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事1v1師生
1.尊重學生、信任學生,以學生為本
2.做學生的指引者、幫助回者、而不是包辦者
3.要努力和學生答成為知心朋友
4.為人師表,以身作則
要想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質,用自己的身和心去影響學生。教師有熱愛學生、無私奉獻的精神,學生才會熱愛教師;師生之間關系協調,兩者才會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從而進入教育教學的最佳境界。在良好的氣氛、情緒和心境下,學生接受教育的積極性較高,感受性較靈敏,反應能力較強,思維較活躍,更易於理解知識。
『貳』 師生之間
其實師生之間如果相處的好的話,感情會很好的,老師也會對你很好!
『叄』 師生之間的文章
關於作文,想到的內容太多了。有個從事語文教育的朋友說,這樣的內容,有些語文教師會拿去參考,那就不如也談談怎樣教。這個善意,以及或者會拿去參考的語文教師的善意,我不敢辜負。可是想到談,卻感到困難不少。我昔年也當過語文教師,深知道語文教師的苦處,上課,要把未必好的文章說成天衣無縫,下課,要把不很通的作文改得體無完膚,精力比其他學科的教師費得多且不說,最頭疼的是常常事倍而功半。當年我上學時期,不少人有個偏見:教數理化不能湊合,教語文(那時候名「國文」)可以湊合,比如有那麼一位先生,教數理化等學科能力不夠,而有後門,不能不照顧,那就只好讓他教語文,因為他識漢字。到如今,這樣看的人大概很少了吧?但也不見得沒有。如果真有,那我就不得不以曾經是語文教師的資格,代今日的語文教師(也為自己)發幾句牢騷,一吐不平之氣。說氣,氣不足以服人,要講理。其實,這理很簡單,就是事實是,教語文課,特別累且不說,最要命的是特別難。比如家長送來幾個學生,保證,甚至經過檢驗,資質都是中人以上,懇切地希望(這自然是人之常情),經過一段時間(比如五年或六年),老師把他們教「會」了。再比如我是歷史教師,或者出於惻隱之心,或者出於愛面子,也許敢於這樣回答:「請您放心,我一定辦到。」這樣回答,是想到,經過幾年的教和學,背清楚中國的朝代統系,說清楚歷朝的大事,至少不把秦始皇和秦瓊攪在一起,總不會有問題。如果我是語文教師,即使同樣有惻隱之心,同樣愛面子,答話就不敢這樣乾脆;經過幾年,作文能夠清楚地表情達意,至少是不寫錯別字,行嗎?我多年不教語文課,也許還是舊框框,過於保守,那就請現在仍在教課的諸位去答吧。我的想法,直到現在,我們還沒有找到向家長打保票的可靠的有效的辦法。不錯,都在想,而且想出的道道很不少,雨後春筍、汗牛充棟的語文教學報刊就是明證。但這證據同時可以看作反證,是葯方多,可見都不是特效的。話像是扯得太遠了,其實意思卻是簡單明確的,是教會作文非常難。善意的讀者或者會說:「因為難,所以想聽聽你的意見。」我呢,自知拿不出什麼好辦法,可是這篇韓非子《說難》卻非作不可,怎麼辦?不得已,只好細題粗作,或正題歪作,辦法少說(原因之一是難於細說,之二是膠柱鼓瑟未必有用),只說說我想到的應當注意之點。總之,仍同以前各節一樣,近於無用的空話。打算分作四個題目談,這一節談「師生之間」。 師,一位,生,相當多,40上下。教師,有學識、經驗、性情等方面的差異,都會影響教學,留到下一節談。這里說學生,雖然年齡差不多,程度、興趣等卻也必致有差異。舊時代學塾教學,是合屋而不合班,比如有的學生念《千字文》,有的學生卻念《詩經》,在一間房子里背誦吟唱,各不相擾。就學習語文說,這個辦法不無好處,可是現在引用有困難,直截了當地說,那是小農經濟,不足為訓。既然不能考慮,也就可以暫且放過,留待有用的時候參考。 另一個必須考慮的是語文課的性質的特殊。怎麼特殊?不久前有人告訴我,說王力先生在上海說,語文可以無師自通。這是經驗之談,很對,語文的性質就特殊在這里。數理化就不然,初步的,無師自學不容易,高深的更難。語文是學語言,可講的理不多,至少是用處不大。學是學的「習慣」,比如同樣的疑問句,漢語說「你是小王嗎?」,「你是」的次序與直陳句相同,英語就不然,要說「Are&you」,顛倒一下。理何在?沒有理,只是「習慣」。學而能成習慣,靠「熟」。熟,要靠自己動口,自己動手,「勤」。勤就能學會,學好,不勤就不成。這個意思已經說過多少次,因為總有人看作老生常談,不重視,所以想再嘮叨一次,舉兩種性質的例,鄭重地證實一下。一種是很多人的經驗,比如看《聊齋志異》,文言,典故多,難懂,但又喜歡鬼狐故事,愛不忍釋,只好硬著頭皮看,這樣看多了,看慣了,也就懂了。這是偏於感性的。還有偏於理性的,比如讀多了,文白都熟悉,看到「未之有也」與「未有之也」並存,知道後一種說法是錯的,並能講出一番大道理;看見「把他請」、「把他請來」、「把他坐上車」並存,知道前後兩種說法都不對,也能講出一番大道理。不管是久而自通還是能夠講出一番大道理,基礎都是「熟」,不是先記清知識和原則,然後用知識去分辨,用原則去衡量,判定是非。 因為語文具有如此特殊的性質,教師想要教會、教好,就必須適應這個特殊的性質。怎樣適應?可一言以蔽之,要以學生的活動或說主動為主,教師的教導為輔;或者換句話說,要讓學生自己走,教師在前後左右關照關照。有人也許會想,這是不是啟發式?我說不是,因為啟發式是先引起興趣後開講,以學生為主是盡量讓學生去讀、去寫,教師少講。我有時想,教語文(包括作文),教師無妨退居顧問的地位(自然要在識字階段以後),比如課本上收的是範文,其中也許有難點,有就講講,不難的地方就少講甚至不講,讓他們自己去讀,自己體會。用這種辦法教,效果就一定不如滿堂分析課文的思想意義、寫法特點,以及語句的語法結構嗎?我看不見得,因為少講或不講,學生活動多,主動性大,熟的機會就多得多。課本之內是這樣,課本之外(課外讀物)當然更是這樣。 說嚴重一點,有的教法(自然完全出於教師的責任心和積極性)是正好反過來,以教師為主,學生為從,無論課上課下,學生都隨著教師的責任心和積極性團團轉。比如教一篇課文,講前要布置作業:解釋生詞,體會文意,等等。上課了,問詞意,問文意,然後小張念了小王念。再然後是開講,重點是分析:思想意義,篇章結構,寫法特點,甚至某些語句的語法結構,等等。再其後,比如講完了,還要布置作業,由發揮教育意義之深刻起,直到把某幾個句子(多是長句)畫為圖解止,等等。我沒有多調查研究,可是偶爾有大小孩子來訴苦,說累得要死,總是夜十時以前不能睡,卻始終不知道畫這樣麻煩的圖解有什麼用,拿起筆來怎麼樣能夠寫通順了。我同情這些累得要死的孩子。但是更同情那些使孩子累得要死的教師,因為他們不只要在堂上分析,還要在堂下寫教案或變相的教案。——有個時期,教案甚至被抬舉到同於演出的劇本,你上台演《游園驚夢》,就一定得唱「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一個字不許錯。如果說孩子是累得要死,教師就可以說是幾乎死去了。我常常想,什麼事都要問問效果,這種學生和教師都累得要死的辦法,有什麼效果呢?我看,最值得重視的效果是學生沒有時間讀,沒有時間寫,因而沒有熟的機會,並永遠不能培養成為熟和通之基礎的讀寫興趣。要熟,要通,至少我個人想,辦法要反過來,讓學生自己去活動,多讀,多寫。有的人也許要擔心,就拿讀說吧,學生自己讀,不懂,體會不深,甚至理解錯了,怎麼辦?我的想法,這毫無關系,讀多了自然就懂了,體會深了;退一步說,理解錯了又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教師又何嘗不可以理解錯了?語文專家又何嘗不可以理解錯了?何況錯誤總會隨著讀得多而逐漸減少,這就好。總之,原則是,如果「多」和「確」不能兩全,那就寧可抓緊「多」,把「確」放鬆一些。這種辦法的附帶收獲是:學生有了自由甚至興趣,在讀寫方面可以自己調節,不至累得要死;教師呢,也可以活動一些,不至於長年背誦「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自然,最重大的收獲還是熟能生巧,雖「有」師而「自」通。 有的人也許會想,我的設想是讓學生走放任的路,教師睡大覺。其實不然。專就教師說,他的工作只是變機械為靈活,擔子並沒有減輕,甚至更重了。為什麼?因為有些重要而不容易的事,他必須做。 (1)要引路。打個比方,學生是外地的甚至外國的旅遊者,想用有限的時間飽看北京的風光;教師是導游者,就必須能夠說清楚,都有什麼可看,看某個地方,可以利用什麼交通工具,順著什麼方向走,看的時候要注意些什麼,等等。教語文也一樣,學生起初都是不辨東西南北的,身上背著家長的希望(變不通為通)來求學,幾乎是每邁一步都要教師來指點:學語文是學什麼,怎樣學,怎樣向前走,哪條路平坦,哪條路崎嶇,最終要走到哪裡,等等。再說具體一點,比如學生拿到語文課本,或者什麼課外讀物,翻翻,通常會提出種種問題:這個字怎麼講?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這段話的大意是……,對嗎?我不喜歡這一篇,是怎麼回事?某一本我看完了,再看什麼好?你的意見,我不同意,可以說說嗎?等等。教師要有問必答,雖然不必擔保都正確,卻要言之成理,使學生心服;更重要的是要有助於學生順利地前進。有時候,有的學生默默然,那表示他還沒有走到能夠提出問題的地點,是問題更大,這就要用到啟發式,牽著他向前走,或推著他向前走。 (2)還要適當地因材施教。上面提到舊時代學塾中合屋不合班的教法,現在全套引進不容易,似乎也沒有必要,但適當地採用一些還是可以的,或說應該的。以讀為例,不同的學生,資質不同,興趣不同,學力也有高下之分,那就不能求畫一,要讀什麼都讀什麼,要讀多少都讀多少;而最好是,應該吃酸的就供山楂,應該吃辣的就供青椒,只要能夠吃飽了養壯了就成,食單卻不要求一律,而常常是故意不一律。 (3)還要嚴格要求。上面多次說到自由,說到主動,這不是放任,因為它有明確的目的,是學好語文,能寫通。就這目的說又沒有自由,絕不放任。再說簡單明快一些,是只有前進、求快求好的自由,沒有踏步不進、不快不好的自由。學,未必是本能所具,因而培養興趣並不容易。這有如上路的馬,如果不好好往前跑,就不能不打幾鞭子。鞭子是比喻,意思是要嚴格要求。這包括大大小小的許多事,只舉兩個例:a.限定半個月讀完一本課外書,交讀書筆記,某一學生到期沒讀完,不交筆記,決不通融,扣分不算,還要補上。b.作文,字寫得既不清楚,又不整齊,或者標點馬馬虎虎,也決不通融,扣分不算,退回,重寫。 (4)還有更根本的任務要爭取完成,是引導學生,使他們逐漸培養成學語文的興趣,也就是讀寫的興趣。有了這種興趣,鞭子用不著了,「多」和「熟」沒有問題了,也就是一切都可以水到渠成。其實,所謂興趣,同上面談到的以學生為主、以教師為輔正是同一事物的兩面或不同階段,它的形貌的表現是師生在一起讀,在一起寫,在一起研討,在一起體會,總之是在一起前進。師,也許有些白發了吧?同孩子們攜手前進,是忘年交,我以為,語文課的師生關系最好是這樣。 有問必答,因材施教,培養興趣,攜手並進,這比寫教案、背教案究竟容易多少呢?——難易是小事,效果是大事,所以凡是與語文教育有關的人都應該平心靜氣地想一想。
參考資料:雜談三六
『肆』 小學生手抄報親子共讀 師生共讀資料
畫幾本書
『伍』 如何實現師生間的換位思考
師生關系是學生和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學校的教育活動是師生雙方共同的活動,是在一定的師生關系維系下進行的,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活動取得成功的必要的保證。要實現良好的師生關系,必須要學會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的實質,就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人與人之間少不了諒解,諒解是理解的一個方面,也是一種寬容。我們都有被「冒犯」、「誤解」的時候,如果對此耿耿於懷,心中就會有解不開的「疙瘩」,如果我們能深入體察對方的內心世界,或許能達成諒解。一般說來,只要不涉及原則性問題,都是可以諒解的。諒解是一種愛護,一種體貼,一種寬容,一種理解。
要實現換位思考,我們必須人清楚師生關系,從不同方面考慮,師生關系又有所不同。
師生在教育內容的教學上構成授受關系;在人格上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在社會道德上相互促進的師生關系。在清楚了師生關系後,我們才能進行理智的換位思考,師生間的換位思考包括兩個方面:
一、教師與學生的換位思考。
所謂教師與學生的換位思考就是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想一想如果我是學生我會怎麼想、怎麼辦。我們所面對的學生雖然年齡較小,但他們也有強烈的自尊心,有獨立的人格,有一定的辨別是非、分析問題的能力,但由於年齡的限制,他們的這些能力的發展是有限的,是不完善的。因此教師要想走入學生的心靈,就必須把自己的心理年齡降低,設身處地地站在學生的角度上處理問題。比如當一個學生偶然沒有完成作業,這種行為肯定是不對的。但怎樣處理呢?你是大發雷霆當眾簡單粗暴地批評一下還是勒令他不用上課馬上補上或是罰他把作業重做若干遍呢?我覺得這幾種做法都是不可取的,都是把學生推向老師的對立面。因為不論是什麼樣的學生,都有自尊心,都不希望總被別人批評,如果是粗暴的對待他,他的自尊長期受損,會引起他的逆反心理,影響他以後的發展。因此,你可以這樣說:「噢,象他這樣聰明活潑的同學怎麼可能不完成作業呢,肯定是忘在家裡了,對不對?下午記得把它捎來好嗎?一定要記住。」或者說:「他沒有完成作業一定是有原因的,否則他不會不做的,中午補上好嗎?」盡管他可能根本沒有做,但學生肯定對你是滿懷感激的,覺得你市如此的信任他,如此為他考慮在眾人面前保全了他的顏面,中午回家他一定會把作業補上並在今後會記得按時完成作業。這樣我們既達到了讓他復習功課的目的,同時,又使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學生會感到你是一個真正理解、關心他的人,會從心底更加喜愛你,學習積極性自然會更高,從而提高了學習成績。
二、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換位思考。
學生正處於成長階段,他們的能力與身體一樣正在成長。增加營養可以促進身體的成長,而能力的增長則需要為他們提供各種適宜的條件,需要老師的精心的培養。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理解應該是相互的,因此,在要求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上思考問題時,還需要讓學生也設想一下如果我是老師我回怎麼做,這樣才能更快地提高學生的心理年齡。比如可以組織主題班會:如果我是老師。設計幾種情境,讓學生當老師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各抒己見。在學生犯錯誤時不要急於批評,讓他想一下,如果你是老師你會怎麼處理這件事。這實際上是學生一個自我教育的過程,卻是讓學生充分理解教師、深刻認識自己錯誤的一個非常有效的辦法。
學生的成長是一個漫長復雜的過程,教育學生更是一項困難重重的工作。做為一個教師,我們要對學生做到有愛護之心、寬容之心,聆聽學生心靈的聲音,把我們的下一代培養成身、心健康的棟梁之才。
一、利用書信形式溝通
利用書信形式溝通師生之間感情,達到心與心交流,情與情相融,此舉縮短了師生感情上的距離,是一座溝通師生心靈的橋梁。
二、利用晨會,班(隊)會時間溝通
利用晨會、班(隊)會時間,以真摯的感情對學生進行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生活安全教育等。可以介紹有偉大成就人物的感人事跡,還可以隨季節性發展變化進行信息宣傳,或知識輔導等隨機教育。這樣憑借日常的、大量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和長期熏陶作用,使學生時時處處都沐浴在健康和諧的教育環境中,才能收到一定實效。
三、利用課間活動溝通
在課間,教師可以在班裡或校園轉轉,和學生聊聊天,適當和學生開開玩笑,這樣可以調節氣氛,融洽感情。如每當老師換上新的衣服,有的學生會興奮地喊起來:老師真漂亮呀!老師真精神!於是學生們笑,我也笑,這樣的小插曲不僅會拉近老師與學生的距離,而且會充實學生的課間生活,還會預防或避免一些不安全事故發生。
四、利用作業批語溝通
作業批語也可表達老師對學生的一點關心。如:在某些特殊的日子裡,在學生過生日,某學生家中有困難之時,優生產生驕傲心理,後進生有閃光點的時候……以作業批語的形式悄悄送去老師的一點愛心。作業批語以其特有的情感交流形式,在獨特的「兩人空間」里架起理解的橋梁,為溝通師生感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利用創建班級文化建設溝通
以「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教師要有一種把心靈溝通的思想教育滲透到每一次活動中的意識,如放手讓學生創辦班級黑板報、手抄報、建圖書角、學習園地、紅領巾隊角等陣地活動。活動中鼓勵每一位學生積極參與,各展其能,用非語言的形式給學生一定時空,使他們在參與中得到成功的體驗,感受合作成功的快樂,師生、生生協作的力量。
六、利用課外集體活動促進溝通
教師參與組織集體活動,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生當中去,為學生樂而樂,使他們把老師看成自己的大朋友,此類活動有利於師生間的心靈溝通。比如,組織學生進行體育活動,和學生們一起打球、跳繩,這樣無意識的使師生很自然地親近起來。
七、借家訪或電話加深溝通
家訪或電話聯系是了解學生情況的重要途徑。及時了解學生心理現狀,有的放矢地解決心理問題,排除「問題兒童」的心理障礙,淡化了問題學生的煩躁不安、孤僻離群等心理。這樣可以使一些「老大難」問題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特別是自控能力差,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或心靈受到創傷的學生。家訪時,當著學生和家長的面要肯定該生最近在學校的優點,並有針對性地提出希望,再給予愛,從生活上關心,學習上幫助,讓他們樹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只要老師工作做到家,不管有多調皮的學生都有一定的希望。這樣師生雙方才能達到有效的心靈溝通。
八、利用學生自身智能和品德評價延伸溝通
通過適時的形成性評價和適當的終結性評價,促使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解答學生心靈疑惑,做好學生心靈舒展工作,創設優生有危機感,樹立更高目標,後進生不喪失信心,也能嘗試成功快樂之感,這樣,全面和諧地發展他們的健全人格,真正學會求知、做人,促進他們健康成長,真正得到教書育人雙豐收。
因此,用真誠喚起信任的溝通藝術,是開啟學生心靈之門的一把金鑰匙,擁有它,你才能讀懂學生的內心世界,實現高質量的溝通,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如果教師和學生溝通無障礙
,如果老師和學生共同學習是一件愉快的事,如果教室里充滿笑聲,如果每一個孩子在教室里都被尊重,都有歸屬感,讓學生上起課來,有如沐春風,如沐春雨的感覺,學生自然會視上學為樂事,且視上課為捨不得放棄的權利.那麼教室里必然春意盎然,學生必然春風滿面.這才是新課標下的新課堂。帶著一顆愛孩子的心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尊重每一個孩子,呵護每一個孩子,做孩子們尊敬的師長,信任的大朋友,你的眼前會看到孩子們一張張燦爛的笑臉。
『陸』 如何營造良好師生關系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從幼兒→兒童→青少年各種不同階段中,學校生活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不論是人格的養成,知識的獲得,處世之道都可在學校中學得,因而老師也自然地與我們產生了密不可分的關系。
過去,老師對學生往往具有很大的權威,當時的民風純朴,學生接收資訊的機會也少,因此學生也大多依賴老師提供的思想觀念,作為日後處事的依據。隨著時代的演進,家庭結構的轉變,學生接收資訊的管道變多,個性上也較以往更 善於表達自我想法,因此,現在師生關系不如以往,大多強調要像朋友一般,師生關系顯得緊張,不少老師認為很難和學生作良性互動與溝通。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便成為老師與學生間重要的一環。
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所代表的意義即學生信任教師且尊重教師,學生會願意與教師合作,達成教師為他們所設定的教學目標。此外,也會使教學變得更有趣。本人認為要建立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可以從幾方面著手:
1.互相認識,互相了解:老師認識學生,是建立關系的第一步,不可抱著聽其自然,日久就會認得的態度,而要刻意去經營。反之,學生也要認識老師,互相了解,增進關系。我們常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師生之間的關系亦然,開始就得把關系搞好,然後我們可以進一步說:「好的關系,是管教成功的一半。」師生之間一旦建立了良好關系,學生尊敬老師,老師愛護學生,彼此愉快地合作,和諧地相處。縱然學生並非個個都是「天下英才」,但得日日教之,也是一樂也。倘學生尊敬老師,喜歡老師,自然地就會表現出好的或是老師所期待的行為來,因此,良好的師生關系對於老師與學生是重要的。
2.發揮愛心,付出關懷:師生間有了良好的第一印象,隨著熟悉度增加,教師應設法取得學生的信任。在與學生互動時的角色扮演上,我認為教師的角色是多重的:是老師(專業的知識傳授者),是朋友(分享者),是慈母(充滿愛的關懷),是嚴父(確實指正錯誤),亦是情人(甜言蜜語的贊美)。因此,在學校里,老師應該是學生遇到問題時諮詢的對象。另外,面對犯錯的孩子,我認為老師要「以愛心代替責罵,以關懷代替處罰」。因為愛心與關懷更能令其自省。老師若能發揮愛心,付出關懷的對待學生,使校園成為樂土,學習成為樂事;學生也會深深感激老師,也以愛心回饋老師。「師道」精神得以展現,教師能自然贏得學生恆久的敬愛。
3.建構良性的溝通與互動:現在師生間不再是「支配–服從」之單向關系,而是雙向的良性的互動,在台上,老師仍應享有並運用適度的權威。在台下,老師可以和學生使用相同的語言,以平等的方式做溝通。由於溝通是雙向的,所以學生方面也要盡力配合。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也應抱持著積極樂觀的態度,有了問題主動找老師請教;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並且保有一顆開放、接納學習的心!
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要假以時日,慢慢營造,點點滴滴的堆積聚集,並非一蹴可幾。國人常說:「拉拉關系」,那指的是另一種關系,多半是由第三者為媒介的利害關系。師生關系,不能靠拉,要靠耕耘,靠雙方的努力。你關懷我,我關懷你;你幫助我,我幫助你;你體諒我,我體諒你;你尊敬我,我尊敬你。這些是良好關系的因,也是良好關系的果。師生合作,互信由之而生,水到渠成,不求自來。師生關系的維系,師生心靈的相契,就這樣一天天,一點點地醞釀、發酵、完成。
『柒』 如何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從幼兒→兒童→青少年各種不同階段中,學校生活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不論是人格的養成,知識的獲得,處世之道都可在學校中學得,因而老師也自然地與我們產生了密不可分的關系。
過去,老師對學生往往具有很大的權威,當時的民風純朴,學生接收資訊的機會也少,因此學生也大多依賴老師提供的思想觀念,作為日後處事的依據。隨著時代的演進,家庭結構的轉變,學生接收資訊的管道變多,個性上也較以往更 善於表達自我想法,因此,現在師生關系不如以往,大多強調要像朋友一般,師生關系顯得緊張,不少老師認為很難和學生作良性互動與溝通。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便成為老師與學生間重要的一環。
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所代表的意義即學生信任教師且尊重教師,學生會願意與教師合作,達成教師為他們所設定的教學目標。此外,也會使教學變得更有趣。本人認為要建立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可以從幾方面著手:
1.互相認識,互相了解:老師認識學生,是建立關系的第一步,不可抱著聽其自然,日久就會認得的態度,而要刻意去經營。反之,學生也要認識老師,互相了解,增進關系。我們常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師生之間的關系亦然,開始就得把關系搞好,然後我們可以進一步說:「好的關系,是管教成功的一半。」師生之間一旦建立了良好關系,學生尊敬老師,老師愛護學生,彼此愉快地合作,和諧地相處。縱然學生並非個個都是「天下英才」,但得日日教之,也是一樂也。倘學生尊敬老師,喜歡老師,自然地就會表現出好的或是老師所期待的行為來,因此,良好的師生關系對於老師與學生是重要的。
2.發揮愛心,付出關懷:師生間有了良好的第一印象,隨著熟悉度增加,教師應設法取得學生的信任。在與學生互動時的角色扮演上,我認為教師的角色是多重的:是老師(專業的知識傳授者),是朋友(分享者),是慈母(充滿愛的關懷),是嚴父(確實指正錯誤),亦是情人(甜言蜜語的贊美)。因此,在學校里,老師應該是學生遇到問題時諮詢的對象。另外,面對犯錯的孩子,我認為老師要「以愛心代替責罵,以關懷代替處罰」。因為愛心與關懷更能令其自省。老師若能發揮愛心,付出關懷的對待學生,使校園成為樂土,學習成為樂事;學生也會深深感激老師,也以愛心回饋老師。「師道」精神得以展現,教師能自然贏得學生恆久的敬愛。
3.建構良性的溝通與互動:現在師生間不再是「支配–服從」之單向關系,而是雙向的良性的互動,在台上,老師仍應享有並運用適度的權威。在台下,老師可以和學生使用相同的語言,以平等的方式做溝通。由於溝通是雙向的,所以學生方面也要盡力配合。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也應抱持著積極樂觀的態度,有了問題主動找老師請教;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並且保有一顆開放、接納學習的心!
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要假以時日,慢慢營造,點點滴滴的堆積聚集,並非一蹴可幾。國人常說:「拉拉關系」,那指的是另一種關系,多半是由第三者為媒介的利害關系。師生關系,不能靠拉,要靠耕耘,靠雙方的努力。你關懷我,我關懷你;你幫助我,我幫助你;你體諒我,我體諒你;你尊敬我,我尊敬你。這些是良好關系的因,也是良好關系的果。師生合作,互信由之而生,水到渠成,不求自來。師生關系的維系,師生心靈的相契,就這樣一天天,一點點地醞釀、發酵、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