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感人事跡
『壹』 汶川大地震關於教師的感人事跡!急!
1、譚千秋:生命最後的姿勢
2008年5月12日,在汶川地震中逝世,媒體報道4名學生在他的保護下生還。他雙臂張開著趴在課桌上,後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護著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還活著。
2、袁文婷:青春定格 「公主教師」離去了
袁文婷,四川什邡市人,汶川大地震發生時,袁文婷所在的什邡師古鎮民主中心小學的校舍遭到嚴重破壞,樓房瞬間坍塌。為了最大限度減少孩子們的傷亡,她一次又一次沖進教室,用柔弱的雙手抱出了一個又一個孩子。當她最後一次沖進去後,教學樓轟然倒塌,她的青春永遠定格在26歲。
3、吳忠洪:用生命雕刻師德豐碑
吳忠洪,是四川省崇州市懷遠鎮中學英語教師。2008年汶川地震中,吳忠洪老師本已逃生,為救兩名學生義無反顧地返身沖進正猛烈搖晃的教學樓內,湮沒在轟然倒塌的樓房中。
4、張米亞:在生死之間他選擇永恆
當汶川縣映秀鎮的群眾徒手搬開垮塌的鎮小學教學樓的一角時,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廢墟上,雙臂緊緊摟著兩個孩子,像一隻展翅欲飛的雄鷹。兩個孩子還活著,而「雄鷹」已經氣絕!由於緊抱孩子的手臂已經僵硬,救援人員只得含淚將之鋸掉才把孩子救出。
這名男子是該校29歲的老師張米亞。「摘下我的翅膀,送給你飛翔。」多才多藝、最愛唱歌的張米亞用生命詮釋了這句歌詞。張老師的妻子和不滿3歲的兒子也被垮塌的房屋深埋
5、王敏:美麗之花在震災中綻放
地震發生時,26歲的王敏在大地劇烈的晃動中沖向教學樓,保護20餘名學生向安全地帶轉移。剛剛到達空地,王敏回頭一看,樓梯上還有兩名小學生嚇得臉色蒼白,根本邁不開步子。危急時刻,她再次沖了回去,用瘦弱的身體掩住孩子。最終,兩名學生平安無事,王敏卻倒在血泊中。
『貳』 優秀教師的感人事跡有哪些
一.班主任推女生出教室 王周明是名年輕教師,是50多名學生的班主任。地震發生時,他指揮學生分兩路,從教室的前、後門逃生。房屋垮塌的一瞬間,他一個箭步沖上前去,把還沒跑出教室的一名女生推出教室。這時,一根粗大的橫梁打在他頭上,他的頭蓋骨被擊碎…… 學校行政辦公室主任張文說,他從外面趕回學校時,這個女孩一見他就哭了:「王老師為了救我,被砸死了。」
二.舞蹈老師身體護學生 湯鴻今年20多歲,是名年輕漂亮的舞蹈老師。地震發生時,她正在為學生排練迎「六一」兒童節的舞蹈節目。發現險情後,她把學生推向牆角,把她們抱在自己懷中,垮塌的樓房倒在她的身上……她的屍體被找到時,她俯身趴在那面牆的角落裡。她的懷里,3個女孩活了下來。
『叄』 關於教師的感人故事
好教師的故事
沒有一個教師不想成為好教師的,但是好教師的標准卻不盡相同,有幾個故事也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有一個學生,在十多年後,當然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回憶自己中學時代的學習生涯時,最懷念的一位老師是曾經教訓過他的非常嚴厲的教師,就是因為他的一頓打罵把他打醒了,從此才努力學習的。
我不由想起以前教師的殺手鐧,手中的教鞭,那是老師權力的象徵。現在的老師沒有了教鞭,也沒有了教師的權力。
我也不由想自己不能是個好老師,這倒不全是我沒有教鞭,而更因為是我自己就不是一個嚴厲的人。
另外一個故事:一個科學院院士,回憶自己中學時代的語文學習,應該說他的語文水平是非常不錯的,他說當時語文老師是個新出來的老師,普通話講得不知道是太標准或是太不標準的緣故,一句話也聽不懂,於是就自己看課外書,一節二節課看一本。
這個故事是講給我聽的,也是講給語文老師聽的。我不知道那位新老師是不是一位好老師,如果我們以一般的標准來看他。但是我想他同時是最好的老師之一,因為她給了他選擇的自由。
血癌肝癌糖尿病病魔纏身 教書育人做學問鞠躬盡瘁
——緬懷山東聊城大學商學院狄景山教授
狄景山教授病逝已經整整一個多月了。這一個多月來,狄老師的音容笑貌常常浮現在的我的眼前。從1996年我上大學認識他以來,狄老師對我幫助很大。一直想寫點東西,思緒卻久久不能平靜,不知從何處下筆。還是先簡單介紹一下狄老師的事跡吧。
狄老師一向工作兢兢業業,又銳意進取,勇於開拓創新。1991年1月,年近不惑之年,正埋頭於事業的狄老師,突然有一天在課堂上昏迷過去。醫院檢查的結果令人震驚:血癌(白血病)。上個世紀90年代初,白血病在中國大陸還是不治之症。就是今天,白血病病人的康復率也是比較低的。整整15年前,得了這種病,就等於判了死刑。而狄老師卻勇敢面對病魔,絲毫沒有想到放棄,用樂觀的精神跟病魔做斗爭。經過多次痛苦的放、化療,狄老師艱難地挺了過來,並於次年上半年出院。9月份新學期一開始,就回到了三尺講台,一如既往,不,比以往更勤奮、更敬業地忙於教書育人,搞科研。用他自己的話說,死裡逃生後,更應該通過努力的工作和科研來回報社會。而一般說來,經過放、化療,病人的身體極度虛弱,應該靜養。白血病人有十年的危險期,也就是說十年內隨時可能復發。對於普通人來說的類似感冒這樣的小病,對處於危險期內的白血病患者來說,都可能是致命的。而狄老師卻以一種彷彿去日無多的精神,爭分奪秒,只要身體條件許可,他就常常工作到深夜一兩點。
狄老師的主要成果基本上都是在戰勝白血病,重返工作崗位後取得的。他取得的學術成果,對於一個高校教授來說,可能並不出眾。但是大家不要忘記,這是一個處於白血病危險期內的身體極度虛弱的人用生命換來的。他生前擔任聊城大學商學院工商管理教研室主任,產業經濟學碩士生導師,同時兼任山東省市場經濟學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資源經濟學、管理學和農村經濟問題。出版學術專著《現代經營學》。在《人文科學》、《企業研究》、《發展論壇》、《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等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0餘篇。近年來,主持和參與了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研究。他設計的《HSC管理模式》被企業應用,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榮獲「1999年度山東省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二等獎」。多年來,他除在本校教學外,還應經常應邀到企業講學,進行企業診斷,幫助企業進行組織結構設計,企業形象設計,策劃企業的發展戰略。2001年被評為山東省企業培訓先進工作者。他對股市也有很深的研究,對股市有獨到的見解,網上也能找到一些他寫的股評文章。
狄老師博學多才,在詩文詞賦、書法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其創作的中篇小說《冤孽》、短篇小說《貓的悲喜劇》等,文筆優美,對國際國內的歷史和現實問題作了深度的探究和描述,以文學的形式深刻展現了歷史和現實。其書法作品多次被報刊採用,並被用於go-vern-ment部門的外事活動。他喜歡攝影,我影集裡面還有一張他送的照片,拍的是他描述家鄉的一副對聯,很好的把書法、攝影和文學三種藝術形式結合在一起。
我1996年認識狄老師的時候,他已經又被診斷出來患了糖尿病。談到病情,他從來不迴避,總是很樂觀地面對。第一次見面,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豁達的人生態度。身患絕症後,沒有一絲消極,反而以更飽滿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去,而且更加的樂於助人,更加的慷慨大方。我畢業後,每每給他打電話,聽到他的聲音,感受到他那豁達的人生觀,對我都是一種鼓勵。
(1):2001年,距離1991年發病正好十年,他已經平安度過了白血病人的危險期。我們都為此感到高興。誰知道,他卻再次被送進醫院。原來十年前,在治療白血病時,由於輸血感染,他患上了丙型肝炎,已經發展成為肝硬化。其實,白血病後重返工作崗位的狄老師,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是很清楚的。丙肝這么多年,肯定是有症狀的。可是這十年,他卻很少去醫院檢查。一心撲在工作上,唯恐耽誤工作。他這樣的身體,一旦去醫院,醫生肯定會建議他休息、靜養,而他又怎麼能割捨的下工作呢?而他多次不顧醫生的意見,帶病堅持工作,這么多年過來,重病之身怎麼能承受得了呢?後來病情不斷惡化,發展為肝癌,去年暑假在北京做了肝臟移植。肝臟移植在有合適供體的情況下,應該盡可能早做,否則一旦癌細胞擴散或轉移,後果不堪設想。就是在等待肝臟移植期間,他已經跟醫院簽好協議,下午就要進手術室了。醫院轉來了一個比他年輕的病人,他不顧妻子反對毅然把供體讓給了那個年輕人。然後足足等了半個多月,才又有合適的供體,他才做了手術。也許,如果早點做移植的話,他自己身體裡面的癌細胞就不會轉移到肺部。這次患病期間,他還是堅持教書育人,堅持搞科研,並且於 2004 年開始帶研究生。上面所列的成就,就有一些是在這最後幾年取得的。而狄老師還是樂觀地跟病魔作斗爭,積極配合治療,並打算在肝移植後重返工作崗位,力爭做出更多的成就。可是,2006年2月5日他卻永遠地離開了我們,離開了這個他一直深愛的世界,離開了他割捨不下的親人、朋友,離開了他還要大幹一場的工作。一向樂觀的狄老師,彌留之際,還特地讓家人回家取來新衣服換上,並且要求把他扶起來,坐著等待死神的降臨。這是一種怎樣的勇氣啊,這是一種怎樣的豁達啊!
一個15年前就身患白血病,以後又患糖尿病、肝癌的重症患者,沒有一絲一毫的消極思想,沒有一點及時行樂、享受人生的想法,兢兢業業,教書育人,搞科研,並取得了很多健康人都不能取得的成就。我無意在此把狄老師神聖化,崇高化。我只是想說,他是一個平凡的人,但是決不平庸,決不甘心命運的安排,生命不息,奮斗不止,創下了很不平凡的業績。此種精神,足以鼓舞我,激勵我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上下求索。
「老牛自知夕陽短,不用揚鞭自奮蹄」,每每想起狄老師,我就常常想起這兩句古詩。也許這兩句詩並不恰當,因為狄老師白血病後重返工作崗位的時候,才是不惑之年,正值壯年。但是我能夠真切地感覺到他是以一種去日無多的精神在工作,他的成果是拿命換來的啊!
而剛上大學的時候,狄老師鼓勵我的話還縈繞在耳邊「人生的兩大財富,就是年輕和健康。現在我已經都失去了。你們年輕人要好好學習,努力工作,不要虛度時光。」每每在我遭受挫折的時候,在我意志消沉的時候,這句話就縈繞在耳邊,狄老師的音容笑貌又浮現在我的眼前。希望很多年以後,在天堂跟狄老師重逢的時候,我能夠很自豪地說「狄老師,我沒有愧對您的教誨。」
願狄老師在天堂安息!
山人已逝,風范猶存;墨寶留香,文章千古!
『肆』 歌頌優秀教師的感人事跡
這是鄙人臨時寫的,不好的地方還請賜教.結局有點悲慘,如果你不喜歡,可以改成女兒獲救了
在一個充滿快樂的午餐時間,
同學們在享受著他們的午餐.
而您啃著每年如一日的饅頭,
在辦公室里批改著同學們的作業,
突然一股嗆人的煙霧浸入您的鼻孔.
而您首先想到的是不是您自己,
而是沖出辦公室奔向教室.
這時您經過您年少的女兒的教室,
她拚命的向您呼救聲音越來越小,
此時您看見一個小女孩兒一昏到在門前.
您猶豫了片刻然後毅然決然的穿過了您女兒的教室,
奔向那奄奄一息的小女孩兒.
幸運的小女孩兒得救了而您的女兒..
您馬上返回到您女兒的教室,
而您年少的女兒已經被無情的大火吞噬的年輕的生命.
永遠的離開了您...
『伍』 關於老師的感人故事 很急、
①當汶川縣映秀鎮的群眾徒手搬開垮塌的鎮小學教學樓的一角時,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廢墟上,雙臂緊緊摟著兩個孩子,兩個孩子還活著,而他已經氣絕!由於緊抱孩子的手臂已經僵硬,救援人員只得含淚將之鋸掉才把孩子救出。
這就是該校29歲的老師張米亞。「摘下我的翅膀,送給你飛翔。」多才多藝、最愛唱歌的張米亞老師用生命詮釋了這句歌詞,用血肉之軀為他的學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門。
②5月12日下午,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洪口鎮永安壩村小學24歲的教師苟曉超,一如往常值守在三樓教室里。突然,整棟教學樓開始晃動、顫抖。他幾乎是本能地大喊:「同學們,趕快跑!」幾乎同時,他沖到陽台上,大聲呼叫其他班的老師和學生。
大部分學生從午睡之中被突然驚醒後,都迷迷糊糊不知所措。苟曉超一邊喊「快跑,危險,快,快……」,一邊迅速抱起一名學生往樓下沖。到了樓下,來不及喘一口氣,立即返身沖上三樓。他又抱起兩名學生,向樓下沖去……
當他再一次沖到三樓,再一次抱起兩名學生,再一次向樓下沖去時,頂樓轟然倒塌。被苟曉超抱下樓去的學生得救了。然而,苟曉超被垮塌的混凝土和磚塊砸斷雙腿,胸部也受到了重傷,倒在血泊之中……
學校其他教師和村民立即實施救援。看到有人准備搬自己身上的磚塊和混凝土,苟曉超斷斷續續地說:「我……恐怕……不行了,快……快……救學生。」他艱難地用手指著頂樓說:「上面……還有學生……還有……」
苟曉超今年5月2日剛剛結婚,5月12日回到學校上課。當日下午,苟曉超所在的教學樓在地震中倒塌。洪口鎮中心衛生院醫療條件有限,苟曉超又被緊急轉往縣醫院。因傷勢過重,苟曉超在半途中輕輕地閉上了雙眼。
③她遇難的孩子被挖出了,她奪眶而出的眼淚終於如山洪暴發:「娃……娃娃……媽媽……來不及……啊……」
「娃娃,你的臉怎麼這么臟啊?」聶曉燕打開帶在身邊不知多久的嶄新粉紅色棉褥,小心翼翼包裹孩子,「媽媽給你洗干凈。」她和丈夫用手帕輕輕地擦著孩子滿是灰塵的頭發和臉蛋,好像生怕把孩子弄醒。
地震時,孩子們都在睡午覺,聶曉燕一手一個抱出了兩個孩子,而她自己的孩子還在屋子裡!聶曉燕老師,你用你那大公無私、舍己為人的高尚人品為孩子打開了生命之門。
④王周明是名年輕教師,是50多名學生的班主任。地震發生時,他指揮學生分兩路,從教室的前、後門逃生。房屋垮塌的一瞬間,他一個箭步沖上前去,把還沒跑出教室的一名女生推出教室。這時,一根粗大的橫梁打在他頭上,他的頭蓋骨被擊碎……
學校行政辦公室主任張文說,他從外面趕回學校時,這個女孩一見他就哭了:「王老師為了救我,被砸死了。」
⑤廢墟中,她的身體斷成兩截,臉部血肉模糊。她的雙手仍緊緊擁著兩個學生!人們怎麼掰,也無法掰開她緊緊摟住學生的雙手!
地震發生時,她正在疏散學生離開教室。看到有兩個學生手足無措,她大步跑過去,一手摟住一個,朝門外沖。教學樓突然垮塌,她和幾名學生被埋在廢墟中。
這位老師叫向倩,去年大學畢業,到什邡龍居小學當英語老師。向倩的父親向忠海是什邡南泉小學副校長,他悲痛欲絕:「我可以理解,作為教師,應該這樣!應該這樣!」
(5)教師的感人事跡擴展閱讀:
權利義務
教師享有下列權利
(一) 進行教育教學活動;
(二) 從事學術交流,參加專業的學術團體,在學術活動中充分發表意見;
(三) 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評定學生的學業成績;
(四) 按時獲取工資報酬,享受國家規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帶薪休假;
(五) 參加進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訓。
教師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 遵守憲法、法律和職業道德,為人師表;
(二) 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守規章制度,執行學校的教學計劃,履行教師聘約,完成教育教學工作任務;
(三) 對學生進行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的教育和愛國主義、民族團結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學教育,組織、帶領學生開展有益的社會活動;
(四) 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
(五) 不斷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和教育教學業務水平。
職業要求
以愛崗敬業為榮,以敷衍塞責為恥。
以開拓創新為榮,以因循守舊為恥。
以勤勉博學為榮,以懶惰膚淺為恥。
以關愛學生為榮,以漠視學生為恥。
以廉潔從教為榮,以崗位謀私為恥。
以因材施教為榮,以千篇一律為恥。
以團結協作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
以儀表端莊為榮,以不修邊幅為恥。
以尊重學生為榮,以辱罵學生為恥。
淵源流變
教學生知識的人,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學習的人。
我們平時雖然稱呼學校里某教師為「某老師」,但這里的「老師」其實是教師這種工作,教書是其基本功能。明清以來,一般稱教師為「先生」。
直至19世紀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等將西學(美式教育)引入中國,創辦新式學校後,便開始在《學生操行規范》裡面明確將教師稱謂定義為「老師」。但絕大部分學生約定俗成將「先生」改稱為「老師」,則是從國民政府時代開始,並一直沿用至今。
老師,是傳授知識的人。
『陸』 教師的感人故事五十字左右
感動中國2009十大人物中就有兩位寫老師的。可以自己壓縮下。
燭照深山 李桂林、陸建芬
【事跡】
甘洛縣烏史大橋鄉二坪村是涼山北部峽谷絕壁上的彝寨,海拔2800米,進出極為艱難,村民一年難得下絕壁一次.從漢族地區來的李桂林、陸建芬夫妻紮根這里18年,把知識的種子播種在彝寨.
18年如一日,李桂林、陸建芬夫婦教書育人,共培養了6屆共149名學生.陸建芬現在還是代課老師,1個月的工資才230元.夫婦倆第一次來到北京,連照相機也沒有.是他們,為偏遠山區的教育事業撐起了一片藍天.
【頒獎詞】
在最崎嶇的山路上點燃知識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懸崖邊拉起孩子們求學的小手,19年的清貧、堅守和操勞,沉澱為精神的沃土,讓希望發芽.
『柒』 關於教師的感人事跡的材料
山 村 的 葬 禮
「文革」期間,我媽媽和我舅舅下放到一個偏遠的山區。「文革」結束後,落實了政策,我媽回到城裡,舅舅卻在那裡扎了根。在我記事的時候,每年春節媽媽都要去鄉下給舅舅拜年,順便還要看望那些曾經幫助過她的村民,後來逐漸減少,每隔兩三年才去一次。這不是因為人到中年有了惰性,也不是時間久了淡漠了親情、鄉情,而是這幾年我媽媽的身體一直不怎麼好,加上路途遙遠來去不便。路途遙遠那是實情,來去真是不便。從市內乘車至郊區,再從郊區轉車到臨江,然後下車去渡口,過了河還要步行三四里,才能看見一座山崗,山崗那裡有個叫南嶺的村莊。舅舅的家就住在那裡。去年暑假立秋之後,天漸漸涼了,我徵得爸爸媽媽的同意,到舅舅家去玩幾天。臨走時媽媽讓我帶上手機,然後她一直把我送到車站,把背包遞給我,說:「換洗的衣服都在裡面,到了你舅舅家別忘了給家裡報平安。」我接過背包,有點不耐煩地回答說:「知道了媽媽。」說真的, 我已經是二十一歲的人了,最受不了處處還要被人照顧著,這份太平和安逸令我窒息!
乘船過了河,走了很遠的路,終於看到了那座山。這時已是晚霞滿天。再走近些,落日余輝已成了山丘、村莊的背景圖。
我趕到舅舅家,好幾個人,正坐在舅舅家門前的小桌子周圍吃晚飯。
「呀,是旭華來啦。」舅舅見到我有點意外,忙丟下碗筷站起來,接過我的背包,說:「旭華,先坐下歇息,我給你盛飯去。」
「吃飯不急,熱死了,先給我一點水!」我對舅舅說,順勢在舅舅的位子上坐了下來。
「哎。」舅舅答應著,把我的背包拿進屋子,轉身又進了廚房。
坐在桌旁的人,除了舅媽以外,其餘的人我不知道怎麼稱呼,我只有望著他們笑笑。他們見了我,也友好地對我笑笑。
「旭華。」舅媽指著桌旁的人一一向我介紹:「這是隔壁的劉兄弟,哦,你該喊他劉叔。這是你劉叔的兒子,他比你大,你就喊他啞哥。這是你劉叔的女兒叫小菊。」 小菊低著頭抿嘴笑。舅媽又把我介紹給他們,「這是我城裡的外甥,王旭華,是大學生呢!」
其實這些人我並不陌生,那時我跟著媽媽來給舅舅拜年曾見過面,只不過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叫不出名姓罷了。
「哦,是韓蘭的兒子吧。」劉叔說:「當年韓蘭來這里插隊的時候還是一個小姑娘,現在她的兒子都這么大了,時間過得真快呀!」
舅舅倒來一碗熱氣騰騰的開水,放在我的面前。「這太燙了,我渴得受不了,還是喝涼水吧!」說著,我站起身來直奔廚房水缸跟前,拿起瓢,揭開水缸蓋舀水就喝。舅舅跟進來,我已經把一大瓢水喝下肚了。
「咳,城裡的孩子也不講衛生。」舅舅抱怨了我一句。
「沒事,我身體結實著呢。」我用手背抹一下嘴邊的水,笑著對舅舅說。
「有事就遲了。」舅舅也笑了,他遞給我一塊毛巾,「擦擦汗出去吃晚飯,廚房裡溫度高。」
我這才覺得,廚房裡熱得像蒸籠,還彌漫著油煙味。走這么遠的路,我身上都沒有出汗,現在越擦汗越多,身上也汗濕了。也許是我路走急了的緣故,忽然停下來才有這么多的汗。我趕緊奔出廚房去吃晚飯。
「劉兄弟,你們慢慢吃。」舅媽站起來,說:「我給旭華收拾房間,好讓他晚上有個安身之處。」她走路一瘸一拐地。小菊忙去攙她,「嬸,我也吃過了,還是讓我來幫你吧。」
「好啊。」舅媽笑眯眯地答應著,倆人進了屋。
「舅媽的腳是怎麼啦?」我問舅舅。
「扭了一下,沒什麼大礙,過幾天就會好的。」舅舅不以為然地說。
晚飯過後,舅舅對劉叔說,地里的玉米棒也掰得差不多了,明天就不要過來幫忙了。劉叔說,還是讓小菊過來吧,她在家裡閑著也是閑著。
劉叔和啞哥回去了。
「快要開學了吧?」舅舅問我,「你媽的身體現在怎麼樣了?」
「開學還有一個多星期。」我回答說:「我媽的身體不見好也不見壞,還是老樣子,她來去不便,就讓我來看看你們。」
「嗯。」舅舅又嘆了口氣,說:「要是龍兒還在的話,現在也跟你差不多大了。」
龍兒叫小龍,是舅舅的兒子,他比我小兩個月。十一歲那年,他和村上的幾個小夥伴去河裡洗澡,溺水死了。事情已經過去十年了,舅舅至今還在想著他。
「舅舅,小龍死去這么多年了,你也別難過了。」我勸著,我知道舅舅是在觸景生情,他看到我,就想起了死去的小龍。
「是啊,時間沖淡了一切!」舅舅站起來,「旭華,你坐一會兒,我收拾一下,給你燒洗澡水去。」
「大伯,還是讓我來吧。」小菊扶著舅媽出來,笑盈盈地幫著舅舅麻利地收拾好桌子上的碗筷菜盤,進了廚房。
天漸漸地黑下來,小菊從廚房裡出來對舅舅說:「大伯,洗澡水燒好了。」她走時沖我一笑。幾年前,她還是一個扎著羊角辮的小姑娘,現在卻出落得秀美可人。
洗過澡之後,我進了舅媽和小菊為我收拾的房間。這是一個大間,表弟小龍還在、表姐還沒有出嫁的時候,這一大間被隔成兩小間,左間是表弟的卧室,右間是表姐的閨房。現在隔牆早已撤了,裡面堆放著糧食,騰出一塊地方,支起一張床,暫時就權充我的卧室。
「鄉下不比城裡,你就將就著一點。」舅媽進來笑著對我說。
「學生宿舍沒有這么大,也沒有這里安靜呢!」我對舅媽說,「哦,舅媽,明天早晨別忘了喊我,我也要到地理去掰玉米棒。」
「那你就早點歇著,跑了這么遠的路也累了。」舅媽出去了。
我還真是有點累了,拿出手機,給媽媽打了個電話報平安,然後鑽進蚊帳,很快就睡著了。
第二天早晨,我被屋外的響聲吵醒了,掀開蚊帳,走出屋子,舅舅、舅媽還有小菊正在門前的土場上曬玉米棒子。我伸了一個懶腰,昨天的疲勞隨著兩臂張開擴散而去。我這才體會到媽媽說過的話:年輕人勞累一點算什麼,一覺醒來體力就恢復了。
「旭華起床啦。怎不多睡一會兒?」舅媽問。
「我不喜歡賴床。」我說。
「那你就到廚房裡去刷牙洗臉,早飯在鍋里。」舅媽說:「吃過早飯你和小菊去地里掰玉米棒。」
「你怎麼能叫他去掰玉米棒?」舅舅責怪舅媽說。
我趕忙說:「舅舅,是我自己要去的。」
「你聽見沒有?」舅媽說:「他昨天晚上就跟我說要去掰玉米棒,這哪能怪我呢?」
小菊在一旁偷偷地笑。
早飯後,舅媽像隊長一樣地指派我和小菊去掰玉米棒,讓舅舅把掰下來的玉米棒,用蛇皮袋子裝著往家運。小菊提著籃子前面走,我拿著蛇皮袋子後面跟。
早晨的霧靄還沒有散盡,朝陽照在山野村莊上,一切都是模模糊糊的影子,影子的邊緣也不清楚,天空卻是美麗的,幾乎是透明的金黃色。霞光漸漸增強,光輝燦爛,這種光彩是多麼生氣勃勃。晨曦時強時弱,有時鮮艷奪目,有時漸漸暗淡。當樹葉、小鳥都能看清楚時,周圍顯得特別寧靜。不一會兒,這種寧靜,被山民們下地幹活的腳步聲打破了。
大約走了一里多路的光景,到了玉米地。小菊進了玉米地開始掰玉米棒,我還拿著蛇皮袋子跟著她。
「你不是來掰玉米棒的嗎?拿著袋子跟著我幹嘛?」她笑著對我說。
「哦,那,那放在哪兒?」我拿著袋子問。
「到底是城裡人,沒有做過鄉下活。你把袋子放在地頭,等我們把籃子裝滿了,再裝進蛇皮袋子里。」說著,她又一笑。
我知道,她沒有嘲笑我的意思,只是教我怎麼做。我把蛇皮袋子放到地頭,和她一起掰玉米棒。
「華哥,你上什麼大學?」過了一會兒,她問。
「師范大學。」我回答說。
「那我該叫你老師了。」
「我現在還是一個學生,學生還沒有做好,你哪能叫我老師。」
她邊掰邊說著話,說話幹活兩不誤。我卻沒有這個技能,說話時手裡的活就得停下來。
「我說我是老師你信嗎?」
「我為什麼不信?我上小學時侯的老師就是像你這么大。」我說。
「哦,可我已有三年的教齡了。」
三年的教齡?我還真是有點不信。我停下手中的活看著她,她也在看著我,好像是在等待我的回答。我還沒有說話,她笑了,「不信了吧?我就知道你不會信。」
「三年前你多大?」我問。
「十五歲。」她回答說。
「十五歲你就當了老師?」我有點好奇,「那你是怎麼當上老師的?」
「這里的孩子,上學都要到二十里的鎮上去,每天往返兩次就得花上三四個小時。村裡就想在這里辦一個教學點,可是選來選去沒有合適的人選。正好那年我初中畢業,村長就找到了我。開始我有點當心教不好,但我還是接受了,就這樣當上了老師。當時,學校只有八個學生,一年級五個,二年級三個。開始時,人們都喊我娃子頭,一年下來村民見我教得還不錯,便改口喊我老師,七溝八寨的孩子也來這里上學。由原來的八個學生增加到二十六個,又增設了一個三年級。」
「什麼?你一個人要帶三個年級?」我不禁問道:「那課是怎麼安排的?」
「是呀,我既是校長,又是班主任,語文、數學,各門功課都得教。我常把課本推放在課桌上,先給三年級講解或輔導,低年級學生就可以上自習課做作業了;然後再給其他兩個年級上課。」
「那你不是很累嗎?」
「說不累是騙人,可我已經喜歡上這份工作了。」
「村裡給你月薪是多少?」
「我們這里沒有月薪,只有年薪。」
「年薪是多少?」
「二三百元。」
「二三百元?這也太少了吧!」
「當你站在講台上,看著那一雙雙求知慾的眼睛望著你的時候,錢多錢少也就無所謂了。」
我忽然覺得她的偉大我的渺小來。說句實話,我的理想原本不是當老師。可是命運捉弄人,高考時偏偏被師范學院所垂青。無奈今後的前程也就是「教館原來最下流,傍人門戶過春秋」 了。小菊的一番話,在我心裡著實起了很大變化。此時此刻,我才知道,為什麼人們把世界上最美好詞語衷心獻給老師,因為老師甘願把整個生命相托給這份事業,一聲老師,喊出無比的尊重,喚出無限的期待。
剩下的玉米棒,不到中午就掰完了。舅舅把掰下的玉米棒運回了家。到了下午三四點鍾,秋雲漫上天空,樣子是要下雨了。我幫著舅舅、舅媽,把曬在場上的玉米棒收攏在一起,然後拾進籮筐往家裡抬。
黃昏,晰晰瀝瀝地飄下雨絲,窗外便是迷濛的世界了。黃昏的蒼穹掛在上面,沒有一點顏色。樹葉不協調地飄落在曠野中,牛毛似的細雨密密麻麻地斜飄在竹葉上,一股濃濃的綠意跳入眼眸。山野已升起淡淡的霧氣,裊娜地飄了過來,悄悄地溜進我窗戶的縫隙,帶給我一縷泥土清新的芬芳。凝望雨簾中,遠處的山丘靜靜地俯卧在風雨茫茫的大地上。
小雨一連下了幾天,這給山裡人帶來了憂愁。地里的好多事情等著他們去做,可是老天不能善解人意,秋雨卻把人們堵在家裡。我倒不覺得憂愁,小菊天天過來和我聊天,我們說話很投緣,聊得也很開心。
「華哥,你知道你有多幸福嗎?」她說。
「幸福?我倒不覺得有多麼幸福。」我回答說。
「你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你那天晚上剛到的時候,你舅媽向我們介紹你是大學生,你知道你舅媽有多自豪嗎?」她學著我舅媽說話的樣子,說:「這是我城裡的外甥,王旭華,是大學生呢!」
「這有什麼?」我不以為然地說:「三條腿的蛤蟆難找,現在的大學生到處都是。」
「你別說得輕巧。我們這山溝里就是沒有一個大學生。就說去年吧,離這里不遠的一個村子裡,有一個學生好不容易考上大學,結果湊不齊五千元的學費而喝葯尋死了。」說這話時,她深深地嘆了口氣,似乎是在惋惜死者,又似乎對這件事不可思議。
「要是……」我望著她,她也正望著我,「要是這事放在你身上,你會怎麼做?」
「我才不會那麼傻呢。」她笑著低下頭,「為什麼非要在一棵樹上弔死。這也太不值了。」
『捌』 關於老師的感人事跡
1、血癌肝癌糖尿病病魔纏身 教書育人做學問鞠躬盡瘁
——緬懷山東聊城大學商學院狄景山教授:
狄老師一向工作兢兢業業,又銳意進取,勇於開拓創新。1991年1月,年近不惑之年,正埋頭於事業的狄老師,突然有一天在課堂上昏迷過去。醫院檢查的結果令人震驚:血癌(白血病)。上個世紀90年代初,白血病在中國大陸還是不治之症。就是今天,白血病病人的康復率也是比較低的。整整15年前,得了這種病,就等於判了死刑。而狄老師卻勇敢面對病魔,絲毫沒有想到放棄,用樂觀的精神跟病魔做斗爭。經過多次痛苦的放、化療,狄老師艱難地挺了過來,並於次年上半年出院。9月份新學期一開始,就回到了三尺講台,一如既往,不,比以往更勤奮、更敬業地忙於教書育人,搞科研。用他自己的話說,死裡逃生後,更應該通過努力的工作和科研來回報社會。而一般說來,經過放、化療,病人的身體極度虛弱,應該靜養。白血病人有十年的危險期,也就是說十年內隨時可能復發。對於普通人來說的類似感冒這樣的小病,對處於危險期內的白血病患者來說,都可能是致命的。而狄老師卻以一種彷彿去日無多的精神,爭分奪秒,只要身體條件許可,他就常常工作到深夜一兩點。
2、鄉村教師
臨近大學畢業的那段日子,同學們都為畢業後能留在城裡能有份好工作忙開了,唯有娟子按兵不動,如無事人一般。
我們同宿舍的幾個姐妹都勸她出去活動活動,爭取能在城裡留下來。哪知娟子卻笑笑說:「我要回鄉下去。」
我們都吃了一驚,娟子的老家我們結伴去遊玩過一次,在大巴山最深處,汽車在二十里以外就進不去了。村裡人住的全是茅草屋。我們當時都笑著調侃說那兒是全國最貧瘠的地方。而現在,娟子卻輕描淡寫地放棄了這次改變命運跳出農門的良機,要重新回到那窮山溝,我們都替她惋惜。
這時,娟子一本正經地給我們說了一個故事。
10年前,大巴山深處有一所學校。整個學校只有一間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個班級,也只有一個老師。班上有13名學生,那位鄉村老師將他們從一年級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級。
然而,就在小學快畢業的時候,不幸的事發生了。
有個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給引燃了。等大家發現時,大火已經快封住了教室門。
教室里的13名鄉下娃子都亂了套,但那位鄉村教師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鎮靜。他一面教孩子們不要慌張,一面將被大火圍困的孩子們一個個往外背。大火已將窄窄的木門完全封住,老師的衣服、頭發和鬍子全都燒焦了。但他並沒有放棄。到最後,教室里只剩下兩名女同學。
老師再一次沖進火海,那兩名女同學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老師看了她倆一眼,最後咬咬牙,背起其中一個就往外沖。
燒得通紅的門框呼地一聲砸下,將老師砸了一個踉蹌,但他最後還是背著那個女孩從大火中爬了出來。
他把那個女孩背到安全地帶,然後又急急地沖進了早已變成火海的教室。就在這時,轟的一聲,教室燒塌了。老師和最後那名學生再也沒有出來……
講完這個故事,娟子眼圈都紅了。
我們都猜了出來:「最後救出來的那名女同學就是你,是么?」
「是的。」娟子含淚點點頭,「但你們知道最後那位被老師留在教室里再也沒有背出來的同學是誰么?」我們都搖搖頭。
娟子說:「是老師的女兒呀!」
說完這句話,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來。
我們的眼圈也都紅了。
最後,我們宿舍有三個姐妹跟著娟子去她老家作了鄉村教師。我是其中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