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沖突原因
㈠ 中小學有哪幾類常見的師生沖突
有老師說,課堂上學生睡覺現象,翹課現象,很普遍了。
有老師說,現在的學生缺少禮貌和對老師的尊重。
有老師說,我想辦法給學生高待遇,有時候甚至自己掏腰包額外給補貼,可一旦不給了,學生就撂挑子不幹了。
老師說,現在的學生太自私了,只考慮自己,很多方面是得寸進尺。
也有老師說,憑良心上課,盡量做個盡職的老師吧。
有老師說,看到學生上課的眼神,就沒想激情和熱情。
有老師說,我早就看透了,再努力都沒有效果。
有老師說,我對學生掏心掏肺的,怎麼稍不如意就翻臉呢?現在的學生怎麼都這樣啊。
有老師說,我花費了太多的精力和時間,可是學生沒有任何長進,甚至就是聽不進去,我都泄氣了。
還有老師提醒:對學生千萬別摻雜感情因素,否則你一定會後悔。
有導師提醒:導師只負責學生的學術就是了,其他的不要去管。
… …
同樣,學生也有很多的苦水和抱怨。
有學生說,導師幾乎不管他們的研究情況,除了催結果,就是催論文。
有學生說,他們幾乎見不到導師的面,也從未與導師交流過。
有學生說,導師沒有任何指導水平,卻喜歡指手劃腳。
有學生說,導師從不管我們的死活,導師就是包工頭和監工。
有學生說,學了幾年,什麼都沒有學到,什麼技術也沒有學到。
有學生說,讀了幾年研究生,對科研一點興趣都沒有了,早畢業早解脫。
有學生說,我是看透了,混的導師和學生太多了。
…. ….
新時代學生的個性和思想,對導師的思想和觀念等很多方面是很大的挑戰,對導師的很多行為和理念上無疑具有很大的沖擊。
那麼,面對新時代的青年學生,導師該怎麼辦呢?導師必須在思想和理念上進行調整,那麼該如何調整自己呢?
喪氣嗎?
厭煩嗎?
抱怨嗎?
謾罵嗎?
隨他去嗎?
多數導師一定不會這樣做的。
基本原則還是要堅持的。
職業底線還是要有的。
規矩還是要執行的。
該嘮叨的,還是要嘮叨下去。
除了該說的該做的,對有些學生,要多說。對有些學生,少說。對有些學生,也可以不說。
針對當今學生出現的一些現象,有些導師產生一些疑惑和不解,甚至有些怨氣,很多時候是由於導師沒有認真去觀察和思考學生的變化。基本問題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終極原因要追問下去,確實是很難的,最後還是到了社會大環境和教育體制方面。
我是逐漸懂了學生們的心思。
所以,任何事情,他們會有很多很多的理由和解釋。有些是理由,有些是推辭,有些是詭辯。很多時候,學生的理由是自我解嘲,或自我推脫吧。有些我相信,有些我遲疑,有些我不說,有些我暗笑。畢竟,他們年輕。所以,就會有些提醒,警示,建議,告知,甚至規定。
曾讀過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的一段話:我們的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大批「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道,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污吏危害更大。我們的教育體制,正在培養大批這樣的」有毒的罌粟花「。讀著,很有同感,也不免心痛。
在一次電視上,又聽了錢教授對「什麼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解釋,他舉了一個例子,他說:比如,有學生非常注意聽課,會說,「『錢教授,您課講得真好」,好在哪裡,都能講到點子上。那我對他的好感與日俱增。到第四天,他說,我想去美國留學,希望您能寫推薦信。我欣然寫了。(寫推薦信的)第二天,人就不見了... 這就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這只是一個方面。導師意識到了,該如何做才好呢?很多時候是沒有答案的。按照傳統的思維,很多時候是事與願違,到頭來是失望。
有導師看到,學生連起碼的實驗室衛生意識都沒有了,連自己辦公室的清潔工作都不願意做,公益活動幾乎不參加,沒有合作精神,沒有互助意識,沒有奉獻意識,沒有集體意識。我行我素,「我」是一切行動的核心。看到這些現象,導師很著急,大聲指責:「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在非正常的環境下,要建立正常的秩序是很難的。
但是,要沒有正常的規范,不堅持正常的原則,事情只會進一步惡化,最後到不可收拾。
我們社會今天的很多事情,正在沿著這個方向逐步實現。很多方面,是我們自毀長城。不正常教育的惡果,最後最大的受害者是學生,是支付學生培養費用的家長,還有社會。
導師呼籲優秀的學生。
學生呼籲稱職的導師。
教學相長的一對,真的成了冤家了嗎?
周五的最後一次組會上,還是忍不住說了幾句帶情緒的話。
我們提倡生活快樂,環境寬容,氣氛友好,自由探索,自我約束,但不希望看到的是,寬容的環境給大家造成了傷害,生活快樂的理念讓大家荒廢了學業,幾年下來的結果是:學生不快樂,導師也不快樂。
如果想走科研這條路的同學,還是建議要充分利用研究組的條件,利用實驗室的條件,利用研究所的條件,利用科學院的條件,盡量主動去多做些實驗,多做有質量上檔次的實驗,做重要的問題,獲得一些好的結果,發表高質量的文章,為自己的以後鋪路。不希望走學術這條路的同學,要按照培養計劃,按部就班,完成計劃內容,學點真知識,掌握點真技術,高高興興、圓圓滿滿畢業,去追求新的生活。
前幾天在山東大學進行招生宣傳的時候,我說我們的培養理念是:
研究生要:生活愉快,身心健康,學業有成。
不管學生,還是導師,恪守職責是第一要求。Self-motivation 是理想狀態,也是應該的狀態。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才會主動,才會有興奮感,才會沒有功利性。只有Self-motivated, 學生才能做嚴格的實驗,寫嚴格的文章,才會珍惜自己的機會和時間,導師才能肯花費時間和精力去培養研究生,去踐行教學相長。
這樣才會實現真正的「生活快樂,身心健康,學業有成」。
㈡ 如何有效處理師生沖突
在師生的相處過程中,免不了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或沖突,問題處理得當,會加深師生情誼,促進後續工作有效開展,倘若處理不好,會進一步惡化師生關系,對後續教育產生嚴重影響。值得我們認真思考。1.樹立正確的學生觀。 一個老師的學生觀,就是我們如何看待學生。學生是一個個處於人生發展成長期的,有思想、有觀念的鮮活個體。他們有著自己對周圍世界的探索、了解、認識和看法,由於心智的不夠成熟和社會閱歷的不足,他們對周圍人、事、環境的看法和自己的言行舉止不可避免地會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 作為老師,我們要允許學生出現「成長性」的不足或者「幼稚」,甚至是「不可理喻」,把它們看作是學生成長中的一個現象或者一個部分。只有我們接納了學生,我們才可能了解學生想法、看法和困惑,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從「抗爭」的狀態中走出來,以更加理性、積極和有效的方式應對自己遇到的問題。 (1)我們批評學生要留有餘地,不能把學生的錯誤與學生的人品人格混為一談;不能因為學生犯了幾次錯誤就據此對這個學生下結論、貼標簽;不能從人格人品上否定學生,把學生至於絕望境地。否則就免不了出現學生的「拚死抵抗」。 (2)改變對學生的認識和看法。正在成長的少年兒童也難免犯錯誤,所以老師要盡力善待學生的缺點和錯誤,並努力通過優點的發現去促進學生成長。 (3)允許學生犯錯誤,不等於縱容學生犯錯誤、干壞事。允許學生犯錯誤,是承認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犯錯誤是客觀存在的,有的甚至是難以避免的,但這樣不等於說老師可以等閑視之,任其發展。相反,應通過適當的方式激發學生內在的能量去認識和改變自己不適當的行為。 (4)老師不一定永遠正確。老師首先是一個普通人,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一個普通人,然後才是一個老師。所以,我們有時也會有些不合適或者錯誤言行,這是正常的。不因為我們是老師就沒有或者不允許別人提及,或者為了面子也要硬撐下去,致使沖突升級。作為老師,要努力減少不合適的言行,但如果出現了,一個知錯敢認、知錯能改的老師也同樣可以成為一個受學生尊敬和歡迎的人。2.接納學生,用肯定、認可和引導代替指責、訓斥。 與人交往和互動中我們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如果一個人接受我們、理解我們,我們就會願意跟他交往和相處,否則就不願意和他交往相處,甚至會有意地遠離或排斥。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自我觀念和獨立意識越來越強,他們希望能被周圍的人尤其是師長認可、肯定,加上正值青少年期的學生是情緒與行動極易沖動的時期,指責、訓斥或者一些過激的行為可能不僅達不到我們原有的目的,而且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導致沖突。 在發生師生沖突的時候,老師要願意花時間去聆聽學生的真實感受,衷心接納學生的意見與感受,並進一步樂於幫學生找出問題的症結、解決問題,而不是,急於表達自己的看法,急於告訴學生應該怎麼去做。這樣不僅有利於沖突的澄清和處理,也有利於師生關系的進一步優化。3.尊重學生,堅持讓學生把話說完。 在教育教學中,聽話的學生常常討老師的喜歡,愛「頂嘴」的學生卻往往遭到老師的訓斥。在出現問題尤其是發生沖突時,這些「經常被批評、訓斥」的學生往往會被有意無意地被剝奪了解釋的權利。其實,學生犯了錯誤試圖找出理由,是為了求得老師對自己的諒解,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老師武斷地阻止學生申辯,學生會認為老師不相信自己。同時,對老師這種蠻橫的做法,學生雖不敢言,但內心不服,以後學生即使被誤解也不會再申辯了。從表面看,好像學生被征服了,老師的批評有了效果。其實,學生會由此形成一種敵對心理:表面上忍氣吞聲地對待老師的訓斥,實際上把訓斥當成耳邊風,甚至在內心深處生出了更多的怨恨。而且,一旦種下逆反的種子,沖突就在所難免了。4.當師生發生沖突時,作為老師一定要努力保持冷靜,切不可大發雷霆。 在發生師生沖突尤其是突發性事件時,一般老師習慣迅速處理。但此時可能我們和學生都處在生氣、壓抑、不滿等負性情緒之中,此時急於處理問題難免說出過激的話,做出過激的事。此時,面對師生沖突,作為老師首先要保持冷靜,切不可跟著感覺走,大發脾氣或者一走了之。而是要先試著處理自己內心冒出來的情緒,在短暫的停頓、深呼吸或借著板書的機會讓自己內心的情緒得以平靜。切忌用過激的言語和行為進一步激化矛盾,當然也不能用體罰的方式解決沖突,而應迅速考慮引起沖突的原因,採取適當的方式加以應對。 在處理與學生的沖突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學生正在極度恐懼、傷心的時候不要處理。現在的中學生獨生子女比較多,整體上講挫折承受力不強,在重大失誤面前會產生非常脆弱。有時會做出反常,甚至出格的事來。此時老師如果非要窮追不舍,有可能會產生意料不到的嚴重後果。 (2)上課之前的事不要急於處理。上課之前,時間緊張,處理問題可能會應學生上課的狀態和情緒,甚至因為老師處理而在急躁中出現簡單、粗暴。如果不是非立刻解決不可,一定要緩一緩。 (3)放學之前不要急於處理。5.多方攜手形成教育的合力,但努力靠自己解決問題。 有些老師在遇到學生的頂撞、不服從管理等不當行為時,習慣找領導給學生處分或者喊家長來教訓孩子。這種做法有時看來是「有效」的,好像學生「順服了」,但在學生心裡卻可能會認為老師無計可施。他反而會有「得勝」的感覺,瞧不起老師,使師生矛盾無法真正解決。所以,作為生活老師,如果可能,還是努力把問題化解在自己那裡,而不是直接交由班主任或教育處處理,那樣可能表面上解決了問題,省了心,實際上卻可能造成師生間的隔閡,或者引起學生的不滿,為以後的管理埋下禍根。 當然,對於一些重大矛盾需要學校、領導、家長配合也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在學生教育過程中我們要和班主任加強溝通,攜手努力,形成教育的合力。當然,這種合力的形成和作用的發揮更多地還是在日常教育過程中而不是在發生沖突或者學生出現問題之後。如果是一種後續的教育手段要注意試著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問題,讓他意識到大家希望他能有一個更好的發展,而不是聯合起來「整治」他。6.快刀斬亂麻,但不能一斬了之。 有時一些突發的事件或沖突需要立即加以控制和處理,否則就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此時,就需要老師「快刀斬亂麻」,先通過提高聲音、大聲呵斥、強行控制等手段穩住局勢。此時控制住了局面,可能學生的一些行為舉止也停止了,但事情並沒有解決。作為老師,要在雙方平靜的狀態下,與學生深入的溝通和交談,讓學生明白問題出在了哪裡?該如何解決?老師又為何要採取那種方式?從而在交流和溝通中讓問題得以真正的化解。中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逆反心理很強,「硬」的批評後,還需「軟」的教育。讓學生通過老師持續的教育和自身的反省,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加以改正;反思所處理問題的方法和分寸是否恰當,如不恰當,就要採取各種措施進行補救。7.講究學生教育的藝術。 (1)體面地退一步。 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這句話也適應於師生矛盾沖突的解決。特定情況下,老師理智地讓一步,不但不會損失老師的尊嚴,反而會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因為當我們都處在情緒之中時,是沒有辦法真正解決問題的,如果都帶著情緒去處理還會讓沖突升級,讓情況變得更糟。 師生矛盾沖突後,應該說沒有贏家,損失最大是老師,所以果斷地結束沖突是明智之舉。也就是說,在沖突進入初始階段,老師就該果斷地結束。不要與學生爭一時之高低。沖突時間越長,老師損失越大,即使是勝了,也是慘勝。 (2)適當運用肢體語言。 老師在與學生溝通時,是直接面對學生的,點頭和微笑可用來表示對學生的關切,有時用一些肢體語言,效果會更好。所以,微笑、點頭、輕輕拍拍學生的肩膀等都是一種溝通。但要注意的是,對於中學階段的孩子盡可能的不要摸他們的頭,尤其是男孩子,隨著學生成人感的增強,這個動作會讓他們感覺老師還是把他們當作小孩子,內心會出現不舒服的感覺。 (3)尊重學生,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中學時期是自尊心很強的時期,同時因為閱歷、心智不夠成熟等原因不能正確的對待別人的看法和評價。作為生活老師,我們在管理中要對事不對人,學生出了問題之後具體地告訴學生問題出在哪裡了,為什麼出了問題,然後努力引導他去解決問題。切忌用諷刺、挖苦等方式去批評、指責學生,或者因為一件事或出了幾次問題就給學生下結論、貼標簽,什麼沒出息、沒臉沒皮等等的話不要說。 (4)要把帶有指責意味的「你」改成表述、說明的「我」。 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讓學生感覺到老師是想讓他明白事情和道理,而不是在指責他。 (5)肯定和認可會讓學生更充滿干勁。 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我們不能有意無意地要求不同的學生都能達到一個標准,對學生表現出來的一些好的行為要及時、公開的提出來,而批評一般不宜公開。 (6)說有效的不是應該的。 在教育教學中,要說有效的不是應該的。按照要求和常理而言,學生做的一些事情的確是不合適的,但我們教育和管理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知道不合適(很多時候學生也已經明白),也不是批評、訓斥學生,而是讓學生能夠改正不適當的行為。所以,我們應當努力說有效的,就是能讓學生聽進去,觸動學生內心並願意努力去克服和改正。在管理和引導學生的過程中我們要多做正性的引導,少做負性的批評。 去喝酒的男人…… 你就不能學點好! 不要想紅色的蘋果;想綠色的葡萄。8.以正確的老師威信影響學生。 老師在處理沖突時,要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公平、公正、合理地處理沖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老師威信沒有強迫的意思,也沒有強制性的力量。它不只是權力,它是學生對老師的尊重,是學生對老師的報答,是學生對老師的評價。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的老師為了樹立其威信,採用「高壓」的手段,動輒恐嚇、斥責、挖苦或體罰學生,結果適得其反。學生敢怒而不敢言,就會形成反感情緒,這種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導致心理危機或者爆發出來產生師生沖突。9.加強溝通,增進理解。 老師與學生溝通之間,需多花點時間去了解學生,可利用各種正式或非正式的機會與學生閑聊,詢問是否有學習或生活上的困難。老師真心樂意去幫助學生,必會讓學生感受到溫馨、親切,自然會想多親近老師。 溝通是構建和諧、理解型師生關系的基礎。只有通過交流,交談,交心,才能做到師生之間的相互理解、相互融合。而溝通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師生之間只有通過各種活動和交往,進行情感聯絡及信息交流,才能化解矛盾,增進理解,減少沖突的發生。 良好的關系是一筆財富,更是一種有效的教育資源。在孩子和父母之間是這樣,在師生之間也是這樣。而良好關系的建立是以彼此了解,並能逐步實現互相理解為基礎的。所以,作為教師,平時要注意和學生的溝通。10.與家長保持順暢的溝通。 在學生的成長中,教師和家長的責任雖然不同,但在學生管理和教育中的方向和目標是一致的,在管理中我們要在和家長的溝通中形成家校的合力。所以,作為教師要多跟家長進行溝通,互通信息,而不是等到學生出了問題或者出了自己處理不了的問題再去找家長。沒有哪個家長喜歡聽別人說自己孩子不好,等到出了問題再去找家長也會影響我們跟學生的關系和相處。 在與家長的溝通中,遇到問題時我們要如實地說明問題,說出自己的看法、分析和意見;此外,我們更要說明學生好的變化和和進步,讓家長了解學生的狀況、變化並對他們進行肯定和表揚。11.用幽默化解問題。 學生出現一些不符合要求和規定的行為總是難免的,但不同的處理方式帶來的效果卻可能有很大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如果我們因為一個學生的問題而多次或長時間糾正或者批評,不但被批評者會有情緒,其他的同學因為受影響而出現情緒,甚至對老師產生意見。如果我們用點幽默的話,有些問題可能就在無形中被化解了。 某班有個學生在上課時總是下意識地會用手敲擊桌面,聲音很響,影響了別的同學也影響了老師講課,盡管被多次批評,但他有時還是會下意識地去敲。一天,在新來的語文老師的課上,他又開始敲了。語文老師聽了之後沒有直接批評他,而是說:哦,我們的課上還有伴奏,同學們真是多才多藝!不過呢,現在暫時不需要伴奏,等需要的時候我會告訴大家的,好嗎?聽了老師的話,那個同學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12.真誠對待學生,真心關愛學生。 和其他老師一樣,作為生活老師我們也要真誠地對待和關愛學生,這樣我們才能和學生更好地相處。當我們真心對學生好的時候學生是可以感知到的,盡管有時他們還會和我們鬧情緒,但當學生感到老師的真心時他們不會和老師起大的沖突。在學生遇到問題時,如果有可能我們在教育的同時也要給他們提出可行的方法和建議。13.人前表揚,人後批評 作為生活老師,在宿舍管理過程中批評學生是難免的,但要注意的是盡可能地做到人後批評。中學時期是自尊心和自我意識迅速增強的時期,他們很在乎別人尤其是同齡人的看法,都希望給別人留個好印象。所以,一般情況下不要在很多同學之前批評人。而對學生進步和好的表現的表揚則要當著大家的面進行,表揚應當是如實的、具體的,這樣會更容易出動學生的內心。盡管有人可能對批評或表揚好像沒有什麼反應,但其內心還是會出現不好的或者好的體驗和情緒,當體驗和情緒出現時,影響就已經發生了。14.就事論事,不要秋後算賬。 在宿舍管理中,學生出現問題之後我們批評教育學生是正當的,但要就事論事,說清楚事情和方法就行了,切忌就事論人,因為某件事或幾件事就對學生下結論、貼標簽。 另外遇到問題要採取適當方式及時處理,不要把學生的問題攢到一起處理,或者把某個學生的問題積累起來「秋後算賬」。這樣做一是不利於學生問題的解決,延誤教育的機會;二是容易導致發火、貼標簽等行為。15.抓好養成教育。 在教育教學中養成教育是很重要的一項教育內容,就是從入校開始就讓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作息等習慣,當學生逐步適應之後,出現的問題就會越來越少。可能最初的時候會有些費神費力,但當學生習慣養成之後就可以少花費精力了。 (來源: 平靜的海洋)
㈢ 師生發生了矛盾沖突,怎麼辦
師生發生了矛盾沖突, 首先,要對沖突事件採取冷處理。 所謂的冷處理是指當學生和老師發生了矛盾沖突之後,作為班主任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首先給整個事件降溫,避免矛盾沖突的進一步升級或擴大。這 個時候,矛盾剛剛發生,當事人雙方都在氣頭上,無論班主任是站在學生的一邊還是站在老師的一邊去處理問題,都不會得到較好的效果。不要因為是學生的錯誤, 而對學生大聲呵斥、上綱上線: 你敢頂撞老師、不服管教,我要學校開除你!;也不要立即找學生家長告 狀或把學生交到政教處,因為大部分敢於和老師發生矛盾的學生決不會就這樣輕易臣服,即使當時迫於學校、家長的壓力而就範,由於沒有真正從思想上解決問 題,就會在師生之間埋下再次發生矛盾沖突的隱患。也不要因為是老師的言語、行為不當而在學生面前質疑老師,使老師的威信盪然無存。輕易地採取一些過激的方 式,幾乎沒有任何的教育效果,反而常會把事態無端擴大,不好收場。要給當事人一定的時間 ,先讓雙方的情緒穩定下來,自行反思。待雙方的情緒穩定後,再進行解決。 其次,要深入調查,找到症結,因勢利導,恰當處理。 冷 處理期間,要通過找班級其他學生談話、走訪班級任課教師等方式,深入了解整個事件發生的起因和經過,找到發生沖突的症結所在,然後對症下 葯,恰當處理。矛盾沖突的起因往往都是小事,但是沖突背後的原因卻通常較復雜,師生雙方可能都有一定的問題。和學生交談的時機應該是等他冷靜之後。盡 可能選擇一個合適的時間、以學生能接受的方式,給學生一個反思的機會、感悟的機會,並給學生一個認錯和改正的機會,讓學生真正從內心深處認識到自己的錯 誤。不論什麼事情,只要是自己能解決的,就沒有必要再擴大到學校,更不要去找家長。 最後,要當好任課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情感聯絡員。 老師和學生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決定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矛盾沖突是暫時的,是容易化解的。之所以產生矛盾沖突,主要是因為老師和學生之間溝通不夠,不能相互理 解。這時,班主任一定要當好任課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情感聯絡員,可利用多種形式,如:書信、班級留言、小紙條等,及時向當事人雙方傳達對方的內心所想及 歉意,矛盾便可順利解決。 平時,班主任還要注意多創造一些任課老師和班級同學的接觸機會,如:在開班會或舉行班級活動時邀請各科任課教師參加等,加強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溝通和理解,降低老師和學生發生矛盾沖突的可能性。
㈣ 新時代下,師生發生沖突的原因有哪些
有老師說,課堂上學生睡覺現象,翹課現象,很普遍了。
有老師說,現在的學生缺少禮貌和對老師的尊重。
有老師說,我想辦法給學生高待遇,有時候甚至自己掏腰包額外給補貼,可一旦不給了,學生就撂挑子不幹了。
老師說,現在的學生太自私了,只考慮自己,很多方面是得寸進尺。
也有老師說,憑良心上課,盡量做個盡職的老師吧。
有老師說,看到學生上課的眼神,就沒想激情和熱情。
有老師說,我早就看透了,再努力都沒有效果。
有老師說,我對學生掏心掏肺的,怎麼稍不如意就翻臉呢?現在的學生怎麼都這樣啊。
有老師說,我花費了太多的精力和時間,可是學生沒有任何長進,甚至就是聽不進去,我都泄氣了。
還有老師提醒:對學生千萬別摻雜感情因素,否則你一定會後悔。
有導師提醒:導師只負責學生的學術就是了,其他的不要去管。
… …
同樣,學生也有很多的苦水和抱怨。
有學生說,導師幾乎不管他們的研究情況,除了催結果,就是催論文。
有學生說,他們幾乎見不到導師的面,也從未與導師交流過。
有學生說,導師沒有任何指導水平,卻喜歡指手劃腳。
有學生說,導師從不管我們的死活,導師就是包工頭和監工。
有學生說,學了幾年,什麼都沒有學到,什麼技術也沒有學到。
有學生說,讀了幾年研究生,對科研一點興趣都沒有了,早畢業早解脫。
有學生說,我是看透了,混的導師和學生太多了。
…. ….
新時代學生的個性和思想,對導師的思想和觀念等很多方面是很大的挑戰,對導師的很多行為和理念上無疑具有很大的沖擊。
那麼,面對新時代的青年學生,導師該怎麼辦呢?導師必須在思想和理念上進行調整,那麼該如何調整自己呢?
喪氣嗎?
厭煩嗎?
抱怨嗎?
謾罵嗎?
隨他去嗎?
多數導師一定不會這樣做的。
基本原則還是要堅持的。
職業底線還是要有的。
規矩還是要執行的。
該嘮叨的,還是要嘮叨下去。
除了該說的該做的,對有些學生,要多說。對有些學生,少說。對有些學生,也可以不說。
針對當今學生出現的一些現象,有些導師產生一些疑惑和不解,甚至有些怨氣,很多時候是由於導師沒有認真去觀察和思考學生的變化。基本問題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終極原因要追問下去,確實是很難的,最後還是到了社會大環境和教育體制方面。
我是逐漸懂了學生們的心思。
所以,任何事情,他們會有很多很多的理由和解釋。有些是理由,有些是推辭,有些是詭辯。很多時候,學生的理由是自我解嘲,或自我推脫吧。有些我相信,有些我遲疑,有些我不說,有些我暗笑。畢竟,他們年輕。所以,就會有些提醒,警示,建議,告知,甚至規定。
曾讀過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的一段話:我們的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大批「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道,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污吏危害更大。我們的教育體制,正在培養大批這樣的」有毒的罌粟花「。讀著,很有同感,也不免心痛。
在一次電視上,又聽了錢教授對「什麼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解釋,他舉了一個例子,他說:比如,有學生非常注意聽課,會說,「『錢教授,您課講得真好」,好在哪裡,都能講到點子上。那我對他的好感與日俱增。到第四天,他說,我想去美國留學,希望您能寫推薦信。我欣然寫了。(寫推薦信的)第二天,人就不見了... 這就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這只是一個方面。導師意識到了,該如何做才好呢?很多時候是沒有答案的。按照傳統的思維,很多時候是事與願違,到頭來是失望。
有導師看到,學生連起碼的實驗室衛生意識都沒有了,連自己辦公室的清潔工作都不願意做,公益活動幾乎不參加,沒有合作精神,沒有互助意識,沒有奉獻意識,沒有集體意識。我行我素,「我」是一切行動的核心。看到這些現象,導師很著急,大聲指責:「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在非正常的環境下,要建立正常的秩序是很難的。
但是,要沒有正常的規范,不堅持正常的原則,事情只會進一步惡化,最後到不可收拾。
我們社會今天的很多事情,正在沿著這個方向逐步實現。很多方面,是我們自毀長城。不正常教育的惡果,最後最大的受害者是學生,是支付學生培養費用的家長,還有社會。
導師呼籲優秀的學生。
學生呼籲稱職的導師。
教學相長的一對,真的成了冤家了嗎?
周五的最後一次組會上,還是忍不住說了幾句帶情緒的話。
我們提倡生活快樂,環境寬容,氣氛友好,自由探索,自我約束,但不希望看到的是,寬容的環境給大家造成了傷害,生活快樂的理念讓大家荒廢了學業,幾年下來的結果是:學生不快樂,導師也不快樂。
如果想走科研這條路的同學,還是建議要充分利用研究組的條件,利用實驗室的條件,利用研究所的條件,利用科學院的條件,盡量主動去多做些實驗,多做有質量上檔次的實驗,做重要的問題,獲得一些好的結果,發表高質量的文章,為自己的以後鋪路。不希望走學術這條路的同學,要按照培養計劃,按部就班,完成計劃內容,學點真知識,掌握點真技術,高高興興、圓圓滿滿畢業,去追求新的生活。
前幾天在山東大學進行招生宣傳的時候,我說我們的培養理念是:
研究生要:生活愉快,身心健康,學業有成。
不管學生,還是導師,恪守職責是第一要求。Self-motivation 是理想狀態,也是應該的狀態。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才會主動,才會有興奮感,才會沒有功利性。只有Self-motivated, 學生才能做嚴格的實驗,寫嚴格的文章,才會珍惜自己的機會和時間,導師才能肯花費時間和精力去培養研究生,去踐行教學相長。
這樣才會實現真正的「生活快樂,身心健康,學業有成」。
㈤ 學生和老師吵架的原因
一、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因素是師生沖突產生的間接原因,家庭的經濟狀況、家長的受教育程度、家長與學生的溝通狀況等都是影響師生沖突的因素。學生與家長之間的沖突是產生師生沖突的誘因。與家長溝通順暢,家庭教育方式較民主的孩子與教師的關系大多比較和諧。反之,與家長缺少溝通或是家庭教育方式比較獨斷的孩子與教師發生沖突的頻率一般較高。
二、教師方面的原因
作為教育教學互動的交往主體,教師是引起沖突的主要因素。即越是責任心強,有敬業精神的教師與學生發生沖突的頻率越高,反而那些對學生的錯誤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缺少責任心的教師卻很少與學生產生沖突。教師方面造成師生沖突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傳統的教育觀念引起的師生沖突。即傳統的「師道尊嚴」的影響與當代學生追求「自 我意識」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所引起的師生沖突。二是師生之間的年齡差距所導致的師生沖突。由於教師與學生的年齡的不同,從而使他們在認識、興趣、思維、觀念上等都表現出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也必然導致二者之間的沖突。三是教師的職業素養和能力水平所引起的師生沖突。包括教師的管理水平、職業道德、思想觀念等問題。如教師缺乏組織教學的能力,法制觀念淡薄,對學生的教育缺乏耐心,教育方法不當等都會引起師 生之間的沖突。
㈥ 班主任如何處理師生沖突
摘要:師生沖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往往會帶來極壞的影響,影響了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甚至給師生造成了身體和心靈上的傷害。然而,若能處理好是師生沖突,能讓沖突帶來更多積極的影響,能夠加強師生進一步的交流和理解,形成良好的班級風氣,構建新型師生關系。文章通過兩個真實的故事,思考並總結了處理師生沖突的一些方法和技巧。若發生師生沖突,教師應本著公平、公正、合理以及尊重、關心學生的態度,機智、冷靜、靈活地加以處理,使師生關系保持和諧融洽。關鍵詞:處理;師生沖突;師生關系 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造成了教師和學生的不理解、不和諧,嚴重的還會帶來師生沖突。師生沖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往往會帶來極壞的影響,影響了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甚至給師生造成了身體和心靈上的傷害。然而,若能處理好是師生沖突,能讓沖突帶來更多積極的影響,能夠加強師生進一步的交流和理解,形成良好的班級風氣,構建新型師生關系。在沖突中學會正確處理沖突,在沖突中學會溝通合作,在沖突中成長,這對師生雙方都有益處。一、故事與反思【故事一】 有一段時間,班上的學生迷上了踢毽子,每到下課時間,就三五成群的在教室、走廊、儲物室等地方踢毽子,本來學生適當做些運動是好事,但是,有時上課鈴響了,還是停不下來,加上地方狹小,有安全隱患,盡管已經向他們說過在教室踢毽子的不好影響,但他們還是停不下來,於是,我不得不下禁制令,並宣布凡是看到他們在走廊、教室、儲物室踢毽子,就立即沒收毽子。沒收了三四個毽子後,踢毽子的情況看似有了明顯好轉。一天課間,我到教室巡查,還沒到門口,就聽到有學生在向課室里同學喊:「老師來了,老師來了,別踢了……」這群孩子竟然跟我玩起了「貓捉老鼠」的游戲,我快步走到教室,果斷的把毽子沒收了,幾個同學跑上來說這是班上最後一個毽子了,踢毽子能幫助他們調節緊張的學習氣氛,希望我能還給他們,並保證不會再在教室踢毽子了,我沒有同意,正當我拿著毽子往外走時,忽然聽到背後有人大聲說到:「收走吧,收走一個,我們每個人買10個回來,繼續踢!」隨後是一陣起鬨聲,作為一名教師,學生竟用這種語氣對自己說話,讓我既傷心又氣憤,「你出來!」我對向我喊話的那個學生叫到,可他卻繼續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這時,上課鈴響了,雖然憤怒,但我還是努力抑制住情緒回辦公室。 回到辦公室,我越想越氣,雖然曾聽黃姓初中的同學說過他的脾氣很暴躁,並且很驕傲,但自從他來到我班上,我對他的印象還是挺好的,還會時常找他聊天,除了對他的學習進行指導外,還支持他發展自己唱歌、跳舞方面的特長。可是,他現在怎麼能用這樣的態度對我呢?仔細回想,學段考後,小黃就好像變了一個人,上課自己做自己的,很少聽老師講課,也不再積極回答問題,作業也交得不勤了,很少和同學講話,做事顯得很急躁。看著他學段考成績,他一直挺有自信的數學和生物都考得很不理想,竟然排到了班上最後一名。他竟然會是最後一名,這很是讓我和其他科任老師吃驚。我想,他可能也是難以接受考了倒數第一吧,所以近期才會比較情緒化。 下課後,我到班上,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很鄭重的對小黃說:「請你出來一下,我有些東西給你。」大家都很吃驚的看著他,他自己也很吃驚,隨即離開了座位,隨我走了出來。我把他帶到走廊邊,問他是否知道自己的學段考排名,他低著頭,輕輕地「嗯」了一聲,卻並沒有繼續言語。我不以為然,先開了口。向他道歉,說沒有及時找他分析期中考情況,是我沒做好。他聽到後,有點吃驚,抬起頭來,也有點不好意思的說:其實這次沒考好主要是因為我,平常很隨意,學習不踏實,我相信,下次不會再這樣差了。談話的主要內容是學習和如何調整狀態,最後,他跟我說他沒有想頂撞我的意思,我把毽子給了他,讓他帶回班上去。並開玩笑似的問他:「你知道該在什麼地方踢毽子的吧?」他笑了笑:「當然知道了。」 從那次事件以後,小黃對待學習踏實了許多,學習態度有了明顯的轉變,也會主動去問老師問題了,再也沒有見到他在教室踢毽子。其他同學在教室踢毽子的現象也沒有了。 一天,我回到辦公室,驚奇的發現桌上有一個信封,這會是誰寫的呢?我帶著好奇打開了它,原來是十張精美的樹葉書簽和一封簡訊。信上寫到:「老師,還記得嗎?我曾說要叫每位同學買10個毽子回來踢那樣氣你的話,我的不懂事,讓您傷心了,也讓您費心了。生物課上,您教了我們如何製作樹葉書簽,今天願我親手製作的十枚書簽,讓你開心,祝新年快樂!您的學生:小黃」拿著這小禮物,我的心上流過一道暖流,這是屬於思想碰撞之後的師生心中特別值得珍惜的小幸福! 總結與反思:與學生構建良好的關系,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礎和重點,然而,在與學生的長期接觸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沖突存在,面對沖突,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冷靜,不沖動,要應控制住局面,避免沖突惡化;2、深入了解情況,從各方面分析沖突的原因,每一個沖突背後往往都有一些深層的原因;3、真誠對待學生,教師先找自身的問題,不妨先向學生道歉,贏回學生的信任;4、尊重學生,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用寬容的心對待學生,感染學生。在平常工作中,我們更應該注意防範師生沖突的發生,特別要多關注一些特殊學生的變化,留心學生的一些異常行為,並及時解決,樹立良好的班風。 【故事二】 一天課間,化學老師氣沖沖的來的我的面前,把一本武俠小說放到我桌上,說道:「你們班的彭××上課一直看小說,我走過去把他的書收了,他竟然還對我說『你拿走吧,反正我也看完了』,這傢伙膽子也太大了。」我也有點吃驚,彭××平常是一個害羞的學生,怎麼會在課上和老師頂撞呢?看著化學老師為了我們班的學生生這么大的氣,我挺慚愧的,一邊安慰她,一邊想著要怎麼處理這件事。 彭××平常表現也不差,就是在學習上很任性,因為他父親是數學教師的緣故,他很熱衷於數學,除了數學,其他科目都很不理想。為了避免他覺得化學老師一下課就來我這里告狀,我決定過兩天再找他,在這期間,讓他可以冷靜一下,順便也可以利用這段時間來充分了解和分析這件事情。 經過兩天的調查,基本上弄清楚了沖突的前因後果,主要是彭××有厭學情緒在作怪,其實一開始他也想學好化學,但是因為基礎不好,不會的問題又不向老師請教,問題越積越多,他自己也很緊張,後來轉而討厭學習化學,另外,據同學反映,他對化學老師也有一些偏見。我找他聊了那天化學課上的事,一開始他還是一副無奈和無辜的樣子,後來我表示很理解他現在的心情,說出了他現在的苦惱,再讓他換位思考,想想化學老師為我們班做的貢獻,他的父親也是一個為了學生付出很多的人,假如他父親的學生在課堂上頂撞他父親,他心情是如何。最後,他表示他的做法確實不對,並提出主動去找化學老師道歉,以後不放棄任何一科。這件事情以後,我在班上開展了以「理解」為主題的班會,用換位思考等方法,讓學生學會理解父母,理解老師,尊重父母和老師。盡量避免這次沖突影響到化學老師在學生中的威信。 總結與反思:處理科任老師與學生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也是班主任的工作內容之一,班主任應該盡力協助科任老師在學生中樹立威信,這樣學生才更容易喜歡科任老師,學好各學科。在遇到學生與科任老師發生沖突時,班主任可以這樣去做:1、先讓科任老師冷靜下來,一起協商處理辦法;2、多方位了解沖突經過,以便有正確的認識和公正的處理方法;3、給學生一定時間冷靜和反思,然後再引導學生正確分析和認識此次沖突,讓他們不因為這次沖突留下不好的記憶,或者擔心科任老師對他們有偏見;4、若是在課堂上發生的沖突,要向其他學生有個說明,讓他們也能正確認識該沖突,並能從中受到教育。 當然,學生與科任老師的沖突不一定都要班主任介入,所以班主任也要判斷清楚哪些沖突需要介入,哪些不需要。 二、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應正確對待師生沖突,正確處理沖突,在沖突中進步和成長。若發生師生沖突,教師應本著公平、公正、合理以及尊重、關心學生的態度,機智、冷靜、靈活地加以處理,使師生關系保持和諧融洽。 參考文獻查嘯虎. 理解型師生關系及其構建[J]. 教師教育研究. 2006(1).田國秀. 師生沖突的概念界定與分類研究[J]. 教師教育研究. 2003(11)魏書生. 班主任工作漫談[M]. 灕江出版社,1993. 七星遊客 黃屹嫻
㈦ 如何化解師生沖突
在師生的相處過程中,免不了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或沖突,問題處理得當,會加深師生情誼,促進後續工作有效開展,倘若處理不好,會進一步惡化師生關系,對後續教育產生嚴重影響。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1.樹立正確的學生觀。 一個老師的學生觀,就是我們如何看待學生。學生是一個個處於人生發展成長期的,有思想、有觀念的鮮活個體。他們有著自己對周圍世界的探索、了解、認識和看法,由於心智的不夠成熟和社會閱歷的不足,他們對周圍人、事、環境的看法和自己的言行舉止不可避免地會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 作為老師,我們要允許學生出現「成長性」的不足或者「幼稚」,甚至是「不可理喻」,把它們看作是學生成長中的一個現象或者一個部分。只有我們接納了學生,我們才可能了解學生想法、看法和困惑,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從「抗爭」的狀態中走出來,以更加理性、積極和有效的方式應對自己遇到的問題。 (1)我們批評學生要留有餘地,不能把學生的錯誤與學生的人品人格混為一談;不能因為學生犯了幾次錯誤就據此對這個學生下結論、貼標簽;不能從人格人品上否定學生,把學生至於絕望境地。否則就免不了出現學生的「拚死抵抗」。 (2)改變對學生的認識和看法。正在成長的少年兒童也難免犯錯誤,所以老師要盡力善待學生的缺點和錯誤,並努力通過優點的發現去促進學生成長。 (3)允許學生犯錯誤,不等於縱容學生犯錯誤、干壞事。允許學生犯錯誤,是承認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犯錯誤是客觀存在的,有的甚至是難以避免的,但這樣不等於說老師可以等閑視之,任其發展。相反,應通過適當的方式激發學生內在的能量去認識和改變自己不適當的行為。 (4)老師不一定永遠正確。老師首先是一個普通人,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一個普通人,然後才是一個老師。所以,我們有時也會有些不合適或者錯誤言行,這是正常的。不因為我們是老師就沒有或者不允許別人提及,或者為了面子也要硬撐下去,致使沖突升級。作為老師,要努力減少不合適的言行,但如果出現了,一個知錯敢認、知錯能改的老師也同樣可以成為一個受學生尊敬和歡迎的人。
2.接納學生,用肯定、認可和引導代替指責、訓斥。 與人交往和互動中我們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如果一個人接受我們、理解我們,我們就會願意跟他交往和相處,否則就不願意和他交往相處,甚至會有意地遠離或排斥。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自我觀念和獨立意識越來越強,他們希望能被周圍的人尤其是師長認可、肯定,加上正值青少年期的學生是情緒與行動極易沖動的時期,指責、訓斥或者一些過激的行為可能不僅達不到我們原有的目的,而且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導致沖突。 在發生師生沖突的時候,老師要願意花時間去聆聽學生的真實感受,衷心接納學生的意見與感受,並進一步樂於幫學生找出問題的症結、解決問題,而不是,急於表達自己的看法,急於告訴學生應該怎麼去做。這樣不僅有利於沖突的澄清和處理,也有利於師生關系的進一步優化。
3.尊重學生,堅持讓學生把話說完。 在教育教學中,聽話的學生常常討老師的喜歡,愛「頂嘴」的學生卻往往遭到老師的訓斥。在出現問題尤其是發生沖突時,這些「經常被批評、訓斥」的學生往往會被有意無意地被剝奪了解釋的權利。其實,學生犯了錯誤試圖找出理由,是為了求得老師對自己的諒解,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老師武斷地阻止學生申辯,學生會認為老師不相信自己。同時,對老師這種蠻橫的做法,學生雖不敢言,但內心不服,以後學生即使被誤解也不會再申辯了。從表面看,好像學生被征服了,老師的批評有了效果。其實,學生會由此形成一種敵對心理:表面上忍氣吞聲地對待老師的訓斥,實際上把訓斥當成耳邊風,甚至在內心深處生出了更多的怨恨。而且,一旦種下逆反的種子,沖突就在所難免了。
4.當師生發生沖突時,作為老師一定要努力保持冷靜,切不可大發雷霆。 在發生師生沖突尤其是突發性事件時,一般老師習慣迅速處理。但此時可能我們和學生都處在生氣、壓抑、不滿等負性情緒之中,此時急於處理問題難免說出過激的話,做出過激的事。此時,面對師生沖突,作為老師首先要保持冷靜,切不可跟著感覺走,大發脾氣或者一走了之。而是要先試著處理自己內心冒出來的情緒,在短暫的停頓、深呼吸或借著板書的機會讓自己內心的情緒得以平靜。切忌用過激的言語和行為進一步激化矛盾,當然也不能用體罰的方式解決沖突,而應迅速考慮引起沖突的原因,採取適當的方式加以應對。 在處理與學生的沖突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學生正在極度恐懼、傷心的時候不要處理。現在的中學生獨生子女比較多,整體上講挫折承受力不強,在重大失誤面前會產生非常脆弱。有時會做出反常,甚至出格的事來。此時老師如果非要窮追不舍,有可能會產生意料不到的嚴重後果。 (2)上課之前的事不要急於處理。上課之前,時間緊張,處理問題可能會應學生上課的狀態和情緒,甚至因為老師處理而在急躁中出現簡單、粗暴。如果不是非立刻解決不可,一定要緩一緩。 (3)放學之前不要急於處理。
5.多方攜手形成教育的合力,但努力靠自己解決問題。 有些老師在遇到學生的頂撞、不服從管理等不當行為時,習慣找領導給學生處分或者喊家長來教訓孩子。這種做法有時看來是「有效」的,好像學生「順服了」,但在學生心裡卻可能會認為老師無計可施。他反而會有「得勝」的感覺,瞧不起老師,使師生矛盾無法真正解決。所以,作為生活老師,如果可能,還是努力把問題化解在自己那裡,而不是直接交由班主任或教育處處理,那樣可能表面上解決了問題,省了心,實際上卻可能造成師生間的隔閡,或者引起學生的不滿,為以後的管理埋下禍根。 當然,對於一些重大矛盾需要學校、領導、家長配合也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在學生教育過程中我們要和班主任加強溝通,攜手努力,形成教育的合力。當然,這種合力的形成和作用的發揮更多地還是在日常教育過程中而不是在發生沖突或者學生出現問題之後。如果是一種後續的教育手段要注意試著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問題,讓他意識到大家希望他能有一個更好的發展,而不是聯合起來「整治」他。
6.快刀斬亂麻,但不能一斬了之。 有時一些突發的事件或沖突需要立即加以控制和處理,否則就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此時,就需要老師「快刀斬亂麻」,先通過提高聲音、大聲呵斥、強行控制等手段穩住局勢。此時控制住了局面,可能學生的一些行為舉止也停止了,但事情並沒有解決。作為老師,要在雙方平靜的狀態下,與學生深入的溝通和交談,讓學生明白問題出在了哪裡?該如何解決?老師又為何要採取那種方式?從而在交流和溝通中讓問題得以真正的化解。中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逆反心理很強,「硬」的批評後,還需「軟」的教育。讓學生通過老師持續的教育和自身的反省,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加以改正;反思所處理問題的方法和分寸是否恰當,如不恰當,就要採取各種措施進行補救。
7.講究學生教育的藝術。 (1)體面地退一步。 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這句話也適應於師生矛盾沖突的解決。特定情況下,老師理智地讓一步,不但不會損失老師的尊嚴,反而會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因為當我們都處在情緒之中時,是沒有辦法真正解決問題的,如果都帶著情緒去處理還會讓沖突升級,讓情況變得更糟。 師生矛盾沖突後,應該說沒有贏家,損失最大是老師,所以果斷地結束沖突是明智之舉。也就是說,在沖突進入初始階段,老師就該果斷地結束。不要與學生爭一時之高低。沖突時間越長,老師損失越大,即使是勝了,也是慘勝。 (2)適當運用肢體語言。 老師在與學生溝通時,是直接面對學生的,點頭和微笑可用來表示對學生的關切,有時用一些肢體語言,效果會更好。所以,微笑、點頭、輕輕拍拍學生的肩膀等都是一種溝通。但要注意的是,對於中學階段的孩子盡可能的不要摸他們的頭,尤其是男孩子,隨著學生成人感的增強,這個動作會讓他們感覺老師還是把他們當作小孩子,內心會出現不舒服的感覺。 (3)尊重學生,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中學時期是自尊心很強的時期,同時因為閱歷、心智不夠成熟等原因不能正確的對待別人的看法和評價。作為生活老師,我們在管理中要對事不對人,學生出了問題之後具體地告訴學生問題出在哪裡了,為什麼出了問題,然後努力引導他去解決問題。切忌用諷刺、挖苦等方式去批評、指責學生,或者因為一件事或出了幾次問題就給學生下結論、貼標簽,什麼沒出息、沒臉沒皮等等的話不要說。 (4)要把帶有指責意味的「你」改成表述、說明的「我」。 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讓學生感覺到老師是想讓他明白事情和道理,而不是在指責他。 (5)肯定和認可會讓學生更充滿干勁。 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我們不能有意無意地要求不同的學生都能達到一個標准,對學生表現出來的一些好的行為要及時、公開的提出來,而批評一般不宜公開。 (6)說有效的不是應該的。 在教育教學中,要說有效的不是應該的。按照要求和常理而言,學生做的一些事情的確是不合適的,但我們教育和管理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知道不合適(很多時候學生也已經明白),也不是批評、訓斥學生,而是讓學生能夠改正不適當的行為。所以,我們應當努力說有效的,就是能讓學生聽進去,觸動學生內心並願意努力去克服和改正。在管理和引導學生的過程中我們要多做正性的引導,少做負性的批評。 去喝酒的男人…… 你就不能學點好! 不要想紅色的蘋果;想綠色的葡萄。
8.以正確的老師威信影響學生。 老師在處理沖突時,要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公平、公正、合理地處理沖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老師威信沒有強迫的意思,也沒有強制性的力量。它不只是權力,它是學生對老師的尊重,是學生對老師的報答,是學生對老師的評價。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的老師為了樹立其威信,採用「高壓」的手段,動輒恐嚇、斥責、挖苦或體罰學生,結果適得其反。學生敢怒而不敢言,就會形成反感情緒,這種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導致心理危機或者爆發出來產生師生沖突。
9.加強溝通,增進理解。 老師與學生溝通之間,需多花點時間去了解學生,可利用各種正式或非正式的機會與學生閑聊,詢問是否有學習或生活上的困難。老師真心樂意去幫助學生,必會讓學生感受到溫馨、親切,自然會想多親近老師。 溝通是構建和諧、理解型師生關系的基礎。只有通過交流,交談,交心,才能做到師生之間的相互理解、相互融合。而溝通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師生之間只有通過各種活動和交往,進行情感聯絡及信息交流,才能化解矛盾,增進理解,減少沖突的發生。 良好的關系是一筆財富,更是一種有效的教育資源。在孩子和父母之間是這樣,在師生之間也是這樣。而良好關系的建立是以彼此了解,並能逐步實現互相理解為基礎的。所以,作為教師,平時要注意和學生的溝通。
10.與家長保持順暢的溝通。 在學生的成長中,教師和家長的責任雖然不同,但在學生管理和教育中的方向和目標是一致的,在管理中我們要在和家長的溝通中形成家校的合力。所以,作為教師要多跟家長進行溝通,互通信息,而不是等到學生出了問題或者出了自己處理不了的問題再去找家長。沒有哪個家長喜歡聽別人說自己孩子不好,等到出了問題再去找家長也會影響我們跟學生的關系和相處。 在與家長的溝通中,遇到問題時我們要如實地說明問題,說出自己的看法、分析和意見;此外,我們更要說明學生好的變化和和進步,讓家長了解學生的狀況、變化並對他們進行肯定和表揚。
11.用幽默化解問題。 學生出現一些不符合要求和規定的行為總是難免的,但不同的處理方式帶來的效果卻可能有很大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如果我們因為一個學生的問題而多次或長時間糾正或者批評,不但被批評者會有情緒,其他的同學因為受影響而出現情緒,甚至對老師產生意見。如果我們用點幽默的話,有些問題可能就在無形中被化解了。 某班有個學生在上課時總是下意識地會用手敲擊桌面,聲音很響,影響了別的同學也影響了老師講課,盡管被多次批評,但他有時還是會下意識地去敲。一天,在新來的語文老師的課上,他又開始敲了。語文老師聽了之後沒有直接批評他,而是說:哦,我們的課上還有伴奏,同學們真是多才多藝!不過呢,現在暫時不需要伴奏,等需要的時候我會告訴大家的,好嗎?聽了老師的話,那個同學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
12.真誠對待學生,真心關愛學生。 和其他老師一樣,作為生活老師我們也要真誠地對待和關愛學生,這樣我們才能和學生更好地相處。當我們真心對學生好的時候學生是可以感知到的,盡管有時他們還會和我們鬧情緒,但當學生感到老師的真心時他們不會和老師起大的沖突。在學生遇到問題時,如果有可能我們在教育的同時也要給他們提出可行的方法和建議。
13.人前表揚,人後批評 作為生活老師,在宿舍管理過程中批評學生是難免的,但要注意的是盡可能地做到人後批評。中學時期是自尊心和自我意識迅速增強的時期,他們很在乎別人尤其是同齡人的看法,都希望給別人留個好印象。所以,一般情況下不要在很多同學之前批評人。而對學生進步和好的表現的表揚則要當著大家的面進行,表揚應當是如實的、具體的,這樣會更容易出動學生的內心。盡管有人可能對批評或表揚好像沒有什麼反應,但其內心還是會出現不好的或者好的體驗和情緒,當體驗和情緒出現時,影響就已經發生了。
14.就事論事,不要秋後算賬。 在宿舍管理中,學生出現問題之後我們批評教育學生是正當的,但要就事論事,說清楚事情和方法就行了,切忌就事論人,因為某件事或幾件事就對學生下結論、貼標簽。 另外遇到問題要採取適當方式及時處理,不要把學生的問題攢到一起處理,或者把某個學生的問題積累起來「秋後算賬」。這樣做一是不利於學生問題的解決,延誤教育的機會;二是容易導致發火、貼標簽等行為。
15.抓好養成教育。 在教育教學中養成教育是很重要的一項教育內容,就是從入校開始就讓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作息等習慣,當學生逐步適應之後,出現的問題就會越來越少。可能最初的時候會有些費神費力,但當學生習慣養成之後就可以少花費精力了。
㈧ .師生沖突主要由哪些原因引起
上樓的人,看來你經常惹你老師生氣了,你的師生感情也爛得很吧!!呵呵~
我覺得是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