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老師
夏曉臘(溫州商報記者)
在我三年多的記者生涯中,從來沒有一次采訪象這次這樣難以忘記,也從來沒有一個人像吳若琳老師這樣打動人心。近半個多月的采訪,留在我心中的是無限的感動,好幾次淚水禁不住滑出眼眶。而那些被淚水浸濕的回憶,不曾模糊反而愈加鮮明。
2006年4月3日傍晚,天氣有點陰沉,報社的熱線電話響起,一位熱心老伯來電稱,自己的孫子晚上飯都不吃,硬是要去看一位老師,說那老師在學生的心中地位很高。記者的敏感驅使我動身前往醫院一探究竟。
我趕到附二醫時,已經是晚上7點,在病房裡,見到了昏迷不醒的吳老師。她的鼻子上插著氧氣管,這幾天來,她就是靠氧氣與鼻子進食來維持生命。醫生說,吳老師患的是感染性疾病,目前病情非常嚴重,還未脫離危險。「已經五天了,她不能說話,不能睜開眼看看我們。」吳老師的丈夫洪海東心疼地說。
經過了解,這位老師就是溫州十二中的英語老師兼政教處副主任——吳若琳。生了病的她還堅持拄著拐杖、坐著輪椅為學生上了三天的課,再也挺不住了,終於倒下了。
看著病床上昏迷不醒的妻子,洪海東對我說「當初愛上她,就是因為她有事業心,她就是這樣,心中惦記的永遠是學生,她平時在家不太愛說話,一拉家常,就說到學生,說到一些優秀教師是怎麼上課的。」
在洪海東的心中,妻子是位工作狂。每說一句話,我發現海東的聲音都在哽咽,但我能感受到她對妻子的工作是理解的。
就在我向海東了解吳老師病情時,60多名現就讀於溫州中學與溫州二高的學生,請了假,自發趕來了。頓時,附二醫急診室神經內科重症室4號病房及外面的走廊,被學生們擠得滿滿的。他們都是吳老師任教過的學生。
「老師,我們看你來了!老師,你能醒醒嗎!老師,你聽到下午我們在廣播里給你的祝福了嗎?」病床邊,學生們輕輕地呼喚,這是來自全體學生發自內心的祝福。
可是,吳老師她沒能睜開眼看一下這么多來看她的學生,沒能回答學生們送給她的祝福。一個原本活躍在課堂上的吳老師,此時此刻在病床上卻是那麼地無力與無助。
面對此情此景,同學們的心都酸了,他們無法抑制眼中的淚水。我看到,每位同學的眼睛都是濕潤的,我聽到,病房內發出陣陣抽泣,好久好久沒停止,他們的淚水是那麼純真,那麼真誠。
看著他們哭了,我也好想哭出來。我拿出紙巾遞給旁邊的同學,她一邊擦著眼淚,一連三遍對我說,「聽到吳老師的消息,心真像塌下來一樣」。
我問學生,在你們的心中,吳老師是怎麼樣的人。學生鄭揚揚對我說「初三畢業那年,要考體育,吳老師每天早上6點多就來學校和我們一起晨跑,晚上還要到寢室問我們的生活學習情況,直到我們熄燈時間,她才回家,她對我們的關心和愛在我心中是永遠無法抹滅的。」
學生吳振宇說「沒有吳老師,我根本沒有現在的成績,吳老師是我的貼心良師,我生病了,老師總不會忘記問寒問暖,比我父母還關心我。」
隨著我的提問,他們的哭聲越加濃烈,淚水滑過他們的臉龐,也浸濕我的眼眸。我不敢繼續問下去,我對他們說:「你們快回去休息吧,明天還要上學。有了你們的祝福,吳老師一定會好起來的。」「是的,我們祝福老師,您一定要好起來。」「有了吳老師病癒的好消息,我一定會通知你們的,你們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安心學習」。他們一一同我互換了聯系方式。
最後,學生們給吳老師留下了一份特別的禮物。這份禮物很簡單,就只有一張紙,上面寫滿全體學生的名字。「不管怎麼樣,我們都在你身邊。」「Come to life, We need you(好起來,我們需要你)」,寫完這些字後,同學們才依依不捨地離開。
我正准備回報社,在醫院樓梯口,碰到了來看望吳老師的同事陳方方,她這樣評價吳老師:「她這個人和每位學生都很投緣,對待學生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正是因為每天不間斷的接觸和母子般的交往,很多學生後來都成了吳老師的忘年交。吳老師的愛崗敬業,在學校是出了名的,她嚴於律己,只要是她接手做的事,她總要做得最好。」
這是我第一次對吳老師的事跡進行采訪,此次采訪與我同行的還有一名攝影記者。在回報社的路上,她一直對我說:「晚上的情景真的好感動,學生對老師的那種感情真的很真誠,我的淚水都止不住了。」我說:「是呀,當我記下學生們對老師的那一句句問候與祝福的時候,我也哭了。」
采訪次日,首篇《吳老師,你快點醒來》的報道在《溫州商報》頭版見報。當天,報社的電話和我的手機一直沒有停過,有詢問吳老師病情的電話,有問候的電話,有祝福的電話;有學生打來的,有家長打來的;有在本地打來的,也有在外地打來的。更有不少省市媒體記者打來向我求證,問我溫州真有位這樣愛生如子的老師嗎?我說:「真的,我在采訪中能感受到學生們對吳老師的敬重與愛戴。」
一位在浙江師范大學就讀的女生打來電話向我詢問吳老師的病情,我告訴她,吳老師暫時還是昏迷不醒,她是靠著氧氣與鼻子進食來維持生命,我還沒說完這一切,電話那頭的她已經哽咽不止。
每個電話,每一種聲音,我都能感受到電話那頭的他(她)是那麼充滿沉痛,充滿婉惜。
當我向我們報社領導匯報完采訪的所見所聞後,他們也被感動了。報社編委會馬上召開編前會討論決定,從吳老師的學生、同事、學生家長、校領導、家屬等不同側面深入采訪,挖掘典型事跡。
第二天中午,當我再次來到附二醫的病房時,又被眼前的一幕感動了,淚水再次浸濕我的眼睛。我見到了吳老師現任班級初二(4)班同學帶著一千隻連夜親手疊成的紙鶴,眼含熱淚為吳老師默默祈禱。
我見到家長們自發趕來,默默地為吳老師流淚。就讀於溫州中學的小余母親林女士回憶說:「兒子酷愛打籃球,就是靜不下心來認真學習,當時英語成績較差,對英語毫無興趣,吳老師經常找我兒子談心,並免費開『小灶』。兒子中考時英語考了110分,全是吳老師的功勞。」林女士現在總是建議親朋好友的子女入讀吳老師的班級。
當我走進初二(4)班,問全班同學:「你們愛上吳老師的課嗎?」全班同學響亮地告訴我:「喜歡,吳老師的英語課很活躍。」「上吳老師的課時間過得很快。」學生張琳對我說「吳老師不僅會教書,吳老師還會育人。她經常告誡我們,第一要學會做人,第二才是做學問。」
次日,我們又發表了《吳老師,捧出心來為學生》的通訊。從這次采訪之後,我對吳老師也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我知道,這位個頭僅有1米49,94年畢業時在同事眼中還是「不起眼」的黃毛丫頭是如何經過自身努力,2004年成為一名市級優秀教師;我知道,她是怎樣勉勵在溫十九中教書的妹妹如何當好老師的;我知道,在家長的心中,他們是多麼多麼感激吳老師;我知道,在同事的眼中,吳老師是如何認真鑽研她的業務的。我更加明白,吳老師是位怎樣捧出心來教導她的學生成長的好老師。
吳老師在附二醫重症病房的二十幾個日日夜夜裡,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家長、老師、市局領導陸續趕來看望她。
4月4日,市教育局林衛平局長來了,他要求盡最大努力醫治吳老師;4月7日,市政府錢成良副市長來了,他說,吳老師是教師隊伍的優秀代表;4月10日,市委包哲東副書記來了,他說,吳老師在平凡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跡,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吳老師你聽到他們的問候了嗎?你所有的親朋好友都來了,你的家人整日整夜守護著你。我們多麼希望你能睜開眼睛看一看,那窗檯上大紅的康乃馨,滿地潔白的馬蹄蓮,和你一樣燦爛的粉玫瑰,還有那振翅欲飛的千紙鶴,這是你的家人、你的領導、你的同事、你的學生還有學生家長給你帶來的祝福、祈禱和思念啊!哪怕聲音再輕你也回答我們。
吳老師生病期間,更有許多讀者致電本報和我,問吳老師的醫葯費是不是足夠,如果不夠,他們願意獻出愛心。我們一再強調,吳老師是公費醫療,醫葯費不成問題。可他們卻一再表示,這是他們的一點心意。最後我們還是收到了1700元的捐款,當我把這份熱呼呼的「愛心」遞給吳老師的家人時,我想吳老師一定也會地下有知感到寬慰。
在吳老師得病住院到離開人世的二十幾天里,我們從首篇《吳老師,你快點醒來》報道刊發後一直在關注著吳老師的病情並作後續報導,共發表刊出12篇文章,幾乎每篇文章我都是伴著眼淚結束采訪並寫完每個字。在采訪中,我無時無處不感受著學生和老師對吳老師的掛念和敬愛。
我曾經答應過同學們,有了吳老師病癒的好消息,我一定會一一轉達給他們的,可是我沒能做到。
吳老師,35歲,一個風華正茂的年齡,就這樣走了。正當她躊躇滿志要把自己的教育思想付諸教育實踐之時,多舛的命運無情地奪去了她的生命。
我依稀記得,4月25日,吳老師遺體告別會的那一天。
基安山殯儀館外,飄起小雨,恰似人們的眼淚。在殯儀館最大的5號長安廳里,鮮花簇擁下的吳老師安詳地躺著,吳老師就這樣永遠沉睡了。 長安廳里,「勤儉耕耘捧出園丁追日心,鞠躬盡瘁化作桃李滿園春」的輓聯懸掛兩旁,吳老師靜靜地躺在鮮花叢中。
在遺體告別會上,市教育局局長林衛平來了,副局長謝樹華來了,紀委書記胡長林來了,市直中學的校長來了,學生、家長、同事及親朋好友都來了,還有許多與吳老師素昧平生的市民也趕來了——原來只能容納200多人的長安廳,涌進了400多人。在哀樂聲中,所有人一起眼含熱淚,述說著對吳老師的崇敬——
讓我們在哀樂聲中一起聆聽大家對吳老師的哀悼:吳老師啊,你的人生太短暫了,僅僅擁有三十五個寒暑。春去秋來還有多少事等著你去做啊。二(4)班學生在等你上課,值周班還等你去安排,星級班評比的星還沒貼上吶。妹妹的教學尚需你的指點,昔日的學生要跟你聊天。你還有多少的書沒有讀……,還有多少教育理想要去實現……
溫十二中退休老師82歲高齡的葉青老伯感動得用「風范長存」四個字來形容吳老師。在我邊上的一位姓周的家長,眼睛濕潤了,她一直捂著鼻子對我說,沒有吳老師的諄諄教誨,我的孩子不會有今天的成績。
溫州中學高二學生程協南抑制不住自己的感動,在硬紙板上寫下一首詩:「一載師生教澤深,今朝聞耗淚淋淋。兢兢業業英才育,苦苦辛辛桃李耘」,表達對老師的敬意。
97屆初三(5)班學生李政章說,「吳老師,你去了很遠很遠的地方,可你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你的諄諄教悔,永遠鞭策我更加努力地學習與工作。」
吳老師的丈夫洪海東說:「若琳,你安心地走吧,我會照顧好家庭。」
置身此情此景,又有誰會去吝嗇自己的眼淚。在場所有的學生、家長、老師還有媒體記者都默默流淚。我也哭了……
在吳老師生病的這些天來,在溫州的街頭巷尾,我常常聽到相同的詞彙:「吳老師」、「優秀的人民教師」、「孩子的良師益友」……在溫州BBS、社區論壇上,有無數條貼子簡訊訴說著大家對這位好老師的崇敬:師者如斯,何以求索?逝者已去,師德永存!吳老師 我們愛你。不管我們身在何處,心中永遠充滿對您的感恩之情,我們將用這份感恩之心回報社會,回報您的師恩。吳老師絕對是個好老師,這一點她的學生都可以證明。恨不得替她倒下。感動,敬佩。遇到這樣的好老師是她的學生們的福氣。所謂學為人師,從吳老師身上,學生們不僅可以受到文化知識教育,同時也從思想精神上感受到什麼是敬業、什麼是奉獻,從而受到崇高的人生觀教育。吳老師很讓人欽佩。她一心撲在教學工作上,愛生如子,她的職業道德、敬業精神當屬楷模,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拄著拐杖上課和我前期看過的跪著上課的報道一樣感人。他們用自己的汗水哺育著一代又一代的學子健康成長。我祝願吳老師能夠早日康復出院,重新走上講台。能有這樣一心只想著學生的老師真的是很值得人尊敬。做老師的就應該像吳老師這樣。這樣的老師實在難得,這幾天我都在看有關吳若琳老師的新聞,非常感動,好人一生平安!吳若琳老師的個人事跡感人大家都知道,報紙也報道了。我們應該通過這件事,懂得既要保養好身體,又要用吳若琳老師的精神為大家服務,做到兩全其美,魚與熊掌兼得。
吳老師的典型事跡感動了溫州,也感動了浙江。浙江日報、錢江晚報、今日早報、溫州日報、溫州晚報和溫州電視台教育時空零距離浙江電視台等媒體均對吳老師的事跡做了報道。
我聽到,幾乎所有的人對吳老師都是贊不絕口,推崇備至,為什麼吳老師受到學生和家長如此的尊敬呢?吳步旭校長概括說,老師對學生付出多少愛,就會得到多少愛的回報。吳老師,就是最好的印證。
吳老師是位普通的人民教師,但她帶給了我們巨大的精神財富。
吳老師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⑵ 人民的名義吳老師是什麼人,高育良老婆是壞人嗎
原著小說描述第二波: 於是,侯亮平娓娓而談——高小琴、高小鳳雙胞胎姐妹如何穿上人生的第一雙皮鞋;如何在呂州惠龍公司做禮儀小姐,接受專門訓練;如何學習微笑,學習走台步;特別是為了把高小鳳送給老師,趙瑞龍如何聘請呂州師院老師專門為高小鳳惡補《萬曆十五年》…… 高育良不高興了:什麼惡補?高小鳳是自學!她在那種環境下能自學明史,對《萬曆十五年》有那麼深刻的認識,怎麼說也不容易啊! 侯亮平搖頭嘆息:錯了,高老師,您上人家的當了!談明史誰談得過吳老師?您的前妻吳慧芬老師才是明史專家啊!我猜想,現在您和高小鳳只怕是寧願談論酸菜,也不會再談論明史了吧?看在師生分兒上,我向您透露點信息,趙瑞龍開始交代問題了,為了套您他可是煞費苦心啊!就連你們的愛情也是精心安排的,還做了個策劃案!高小鳳必須在和您討論明朝皇帝與大臣們的對立時,暈倒在您懷里…… 侯亮平:高老師,其實您失算了!您以為和高小鳳結了婚,就拿您沒辦法了?錯了!您不和高小鳳結婚,呂州的那套別墅和香港的兩億港幣也許還可辯解,現在您怎麼辯啊?十二年前,因為您的關系,您的現任妻子高小鳳收受了趙瑞龍一套價值一千五百萬元的別墅;六年前,香港一筆高達兩億港幣的信託基金設立了,它是為您兒子和祁同偉的兒子設立的!是祁同偉的情婦、您大姨子的山水集團香港公司出的資,什麼性質一目瞭然啊…… 這時,那個事先預定的時間到了。高育良辦公室的門准時被推開了,省紀委書記田國富引著中紀委的幾個同志走了進來。 高育良啥都明白了
⑶ 高育良為什麼叫自己的妻子 吳老師
其實他們已經離婚了,現在住在一起只是因為各自生活上的需要,高玉良作內為政法容委書記如果離婚是需要向組織報備的,對他的政治影響是不利的,而吳老師在學校中她的同事們都很羨慕嫉妒她的婚姻,所以她不想讓別人看笑話就繼續住在一起,至於為什麼離婚,你看到後面就知道了
⑷ lol吳老師是誰
你說的是不是超神學院里提到的吳老師?是的話,指的是《西遊記》作者吳承恩。
⑸ 中高育良和高老師有什麼關系 吳老師為什麼要幫高育良
高育良妻子是大學里教明史的教授,作為也當過老師的人,在家庭關系中互稱老師也是對彼此的一種尊重。何況高育良實際早就已經和吳老師離婚,所以稱作吳老師更是可以理解的。
⑹ 人民的名義吳老師是誰扮演的
是高小琴的妹妹
高小鳳
也是高玉良的情人
名義上的老婆
⑺ 妙康堂吳老師是真是假有人知道嗎
是真的,店在三河,可以過去看看,那邊也是景區,旅遊兼治病
⑻ 吳老師是他們的英語老師嗎怎麼說
吳老師是他們的英語老師嗎
Mr Wu is their English teacher
⑼ 誰能介紹一下吳老師
是吳邵萍老師。
愛注幼兒 情灑事業
——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附屬幼兒園吳邵萍事跡
吳邵萍,女,1965年1月生,江蘇省南京市人,中共黨員,大學文化程度,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附屬幼兒園園長,中學高級教師,1983年7月畢業分配到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附屬幼兒園開始從事幼兒教育工作,先後擔任音樂、語言、科學、美術、體育等各學科教師、年級組長、業務園長、園長。27年來,她刻苦鑽研,勤學苦練,從不計較個人得失,把所有的愛全部傾注在幼兒身上,把所有的情全部灑在幼教事業上,結出了累累碩果,取得了顯著成績。她曾先後獲得「全國優秀教師」、「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江蘇省特級教師」、「南京市十佳青年教師稱號」、「首屆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南京市第二屆學科帶頭人」、「南京市千名崗位教師稱號」、「南京市名教師」、「玄武區首屆中青年拔尖人才」、「玄武區第二屆中青年拔尖人才」、「玄武區第三屆中青年拔尖人才」等稱號。她主編了兩本書,參與編寫了9本書;在省以上刊物公開發表論文72篇,其中在國家級刊物發表6篇;參加省以上研討會獲獎論文10篇,其中獲全國獎6篇。
一、「愛」,是她勇於攀登的不竭動力
1、愛孩子賽媽媽。吳邵萍同志就是因為喜歡孩子才選擇了教師職業。她27年來始終立足於幼教第一線,遵循教育規律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樹立科學的兒童觀、教育觀、教師觀,對孩子一視同仁,無私奉獻,促進每位幼兒在不同水平上發展。她常說,孩子的心靈最純潔,每個孩子都是一朵最美的花,教師應該熱愛每個孩子,愛孩子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教師要將愛心傾注在每一位孩子身上。她不僅是這樣說,而且也是這樣做。1983年,她剛踏上工作崗位時,班上有一位叫小凱(化名)的小朋友,因年齡小,每天哭著不肯上幼兒園,睡午覺就做惡夢驚醒,她就象慈母一樣,每天早上從家長手中熱情地抱過孩子轉移其注意力,並和他共同游戲增進感情。午睡時撫摸陪伴直至睡著,小凱夢醒時常常大哭,她就長時間地抱著他在園內轉悠,為了不讓哭聲影響到其他孩子的午睡,她就長時間抱著孩子。盡管胳臂很酸,但她從不厭煩,直到孩子再次入睡。就這樣整整過了一個月,小凱終於能愉快地入園了。那時,她班上還有個叫小雯的孩子,說話不清,各項能力明顯低於其它兒童,連園領導都認為此幼兒「無可救葯」了,而她不灰心,總是充滿希望並耐心細致地輔導她,和家長密切聯系,採取一致的教育計劃,三年後,小雯也達到同齡幼兒的水平。
2、愛園勝愛家。27年來,她從未因家庭原因而影響工作。1997年,正值幼兒園創建南京市市級示範園時,她的父親因車禍住院。白天,她在園兢兢業業的工作。夜晚,她還在醫院一邊陪伴昏迷不醒的父親,一邊翻閱整理幼教資料,准備第二天的工作。她父親住院近一年直至去世,她從未請過一次假。在工作中,她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從不叫苦叫累。平日總是起早貪黑,早到遲走。在她的眼裡,幼兒園勝似自已的家,園里建設比家還重要。
3、愛同事似姐妹。由於園里年輕人較多,作為青年人的領頭人,吳邵萍時時處處事事愛護她們、關心她們。在創建江蘇省省級示範性幼兒園時,青年教師每天加班到深夜,為了她們的安全,吳邵萍每天「打的」挨個將她們安全送回家。然後,自己才回家。這段時間,吳邵萍總是在深夜1、2點鍾最後一個回到家。
二、「學」,是她刻苦鑽研的永恆追求
好學、勤學是吳邵萍的摯愛追求。她始終認為學習使人前進,學習是人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在她身上真正體現了終身學習的理念。27年來,她從未間斷過學習,從一個中師畢業生一直學到大專、本科、研究生課程班,自理了近萬元的學費。為了不放過任何一次學習的機會,她總是利用假期參加各種教育研究的前沿信息培訓,從未完整地休息過一個寒暑假。1999年暑假,她的痔瘡剛開完刀兩天,當她得知有一個全國音樂心理學學習時,立即前往學習,一連7天下來,影響了傷口的恢復,又到醫院進行二次開刀,在家休息10天後,又去參加全國音樂教育研究培訓,這次為了不影響傷口的恢復,每天聽完報告後,她就痛苦地趴在宿舍的床上,一直堅持到學習結束。平時,抓緊點滴時間,博覽群書。自加壓力,自定讀書計劃,每月讀10本雜志、每季讀完1-2本理論書籍。收集整理了30本資料冊,做了多本學習筆記。目前,她讀完了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家長工作、課程理論、親子教育等各類理論書籍近百本,廣泛的學習促使她飛速的成長,成為本領域的領先者,智慧型園長。
三、「研」,是她開拓創新的重要法寶
做一個研究型、專家型教師,一直是吳邵萍追求的目標。因此,吳邵萍受聘擔任國家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九五」規劃專項課題《早期兒童音樂教學法的心理研究》科研基地負責人,擔任《中國早期兒童音樂舞蹈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的實驗基地負責人,是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幼兒教育特約研究員、南京市第五屆幼教專業委員會理事、南京市教學研究室學科教學視導員、玄武區教育科學研究學術委員會委員、玄武區小學高級教師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
她鑽研、善研,始終致力於教育教學改革實踐和科學探索,醉心於課題研究。八五期間,她參加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許卓婭領導的國家級研究課題《幼兒園音樂教育的改革》。九五期間,她不僅參與了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許卓婭領導的「九五」國家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課題《早期兒童教學的心理學研究》和江蘇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建構中國早期兒童音樂教育的理論及實踐體系的研究》兩個課題的實踐研究,她個人還獨立承擔了江蘇省教育學會科研課題、南京市「九五」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幼兒園創造性韻律活動設計與指導》的研究。她在幼兒音樂教育改革上進行大膽實踐與研究,《幼兒創造性韻律活動的設計與指導研究》、《幼兒園舞蹈欣賞教學初探》《舞蹈欣賞教學》、《開放的幼兒音樂教育》、《以素質教育為指導,開展大班合唱教學的實驗研究》等多篇論文發在表國家級刊物《學前教育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幼兒教育》或在國家級、省級論文一、二等獎,形成了具有個人獨特見解的幼兒音樂教育思想和方法。
十五期間,她獨立申報、負責並完成了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立項課題《幼兒園開放性課程的建構》的研究。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緯度來探索幼兒園是否需要、是否能夠及如何建構自己的園本課程展開全方位的研究,重視從理論的高度上提煉、升華自己的豐富實踐經驗。同時,她還參加了南京師范大學虞永平博導負責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生活化游戲化的幼兒園課程研究》、南京師范大學張俊教授的《後現代主義的幼兒科學教育研究》的課題研究,參加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五『教育部重點課題《基礎教育課程開發與推進的比較研究》子課題《區域性多元游戲課程開發與推進的研究》。
十一五期間,她獨立主持了江蘇省教育科學重點規劃課題《實現良性多維互動,促共同體和諧發展》的研究。她結合教育教學實踐,進行鑽研,展開系統研究,有效解決了一些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前沿問題。經過五年的研究和探索,《幼兒園開放性課程的建構》課題得到了江蘇省課題規劃專家組的一致好評,他們認為:「該課題選擇開放性主題課程活動在幼兒園園本實踐的角度展開研究,將課程研究與幼兒園的特色教育活動,與促進兒童更加主動全面的發展,與家庭、社會教育資源的整合,與教師隊伍的專業化發展密切結合,進行了拓展性的研究,立意新,切入點准確,反映了課題負責人敏感的研究視野、認真的研究態度和扎實的研究功底,反映了課題幼兒園良好的實踐基礎。課題以兒童的主動發展為基礎,充分體現遵循兒童為本,教師為本,促進富有個性發展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精神。在研究過程中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對研究觀點的反復論證與實踐反思。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大大提升了教師的研究水平與綜合素養,特別是對教育實踐活動的反思能力,有了長足的發展。該課題具有豐碩的研究成果,其中專著《開放性課程在行動》為近階段園本課程實踐研究中不可多見的專業著作。」在進行課程建構過程中,她出版了研究成果《開放性課程在行動》專著,主編了《托班課程》上、下冊。這些研究成果的出版,為一線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對幼兒的觀察、分析、評價提供了直接的參照和支持,為教師設計可展開課程設計和教學提供了範本。
研究過程中將園長的管理與教師的成長、與幼兒園的發展結合,從理論和實踐中都進行了很好的總結,「理論學習必須藉助教育情境」、「鼓勵教師成為家長合作夥伴」、「不做理論的奴隸」、「為老師的發展提供服務」、「管理應變他控為自控」、「要使教師的發展可持續」、「不要輕易否定教師的想法」、「問題是園長管理的契機」等系列文章均發表在江蘇省《早期教育》和浙江省《幼兒教育》上。而「開放性課程」各階段研究論文也連續發表在江蘇省《早期教育》上。這些成果均對一線的園長和教師如何展開課程研究、課題研究、如何進行管理和教師的成長具有指導作用,獲得了廣泛的好評。她重視從理論的高度上提煉、升華自己的豐富實踐經驗。根據幼兒園園長開展教育科研的需要,2009年,她又在《早期教育》雜志連續發表了具有很強的應用和開發價值的《再談常規管理》系列指導文章,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四、「傳」,是她盡心履職的真情流露
長期以來,吳邵萍主動做好傳、幫、帶。無論是園內還是園外,她認為每一位幼兒教師都是我們事業發展的力量,培養他們是自己應盡的責任,因此,她總是不厭其煩,毫無保留,全心全意地幫助所有幼教同行。她承擔了南京師范大學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實習指導工作,她對待這些學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生活上無微不至地關心,實習工作耐心細致地指導,總是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不厭其煩地接受每位學生的訪談、問卷等課題研究工作。
對園內的青年教師,她更注重言傳身教,在平日工作中,她有良好的師德修養,嚴謹的工作作風。不僅下班聽取每一位教師的教學活動,課後還與她們逐一反饋和互動,同時還定期上示範課給全園教師觀摩。她指導青年教師嚴格細致。既有理論上整體框架的指導,又有操作過程中具體環節的指導。從不放過每個細小的教學環節。如教具演示,收放順序都一一指導到位。在她的指導下,青年教師迅速成長。在她的帶動下,每個教師個個有特長,人人都是骨幹,園里教師個個被邀請在全國各地上示範課,在全國各類研討會上上觀摩研究課。這些做法和經驗,經常吸引全國各地的同行到該園跟班學習。該園的辦園水平和先進的管理方法,也被同行當做學習的榜樣。
她重視發揮特級教師的示範作用,每學年對區園長、市青優開放示範課,她每學期都上多節示範課和舉辦講座。還承擔了市區的帶徒任務,她總是竭盡所能地給予他們幫助和指導。目前,她已培養了1名特級教師、1名南京市名教師特級教師候選人、2名南京市學科帶頭人和多名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更為可貴的是,南京市內無論哪個區、哪所幼兒園,只要找到她,她都及時前往指導,並毫無保留地傳授她的教科研成果。在國內,經常到深圳、溫州、澳門、大連、杭州、河南、廣州、南寧等地,為全國性、全省性及各市開設的培訓班講課。同時,她還在《全國音樂研討會》上向全國各幼教同行開講座,並上示範課。每場講座,聽眾均在1000人以上。近五年,她的足跡遍布全國各地,講課近100多場,為幼兒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⑽ 大舅哥和吳老師什麼關系
這個應該是沒有什麼關系的,一個是家長,一個是老師,這是很正常的一種關系,也就是說也未必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