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晉老師
Ⅰ 辜負了老師的希望
通過這次考試,也檢驗出你有許多掌握得不牢固,所以不要好高騖遠,應踏實基礎。這次考得不理想,就覺得對不住老師,如果這樣下去,會拖累自己的,不要把老師的看法看得太重。只要努力了,就會成功。成功是暫時的,努力才是永恆的,希望你下次考出好成績!
Ⅱ 老師的稱呼有哪些
1、【師長】
含有視老師為尊長之義,是古時候對教師的尊稱之一。《韓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為改,鄉人譙之弗為動,師長教之弗為變。夫以父母之愛、鄉人之行、師長之智,三美加焉,而終不動,其脛毛不改。」
2、【夫子】
原為孔子門徒對孔子的尊稱,後來夫子成為人們對教師的尊稱。《論語·子張》:「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3、【山長】
是歷代對山中書院的主講教師的稱謂,其出處源於《荊相近事》。五代十國時期,蔣維東隱居衡山講學,受業者眾多,蔣維東被尊稱為「山長」。此後,「山長」成為對教師的一種尊稱。元代時,各路、州、府都曾建有書院,設山長。明清沿襲元制,乾隆時期曾一度改稱院長,清末仍叫山長。廢除科舉之後,書院改稱學校,山長的稱呼廢止。
4、【師傅】
古時老師的通稱。「師傅」一詞原本是太師、太傅、少師、少傅等官職的合稱,因為這些職位負責教習太子,所以師傅也成為老師的代稱。《穀梁傳·昭公十九年》:「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師傅這一稱謂迄今仍在使用,但一般指工商曲藝戲劇等行業的老師。
5、【師父】
古代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所以也將老師尊稱為師父。《呂氏春秋·勸學》:「事師之猶事父也。」
6、【西席】
也稱西賓,是對教師的一種尊稱。其來源為這樣一個典故:漢明帝劉庄當太子時,曾拜桓榮為師,登皇位後,他對桓榮仍十分尊敬,常到桓榮住的太常府內,聽桓榮講經。漢代席地而坐,室內座次以靠西向東為尊。漢明帝雖貴為皇帝,仍然給桓榮安排坐西面東的座席,表示對啟蒙老師的尊敬,此後,「西席」或「西賓」就成了對教師的尊稱。
7、【師保】
原為古代輔弼帝王和教導王室子弟的官員,亦師亦保,統稱「師保」。《易·系辭下》:「無有師保,如臨父母。」後來泛指老師。如清代龔自珍《抱小》:「小學者,子弟之學。學之以侍父兄師保之側,以待父兄師保之顧問者也。」
8、【宗師】
原為掌管宗室子弟訓導的官員。《漢書·平帝記》:「其為宗室自太上皇以來族親,各以世氏、郡國置宗師以糾之,致教訓焉。」後逐漸演變為眾人所崇仰、堪稱師表的人。北宋孔平仲《談苑》卷三:「石介,字守道,徂徠山人也。文章學術,天下宗師,皆呼為徂徠先生。」
9、【教授】
如今的教授一詞是高等教育體系中的一種職稱,但在古代太學中則是講學的博士。中國漢、唐兩代太學都設有博士,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學校始設教授,元代各路、州、府儒學以及明清兩代的府學也都設有教授。
10、【助教】
在國子監任教的教師。西晉咸寧二年立國子學,始設助教,協調國子祭酒、博士傳授儒家經學。此後除個別朝代外,國子監中都設經學助教,稱國子助教、太學助教、四門助教、廣文助教等。
11、【學博】
原為唐代府郡的學官。唐代府郡置經學博士各一人,掌以五經教授學生,後泛稱學官為學博。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這人大是不同。不但無學博氣,尤其無進士氣。」
12、【講郎】
原為講授經書的官員。《後漢書·儒林傳》:「又詔高才生受《古文尚書》、《毛詩》、《穀梁》、《左氏春秋》,雖不立學官,然皆擢高第為講郎。」
13、【教諭】
原為宋代京師小學和武學中的學官名。明清時期,「縣儒學」作為一縣之最高教育機構,內設教諭一人,另設訓導數人。訓導是指輔助教諭的助手。府學教諭多為進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明史·職官志四》:「儒學:府,教授一人,訓導四人。州,學正一人,訓導三人。縣,教諭一人,訓導二人,教授、學正、教諭,掌教誨所屬生員,訓導佐之。」
14、【先生】
「先生」一詞的最初含義是先出生的人,引申指長輩、知識豐富的人。《孟子》中的「先生何為出此言也」以及《國策》中的「先生坐,何至於此」,「先生」是稱呼有學問、有德行的長輩。後來,「先生」一詞被引申為從事教育工作的人。《禮記·曲禮上》:「從於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鄭玄註:「先生,老人教學者。」
Ⅲ 李福廣的畫多少錢
李福廣,1977年生於江西萍鄉一個小山村,在讀書期間,因熱衷於畫畫兒刻印,高中未讀完便綴學了。原本是想綴學後學習美術,更多的接觸書畫,可是家裡條件不允許,父母也一直認為學畫畫是不務正業。他做過很多工作:建築小工、煤礦工、伐木工、木匠、漆匠……後來又在電影院里做海報宣傳,進工藝品廠臨摹名畫。
直到2005年成了一名職業畫者。因為之前在電影院畫宣傳海報及工藝廠臨摹名畫使其接觸的畫種寬泛、題材豐富,這反而讓他無論是工筆還是寫意,都畫的很好,山水、人物、花鳥均可信手拈來。2012年進入石晉老師藝術工作室,畫藝更是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質的提升。2014年石晉先生到廣州美院山水專修班開班授課,他也是全程助理,幫忙輔導國畫課程直至學員結業。
2015年創建贛萍畫院,現心無旁騖,潛心冶藝。
Ⅳ 黃庭堅是宋徽宗(趙佶)的老師么
黃庭堅不是宋徽宗(趙佶)的老師,因為老趙藝術天分奇高,可以算書畫界百年一遇的天才,只是對盛名之下的老黃的作品做過研讀,吸收了其中的一些精華。老趙貴為皇帝,老黃只是神交已久的師傅,卻沒有面授之實。所以嚴格講不是老師。也不敢有這么牛碧的學生。
玉京曾憶舊繁華,萬里帝王家。瓊樹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花城人去今蕭索,春夢繞胡沙。家山何處?忍聽羌管,吹徹梅花! ——這是宋徽宗(趙佶)寫的一首亡國蒙塵詞。
和南唐李煜一樣,這位亡國皇帝在藝術上是有作為的,他對於宋代畫院的建設和院體畫的發展,對於書畫藝術的提倡和創作,以及對於古代藝術的整理與保存,是有突出貢獻的。他稱得上是一個「不愛江山愛丹青」的皇帝。他廣泛收集民間文物,特別是金石書畫,命文臣編輯《宣和書譜》和《宣和畫譜》等。
他的書法,早年學薛稷,黃庭堅,參以褚遂良諸家,出以挺瘦秀潤,融會貫通,變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風格,號「瘦金體」。其特點是瘦直挺拔,橫畫收筆帶鉤,豎劃收筆帶點,撇如匕首,捺如切刀,豎鉤細長;有些聯筆字象游絲行空,已近行書。其用筆源於褚、薛,寫得更瘦勁;結體筆勢取黃庭堅大字楷書,舒展勁挺。
略談宋徽宗《草書千字文》及其它
一
《千字文》是我國六朝以來盛行最久的一種字書,用以教授學童,是讀書識字的啟蒙讀物。在《千字文》流行以前,早就有類似的字書出現過。東周時期,有《史籀篇》問世,通行於秦國的領域之內。秦始皇統一六國,有李斯的《蒼頡篇》、趙高的《爰歷篇》、胡毋敬的《博學篇》流傳全國各地。西漢之際,有司馬相如的《凡將篇》、揚雄的《訓纂篇》和史游的《急就篇》相繼流傳過,對每個時期幫助學童識字,推進文化的發展,起過一定的啟蒙作用。
歷代流傳的字書,到了後來,只剩下西漢史游的《急就篇》和六朝周興嗣的《千字文》兩種,而一千多年來,最具深遠影響的,惟獨周氏的《千字文》。作為封建社會意識形態的產物,《千字文》所反映的內容,必須存在忠君、孝親、甚麽節義的倫理道德觀念,但當它涉及到自然科學、人文歷史、日用器物諸內容時,雖然僅說到一些現象,確有它一定的樸素唯物史觀的認識,總算是沙裏淘金,多少有可取之處。還有另一種版本所謂的古千字文,雖不見刻本流傳,確有墨跡傳到今天,即所謂東晉王羲之所書《魏太尉鍾繇千字文右軍將軍王羲之奉勅書》,標題說是三國曹魏鍾繇編撰的,如果屬實,則南朝梁周興嗣的千文必然是出自抄襲。可是反覆推敲,經多方面考察,版權應屬於周氏。然則鍾繇之名,為後人強行加在他頭上的。後人是誰,不便妄斷時代當在周代之後,至遲不得晚於唐末。就書法而論,已是五代時期的風貌,與《蘭亭敘》、《聖教序》書風相去甚遠。很難理解龍大淵之流竟將其收入《宣和書譜》之中,也許是根據原題簽有宋徽宗趙佶書而出此。此卷《千字文》流傳自北宋宣和年間歷經金昌明內府,再轉入南宋權相賈似道,明晉府,項元汴,清初梁清標迄於近代壯濤閣諸家遞藏,並載之著錄,對之咸無薦議,殊乃咄咄怪事。我之所以在涉及到千文的問題上特地將傳為王氏一卷略加考辨,以備參酌,或非贅詞。
這卷《千字文》為北宋徽宗趙佶所書,書法屬於狂草一類。從一代帝王的角 度來衡量作者,他無疑不能與其祖先趙光義同日而語,相提並論。如果單就這卷 草書進行評價,剖析它的藝術素養,在書法史上的作用,仍有它的現實意義。因 此,就書法藝術的品評看來,趙佶草書《千字文》值得推薦給廣大讀者。它代表 一個作者的藝術成就以及時代的風貌,從而對研究我國狂草書法前後發展的脈 絡,窺測它演變的跡象,是十分必要的。
二
趙佶擅長書畫,獨具風貌,對後世起過相當重大的影響。在書法的藝術實 踐,他早年曾一度學過同時人黃庭堅的字跡,隨後改學唐人薛稷、薛曜兄弟。通 過對薛氏兄弟書法的臨習,心摹手追,持之以恆,在他廿歲前後,真書即已形成 一種「新」的面貌,後人不察,以為是創自趙佶本人,美其名日「瘦金體」或 「瘦筋體」,貴則出自薛曜《夏日游石淙詩》,由於它斷了流傳已達四五百年, 一旦由趙佶寫出,於是就顯得新穎了。行書則保存薛稷的前規,間架緊密,筆鋒 遒勁,傳世的《方丘敕》和《蔡行敕》黑跡,就具有這種風骨。至於趙佶的草書,世不多見,從上海博物館所藏十四字題晝七絕兩句『掠水燕翎寒自縛,隨泥花片濕相重』的草書團扇,連同此卷考察,其法當出自張旭、懷素狂草一派,瘦 勁挺拔,使轉奔放,不離規矩,與懷素更為接近些。此外,再也沒有看到他的草 書流傳下來,也可以說是僅見的孤本。
趙佶與所有的書家一樣,也喜歡書寫《千字文》,他一生不知寫了多少卷, 流傳至今,僅存兩件。其一為瘦筋書本,現藏上海博物館,寫於崇寧三年(公元 1104年),時年二十二歲。卷後的「賜童貫」題字,當是他為那時正供奉明 金局的童貫所書。卷為朱絲欄,素箋本,字大寸許,每行十字,前後百行,書法 已基本定型,不過此時尚嫌瘦弱拘謹,不如晚年的肥潤剛韌,心手一致的好。此 卷草書怪怪奇奇,大大小小,有的如「騰猿過樹,逸虯得水」;有的「或連或 絕,如花亂飛」;有的「若枯松之卧高嶺,類巨石之偃鴻溝」;有的「如飛鳥出 林,驚蛇入草」……真是不一而足。此卷書於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是 年作者恰好四十歲,已是他短短一生中的接近於晚年,正是其書法大成之時。他 這兩卷用真楷、狂草所書的千文,都是根據周興嗣的版本,中間為避諱改了幾個 字而外,概無差異,不見所謂魏鍾繇千文的蹤跡。
由於草書在書寫中的制約較大,因此,歷代書家在草書方面所作的建樹,除 王羲之父子和張旭、懷素諸人外,很少有自辟蹊徑,突破前規的,唐宋以來的草 書,盡管名家輩出,他們師法傳統, 「非王即張」。至於章草的書寫,皆法皇象 《急就篇》,未聞有獨創新意之說,卻有畫虎類犬之譏。故我們對於草書的評 價,以應著重觀察作者運腕、使筆以及氣勢如何而定高下。所謂「草即縱心奔 放,復腕轉蹙,懸管聚鋒……起伏連卷,收攬吐納」,「或體雄而不可抑,或勢 逸而不可止,縱於狂逸,不違得寸進尺意。 」此處所說的「縱心奔放」和「縱於 狂逸,不違得寸進尺意」,對草書來說,極為重要,是我們據以評論它的准則。 也正由於草書與楷書在書寫上不盡相同,「真以點畫為形質。草乖使轉不能成 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所以草書的書寫較難,求工尤難,其症結所在,正在 於「使轉」這一點上面。
此卷草書《干字文》,其所以可貴,在於作者掌握了狂草的基本法則,「使 轉」不違筆意,基本上達到了「縱心奔放」,所謂「『意先筆後,瀟灑流落」的藝 術效果。有人以為這卷草書寫得如此精妙,懷疑它不是趙佶自運之作,有可能是 臨寫懷素之本。他們的根據認為此種草法出自懷素和尚,兼之宣和內府藏有懷素 《千字文》有四軸之多,完全有條件從事臨摹,我們以為這種懷疑不是毫無根據 的,但不一定完全符合實際情形。可以肯定,趙佶草書出於懷素,不僅平時臨摹 過懷素的草書《千字文》,而且還臨過其它有關的草書帖。從時代風格上講,兩 宋的草書,大都師法張旭、懷素,不但名家黃庭堅、趙佶是如此,就是南宋的大 詩人陸游諸人,亦莫不如是。凡屬臨寫之本,不管其技巧如何精到和高超,一經 深入觀察,會多少流露出矜持、板滯的運筆痕跡。再說草書難摹,尤其是狂草更 是如此。此卷草書行筆飛動,全長數丈,一氣呵成,幾無敗筆可尋。值得提出留意的地方,卷中草書的字裏行間,夾了少數幾個行書字,如「伊尹」、「圓」、
「用」諸字書法。已露出薛稷的影響,與懷素的面貌迥然有別,倒是趙佶本人原 有的特色。明末孫承澤在所撰《庚子消夏錄》中,著錄此卷時,指出「徽宗千 文,書法懷素」,這裏用的「書法」兩字,意義相當明顯,是師法而非臨摹,不 好理解為「臨摹」之意。這一點,想必不會引起讀者對它有甚麽誤會的。
三
這卷筆翰飛舞的《千字文》,是寫在全長達三丈以上的整幅描金雲龍箋上 的。一幅長達三丈余的手工麻紙,今天看來,似乎不算是多麽新奇。可是,在八 百年前的北宋時期,已經製造出這樣長尺度的精美用紙,不能不使我們為之驚 訝。從紙的質量考察,主要原料以麻的成分為主,表面光滑而無簾紋,吸墨的效 果很好。造紙技術創始於我國西漢,即兩千多年前。文獻記載說是東漢蔡倫造紙 不足為據。我國考古學界在陝西省西安近郊灞橋折柳送別的地方,發掘出西漢時 期使用過的紙張,說明我國造紙技術歷史悠久,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使用材 料的精挑細選,根據使用性質的各種加工,都在不斷地改進中。北宋的造紙術已 相當發達,而此卷用紙,固然屬於特製一類,據專家推算,可能在江邊把船舶排 列成行,然後澆上紙漿使之均勻
草書紈扇
趙佶草書紈扇,是一件非常罕見的團扇書法作品,上海博物館藏。這件作品線條細瘦剛勁,同其「瘦金體」楷書一脈相承,但比其用筆更為爽快、灑脫,筆勢圓轉流暢,打破了楷書那種勻稱整齊的單字排列組合方式,從而越發顯得活潑。釋文:「掠水燕翎寒自縛,隨泥花片濕相重」。
趙佶評論
看《宣和遺事》中的一段描寫:「說這個官家,才俊過人,善寫墨竹君,能揮薛稷書;通三教之書,曉九流之典;朝歡暮樂,依稀似劍閣孟蜀王;愛色貪杯,彷彿如金陵陳後主。」活脫脫一個倜儻公子相,若是放在民間,不知要迷煞多少女子,自己也少不了風流雅士的美名,可惜這套詩文書畫在治國時不頂用,否則也不會有什麼靖康之恥,看看趙佶晚期的詞作,頗含悔不當初的意思。不過拋開他政治上的昏庸不談,論書論畫,都是北宋第一流的人物,詩詞文賦也精緻旖旎,後世的唐解元都不過如此了,談及他創辦書畫院、設書畫博士、修宣和書畫譜,更是藝術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千秋功業,歷代皇帝有附庸風雅者,但象他這樣真正成就卓絕不輸時賢的就屈指可數了。
有唐一代法度齊備,其後在體格上自出新意大是困難,這雖然是唐代功績輝煌的明證,也是後世藝人的悲哀。趙佶沒有趙子昂的才華,不能以一人之力與前朝的歐褚顏柳爭先後,但身為一國的皇帝,又有這個雅好,卻只能跟在前人後面亦步亦趨,豈不是大丟天子的顏面?不甘心的趙佶倒想出了個走小路的辦法,既然不能真正自成宗師,那麼就吸取幾個大家的精華,揉合起來,在體格上改頭換面也是不錯的,於是精心學習薛曜薛稷兩兄弟的正書筆畫,注入黃庭堅那種放射性的結構中去(追根溯源,我們也能在趙佶的字中看到褚遂良、瘞鶴銘的影子),「瘦金書」就誕生了,雖然這種新體始終只能在書壇上占據一偏師的地位,未能發揚光大,成為什麼「趙體」(這個趙體的任務只能交給他的後輩本家去幹了),但有兩點是不可否認的:
一. 瘦金書是一種很漂亮的楷書字體
二. 瘦金書的名字也很漂亮,很有幾分皇帝那種雍容華貴的氣質,當然如果換成「瘦筋書」就更切合實際了。
看薛稷的《信行禪師碑》,瘦則瘦矣,不過身處初唐的他,終究逃不脫時代的限制,纖麗的筆畫間時時可以看見那種揮之不去的生拙意味,架子雖然立起來了,具體的結構還是未成熟,趙佶繼承了這種很有個性的「瘦勁」,再借鑒中唐顏柳那高度成熟的結構意識,總算擺脫了生拙和不嚴謹。光是這樣還難以形成特立獨行的個人風格,本朝的黃庭堅,行楷瀟灑俊逸,字形有一種向外放射性的特點,很對本皇的胃口,不妨習之,兩者相加,瘦金書的基本面貌就定下來了:輕落重收、筋骨轉折,藉助硬毫的彈性強化書寫時的提按動作,節奏感速度感便兼而有之;用筆鋒芒畢露,干凈利落,如快刀利匕一般,完全摒棄舊時常有的柔媚藏鋒,拖沓含糊的流弊也一掃而空,只是跟歷來文人字溫文儒雅謙謙君子的習性不太對路了(我是皇帝耶,還用得著苦守孔夫子那套中庸之道?);結構上中宮緊縮,四面開張,有說不盡的舒暢發散之感,這樣既兼顧了字心的緊湊又滿足了創作時神采飛揚的才子意氣,陳振濂評為「輕逸飄宕,霞卷雲輸」深合我心。
他早期寫千字文雖然已有了瘦金書的意味,但尚未成熟,對前人的學習還是勤勤懇懇,少有越雷池之舉(寫這件作品的時候他才二十三歲,也不知道當皇帝沒有)這時筆畫纖細為主,提按轉折還不是那麼爽利,尤其成為後來成熟期「招牌菜」的那重重的落筆完全沒有寫出氣勢,力道的強弱跟一般的用筆沒有多大的區別。
但到了寫穠芳詩的時候,瘦金書應該已經完全成形了,加上又是大字,更加將瘦金書的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嚴格來說現在不管哪一筆都不是以往的細弱了,只是相對各處力貫紙背的鉤挑撇捺來說,中間的用筆稍微收斂一點,粗重的筆畫帶出尖利的收尾,置於這種放射狀的字體結構中越發顯得縱橫恣肆、不可扼抑。若按「字如其人」的論調來看,誰也不會想到在書法創作中如此乾脆爽朗的趙佶在政治上居然會昏庸懦弱一塌糊塗^_^,再看他的「夏日詩帖」等等成熟期的作品,無不如此,只是字形小些的在運筆時稍微收斂點罷了。
其實除了瘦金書,趙佶在大草上的成就也是出類拔萃的,尤其是在草書不振的北宋。看他寫在匹長三丈的描金雲龍箋上的狂草千字文,一氣呵成,筆勢凌空,變幻莫測,猶如長江奔騰,一瀉千里,運筆迅疾流暢,結體奇宕瀟灑,而且拜其扎實的瘦金書功底所賜,不論寫到如何得意忘形,起筆收筆處都鋒銳凝定,沒有常見的散鋒乏力之感,大草長於氣勢,卻難於細處疏漏,趙佶此作,在宋朝已是頂級的草書巨制了。
說了這么多宋徽宗的好話,缺點也得習慣性地講講。雖然他在字體上別出心裁,用功又勤,但一來終究不是什麼非常高明的書體,只是容易讓人眼前一亮;二來天資不是特別突出,加上晚年潦倒,所以成就終究不能凌駕於蘇黃米蔡之上(不說勝過,便是要跟他們一爭高下恐怕也是力有不逮)表現在具體的書法作品上,有兩點是很遺憾的。
一. 過度強調提按轉折,加上他本身就是一個工筆花鳥大師,繪畫修養極高,寫瘦金書便有了美術字的傾向,眾所周知,書法創作是最忌此病的,這也是為什麼瘦金書很少有人看了不叫好,但再細看卻索然無味的原因,變化太少了。
二. 不知道是何緣故,趙佶的筆力始終讓我感覺偏弱,雖然在勾勒間他已經竭力展露鋒芒,寫豎的時候還是不能凝力直下,如此便缺少了主心骨的感覺,字型再奇宕有致,也站不起來,看看他狂草千字文中的一些長豎,寫到收筆處更是力竭而疲,難以為繼,趙佶的字為何不能更上一層樓,至少這個影響是不能忽視的。
趙佶素稱書畫皆能,並非虛言,他的書法雖然還有不少弊端,但不可否認,其中的創意與節奏是常人難以企及的;而他的工筆花鳥畫,地位就比他的書法要高得多,在這個方面,趙佶絕對是可以站在最高峰傲視群雄的天才,後世但凡學工筆花鳥者,少有不觀摩趙佶作品畫法的,只是我在這方面所知不多,便不羅嗦了。
玉京曾憶昔繁華,萬里帝王家,瓊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蕭索,春夢繞胡沙,家山何處,忍聽羌笛,吹徹梅花。
好一個風流天子,好一個落魄皇家!
公元1100年,宋徽宗的哥哥宋哲宗病死。宋哲宗死前,並沒有安排好皇位的繼承事宜。只能由皇帝的母親、宋神宗的正宮娘娘向太後,召集幾位朝廷重臣討論選擇繼位新君這一重大問題。
這位向太後出身名門,是宋真宗朝名相向敏中的曾孫女,與宋神宗結為夫妻後,二人感情極好。公元1085年,宋神宗崩於福寧殿。向皇後與神宗的生母宣仁太後一起,策立趙煦為帝,就是宋哲宗。後來,宣仁太後命人修繕慶壽宮給向太後居住。向太後堅決拒絕。原因是,慶壽宮在宣仁太後住所的東面。按照帝國的習俗,東面為上。向太後不肯亂了婆媳上下之分。
哲宗即位後,挑選皇後,並為諸弟娶妻。向太後告誡向氏家族的女子,不要汲汲於富貴,不得參與其間。家族中有求官者,也一概拒之門外,不肯通融。因此,這位正直而賢淑的太後,在朝野上下臣民之中相當有威望。由於哲宗病逝時無子,向太後認准了端王趙佶仁孝端正,且有福壽之相,因而堅決主張由趙佶繼位。
誰知,向太後的主張,遭到了宰相章惇的抵制。這位後來名聲很糟、被認為是奸臣的宰相認為:趙佶太輕佻,不適合做皇帝君臨天下。正在此時,宰相的反對派知樞密院事曾布當場厲聲指責宰相:「所發議論,令人驚駭,不知居心何在?」言外之意是說他目無尊上,別有用心,居心叵測,搞得這位宰相乖乖閉上了嘴。
就這樣,後來證明絕不僅僅是「行為輕佻」的趙佶,變成了宋徽宗。那位被認為是奸臣的宰相章惇,不幸而言中——趙佶不光是不適合做皇帝。那些自以為不別有用心的人們,包括當時人們很尊敬的向太後和後來同樣被列入宋朝奸臣行列的曾布,為帝國選擇的,根本就是災難與死亡。所謂輕佻雲雲,顯然太看輕了這位皇帝禍國殃民的本事。
宋徽宗趙佶生於1082年。據說他降生之前,他的父親宋神宗曾經來到秘書省,觀看過那裡收藏的南唐後主李煜畫像,對這位亡國之君的儒雅風度極為心儀,隨後就生下了宋徽宗。並且,史書很認真地記載說,在他出生時,他的父親宋神宗夢見李煜前來謁見。這使稍後一點的人普遍相信:宋徽宗趙佶是由李煜轉世托生的。
今天,熟悉中國文學藝術史的人,會發現南唐後主李煜和宋徽宗趙佶驚人的相似:
他們同樣具有極高的藝術天分,才華橫溢,文采風流;不同的是,在詩詞曲賦上,趙佶略輸文采;在書法繪畫上,李煜則稍遜風騷。
在治理國家上,他們同樣弱智,同樣昏庸,同樣不管別人死活,只顧自己享受快樂,極其可惡;不同的僅僅是禍害人的程度與范圍而已。
他們同樣是亡國之君。李煜的南唐國亡在了宋徽宗趙佶的祖先宋太祖趙匡胤手裡,趙佶的北宋帝國則亡在了金國女真人的鐵蹄之下。
最後,他們的歸宿也同樣悲慘不堪。李煜成為俘虜後,眼睜睜看著心愛的妻子被趙家天子屢屢召去侍酒侍宴侍寢;宋徽宗被女真騎兵掠到冰天雪地的黑龍江邊時,除了年老色衰的之外,幾乎所有妻子女兒都被女真人瓜分,淪為姬妾;失寵後,再淪為奴婢侍女。
正如《宣和遺事》中所說:「這個官家,才俊過人,善寫墨竹君,能揮薛稷書;通三教之書,曉九流之典;朝歡暮樂,依稀似劍閣孟蜀王;愛色貪杯,彷彿如金陵陳後主。」假如趙佶真的是李煜托生的話,他倒是確實為李煜報了亡國滅家的一箭之仇——讓趙匡胤開創的北宋江山斷送在他的子孫手中,這是中國人特別津津樂道的輪回報應。
奮發有為
從現有資料上看,宋徽宗趙佶並不是個紈絝子弟,這從他的勤奮好學、多才多藝與諸多藝術成果上可以看出。他在當皇帝之前,是一個好學上進,相當討人喜歡的好青年,在宮廷內外、朝野上下的口碑很不錯。據說,他從小就舉止不凡。當時的皇家貴戚子弟大多喜歡追逐聲色犬馬,唯獨宋徽宗每日沉浸在筆研、丹青、圖史、射御之中,這顯然是一些相當正派健康的嗜好。因此,到十六七歲時,他已經「盛名聖譽布於人間」,就是說,不但知名度不低,美譽度也非常高。
他也並不昏庸。從他當政之初的情形判斷,的確稱得上出手不凡。當時,他大刀闊斧地整頓朝綱,平反冤獄,貶竄奸佞,提拔賢良,一時間,很有除舊布新的氣象。他曾經發布一份詔書,相當謙恭地希望天下人能夠暢所欲言地品評朝政,其誠懇平和、推心置腹在歷代帝王詔書中十分少見。從這份詔書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位青年天子涉世未深的坦誠、帶有理想化浪漫氣息的良好願望,讀來很是感人。
宋哲宗在位時,也曾經發布過一份讓天下人上書言事的詔書,獻言者數以千計。結果,章惇做宰相後,斷章取義地摘錄這些上書,憑只言片語來整治上書者,搞得人們怨聲載道。宋徽宗為了解除人們的顧慮,下令撤消了專門從事羅織罪名的辦事機構,這顯然是一個極為開明,大受歡迎的舉措。
在徽宗初政中,已經在哲宗朝當了六年宰相、在徽宗朝繼續當了九個月宰相的章惇遭遇重大打擊。
這位章惇是蘇東坡的老朋友,年輕時以富有才華,豪爽大方出名。他們兩人曾經一起結伴外出遠游。在前往蘆關的深山老林里,馬上就要到達黑水谷的時候,他們碰到一處萬丈深淵,下面急流咆哮,上面只有一架獨木橋。章惇提議兩人過到對面的峭壁上去題字留念,蘇東坡不肯,章惇若無其事地走過深淵上的獨木橋,然後把長袍掖在腰間,抓住一根老藤盪到急流對岸,在峭壁上寫下「蘇軾、章惇游此」六個大字,然後從容回到此間岸上。蘇東坡對此的反應是,拍著對方的肩頭說:「今後你這傢伙會殺人不眨眼。」章惇問:「何來此說?」蘇東坡回答:「不在乎自己性命的人,肯定不會拿別人的性命當回事兒。」
以王安石變法為契機,章惇漸次成為變法派的主力戰將,蘇東坡則立即加入到反對變法的陣營,並以自己如日中天的文名與官聲,成為令變法派特別難受的主要對立面之一。章惇做了六年宰相,果然以無情地不給任何人包括自己留退路,證明了蘇東坡當年的判斷不錯。在章惇那裡,人們才終於明白,什麼叫政治迫害,什麼叫政治謀殺。
於是,這位以不擇手段地打擊反對派著稱的宰相,也就理所當然地成了徽宗初政的第一個被清算對象。最後,他被流放到雷州島。這位前宰相從此再也沒能返回京城,悄無聲息地死在了貶居之地。
與此同時,深受這位宰相賞識與提拔的蔡京兄弟二人也成為眾矢之的,被貶黜出了京城。蔡京被奪職,令在杭州居住。
Ⅳ 康熙皇帝的老師有哪些人
陳廷敬 熊賜履 南懷仁(洋教師) 蘇茉兒 傅以漸
陳 廷 敬
陳 廷 敬
陳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號說岩,清代澤州(今山西晉城)人。順治十五年(1658年)進士,改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給他加上「廷」字,改為廷敬。
陳廷敬生平好學,詩、文、樂極備。他與清初散文家汪琬以文體相切磋,與著名詩人王士禎以詩唱和,「皆能得其深處,而面目各不相假」。他寫的《晉國》一詩:「晉國強天下,秦兵限域中。兵車千乘合,血氣萬方同。紫塞連天險,黃河劃地雄。虎狼休縱逸,父老願從戎。」以回顧晉國昔時的強盛和山川的險要,歌頌了晉地人民同仇敵愾、保衛家園的愛國精神。
由於陳廷敬很有才華,在任翰林院學士時,曾和掌院學士喇沙里、侍講學士張英受到康熙皇帝的贊賞,表揚他們「每日進講,啟迪朕心,甚有裨益。」康熙曾特賜予他和喇沙里、張英三人貂皮各五十張,表裡綢緞各二匹。
康熙二十三年(1648年)元月,陳廷敬被調任為吏部右侍郎,管理戶部錢法。針對存在的問題,陳廷敬於八月上疏:「自古所鑄錢幣,時輕時重,過不上多長時間就又要重新改鑄。現在,百姓最為不便的主要是錢價。過去,一兩白銀可兌銅錢一千,今則僅兌九百。造成師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由於私商熔化銅錢為銅,從中漁利。按說,銷毀錢幣,其罪至重,這是人人都知道的。然而,長久不能禁止,就因為私商能從中獲取厚利。因為一兩銀子可買銅七斤,如果將一兩銀子兌成銅錢,則得一千,將這一千銅錢熔化,就得銅八斤十二兩,從中獲一斤十二兩銅價。這些不法商人以此為盈利的捷徑,使得市場上銅錢日趨減少。順治十年時,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原本是為阻止私鑄,但結果呢?私鑄依舊時常發生。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再增加錢幣的重量,而應改重為輕。如果這樣,那私鑄之風就會不禁自絕。」同時他還指出:「由於近年來產銅之地收稅過重,致使銅礦開采寥寥無幾。應當減少師稅收,讓百姓也來開采。開採的人多了,銅的產量自然就會增加。隨著銅的增加,銅錢價值也自然會日趨穩定。」 陳廷敬這一上疏,送至朝廷後,康熙很重視這個建議,很快就被採納,並付諸實行。
同年九月,陳廷敬升任左都御史。當時清廷內不少官員貪污受賄,腐化之風十分嚴重。陳廷敬深切痛恨。他於二十四年正月向朝廷上疏:「貪廉這兩方面,是做一個合格官員的關鍵。然而奢儉這兩者,又是造成貪廉的根由。要使官員清廉,就先要使他們養成節儉的品質。古時候,從衣冠、車馬到服飾器用,辦理婚喪大事,都要『賤不得俞貴,小不得加大』。現在由於奢侈之風未除,以至貧窮的人辦事節儉反受譏笑,富有的人鋪張而無人反對,使得大家競相奢侈,成為一種風氣。於是,貪污求利,觸犯法律的事就跟著多起來,而且日趨嚴重。」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好尚嗜欲之中於人心,猶水失堤防而莫知所止。」
康熙帝接到陳廷敬的上疏,表示贊同,指出,今後「務須返樸還淳,格循法制,以副朕敦本務實,崇尚書儉至意」。
當時,由於農民賦役苛重,加之水旱災荒不斷,人民生活十分困難。陳廷敬及時向朝廷反映了一些地區遭災後的真實情況,並提出豁免錢糧稅收的一些辦法。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減輕人民負擔的作用。
為維護清廷的統治,陳廷敬又上疏說:「總督巡撫的職責在於考察和指導吏員,這樣做才能使百姓長期安定下來,並不是讓吏員只明察於理事,盡自己的職責就夠了。孔子說過: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也。要使百姓不觸犯條令,不如先行上之教。行上之教,就要首先師檢查總督巡撫。這樣巡撫可能會說:『問題師是在於那些吏員。如果吏員清廉能幹,不加派火耗稅收,理事時就不會貪贓受賄,也不會搜括百姓,百姓也就不致於因觸犯刑法而痛苦。』倘若官吏沒有這樣的能力,這就可以說是對上有罪。當然,也並不完全是官吏的罪過。上司清廉,則吏員自然不敢貪贓犯法,上司如貪贓不法,吏員雖然也想廉潔,然而卻是不大容易辦到的。凡是官吏加派火耗,貪贓受賄,搜刮百姓,他每天就忙碌於察言觀色,逢迎上司,又哪裡有工夫去行上之教呢?百姓看到吏員的所做所為,就會說:『這樣的人還能教導我嗎?』管教不聽,就用刑法。群吏這樣做,是總督巡撫導致他們這樣做的。所以,當今首要的是總督巡撫要人選合格。他們要不為利慾所動。自己身正,才能管好吏員,吏員也不必整日想著如何曲意逢迎、巴結上司,都留心為民辦事。百姓就能夠休養生息。」他還建議,應給督撫下一通令,凡保薦州府縣官,必須考察他們有沒有不法行為。對違犯者嚴加懲處,這就會起到以一儆百的作用。對於巡持總督的考察,則要看他是不是廉潔奉公,為群吏做出了榜樣。
陳廷敬的上疏,被朝廷採納了,並根據他所提內容,規定了若干條文,下諭實行。
過了一段時間,雲南巡撫王繼文以軍餉為名,動支庫銀並私自貪污。陳廷敬以其溺職不忠,前後銀數贏縮相懸,上疏彈劾。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他任工部尚書。同學士徐乾學奏進《鑒古輯覽》,康熙認為這本輯覽有參閱價值,決定留下來通讀。他在工部尚書任內,還纂輯三朝《聖訓》、《政治典訓》、《方略》、《一統志》、《明史》等,陳廷敬並充總裁官。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調戶部,又調吏部。第二年,他的親戚因貪贓被劾罷,使他身受連累,對他打擊較大。之後,他借口父年八十一歲,盼望相守為由,要求解任回鄉。清廷答允陳廷敬的請求,免卻了他在朝中的職務,但繼續擔任修書總裁官。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廷又起用陳廷敬為左都御史,直至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皇帝下詔,命令張玉書、陳廷敬領導編纂一部大型字典。第二年,張玉書病逝,陳廷敬獨任總裁官。這部大字典組織了三十多人的編輯班子,陳廷敬的兒子陳壯履也在其中。父子留名於一書,一時傳為美談。這部字典是在前人《字匯》和《正字通》的基礎上增補充實而成的,共收四萬七千多字,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收字最豐富的字典。後來定名為《康熙字典》。雖然字典問世時,陳廷敬已經去世,但他為編纂這部字典所付出的心血和作出的貢獻,為後人所敬仰。
陳廷敬一生著述很多,有《午亭文編》、《尊文閣集》、《河上集》、《杜律詩》、《老姥掌游記》、《三禮指要》、《說岩詩集》等。他的詩風格「清雅醇厚」,很得康熙皇帝的贊賞。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三月,陳廷敬病危,康熙皇帝遣太醫前往診視。四月病卒,終年七十三歲,康熙率大臣侍衛奠灑,並令各部院滿、漢大臣前往弔祭。康熙皇帝親筆寫了輓詩,賜祭葬典禮,十分隆重。謚曰文貞。
Ⅵ 二郎神的老師是誰
中國民俗中,關於二郎神出身的說法挺多,通常有治水的李冰之子、晉的鄧遐、隋的趙昱———這三位都是以斬蛟出名。而稱灌口二郎神和劈山救母另一個版本中那個二郎神,也是《封神榜》中的主角、《西遊記》中客串的三隻眼楊戩…… 探尋這個神話英雄的出處,是一個傳說、神話與歷史交織的有趣歷程。———編者 二郎神是我國神話中第一得力之戰神,其能力與悟空比,不相上下,在天界對悟空的第二次大圍剿時,就是他追得悟空四處逃竄。由於他是個頂天立地的英雄戰神,民間對其恭敬之盛,可說是數一數二。 只是後來羅貫中著《三國演義》中,將關雲長說得神乎其神,既忠且勇,遂漸漸地代替了二郎的民間地位。而明代以前,那位置可是二郎神的。 二郎神既有如此地位,故有關他的出身傳說之多,在民俗中可是少見的。下面請容我逐一道來。 一、隨大禹治水之功臣。 傳說,上古時,諸龍失管,天下大水,天帝命禹率眾治水。開始時,禹沒有經驗,往往勞繁而功微。後有高人指點,先馴服一條「孽龍」,命用龍尾劃出許多條水道,令諸水導入大海,水患遂解。屈原有詩曰:「應龍入海,何地何畫」,說的正是這個傳說。 「二」字古音lie,近「孽」字音nie,龍字又與郎音近,上古無文字,事跡皆口耳相傳,故人們將「孽龍」傳說成「二郎」。 二、古蜀國治水功臣李冰的第二子。當時協助李冰修築都江堰,出力至多,積勞成疾,升天化神。 今都江堰的二郎神廟中的像就是他。該廟的二郎神像原為坐像,右腳擱在左腿上,此是「二郎腿」的起源。上世紀七十年代,該廟修整,神像改為立姿,手握一耒鏟(古農具),類似一個修水利的民工,太可惜了一處古跡。 三、也與李冰和都江堰有關,但非是李冰的第二子,而是李手下的兩個副官,即「二侍郎」。 都江堰廟原名「二侍郎廟」,後人們誤作「二郎神廟」。此說有實據,1974年都江堰水中曾出土三個石像,一是李冰,背有「××太守李×」字樣;另兩個有「××侍郎……」字樣,下款刻有「二侍郎廟」等模糊字樣。 以上都說二郎是治水之神。 四、後有人著神魔小說《封神榜》,說二郎助姜太公討伐暴紂,長有第三隻眼———通天眼,有七十三種變化。自此二郎又成了除暴安民,降魔伏妖的第一戰神。 走遍中國大地,處處可見二郎神廟,水患多處,說是治水之神;火患多處,說是制火之仙。甚至《聊齋》里的冤魂也找二郎(詳見「席方平」篇目)。 五、還有一傳說,二郎原為四大天王中,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第二子,名獨健。 此子曾率天兵救唐明皇於危難之中,否則,那李隆基在安史之亂時,也隨楊玉環而去了。 這一個說法很有趣:第一,說他為楊玉環在天之弟,故原姓楊,那次晚了一步,救姐不了,就救姐夫;第二,說他本是明皇之小舅子,人們又誤傳為玉皇之小舅子;第三點特有意思,外國神話中,毗沙門天王原為天竺國人士,其第三子本就是鬧東海,抽龍筋的哪吒。在外國傳說中,哪吒畫圖是一副洋人相,在中國就變成了掛紅肚兜的小嘎子,而毗沙門則成了商朝的陳塘關總兵、後來的托塔天王李靖,而李靖又傳作李冰,總之,外國的傳說到了中國都得來點變化,這就是我國最早的「洋為中用」吧;而且,第三子哪吒之才尚且如此之高,他哥二郎則更高了,所以有三隻眼,上觀天界,下察地獄。 六、據《西遊記》第六回書,「觀音赴會問原因,小聖施威降大聖」中,悟空對二郎神說,「記得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楊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么?」如此說來,民間傳說中楊戩之姓楊出處在此。 民間傳說中,天帝有九個妹子,又名「九天仙女」,楊母是大妹子。三妹子嫁劉彥昌,西王母騙二郎神去破壞了好事,將三仙女囚禁於華山,小表弟沉香,學表哥「力劈華山」救母,不知二郎對此有何感想(見寶蓮燈故事);七妹子嫁董永,由「槐蔭老人」做媒(見天仙配故事);八妹子嫁巴特爾(蒙古族英雄),西王母同樣想破壞,但這次二郎反而幫助八姨娘,躲過了西王母的迫害,在大草原過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 這二郎有時真有點犯迷糊,是非曲直都不分。 七、二郎姓楊名戩,有人問,既是李冰之子,為何又會姓楊? 據查考民間傳說,原二郎神為龍變化而成,並無人身原型,在李冰之子的傳說中,說他是後來下凡托生於李家的。 也有人說,楊戩的名字來源於宋權臣楊戩,就像托塔天王的名字是從唐功臣李靖變來的一樣。 戩字有三義,第一,剪除;第二,盡,如「戩谷」意為盡善;第三,福。而楊字,原是揚,意為「揚善也」,只因漢姓無揚,故改———民間老百姓求他揚善除惡,並祈福佑。 綜上所述,二郎是天界第一戰神,是一條中國龍,只要中國百姓有難,不管水裡火里,他都要趕到。他偶爾也會有錯,如不該打擊反抗壓迫的孫悟空;不該聽命於王母,而去破壞三聖母與劉書生的愛情……瑕不掩瑜吧。
Ⅶ 老師這一稱呼的來源
在我國,「教師」一詞最早《學記》中:「教師者所以學為君也。」
古代稱「教師」為「師」,與軍隊有關。西周立國之初,為了加強軍隊統治力量,統治者便開始辦學校,培養貴族子弟。這些貴族子弟在學校主要是學習射箭、駕駛等軍事技能,而後才是學習文化。因此,西周初期的學校教師都是高級軍官擔任,因其職名未變,人們稱他們為「師」或「師氏」。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文官人叫任教的也逐漸多起來,因而教師便成為社會上一部分人的職業。由於「教」是傳授知識的主要手段,因此,人們便逐漸把「教」和「師」合起來,成為「教師」。
老師,尊稱傳授文化、技術的人,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學習的人。老師一詞最初指年老資深的學者,後來把教學生的人也稱為「老師」。
【古代的含義】
1.年老輩尊的傳授學術的人。
「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自賢士大夫、老師宿儒、新進小生,聞先生之死,哭泣相吊。」——唐·韓愈《施先生墓銘》
「自秦之焚書,六經盡矣,至漢而出,皆其殘脫顛倒,或傳之老師昏耄之說,或取之冢墓屋壁之間。」——宋·歐陽修《問進士策》
「名孚實副,許為老師。」——王闓運《今皇上七年以疆域為紀》
2.泛稱傳授文化、技藝的人。
「其樂工舞郎,多教坊伶人、百工商賈、州縣避役之人,又無老師良工教習。」——《新五代史·雜傳十七·崔梲》
「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兒,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金·元好問《示侄孫伯安》詩
3.明清兩代,生員、舉子稱座主和學官為「老師」。
「至分宜當國,而諛者稱老翁,其厚之甚者稱夫子。此後門生稱座主俱曰老師。」——明·王世貞《觚不觚錄》
「自科舉之學興,而師道亡矣。今老師門生之名徧於天下,豈無師哉!」——清·黃宗羲《廣師說》
「這學里老師是朝廷制下的,專管秀才,你就中了狀元,這老師也要認的。」——《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4.對僧侶的尊稱。
「從頭石上留名去,獨向南峯問老師。」——唐·王建《尋李山人不遇》詩
「年小未受戒,會解如老師。」——唐·姚合《贈盧沙彌小師》詩
「那普靜老師跏趺在禪床上敲木魚,口中念經。」——《金瓶梅詞話》第一百回
5.指軍隊出征日久而疲憊。
「老師費財,亦無益也。」——《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方今關中之禍,暴兵二載,征戍之勞,老師十萬。」——《晉書·江統傳》
「語及額勒登保、德楞泰屢次奏捷,則皆為將信將疑之詞,意存忌妬,以揜己老師南山、縱賊隴西之失。」——清·魏源《聖武紀》卷九
Ⅷ 石晉是誰演的
石晉扮演者
趙順然
2021《我就是這般女子》電視劇
趙順然,1995年4月16日出生於重慶市,中國內地男演員。2015年,參加湖南衛視校園紀實節目《一年級·大學季》。2016年,在校園愛情片《小情書》中擔任男主角,並由此正式進入演藝圈 。2017年,出演青春校園劇《橘生淮南·暗戀》 ;同年,主演青春校園片《十七歲的輕騎兵》 。
2019年,為愛情喜劇片《戰斗民族養成記》演唱的推廣曲《開往莫斯科》正式上線 。
石晉,電視劇《我就是這般女子》中的角色,由趙順然飾演,護國大將軍,石飛仙的哥哥。喜歡班嫿,但愛而不得,但會在背後默默支持她,在她危難之時為她提供幫助。他在蔣洛登位之際,與容瑕合作,將本該屬於太子的皇位奪回,而被蔣璋封為護國大將軍。
中文名
石晉
性別
男
飾演者
趙順然
登場作品
我就是這般女子
角色介紹
石晉,電視劇《我就是這般女子》中的角色,由趙順然飾演,護國大將軍,石飛仙的哥哥。喜歡班嫿,但愛而不得,但會在背後默默支持她,在她危難之時為她提供幫助。他在蔣洛登位之際,與容瑕合作,將本該屬於太子的皇位奪回,而被蔣璋封為護國大將軍。
Ⅸ 我就是這般女子中石晉在朝堂中的地位如何
我就是這般女子的石晉作為劇中男二,雖然一直喜歡著女主班嫿,但因為種種原因,加上班嫿不喜歡他,所以石晉沒能和班嫿在一起,雖然沒有在一起,但是班嫿遇到了危險的時候,石晉會幫她,而且也有保護她,但男二終究是男二,石晉在劇中也算是很可惜的一個人物。
總結
石晉在朝中地位還是可以的,但可惜因為有家人對他的束縛,所以即使他對班嫿深情也沒有用,因為石家人是不會讓他和班嫿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