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宴家訪
Ⅰ 你最忘不掉的老師是哪一位
俗話說「一日為師,終生為父」老師是園丁,我們是祖國的花朵,上了這么多年的學,遇到了許許多多的老師,但最讓我難過的是我上高三時教我的李老師,李老師長得很漂亮,一笑特別和藹可親,她教學特別認真,她從來不打罵任何一個學生,她從來也不偏向任何一個學生,她對我們都一視同仁,我們大家也都非常聽她的話,我們都很喜歡她,李老師心地特別善良,在任何方面她都會幫助我們,我覺得她就好像我的媽媽一樣,記得那次,剛上課沒有多久,我來大姨媽了,肚子特別疼,疼的我全身冒汗,我強忍著,因為馬上就要高考了,我也不捨得請假,我怕我錯過一節課,可是肚子越來越疼了,這時李老師看到了我,走到我身邊,在我耳邊悄悄的問我「怎麼了」我對她說道,我來大姨媽了,肚子疼。李老師看到我痛苦的樣子,就把我帶到了她辦公室,她讓我躺在辦公室的沙發上,然後給我弄了一杯紅糖水,讓我趁熱喝掉,讓我好好的在她辦公室睡一覺,給我蓋好被子就離開了,每節課下課,李老師都會來辦公室來看我,對我噓寒問暖,又是給我倒水,又是詢問我好點了嗎?我特別的感動,除了我媽媽,還有誰能對我這樣,也只有李老師了,中午李老師又給我買的飯,我真是太感動了,現在我早就畢業了,離開了李老師很多年,可是我每年放假都會去李老師家探望她,因為她永遠都是我最親愛的老師。
Ⅱ 對德育工作的認識與看法
關於德育工作的經驗及看法
自辦學以業,學校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引領著學校的德育工作,堅定不移地以「德育興校」戰略推進素質教育,堅持以人為本,創新德育工作方式,以人文精神培養為重點,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讓學生在人文化的教育環境中陶冶高尚的情操,逐步提高人文素養和道德修養,形成科學的世界觀、高尚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價值觀,促進了學生和諧發展。現將我校德育工作的一些做法總結如下:
一、以德育活動為主體,注重體驗感悟
「教會學生做人」是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辦學以來,我們以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為指導,根據青少年的身心特點,以德育實踐為主體,將德育工作寓於豐富多彩的活動之中,讓學生在活動和實踐中體驗感悟,從而提高道德素質和人文素養。
在德育的實踐與探索中,我校逐步形成了五大系列教育活動:
一是節日、紀念日主題教育活動。如:在母親節、教師節組織學生徵文比賽,清明節祭掃烈士墓,中秋節組織文藝演出等等。
二是禮儀常規教育活動。從認知和行為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讓學生在活動中增強文明意識。在全校開展了「爭創文明校園、文明班級、文明寢室、爭做文明學生」的教育活動,要求學生從學習和生活的細節做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是體育藝術教育活動。我們堅持每年舉辦一屆校運動會、校籃球運動會、校園文藝晚會、學唱紅歌等等,豐富校園生活,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個性,陶冶學生情操。
四是社會實踐教育活動。如組織學生到具有恩施民族特色的地方參觀,如:恩施特委、恩施大觀園等等,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鍛煉成長。
五是主題教育活動。新生進校以後,我們聘請軍區的官兵對學生進行短期軍訓,對學生實行准軍事化管理,通過隊列訓練、生活指導等形式,幫助學生確立規范意識,增強紀律觀念,磨練堅韌意志,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使學生激發起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增強了班級凝聚力。
Ⅲ 昨晚你做夢了嗎什麼夢
睡醒時候總是會忘記自己夢見過什麼
感覺就像是在看電影
自己是主角
Ⅳ 日本都有哪些文化
在日本有著名的「三道」,即日本民間的茶道、花道、書道,還有相撲,和服等文化。
其文化如下:
一、茶道
茶道是一種獨特的飲茶儀式和社會禮儀。
現代,茶道被用作訓練集中精神,或者用於培養禮儀舉止,為一般民眾所廣泛地接受。
日本國內有許多傳授茶道各流派技法的學校,不少賓館也設有茶室,可以輕松地欣賞到茶道的表演。
(4)升學宴家訪擴展閱讀:
日本文化由來:
從1996年開始中日兩國考古學和人類學多次證實日本民族是主要由西伯利亞通古斯人、古代中國漢族、古代中國南方沿海人和少量的長江下游的吳越人、少量南洋群島的馬來人以及中南半島的印支人融合而來。
日本文化融合:日本原來是沒有文字的,所以一直使用中國的漢字,日本語言口音中80%左右是漢語的變音,日本的語言語音主要來源於商周時期到清朝的多時間段多層次的中國漢語方言口音及中南半島的印支人口音等融合而來, 因此日本文化受到了中國的深刻影響。日本吸收中國文化是多方面的、長期的幾千年的歷史過程。
參考資料:網路-日本文化
Ⅳ 你遇到過的好老師可以有多好
那天她穿了高跟鞋,但是我們在午休,她就把鞋子脫了再進來,真的是一個很好的老師。
我上初一時的班主任,姓林,扎著馬尾辮,當年她32歲,從小是被領養父母帶大的。那年,她剛從另一所中學調來我們學校工作,我們是她在這所學校的第一批學生。我們學校是一所所謂的貴族學校,每年贊助費就要8000元,硬體軟體都很棒。同學也基本上都是全市的佼佼者。
見面後,林老師已是一位盤著頭發,戴著眼鏡的模樣了,在她家樓梯口把我們的名字一一念出,擁抱,我們就像遠歸的子女回家一樣,挨個排著隊上樓,親切溫馨!
晚上吃飯時,同學們紛紛念叨著當年明月當年情,說著那些囧事。輪到我敬老師酒,我把當年老師脫鞋細節以及這么多年對我的影響告訴了同學和老師。
老師的臉上洋溢著笑容,動情地說:「這件事我自己都忘了呦,我當老師半輩子了,如果能教給你們學習之外的東西,並讓你們受益一生的話,我很知足啊!」酒桌上掌聲四起。
Ⅵ 日本的禮儀,文化,都有哪些風俗習慣呢
日本的國定日:
1月1日—元旦 1月第二周—成人節 2月11日—建國紀念日 3月23日—春分日
4月29日—綠の日 5月3日—憲法紀念日 5月4日—國民日 5月5日—子供の日
7月20日—海の日 9月15日—敬老日 9月23日—秋分の日 10月第二周周一體育節
11月3日—文化節 11月23日—勤勞感謝の日 12月23日—天皇誕生日
8月15日—盂蘭盆節 11月15日—七五三の日
這里要特別說明一下:日本的國定日並不是終身不變的,就比如成人節在2000年以前是定於1月15日的,之後才改為現在的日期(說到這個偶又想起了小內,小小的糾結一下)
秋分,春分之類的節日就類似於我們中國的清明節
七五三:,每逢11月15日當男孩是3歲和5歲,女孩是3歲和7歲,為了祝賀兒童們的成長,讓他們穿著鮮艷的衣服去參拜神社。人們認為奇數是吉利的數字,故從中取了這7、5、3個年齡。
日本的三大祭:
1.京都祗園祭:每年7月1日~29日是八坂神社的祭禮,起源於九世紀末,為了祈求,驅逐瘟疫,16日夜晚,城鎮的舊式家庭在屋檐下掛著彩燈、青簾,鋪上席子,裝飾鮮花,豎起屏風,給節日增添光彩,用矛裝飾的彩車上,燈火通明,演奏著祗園樂曲,17日絢麗多彩的矛彩車巡迴,使節日氣憤達到高潮。
2.大阪天滿祭:每年7月24日~25日,它以特有的水上祭奠著稱,又叫「天神祭」
3.東京山王祭:每年6月13日~14日,東京千代田區有座日枝神社,是這座神社的祭奠。
日本人的送禮習慣:
1. 日本人在送禮時,一般為奇數,表示吉利,迴避偶數.
2. 日本人在收禮後,一般都要還禮,如在喪事接受了別人的金錢物品,事後要以相當一般價值的禮物回贈.婚事收禮後,對上級或同等身份的人,則以價值一般的禮物回贈,對身份低於自己的要以相同價值的禮物回贈,而且往往在舉行婚禮儀式後即席還禮,並在上面寫上」內祝」.看望病人或給出門旅行者送行,所送金錢禮物收入都一一記錄,如送禮者出現同樣情況,收禮人必須回贈。
3. 日本人送禮時(受災,探望病人除外),習慣要在包裝紙上添加彩色紙繩和禮品簽,如結婚賀禮則在禮簽上寫上「恭喜賀禮」如入學賀禮。則寫上「恭喜升學」在探望病人,喪事或受天災人禍而前往慰問時則不用彩色紙繩和禮簽,而是用未用的高級紙(稱「奉書」)不可用紅色和白色的。「奉書」上面要寫「御見舞」,如是火災,則寫上「近火見舞」等詞語。
4. 日本人送禮習慣根深蒂固,除了走訪、結婚、生育、入學、畢業、就業、開張、探望病人、外出旅行、搬遷等等外,還有中元、歲末時節送禮,相當於中國的中秋節和春節送禮。
5. 日本人送禮時:一般不送花,也不送襯衫和領帶。
日本人的社交禮節:
1.准時赴約、
2.不闖紅燈、
3. 不在馬路上吃東西(這點好象和韓國人很象,因為韓國人也認為在馬路上吃東西很不雅)、
4.交談時不問對方經濟收入,婚姻狀況,對女方不問年齡(這點是全世界通用的)、
5. 家訪時不進入主人卧室和廚房,不敬煙(這是個好習慣,偶最討厭抽煙的人,特別是女孩子抽煙)、
6. 在公共場所不高聲喊叫
2017-2018學年結束在即, 承德市教育局日前下發通知,要求各縣各學校落實責任、加強統籌,做好期末教學工作,安排好師生假期生活。
通知強調,要嚴格執行國家、省、市關於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各項規定,合理布置學生的假期作業。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在假期組織補課,也不得以家長委員會或其他名義,在校內外組織和租借教室進行集體補課,所有中小學、幼兒園不得亂收費、組織參加「謝師宴」「升學宴」等違規行為。
來源:澎湃新聞網
Ⅷ 噴嚏眼跳耳鳴測吉凶
別迷信,是不是上火了,肝火旺盛引起的吧
Ⅸ 日本和韓國的風俗
韓國的民族服裝是:男子穿襖、坎肩、褲、長袍,上下一色,且多用白色;女子穿襖、裙、長袍,裙子長而肥大,豐滿流暢。現代男女也常穿西式服裝,講究服飾。進屋脫鞋是他們的傳統習慣。他們也用炕,炕內用熱水管取暖。
韓國人注重禮儀。見面必互致問候,男子見面微鞠躬,互握右手或雙手,分手也鞠躬。男子不得主動與女子握手。初次見面,交換名片。韓國人多以軟飲料待客,客人必須接受主人提供的茶點。韓國人在一起聊天,都不談本國政治、經濟、妻室等話題,但喜歡詢問個人情況。他們自尊心極強,不容公開被人批評或異議。在社交場合,男女必須分開。在公開場合,得讓男土先行,各種會議發言者致辭都把 「先生們」放在「女士們」之前。尊敬師長,使用敬語,不得當長者面抽煙、戴眼鏡。上門造訪習慣帶上小禮品,但不送外國煙;接物時必須用雙手,不能把禮品當場打開。在任何場合的坐姿都不能叉腿。
韓國節慶較多。農歷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的節日活動類似我國春節。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傳統飲食是種果 (栗子、核桃、松子等)、葯膳、五穀飯、陳茶飯等。農歷4月8日為佛誕節及頌揚女性的春香節。農歷5月5日為端午節,家家戶戶都以食青篙糕,掛菖蒲來過節。農歷8月15為中秋節,農歷9月9日為重陽節。清明掃墓,冬至吃冬至粥(摻高梁面團子的小豆粥)。除上述傳統節日外,韓國人還重視聖誕節、兒童節(5月5日)、恩山別神節(3月28日至4月1日) 等。群眾喜聞樂見的體育活動有射箭、摔跤、拔河、鞦韆、跳板、風箏、圍棋、象棋等。
韓國人喜歡單數,忌諱雙數。忌用 「 四 」( 韓語音同 「 死 」) 。忌用一個手指指人。站立交談時不能背手。女子發笑時必須掩嘴。 日本的國定日:
1月1日—元旦 1月第二周—成人節 2月11日—建國紀念日 3月23日—春分日
4月29日—綠の日 5月3日—憲法紀念日 5月4日—國民日 5月5日—子供の日
7月20日—海の日 9月15日—敬老日 9月23日—秋分の日 10月第二周周一體育節
11月3日—文化節 11月23日—勤勞感謝の日 12月23日—天皇誕生日
8月15日—盂蘭盆節 11月15日—七五三の日
這里要特別說明一下:日本的國定日並不是終身不變的,就比如成人節在2000年以前是定於1月15日的,之後才改為現在的日期(說到這個偶又想起了小內,小小的糾結一下)
秋分,春分之類的節日就類似於我們中國的清明節
七五三:,每逢11月15日當男孩是3歲和5歲,女孩是3歲和7歲,為了祝賀兒童們的成長,讓他們穿著鮮艷的衣服去參拜神社。人們認為奇數是吉利的數字,故從中取了這7、5、3個年齡。
日本的三大祭:
1.京都祗園祭:每年7月1日~29日是八坂神社的祭禮,起源於九世紀末,為了祈求,驅逐瘟疫,16日夜晚,城鎮的舊式家庭在屋檐下掛著彩燈、青簾,鋪上席子,裝飾鮮花,豎起屏風,給節日增添光彩,用矛裝飾的彩車上,燈火通明,演奏著祗園樂曲,17日絢麗多彩的矛彩車巡迴,使節日氣憤達到高潮。
2.大阪天滿祭:每年7月24日~25日,它以特有的水上祭奠著稱,又叫「天神祭」
3.東京山王祭:每年6月13日~14日,東京千代田區有座日枝神社,是這座神社的祭奠。
日本人的送禮習慣:
1. 日本人在送禮時,一般為奇數,表示吉利,迴避偶數.
2. 日本人在收禮後,一般都要還禮,如在喪事接受了別人的金錢物品,事後要以相當一般價值的禮物回贈.婚事收禮後,對上級或同等身份的人,則以價值一般的禮物回贈,對身份低於自己的要以相同價值的禮物回贈,而且往往在舉行婚禮儀式後即席還禮,並在上面寫上」內祝」.看望病人或給出門旅行者送行,所送金錢禮物收入都一一記錄,如送禮者出現同樣情況,收禮人必須回贈。
3. 日本人送禮時(受災,探望病人除外),習慣要在包裝紙上添加彩色紙繩和禮品簽,如結婚賀禮則在禮簽上寫上「恭喜賀禮」如入學賀禮。則寫上「恭喜升學」在探望病人,喪事或受天災人禍而前往慰問時則不用彩色紙繩和禮簽,而是用未用的高級紙(稱「奉書」)不可用紅色和白色的。「奉書」上面要寫「御見舞」,如是火災,則寫上「近火見舞」等詞語。
4. 日本人送禮習慣根深蒂固,除了走訪、結婚、生育、入學、畢業、就業、開張、探望病人、外出旅行、搬遷等等外,還有中元、歲末時節送禮,相當於中國的中秋節和春節送禮。
5. 日本人送禮時:一般不送花,也不送襯衫和領帶。
日本人的社交禮節:
1.准時赴約、
2.不闖紅燈、
3. 不在馬路上吃東西(這點好象和韓國人很象,因為韓國人也認為在馬路上吃東西很不雅)、
4.交談時不問對方經濟收入,婚姻狀況,對女方不問年齡(這點是全世界通用的)、
5. 家訪時不進入主人卧室和廚房,不敬煙(這是個好習慣,偶最討厭抽煙的人,特別是女孩子抽煙)、
6. 在公共場所不高聲喊叫
Ⅹ 農村小學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家庭關系抽樣調查 本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20份,收回有效調查問卷109份,其中被調查母親44人,父親65人,被調查母親與被調查父親的文化程度都是以初中及以下居多,佔74.3%,其中母親佔75%,父親佔73.4%;家庭年人均收入在5000元及以上佔12.8%,在4000—3000元的佔53.2%,在3000—1000元27.5%,在1000元以下的佔0.64%;認為家庭人際關系情況是相處愉快,互相關心的佔80%,其中母親是75%,父親是80%,有20%的父親認為家庭成員互相關心不夠,有11.4%的母親認為家庭成員互相關心不夠;在業余愛好上,父親讀書看報的比例是50.7%,母親只是43%,所有調查的母親都不關注時事政治,關注家庭教育的母親佔34.1%,父親佔30.7%;父親與母親所了解的涉及保護未成年法律相差無幾,了解1部的佔54%,1部也不了解除的父親佔27.6%,母親佔18.8%。
通過以上調查數據分析,現在的家庭關系比較和諧,但關注家庭教育的只佔到32.1%,普遍存在對家庭教育重視不夠的問題,多數父母只了解和聽說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但對其內容了解的甚少,《對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知之甚少,有33%的父母不知國家有保護未成人權利的法律。
2、對孩子的教育情況 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讓孩子與同學一起克服5.5%;對當孩子提出的要求,合理就滿足,不合理就不滿足佔50%,與孩子分析要求的合理性、再決定是否滿足的佔55%,無條件滿足的只佔1%;當孩子與夥伴鬧矛盾,有95%的家長與孩子分析原因,找自身不足;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注重過程管理的佔87.1%,注重結果管理的佔9.1%,出現問題後再管教的佔2.8%;在孩子的培養、教育方面花費精力較多的事情依次是孩子良好的個性培養、孩子的日常起居、孩子的學習與智力開發、孩子的身體健康、孩子的興趣、愛好、特長培養;在關心孩子成長方面,有97.2%的父母認為要以身作則;有60.5%的的家長對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基本了解,安排小學英語家教 、小學數學家教 有23.9%;家長對孩子在學校里的情況了解的有35%;15.6%的家長對孩子在學校的情況不太了解。家長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主要是通過家長會、老師家訪,只有16.5%的家長主動與教師聯系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很在乎的佔88.1%,認為孩子已經盡力了,任其自然的有10.1%; 有88%的家長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讓孩子成才, 只有12%的家長認為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讓孩子成人。由此可以看出現在的家長在認識教育孩子問題上還存在較大的功利主義,對孩子的期望值偏高,這樣在教育孩子上可能會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忽略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培訓出來的孩子可能會出現高分低能,或缺乏創造性;在家長與孩子關於教育問題的面對面溝通上,每周時間在1小時的佔36.7%,2小時的佔29.6%,3小時的佔9.2%,4小時的佔7.3%,有5.5%的父母沒有和孩子進行教育溝通,這就可以看出我們的農村家長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依賴學校的過多,有很大一部分家長認為教育孩子,特別是學習只是學校的事;在對孩子習慣的培養上,我們的家長還是比較理智的,99%的家長都認為應從小事抓起,注意細節教育,在孩子面前,意見一致達到94.5%,當孩子遇到困難時,鼓勵孩子自己克服的佔94.5%,孩子考試成績不好的時候,與孩子分析原因並制定措施的已佔到57.8%,訓斥、打罵孩子的只有4.6%,看來我們的家長已比較理智;通過調查,我們的家長在素質教育方面知之甚少,有18.3%的家長不知道素質教育,有47.8%的家長聽說過素質教育,但對素質教育是怎麼回事不知道,自己認為了解素質教育的只佔到13.9%,看來我們還應加大對素質教育的宣傳力度,只有讓家長了解了素質教育,才有可能推廣素質教育,讓孩子享受素質教育;在經濟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有98.1%的家長,願意在家庭教育上有更多的投入,有99.1%的家長願意在孩子興趣、特長培養上有更多的投入;在孩子自立能力的培養上,讓孩子從小是做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佔50.5%,在做完作業的基礎上,讓其做一點力所能力的家務活的有46.8%。由上可以看出,我們農村的家長在教育孩子問題上已較成熟,但還應該不斷學習,加強對素質教育的認識,使我們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3、對家庭教育的認知方面 通過調查,認為是教孩子怎樣取得好成績的11%,在現在的家庭教育問題上,有45.9%的家長認為現在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太差,有26.6%的家長認為父母和孩子之間缺少共同語言,缺乏溝通,有22.9%的家長認為孩子不聽話,越來越不好管,有11.9%的家長認為孩子自私,什麼事都以自我為中心,不關心他人,有2.8%的家長認為孩子的學習是最大的問題;認為家庭教育以集體方式好的有51.3%,有59.6%的家長認為家庭教育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分類進行指導為主;在家庭教育中,有60.5%的家長希望得到學習習慣培養方面的知識 , 有92.7%的家長認為進行家庭教育指導是一項重要和必不可少的活動,認為培養身心和諧發展的學生,認為學校與家庭在全面培養的基礎上各有側重的佔56.9%,認為以學校教育為主,家庭協助的有37.6%,有5.5%的家長認為主要由學校來完成或學校負責教育,家庭負責養育,這部分家長的教育觀念還需要改進;認為家庭教育有很多學問,需要學習培訓的有76.4%,有5.5%的家長對家庭教育存在困惑;被調查家長參加過家庭教育培訓的只佔30.3%,主要是通過電視光碟、專題講座和家長會接受的教育,認為培訓效果非常好的有57.6%,也有6%的家長認為培訓效果不好;認為家庭教育的重點是教孩子怎樣做人的有89%,,有55%的家長希望得到學習方法方面的指導,有56%的家長希望得到與孩子溝通方面的指導,有21.1%的家長希望得到對孩子心理指導方面的指導,有3.7%的家長希望得到緩解兩代人關系方面的指導;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長希望通過加強家長與孩子的溝通、學校與家長的溝通全面了解孩子,並通過發放報紙、刊物、電視節目、舉辦報告會等形式進行家庭教育知識普及,改進家庭教育的方法和理念。
通過對以上調查結果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現在的農村小學生家長在家庭教育的理念上已經比較科學,對家庭教育的認識也已基本到位,但存在家長整體素質不高,不注重學習,對身邊出現的新鮮事物不留心,對家庭教育的知識了解不夠,在孩子的教育上還較多的依賴學校;存在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超出孩子自身的能力, 容易出現現實與期望落差大的問題;存在家長與孩子在教育上溝通不夠,使得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欠妥當的問題。 所以我們還得對農民進行素質教育 。
六、存在的普遍問題及建議
(一)問題
1、問題之一:家庭教育方法有失偏頗
我們通過深入分析、研究家長的心態和行為後不難發現,當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期望過高」型。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典型的中國特色的家庭教育,佔有相當的比重。家長們因為歷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長過程中的種種「遺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託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許多家長因為自己沒有機會讀書、上大學,於是拚命要讓孩子得到補償,想讓他們「出人頭地」。因而對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較高。具體表現在:
1、分數第一。孩子不好好學習,是家長最棘手的問題;孩子的功課分數,是家長最關心、最敏感的話題。「學」而優則「獎」,已成為許多家長鼓勵子女學習的常用手段,「學習至上,成績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標。為了讓孩子能夠專心致志地學習;我們的多數家長不讓孩子幹家務活,為的是讓出更多的時間來給孩子提供學習的時間。於是,家長包辦代替了孩子的家務勞動,一是心疼孩子,不肯過早地把責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於讓孩子干「雜活」,怕影響孩子的學習。據了解,有好多家長要在孩子身邊看著孩子學習,當孩子考出好成績時,就高興,家裡便是「陽光燦爛的日子」;當孩子考不好時,家長會把孩子狠狠的教訓一頓,幾天都沒有笑容。
2、捨得投資。不少家長為子女請過家庭教師,經濟條件較寬裕的想方設法讓孩子學到更多的東西,買《參考》、或者親自輔導,有很多家長期望自己的孩子進特長班,心甘情願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個--一切為了孩子,一切為了孩子的學習,一切為了孩子的分數。除了叮囑孩子學好學課余時間又陪孩子去參加作文班、書法班、英語班、美術班、音樂班……在家長的心目中,這完全是一種「責任」。
二、「過度溺愛」型。
調查顯示,有大多數的家長在培育孩子上不惜代價,孩子要什麼就給買什麼。每月給孩子的零花錢數目也有所增加,有的家長到飯店為孩子舉行「生日宴會」。為了讓孩子吃好穿好,不讓他們參加任何家庭的勞動,多數學生不會洗衣,不會做飯,更有甚者,為了孩子能「講衛生」代孩子洗這洗那,這種愛是對孩子的成長的一種不負責任做法。特別是小學教育階段正是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至關重要的時期,家長無微不至的關愛和越俎代庖,不僅造就了任性,懶惰,自我中心的性格,而且會耽誤孩子動手能力的發展,形成奢侈浪費的作風。
三、「順其自然」型。這是獨生子女現象出現後,家長因為自身的價值觀的認同而採取的教育方法。不可否認,有的家長是因為懂得遵循教育規律而理智地採取的這種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則是因為忙事業而無暇顧及,或因為自身的局限而無賴放棄。具體表現為:
1、「心有餘而力不足」。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長、成才。然而,強烈的「希望」和教育「方法」之間差距實在太大。在家長的眼裡,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現實生活中,一個可以領導成千上萬人的企業家,不能說服家裡的一個「寶貝」而找老師「告狀」、「述苦」的現象絕非個別。家長常常感嘆在子女面前,教育「無從下手」、「傷腦筋」。
2、「代理家長」的現象較為普遍。許多家長把教育子女的重任讓位於爺爺、奶奶等隔代人。於是,長輩們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為「重心」、「中心」、「軸心」。「吃什麼」、「穿什麼」、「用什麼」時時刻刻牽動著老人們的心。長輩們那「特別的愛」,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經驗,自我服務能力差;熱衷於自我設計,缺乏責任感。孩子許多的不良行為和習慣,就在長輩們無微不至的「關愛」中滋生。
問題之二:孩子的表現差強人意
現實生活中的孩子,由於受家庭和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表現出了種種令人擔憂的「怪圈」。
一、唯我獨尊。有的學生在家裡對父母的稱謂已用「喂」來代替。不能不說他不愛自己的父母,不能不說他不尊敬自己的長輩,也許,在他(她)的心目中,或許他(她)更愛的是自己,更看重的是自己。現在的獨生子女,只知受人愛,不知愛別人。缺少互愛精神,對別人、集體的事漠不關心;缺乏平等、公正的意識,對損害別人的利益的事無動於衷,他們心中只有「我」的利益。
二、崇拜金錢。在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學生對金錢已越來越渴望。在學生的口袋裡,或多或少裝有零花錢。據調查,半數以上的學生擁有個人存款,少則幾百,多則幾千。學生手中有了錢,請吃零食、贈送禮物、請打檯球、玩游戲機的現象隨之出現;用錢請人做作業、做清潔的現象也不是什麼新聞;特別是「下暴」現象更是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這些不良現象的產生與「崇拜金錢」的社會思潮有著密切的聯系。
三、流行享樂。有的學生對生活十分挑剔:吃的要精細營養,穿的要新潮高檔,用的要新奇漂亮。男孩玩的是四驅車、電子游戲機、變形金剛……女孩拎的是精緻的小包,戴的是精巧的發卡,看的是精美的卡通書……有的學生上學、放學還要請人接送;有的學生乾脆用錢僱傭「棒棒」背書包;有的學生懶得走路,打的回家讓父母下樓給錢。在家裡過的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
四、浪費錢物。我們通過調查後發現,學生經濟收益的主要來源渠道有:
(1)親戚朋友贈送的錢物。
(2)家長每天給孩子的早餐費和車費;
(3)測驗考試成績「達標」後的「獎金」;
(4)替家長買東西時剩餘的「零鈔碎票」;
(5)個體經營者的孩子還有「幫工錢」……在學生眼裡,這一切全是「得來全不費功夫」,因而浪費錢物的現象十分嚴重。他們可以隨意浪費食物,可以隨心所欲地更換文具,衣服鞋帽不時髦新潮就打入「冷宮」。學校門口的地攤,其熱鬧程度並不亞於集貿市場。在校園內拾到的各種衣物及其他物品,極少有學生前去認領。
在小學生中出現的種種怪圈,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社會中的一些不良意識正在潛移默化地污染著學生的心靈。消除怪圈,亟待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必須對家庭教育進行指導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