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佛太極拳教學

佛太極拳教學

發布時間: 2025-09-15 11:23:27

㈠ 24式太極拳分解教學一共有幾段

24式太極拳分解教學一共有八段
第一段
第一式 起勢
⑴左腳開立 ⑵兩臂平舉 ⑶屈腿按掌
第二式 左右野馬分鬃
⑴左野馬分鬃 ⑵右野馬分鬃 ⑶左野馬分鬃
第三式 白鶴亮翅
⑴跟步抱手 ⑵後坐轉體 ⑶虛步分手
第二段
第四式 左右摟膝拗步
⑴左摟膝拗步 ⑵右摟膝拗步 ⑶左摟膝拗步
第五式 手揮琵琶
⑴跟步展臂 ⑵後坐引手 ⑶虛步合手
第六式 左右倒卷肱
⑴右倒卷肱 ⑵左倒卷肱 ⑶右倒卷肱 ⑷左倒卷肱
第三段
第七式 左攬雀尾
⑴轉體撤手 ⑵抱手收腳 ⑶轉體上步 ⑷弓步掤臂
⑸轉體擺臂 ⑹轉體後捋 ⑺轉體搭手 ⑻弓步前擠
⑼後坐引手 ⑽弓步引手
第八式 右攬雀尾
⑴轉體分手 ⑵抱手收腳 ⑶轉體上步 ⑷弓步掤臂
⑸轉體擺臂 ⑹轉體後捋 ⑺轉體搭手 ⑻弓步前擠
⑼後坐引手 ⑽弓步前按
第四段
第九式 單鞭
⑴轉體運臂 ⑵勾手收腳 ⑶轉體上步 ⑷弓步推掌
第十式 雲手
⑴轉體松勾 ⑵左雲並步 ⑶右雲開步 ⑷左雲並步
⑸右雲開步 ⑹左雲並步
第十一式 單鞭
⑴轉體勾手 ⑵轉體上步 ⑶弓步推掌
第五段
第十二式 高探馬
⑴跟步翻手 ⑵後坐卷肱 ⑶虛步推掌
第十三式 右蹬腳
⑴穿手上步 ⑵分手弓腿 ⑶抱手收腳
⑷分手蹬腳
第十四式 雙峰貫耳
⑴屈膝並手 ⑵上步落手 ⑶弓步貫拳
第十五式 轉身左蹬腳
⑴轉體分手 ⑵收腳合抱 ⑶分手蹬腳
第六段
第十六式 左下勢獨立
⑴收腳勾手 ⑵屈蹲開步 ⑶仆步穿掌 ⑷弓腿起身
⑸獨立挑掌
第十七式 右下勢獨立
⑴落腳勾手 ⑵屈蹲開步 ⑶仆步穿掌 ⑷弓腿起身
⑸獨立挑掌
第七段
第十八式 左右穿梭
⑴右穿梭 ⑵左穿梭
第十九式 海底針
⑴跟步提手 ⑵虛步插掌
第二十式 閃通背
⑴提手收腳 ⑵弓步推撐
第八段
第二十一式 轉身搬攔捶
⑴轉身扣腳 ⑵坐腿握拳 ⑶擺步搬拳 ⑷轉體收拳
⑸上步攔掌 ⑹弓步打拳
第二十二式 如封四閉
⑴穿手翻掌 ⑵後坐引收 ⑶弓步按掌
第二十三式 十字手
⑴轉體扣腳 ⑵弓腿分手 ⑶交叉搭手 ⑷收腳合抱
第二十四式 收勢
⑴翻掌分手 ⑵垂臂落手 ⑶並步還原

如何教好太極拳

教學太極拳一般都採用分解教學法,先從站樁入門,把基本的身體姿勢要求講清楚,叫學員背熟,好比中國傳統經文懂不懂不重要,先背熟再慢慢理解。接下來就是教學了,先教步法,再教學手法,這種方式常用;如果你動作厲害也可以先打一遍,給學生一個強烈的印象,哈哈,也起一個技壓群雄的目的。

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途徑、手段和方式。教學方法的運用要根據教學任務、教材特點、學生實際、作業條件等具體情況來確定,這是提高武術教學質量的關鍵。下面簡述一些武術教學中常用教學方法的運用。
一、講解示範法
(-)講解
講解要做到用語簡練,重點突出,目的明確。講解要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生的實際水平來採用不同的方法,富於趣味性和啟發性,並注意講解的時機和效果。
1.講解的主要內容
(1)動作規格:講解動作規格使學生明確具體動作的規格要求,有助於技術的掌握和提高。
(2)攻防含義:講解攻防含義使學生明確動作的實質,有助於准確地理解和掌握動作要領和使用方法。
(3)基本技法:基本技法是指武術動作中經常出現的帶有一般規律性的技巧和方法。例如,向前沖拳定勢時總是拳背(平拳)或拳眼(立拳)朝上;又如,沖拳、推掌總是要求擰腰、順肩;再如,拳收到腰際時總是拳心朝上。
(4)關鍵環節:講解掌握動作的關鍵,能幫助學生較快地學會動作。
(5)易犯錯誤:對易犯錯誤的動作進行講解,可以提醒學生防止這類錯誤的發生。
2.講解的方法
(1)順序化講解:武術動作的講解,一般先講下肢步型、步法,再講上肢手型手法,然後講上下肢配合方法。
(2)術語化講解:武術動作名稱是按照動作結構、形象和運動方法而取名,一般能表達動作的全貌,如「弓步沖拳」、「馬步架打」等。講解時,把動作規格和動作術語結合起來,便於學生記憶動作和正確理解動作要領。
(3)形象化講解:指以常用的自然現象比喻動作形象,如講「提膝亮掌」猶如金雞獨立,將「仆步穿掌」比喻為燕子抄水一般。
(4)單字化講解:指把動作過程歸納為簡明、扼要的幾個字進行講解,如「騰空飛腳」,可把蹬地起跳、擺腿、提腰提氣、拍手拍腳擊響的過程歸納為「蹬、擺、提、拍」四個字講解。
(5)口訣化講解:指把動作要領或動作順序編成順口溜進行講解,如講解弓步,口訣為:「前腿弓,後腿綳,挺胸、塌腰莫晃動」。講沖拳、推掌的高度,口訣為:「沖拳不過肩,掌指齊眉尖」。
(二)示範
示範在直觀教學中佔主導地位,示範要力求做到准確、熟練。優美,並突出武術特點。它可以使學生了解所學動作的形象、結構、要領和方法,是學生通過直觀的感性認識獲得動作概貌的主要手段。
1.完整示範
完整示範能使學生了解動作全貌,形成完整的概念。
在下列情況下可運用完整示範。
(1)對新授教學內容的武術動作,可採用完整示範,能幫助學生建立第一印象。
(2)對結構簡單和難度不大的動作可採用完整示範。
(3)對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可採用完整示範。
2.分解示範
分解示範是針對比較復雜、難度較大的動作所進行的教學方法,它便於學生了解動作的細節,更好地掌握動作的完整性。
在下列情況下可運用分解示範。
(1)動作結構和方法路線較復雜繁難的動作,可分為上下肢兩部分或幾個小節來進行示範教學。
(2)攻防因素較多的動作,可按攻防含義的順序進行示範教學。
(3)富於頓挫的動作,可按動作結構的順序進行示範教學。武術套路中頓挫性的動作掌握得好壞,直接影響著節奏的鮮明。這類動作必須具備如下基本特徵:①在一個動作里含有輕重之分的特徵,可按輕重對比因素劃分細節進行教學;②在一個動作里含有突然改變方向的特徵,可按突然變向的部分劃分出細節進行教學;③在一個動作里含有擒縱或拿打的特徵,可按一擒一縱或一拿一打之分進行教學。
分解示範是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動作,因此不宜將動作分解過細,應盡快地向完整動作過渡。分解示範與完整示範應有機地結合起來運用,一般應遵循完整一分解一再完整的原則。
3.示範面與位置
示範是為了要解決問題,因此要注意示範面、示範位置和示範速度的選擇與運用。
(1)示範面:示範面有正面、背面、側面和鏡面這四種方法。在教學中,可根據需要靈活選擇,一般情況下,單個動作可採用正面或側面示範;組合動作和套路動作可採用背面示範;領做武術操或准備活動時可採用鏡面示範。如馬步動作,為了使學生弄清兩腳開立的寬度和腳尖正對的方向,可採用正面示範;要看清挺胸、塌腰、膝蓋不能超過腳尖的規格,可採用側面示範。
(2)示範位置:教師示範位置的選擇應根據學生人數和隊形來確定,要有利於學生觀察為原則。一般可站在橫隊的等腰三角形的頂點,如四列橫隊,可以讓前面兩列學生坐下或蹲下,使後排的學生也能看清示範動作;也可以採用二列橫隊相對站立,教師站在中間示範。示範時盡量使學生避免面向陽光或迎風。
(3)示範速度:示範速度可分為慢速和正常速度兩種。示範速度應根據動作的難易程度而定。一般較易掌握的動作可採用正常速度進行完整示範;對於較難掌握的動作可採用慢速示範。示範與講解應有機結合起來運用。武術教學中,有時可先講解後示範,或先示範後講解,還可邊講解邊示範。一般來說,對於新的教材內容和基礎較差的學生進行教學時,應以示範為主;對於復雜教材內容和基礎較好的學生進行教學時,應以講解為主。
(三)領做與口令
在教學中,領做與口令指揮是教師示範和講解的一種特殊形式,也是武術教學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它能有效地引導學生掌握動作,也便於學生統一行動。
1.領做
領做是教師做動作來帶領學生進行模仿練習。通過領做使學生初步掌握套路動作的方向和路線。領做時應注意以下幾點要求。
(1)領做位置要恰當:教師領做的位置一般應站在套路運動方向的斜前方,要與學生的運動方向一致。當動作方向發生改變時,教師的領做位置也要隨著學生運動的方向而轉換,同時應利用學生重做或口令提示要領的方法,使教師有時間走向所變換的位置上繼續領做。這樣,不僅能避免學生的記憶發生混亂,而且有利於掌握套路動作。
(2)領做與口令指揮相結合:教師的領做應稍慢一點,便於學生觀察與模仿,同時要用簡明的語言提示與口令指揮有機結合起來。武術教學中,在傳授新教材時應以身領為主,口令配合,使學生模仿動作更准確;復習教材時應以口令為主,身領為輔,有利於幫助學生熟記動作。
2.口令
當學生已基本學會動作後,教師可用口令指揮學生練習。正確地運用口令,能統一學生的行動,達到整齊劃一的教學效果。
(1)常用的口令:即一動一個呼號,這種口令適用於簡單的動作和基本功練習,如有些動作需要分解成若干個動作的連貫練習,可在原一動一拍的基礎上附加口令。一般是發力的動作口令要短促、宏亮有力,過渡性的動作口令可適當放慢。口令的高低、長短、快慢一定要符合套路的演練韻律。
(2)提示性口令:指在發出口令之前,加上動作名稱或簡明術語作為預令進行啟發提示,如「摟手弓步沖拳——1」。這對初學者或容易遺忘的動作可用提示性口令。
(3)單字口令:根據動作結構特點,選擇既能提示,又能強調動作要領的單字口令,如「提膝點劍」動作的「提膝」可用「提」字,「點劍」動作可強調「點」字。
二、練習法
(-)練習方法
練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反復實踐掌握和提高武術技術技能的主要方法。教學中經常採用的有模仿練習、重復練習、默想練習等。
1.模仿練習學生進行模仿練習主要是為了弄清和記住動作的運動路線、方向及方法,並能初步學會動作。因此,在模仿練習時教師不要隨意更換動作練習的方向,同時將課前培養的學生骨幹或基礎較好的學生安排在隊形的四周,有利於提高模仿練習的效果。
2.重復練習
學生初步學會動作後,教師應及時組織學生進行重復練習,以使逐步形成正確的動作動力定型。教師對重復練習的形式、時間、次數要根據本課的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來確定。同時,教師要向學生講清各種練習的具體要求和注意事項。
3.默想練習
默想是學生通過意念活動,重現大腦獲得的動作表象,達到強化動作和技術的練習方法。默想練習一般在新學動作之後或復習動作之前進行採用,能幫助學生加深動作印象,同時也是有利於學生消除疲勞、調節運動量的一種有效手段。課上採用默想練習的時間一般不宜太長,每次約1—3分鍾。
(二)練習形式
武術課組織練習的形式一般有集體練習、分組練習和單人練習等。
1.集體練習
集體練習是對全班學生進行集中指導,共同練習的形式。它主要由教師用身領或口令來指導學生練習,便於統一行動要求。在口令指導集體練習中,教師應注意觀察學生所存在的共性錯誤動作,以便及時糾正。
2.分組練習
分組練習是集中指導後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練習的形式。分組練習一般在學生基本掌握本課內容後,由教師提出要求,各小組長或學生骨幹帶領本組同學進行練習。分組的形式有以下兩種:
(1)若干組按指定場地練習,教師輪流指導。
(2)一組練習,多組觀摩,教師評議。
3.單人練習
單人練習是學生單獨完成動作演練的形式。單人練習一般在學生基本掌握動作後,教師提出練習要求,學生單獨進行練習,有助於掌握和鞏固動作,同時能消除學生對老師或同伴的依賴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練習的能力。在單人練習過程中,教師要針對性地進行個別輔導,指出錯誤,因人施教。
三、糾正錯誤法
糾正錯誤是教師對學生在學習掌握動作的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錯誤,加以指出,並幫助他們改正。一般常用的糾正方法有以下五種。
1.慢速分解領做
由於學生接受能力和協調性較差而出現錯誤動作時,教師要耐心地反復講清動作技術要領,可採用動作分解、慢速示範、多領做等方法幫助糾正。
2.靜耗體驗
由於學生肌肉本體感覺差,不能有效地控制動作而出現錯誤時,教師應強調其動作的規格和要求,可採用站樁的靜耗、控腿等方式,使學生增強有關肌肉用力的感覺來幫助糾正錯誤動作。
3.保護幫助
由於學生怕出危險而做不好動作時,教師可採用一些有效的保護和幫助的方法來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並讓學生放心地體會動作要領,逐步克服動作中的錯誤。
4.語言提示
由於學生遺忘動作或對動作要領不清楚而出現錯誤時,教師可採用提示動作名稱或動作要領來啟發、誘導學生完成正確動作的運動過程。
5.對比分析
由於學生不理解動作性質和作用而出現錯誤時,教師可根據動作的攻防性質找出差異,並通過正誤對比示範法,使學生弄清動作的不同之處,達到幫助糾正錯誤的目的。
教師在糾正錯誤時,如屬於共性錯誤的應採用集體糾正,特殊的錯誤應採用個別糾正。同時要啟發學生分析錯誤動作的因果關系,培養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四、評價法
(-)觀察與提問
1.觀察
觀察是教師在武術教學過程中,及時了解學生掌握動作技術程度最直接的方法。教師在觀察中,首先要善於發現學生在練習中所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其次,要及時反饋指導。例如:教師用口令指揮學生進行集體練習後,及時評議練習中的長處,同時指出所存在的問題和應注意的事項,使學生及時知道每次練習的效果,以利自我調整。
2.提問
提問是教師隨堂提出問題,要求學生根據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扼要說明自己的體會和見解,是教師了解學生掌握武術知識和技能情況的主要方法。提問的內容要簡明,要與講解的內容相一致,如分析動作的規格與要求、勁力與協調、精神與節奏等。同時,教師要掌握好提問的時機,啟發學生積極思維。
(二)抽查與測驗
1.抽查
抽查是教師隨堂讓單個同學或二、三個同學進行演練,檢查武術動作是否正確、協調,套路動作是否連貫熟練的一種方法。抽查時,對於接受能力快、技術動作掌握好的和接受能力慢、技術動作掌握較差的學生均要重點抽查,以使同學之間互相觀摩、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測驗
測驗是教師對學生所學的武術技術進行階段性考查或學期考核的方法。測驗是檢查教與學的主要環節。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學基本要求來確定測驗的內容,制定出評分方法和標准;測驗中要以學生現場獨立演練的技術水平為依據,並作出客觀的評價;測驗後要認真地加以教學總結,以便對今後的教學工作進行改進與提高,爭取實現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比賽
教學比賽是調動學生學練武術積極性,培養他們習武熱情,使他們在「競爭」的條件下進行演練,互相取長補短,交流技藝的重要方法。教學比賽可採用班級、小組及個人這三種形式進行。比賽的內容可分基本功和基本動作的比賽,套路比賽或攻防格鬥比賽(攻防格鬥比賽要保證安全)。評分可由教師評判或學生評議與教師評判相結合來予以評定。

㈢ 太極拳40式分解教學

太極拳40式分解教學

太極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中國傳統拳術。以下是太極拳40式分解教學,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楊式40式太極拳拳譜

第一段

01、起勢

02、右攬雀尾

03、左單鞭

04、右提手上勢

05、右白鶴亮翅

06、左右摟膝拗步(三次)

07、手揮琵琶

08、進步搬攔捶

09、如封似閉

第二段

10、斜飛勢

11、肘底捶

12、倒卷肱

13、左右玉女穿梭

14、左右野馬分中

第三段

15、左行雲手(三次)

16、左單鞭

17、高揮馬

18、右蹬腿

19、雙峰摜耳

20、左分腳

21、轉身右蹬腳

22、海底針

23、閃通臂

第四段

24、白蛇吐信

25、右拍腳

26、左右打虎

27、右下勢

28、右左金雞獨立

29、指襠捶

30、右攬雀尾

31、左單鞭

32、左下勢

33、上步七星

34、退步跨虎

35、轉身擺蓮

36、彎弓射虎

37、進步搬攔捶

38、如封似閉

39、十字手

40、收勢還原

二、楊式40式太極拳分動作詳解

預備式的時候,身體自然直立,心靜體松。

第一段

01、起勢:左腳分開半步,與肩同寬,兩腳平行,兩手前平舉,沉肩垂肘,落按在大腿兩側,掌心向下,五指向前。

02、攬雀尾:撇腳抱手,向前上步(正南),弓步前棚(上體轉向偏西),扣腳抱手收腳,轉身上步(正西),棚(左手附於右前臂的下方)、捋、擠、按。

03、單鞭:座腿轉腰,向左平抹,向右平抹,勾手收腳轉身上步,弓步推掌(正東)。

04、提手上勢:座腿扣腳,移動右腳,向正前方,兩手相合與體前。

05、白鶴亮翅:轉腰撤腳,抱手坐腿,分開兩手成虛步(上手手心朝前)。

06、摟膝拗步:轉腰擺手收腳(轉腰撇腳時重心不做大的移動),上步弓步摟手推掌,做第二個、第三個。

07、手揮琵琶:跟步坐腿,措手合手成虛步。

08、搬攔捶:轉腰撇腳握拳,上步搬拳(前腳尖外撇),上步攔掌(左手從胸前向前神探,右拳收到腰間),弓步打捶。

09、如封似閉:插手(左手從右拳下面伸出去,手心向下),屈收翻掌,弓步推按。

第二段

10、斜飛勢:坐腿轉身扣腳,抱手收腳,轉身上步(西北),弓步分手(上手手心斜向上,高與頭平,左手按在跨旁。)

11、肘底錘:坐腿轉身扣腳,合抱收腳,擺步抹手,跟步摞手,虛步劈伸。

12、倒卷肱:撤手退步虛步推掌,撤手退步虛步推掌。

13、左右穿梭:扣腳轉身,抱手,左前方上步,弓步架推掌;抹掌抱手,右前方上步,弓步架推掌。

14、左右野馬分鬃:抱手收腳,左前方上步,弓步分手;,正前方上步,弓步分手。

第三段

15、雲手:左雲收腳,右雲開步,共做三次。

16、單鞭:勾手提腳,轉身上步,弓步推掌。

17、高探馬:跟步坐腿翻掌,虛步撲面掌(前手手心向下,手指斜向前,右手收到腹前)。

18、右蹬腳:穿手平抹,抱手收腳,蹬腳分手(方向東南),

19、雙峰貫耳:屈腿並手,落腳弓步貫拳(方向東南)。

20、左分腳:撇腳分手,抱手收腳,正東分腳分手。

21、轉身右蹬腳:轉身合抱,向正東蹬腳分手。

22、海底針:收腳後退,座腿轉腰提手,虛步前下插掌,

23、閃通背:弓步,分手,向前撐掌前推。

第四段

24、白蛇吐信:坐腿轉身扣腳,上步(西偏北)撇掌,弓步推掌。

25、右拍腳:左腳上步,腳跟著地,腳尖外撇,兩腿交叉屈蹲,兩手攪動合抱,向西偏北方向拍腳。

26、左右伏虎:左腳旁落腳,退步(西南方落地)腳掌著地,腳跟內轉,重心左移,右腿登直成左弓步,握拳,頭轉向右前方,兩拳眼上下相對;扣腳坐腿,雙拳變掌,提起右腳,正西方向上步,繞打貫拳。

27、右下勢:坐腿提勾,仆步穿掌(右手收到右腹前向下向前穿)。

28、金雞獨立:重心前移提膝;落腳提膝。

29、指襠捶:前落腳擺手,握拳上步沖打。

30、攬雀尾:撇腳轉身抱手上步,弓步棚手,捋、擠、後棚前按(同第二節動作)。

31、單鞭:轉身平抹,收腳勾手,弓步推掌。

32、左下勢:扣腳外撇,屈腿仆步,穿掌(左手收到左腹前向下向前穿)。

33、上步七星:重心前移,上步虛步架拳。

34、退步跨虎:退步分手,虛步,斜上斜下撐掌。

35、轉身擺蓮:碾腳轉身,扣步轉身,擺腳。

36、彎弓射虎:側落腳,弓腿握拳,雙拳反沖。

37、搬攔捶:左拳變掌,收腳上步搬拳,上步攔掌,弓步打拳。

38、如封似閉:穿手坐腿,收手弓步推按。

39、十字手:轉身扣腳分手,收腳抱手,開立步。

40、收勢:翻掌垂落收腳。

相關閱讀;

太極拳法分解教學

太極拳的「無為」與「無不為」

太極拳的本質是門武術,但是其與兵法卻有相似原理,其中蘊含了大智慧,練習者從中可以學到無為和無不為的道理。

何謂「懂勁」

太極拳家只要與人一搭上手,對方的重心、力點,力的大小、方向,對方的意圖,就能在瞬間辨別清楚,而且還能適時地利用對方的重心、力點,力的大小、方向,使對方失去重心而跌出。

這就叫「懂勁」。然而,對方對太極拳家的重心、力點,力的方向、大小卻罔然無知。這就是拳論所講「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功夫。太極拳家的這種功夫,是如何練成的呢?

太極拳雖然有實戰功能,但是太極拳不是雙方力量大小比較起來的,而是誰掌握的技巧多,誰就有優勢。

一、松

推手時必須將兩手、兩臂、肩、背、胸以致整個上身的肌肉盡量的放鬆。在一般情況下,靜止不動時放鬆較易,在運動過程中放鬆就不容易了。特別是當別人推自己,或自己用手去推別人時,要求被推的身體和推出之手仍能隨時放鬆,就更不容易了。

然而太極拳家則必須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做到隨時放鬆。這種放鬆的功夫,首先是在盤架子中練出來的。盤架子時,要求身如垂柳,隨風擺動。臂如飄帶,在空氣中飄浮。而作用之力,全在兩腳、兩胯。

由兩腳底的蹬擰之勁,帶動兩胯的擰旋,由兩胯的擰旋,帶動整個身體和兩臂、兩手的運轉。兩手、兩臂必須毫不著力。

太極拳是一種拳腳功夫,練習者要保持上下協調,周身一致,在練習前,排空雜念,專心練習,這樣才能提高太極拳境界。

拳論講「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就是指的在這種充分放鬆下的輕靈功夫。徐老師講的'「一松到底」,就是指一直松到腳底。全憑腳底用功夫。

盤架子的放鬆,到一定程度,就開始練雙人推手。先從單推手開始,接著雙推手、四正推手、活步、大履等。練習這些推手時,一如對盤架子的要求。兩手、兩臂、肩、胸及上身,均須充分放鬆。全憑腳底的蹬擰勁帶動兩胯,以兩胯帶動全身。

要求雙方手腕接觸處的皮膚不能發生皺折。這是初學推手必須練成的輕靈功夫。沒有練成這種充分放鬆的極輕靈的功夫。太極拳的一切功夫,將都是徒勞的。放鬆、是太極拳功夫的第一步,亦是太極拳功夫的基礎。

二、沾粘連隨,舍己從人

沾就是與對方肢體接觸,輕輕貼上。

粘就是要有一種粘著之力。好似漿糊一樣,膠粘在一起而不脫開。與對方肢體接觸以後,不僅輕輕貼上,而且在接觸處還必須有一點粘著之力,使接觸處膠粘不脫。

連就是連續,即不斷之意。亦就是指這種膠粘力要連續,不能忽斷忽續,不能忽大忽小,運動的路線要圓順而不能有折角,要走弧線而不能走折線。

「毋使有缺陷處,毋使有凹凸處,毋使有斷續處」。指的就是這種粘著力,這就是要「連」不能有折角,不能有大小,不能有斷續。

隨就是跟隨。在雙方肢體相互接觸後的運動中,要始終跟隨著對方的動而動。對方往左,則隨之往左;對方往右,則隨之往右;對方往上,則隨之往上;對方往下,則隨之往下;對方快,則隨之快;對方慢,則隨之慢。

「無過不及,隨曲就伸」,「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指的就是「隨」。

隨,亦就是舍己從人之意。舍己,就是舍棄自己的主觀設想,而從隨對方的動向。

太極拳是中國傳統文化文明的標志,太極拳養生已經成為世界人民關注的熱點。練85式太極拳可以幫助我們強身健體,延年益壽,是現代人必備運動。下面隨著太極拳資料一起練習一下吧!

提高85式太極拳治病功效的四大方法

太極拳具有中醫原理,當今人們練太極拳具有治病功效,但是如何能更有效的預防疾病呢?85式太極拳讓你身心健康。

1、氣感強的動作可以重復多次

「氣感」是指通過練氣功或打太極拳使體內的氣充足後,帶來的精神上和肢體上的變化。氣感在不同人身上表現得也不盡相同。

概括起來是精神愉悅、心情舒暢、全身輕松,有時感覺身軀巍峨高大或身體虛化消失,有的感覺體內有熱流竄動,有的肢體特別是手臂感覺到脹、麻、沉、痛,動作有阻力象在劃水。

太極拳是一項柔和舒緩的有氧運動,可以提高練習者的神經功能系統,睡前練習85式太極拳可有效防治夜間心腦血管等疾病。

打拳時有抽拉的感覺尤其是雙手時而相吸時而相斥,勞宮、百會、印堂、命門、關元、大椎等穴位有熱脹跳動的感覺等等。

在打太極拳時,你會感到有些招式(動作)氣感強一些,有些動作氣感不太明顯。通常上肢動作的氣感強於下肢動作;掌的動作氣感強於拳、勾的動作;舒緩的動作氣感強於劇烈動作;輕柔的動作氣感強於發力動作(所以打拳時要用意不用力)。

一般來講,雲手、摟膝拗步,倒卷肱、提手、閃通背、攬雀尾、白鶴亮翅等招式(動作)氣感都是很明顯的。

如果不是集體打拳,對於氣感明顯的人可以重復做,還可以把一些氣感明顯的動作挑出來單獨長時間的練習,一般人都有這樣的感覺,打拳時間越長,氣感越明顯。

另外,打拳練氣時,不要追求動作的高難,如蹬腳、分腳,在你的功力范圍之內最好留一點餘力,過分追求動作規格的高難,氣感反而不強了。對有些動作不能過高要求,要適度,這就靠平時摸索掌握。

2、向病灶凝意聚氣施加良性信息

把患有疾病的部位作為太極拳開會聚氣「標的」,灌輸良性信息。比如,冠心病患者,打拳時在放鬆入靜後,把意念集中在心臟部位,可以想心臟的病灶消除了,功能增強了,心臟恢復正常了。

同時還要配合動作,如雲手時,就想像把心臟的病氣雲擺出去了。摟膝拗步的樓手推掌動作,就想在向心臟推氣或想像用手推著心臟在運動。不論什麼病都可以這樣做,這是通過實踐驗證的一種很好很有效果的方法。

3、「意」練太極「神」打拳

這里的「意」、「神」是指意念、思維,即人的意識活動。所謂的「意」練太極「神」打拳,就是不用身體實際練,只用大腦想太極拳的套路,回憶打拳的具體過程。

古人稱其為「神練」「意練」,一些拳友形象地比喻為「過電影」。一些患有比較嚴重慢性病的中老年拳友通過「意」練太極「神」打拳,都收到了很好的療效。

「意」練太極「神」打拳,就是忽略太極拳的三維空間運動,而專一在意識空間里進行太極拳運動。

4、「形」不到位「意」到位

套路是太極拳的表現形式,是武林前輩和專家學者按照太極拳的內在規律編創的。然而,一些患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由於身體的原因,柔韌性、協調性、體能都很差,腰彎不下、腿抬不起來又撲不下去,按套路要求很難做到。

老子《道德經》:「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這一理論,完全符合太極拳功夫的鍛煉法則。

這意思就是鍛煉太極拳的功夫,必須日漸將後天早已成為習慣的拙力和主觀意識丟棄,丟棄又丟棄,直至完全沒有,這樣才能成為十分靈活而達到「從心所欲」的「神明」境地。

「由己則死,從人則活」,這是多少代太極拳家窮畢生精力才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

沾粘連隨的功夫,本身就已經鍛煉了敏銳的感覺力、洞察力和瞬間的調節功能。這亦就是太極拳家的所謂「聽勁」和「懂勁」功能。

這種功能,除了在盤架子中進行鍛煉以外,還必須進行雙人推手的訓練。沾粘連隨的功夫是永無止境的。

三、以靜待動

從字義講,似乎容易理解。靜者、不動也。自己不動,以待對方之動。但實際上並不如此簡單,「靜」不僅僅是不動,還包括不暴露自己的意圖,不暴露自己的勁力和勁力的方向。

初學推手的人,往往與人一搭上手,雖然肢體還沒有動,但自己的意圖、勁力和勁力的方向,已暴露無遺了。原因是一方面沒有充分放鬆,拙力存在。一搭上手,僵硬的臂、肘、肩、背,立即為對方察知。

另一方面,兩手置於對方肢體之上時,不自覺地就有下按之力;置於對方肢體之下時,不自覺地就有上托之力;置於對方肢體之前時,不自覺地就有前推之力。這樣自己的意圖、勁力和勁力方向,自然易為對方覺察。

怎能做到人不知我呢?高明的太極拳家,雙手一接觸對方肢體,只是輕輕粘上,既無上托勁,也無下按勁,亦無前推意,這種粘著力,毫無方向性。自己的意圖、勁力和勁力方向完全隱蔽起來,不令人知,這就是「無為」。

一待對方動,立即隨之而動。反應靈敏,隨動及時,這就是「無不為」。

松、沾粘連隨、以靜待動,是太極拳家能達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關鍵,是太極拳功夫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當然,要作為一個高明的太極拳家,僅僅,具備了上述功夫,還是不夠的。

學習太極拳的三要素

松則氣自通,通則力自重,身知松者,功夫純然,知覺已懂勁,以皮毛觸之辨明來龍去脈,轉關換勢,隨來既往,動轉由人,變換從勢,身動由己,力以從心。

何為松,松既是滾轉委勁也,委既是進,著手觸之迎而松,由人動靜而松,順其勢而松,舒[收]肩則松,藏肘則松,落胯則松,曲膝則松,腹腔內合則松。

很多人覺得太極拳是門高深莫測的武術,因此,有很多人在練習中會有緊張感,尤其是初學者一定要學會放鬆。

松之無量何為准,一絲不少,一尺有餘,寸勁為巧,化勁力竭已變轉。

習練交手有不可勉強之松處,頭無神領舵無主,手失迎勁被人擒,腳失根基難穩健。

陰陽變換

再談陰陽,何為陰陽?其無根而生動靜之機,動之則開,靜之則合,剛柔相濟方為太極陰陽之母。何為陰陽變轉,有定向的沖擊力,輕微觸之圓轉之力,既改變其原定向力的方向,為陰陽變轉,從而得其滾轉曲圓之理用。

陰陽變化是太極拳的核心,貫徹整套拳法,太極拳的每個動作無不包含了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陰陽變體,動轉往復,進退顧盼轉彎抹角,技擊萬端變化,其無非是陰陽變轉,以柔化堅之術,遇堅既柔,謂之粘繞,以由人之勢,借人之力,柔化其千斤剛勁,此為四兩撥千斤之用。

功夫到此方為懂勁,懂勁便領悟腰如桿,肢如枝,桿動枝搖之理用。

虛實

知陰陽後再談虛實,一身何處有其虛實,松肩則虛,墜肘則虛,裹襠則虛,曲膝則虛。

虛則並非失去粘領,此為虛中含實,實則並非全然用力盡竭,此為實中含虛,虛為實而蓄,實為虛而發,虛則卸力千斤,實則彈發無量,虛依實,實依虛,互依克,互依交變,無一不可。

虛實以彈簧為例,其受外力迫之收縮,此為虛中著實,外力盡竭,彈簧恢復原狀而反彈,此為實中求虛,其收放既是裹襠彈發,肘曲伸反彈之理性,所謂打悶勁反彈勁彈簧勁,全在於虛實之理用。知其陰陽虛實,開合悉在其中矣。

太極拳的特點

一、外似處女,內似金剛

中華武術,門派繁多,僅拳術就有幾百種。各門派都有其獨到之處,歸納起來,不外乎是內外兩家。外家拳多以拳打腳踢為主,竄蹦跳躍,騰挪閃戰,攻防含意較為明顯,讓人一看便知是武術。

陳氏太極拳則別具特色,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內氣不動,外形寂然不動,內氣一動,外形隨氣而動;以內氣催動外形,上下相隨,連綿不斷,以腰為軸,節節貫串,不丟不頂,圓轉自如,輕輕運轉,默默停止。

其攻防含義大都是藏於內,一般不顯示在外,這樣往往會讓人誤認為此拳像摸魚一樣,不是武術。

特別是老架一路,以柔為主,要求周身放鬆,不用僵力,主要是鍛煉下盤功夫,使足下生根,轉髖靈活,疏通氣血,練就充足的內氣,意到氣到,氣到勁到,立身中正,八面支撐。

使身體內外各部建起鞏固的防線,形成一身備五弓的蓄發之勢。這樣,不遇敵則已,若遇勁敵,則內勁猝發,如迅雷烈風,故外似處女,內似金剛,此為陳氏太極拳的一大特點。

二、螺旋纏繞的運氣方法

大家見過頭頂碎磚、脖纏鋼筋等,這是硬氣功的運氣方法。內氣運到頭頂上,頭能將磚碰碎;運到脖頸上,能將鋼筋纏繞起來。陳氏太極拳結合力學和經絡學的理論,採用螺旋纏繞的運氣方法,以小力勝大力,以弱力勝強力。

這個動作就像是在使用一個小小的千斤頂,其能將載中幾頓的貨車頂起來一樣。

所謂太極拳蓄發相變、引勁落空、借力打人、以四兩撥千斤,皆是螺旋勁所起的作用。故《拳論》講:「虛籠詐誘,只為一轉。」

從經絡學上來講,經絡是指布滿的人體氣血通路,源於臟腑,流於肢體。臟腑經絡氣血失和,則神機反常而生疾病;和則氣血流暢而強身延年。

太極拳結合經絡說,以拳術與導引吐納為表裡,拳勢動作採用螺旋纏絲式的伸縮旋轉,要求「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氣宜鼓盪、氣遍身軀」,內氣發源於丹田,以腰為軸,節節貫串,微微旋轉,使腰隙(兩腎)左右抽換。

通過旋腰轉脊,纏繞運動,布於全身;通任、督兩脈,上行為旋腕轉膀,下行為旋踝轉膝,達於四稍,復歸丹田,動作呈弧形,圓活連貫,一招一勢,承上啟下,一氣呵成,導致氣血循環,此為運勁(即運氣)。

它區別於用勁,這種系統的運氣方法是符合經絡學說的道理,也是其它拳法和體育運動所少有的。

結語: 看了上文的介紹,您學到了太極拳的無為和無不為嗎?修煉太極拳是個長期過程,在每個階段都要認真專研,在練習中,摸索太極拳的運動規律,長期堅持,可以提高身體素質。

;

㈣ 太極拳的教學的文獻綜述怎麼

陳氏太極拳基本步法轉換原理

來源:辦公室 發布時間:2009-11-18 查看次數:102
有著三、四百年歷史的陳家溝太極拳功夫,練它對人的身體到底好在什麼地方呢?這是練習太極拳人共同思考的問題。自新中國成立後不久,就開始全民推廣太極拳健身運動,時間已經過去了50多年,為什麼有不少人還在為「操與拳」之間的區別而發生爭執呢?那些以口舌之爭的人,肯定不是用身體結構的變化來求證太極拳所能練到的境界,他們只是用頭腦的想像力來推理太極拳如何地好,而不是真正的捨出身體來探索太極拳境界。也就是說,學太極拳練法之人,沒有一個正確目標,而導致練拳方法不正確,從而留下了練習太極拳「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的病根。要想徹底解決「雙重之病」,首先要明太極拳運動原理,而後是體會師父所傳方法在身體中的作用。拳理至簡至深,只是無法言傳,它就在身體運動的毫釐之間。
如今對太極拳的傳播有這樣一種說法:過去人文化水平低,功夫高,而理論少。現在人文化水平提高了,卻出現了理論多,而功夫低的落差。其實對於太極拳的初學者而言,首先要解決的不是如何練出高功夫,而是如何掌握太極拳運動的基本要領。無論初學者的目的是提高身體素質(治病、健身、養生、長壽等),還是想練成天下第一的功夫。都必須遵循一個原則,就是練太極拳之人根基要穩。這個根基穩,主要根源是在步法轉換上,身體只有在步法穩定時,才能出現立身中正,不偏不倚,上虛、下實的靜如山嶽功夫境界。有人會問,能在太極拳運動的招式中,體會到靜如山嶽的功夫嗎?能,如果體會不到就不是太極拳。

學好太極拳,可使人們從健身層次,提高到認識身體結構的層次,最終轉變到開發身體能量的層次。身體上的這個轉變過程是一次次質的飛躍,它即簡單又復雜。簡單的是;初學太極拳的人,可以在明理老師指導中,馬上就能在身體鬆弛之中,體會到自己身體中存在靜如山嶽的功夫。復雜的是;這種體會離開老師的指導,自己在身體上就體會不到了。悟性差的學員認為是老師騙人,悟性一般的學員半信半疑,悟性好的學員勤練之。不是老師騙人,老師讓學員體會時,是將學員身體的骨骼拆開了,而後按照結構力學原理,從新調整骨骼之間的間架結構,使身體之中即刻就能出現一種膨脹的支撐力。對身體上的這種潛能開發,如同現實生活中蓋的高樓大廈,修建的橋梁、隧道等等實物。身體也是如此,只要是間架結構搭配的合理,就能出現一種超出尋常的承重能力。而很多人認識不到這一點,不知道自己身體結構之中有這種潛能,更不知道能量的變換是在毫釐之間。其實穩定的步法,就是腰部往下的各個關節的合理搭配。

身體上的這個技巧,對明理的老師而言,一般在教學時都會根據樁功的方法讓學員體會。絕大多數學員在體會時,是在尋找運動方法的對錯,而不是體會身體結構的變化關系。聽我講之後,有的學員會埋怨老師不把道理講情楚。根據我的太極拳學、練、研、傳過程判斷;不明理,責任不在老師。是自己身體基礎達不到太極拳的要求,而急於求成,導致身體固定不住協調運轉規律。即使是老師把運動原理講的特別透徹,身體上也是無法掌握到這個層次的。

我以師父拳譜中的基本步法為例,講步法轉換體會;從陳氏太極拳外形看,大多是以三七步為主。三七步在有些武術拳種中叫做「牮樁步」,「牮」字典上解釋為;房屋傾斜,用長木頭支起弄正。我們練太極拳要想立身中正,只有這種步法是最合理的。可以說步法轉換的好與不好,決定了太極拳的功夫境界。而步法轉換的對錯,完全在於膝關節的運轉,它決定身體的承重能力,如果保護的不好,就會一事無成。

當太極拳練到「意氣君來骨肉臣」的層次,你就能體會到太極拳運動如同樁功的境界。身體上骨肉運動是被動的,身體的協調運動完全是被氣息的收方所牽引,身體只有練到此時,「松」才到了一個層次。膝關節的運轉,只是身體之中九轉中的一轉,但是這一轉可以決定你練太極拳最終的境界。怎樣練習才能成功呢?我在以前的體會中寫的很清楚。細節是這樣的,首先一定要按照拳譜的姿勢,擺正自己的拳架,調整好三七步,拳架姿勢不要過低,身體有下蹲意識就可以拉,是意識和氣息有下沉之意,而後全身不要動,上身保持中正,頭上頂,全腳掌著地,在身體松靜中體會靜如山嶽的境界。

膝關節怎樣的運轉是關鍵的問題,如果都會練就不能出現「操、拳」之爭了。初始是用三七步分開身體重心,通過兩腿之間的重心作用,使腳底與地面產生摩擦後出現擰力,促進踝關節轉動,催動小腿轉動,帶動膝關節劃圈運轉,將支持身體重心的三七弓步旋轉到另一側。在這種運動中保持三七弓步的步形不變,上身不要偏,身體如立軸隨之轉動大約45°,到位之後在反方向轉動運行。就這樣來回地轉換身體重心,如此反復練習,舉一反三,熟能生巧。隨著功夫的增長,慢慢就會體會到,身體的重心不是指身體自重,而是指意識與氣息下沉,這種勁與地面之間有一種支撐力,當體會到二力濟壓作用平衡時,膝關節出現揉搓的自轉現象,身體之中的每個關節都跟隨腳底運轉而運轉,使身體形成了螺旋旋轉的整體轉動功夫層次。

膝關節這樣的緩慢轉動,可以促使身體的各個關節運轉靈活,防止膝關節受到意外傷害。在膝關節緩慢運轉的同時,也能控制住了身體亂動的毛病,慢慢地就練到了太極拳協調運動的基礎。練到此時方知,師承太極拳是從有形之中練出意氣,再練到身體隨意氣自然運動。而不是從簡化太極拳套路,練到傳統太極拳套路,再練刀、槍、劍、棍等器械的太極拳學練過程。

作者:於興亞

陳式太極拳行拳要則背誦篇/沈家楨
陳式太極,要則有八,行拳走架,皆須依它。
一、大腦支配下的意氣運動
心為令,氣為旗。意識支配動作,先「意」動而後「形」動。譜雲:全身意在神,不在氣,在氣則滯。外部神態,是內在心意顯露於外的表現。神氣外顯的中心環節,是將內在的意識貫注於外部的動作之中,並在神態上表現出注意力的專一和活潑無滯。內意和外神不可須臾分離,內意稍一鬆懈,外神就會散漫。
二、身肢放長的彈性運動
譜雲:神聚氣斂,身手放長。虛領頂頸、氣沉丹田、含胸拔背,是身軀的放長;沉肩墜肘、松腰圓襠和開胯屈膝的旋轉,是手足的放長。
身肢放長的關鍵要領,在於先從用「意」著手,在思想上具有放長和松開的意念,從而促使身肢上具體的放長和松開。這樣,方能求得柔軟,以去除僵硬、拙力。
三、順逆纏絲的螺旋運動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動作須節節貫串,一動全動。下肢旋踝轉腿,上肢旋腕轉膀,中間旋腰轉脊,螺旋纏繞節節上升,以求纏絲勁的完整一氣。其勁起於足跟發於腿,主宰於腰脊,通背貫臂,形於手指。毋使有缺陷處,毋使用凹凸處,毋使有斷續處,一纏到底,折疊轉換接下勢。
四、上下相隨的虛實運動
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尾閭正中神貫頂。身體重心的垂直線,不離開兩腳間距離的中間1/3,謂之「中土不離位」。如此,方可靈活地轉換虛實。而變換靈活的內在根由,則在於意氣轉換的靈活。譜雲: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須留意也。
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有一虛一實。雙手要分虛實,雙足要分虛實,手與足也要上下相隨,分清虛實。為了細致地掌握這種虛實,則須要「中」不要「偏」,要「沉」不要「重」,要「輕」不要「浮」。須知:雙輕、雙沉、半輕半重是3個無病的虛實。
五、腰脊為主宰的節節貫串運動
太極拳要練在身上,不要練在手上,須知腰脊為第一主宰。行拳時以腰脊為中心,領導全身9個主要運動關節依次動作,螺旋纏繞,一動全動。譜雲:周身節節貫串,毋使絲毫間斷。只有動用身法,用上腰勁,才能達到這個目的。
六、相連不斷的一氣呵成運動
往復須有折疊,進退須有轉換,這是在手法和步法上的必要措施。在開合、收放時,要有「收即是放」和「放即是收」的意和勁。勁斷意不斷,意斷神可接。內意和外神始終寓於動作之中,起伏動盪,內外相合。故,整套拳架演練時,中間沒有泄勁的地方,也沒有意馳的時候,須自始至終勢勢相連,一氣呵成。
七、剛柔相濟的運動
初學太極,力求柔軟,力求身肢放長,以生彈性剛。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譜雲:外操柔軟,內含堅剛,常求柔軟之於外,久之自可得內之堅剛;非有心之堅剛,實有心之柔軟也。須知,太極拳是剛柔相濟拳,純陰無陽是軟手,純陽無陰是硬手,惟有五陽並五陰,陰陽無偏稱妙手。
善用剛柔者,到達落點時用剛,如蜻蜓點水,一沾即起,這是表現剛點的正確形象;在一切行氣運勁時用柔,如車輪旋轉滾走不停,這是表現柔點的正確形象。故曰:行氣用柔,落點用剛,這是劃分剛柔的界限。譜雲:神宜鼓盪,氣宜內斂。意氣鼓盪外顯以呈剛,意靜氣斂內隱以呈柔,神氣顯隱則剛柔變換,這是太極拳剛柔變換的法則。必如是,方可得剛柔相濟之妙。
八、快慢相間的運動
譜雲:初學宜慢,慢不可痴呆;習而後快,快不可錯亂。慢,須在精神提起與意氣變換的情況下求慢;快,須在動作沉著與能表現出勁別的情況下求快。
對單個拳勢來說,轉關處要慢,過了轉關處逐漸加快,運到落點處最快,然後復轉慢,這是快慢相間的原則。對整趟拳架而言,每個拳勢的快慢相間,都要具有均勻的變化幅度,慢時都是同樣的慢,快時都是同樣的快,這是勻清的原則。
後記:沈家楨、顧留馨先生編著的《陳式太極拳》一書,是陳式拳愛好者的必讀之書。該書第一章「陳式太極拳的八個特點」,實為初學者應該掌握的八項鍛煉要領。

太極八法解

來源:辦公室 發布時間:2009-5-1 查看次數:65
太極八法即太極拳的八大功法,太極拳的基本功,受太極拳習練者和深研者所重視。

掤、捋、擠、按、采、挒、肘、靠,稱謂為太極八法。從太極八法中又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法。現將楊氏老譜秘傳太極八法介紹如下:

一、八法秘訣

掤勁義何解 如水負行舟 先實丹田氣 次要頂頭懸 全體彈簧力 開合一定間 任有千斤重 飄浮亦不難

捋勁義何解 引導使之前 順其來勢力 輕靈不丟頂 力盡自然空 丟擊任自然 重心自維持 莫為他人乘

擠勁義何解 用時有兩方 直接單純意 迎合一動中 間接反應力 如球撞壁還 又如錢投鼓 躍然擊鏗鏘

按勁義何解 運用如水行 柔中寓剛強 急流勢難當 遇高則膨滿 逢窪向下潛 波浪有起伏 有孔無不入

采勁義何解 如權之引衡 任爾力巨細 權後知輕重 轉移只四兩 千斤亦可平 若問理何在 杠桿之作用

挒勁義何解 旋轉若飛輪 投物於其上 脫然擲丈尋 君不見漩渦 卷浪若螺紋 落葉墮其上 倏爾便沉淪

肘勁義何解 方法有五行 陰陽分上下 虛實須辨清 連環勢莫當 開花捶更凶 六勁融通後 運用始無窮

靠勁義何解 其法分肩背 斜飛勢用肩 肩中還有背 一旦得機勢 轟然如搗碓 仔細維重心 失中徒無功

二、八法行功初探

一、掤

掤勁義何解 如水負行舟 先實丹田氣 次要頂頭懸

全體彈簧力 開合一定間 任有千斤重 飄浮亦不難

所有太極拳練家和深研者,都諳熟太極八法的排頭功法,「掤」功。圈內習慣在每種功法的後邊加一個「勁」字。如掤,稱謂「掤勁」,除捋、擠、按、采、挒、肘、靠等八種勁以外,還有斷、截、冷、疾、打、得、落、空、引、進、接、沾、黏、依、連、隨、滾、錯、折、磨、彈、正、側、刀、鋸、拍、撣、拽、擎、踏、重、離等等。

「勁」字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解為「力量、力氣、用勁、手勁等等。在傳統太極拳的各種打手的後面加一個「勁」字,如「掤勁」、「捋勁」、「擠勁」等等,只能解釋為凡練拳者都知道的術語,不能表示或代表什麼。這個勁字不能表示是太極拳內功。為什麼?「勁」字就是本力、拙力,人類以本人勁力顯示強健,力量顯示在競技體育中是舉重比賽。「勁」在任何環境中都是表示力量。我多年研習傳統太極拳,認為「勁」是拳技藝的一種術語。有人認為「勁」字代表太極拳功夫的一種勁。資深太極拳家認為太極拳用意,不能使肢體的各個部位出現勁力。我們聽一聽前輩先賢是怎樣議論勁力的。

武式太極拳先賢李亦畲大師在《五字訣》「一曰心靜」中闡明,也是大家熟知的用意,不用力的名言,他寫道:「要刻刻留心,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須向不丟不頂中討消息。從此做去,一年半載,便能施於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勁。久之,則人為我制,我不為人制矣。」先賢講的拳理是拳之大道。太極拳體用,意行者得道,力行者失道,十年八載或更長的時間也難成正果。

掤勁,太極拳習練者最早接觸的「勁」便是掤,師說,掤是往上過頭打在對方腳後跟的勁為掤。簡單解,特別在揉手運用中,自下而上的打法稱為掤。初學者尚不知,也不懂太極拳為意行拳,出手用力,最初接受和練習是實實在在的用力往上掤。在相當長的習拳過程中,養成出手用力的習慣。久而久之,用勁練太極拳一代一代傳下來,再向這些用勁練太極拳的朋友說練拳用意,不是用力,他們只是聽聽,如何用意,不去用力,也不深究,並不改進,力練太極拳也就習慣成自然了。初學者用力練太極拳,有的資深練家也不大相信李亦畲先賢「用意,不用勁」的教誨,向提倡用意者叫板,說:「你用意打我一次。」或者撰文立說,提到:「不用勁打不出人去。」

從「飄浮」拳理講,如果一方以掤打過來,手上不掛力,松空手掌,對方以力接,瞬間接手方腳下飄浮似上了船,船左右上下擺動,腳下重心丟失沒有了根基。通常說,「撥根」,撥對方的根,使對方失去重心,這是二人較技太極松空高手的揉手藝術展現。掤法中闡述的「飄浮亦不難」,就是這個意思。

揉手者的身形手勢十分重要,什麼身形決定在揉手中的地位。你周身松空,是一個松體,在雙人揉手中當然占據勝方的地位。反之,你周身松功不佳,身上掛力,是一個有力的勁力體當然要居第二位。

在《八法秘訣》的「掤」法所說的拳理無可爭辯的是太極拳妙法,絕招。頂頭懸,彈簧力都是准確的真理性拳法。唯有「先實丹田氣」,我們要研討研討。

楊氏拳訣,無疑都是經過博擊場上實踐過的真理性拳法。「先實丹田氣」楊氏運用也是正確的,可惜我們「門外人」未得真傳,不知如何去「先實丹田氣」。我從學的幾位老拳家是不提倡「氣沉丹田」的,丹田氣和氣沉丹田是不是一種呼吸法,手中沒有資料。京城太極拳家吳圖南、楊禹廷兩位大師都不提倡氣沉丹田。有一位少林寺「德」字輩高僧,親口對我說過,丹田練氣不存氣,也不提倡氣沉丹田,恐鬧出病患。

在二人較技中,掤勁也不是技擊中的打法,或稱不是唯一的打法。我初學太權拳時,有幾位老師在講到掤法時,都以教學為主,不提倡將掤作為技擊的首要。以「太極八法」訓練學子,應該認為是上乘的教學法。太極拳的虛實可以解義為陰陽,請溫習陳微明先生記錄楊澄甫口述的虛實。「八虛實,太極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這虛。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以上虛實定義,是澄甫大師的絕學立論。同道應細心揣磨,潛心體驗。

以上太極八法秘訣簡單注釋,非用功之久不能融會貫通焉。限於對傳統太極拳的認識和理解,有不全面處,請同道補遺。

關於勁的說法,在文中延用傳統和習慣說法,八法為掤勁、捋勁、擠勁、按勁、采勁、挒勁、肘勁、靠勁等四正四隅八種勁。此勁的說法是太極拳術語,不是說八種勁。對勁的說法,在以後的篇章中有專題論述。

二、捋

捋勁義何解 引導使之前 順其來勢力 輕靈不丟頂

力盡自然空 丟擊任自然 重心自維持 莫為他人乘

二人在揉手習練或較技中,遇到對方進攻首當其沖者為掤。對方的打手從正面向胸、臉攻來,有自打在後腦、後背上再往後有打在腳後跟的威脅。揉手的化解來力均取逢掤必捋的拳法。對方以右手打來,我將其右手及胳臂捋向我左方,對方以左手打來,我將左手及胳臂向我右方或右後方捋去,以解掤攻之危。

在揉手實戰中,二人較技四隻手進退曲伸,千變萬化沒有規律可循,動靜之機隨機應變。我們打手的規律萬變不離其宗,不管對方從任何方向掤來,我以化、拿、打、發化解對方攻勢,引進落空,順其來勢以靜待動,後發先制,打擊對方。在運用捋法時,要注意自己的身形手勢,牢記先賢大師的告誡,「陰陽之母,動靜之機」,此時不可忘記太極拳的根本,周身空松不掛力,手上要松不掛力,像陳鑫大師說的「妙手空空」是絕佳的手勢,我說「四梢空接手」,把握手的空松,是揉手、技擊的第一要素。這是捋法的「力盡自然空」太極內功,空是威力無窮的。周身松空,你便成為松體,重心當然穩重,重心的穩重,功夫不是一天兩天練出來的。

楊氏「八法秘訣」中將捋勁,提到全身「重心自維持」。安舒中正的重要地位。楊式太極拳家楊澄甫大師有拳法十要的警世,其四要說的是重心,道:「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要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主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

楊氏的「重心自維持」的拳理被楊澄甫詮釋後,京城吳式太極拳家楊禹廷大師在研習教學實踐中明確太極拳重心,又進一步詳解拳的重心。以虛實分,左腿實,實足,右腿虛,虛凈,右腿實,實足,左腿虛,虛凈,確立「立柱式身形」的拳理拳法。從以上二位楊氏對穩定重心的重視和研究,並加以開拓重心理論發揚開去傳播國內外,令後人們扶額慶幸。太極拳極為關要的重心理論,得來全不費功夫。這里我們要試解南北兩代二楊拳理拳法相通,是很有趣的故事。楊澄甫先師1936年在滬逝世,此時青年楊禹廷剛出道。當時中國印刷和通訊仍處在落後的局面,上海、北京交通不便,太極拳的技藝也不可能傳播很快。先師的重心虛實法也不會很快傳到北京。楊禹廷在研習教學實踐中,在恩師的指點下強調虛實重心,以後發展和定型了「立柱式身形」的重心維持,此法百年實驗已成為經典。一種上佳的技藝在實踐中被傳播運用,應該認為南北二楊在相隔半個多世紀研習安舒中正理法心靈是相通的。

研習太極拳求的是自然。捋法解義中,有兩處提到自然,「力盡自然空」、「丟擊任自然」。太極拳本應自然,這是無可爭論的。千百年來太極拳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發展,隨著人類文明的完美和完善而完美、完善。本來太極拳很自然,很簡單,被後學者給搞成刻板和復雜了。其實練太極拳越自然越好,不要刻意去練煉,欲求得到什麼。拳論要求「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關節要松,皮毛要攻,節節貫串,虛靈在中。」以上種種修煉者在操作中循規蹈矩,人體結構發生的變化,不是隨意練煉可以求到的。

「八法秘訣」強調頂頭懸和不丟頂。這個「頂」可解義為頭頂的頂和二人較枝在接觸點上的不丟頂。關於頂頭懸的頂,我在《太極內功解秘》的第八節「修煉陰陽頂」中有詮釋,不再多筆墨。捋義解,有「輕靈不丟頂」之要求。要求太極拳修煉者要「不丟頂」是習練太極拳的嚴格規范,練拳修內功要守規矩。絕對不可以有隨意性,不尊師教。在接觸點上不丟頂,首先,身形堅持三不動:不要有動意,不主動,不妄動(關於三不動,我在《太極內功解秘》第十一節有詮釋)。

楊澄甫的「八法秘訣」講的是推手要義,在推手較技中雙方接手「不丟頂」尤為關要。不丟頂屬於中定勁,中定在「八門五步十三勢」拳法中,是進、退、左顧、右盼、中定的正中位置,站住中定,也是身形中正、中定是重心點的位置,當然不應該亂動的。楊露禪有「站住中定往外打」的教導(吳圖南口傳)。我多年對太極拳的研習體驗到,如果「太極十年不出門」,中定功的修煉要在五年後小有成就,再進一步深研,身形可中正,有可能「站住中定」,這是多年修為太極拳綜合功夫的顯現。

二人相接,或對方的手已經進入到己的胸、腹部位,同樣是接觸點,仍應不動、不丟、不頂。當然,要求操作者有周身松體的修養,心意松,周身肢體松。要具備中定內功不是一件易事。奉勸同道拳友,不通太極八法,關節不松又不熟節節貫串的松功,不可輕意與人較技,否則十次要有十次失敗,除非對方是用力者。

中定內功上身要用功多年方可得道,首要是修煉「九松十要一虛靈」。此功法在《太極解秘十三篇》中有詮釋。九松:即從下往上松腳(腳趾)、踝、膝、胯、腰、肩、腕、手(手指)。十要:即溜臀、裹襠、收小腹、收吸左右腹股溝、展胸、吸左右胸窩、圓背、馳頸。關於頂,王宗岳公提到「虛領頂勁」,我習練中體驗,認為資深拳家對「虛領頂勁」不難把握,這一拳藝對初學者有難度,脊柱和後脖梗易僵緊,不好操作。我認為「虛靈神靈」即將精神置於頂上,此法便於把握也易操作。

虛靈神頂,在操作時,頂上不要放意念,虛虛靈靈就可以了,將神氣,精神放在頂上一寸,便是虛靈神頂。腳下松,經腳、踝、膝、腰、膝椎到頂。練拳時每動都松一次腳,松腳意思往上到頂,日久形成虛靈神頂。如此操作中正安舒有了,從實腳下的重心點到頂,上下一條線,安舒中正的中定內功出來了。再較技,勝多敗少,很有興味。太極八法,任你自由運用,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遇到什麼強手、高手化中走開,美哉太極揉手。

「八法秘訣」有八八六十四句訣,演釋出八八六十四手,這是圈內很多修煉家都知道的功法。但詮釋有難度,不是不努力研修,而是自身功夫的障礙。

太極拳功成不是聽你說了什麼,也不是單單看盤一趟拳。可以這么說,太極拳是心靈和頭腦的功夫,太極內功講究身知、體悟。意思是身上明白,從身體反映出來的,驗證太極拳理的功夫。練拳在初級要松,做不到全身放鬆,要將從腳到手的九大關節放鬆開,進而心、神、意、氣松,骨與肉之間也要放鬆,到中極功夫,達到全體透空,進而修煉到無形無象的無——周身上下摸到哪個部位,哪個部位沒有力點,是一個空點。

二人較技周身內外放鬆,也稱謂為規置好自己,用八法解釋是不是「引導使之前」「力盡」可以解釋為退去本力。前輩大師經常教育告誡後學者,「太極功夫在拳里」,經常練拳,本力漸漸退去,內功上身。修煉太極拳,人類是載體,載體不騰空,不清理干凈,沒有通道,內功怎麼上身?如我們買房,空房我們才可以入住,身體內外松凈,內功方可上身,就是這個理兒。

三、擠

擠勁義何解 用時有兩方 直接單純意 迎合一動中

間接反應力 如球撞壁還 又如錢投鼓 躍然擊鏗鏘

擠勁比較好理解,簡單解直接往對方身上用勁,或者往對方身上推。

拳里擠式很多,如第二式的攬雀尾中第二動為右打擠,第四動左打擠。右打擠,右掌為實手,左掌為虛手,右掌掌心對左虛腕脈門用意通過左虛腕打對方的胸背;左打擠,左掌為實右掌為虛,左掌掌心對右虛腕的脈門用意,通過右虛腕,打在對方的胸背。

在揉手較技中,初學者還不習慣運用虛實,陰陽變化,不管單手還是雙掌,接觸到對方肢體,不講內功,不是用意,而用力生推硬搡。這種動作也屬於擠勁范疇之內的技藝。從太極拳習練解,太極拳套路均以弧線運動,沒有直線和橫線,也最忌走直線。太極拳技擊也最忌直來直去直線推向對方。此動作屬於危險動作,以直勁攻擊對方,對方如果不俱備太極內功,硬碰硬,對方向左右轉動上身,極可化掉來勢轉危為安,雙方打一個平手。在直來直去的推手中,陳鑫大師在36病手中,在第十八位推字被列為病手。聰明的太極拳習練者,或資深拳家不會去以直勁攻擊對方。如果被攻擊方身上有內功,九大關節松,且節節貫串,你攻擊對方身上,對方周身松空,又似彈簧,你打出直勁結果會「如球碰碰還」,沒有別的出路。

初學揉手者不要上場就跟人家試手,除了失敗沒有別的出路。那麼經常推,日久會不會提高技藝呢?不會。如何提高揉手技藝呢?一練拳二練拳三仍然去循規蹈矩練拳。有的朋友不練拳喜好推手,這是「全民健身計劃」,找幾位志同道合者,經常推手也有益健康,這是另一種形式的推手,與太極陰陽變化中的內功揉手不是一回事。

太極八法是不是僅為掤、捋、擠、按、揉、挒、肘、靠?只此八法又如何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呢?京城楊式太極拳家汪永泉大師對太極八法的運用有獨到的驚人之處。他在教授我們推手時,每化解一次來手威脅時,要耐心解釋,每一種不是單獨運用的,如果使用不當,在對方威脅下難以解困。太極較技變化多端,雖然太極拳打法厲害出手見輸贏,但技藝多變也是技擊者在八法運用中也應隨機應變,要有實戰的應變能力。

熱點內容
佛太極拳教學 發布:2025-09-15 11:23:27 瀏覽:712
小學二年級奧數學 發布:2025-09-15 10:26:29 瀏覽:594
文綜地理題 發布:2025-09-15 08:45:41 瀏覽:3
美女日本老師 發布:2025-09-15 06:42:10 瀏覽:717
霧霾文言文 發布:2025-09-15 04:23:26 瀏覽:571
實拍老師扇 發布:2025-09-15 03:38:35 瀏覽:437
涿州老師招聘 發布:2025-09-14 21:13:55 瀏覽:347
零五網初二物理同步練習 發布:2025-09-14 20:51:19 瀏覽:678
胃病多久好 發布:2025-09-14 18:27:57 瀏覽:635
教師專業化成長 發布:2025-09-14 16:39:40 瀏覽: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