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孟子師德觀

孟子師德觀

發布時間: 2021-09-10 05:32:51

1. 易子而教中孟子的教育思想

中國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早就認識到教育和政治,經濟的關系,認識到教育為政治服務,經濟是教育的基礎。管子早就說過「衣食足而後知禮節」的話,孔子表示過「富而後教」的思想。孟子對這些問題說得更詳細。他認為人民如果沒有飽食暖衣的經濟保證,什麼壞事都會干出來,有了恆產才有恆心。實施仁政是得民心的必要條件,但還不如好的教育(善教)更能夠得民心。所以他在講了一番仁政(包括經濟措施)之後就說,必須設立學校(庠、序)進行孝悌、忠、信的教育,有了這樣的人民就可以戰敗秦、楚那些強國,可以王天下。「仁者無敵」就是他的結論。 性蕃論是孟子教育思想的心理基礎。孔子講「性相近,習相遠」,到了戰國時期分為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性善和性惡兩種思想都是先驗論的。孟子認為人的本性天生就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在於保持善性,培養善性,擴充善性,並排斥環境中壞事情的污染和損害。孟子的性善論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認為人人生來就有「良知」「良能",人人具有_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懸非之心這四種萌芽(四端),並人人具有由這四胡|發晨而成的仁、義、禮、智四種道德。凡是人類同具這些德性,叫做「同類性」,好象有口都能識味,有耳都能聽音,有目都能觀色一樣,有心便都能識理義。聖人和我們同類,具有同樣的心,所以人人都可以做堯舜。這樣就得出一個人人平等的結論,反映了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傾向。人人只要按照自然的.天性,給以良好的環境和啟發誘導,好象種莊稼一樣,給以充分的陽光雨露,象種樹造林一樣,不要常去砍伐,就都能生長得很好。孟子這種教育思想中,還包含精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的觀點。內因雖有薯質,但還要靠外部的環境和教育。他認為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他說豐收的年景,子弟多善良;飢荒的年最,子弟多暴惡,這並非天生的結果,而是由於物質生活的影響。在孟子看來,凡物和人都是一樣,在於得到好的培養,如果養得好就長得好,失其養就消亡。 來源:人民教育

2. 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論教育作用,是以其政治主張和哲學思想為基礎的。一方面強調教育的社會作用,另一方面,又強調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2)孟子師德觀擴展閱讀

孟子的著作: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屬儒家經典著作。

《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孟子》一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說明了復雜的道理。對後世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

3. 孟子的道德教育內容是什麼

一、孟子作為我國古代繼孔子之後最著名的儒家學者,他在道德教育方面的思想,對我國的道德生活實踐和民主進步產生了深遠影響。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精神包括以下內容:以"人性本善"為基礎的道德本原說,以"善教得民"為目的的道德作用論,以"居仁由義"為核心的道德價值觀,以"仁義禮智"為主體的道德范疇論,以"反省內求"為特徵的道德修養論。
二、孟子把道德規范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他認為「仁、義、禮、智」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東西,不是從客觀存在著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時把人倫關系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義的基礎是孝、悌,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系的基本的道德規范。他認為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系,封建秩序的穩定和天下的統一就有了可靠保證。
「仁義」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說的「仁義」,是有階級性的,是建築在封建等級社會的基礎之上的。但是,他反對統治者對庶民的剝削,反對國與國和家與家的戰爭。
仁是一個古老的政治思想范疇。《說文》解釋仁字:「仁親也。從人二。」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的含義也不斷有所衍變。孔子論仁,則給予了更多的充實和發揮。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孔子在多種意義上運用仁的概念,反映了孔子學說的理論上還不夠完整而嚴謹。
孟子也最重仁。孟子對於孔子仁的思想的發展,特別表現在孟子以性善論為基礎,提出由此而生仁義禮智四德,其中心點是為仁。還進一步論述仁義禮智四者的關系,第二,在關於仁的倫理思想的基礎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學說。孟子以仁作為施政的出發點,要求統治者「施仁政於民(《梁惠王》上),還具體地提出了在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具體的仁政措施。
孟子提出了性善論的思想。他認為,盡管各個社會成員之間有分工的不同和階級的差別,但是他們的人性卻是同一的。他說:「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於人而疑之?聖人與我同類者。」這里,孟子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擺在平等的地位,探討他們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這種探討適應於當時奴隸解放和社會變革的歷史潮流,標志著人類認識的深化,對倫理思想的發展是一個巨大的推進。

4. 孟子的教育思想是怎樣的

孟子的教育思想直接繼承孔子的「德育第一」學說,其中,他突出了勵志教育。

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盡心上》)以性善論為基礎,他認為人人內心都有天賦的仁義禮智「四端」,它們還處於萌芽狀態,由於外界的蒙蔽、誘惑,可能丟失掉,丟失即「放心」;學習的目的就是「求其放心」,把內心丟失的良知良能保存住,培養、擴充並在社會上發揚光大。孟子提出,進行德育首先要樹立道德理想,即勵志教育。下面是孟子與齊國王子塾的問答;王子塾問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謂尚志?」曰:「仁義而已矣。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也。」

(《盡心上》第三十三章)(齊國的王子塾問道:「士人要做什麼?」孟子回答:「樹立高尚的理想。」問:「什麼是高尚的理想?」答:「仁和義罷了。殺一個無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應有而取得是不義。以什麼立身?是仁;行什麼路?是義。以仁立身而行義,大人要做的事就全有了。」)「尚志」,就是樹立遠大的理想,這個理想就是仁義,以仁為心,按義行事。他在《滕文公上》中也這樣說:士應該「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意思基本相同:要以天下歸仁為己任,以禮義為天下的規范和人生的大道,把天下奉行仁義的理想和個人的實踐行動結合起來。

人必須立志,志向高尚而遠大,所思所行就高尚而有益於普天下的人民。如何樹立這樣的理想並有效地實踐,就是首先要研究的學問。我們在「理想人格」這一章講過孟子提倡的「養我浩然之氣」,孟子說;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公孫丑上》第二章)(志,是氣的統帥;氣,是充滿體內的。志關注在哪裡,氣就隨之到哪裡,所以說,堅持志,就不妄動氣。)「志」和「氣」都屬於精神范疇。「志」即意志、志向,提升一格來說就是理想,它在精神中起主導的、決定的作用;而「氣」,是人的一種精神力量,由「志」來引導,所以我們又把二者連用為「志氣」。人應該有志氣,志氣就是人的奮斗目標,精神的動力。所以人必須有宏大的志氣,軒昂奮發,為大人,為君子,為豪傑,為大丈夫,以廣行仁義為理想,則任重道遠,激揚向上,有所作為,不為富貴所淫,不為貧賤所移,不為威武所屈,「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盡心上》)。

樹立道德理想,就要寡慾、內省(反求諸己),即過艱苦樸素的生活,不斷反省檢查自己的思想言行,接受各方面的考驗。我們在前面引過孟子那一段「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格言,只有「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後才能成為仁人、君子,擔當大任。孟子認為,人人可為堯舜,可為聖賢,只有通過艱苦的鍛煉,才能培養堅強的意志和旺盛的精神動力。

在孟子的教育思想中,勵志教育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不能把孟子的理想人格學說簡單地批評為唯心論而完全予以摒棄。唯物論者並不完全否定人的精神作用,而承認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在一定的條件下,精神可以轉化為物質力量。在歷史上,許多仁人志士為實現「天下歸仁由義」的理想,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為國家民族做出貢獻。

5. 孟子教育思想的兩個基本觀點

孟子的思想是實施仁政,以道德來教化百姓。是儒家思想的延展。而且,孟子被稱為亞聖。僅次於孔子。

6. 簡述孟子道德內發說的基本觀點

民本思想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 正因此原因,《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
2、道德天 孟子認為現實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後的標准,便是天。天表現於人,便是性。人苦能有足夠修養,便能知天,達致天人合一。 心性論 性善與四端 —— 道德價值的根源 孟子的「性善說」,主要發揮孔子「仁」的觀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論...

7. 孟子的教育觀點是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8. 孟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一)「性善論」教育理論的基礎
孟子在中國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論。他把人性歸於天性,把道德歸於人性,又把人性歸於天賦,構成了他的先驗主義的人性論。孟子認為人性不是食色,告子曰:「食色性也」。應當是提「仁義禮智」之類的道德屬性。他說:「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費思耳矣。」(6) 孟子認為仁義禮智這些人的「良知」、「良能」,是人所固有的,這反映了唯心主義觀點。
孟子的「性善論」成為其教育思想的基礎。其一,「性善論」說明了人性是人類所獨有的、區別於動物的本質屬性,人之需要社會倫理與政治,這是為人的內在本質所決定的,學習的可能,不在於其他,而首先在於人之為人。孟子認為,討論人性就應反映出所討論的對象人這一類的類本質,所以人性是一個類范疇:人相對於其他的類絕不相同,而同類之中卻相似。基於此,孟子肯定人性本善,肯定「人皆可以為堯舜」,(7)並以之貫徹於其教育和政治實踐。其二,「性善論」還包含著一個人類種系發展的前提在內,換言之,「我固有之」(8)的仁義禮智根結底也是人類學習的結果。人性本初稱不上善,所謂有善性是在漫長的社會生活中學習積淀而成。所以,人性的善是人類學習的結果,是人類緩慢進化的結果,這又合乎邏輯地要求這種結果成為進一步進化的起點與內在依據。這就是孟子為何把性善解為「端」,把教育過程視為「擴充」本性的過程的原因。其三,「性善論」不僅揭示了人之「類」,而且還揭示了人之「故」。孟子說過,探討人性不過是在探討人的所以然,而探討人的所以然又是為了「順性」而因勢利導;人性之「故」就是「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9) 所以,既然仁義屬於人之所有,「為仁義」就必須依據人之所以然,「行其所無事」,「以利為本」。
所以孟子的「性善論」指出了:教育與學習是人的必須,也是人的可能;教育與學習必須遵循人的內在依據,發揚人的自覺。

9. 孟子在教育方面有哪些思想或主張

一)《孟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孟子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明人倫」,這種核心思想的基礎就是「人性善」,他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與生俱來的。人性惡是後天環境影響造成的。為了說明這個道理,孟子曾這樣比喻「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孟子認為人的善良是一種本能,就像看見一個小孩即將落入井中,就會本能地營救。這種營救不是因為和孩子的父母關系好,也不是為了爭得好名聲,就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如果沒有惻隱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和羞惡之心,那就不是人了。而這四種「心」就是仁義禮智的體現,也是作為人的道德基礎存在的,稱為「四端」。
在「四端」的基礎上,孟子提出了「明人倫」的道德教育觀。這個「明人倫」的觀點是建立在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基礎上,他將這種關系進行了進一步的闡述,認為人的社會關系主要由「父子關系、君臣關系、夫婦關系、長幼關系和朋友關系」組成。這五種關系中,父子、夫婦、長幼屬於家庭關系,君臣和朋友屬於社會關系,這五種關系組成了社會所有的倫理關系。維持這五種關系就要做到「父子有親、君臣有禮、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熱點內容
泰益欣生物科技 發布:2025-05-13 23:45:47 瀏覽:206
好未來語文 發布:2025-05-13 23:30:47 瀏覽:798
胃有哪些 發布:2025-05-13 21:28:01 瀏覽:31
教學用琴 發布:2025-05-12 15:51:55 瀏覽:241
嘉美通教育 發布:2025-05-12 12:47:44 瀏覽:677
生物國家集訓隊 發布:2025-05-12 11:14:08 瀏覽:444
師德教師學習永恆 發布:2025-05-12 10:35:37 瀏覽:846
學生調戲老師 發布:2025-05-12 06:02:30 瀏覽:14
抗癌生物 發布:2025-05-12 05:09:05 瀏覽:656
巨鵬生物 發布:2025-05-12 03:15:27 瀏覽: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