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李老師
❶ 陳樹菊的個人簡介
陳樹菊(1951- ),女,是一位台灣慈善家、台東中央市場女菜販。陳樹菊多年來共捐出了近1000萬新台幣來作為慈善用途,包括幫助兒童和孤兒,以及建立圖書館等。美國《時代》雜志和《福布斯》雜志分別將她選入了2010年最具影響力時代百大人物之「英雄」項目第八位和2010年亞洲慈善英雄人物第48位。2010年,她獲得了《讀者文摘》頒發的第4屆年度亞洲英雄獎和由教育部部長吳清基頒發的一等教育文化獎章。陳樹菊在就讀台東鎮(今台東市)仁愛國民小學畢業後因為家貧,一家八口都賴父親賣菜為生,母親難產沒有錢繳新台幣5000元保證金,無法獲得醫治,雖然經仁愛國小發起慈善義捐得以住進醫院,但已無法挽回而過世。於是陳樹菊開始賣菜 ,三弟1969年間,患流行性感冒,亦經仁愛國小發起樂捐得以住進醫院,但仍病故 。陳樹菊挑起養家責任,讓哥哥讀完大學,將弟妹拉拔長大,本人卻至今未婚 。二弟後來因車禍死亡。回首坎坷往事,她滿腹心酸,將時間全部投入工作。她曾經非常痛恨社會的現實,後來她皈依台東市海山寺,借著信仰的力量放下仇恨。多年賣菜,陳樹菊已經買了房子,但本人生活卻仍非常刻苦,每天生活費不到100元。身為佛教徒的她吃素,平時省吃儉用,卻很樂意捐款,曾被父親質疑。父親在1993年病逝後,陳樹菊曾捐100萬元給佛光學院。1997年間又捐款新台幣100萬元給母校仁愛國小成立急難救助獎學金,回饋多年前受到的幫助。 她自幼失學,又在2005年又捐了新台幣450萬元給仁愛國小蓋圖書館。陳樹菊還在基督教「阿尼色弗兒童之家」,認養三名孤兒院童,每年捐新台幣三萬六千元,另外又曾捐給阿尼色弗100萬元 。她的目標是存1000萬元成立基金會,讓窮人吃飯、看醫生。陳樹菊表示:「錢,要給需要的人才有用。
2010年的「三八」婦女節,最讓台灣女性引以為傲的人中,陳樹菊一定要算一個。3月5日,台東市61歲的賣菜婦人陳樹菊,與大陸球星姚明、香港影星成龍等48人,一齊登上了亞洲《福布斯》雜志「亞太慈善英雄人物」排行榜。在美國《時代》周刊4月29日公布的2010年度最具影響力百大人物名單中,陳樹菊也榜上有名。《時代》周刊認為,陳樹菊最令人感嘆的成就不在於她的卓越非凡,而恰恰是 「簡單平凡的慷慨行為」,「陳樹菊在她捐贈的項目中,帶給大家最棒的禮物,是她所展現的模範」。
據悉,陳樹菊以賣菜為生,平時生活非常節儉,但迄今為止,她已經以自己的微薄收入向各類機構捐助了近32萬美元的善款。這些錢分別用於捐助失學兒童、孤兒院等。
2010年,陳樹菊被《讀者文摘》雜志評為2010年亞洲英雄獎。
2011年雙十節典禮後,寶瓶文化出版社為她出書(《陳樹菊——不凡的慷慨》)的版稅六十餘萬元,加上自掏腰包,湊足了一百萬元,捐給紅十字總會做為急難救助之用。
身邊的牧師與心中的佛
陳樹菊毫不諱言,她前半生的目標就是錢。她說,雖然人說「金錢並非萬能」,但她那時認定,金錢是萬能的。而且,有錢真好!但真正賺到錢時陳樹菊卻發現,自己並沒有因此而開心,日子並沒有像以前想像的,會跳起來。因為,她並不喜歡花錢,對於擴大事業也沒有興趣,一個菜攤已經夠她忙了。她突然發現,錢在不需要的人手上,只不過是一個數字而已。
仔細探究陳樹菊今日為人津津樂道的故事,可以發現,其實有許多小人物不經意間,影響了陳樹菊。
陳樹菊說,她第一次捐款,是以過世的父親的名義,捐贈給台灣佛光山100萬(約23萬元人民幣)。雖說她那時已基本脫離貧困狀態,但以今日的標准看,這筆數目依然不小。「每個人喜歡的東西不同,每個人的用錢方法也不一樣,有人喜歡買一輛賓士(賓士的台灣譯名)來開,覺得很拉風。但我會想,錢拿去玩了,就沒有了,很可惜,還不如捐出來。」陳樹菊說,自從開始幫助別人,自己收獲很大,「那種快樂的感覺,到現在都還沒有辦法形容:很平靜,又很快樂,從內心裡發出的快樂。」
因緣際會,賣菜的陳樹菊認識了傅約翰——台灣台東「阿尼色弗兒童之家」的創辦人。一個信奉佛教的台灣本土菜販,一個虔誠信奉耶穌的美國牧師,看似平行的兩人,因善心善念相知相識。
1969年,美國「阿尼色弗總會」牧師傅約翰,舉家來到資源缺乏的台東,創立了「阿尼色弗兒童之家」。先是幫助小兒麻痹的兒童走出陰影,隨著台灣醫療條件的進步,開始收容遭受家庭變故、缺少照顧的有身心障礙的小朋友。
陳樹菊在自傳中回憶道,「約三十多年前,一個美國人常來跟我買菜,有一次,他注意到我的手怪怪的,於是要我把手給他看。他看過後,說可以幫我開刀、動手術。」
「最好的一點是,開刀不用錢,免費!」歷經沒錢看病喪失兩位至親的陳樹菊,對此印象非常深刻。陳樹菊覺得,只是因為買菜認識,就要幫她治病,這個人心腸太好了。因此,她決定幫助阿尼色弗的小朋友。
陳樹菊說,傅約翰成了他的榜樣。她要自己看看,是否能像傅約翰一樣,慈悲無私地助人。打聽後,知道捐錢認養一個小朋友,每個月需要1000元,3個則是3000元,換算起來一天捐獻100元,就可以照顧3個小朋友。
自幼家貧的陳樹菊養成了極為節省的習慣,一天所有開銷也不到100元。剛開始也很心疼。後來強迫自己不去想,不去算,每天把錢放在鐵罐里,久而久之,就成為一種習慣。這個習慣,一直持續到今天。除了認養院童,2006年,她還捐助過100萬元給阿尼色弗。
值得一提的是,這筆錢是陳樹菊借來的。陳樹菊說,她那時手上剛好有100萬,覺得可以協助院方。院方以為只是幾萬元的額度,聽到是100萬元,嚇了一大跳,他們從來沒有接受過這么大額的捐款。但沒想到這筆錢被人卷跑了,手邊就沒有足夠的錢捐贈了。好強的陳樹菊認為,錢被捲走是自己的事情,已經答應人家要捐的錢,一定要拿出來,不能因此而失信。於是便咬牙向朋友借了100萬捐贈出去。
這件事,在《福布斯》雜志刊登前,一直都沒有人知道。
又一次機緣,陳樹菊遇到了任教於仁愛小學的李國榮,再次捐出100萬元。她回憶道,侄子的班主任李國榮,因侄子習慣性遲到與作業馬虎找她談話。在互動過程中,她感受到了李老師是真心關注孩子教育的老師,也讓她回憶起童年家庭困難時,發動募捐幫助她家渡過難關的班主任黃忠順。篤信佛教的陳樹菊覺得,這正是回報兒時所受恩惠的機會,便主動提起,「我有100萬元,想捐給仁愛國小,設立一個急難救助基金,可以幫助那些和我一樣,在緊急狀況時需要幫助的兒童。我不想求助無門的情況,再次發生在任何一個小朋友的身上。」據仁愛國小校方表示,陳樹菊設立的急難救助金很有用,幫助過很多人。而且本金至今還沒動用,都是用利息在幫助人。
2001年,這次手筆更大,一下子就是450萬元。陳樹菊發現仁愛小學圖書館似乎太小了,只有一間教室大,便問,「蓋一間圖書館要多少錢?」
「不知道,應該要很多錢。」學校也不敢講。
「你講講看,只要不超出我的范圍,錢,全由我來出。」陳樹菊說,如果經費超出能力范圍,就去向別人開口借。不超出范圍,自己就能應付了。
學校見狀,擔心金額龐大陳樹菊不一定能負擔,於是提議可以向外面商家募款,多找幾家就夠了。
陳樹菊說,她做事一向喜歡靠自己,不喜歡靠別人。張開手掌問道,「這樣夠嗎?」
學校以為是50萬,「50哦,不止啦!」
「什麼50,這樣啦!」陳樹菊再用力把手掌張開。
「500哦,不用這么多啦,可能用不了那麼多啦!」學校被陳樹菊的慷慨嚇了一大跳。校長考慮半天,這么大一筆錢,到底要不要接受。
過了4年多,圖書館落成。這是台東地區小學惟一的一棟三層樓圖書館。落成當天,她看見這棟以陳樹菊命名的圖書館,嘴巴在笑,但眼淚差點掉下來。
更多的陳樹菊
國際媒體的曝光,引發台灣政界、媒體的熱烈關注。而隨後陳樹菊應邀前往紐約領獎、台灣領導人馬英九接見、台灣教育部頒發獎項,這些新聞事件使得她的故事與感染力升至最高點。陳樹菊傳奇成為全台灣的熱議話題。媒體零碎的小人物慈善新聞,也串成一氣。為自己生活的社會多做一點好事,成為台灣社會每個人重新反省自己的重要功課。
自陳樹菊赴美領獎開始,不管是網路捐款,還是小額捐款,在數量與捐款人數上,都比平常激增好幾倍,甚至幾十倍。其中最特別的地方,就是有人寄了幾十元的硬幣。小額捐款的顯著增加,反映台灣社會從原先「久久捐一次,一次捐多點」的習慣,逐漸轉換為「少少也要捐」的觀念。
還有許多人,將原本要舉辦的活動或慶典取消,或是換成另一種方式,將省下的錢捐出來,甚至有人把喜事的紅包都捐出來。還有人自己蒸發糕義賣,捐錢幫助別人。
陳樹菊說,其實她真的沒做什麼,把自己用不到的錢捐給需要的人,這些錢自己用不到,她又沒有子女,難道還帶到地底下去嗎?
她對於下一個目標——成立陳樹菊基金會更有信心。她說,要成立一個基金會,幫助那些窮得沒法看病、吃飯、讀書、活下去的人。這一次,她要針對社會而做,范圍更廣。
在捐贈學校急難救助金和圖書館後,她的身體經常出問題頻繁跑醫院,在那裡,她看到很多底層人的痛苦、無助,兒時母親因沒錢看病過世的情景又浮現在眼前。
她決定要靠自己的努力,花3年時間籌措1000萬元,甚至不惜賣掉自己的房子成立基金會。由於她的故事的感染力,台灣社會熱烈回應,許多人紛紛表示願意捐款,協助她成立基金會,她原本好勝的個性也因此動搖了。
陳樹菊說,她終於想通了,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是她的下一個任務。帶動社會不因善小而不為的風氣,讓更多人願意拿出50、100的小額捐款,幫助有需要的人,讓台灣成為一個人情味濃厚、樂善好施的社會,這將是她的人生新目標。
而她日常工作生活的核心,還是菜市場的那方小攤。
「生活最好的方式,就是完成我想要完成的事情,然後在工作中倒下來。活一天,做一天,做到最後一天,這樣我才活得最自在!」
❷ 台灣李老師種子請發[email protected]
二十分估計沒人給你,當初我用了200分才有人給我的。。。
❸ 台灣李老師的視頻,據說27G
現在都被和諧了,這么不和諧的東西,還是不要看了……
❹ 跪求台灣李老師的視頻、[email protected]
請採納。秒發你懂的。
❺ 童夢奇緣李老師是誰
應采兒
❻ 凈空老法師說的李老師是誰
李老師是特指李炳南居士、、
李炳南(1889~1986)山東濟南人。名艷,字炳南,號雪廬。為衍聖公孔奉祀官府秘書長。初學唯識於梅光羲,於禪、凈、密等,皆曾修習,後歸依印光大師,專修凈土。此外,亦精中醫。抗日期間,隨孔德成於重慶,並助太虛大師弘法。後卜居台中。除仍任職孔奉祀官府外,並兼任中國醫葯學院及中興大學教授,業余則致力於佛法之弘揚。於台中講經說法數十年,以「李老師」之名著稱於台灣佛教界。先後創辦台中佛教蓮社、菩提樹雜志社、慈光圖書館、慈光育幼院、菩提醫院、菩提救濟院等弘法及慈善機構、
1889~1986)山東濟南人。名艷,字炳南,號雪廬。二十五歲左右,任李炳南法政界。三十七歲左右,任山東莒縣監獄典獄長。四十二歲出任至聖先師奉祀官府,隨後與蔣介石政府播遷來台。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三日逝世,享年九十八。 初學唯識於梅光羲,於禪、凈、密等,皆曾修習,後研究印光之著作,心儀景仰而皈依為師。精通中醫,任內嘗以行醫之便,隨緣濟渡,專修凈土,廣結善緣。抗日期間,氏隨孔奉祀官德成於重慶,並助太虛大師弘法。蔣介石政府遷台後定居台中。除仍任職孔奉祀官府外,並兼任中國醫葯學院及中興大學教授,業余則致力於佛法之弘揚。於台中講經說法數十年,以『李老師』之名著稱於台灣佛教界。創立創辦台中佛教蓮社,《菩提樹》雜志、慈光圖書館、慈光育幼院、菩提醫院、菩提仁愛之家、菩提救濟院、內典研究班、明倫講座弘法等及慈善機構。此外,所辦大專佛學講座亦接引甚多大專學生進入佛門。 氏早年深受儒家傳統文化之薰陶,工詩擅文,崇禮尚義;中年時,從真空、客觀同參八年。復於四川學密,如法持咒八年。至皈依凈土之後,專修凈業。氏之終生思想以儒家為本,糅合佛門內典為行持。嘗自謂∶『白衣學佛,不離世法,必須敦倫盡分;處世不忘菩提,要在行解相應。』為人方正嚴謹,學行兼攝儒佛二家之精義,故為時人所敬重。 著有《雪廬詩文集》、《佛學問答》、《阿彌陀經義蘊》、《佛學常識課本》、《內經選要表解》 等行世。並作佛教歌曲數十首。
[編輯本段]佛法因緣
李炳南,名艷,字炳南,號雪廬,法名德明,別署雪廬、雪叟。山東濟南人,清光緒十六年(一八九〇年)庚寅臘月七日生。父壽村公,世居濟南城內卷門巷,好善樂施,教有義方。李炳南自幼聰穎好學,諸經子史,循次讀誦,善詩,能奏笛,好劍術,兼治岐黃之術李炳南老居士手札,無不精妙。民國紀元初,李炳南二十三歲,與濟南學界組織「通俗教育會」,擔任會長。一九一六年,更名為「通俗教育研究會」,設講座於西門月洞,又時往各集鎮遊行演講,編印通俗歌曲以改善風俗,為山東省政當局獎譽有加。 一九二〇年,李炳南出任莒縣典獄長,垂憫囚徒,卒得重建監舍,設施完善,炳煥寬敞。同時又倡德化重於刑齊,加強獄中教化。南昌孝廉梅光羲,任山東高等檢察廳長,為只洹精舍楊仁山老居士入室弟子,專治法相唯識之學,於濟南大明湖畔設佛學講座,講授唯識,李炳南每講必與,深受贊賞。 印光法師駐錫蘇州,創辦弘化社、印贈佛書,遠地但付郵資即寄,李炳南函索,獲寄贈《學佛淺說》、《佛法導論》等小冊,讀之歡喜,心儀印光法師,而路遙無由皈依。數年後遇一居士系印光法師弟子,李炳南說明素願,居士允為函介。以此因緣,通信皈依於印光法師。又過三年,李炳南專誠到蘇州報國寺謁印光法師,得以在關中接見,勉勵有加。 一九三四年,莒縣重修縣志,總纂為庄太史心如,分纂及預其事者均邑之鴻儒,李炳南由獄政轉任分纂,其中古跡、軍事、司法、金石四類,皆由李炳南負責纂修。三年事竣,因庄太史之推薦,李炳南應聘入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府任秘書,旋晉任主任秘書。 一九三七年,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爆發,華北相繼淪陷,國民政府遷重慶,李炳南亦隨奉祀官孔德成入川。在重慶時,一日路過長安寺,聞太虛大師卓錫寺內,李炳南早年讀《海潮音雜志》,久慕大師德風,今得是緣,即求謁見。見梅擷芸居士亦在座。長安寺設佛學社,太虛大師選人赴監獄弘法。梅擷芸薦以李炳南,李炳南乃與蜀僧定九師,遍蒞重慶及附近各縣監所作佛法演講,頗有績效,太虛大師曾題字獎慰之。 抗戰勝利後,李炳南隨孔奉祀官還都,居南京三載,曾隨孔奉祀官三返曲阜,以道路梗阻,僅一返濟南探視家人。在京期間,以普照寺及正因蓮社為道場,講經弘法。一九四九年,李炳南六十歲,隻身隨孔奉祀官來台灣。
李炳南,名艷,字炳南,號雪廬,法名德明,別署雪廬、雪叟。山東濟南人,清光緒十六年(1890)庚寅臘月七日生。父壽村公,世居濟南城內券門巷,好善樂施,教有義方。 雪廬自幼聰穎好學,諸經子史,循次讀涌,善詩,能奏笛,好劍術,兼治岐黃之術,無不精妙。
1912年,雪廬23歲,與濟南學界組織「通俗教育會」,擔任會長。191菩提醫院6年,更名為「通俗教育研究會」,設講座於西門月洞,又時往各集鎮遊行演講,編印通俗歌曲以改善風俗,為省政當局獎譽有加。 1920年,出任莒縣典獄長,目擊監房湫隘,垂憫囚徒,謀有以改善,紆折五年,卒得重建監舍,設施完善,炳煥寬敞。同時又倡德化重於刑齊,加強獄中教化,俾囚人知非向善。 時,南昌孝廉梅擷芸光羲,任山東高等檢察廳長。擷芸為祗洹精舍楊仁山老居士入室弟子,專治法相唯識之學,於濟南大明湖畔設佛學講座,講授難識。雪廬每講必與,深受贊賞。 1927年北伐期間,兵臨莒城,縣知事棄城走,城內秩序混亂,雪廬率警兵維持秩序,安定人心。1928年,悍匪劉桂堂部犯莒城,縣長北去,雪廬聯合機關及邑中士紳,組織臨時縣政委員會,搶救災民,守誠待援軍。1930年,閻馮反蔣之中原大戰,莒城被圍,日遭炮擊,民食殆盡,人命不保。雪廬在城中,偶閱及豐子愷《護生畫集》,深感弭兵本乃在戒殺護生,遂為蒼生立誓:是難不死,決定終身茹素!未幾莒城解圍,乃實踐誓言,自此不復肉食。 是時,印光法師駐錫蘇州,創辦弘化社,印贈佛書,遠地但付郵資即寄。雪廬函索,獲寄贈《學佛淺說》、《佛法導論》等小冊,讀之歡喜,心儀印光法師,而路遙無由皈依。越數年,遇一居士系印光法師弟子,雪廬說明夙願,居士允為函介。以此因緣,通信皈依於印光法師。又三年,專程到蘇州報國寺謁印光法師,師在關中接見,勉勵有加。師在關中接叩見者,例語十數分鍾,而雪廬竟蒙開示終日。 1934年,莒縣重修縣志,總纂為庄太史心如,分纂及預其事者均邑之鴻儒,雪廬由獄政轉任分纂,其中古跡、軍事、司法、金石四類,皆由雪廬負責纂修。三年事竣,因庄太史之推薦,應聘入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府任秘書,旋晉任主任秘書。
1937年,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爆發,華北相繼淪陷,國民李炳南居士95歲德相政府遷重慶,雪廬亦隨奉祀官孔德成入川。在重慶時,一日路過長安寺,聞太虛大師卓錫寺內,雪廬早年讀《海潮音》雜志,久慕大師德風,今得是緣,即求謁見。既入室,欣見梅擷芸居士亦在座。是時,長安寺設佛學社,太虛大師選人赴監獄弘法。梅擷芸以雪廬薦,雪廬乃與蜀僧定九法師,遍蒞重慶及附近各縣監所作佛法演講,頗有績效,太虛大師曾題字獎慰之。 戰時重慶,日機轟炸無間日,雪廬隨孔奉祀官遷重慶西郊歌樂山,林間平屋數間,命名曰「綺蘭別墅」。歌樂山巔有雪頂寺,無僧住持,為公教眷屬所雜居。殿楹懸標曰「佛學講演會」,為太虛大師所書,詢問之下,知為大師所設。雪廬善其幽靜,每晨必陟登禮佛誦經。日久未見有人來講演,始悟楹額是為護法保權所懸掛,乃請於太虛大師,願任講席,大師許之,數年間聽講者日眾,終致廟宇為之重新。 抗戰勝利後,隨孔奉祀官還都,居南京三載。曾隨孔奉祀官三返曲阜,以道路梗阻,僅一返濟南探視家人。在京期間,以普照寺及正因蓮社為道場,講經弘法。1949年,雪廬60歲,隻身隨孔奉祀官來台灣。
❼ 請問李老師 這個女的叫什麼
你能將整個視頻發給我嗎,我要仔細研究研究才給你個肯定的答案!
❽ 台灣的李老師健康豐胸是真的嗎
假的!就是一個大騙子!
❾ 誰有台灣李老師視頻!!!跪求
問事重點
天時人地物
日期
時間
何人
職業
年紀
何地
發生何時
你問的這個問題 只有神才解說!
❿ 來自台灣的李老師是誰
李中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