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心理效應
教師越是看中的學生會變的越聰明,這是教育中的羅森塔爾效應。
在教學中如果老師不喜歡或忽視甚至歧視某些學生,對這些學生降低標准或不抱任何期望甚至放棄他們任其放任自流的話,對他們的關注少了,對他們的輔導少了;
久而久之,這些學生會從老師的言談舉止與表情中感受到老師的「偏心」與冷漠,從而產生與老師之間的誤會與隔閡,對學習更加消極,更加灰心喪氣,對老師更加反感,逐漸放棄這一學科的學習。
正如《聖經》上的這句話,富有的還要給予,沒有的還要剝奪。越有的就越有,越沒有的就越沒有。這句話應該給我們為人師者以警示:我們在教學中絕對不要放棄某些學生,在授課與個別輔導中要盡量兼顧好生與差生,要對學生多鼓勵,要重視「羅森塔爾效應」的作用。
(1)師生心理效應擴展閱讀:
「羅森塔爾效應」,習慣上也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有其神話色彩。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羅馬神話中塞普勒斯的一位王子。
他用象牙雕刻了一位美女,雕刻時傾注了全部感情和心血,雕成後每天愛不釋手,深情凝望著它,終於有一天這個雕刻的美女活了,成為王子的妻子。
羅森塔爾認為,這可能是因為老師們認為這些大器晚成的學生有潛力,因此予以特別照顧和關懷,以致使他們的成績得以改善。這個實驗充分證明: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智慧成就的預言會決定另一個人的智慧成就,同時也總結出了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即「羅森塔爾效應」。
❷ 班主任用怎樣的心理效應管理班級
隨著對學生心理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心理學知識被應用到班級管理中。作為班級管理首要責任人的班主任,應從學生的心理需要出發,認真分析心理效應,根據學生心理變化、發展的規律進行班級管理。心理效應作為一種特殊的心理現象,班主任如果能在班級管理中充分利用其積極作用,避免消極作用,就能輕松提高班級管理的質量,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瓦拉赫效應——
發現亮點
奧托·瓦拉赫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在他開始讀中學時,父母為他選擇的是一條文學之路,不料一個學期下來,老師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這樣的人即使有著完善的品德,也決不可能在文學上發揮出來。」此時,父母只好尊重兒子的意見,讓他改學油畫。可瓦拉赫既不善於構圖,又不會潤色,對藝術的理解力也不強,成績在班上是倒數第一,學校的評語更是令人難以接受:「你是繪畫藝術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對如此「笨拙」的學生,絕大部分老師認為他已成才無望,只有化學老師認為他做事一絲不苟,具備做好化學實驗應有的品格,建議他試學化學。父母接受了化學老師的建議。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點著了。文學藝術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就變成了公認的化學方面的「前程遠大的高材生」。
點評:瓦拉赫效應告訴我們,學生的發展是不均衡的,都有弱點和強點,如果我們打破另類學生「朽木不可雕也」的思維定勢,像那位化學老師那樣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為學生提供展示特長、個性的場所,必能收到「鐵樹開花」的顯著成效。因此,在德育過程中,我們應該關心每個學生,設計多種形式的活動,指出個體的閃光點,讓學生充滿自信,為學生發現自己的智慧潛能和特長搭建舞台。
溫水效應——
防微杜漸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鍋里加滿冷水後,把一隻青蛙放進去,然後慢慢加熱。水開始是涼的,變溫的速度很慢,青蛙覺得比較適應和舒服,並不想跳。隨著水溫逐漸升高,感受到危險的青蛙決心努力跳出熱鍋,但為時晚矣。最後,活蹦亂跳的青蛙被燙死。與此相對照,把青蛙扔進一口沸水鍋里,受到強烈刺激的青蛙奮力一跳,成功地保住了性命。
點評:溫水效應對德育的啟示是,對於學生身上表現出來的微小缺點和錯誤,都不可姑息。在教育過程中,大多數老師由於認識上的不足和「護犢」心態,對成績較好,平時比較守紀的學生總有一種偏袒心理。即使這些學生犯了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教師也總是以寬容的心態對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學生含糊過關;即使是批評,也是輕描淡寫,點到為止。這樣便築構了教育的盲點,使「過剩」愛自動貶值,其負效應是使得這部分優秀生產生錯覺,他們對表揚麻木不仁,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籃球架效應——
適度要求
如果籃球架有兩層樓那樣高,那麼對著兩層樓高的籃球架子,幾乎誰也別想把球投進籃圈,也就不會有人犯傻了;如果籃球架跟一個人差不多高,隨便誰不費多少力氣便能「百發百中」,大家也會覺得沒啥意思。正是由於現在這個跳一跳,夠得著的高度,才使得籃球成為一個世界性的體育項目,引得無數體育健兒奮爭不已,也讓許許多多的愛好者樂此不疲。籃球架子的高度啟示我們,一個「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最有吸引力,對於這樣的目標,人們才會以高度的熱情去追求。
點評:籃球架效應對德育的啟示是,我們給學生樹立的目標一要讓學生力所能及;二是要不斷提高。也就是說,既要讓學生有機會體驗到成功的欣慰,不至於望著高不可攀的「果子」而失望,又不要讓學生毫不費力地輕易摘到「果子」。
只有不斷給學生定出一個「籃球架子」那麼高的目標,讓大家都能「跳一跳,夠得著」,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❸ 淺談班主任必須注意的幾種心理學效應
一、聯想效應
即人們在看待他人時往往會根據自己看到或聽到的信息對其作出判斷。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給兩組人出示同一個人的照片,出示之前,對一組人說,這是一個重案罪犯,而對另一組人則說這是一位大科學家。然後讓人們看照片,並用文字描述照片上人地相貌。結果發現,第一組地評價更多地是消極地,如「深陷地雙眼證明內心的仇恨」;而第二組的評價更多的是積極的,如「深陷的雙眼表明思想的深度」。
在班級管理實踐中,班主任在認識或判斷學生的言行時,不能僅僅根據學生外部的一些特點或信息,通過自己的經驗或邏輯推理加以豐富的聯想,而應該通過與學生的有效溝通來更全面、更豐富地觀察和分析學生,然後再做出准確判斷。
二、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也叫「第一效應」,是指如果某人在初次交往時給人們留下良好的印象,就會影響人們對他以後一系列行為的評價與判斷,然而,這種第一印象往往具有表面性和片面性。如果班主任對學生的「第一印象」表面性或片面性認識,那麼不僅會使班主任對學生的評價難以准確客觀,而且這種評價會長時間地影響班主任與學生在實際交往過程中的評價與決策。
在班級管理活動中,學生的儀表、衣著服飾、上課時地坐姿、專注神態等都可能給教師帶來「第一印象」,它們可能在一段時間內影響著班主任對學生的認識和感受,甚至有可能形成不應有的認知偏見。
三、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也稱為暈輪效應,指人們在認識事物或相互交往時,往往會受個別或局部特徵的影響,而對人或事物的整體做出判斷。如果班主任在認識學生時,不由自主地選擇學生的某個突出的優勢或缺點,從而以點帶面、以偏概全地做出對該學生整體面貌或特點的判斷,那麼這就是「光環效應」對班主任認識學生產生了誤導。
當前在「應試」教育的干擾下,中小學教育僅憑考試成績來衡量學生一切的做法並不少見。學生考試成績好往往就被視為各方面都優秀,學生考試成績好往往成為評判「三好」的主要依據,而學生可能存在的缺點或不良品行往往被淡化。這就是一種光環效應的表現。光環效應不僅干擾著班主任對學生形成客觀、積極的態度和認識,也會造成教師對待學生的忽視或不公正,比如,學習好的學生可能就更多受到教師的積極關注,而學習不好的學生就不可能更多受到教師的消極關注。
四、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由於地理、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長期作用,使人們對不同人群或事物產生傾向某種共同的、較為固定的認知,這些認知未必都有事實根據,往往帶有偏見色彩。當人們對某一類人群持有長期的固定的看法,並以此來判斷和評價這一類人群的心理與行為表現,這就是人際交往中的刻板印象在發揮作用。事實上,當我們看待他人時,常常會不自覺地從年齡、性格、職業、地區、民族等方面對其進行特定的歸類,並把關於這類人的形象加以固定,作為評價他人的依據。刻板印象雖然可以幫助人們快速地認識或評價他人,但他往往使人對當前的人或事產生消極的、錯誤的認識、
在班主任與學生的溝通過程中,也可能會表現出這種刻板印象的特徵,在頭腦中形成對某類學生的固定印象。比如,有許多老師認為女生比較乖,而男生比較壞等。特別地,有的教師對學生的刻板印象仍然停留在傳統認識上,比如,認為學生就應該對教師言聽計從,不能反駁等。很顯然,這種刻板印象使班主任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居高臨下地俯視學生或者帶著這種印象去審視、管理班級學生,可想而知,這樣的班級管理是很難收到良好的效果的。
五、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是指由於人們自身心理上具有某種特性,因而判斷他人也一定會有與自己相同特性的心理特徵。通俗地說就是「以己度人」,即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自己對事物的認知或判斷,在評價他人或事物的過程中投射過來。事實上,班主任在教育學生之前,往往已經形成了學生是什麼樣的人的觀念或假設,並以這種假設來教育或管理班級學生。比如,當學生出現錯誤時,有的教師會認為「犯錯誤」是正常現象,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正常表現,因此採用尊重、理解、溝通式的民主教育方式,幫助學生及時改正錯誤,而有的教師則會認為「犯錯誤」是學生的不正常現象,或是學生故意而為之,如果不加以管教會更加嚴重,因此教師對學生採用批評、指責的專制管理方式。其實教師所採取的與學生溝通的方式就是教師的人性觀和學生觀的投射,是教師對人性與學生觀的理念投射於教育學生的行為之中。可見,教師如何看待人的發展,如何認識學生,對其教育教學以及班級管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角度效應
當人們從不同角度認識人或事物時,往往獲得不同的認識和看法,有時候不同視角所看到的結果甚至會截然相反。事實上,人們在認識事物時,往往僅僅站在某一個角度或視角,這就很有可能導致信息獲取不完整,造成以偏概全,片面地理解事物的全貌。因此許多時候,人們需要從不同角度來看待事物,把各種視角所形成的認知和看法匯集起來,更有助於呈現出事物的全貌。
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看待學生時也需要盡可能從多個角度去觀察和了解。從多個角度去了解學生,教師才有可能獲得關於學生更為全面的信息。比如,在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除了要從學校教育的角度去了解學生外,還應該更多的從家庭教育的視角、學生成長的視角、社會視角等對角度去了解學生。
❹ 教學過程中的五大心理效應是哪五個呢
心理准備階段,感知知識階段,理解知識階段,鞏固知識階段,運用知識階段。
心理准備階段: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需要有心理上的准備。如果學生頭腦中的興奮中心還沒有向將要進行的教學活動轉移或接近,或者學生對即將學習的課題毫無興趣。
心理准備主要是引起學生對即將進行的教學活動的興趣和求知慾,創設一種教學氛圍,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濃厚的認知興趣。
感知知識階段:感知知識即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事物(物體、現象等)進行觀看、觸摸等,從而獲得必要的感性經驗,為進一步學習打下良的基礎。這個階段教師可以盡量出示實物、呈現事情發生發展過程,模擬有關現場,為學生感知創造機會與條件。
效應列表
1、醞釀效應。
2、阿倫森效應。
3、暗示效應。
心理學中,在無對抗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使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相符合,這種現象稱為「暗示效應」。
4、安泰效應。
5、增減效應。
6、安慰劑效應。
7、巴納姆效應。
朋友一次問我世界上什麼事最難。我說掙錢最難,他搖頭。哥德巴赫猜想?他又搖頭。我說我放棄,你告訴我吧。他神秘兮兮地說是認識你自己。
的確,那些富於思想的哲學家們也都這么說。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這些問題從古希臘開始,人們就開始問自己,然而都沒有得出令人滿意的結果。然而,即便如此,人從來沒有停止過對自我的追尋。
正因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當中,很容易受到周圍信息的暗示,並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從眾心理便是典型的證明。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心理效應
❺ 曾用過哪些心理效應的方法管理班級
一、運用「半途效應」,正確處理教學中對學生要求過高問題,激勵學生「大目標,小進步」。
半途效應是指在激勵過程中到半途時,由於心理因素及環境因累的交互作導致的對於目標行為的一種負面影響。大量的事實表明,人的目標行為的中止期多發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標行為過程的中點附近是一個極其敏感和極其脆弱的活躍區域。導致半途效應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目標選擇的合理性,目標選擇的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現半途效應。二是個人的意志力,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現半途效應。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在平時教育學生時注意讓學生學習各方面的知識,培養多方面的能力,同時注意進行意志磨練。讓學生制定學習目標時,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要有實現的可能,不能過高,成為空中樓閣,就會使學生失去信心,因此我讓學生要樹立遠大理想,但行動和實現目標分階段進行,也就是行為學家提出了「大目標、小步子」的方法,對於防止學生學習過程中半途效應的發生具有積極的意義。
二、運用「暈輪效應」,正確處理學生學習先進與後進的關系,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是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他還傾向於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徵。本質上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上的偏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遇到這樣一種現象: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某些品質有了好的印象之後,就會認為這個人一切都好;反之,若先發現了某個人的某些缺點後,就可能認為他什麼都不好。這種現象在社會心理學中被稱為「暈輪效應」或「光環效應」。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會正確處理學習進步學生與學習差的學生的關系,不會因為暈輪效應影響自己的視野,會從不同角度評價學生,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給所有學生同等的機會,讓學生健康成長,不因為一件小事,給學生上綱上線,不把孩子「一棒打死」,要積極發現孩子的優點,營造和諧進取的學習環境,讓每一個學生都成材暈輪效應。
三、運用「霍桑效應」,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
所謂「霍桑效應」,就是指那些意識到自己正在被別人觀察的個人具有改變自己行為的傾向。「霍桑效應」是在企業生產管理中產生的一種現象。可以說,它幾乎存在於一切領域。只要是由「受到注意」引起的異常反應,都屬於這一效應。同時,在進行的一系列試驗中,有一個「談話試驗」,即用兩年多的時間,請專家找工人個別談話兩萬餘人次,並規定在談話過程中,要耐心傾聽工人們對廠方的各種意見和不滿,並做詳細記錄;對工人的不滿意見不準反駁和訓斥。這一「談話試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霍桑工廠的產量大幅度提高。這是由於工人長期以來對工廠的各種管理制度和方法有諸多不滿,無處發泄,「談話試驗」使他們的這些不滿都發泄出來,從而感到心情舒暢,干勁倍增。這也是「霍桑效應」的另一種表現。
「霍桑效應」給我們的又一啟示是:人在一生中會產生數不清的意願和情緒,但最終能實現能滿足的卻為數不多。對那些未能實現的意願和未能滿足的情緒,切莫壓制下去,而要千方百計地讓它宣洩出來,這對人的身心和工作效率都非常有利。
總之,「霍桑效應」告訴我們,當一個人受到必要的關注或不良的情緒得到發泄時,學習和工作的效率就會大大提高。因此,我們在班級管理中要學會關注每一個學生,經常找學生談話,給學生表現的機會,給學生宣洩的機會,給學生成功的機會等等,這樣,才能營造一個和諧的集體,學習就會高效,進步就會更快。
四、運用「破窗效應」,進行環境衛生管理及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詹巴斗進行一項試驗,他找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擺在帕羅阿爾托的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布朗克斯街區。停在布朗克斯的那一輛,他把車牌摘掉了,並且把頂棚打開。結果這輛車一天之內就給人偷走了,而放在帕羅阿爾托的那一輛,擺了一個星期也無人問津。後來,詹巴斗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呢?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
以這項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理論」。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個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繁榮。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這么認為:環境可以對一個人產生強烈的暗示性和誘導性。沒修復的破窗,導致更多的窗戶被打破。
在班級衛生管理和學生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中,我時時警惕「破窗現象」。在地上發現一張紙片,在教室里發現一絲不整,在學生身上發現一點行為不當,都要及時修補,不能任其蔓延。只有及時修補好了偶爾出現的一小扇「破窗」,才可以保證其它的窗戶不被破壞。及時修好第一扇被打破的窗戶,能有效阻止「破窗現象」於萌芽狀態。
作為老師的我在面對學生第一次犯錯誤、班級第一次出現違紀現象時,我會及時對學生的行為進行批評指正,防止「破窗效應」的發生。
五、運用「刺蝟效應」,正確處理師生關系。
刺蝟效應是指刺蝟在天冷時彼此靠攏取暖,但保持一定距離,以免互相刺傷的現象。這個比喻來自叔本華的哲學著作,它強調的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刺蝟效應的理論可應用於多種領域。在管理實踐中,就是領導者如要搞好工作,應該與下屬保持「親密有間」的關系,即為一種不遠不近的恰當合作關系。在教育學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日常相處只有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❻ 教師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應有哪些
教師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應有哪些?
答:心理規律一:羅森塔爾效應,
心理規律二:超限效應;
心理規律九:貼標簽效應 ;
總之,教育是一門藝術。我們每一名教師都是藝術家,學生是白紙,老師就是拿著畫筆在紙上作畫的人,不要小看自己的作用,也許我們的一個微小的顏色選擇就可能成就一個人,因此,讓我們多為我們的作品添上幾筆色彩。
❼ 教育中常見的幾種心理學效應
潘多拉效應
古希臘有個神話,說宙斯給一個名叫潘多拉的女侍一個盒子,告訴她絕對不能打開。「為什麼不能打開?而且還要『絕對』?」潘多拉越想越感到奇怪。憋了一段時間後,她終於忍不住打開了盒子。誰知盒子里裝的是人類的全部罪惡,被潘多拉打開後一下子全跑到了人間。心理學上把這種「不禁不為,愈禁愈為」的現象叫做「 潘多拉效應」。「潘多拉效應」與其他類型的逆反心理不同,它主要源於人們的好奇機制。人們往往有一種傾向,越是禁止的東西,如果沒有說明可以為人們所接受的充足的禁止原因,那麼這種禁止常常會誘使人們產生好奇並引起探究反射,這就是禁果逆反。
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同樣也存在著「潘多拉效應」。比如,越是禁止學生看的書,學生越想看;越是禁止學生參加的活動,學生越想參加等等。
案例:學生奇裝異服。
登門檻效應
所謂「登門檻效應」,指的是: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小要求後,如果他人在此基礎上再提出一個更高的要求,那麼,這個人為了認識上的統一,或為了給人留下前後一致的印象,就傾向於接受這個更高的要求,又稱為「層遞效應」。
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德曼1966年做了一個實驗,用以驗證「登門檻效應」。研究的第一步,是先到各家各戶向家庭主婦被試提出一個小的要求,請她們支持「安全委員會」的工作,在一份呼籲安全駕駛的請願書上簽名。研究的第二步,兩周以後,由原來的兩個大學生主試重新找到這些主婦,問能否在她們的前院豎一塊不太美觀的大告示牌,上寫「謹慎駕駛」。結果表明,先前在請願書上簽過名的大部分(55%以上)都同意豎告示牌,而沒有簽過名的同樣情況的主婦,只有不足17% 的人接受了這一要求。
可能很多教師已經在教學工作中利用「登門檻效應」來規范學生的行為,但要想實施得恰到好處卻不那麼容易。首先,必須考慮這個小要求的合理性,使它能夠為學生所接受和容忍;其次,每一要求間隔的時間不能太近,以免給學生有「得寸進尺」的感覺;最後,對所提的每一個要求都必須嚴格執行,切實檢查,這樣才能保證更高的要求得以實行。
羅森塔爾效應
遠古時候,塞普勒斯王子皮格馬利翁喜愛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個美女的形象,愛不釋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觀賞不止,看著看著,美女竟然活了。這雖然是一則神話,但心理學家卻從中得到很大的啟發。
1968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羅森塔爾等人在一所學校隨機抽取18個班的一至六年級的小學生,運用智力測驗對他們進行鑒定。然後,研究者給了這些學生的教師們一份名單,並告訴校方,他們通過一項測試發現,該校有幾名天才學生,只不過尚未在學習中表現出來。其實,這是從學生的名單中隨意抽取出來的幾個人。有趣的是,在學年末的測試中,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的確比其它學生高出很多。研究者認為,這就是由於教師期望的影響。由於教師認為這個學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課時給予他更多的關注,通過各種方式向他傳達"你很優秀"的信息,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因而產生一種激勵作用,學習時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績。
與此實驗相反,對少年犯罪兒童的研究表明,許多孩子成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在於不良期望的影響。他們因為在小時候偶爾犯過的錯誤而被自己、家人或老師貼上了"不良少年"的標簽,這種消極的期望引導著孩子們,使他們也越來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終走向犯罪的深淵。
羅森塔爾的實驗告訴我們:在教育的全過程中,學生是多麼需要來自教師的切實、積極的期望。當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期望時,就會萌發或增強學好的願望、向上的志向、勤奮學習的動力。而且,通常情況下每個學生都有發展、成才的可能,教師要熱愛每個與之打交道的學生,特別是差生,要點燃他們心中的希望之火。
巴奴姆效應
有位心理學家做過一次有趣的實驗:他在報紙上刊登廣告,聲稱自己是占星術家,能夠遙測每個不相識者的性格。廣而告之後,信件紛至沓來。這位心理學家根據讀者來信寄出數百份遙測評語。有兩百多人回信感謝,稱贊他的遙測准確,十分靈驗。誰料心理學家寄出的竟是內容完全相同的標准答案:「您這個人非常需要得到別人的好評,希望被人喜歡和贊賞,不過並非每個人都如此對您;您的想像力豐富,有很多美好的理想,其中也包括一些脫離現實的幻想;您想做成許多事情,身上蘊藏的潛力無窮,相比之下,已經發揮出來的卻不多;在某種情況下,您會產生煩惱,甚至猶豫動搖,但到關鍵時刻,您的意志還是堅定不移的……」這樣的評語怎會不「靈驗」呢?因為誰不想被人喜歡和贊賞?誰沒有美好的憧憬?誰會說自己的潛力已充分發揮?所以,這種幾乎適合任何人的評語每個人都會樂意接受。心理學家把人們樂於接受這種概括性的性格描述的現象稱為「巴奴姆效應」。
「巴奴姆效應」對教育工作的啟示是:每個學生,不管他過去和現在怎麼差,但在其內心深處總多少有點向上的念頭。有時,羨慕他人的成功,常常是自我要求上進的心理折射。教師的責任就在於點燃學生埋藏在心靈深處的希望之火,發覺自己潛在的能量。所以,教師在對學生評價時,必須堅持一分為二,哪怕是最差的學生,也要善於設法找出他的閃光點。
❽ 教師資格證常見心理學效應是什麼
心理學效應是在教師資格證考試過程中非常重點的內容,主要是以單選題等客觀題型來進行考察。在社會心理學玲玉,各類效應可謂是數量繁多,今天只結合一些常見的知識點來幫助大家梳理,同時我們也要清楚一些干擾選項,注意相近知識點之間的辨析,才能幫助我們更好的通過考試。接下來就常考的心理學效應進行簡要介紹和辨析。
(一)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也叫首位效應,是指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後的認知產生的影響作用。第一印象作用最強,持續的時間也長,比以後得到的信息對於事物整個印象產生的作用更強。換句話說就是我們說的「第一印象」,比如去參加面試的時候我們著正裝就是為了給面試官留下良好的首因效應。
(二)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是指在人際認知活動中,最近的印象對人的評價起著重要作用。這種偏差的產生,客觀上是由於最近獲得的信息刺激強,給人留下的印象清晰,沖淡了過去所獲得的有關印象。近因效應與首因效應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一般說來,在與陌生人交往時,首因效應比較明顯;而在與熟悉的人交往時,近因效應更為明顯。
(三)光環效應
又稱「暈輪效應」,是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人們常從對方所具有的某個特徵泛化到其他有關的一系列特徵上,從局部信息形成一個完整的印象。所謂「一白遮百丑」以及「情人眼裡出西施」,電視上名人廣告,往往就是在採用這個社會心理原理。暈輪效應的主要特徵是「以偏概全」,抓住一點,不及其餘。
(四)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又叫「假定相似性」,它是指以己度人,認為自己具有某種特性,他人也一定會有與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並強加於人的一種認知障礙,即在人際認知過程中,人們常常假設他人與自己具有相同的特性、愛好或傾向等,認為別人理所當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以上是在考試中考察頻率非常高的一些效應,大家要明確其含義,找到含義中的關鍵詞,這樣在做題的時候才能夠更好的進行區分。接下來,我們一起做一些練習題。
1.當一個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時,他的一些與外表無關的特徵也常常被肯定,這種現象被稱為( )。
A.寬大效應 B.暈輪效應 C.中心品質 D.刻板印象
1.【答案】B。解析:本題是對印象形成效應的考查。暈輪效應是指當我們認為某人具有某種特徵時,就會對其他特徵作相似判斷。題干中因一個人的外表特徵就對這個人其他方面的特徵做相似的判斷,這屬於暈輪效應,故B選項正確。A選項,寬大效應指評估中出現評分明顯偏高的誤差。常發生在評估對象與評估者私誼甚篤,或評估對象為上級領導的情況下。避免的方法在於消除評估者的顧慮或各種個人感情影響,並要求評估者能大公無私,以正確態度對待評估工作。C選項,為干擾選項。D選項,刻板印象是指對一群人的特徵或動機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體的特徵歸屬於團體的每一個人,認為他們都具有這種特徵,而無視團體成員的個體差異;ACD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擇B選項。
2.學生因喜歡某個教師而喜歡該教師所教的課程,這是( )。
A.暈輪效應 B.首因效應 C.近因效應 D.定勢效應
2.【答案】A。解析:當我們認為某人具有某種特徵時,就會對其他特徵作相似判斷,這就是暈輪效應,也稱為光環效應。學生因喜歡某個教師而喜歡該教師所教的課程體現的是以點概面的表現,所以可以認為是一種暈輪效應。
3.人們常常傾向於認為:中國人內斂,法國人浪漫,德國人嚴謹。這種現象是( )。
A.首因效應 B.投射效應 C.近因效應 D.刻板印象
3.【答案】D。解析:對一群人的特徵或動機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體的特徵歸屬於團體的每一個人,認為他們都具有這種特徵,而無視團體成員的個體差異。這種現象稱為社會刻板效應。中國人內斂、法國人浪漫、德國人嚴謹都是社會刻板效應的體現。
4.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應的心理現象是( )。
A.壓抑 B.投射 C.反向 D.否定
4.【答案】B。解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應的心理現象是投射。投射效應是指因個體具有某種特性而推斷他人也具有與自己相同特性的社會心理現象,即「以己度人」、「將心比心」,認為自己的言行和需要,別人也一定會有類似的言行和需要。
希望通過以上的講解會大家復習有所幫助,中公教育祝你成「公」!
❾ 教師招聘常考的15個心理學效應
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很多省份都比較願意考查心理學中一些常見的心理學效應。對於這一類知識點,往往考生們積累不足,對很多心理學效應不了解,以至於在解答題目的過程中可能會犯主觀猜想的錯誤。
1.社會刻板效應
對一群人的特徵或動機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體的特徵歸屬於團體的每一個人,認為他們都具有這種特徵,而無視團體成員的個體差異。這種現象稱為社會刻板效應。
值得注意的是,該效應強調將一群人的特徵加以概括並歸屬到其中每個人身上,因而總體表現出對一群人持有某種固定看法的特點。比如,一提到東北人就會想到"高大、威猛、能喝酒"的特點;一提到四川人就會想到"能吃辣"的特點;一提到農民就想到其"朴實無華"的特點等等。諸如此類對一群人的固定看法就會直接影響我們對群體中每個人的看法,這就是社會刻板效應。
2.暈輪效應
當我們認為某人具有某種特徵時,就會對其他特徵作相似判斷,這就是暈輪效應,也稱為光環效應。它強調的是在個體身上,把個體的一方面特徵泛化到他的其他方面。比如人們常說的"情人眼裡出西施"、"愛屋及烏"、"一好百好,一壞百壞"、"一白遮百丑,一胖毀所有"等就是暈輪效應的體現。
3.首因效應
在總體印象形成上,最初獲得的信息比後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稱為首因效應,也叫最初效應。其實也就是常說第一印象的問題,即人們對於他人的第一印象會影響到後來的判斷。比如,人們在准備面試考試時總會精心打扮一番,或者准備一個精彩的自我介紹,這些做法都是為了給考官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以期影響考官後來的評分。這就是一種對首因效應的利用。
4.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指在總體印象形成上,新近獲得的信息比原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也叫最近效應。用一個簡單的詞來概括,也就是最近印象。人們對某人或事物的最近印象會比以前的印象更加深刻,就是近因效應。比如,一對情侶吵架後,女生會覺得自己的男朋友這也不好那也不好,以前的種種優點在她此時的眼中早已煙消雲散。這就是一種近因效應的體現。
5.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是指因個體具有某種特性而推斷他人也具有與自己相同特性的社會心理現象,即"以己度人"、"將心比心",認為自己的言行和需要,別人也一定會有類似的言行和需要。更簡單地說,投射效應就是用自己的想法推斷別人的想法,認為別人也有和自己一樣的想法或特徵。比如,有的我們所謂的"自戀狂"自己覺得自己特別帥特別美,於是認為街上每一個人的回頭都是在看自己長得多麼帥多麼美。這就是用自己的想法推斷別人的想法,是典型的投射效應。
6.登門檻效應
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就像登門檻時要一級台階一級台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比如,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我們可以首先要求學生從找准自己的不足做起,根據自身問題制訂一個短期容易實現的小目標,如養成"不隨意發脾氣"、"不隨地扔垃圾"等等,將更有利於實現更難更長遠的目標。
7.留面子效應
與登門檻效應相反,留面子效應是指人們拒絕了一個較大的要求後,對較小要求接受的可能性增加的現象。為了更好地使人接受要求,提高人的接受可能性的最好辦法,就是先提出一個較大的要求,這種方法被稱為"留面子技術"。比如,你向朋友借一千元怕借不到,可以先提出借一萬元的請求,這樣比直接提出一千元的請求更容易得到對方的同意。
8.南風效應
法國作家拉封丹曾寫過一則寓言,講的是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為覺得很暖和,所以開始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結果很明顯,南風獲得了勝利。它告訴我們:溫暖勝於嚴寒。根據這一效應,老師如果更加體貼學生,以生為本,多點"人情味",學生更容易努力積極地配合老師的工作。
9.霍桑效應
霍桑效應又稱霍索恩效應,是心理學上的一種實驗者效應,是指當被觀察者知道自己成為被觀察對象而改變行為傾向的反應。比如,如果當學生注意到老師正在觀察他時,本來正在開小差也會立馬變得很認真地學習。
以上便是常見的心理學效應,在教師招聘考試備考過程中,各位考生可以結合以上實際例子來對各個心理學效應進行理解。
❿ 適合老師的心理學
在《教師最需要的心理學》這本書中分四個篇章從四個角度闡述了教師為什麼需要心理學和如何應用心理學的相關知識。第一篇章,教師自身最需要的心理學。該篇章主要闡述了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作為教師你是否能夠善於進行自我診斷、自我調節、自我保健、自我激勵、自我積極心理暗示,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呢?教師的幸福感從哪裡來?教師的心理和技藝誰重要?第二篇章,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心理。該篇章深入地探討了教師最關心的有關學生的心理問題,從了解學生的心理,到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再到讓學生學會自我調節,再到走進學生的心靈。第三篇章,教師教學最需要的心理學。從心理學角度對教學的各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講述。第四篇章,教師課堂管理最需要的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