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成長與師德修養讀後感
6月13日下午,我在初一(二)班課堂上,發現學生黃某在課堂上玩手機後,當即將手機收過來,放在講台前砸爛,然後丟進了垃圾桶。 這件事,過了這么久,卻始終在我腦海中迴旋。聽了張老師的講座,我感受頗深,收獲頗多,現在我深深的認識到我的行為是不合理的。雖然說學生違反了相關的課堂紀律,但是作為老師沒有尊重學生,沒有把握好實施懲戒的原則。 究其原因分析如下: 1.懲罰會給學生帶來痛苦的感覺,必須注意使學生身心避免受到傷害,要恰當地使用懲罰。一般不應該對「問題行為」進行干預的第一選擇。學生犯了錯,首先應該想到寬容,採取諸如暗示、說服教育、認知辨析與調控、對問題行為的消退、對不相容的行為正強化。對學生施行懲罰,要在尊重學生、愛護學生的基礎上,在其他教育措施不能奏效的情況下不得已才施行的。 2.以尊重為前提,維護其自尊心。懲罰的目的在於使違紀的學生產生羞愧感,重建其對紀律規范的虔誠尊重之情感,故懲罰必須建立在學生尊重的基礎上的。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分析考慮,找到學生犯錯的真實原因,對症下葯。使學生能心悅誠服的接受,懷著對教師的尊重和隨自己負責的態度改正錯誤。教師千萬不能把懲罰作為對學生人格的羞辱、對不當行為的惡意報復,那樣就進入體罰的違法行列了。 3.公平對待每個學生,本身就是一種強有力的教育力量,懲罰本是教育學生的,如果不公正的話,就失去其教育作用,反而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逆反和抵觸情緒,教師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對喜歡的學生縱容袒護,對不喜歡的學生處罰的厲害,應該公平、公正、民主、一視同仁。 4.就事論事,就是一次只解決一個問題,不能在採取懲罰時總是與以往學生的懲罰聯系起來,這樣做是對學生人格的不尊重。 5.因人而異,方法靈活。一種懲罰對一個學生有效,對另一個學生可能無效。 6.懲罰是為了學生更好的成長與發展,採取適當的措施,是我們教育中所要注意的。在實際教育教學中,要根據具體的情況採取相應的方式。 在今後的工作中,一定要做到時時關心學生,熱愛學生。 平等對待學生是新時期教育者必須具備的學生觀。現代教育提倡教育工作者與學生是平等的師生關系,這已成為全社會都普遍認同的教育觀點。但不打板子、不體罰學生與熱愛學生仍是有差別的。倘若只是不打罵學生而對學生漠不關心,仍不是一個合格的教師。所以只有熱愛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才會關心學生,了解學生,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才不失良師風范。 「人非聖賢,熟能無過。」更何況是尚未成年的孩子。學生犯了錯誤,也不能不管。我也常會"訓"學生幾句話,但要從關心的角度,善意的來「訓」,和學生談心、談感受。讓學生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問題,感受自己的所作所為給別人造成的傷害,這樣孩子會從內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從根本上改正錯誤。其實學生完全能夠從你的表情和語氣中感受出你是善意還是惡意。我認為只要你是善意的,真誠的,學生完全能接受你的批評和意見。我想要做到這一點必須真正地熱愛每一個學生、關心每一個學生。
Ⅱ 《教師的幸福人生與專業成長 》讀後感
[《教師的幸福人生與專業成長 》讀後感]
我想,學習心疼自己的學生,就在我們日復一日的日常工作中,就在我們所能做到的細致程度中,《教師的幸福人生與專業成長 》讀後感。原本不知道教師的幸福到底是怎樣的,也不覺得教師有什麼幸福,可是當看到孩子們在校園寫生時的興奮勁;當看一些孩子畫了很漂亮的畫,心裡有說不出的開心,興奮!也許這就是幸福吧!看到自己的學生快樂的成長,聰明的做事,健康的做人,我想這就是教師的幸福。作為資深班主任的胡靜霞老師說看完整本書,我突然發現,幸福其實很簡單,肖川教授用六句話詮釋了其中的道理,我也想借用這六句話來勉勵自己今後的工作,讓我們共同牢記:快樂是一種美德(要健康、自信、開朗、愛心、善心、陽光),微笑是一種力量(更多地微笑,放飛心靈),歌唱是心靈的陽光,簡單就是享受(少一點無聊的應酬和虛假的客套),優秀是一種習慣,成功是一種心態(不與別人攀比,做最好的自己),清白是溫柔的枕頭,幸福是靈魂的香味(充實+閑適),讀後感《《教師的幸福人生與專業成長 》讀後感》。剛休完產假回到工作崗位的喬麗老師,在讀書後談到「因為關注,才有發現,因為發現,才會思考,因為思考,才會理解,因為理解,才真心疼。我想,學習心疼自己的學生,就在我們日復一日的日常工作中,就在我們所能做到的細致程度中。」
中國的蘭文化歷來是自古以來儒家文化的積淀,是高尚優雅的人格、情操、信念、道德風尚的象徵。我校的蘭文化建設更是力爭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彰顯蘭花精神的教育、激勵作用,提高教師師德修養。相信通過此次讀書活動的開展,會讓我校的老師們更加善於思考,更加遠離浮躁,從而更有具有教育的智慧,讓我們的教育更貼近蘭花的優雅和美麗。
〔《教師的幸福人生與專業成長 》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