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行尊禮
1. 師生禮儀小故事
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 《宋史·道學傳二·楊時》:「扞時呴一日見頤,頤偶瞑坐, 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事亦見《二程語錄》卷十七引侯仲良《侯子雅言》。後因以「程門立雪」為尊師重道的典故。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
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楊時、游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游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游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游,裝作一驚說道:「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說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形容尊敬老師,誠懇求教,人們就往往引用這個典故和這句成語。
典故程門立雪出處有二,一個是《宋史*楊時傳》:(楊時與游酢)一日見(程)頤,頤偶瞑坐,(楊)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第二個是《二程語錄*侯子雅言》:游、楊初見伊川(即程頤),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覺,顧謂曰:賢輩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門,門外之雪深一尺。二程指的河南人程顥和程頤,兩人是親兄弟,都是宋代著名哲學家,曾在嵩陽書院聚徒講學。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中說:哥哥程顥開創的學派,由陸九淵繼續,王守仁完成,稱為陸王學派,或心學。弟弟程頤開創的另一個學派,由朱熹完成,稱為程朱學派,或理學……在朱熹和陸九淵的時代,兩個學派開始了一場大論戰,爭論的主題,用西方哲學的術語來說就是,自然界的規律是不是人心創制的。楊時,自幼穎異,熙寧九年進士,程門四先生之一,曾做過浙江地方上的行政長官,創辦東林書院,將二程學說傳播到長江以南。游酢,程門四先生之一,程頤在京師初次見到他時,對他的評價是資質可以進道,後來進士及弟,做過博士、福建地方上的司法和湖北地方上的紀檢長官。《侯子雅言》的作者是侯仲良,他是程頤的內弟。程門立雪的兩處文字記載都有門外之雪深一尺的表述,它除了文學意境之外,主要是個時間概念,跟常用的日上三竿、兩柱香的功夫等表達類似,但是民間版本卻把這個時間用語演變成了一個關鍵細節,說楊、游二人一直站在門外紛紛揚揚的大雪裡。如此苦行兼自虐,尊師重道的感染力是有了,卻犧牲了真實性,經常會引起一些質問和責難,或者說楊游二人作秀,或者說程頤耍大牌。
另外,還有關於孔子與學生的,查一下《論語》譯文,有的是。
2. 中國古代師生禮儀有那些
1、拜師
先請中人向師傅說合,再擇吉日設宴,寫拜師貼,行拜師禮。
2、拜師禮
拜師禮為三、六數,意為「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學徒期間不付工資,師傅管吃、住及制冬夏衣各一套。一般第一年打雜,第二年始學藝,三年滿師。
3、六禮
弟子需要向老師贈送六禮。古時六禮包括:芹菜,寓意為勤奮好學,業精於勤;蓮子心苦,寓意為苦心教育;紅豆,寓意為紅運高照;棗子,寓意為早早高中;桂圓,寓意為功得圓滿。
4、硃砂開智
硃砂開智也叫硃砂啟智或硃砂點痣。是先生手持蘸著硃砂的毛筆,在學生眉心處點上像「痣」一樣的紅點。因為「痣」與「智」諧音,硃砂點痣,取的其實是「智」的意思,意為開啟智慧,目明心亮,希望學生日後的學習能一點就通。
(2)師生行尊禮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禮儀:
1、朝儀
古代帝王臨朝的典禮。按規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東為上,孤面向東以北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為上,王族在路門右側,面向南以東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屬官在路門左側,面向南以西為上。朝儀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禮,禮畢退朝。後世也稱人臣朝君之禮儀為「朝儀」。
2、家祭
古人在家廟內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唐代即有專人制訂家祭禮儀,相沿施行。宋代陸游《示兒》詩中有這么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3、朝聘
古代賓禮之一。為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有三種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見天子稱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見天子為「大聘」;每隔五年親自朝見天子為「朝」。
4、朝覲
古代賓禮之一。為周代諸侯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春見曰朝,秋見曰覲」,此為定期朝見。春秋兩季朝見天子,合稱為朝覲。
5、揖讓
一指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揖讓之禮按尊卑分為三種,稱為三揖:一為土揖,專用於沒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為時揖,專用於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於前;三為天揖,專用於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一指禪讓,即讓位於比自己更賢能的人。
3. 師生文明禮儀有哪些
與學生談話:
(1)提抄前通知,有所准備。談話最好提前與學生打招呼,讓學生有一個思想准備,這既是一種禮貌,又是對學生的尊重。
(2)熱情迎候,設置平等氣氛。舉止端正,行為有度。談話時,語氣要平和,要有耐心,不要高音量、不反唇相譏,應表現出良好的道德修養。
(3)分清場合,入情入理。在與人談話時,老師的表情要與談話對象、內容協調一致。不要言過其實,故意誇大事實,也不應傳播不利團結或道聽途說的事情。
學生在校園內進出或上下樓梯與老師相遇時,應主動向老師行禮問好。學生進老師的辦公室時,應先敲門,經老師允許後方可進入。在老師的工作、生活場所,不能隨便翻動老師的物品。學生對老師的相貌和衣著不應指指點點,評頭論足,要尊重老師的習慣和人格。
4. 2.上課時要求學生起立、師生相互行禮問好的做法忽視不得。教師如果不這樣做
上課時要求學生起立、師生相互行禮問好的做法忽視不得。教師如果不這樣做,孩子就會忽視了禮儀教育,其實教育的本身就在於參與,言傳身教、耳濡目染,這樣的方式比講大道理要深入人心,而且學生也容易接受。
5. 師生之間的禮儀
與學生談話:
(1)提前通知,有所准備。談話最好提前與學生打招呼,讓學生有一個思想准備,這既是一種禮貌,又是對學生的尊重。
(2)熱情迎候,設置平等氣氛。舉止端正,行為有度。談話時,語氣要平和,要有耐心,不要高音量、不反唇相譏,應表現出良好的道德修養。
(3)分清場合,入情入理。在與人談話時,老師的表情要與談話對象、內容協調一致。不要言過其實,故意誇大事實,也不應傳播不利團結或道聽途說的事情。
學生在校園內進出或上下樓梯與老師相遇時,應主動向老師行禮問好。學生進老師的辦公室時,應先敲門,經老師允許後方可進入。在老師的工作、生活場所,不能隨便翻動老師的物品。學生對老師的相貌和衣著不應指指點點,評頭論足,要尊重老師的習慣和人格。
6. 師生之間禮儀規范有哪些
師生之間的禮儀規范呢?很多就是建立在師生見面兒的時候,要互相問候,同學見到老師呢要敬禮,老師見了同學呢也要回禮。同學和老師見面的時候要說您好,同時呢老師也要關愛學相關的話語。
7. 韓國師生禮儀
在韓國,無論是學生、家長,都對老師非常尊敬。在新年到來之際,各個學院都要舉行非常隆重的謝師禮。從小學開始,學校就規定,無論任何情況,都必須對教師使用敬語,小孩子們從小就養成了使用敬語的習慣,所以,我的韓國同學也沒覺得這樣有多繁瑣。但對於外國留學生來說,使用敬語是非常難的一道坎,因為不知道什麼時間、場合、對象使用什麼樣的敬語,經常會被這些敬語搞得焦頭爛額。
在韓國大學校園里,如果學生與教授同行的話,必須要稍微靠後一段距離,因為從禮節上講,學生是萬萬不能踩到教授身影的,否則就是對教授「大不敬」的表現。
中國留學生和外國導師之間的師生關系,考慮到語言和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一方面,有很多同學已經可以很融洽地和老師相處,甚至成為了忘年交和老師的得力助手,延伸來說成了促進自己所在國家、院校和國內交流的橋梁;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同學無法和老師進行自由流暢地溝通。
在海外學習期間,師生關系是學校環境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際關系之一,但由於文化、語言和價值觀以及成長經歷和受教育經歷不同等,對外國留學生來說,處理好師生關系,還需要一段適應期。
隨著中韓兩國教育、文化、科技等領域的交流越來越密切,在韓中國留學生的數量每年都在增加,海外留學生的師生關系問題也顯得越來越重要。留學在外,建議廣大朋友,一定要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學好所在國語言,理解和尊重當地的傳統文化習俗,和自己的教授以及研究室的室友建立一個友好、和諧的學習環境,早日適應海外留學「海水」的滋味,建立起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
韓國人崇尚儒教,尊重長者,長者進屋時大家都要起立,和長者談話時要摘去墨鏡。
韓國人見面時的傳統禮節是鞠躬。男人之間見面打招呼互相鞠躬並握手,女人一般不與人握手。
如果你的事業夥伴年齡比你大, 那麼在他面前盤腿坐或抽煙可能視為失禮. 手在口袋裡或談話時正視
對方也被認為沒有禮貌, 與人見面握手時也要把頭稍微低下為好.
對你勸食, 飲料時最好不要以下子拒絕. 吃飲食時僅有誠意, 不要矢態. 如果客人把飲食剩下, 韓國
人會誤解為飲食口味不好.
吃泡菜或其他飲食時要盡量對飲食做一些得體的評價. 另外, 韓國人不習慣在別人而前論金錢
8. 關於師生的禮貌用語
見到老師問好,不必刻意去說某些的,有心就行了
就你說的:看見老師在和別人說話可以說老師好啊,會讓別人覺得你很尊重老師,但我覺得如果你給老師一個微笑會更好
rea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