資料顯示80%的學生課後與教師接觸為零,教師由於多種因素尤其是教學任務的壓力,使師生之間課堂上的互動與溝通成為可望而不可及的。這種情況教師也有苦衷,首先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以及求知慾有直接關系;其次,教師在教學以外的其他工作不易量化,通常沒有同教學工作量一樣列入教師的考核、評優的指標中,影響了教師加強與學生溝通和交流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二)師生情感關系的距離性 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能使其互相了解,彼此共鳴,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而目前教師與學生很少甚至沒有情感的交流,使師生關系變得非常淡漠,從而導致師生情感上的距離出現這種現狀的原因有很多種,但最主要的是教師以人為本的理念沒有形成。 (三)師生教育關系的單向性 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師生之間的教育關系是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為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從而建立起來的一種雙向互動關系。從交流角度分析,教育關系是一種雙向互動關系,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然而,受傳統教育觀的影響,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擔任著文化知識的傳遞者和倫理道德的傳播者,學生被動地接受教育,從而形成這種關系的單向性。 三、現代教育中師生交往的特點 師生交往作為學校教育環境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作用的特殊活動形式,有其自身的特點。正是這些獨特的性質使其在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師生的交往是以教師為主導的交往。 在師生交往中,教師不僅是參與者而且是主導者,師生交往是一個有教師帶有主動傾向,並且帶有重要交往角色的與學生共同完成的社會活動。即老師要教書育人, 要管好學生, 維持課堂紀律, 增強與學生的相互了解和認識, 不斷提高自己的課堂水平和藝術, 還要關心和愛護學生, 以培養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新人。 (二)師生交往是以師生全程參與為主的交往。 全程參與學習過程是新課程改革提倡的主要學習方式之一。「自主」貫穿於學習活動的全過程,從學習目的的明確到學習重點的明晰,從學習方法的選擇到學習形式的決定,從學習過程的推進到學習反饋的進行,師生都應該參與。這些過程中教師引導是為了配合學生,絕非包辦到底。 四、構建和諧師生交往的策略 因為在師生交往溝通的過程中, 教師處於主導地位, 發揮著主導作用, 師生關系的促進和改善也應該以教師為重點, 這是由教師的地位、職責和對學生個體成長的作用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