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老師
A. 古代老師的稱呼
古代老師的稱呼分別是夫子、先生、師傅、師父、山長、教諭、講郎、學博、助教、教授回、宗師、師保答、西席、師長等。最常見稱呼是夫子、師父和先生。
職業要求
以愛崗敬業為榮,以敷衍塞責為恥。
以開拓創新為榮,以因循守舊為恥。
以勤勉博學為榮,以懶惰膚淺為恥。
以關愛學生為榮,以漠視學生為恥。
以廉潔從教為榮,以崗位謀私為恥。
以因材施教為榮,以千篇一律為恥。
以團結協作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
以儀表端莊為榮,以不修邊幅為恥。
以尊重學生為榮,以辱罵學生為恥。
B. 古代十個著名老師
留下光輝教育思想的十大名師:
孔丘、孟軻、荀況、老聃、墨翟、
董仲舒、程顥、程頤、朱熹、王守仁
教育出著名學生的十大名師:
孔丘(學生:顏回、曾參)
鬼穀子王詡(學生:孫臏、龐涓、蘇秦、張儀)
荀況(學生:韓非、李斯)
呂不韋(學生:嬴政)
黃石公(學生:張良)
董仲舒(學生:劉徹)
趙普(學生:趙匡胤)
周同(學生:岳飛)
朱升(學生:朱元璋)
翁同龢(學生:愛新覺羅·載湉)
古代教師的稱呼:老師,先生,教員,慈母,教練,教書匠。
教師,這個職業是人類社會最古老的職業之一。
按照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在規定的時間節點內,根據學校設施條件和個人職稱專業,安排座位、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引導輔導幫助學生學習、組織聽課練習,組織考試。
傳授科學文化基本知識,開展主持學術交流、提高學生的觀察學習、記憶認知、動手溝通、操作等綜合實踐能力,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掌握經驗技術。
他受社會的委託對受教育者進行專門的具有建設性的教育,執行各項教育政策,維護社會穩定,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各類高素質或實用人才。
(3)古代老師擴展閱讀:
教師權利
《教師法》第七條對教師的基本權利作了明確的規定,共有六個方面:
(一) 進行教育教學活動,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和實驗;
(二) 從事學術交流,參加專業的學術團體,在學術活動中充分發表意見;
(三) 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評定學生的學業成績;
(四) 按時獲取工資報酬,享受國家規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帶薪休假;
(五) 對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通過教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其他形式,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
(六) 參加進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訓。
教師義務
《教師法》第八條對教師義務作了規定,共有六個方面:
(一) 遵守憲法、法律和職業道德,為人師表;
(二) 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守規章制度,執行學校的教學計劃,履行教師聘約,完成教育教學工作任務;
(三) 對學生進行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的教育和愛國主義、民族團結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學技術教育,組織、帶領學生開展有益的社會活動;
(四) 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
(五)制止有害於學生的行為或其他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批評和抵制有害於學生健康成長的現象;
(六) 不斷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和教育教學業務水平。
D. 古代稱老師叫什麼
席:即「老師」。
古人除了尊稱老師為「夫子」、「先生」、「恩師」外,何以還經常尊稱為「西席」呢?這與漢明帝劉庄有關。據《稱謂錄》卷八記載:「漢明帝尊桓榮以師禮,上幸太常府,令榮坐東面,設幾。故師曰西席。」
此事史料可查:漢明帝是光武帝劉秀的繼承人,他當太子時就拜桓榮為老師,登上皇位後,對桓榮仍十分尊敬。他常常到桓榮住的太常府內,請桓榮坐向東的位子,並替桓榮擺好桌案和手杖,親自手拿經書聽桓榮講解經文。
他為何讓老師「向東」坐呢?原來,漢代室內的座次是以靠西而坐——即面向東方為最尊。「西席」,就是「坐西面東」的座次,明帝這樣安排是表示對老師的尊敬。由於皇帝安排老師坐西席,於是人們就把家庭教師,甚至所有老師尊稱為西席了。
E. 「老師」在中國古代有哪些別稱
師:歷朝對教師的約稱。
老師:為宋元時期小學教師的別稱。
師父、師傅:歷代對教師的尊稱。
師長:外傅:古代對教師的尊稱。
師資:先秦以後歷代對教師的別稱。
西席、西賓、講席:漢代對教師的稱謂經師、漢代以後歷代在「校」或「學」中傳授經學的教師稱之「經師」。
博士:經學教師稱「博士」。至唐宋時期,各專業學校更有「律學」、「算學」、「書學」博士之分。
先生:古代對「門館」、「私塾」老師中年長者的尊稱。
教授:原為學官稱謂,自宋代始,宗學、律學、醫學、武學等科均設「教授」,以傳授學業。講師:古代對講授武事或講解經籍的教師稱「講師」。
助教:為「國子學」(後稱之為「國子監」)教師的稱謂,其任務是協助博士教授生徒。教諭:宋代以後歷代對京師所謂小學和武學中的教師的稱謂。
教習:明清入選翰林院的進士(庶士生)之師的稱謂。訓導:明清時期,府設教授,州設學正,縣設教諭,掌教育生員,其副職皆稱「訓導」。
山長或院長:弟子對書院中授徒講學教師的敬稱。山長或院長並總領院務。師保、師友:古時貴族子弟有師有保,弘統師保。晉代有師和友在諸王左右陪侍輔導,故稱「師友」。教師、先生、人類靈魂工程師、園丁、慈母、春蠶、蠟燭、人梯。
(5)古代老師擴展閱讀;
教師的稱謂很多,其中尊稱有以下兩種:
老師:原是宋元時代對地方小學教師的稱謂。後專指學生對教師的尊稱,一直沿用至今。
先生:
1.老師。
2.對知識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稱。
3.稱別人的丈夫或對人稱自己的丈夫(特定用途:前面都帶人稱代詞或定語;比如你先生、我先生)。
4.舊時稱管帳的人。如:他在當鋪當先生。
5.舊時稱說書、相面、算卦、看風水等為業的人。如:風水先生。
6. 後來意義有所外延,但凡德高望重的人,都可以被尊稱為「先生」,有表示尊敬的意思,不一定完全指男士。如宋慶齡、楊絳、冰心、丁玲等均可稱為先生。
7.對所有男性都可以稱為先生如:王先生、李先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文庫——古代對教師的別稱
網路——老師
F. 古代世界著名的老師
1、孔子
是中國教師的先祖,估計大家都認識他,並對他的事跡比較了解。他開創了古代的第一所學校,學生大概有三千多人。除了教授理論知識,孔子還注重實踐操作,他帶著弟子到各國游歷,增長見識,並四處散播他的思想。
2、老子
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是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的代表人物,被稱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他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受人推崇,主張無為而治。老子的傳世之作是《道德經》,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孔子也曾受教於他,而他本人也被尊稱為「道教始祖」。
3、蘇格拉底
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公民陪審員。
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為「古希臘三賢」,被後人廣泛地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身為雅典的公民,據記載蘇格拉底最後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進新神論和腐蝕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處死刑。盡管蘇格拉底曾獲得逃亡的機會,但他仍選擇飲下毒堇汁而死,因為他認為逃亡只會進一步破壞雅典法律的權威。
4、柏拉圖
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為希臘三賢。另有其創造或發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圖思想、柏拉圖主義、柏拉圖式愛情等。柏拉圖的主要作品為對話錄,其中絕大部分對話都有蘇格拉底出場。但學術界普遍認為,其中的蘇格拉底形象並不完全是歷史上的蘇格拉底。
除了荷馬之外,柏拉圖也受到許多那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響,包括了畢達哥拉斯所提出的「和諧」概念,以及阿那克薩戈拉教導蘇格拉底應該將心靈或理性作為判斷任何事情的根據;巴門尼德提出的連結所有事物的理論也可能影響了柏拉圖對於靈魂的概念。
5、昆體良
是古代羅馬著名的教育家。他是教育史上大大發展完善教育方法和思想的先驅。他主張對兒童的教育應是鼓勵的,能激發他們興趣的。
G. 為什麼古代把老師稱為先生
「先生」字面的意思表示:出生比自己早,年齡比自己大的人;另有先接觸陌生的事物的意思,引申為先接觸陌生事物的人,所以古代稱別人先生有向別人學習的意思,先生即老師。
「先生」一次最早出現在論語。《論語》中就有這個稱呼,《論語·為政》:「有酒食,先生饌。」註解說:「先生,父兄也。」這里的「先生」是父兄,長輩的意思。
《孟子》:「先生何為出此言也。」這里的「先生」是指長輩而有學問的人。
《曲禮》:「從於先生,不越禮而與人言。」註:「先生,老人教學者」。這里的「先生」便有了「教學者,老師」的含義,不過還是有「老人」的意思。
因為以前的老師也就是「先生」大部分為男性,現在「先生」漸漸的就變成了對知識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稱。
(7)古代老師擴展閱讀:
千百年來,除了教師之外,人們把所有主要依靠腦力貢獻社會維持生計的人也都稱為先生——無論是對其職業還是對其本人的稱呼。
如,稱醫生為郎中先生,稱會計為帳房先生,稱說書藝人為說書先生,稱畫師為畫畫先生,稱堪輿者為陰陽先生(風水先生),稱算命者為算命先生,如此等等,當面的稱呼則一律為先生。
與之相對照的主要依靠體力維持生計的人或手工業者,則沒有這樣的稱呼,對他們的職業一般稱「匠」,如木匠、鐵匠、泥瓦匠(泥水匠)、銅匠、銀匠、石匠等等,面稱則為師傅。
H. 古代老師自稱是什們
弟子、學生、門下……
古人為向他人表示敬意,常採用尊人和卑己的形式來自稱。這種自稱即第一人稱,但不採用「吾」「余」「予」等人稱代詞,而是有一些習慣的說法。現例舉如下:
下愚
《紅樓夢》第 120 回:「下愚當時也曾與他往來過數次,再不想此人竟有如是之決絕」。
牛馬走
司馬遷《報任安書》:「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走」意為僕人,「牛馬走」意為如牛馬般被驅使的僕人。李善註:「太史公,遷父談也。走,猶仆也。言已為太史公掌牛馬之仆,自謙之詞也。」張衡《東京賦》:「走雖不敏,庶斯達矣」。薛淙註:「走,公子自稱走使之人。如今言仆矣」。
敝人
魯迅《華蓋集•犧牲謨》:「敝人向來最贊成一切犧牲,也最樂於『成人之美』」。
仆
司馬遷《報任安書》:「仆非敢如此也」。
老臣
《觸龍說趙太後》:「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並非只有君臣關系的人才能自稱「臣」,如《扁鵲見蔡桓公》:「今在骨髓,臣是以天請也」。
愚
諸葛亮《出師表》:「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
妾
《孔雀東南飛》:「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妾」限於女子表示謙卑的自稱,但不僅僅限於具有夫妻關系的女子在丈夫面前的自稱。
小人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自從得恩人救濟,齎發小人」。
下官
官員自稱「下官」。《孔雀東南飛》:「下官奉使命,言談大有緣」。
小的
《葫蘆僧判斷葫蘆案》:「小的在暗中調停」。
小子
韓愈《芍葯歌》:「花前醉倒歌者誰?楚狂小子韓退之」。
學生
孔尚任《桃花扇》:「個個是學生提拔,如今皆成大僚了」。不僅讀書人可謙稱學生,官場中人也可謙稱學生。《金瓶梅詞話》第 74 回:「西門慶道:『也是淮上一個人送學生的』」。又謙稱為「學兒」。明無名氏《東籬賞菊》:「學兒是這彭澤縣一個縣丞」。
小可
《水滸傳》第 41 回:「小可不才,自幼學吏」。
小生
孔尚任《桃花扇》:「小生姓侯,名方域,表字朝宗」。「小生」是讀書人的自稱。
小老
《儒林外史》第 3 回:「我小老這一雙眼睛,卻是認得人的」。「小老」是老年人的謙稱,又說成「小老兒」。《兒女英雄傳》第 8 回:「公子,你折殺小老兒了」。
卑人
元高明《琵琶記》:「人之孝者亦多,卑人何足稱孝?」「卑人」猶言鄙人。
卑微
《伍子胥變文》:「今乃不棄卑微,敢欲邀君一食」。
鄙人
《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唐謝曰:『鄙人不知忌諱』」。也可自稱「鄙」。唐李復言《續玄怪錄》:「鄙為崔氏妻,二男一女」。
鄙夫
東漢張衡《東京賦》:「鄙夫寡識,而今而後,乃知大漢之德馨,咸在於此」。
老奴
《新唐書•李輔國傳》:「老奴死罪,事郎君不了,請地下事先帝矣」。「老奴」作自稱,限於臣僕。
鄙臣
《晏子春秋•諫上》:「使君之嗣,壽皆若鄙臣之年。」「鄙臣」猶言小臣。
鄙生
明陳子龍《上石齋師》:「二者必有所審,無俟鄙生之忖度也」。「鄙生」為學生的自謙之稱。
鄙老
《晉書•王接傳》:「求賢與能,小無遺錯,是以鄙老思獻所知」。「鄙老」是老人的自謙之稱,猶言「老朽」。
老朽
蘇軾《與馮祖仁書》:「辱箋教累幅,文義粲然,禮義兼重,非老朽所敢當」。
不佞
《國策•趙策二》:「不佞寢疾,不能趨走」。
老拙
宋人陶 《清異錄》:「老拙幼學時,同捨生劉垂,尤有口才」。
不才
明宗臣《報劉一丈書》:「何以更辱饋遺,則不才益將何以報焉」。「不才」意為沒有才能。
老鄙
張隱《文士傳》:「老鄙相聞,飢渴甚矣」。
老僕
《史記•魏其武安俟列傳》:魏其大望曰:「老僕雖棄,將軍雖貴,寧可以勢乎?」
賤人
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三韻》:「文人試靜聽,賤人請具陳」。
不肖
明歸有光《祭外舅魏光祿文》:「重以不肖連賽困頓」。作兼稱,多用於父母死後。
賤士
清龔自珍《暮春以事趨圓明園》:「期門囑威武,賤士感蹉跎」。「賤士」為讀書人自謙之稱。
不孝兒
林覺民《與父書》:「不孝兒覺民叩稟父親大人」。
賤臣
《韓非子•存韓》:「今賤臣之愚計,使人使荊」。「賤臣」是在君主或上司面前的自謙之稱。
婢子
《禮記•曲禮下》「自世婦以下,自稱曰婢子」。《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寡君之使婢子侍執巾櫛,以固子也」。杜預註:「婢子,婦人之卑稱也」。
奴
南唐李煜《菩薩蠻》:「奴為出來難,教郎恣意憐」。「奴」作為自稱的謙詞,通常用於女性,偶而也用於男性。古代一些少數民族臣下在其主子面前也自稱「奴」。明清兩代宦官及清代旗籍官員在皇帝面前自稱奴才。
下臣
《左傳•文公十二年》:「使下臣致執事,以為端節,要結好命」。《儀禮•士相見禮》:「凡自稱君,士大夫則曰下臣」。
在下
《范進中舉》:「在下倒有一個主意,不知可以行得行不得?」
謙稱實是一種卑稱,所以往往用一些貶義詞語,表現自己在對方面前的低下鄙劣。有些字眼甚至很不好聽。如清代著名作家鄭燮 ( 號板橋 ) 對明代戲曲家徐渭(號青藤道士)極為欽慕,便自稱「徐青藤門下走狗鄭燮」。現代名畫家齊白石也願做「走狗」,其詩雲:「青藤、雪個遠凡胎,老缶衰年別有才;我欲九泉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詩中的「雪個」指清初畫家朱耷(號八大山人,又號雪個),「老缶」指近代書畫家吳昌碩(號缶廬)。
I. 古代世界著名的老師有哪些
1、孔子是中國教師的先祖,估計大家都認識他,並對他的事跡比較了解。他開創了古代的第一所學校,學生大概有三千多人。除了教授理論知識,孔子還注重實踐操作,他帶著弟子到各國游歷,增長見識,並四處散播他的思想。
2、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是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的代表人物,被稱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他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受人推崇,主張無為而治。老子的傳世之作是《道德經》,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孔子也曾受教於他,而他本人也被尊稱為「道教始祖」。
3、墨子生前擔任宋國的大夫,負責教育宋國的皇室子弟,是個不折不扣的教育者。同時他還是百家爭鳴時期的思想家、科學家。墨子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創立了墨家學派。
他在教學過程中,發現了先進的觀點,例如他根據幾何、物理、光學,創造出一套理論,並教給學生。在墨子去世後,他的學生把他的事跡和言語編寫成《墨子》,流傳至今。
4、董仲舒是西漢時期一個偉大的教師,他在當時的朝代,主要講授《公羊春秋》,給學子傳播思想和知識。他提出了「天人感應」等主張,被當時急需用一種思想統一中國的武帝所採納,他的主張,把儒家思想推上了思想巔峰,延續了幾千年,影響深遠,直至現代。
5、朱熹(1130年—1200年),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
朱熹的成就在於,他總結了以往的思想,建立了非常龐大的理學體系,諸如「格物致知論」、「人性二元論」、都非常鮮明的代表了其典型的唯物主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