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來源
Ⅰ 教師節的由來簡寫
教師節,旨在肯定教師為教育事業所做的貢獻。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多次以不同的日期作為過教師節。直至1985年,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通過了國務院關於建立教師節的議案,才真正確定了1985年9月10日為中國第一個教師節。
由於教師節並非中國傳統節日,所以各地每年都會有不同的慶祝活動,沒有統一、固定的形式。
(1)教師節來源擴展閱讀:
教師節相關延伸:教師角色地位:
教師角色是通過教育實踐活動實現的。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教師通過與其他角色——主要與學生——互動,建立起一定的關系,發揮著自己的角色功能。這里就有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的角色地位問題。教育活動主要發生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因此教師的角色地位主要通過師生關系來確定。
教育活動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關系,是孰為主體孰為客體的關系。
對此,大致有三種觀點。
第一,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這種觀點是說,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處在絕對的支配地位,學生處在絕對的受支配地位。這種觀點是「教師中心論」。
第二,學生為主體,教師完全受制於學生的要求。這種觀點是說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處在絕對的被支配的位置。這種觀點是「學生中心論」。
第三,教師與學生互為主客體。
教育活動中,教師作為一定社會的教育目的,承擔起了一定的教育任務,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運用一定的教育資源,對學生開展教育實踐活動。教師作為教育實踐活動的主體是毋庸置疑的。
在教育活動中,學生雖然是教育活動的對象——客體,但是學生作為有一定認知與實踐能力的人,也是作為主體在活動著。針對教師作為主體所開展的教育活動,學生也在這種活動中主動地認識著、實踐著。學生也把教師及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所運用的一切教育資源作為認識與實踐的對象。
鑒於教師與學生互為主客體的關系,在現代教育思想中,人們一般認為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發揮著主導的作用,而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發揮著主體的作用。
Ⅱ 教師節的來歷是怎麼來的
教師節是怎麼來的
發展史
一、「6.6」教師節:1931年5月,教育家、南京中央大學教授爽秋、程其保等發起,擬定每年6月6日為教師節,這是我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教師節。
二、「8.27」教師節:1939年,抗日的烽火全面燃起,教育部的工作並沒有停止,他們改定孔子誕辰日8月27日為教師節。
三、「5.1」教師節:1951年4月19日,宣布「五一國際勞動節」同時為教師節。但由於這一天缺少教師的特點,執行的結果並不理想。特別是1957年以後,在「左」的思想影響下,教師不受重視,教師節實際上已不再存在。
四、「9.10」教師節:1985年1月21日,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作出決議,並決定9月10日為我國的教師節。這是中國恢復建立第一個教師節,從此以後老師便有了自己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