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師老師 » 老師形象

老師形象

發布時間: 2020-11-22 12:53:59

❶ 形象老師的詞語

熱情、親切、和藹、隨和、嚴肅。
一、熱情 [ rè qíng ]
1、熱烈的感情:愛國~。工作~。滿腔~。~洋溢。~奔放。
2、有熱情:~服務。他待人非常~。
文學作品示例:梁斌 《播火記》十六:「到了這時,他又想起 張嘉慶 ,是那樣豪爽,那樣熱情。」
二、親切 [ qīn qiè ]
1、親近;親密:他想起延安,像想起家鄉一樣~。
2、形容熱情而關心:老師的~教導。
文學作品示例:周而復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老街坊好久不見了,猛然碰到,感到格外親切。」
三、和藹 [ hé ǎi ]
態度溫和,容易接近:~可親。慈祥~的笑容。
文學作品示例:冰心 《張嫂》:「 李老夫婦是山西 人,為人極其慈祥和藹。」
四、隨和 [ suí he ]
和氣而不固執己見:他脾氣~,跟誰都合得來。
文學作品示例: 鄒韜奮 《萍蹤寄語》一二:「一人先唱,眾聲隨和。」
五、嚴肅 [ yán sù ]
1、(神情、氣氛等)使人感到敬畏的:他是個很~的人,從來不開玩笑。會場的氣氛既~又隆重。
2、(作風、態度等)嚴格認真:~處理。
3、使嚴肅:~黨紀。~法制。
文學作品示例:老舍 《二馬》第三段三:「丈夫、女兒、兒子全鴉雀無聲,屋子裡比法庭還嚴肅一些。」

❷ 魯迅作品中老師的形象是什麼

魯迅作為一代文學泰斗,現代文學奠基人,其筆下的人物眾多,形象千姿百態,版各具特色。權但對於自己的老師,魯迅只寫過三個人,一個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壽鏡吾,另一個是《藤野先生》里的騰野嚴九郎,再一個是《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作者無論是對自己的啟蒙老師的回憶,還是對異國恩師的懷念,無不飽含敬意和真情,讀來感人至深。

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作者對老師的描寫是這樣的:「第二次行禮時,先生便和藹地在一旁答禮,……他是本城中極為方正、質朴、博學的人。」在這里,先生「和藹」地答禮,可見先生是一個和藹可親的人,作者對先生的「恭敬」是出自於對先生「方正、質朴、博學」人品的敬畏。……

怎麼描寫一個老師的形象

老師,是一個多麼高尚的職業啊!在我的小學生涯中遇到了許許多多的好老師.有和藹可親的、有幽默風趣的、還有嚴格要求的.每一個老師都有每個老師的風格,反之每個學生心目中也都有一個衡量好老師的標准,我也不例外,現在就來聽聽我心目中的好老師的形象吧!

❹ 描寫老師形象的詞語

兢兢業業
春風化雨
有教無類
平易近人
古道熱腸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作育英才
高山昂止
教導有方
桃李不言
虛懷若谷
陽春白雪
滿腹經綸
德高望重
語重心長
字字珠璣
嘔心瀝血
誨人不倦

教師要求的職業形象有哪些

學知識以及組織管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教育機智,再次是良好的心理素養,主要包括良好的意志品質、穩定的情緒、良好的性格特徵和清晰的,自我表現意識

如何樹立一個教師的形象

常言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身上肩負著重大的責任。「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教師不僅應是學識淵博的智者,更應該是道德修養的典範。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人格是一名合格教師必備的條件之一,有資料表明,一個人事業成功的因素很多,其中智力因素僅佔20%,而起決定作用的是思想道德、職業情感、個性特點、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教師個人的道德修養和健全人格無疑是影響教育教學,塑造學生的品格的基本條件,而教師的職業情感亦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學生總是把教師當作學習、模仿的對象,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是精神領袖,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樹立「以德立教、率先垂範、嚴於律已、無私奉獻」的形象,以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學生,以豐富的學識去引導學生,以和藹的態度對待學生,以整潔的儀表去影響學生,以博大的胸懷去愛護學生。而要做到這些,歸根到底,就是要求我們必須愛崗敬業,甘為人梯。高尚的師德是本教科書,這本書將使你的學生受用終生。 一、為師者當忠於職守,樂於奉獻 教師這個職業,是平凡的,但更是偉大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那是何其偉大的稱謂啊!人無靈魂則為行屍,人類若無靈魂,那麼社會也將不復存在!可見,人類賦於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是多麼光榮而神聖的使命啊!它關繫到民族的存亡興衰,國家的前途命運。 誠然,敬師是清貧的,手裡一無權,二無錢,社會地位雖然有所提高,與其它部門和行業比較起來我們依然處於「弱勢」狀態。然而正因為它清貧,更顯其高尚。既然我們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就意味著選擇了一份責任,就要不負使命,不負人民的重託。只能安於清貧,樂於奉獻,只能盡心盡職,干好自己的事業,把它做大,做強,用無悔的青春去打造純潔的心靈。俗話說,干一行愛一行,行行出狀元!假如干一行厭一行,甚而至於干一行恨一行,能成狀元乎?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幹出一番事業,以此證明自己無愧於「教師」這個高尚的名字呢?既然我們有了一片天空,為什麼不振翅飛翔?為什麼不還人一個奇跡? 前不久,我看了《師德啟思錄》,這是一部很好的片子,記錄了教師的酸甜苦辣,展示了教師的心路里程,讓人感觸良多。李忠義、金秩霖、王思明、楊瑞清等教師不就是光輝典範嗎?他們的事跡,的確應該給我們很多很多啟示。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責任心的問題。 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講的是幹事情一定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方能收獲成功。一首歌中不也唱道「不經理風雨,怎麼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淺顯的話語,卻蘊含深刻的道理。事業是干出來的,不是空想能得到的。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只有自己付出辛勤的汗水,才能有沉甸甸的收獲,只有苦其了心智、勞其了筋骨,才會有收獲的喜悅。我想,作為教師,我們都必須做個有心人,常言說得好「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二是要有信心。信心是事業成功的保證,要充分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就一番事業,遇到困難也絕不言放棄。有位哲人不是說過嗎?「悲觀的人在一個希望面前看到一個災難,而自信的人則在一個災難面前看到一個希望。」 三是要有愛心,即愛事業,愛學校,愛學生。愛是一切動力的源泉,教師的愛有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它是學生人生道路的航標,它照亮的是人的心田。 四是要有耐心。教師面對的是形形色色的學生,個個性格炯異,愛好不同,工作中肯定會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讓你煩惱,令你憂傷。這時候我們需要的是頭腦冷靜,不急不躁,耐心,再耐心!選擇堅持則前景光明,選擇放棄則功虧一簣。 五是要細心。工作中,我們考慮問題必須周全,計劃必須周密,將問題想得細一點,再細一點。教師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手勢,都可能影響學生終生。有一本書不是說「細節決定成敗嗎」?要知道,差之毫釐,繆以千里呀。 作為一名教師,我覺得還應樹立艱苦奮斗的精神,有人可能會說,如今社會發展了,經濟高速增長了,物質都得到極大豐富了,還談艱苦奮斗,不過時嗎?其實,一點也不過時,一方面,我們頭腦必須高度清醒,要看到,我國人口眾多,發展很不均衡,中西部地區,革命老區,還很貧窮落後,有的還沒有擺脫絕對貧困線,相當一部分山區人民,他們僅僅是解決了溫飽問題,有的甚至連溫飽都不保啊!我們作為先富起來的這部分人,還有責任去援助他們啊!雖然可以直接給予經濟援助,但這是治標不治本的東西,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教好書,育好人,將德才兼備的有用之才輸送到那些地方去,幫助他們發展生產,發展經濟,提高他們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另一方面,我們說艱苦奮斗,不是非得像革命斗爭年代那樣去吃草根、去啃樹皮……而是要發揚先輩那種吃苦耐勞的精神,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提高自己的道德水準,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辛勤勞作,樂於奉獻。正如深圳實驗學校金式如校長說的那樣,是一種基於摯愛上的對工作、對事業的全身心的忘我投入,是擺脫了只顧眼前利益,狹隘眼界後產生的積極向上的勞動態度,是一種高尚的道德境界和道德情操。 唐朝詩人劉禹錫在《陋室銘》中說「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道出了他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用今天的話說,是一種「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我們已經享受了如此豐厚的待遇,有如此優越的條件,還有什麼理由挑三拈四呢?所以,我說,我們應當多講付出,多講貢獻,而少提報酬,少談索取。柳宗元不是在《蝜版傳》中很形象地描繪了蝜版不知足地攝取,最後不堪重負而被活活壓死嗎? 試想,如果我們拿了納稅人的錢,而游手好閑,散散漫漫,鬆鬆垮垮,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甚至鍾都不撞一下,良心何在,道義何存,於心何忍?陶行知先生告誠為師者「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去」,我們的確應該捧著一顆忠心而來,不帶半點遺憾而去,用赤誠之心去書寫無悔人生。 二、為師者當以人為本,服務至上 教育家晏陽初說「人人都是可造之才」,這是一種新型的發展的人才觀,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有什麼理由不善待每一個孩子呢?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來干什麼?難道只是讓我們為其當保姆,幫著看孩子,不讓其出事嗎?我想絕大多數家長不至於只是如此單純的想法,目的是讓其接受教育,成人成才。即使極個別家長真的就是有把孩子送到學校,找我們老師作高級保姆,我們也應該盡心盡職,增強服務意識,當好保姆,當好勤務員,尊重家長的意願啊。基於此,我覺得,我們每一位教師,的的確確,應樹立人本思想,善待孩子,尊重其個性,尊重其人格,與其平等對話,讓其享受平等的教育。千萬不要有歧視學習弱勢群體的思想,更不能極盡挖苦、諷刺之能事,去打擊學生,去傷害他們的稚嫩的心靈。作為老師,我們應當像李忠義老師說的那樣,做到「語言、行動、心靈」三到位,用你親切的語言去引導、教誨學生,施以正面誘導,用你良好的品行去影響學生,注重隱性教育,用你的慈愛架起學生師生心與心溝通的橋梁,進行情感感化。 社會發展了,新的教育形式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必須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了,必須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學生有錯,如果你選擇謾罵、挖苦、譏諷,我只能說你是教育的不作為,是無能的、愚笨的作法。要知道,情感才是凝合劑、催化劑,列寧不是說過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教師如此,學生也如此,人人都如此,那就想法讓學生對你產生愛戴之情、對你的教育教學行為產生主動參與之情吧!君須記「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在動之以情基礎上,曉之以理,方能收到的良好的教育效果。 而這些,倘若我們沒有人本思想,沒有服務意識,那隻能是海市蜃樓,空中樓閣。 三、為師者當依法治教、以德育人 所謂依法治教,就是要求我們教師要學法、懂法、用法,諸如《義務教育法》、《教師法》、《教師職業街道規范》、《未成年人保護法》、《婦女兒童保護法》等等。學法用法,方能明辨是非,頭腦清醒,才不會懵懵懂懂違法,稀里糊塗吃虧。 近年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三令五申,嚴禁教師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但此類事件卻時有發生,究其根源,都是教師不守法所致。去年我市某校一位教師不是因體罰學生,弄得見諸報端,斷送了自己的前程嗎?而之前江蘇、河南、貴州、甘肅、中山等地相繼發生的教師用刀片刮學生臉、劃手心、揪下耳朵、致學生自殺、罰學生吃大便等等惡性事件更是極端殘忍。這些鐵的教訓,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警醒:為師者,遇事當克制,要冷靜。耐心多一點、火氣小一點,記住孔聖人說的話「仁者人也,親親為大」! 所謂以德育人,我以為強調的就是道德感化問題,屬隱性教育范疇。作為教師,我們必須正確辨別真善美和假惡丑,同時給予學生以影響,讓他們具有初步的辨別能力和正確的價值取向,正義的東西加以褒揚,非正義的東西必須加以抵制。同時,以德育人,要求我們教師還要有榮辱感,當組織、集體需要你的時候,我們的首選當是知難而進,為集體沖鋒陷陣,而在榮譽面前,我們應當是謹慎一些,謙恭一些。我想,只有當我們教師具有優雅的言行,文雅的氣質,儒雅的風范,才能成為學生的典範和楷模。

❼ 影視劇中有哪些經典的老師形象

我覺得電視劇中最經典的老師的形象就是愛情公寓中胡一菲的大學老師,我覺得他是非常適合的

❽ 教師的職業形象中最基本的形象是什麼

公正、正義、才高八斗

❾ 魯迅筆下的老師形象

魯迅作為一代文學泰斗,現代文學奠基人,其筆下的人物眾多,形象千姿百態,各具特色。但對於自己的老師,魯迅只寫過三個人,一個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壽鏡吾,另一個是《藤野先生》里的騰野嚴九郎,再一個是《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作者無論是對自己的啟蒙老師的回憶,還是對異國恩師的懷念,無不飽含敬意和真情,讀來感人至深。
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作者對老師的描寫是這樣的:「第二次行禮時,先生便和藹地在一旁答禮,……他是本城中極為方正、質朴、博學的人。」在這里,先生「和藹」地答禮,可見先生是一個和藹可親的人,作者對先生的「恭敬」是出自於對先生「方正、質朴、博學」人品的敬畏。作者寥寥幾筆便把一個威嚴又和藹可親、令人敬佩的私塾老先生的形象勾畫出來。
但是,「在階級社會中,每一個人都在一定的階級地位中生活,各種思想無不打上階級的烙印(毛澤東)。」我們從這位私塾老先生的身上也可看到封建教育深深的烙印:要學生行跪禮、備著戒尺、罰跪的規則,當魯迅問「怪哉」蟲是怎麼回事時,他「很不高興,面上還有怒色」,他一味要求學生按封建教條讀死書,死讀書,讀他指定的書,對於書外的問題不予回答。不過,老先生還是比較開明的,「他有一條戒尺,但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他不輕易體罰學生,說明他對「不打不成才」的封建教育方式還是持保留態度。對於學生溜到後花園去玩,並不是不允許,而是去的人「太多」、「太久」就不行。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在教育管理方面是嚴而有「度」。怪不得他對學生也「大叫」、「瞪眼」、「怒斥」,但這並沒有給魯迅帶來半點惡感,更沒有在魯迅幼小的心靈中留下恐懼的陰影。先生還有刻板、迂腐的一面,這除了表現在向學生灌輸封建教育思想,要學生死讀書,讀死書外,還體現在作者對他與學生一起朗讀時的迂腐神態的直接描繪:「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後拗過去,拗過去。」短短幾句,寫出了老先生的迂腐,但透過先生這略帶迂腐的神態,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其中些許的幽默。總之,作者對三味書屋的老師的描寫是很有分寸的,無論是整體的描繪,還是局部的言行動作描寫,始終扣住「方正、質朴、博學」幾個字,作者既肯定他的認真負責、和藹可親的人品,同時也以輕松幽默的筆調批評了他的刻板、迂腐。
在《藤野先生》中,作者描寫藤野先生,先從正面入手,寫他的「黑瘦」、「八字須」、「緩慢而有頓挫的聲調」、「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然後通過熟悉掌故的「留級學生」側面介紹,他衣著「模糊」,冬天穿舊外套。這樣,作者用直接與間接相結合的寫法,描畫出一位生活儉朴,治學嚴謹,不講究衣著打扮,全身心投入教學科研的學者形象。
更難能可貴的是,藤野先生對來自異域弱國的魯迅,能拋開民族偏見,給予了格外的關懷和精心培育。他主動為魯迅添改講義,「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一一改正,這樣一直繼續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還為魯迅改正解剖圖,循循善誘地說:「解剖圖不是美術,實物是那麼樣的,我們沒法改換它。現在我給你改好了,以後你要全照著黑板上那樣畫」;解剖實習開始時,「因為聽說中國人很敬重鬼的」,藤野先生很擔心魯迅不肯解剖屍體,直到看見魯迅「沒有這回事」時,才「總算放心了」。這些具體事例,不但表現了藤野先生治學嚴謹、工作認真負責,也體現了藤野先生對魯迅的熱情關懷,更讓我們感受到了這位沒有民族偏見的學者人格的偉大。
藤野先生對魯迅的關懷和幫助,還體現在部分日本「愛國青年」蓄意製造的「匿名信」事件上,當魯迅把這事告知藤野先生時,藤野先生便和幾個與魯迅熟悉的學生一起去詁責學生幹事,終使流言消滅。在這里,作者用受了狹隘民族主義,軍國主義毒害和嫉妒心理嚴重的部分日本青年,來反襯藤野先生扶助弱國弱民的正直無私的偉大人格。正是由於藤野先生的真誠幫助和正直無私的關懷,使得一別二十多年後魯迅「總還時時記起他」,並認為「我師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他的對於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裡和心裡是最偉大的」。這種出自內心的崇敬和感激,充分體現了魯迅對藤野先生的深切懷念。魯迅這種崇敬和感激的懷念之情,隨著時間的流逝愈來愈烈,以至「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正是藤野先生「為中國」、「為學術」的精神,激勵著魯迅勇敢地戰鬥了一生。至此,作者把一個具有高尚人格,令作者至死難忘的學者、恩師形象充分展示在人們的面前。

❿ 老師眼中的形象

作為老師既要備課、講課、又要參加學生管理,時間非常緊張,有的老師布置作業等學生做完作業後把標准答案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判題,如果學生辜負老師的信任,對自己也不負責的話,肯定會讓老師非常失望,希望你反思自己,成為一個有規矩守規章的好學生。

熱點內容
有關化學方程式的計算 發布:2025-09-18 07:59:57 瀏覽:944
師風師德評價表 發布:2025-09-18 07:01:17 瀏覽:886
實施的英語 發布:2025-09-18 03:25:05 瀏覽:151
教研組師德師風自查報告 發布:2025-09-18 01:09:50 瀏覽:611
壞老師吧 發布:2025-09-17 22:02:36 瀏覽:643
化學能力培養 發布:2025-09-17 20:28:02 瀏覽:584
師德師風演講稿格式 發布:2025-09-17 19:57:15 瀏覽:728
國畫培訓教學內容 發布:2025-09-17 18:11:05 瀏覽:464
公教育網 發布:2025-09-17 17:52:26 瀏覽:706
小學二年級教學總結 發布:2025-09-17 16:05:57 瀏覽: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