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師老師 » 萬瑋的班主任兵法

萬瑋的班主任兵法

發布時間: 2020-11-22 15:03:00

『壹』 教師需要具備哪些管理智慧

李鎮西的管理經驗的關鍵詞是「愛心」與「思想」。萬瑋的管理經驗的關鍵詞是「計謀」。「計謀」這個詞聽起來來有點像「搞陰謀詭計」,但萬瑋老師稱之為「與學生鬥智斗勇」。 萬瑋的管理精神大體是以「兵家」為主,輔之以「在愛的前提下」。以「兵家」為主也許是不錯的辦法,一部《孫子兵法》、一部《三國演義》流行幾百年而不斷受人景仰和關注,本身就說明「兵家」是有魅力的。但如果做老師的人、做班主任的人目的就是為了「收拾」學生,讓學生「聽話」、「服從」、「馴服」,就留下了受人指責和非議的把柄。 但萬瑋的書中並沒有顯示出這個老師有多少「愛心」,倒是處處顯示為「如何收服學生」、「如何制服學生」、「如何收拾學生」,「法家」這是萬瑋的《班主任兵法》留下的隱患和缺憾。有人看了《班主任兵法》之後,寫過一篇很有意義的質疑文章:《我們為什麼收服學生?》。這篇文章說:「教師絕不是為收服學生而存在的……」。在《班主任兵法》這本書中,我們也可以找到這樣一些話,「xx彼此以後再見到我時果然畢恭畢敬,謙卑無比。」「他完全恢復了一個普通學生的軟弱模樣。」「他兩手並攏,貼緊褲縫,一副誠惶誠恐謙恭的樣子。」從書中的描述來看,萬瑋是把「學生被收服了」視為自己教育的成功。如果我們從教育目的這個角度來看,所得出的結論可能正好與萬瑋完全不同。學生的軟弱、謙卑,不是我們的教育要達到目的,也不是達成我們的教育目標所必須的條件。相反,張揚個性,鼓勵創新,正是現代教育的題中之義。然而,在《班主任兵法》一書中,我們沒有看到作者對學生的這種謙卑姿態表現出很必要的擔憂和警惕,相反,作者是有意通過種種手段讓學生低下「高貴的頭顱」。「磨掉學生的稜角再進行打造,這不是現代教育的做法,恰恰是專制社會人(奴)才培養的模式。」這篇文章確實道出了《班主任兵法》的某些弱點。萬瑋老師的補充解釋是:所有的班主任兵法都是「在愛的前提下」。 不過,一個年輕的教師,能想那麼多的辦法成為一個讓學生敬畏的班主任,已經不容易了。 如果說萬瑋的管理精神顯示為「兵家為主」,輔之以「在愛的前提下」,那麼,李鎮西的管理精神則直接顯示為「儒家為主」或者叫做「以愛心為主」,並以「思想家」輔助之。 儒家講「愛」,所謂「仁者愛人」。這正是李鎮西的管理閃光的地方,這也恰恰是萬瑋老師的虛空、缺失的地方。但對那些年輕的、新上任的班主任來說,萬瑋老師的「法家」策略似乎更管用,倒是李鎮西老師的「儒家」策略比較困難。李鎮西老師的秘密在於,他不只是有「愛心」,更重要的是他這個人是一個「思想」家,他是一個很難得的有思想的語文教師。像他這樣有思想的語文教師不會太多。盡管近年來推出了上海的黃玉峰、深圳的嚴凌君、北京的韓軍等人一些有思想的語文教師,但這樣的教師仍然寥若星辰。所以,李鎮西老師的班主任策略雖然並《班主任兵法》更有境界,但也因此而更難模仿。所以我建議:如果要學習班主任的經驗,那麼,解決緊急的問題可以學「萬瑋」,解決根本問題應該學「李鎮西」。 當然,除了李鎮西和萬瑋之外,還有另外的經驗,至少有魏書生的經驗。與萬瑋和李鎮西兩人不一樣,魏書生的管理精神大體顯示為以「法家」為主,兼及「道家」。 法家講究的是「制度」,道家講究的是「無為」而「自治」。魏書生的班主任經驗雖然也遭受某些人的非議,但從形式上看,魏書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談》隱含了現代教育管理的基本因素。 這是一個很奇特的現象,從時間上看,魏書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談》最「原始」,屬於「早期探索」,但歷經周折之後,真正有效的經驗,又折回到魏書生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最關鍵的詞語是兩個:一是「民主制度」;二是「自我管理」。這兩者是相互牽連的。合起來,就成為:建立以學生「自我管理」為前提的民主制度。 如果說學生「自主學習」是教學智慧的核心價值和終極追求,那麼,學生的「自我管理」可是視為管理智慧的核心價值和終極追求。真正有意義的管理智慧,是從「規范管理」走向學生的「自我管理」。用魯迅的說法,就是「解放孩子」:「先從覺醒的人開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光明的地方去。」

『貳』 讀《班主任兵法》,做智慧的老師——《班主任兵法》讀後感

[讀《班主任兵法》,做智慧的老師——《班主任兵法》讀後感]
《班主任兵法》讀後感

學期末的最後一次會議中,圖書管理員劉老師推來了一架子書,放置在最上面的一本《班主任兵法》吸引了我的眼球,只聽說過軍事上用到兵法,沒想到班主任工作也有兵法,實在新鮮,讀《班主任兵法》,做智慧的老師——《班主任兵法》讀後感。新鮮之餘又想:這到底是一本怎樣的書呢?於是便利用座位之便,順手把書「牽」了過來。

放假後,我把所有的事情都拋之腦後,好好地徹底地放鬆了兩天,當然《班主任兵法》也被我束之高閣。直到有一天:

「周一,該看看書學習學習學習啦!」(「小孩學樣」這話說得一點不假,放假後,女兒學著我的樣,不是睡覺,就是看電視,沒有一點要讀書的想法。)我對正看著動畫片《豬豬俠》的女兒喊道。

「那你呢?你不老也是看電視嗎?」女兒嘟囔著。

「我也要開始學習啦!」為了做好女兒的榜樣,我裝腔作勢地拿起《班主任兵法》翻動著。沒想到這一翻可不得了,簡直就如同著了魔。太有吸引力了,如同一部鬥智斗勇的小說,我一口氣看了半本,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班主任兵法》一書的作者是萬瑋老師,寫這本書時他的教齡僅七年。在書中,一個個真實的教學實例被萬老師用非常生動詼諧的語言細細陳述,娓娓道來,讓我每讀一個故事時彷彿身臨其境,在每讀完一個故事後都會很有感觸,有時又感到對萬老師的種種招數由衷的佩服。同時更讓我感慨的是:教育真是一門充滿智慧的學問!作為新時代的教師,不僅是一位武藝高超、臨亂不驚的武術家;一位處事干練、善於應變的政治家;一位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事家,還應該是一位細致入微、舉重若輕的心理學家;一位經驗豐富、智勇雙全的智謀家……掩卷沉思,回味無窮,感受頗深。

首先,我們做為老師,要學會關心學生。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關心學生,理解學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班主任只要心裡裝著學生,時常牽掛著學生,通過關心能形成師生之間一種情感的良性互動。第一,要從思想上關心。思想上的關心是最緊要的關心。一個學生就是一個十分豐富、十分復雜的世界,每個學生的心靈深處都有一根琴弦,教師要想撥動這根心弦,就必須設身處地,從學生外在表現探知學生的內心世界。在教育學生時,應努力尋找學生的共同點,從而獲得共同的語言。「每個人都有一顆成為好人的心。」每一個學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著收獲肯定和贊譽。這要求我們充分地尊重和相信學生,堅信學生是可以被教好的,關鍵是教師如何教。這需要教師具有轉化學生的責任感和自信心,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充分尊重學生、愛護學生,能激起學生心靈的漣漪,緩解他們的抵觸情緒,從而達到轉化引導之目的。在平時,教師要做到四多四少:多民主,少強制;多激勵,少批評;多引導,少說教;多用情,少用氣,讀後感《讀《班主任兵法》,做智慧的老師——《班主任兵法》讀後感》。方式有別,效果千差萬別。第二是生活上的關心。學生的身體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現在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挑食現象較普遍;在校時,還不免有頭疼腦熱,在常人看來的一些小事,卻是他們的大事、難事。作為班主任,就要把關心學生的「飽暖小事」掛在心上,常跟他們談談心,聽聽他們的想法,了解他們的需求,爭取讓他們無學習的後顧之憂。每一個學生在學校的日子裡都有快樂的時候,不快樂的時候,有順心的日子,也有不順心的日子,如果我們能及時幫助一把,學生就會心存感激與幸福,主觀上會更努力表現。試想一下,當學生對老師心存愛戴時,你這個班主任難道還會不成功嗎?三是學習上的關心。在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堅持「學做真人」的同時,針對學生學習差異性的實際,進行細致耐心地引導,發現問題及時解決,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除了關心學生外,還有不可忽視的就是「恆」。「恆」是每一位教師所應具備的重要品格之一,是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堅定果斷、實干到底的意志品質,是教師具有頑強毅力的具體表現。可以這樣講,無論哪一位教師丟掉了這個「恆」,那麼,他最初想轟轟烈烈干一番事業的雄心和理想,就要半途而廢;在學年伊始所制定的教育、教學計劃,就會夭折;在自己學生中的威信,就將與日下降,甚至會帶出一個散漫懈怠、畏縮不前、豪無戰鬥力的班集體。這絕不是言過其實。在我們自己身上和周圍的教師當中,不難找到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新學期開始,班主任向全班同學公布了美好的「班級活動計劃」,可是,只搞了一兩次像樣的活動,就無聲無息了;新學期開始,班主任向同學們講「守則」,提「要求」,訂「常規」,可謂雄心勃勃,然而,數周後,個別學生開始「冒頭」,不良風氣開始蔓延┅┅當初的「守則」、「要求」、「常規」也漸漸被老師淡忘了;新學期開始的一切新氣象都在變:地面上的紙屑、果皮增多了;同學們獻給集體的盆花枯萎了;課堂上隨便講話、「不務正業」的人多了;作業也交不齊了┅┅從種種原因看,作為班主任心中必須要有「恆」字,必須堅持不懈、實干到底,那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另外,作者在工作中善於運用心理戰,也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例如作者的「實踐篇」中「一生嘆息」、「圍而不打」、「投石問路」等許多小故事,以及「理論篇」部分中的「攻心為上」、「虛實篇」等等,針對不同學生的具體特點,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來教育學生,這充分體現了作者在掌握學生心理基礎上擅用謀略、機變的教育智慧和膽略。的確,一名教師如果摸透了學生的心理,又何嘗抓不住他的心呢?自然他也會順著你指的光明大道前進下去。

《班主任兵法》波瀾大海,深邃奔流。那其中的真諦需要我們用心去讀,用心品味。讀透,讀精,干起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才能料事如神,足智多謀。才能在復雜的局面中處變不驚,游刃有餘。才能真正發揮自己的教育智慧,服務學生!
〔讀《班主任兵法》,做智慧的老師——《班主任兵法》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叄』 請問誰有萬瑋老師的《班主任兵法2》和《班主任兵法3》的電子版

Hi,推薦文件給你 "班主任兵法2·實戰篇.txt" http://vdisk.weibo.com/s/qjmrgTLUFnmxm

『肆』 教師應該有哪些管理智慧

李鎮西的管理經驗的關鍵詞是「愛心」與「思想」.萬瑋的管理經驗的關鍵詞是「計謀」.「計謀」這個詞聽起來來有點像「搞陰謀詭計」,但萬瑋老師稱之為「與學生鬥智斗勇」.萬瑋的管理精神大體是以「兵家」為主,輔之以「在愛的前提下」.以「兵家」為主也許是不錯的辦法,一部《孫子兵法》、一部《三國演義》流行幾百年而不斷受人景仰和關注,本身就說明「兵家」是有魅力的.但如果做老師的人、做班主任的人目的就是為了「收拾」學生,讓學生「聽話」、「服從」、「馴服」,就留下了受人指責和非議的把柄.但萬瑋的書中並沒有顯示出這個老師有多少「愛心」,倒是處處顯示為「如何收服學生」、「如何制服學生」、「如何收拾學生」,「法家」這是萬瑋的《班主任兵法》留下的隱患和缺憾.有人看了《班主任兵法》之後,寫過一篇很有意義的質疑文章:《我們為什麼收服學生?》.這篇文章說:「教師絕不是為收服學生而存在的……」.在《班主任兵法》這本書中,我們也可以找到這樣一些話,「xx彼此以後再見到我時果然畢恭畢敬,謙卑無比.」「他完全恢復了一個普通學生的軟弱模樣.」「他兩手並攏,貼緊褲縫,一副誠惶誠恐謙恭的樣子.」從書中的描述來看,萬瑋是把「學生被收服了」視為自己教育的成功.如果我們從教育目的這個角度來看,所得出的結論可能正好與萬瑋完全不同.學生的軟弱、謙卑,不是我們的教育要達到目的,也不是達成我們的教育目標所必須的條件.相反,張揚個性,鼓勵創新,正是現代教育的題中之義.然而,在《班主任兵法》一書中,我們沒有看到作者對學生的這種謙卑姿態表現出很必要的擔憂和警惕,相反,作者是有意通過種種手段讓學生低下「高貴的頭顱」.「磨掉學生的稜角再進行打造,這不是現代教育的做法,恰恰是專制社會人(奴)才培養的模式.」這篇文章確實道出了《班主任兵法》的某些弱點.萬瑋老師的補充解釋是:所有的班主任兵法都是「在愛的前提下」.不過,一個年輕的教師,能想那麼多的辦法成為一個讓學生敬畏的班主任,已經不容易了.如果說萬瑋的管理精神顯示為「兵家為主」,輔之以「在愛的前提下」,那麼,李鎮西的管理精神則直接顯示為「儒家為主」或者叫做「以愛心為主」,並以「思想家」輔助之.儒家講「愛」,所謂「仁者愛人」.這正是李鎮西的管理閃光的地方,這也恰恰是萬瑋老師的虛空、缺失的地方.但對那些年輕的、新上任的班主任來說,萬瑋老師的「法家」策略似乎更管用,倒是李鎮西老師的「儒家」策略比較困難.李鎮西老師的秘密在於,他不只是有「愛心」,更重要的是他這個人是一個「思想」家,他是一個很難得的有思想的語文教師.像他這樣有思想的語文教師不會太多.盡管近年來推出了上海的黃玉峰、深圳的嚴凌君、北京的韓軍等人一些有思想的語文教師,但這樣的教師仍然寥若星辰.所以,李鎮西老師的班主任策略雖然並《班主任兵法》更有境界,但也因此而更難模仿.所以我建議:如果要學習班主任的經驗,那麼,解決緊急的問題可以學「萬瑋」,解決根本問題應該學「李鎮西」.當然,除了李鎮西和萬瑋之外,還有另外的經驗,至少有魏書生的經驗.與萬瑋和李鎮西兩人不一樣,魏書生的管理精神大體顯示為以「法家」為主,兼及「道家」.法家講究的是「制度」,道家講究的是「無為」而「自治」.魏書生的班主任經驗雖然也遭受某些人的非議,但從形式上看,魏書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談》隱含了現代教育管理的基本因素.這是一個很奇特的現象,從時間上看,魏書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談》最「原始」,屬於「早期探索」,但歷經周折之後,真正有效的經驗,又折回到魏書生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最關鍵的詞語是兩個:一是「民主制度」;二是「自我管理」.這兩者是相互牽連的.合起來,就成為:建立以學生「自我管理」為前提的民主制度.如果說學生「自主學習」是教學智慧的核心價值和終極追求,那麼,學生的「自我管理」可是視為管理智慧的核心價值和終極追求.真正有意義的管理智慧,是從「規范管理」走向學生的「自我管理」.用魯迅的說法,就是「解放孩子」:「先從覺醒的人開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光明的地方去.」

『伍』 關於班主任工作方面的論著有哪些

萬瑋的《班主任兵法》、李鎮西的《做最好的班主任》、魏書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談》、王曉春的《今天怎樣做教師——點評100個教育案例(中學)》、張萬祥的《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孫蒲遠的《美麗的教育》等都是班主任必讀的好書

『陸』 班主任兵法讀後感1200字

初聽《班主任兵法》此書名,把班主任寫成在戰場上叱詫風雲,運用兵法的大將軍,覺得很有噱頭,就像我們語文老師教小朋友寫作文要取個好名字一樣,很能吊人胃口,激起閱讀興趣。讀了以後,覺得很有味道,在網路上被廣大教師力捧,也是理所應當。當然網上有很多的看法,但是正如易中天所說,有多少人在說好,就有多少人會從另一個角度去批判,這是很正常的。我也想說說我的想法。
《班主任兵法》是一本教育反思集,它記述了作者在擔任班主任期間與學生之間"鬥智斗勇"的教育故事。我讀過之後,覺得許多做法操作性強,具有十分重大的借鑒意義,使我很受啟發。讀著讀著,經常感嘆,這個方法好,當時我怎麼沒想到,那個我也做過,我怎麼不寫下來呢所以我在想:我們有很多老師無論在班主任工作中還是教學中,有很多好方法,何嘗不能寫下來,何嘗不能相互學習呢如果萬緯不把他的經歷經驗反思成文的話,我們也不知道他的那麼多好主意。唉!
班主任工作與讀書一樣,有一個從薄到厚又從厚到薄的過程。班主任工作最初看起來沒什麼事情,但是有人卻深陷其中痛苦不堪,每天有做不完的事情處理不完的麻煩,等到滲透其中真諦,又可以變得很輕松,班級治理得很好,班主任卻顯得游刃有餘。據說特級教師魏書生常年在外講學,而他所任教的班級學生照樣學習很好,班級活動也組織得很好,這便是一個成功的典型事例。
有這么一段話,在"實踐篇"的十五"破鏡圓鏡"中躍入我腦海"原來我發現這兩個人太傲慢了。大凡成績好的學生都會有一點傲氣,她們從心底里認為好成績是自己取得的,而與老師關系不大,因此,即使教師表揚她們,他們也會覺得這是自己贏得的,不會很感激老師。反而是那些平時調皮搗蛋的學生,沒少挨老師批評,和教師的感情卻十分深厚。他們知道自己表現不好,長大之後為自己以前的過錯而深感不安,他們是真的感激老師,因此畢業之後也能時常記得回母校看望老師。那些成績好的學生,甭提他們畢業之後還能回來看你。"
或許會有人說,這太偏激了。其實不然,看到這段話的時候,我想起了自己,一個在學生時代優秀的人,是否也表現出了以上萬老師所描繪的那種本性呢捫心自問,真有那麼一點吧。說中了!撇開自己不說,想想我們的學生,曾經這么愛過他們,保護過他們,他們對我們表達了什麼不奢望有什麼實質性的內容,隻字片語,有么他們回來過么看過你么……
又想起了某位老師一次又一次地對我說過這么一件事:一次家訪中,他去一個他特喜歡的學生家送成績單時,他的父親居然對老師吼道:"你知道,我在家教育這孩子多辛苦么"言下之意是,孩子的好是我的功勞,與旁人無關,更與你老師無關!當然我們不否認這一點,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但一味否認教師對孩子的關心和喜愛的教育作用,抹殺了多少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呢
看看現在班裡的學生,表揚他們優秀的孩子,他們真是覺得這是理所當然!呵呵,是該注意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了。這一點,大家N多年前就心裡都有數,可是在實踐教育過程中,又有多少的"恨鐵不成鋼"啊!但回頭想想,難道"恨鐵就成鋼"了么(呵呵,一本書中,一個差生對老師的回話,經典!)
不知是不是我"眼神"有問題,還是自己"心理特陰暗"。呵呵,這一本在網路中盛傳的教育經典之作,我居然看到的只是這個。或許其他的"招數",我能在平時的教學中"潤物無聲"吧。我只能這樣安慰自己。
看了這本書,確實讓我感到獲益匪淺,從中學習到了很多有用的方法。相信這些方法對我今後的教學和教育工作一定會很有幫助的。我想,在以後工作閑暇之餘,有時間的話我一定還會把這本書再認認真真地多看幾遍,相信隨著我今後工作經驗的不斷增加,我一定可以從中感悟到更多,獲得更大收獲的。

『柒』 班主任兵法2--實戰篇讀後感

[班主任兵法2--實戰篇讀後感]《班主任兵法2-----實戰篇》讀後感 感謝今天家裡停電,下午2點多鍾送女兒去跳舞後便安心泡在書店,班主任兵法2--實戰篇讀後感。曾在縣教育網拜讀過萬瑋老師的《班主任兵法》,只看了前面一部分內容,講的全部是理論,相比之下我更喜歡《班主任兵法2-----實戰篇》,講的是萬瑋老師當直升班班主任的具體做法,看後給我鼓舞很大。曾兩次去書店看這本書,只看到161頁,後來再去找這本書時,卻不見了,以為書店賣掉了呢!今天意外相逢,像闊別的好朋友又相聚在一起,令我驚喜不已,便如飢似渴地從162頁看起,一直看到5點鍾結束。期間忍著不上廁所,忍受瞌睡蟲的襲擊,忍受哈欠連天後的眼淚盈眶,忍受眼睛的疲勞,一口氣把它讀完。 《班主任兵法2-----實戰篇》講的是成績比較優異的學生不用參加中考,直接升入他們學校的高中,教數學的萬老師臨時當這個直升班的班主任,萬老師主要採用與學生一起背誦《新概念英語2》的方法度過這短短集訓的28天。每天要背4篇課文,並要在規定的時間內背出。剛開始學生熱情高漲,可是熱情過後學生便覺得枯燥乏味,萬老師便利用講故事的方法給學生做思想工作,講背書有三種境界,境界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境界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境界三「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我的理解是剛開始學生興趣高,課文內容又簡短,背一篇得一篇,第一境界人人容易進入,背著背著,興趣過去了,短文內容加深、篇幅加長,萬老師都覺得難背,學生就覺得更難背了,慢慢就有學生變得鬆懈、懶散,體會了第二境界,是客服困難堅持到底,還是知難而退?在萬老師勇氣比賽、小組競賽、每天自己填寫背誦表等多鍾活動形式的鼓勵與堅持教育下,學生體會了背書之道如同做人之道。經過為期28天的集訓,大部分學生完成了目標,並為高中生活打下了持之以很、吃苦耐勞的思想基礎。 原來我一點兒也不了解萬老師,暑期培訓桂林石峪老師介紹了他以及他的《班主任兵法》,才知縣教育網推薦的《班主任兵法》是他的佳作。今天看完本書後,我佩服萬老師的「萬能」、佩服萬老師利用講故事的方法給學生做思想教育工作,佩服萬老師的才華,佩服萬老師的口才,佩服萬老師的記憶力好,下面我也忍不住想說說我從本書中了解到的萬老師以及讀後的感受。 萬老師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數學系,不但數學課教得好,深受學生喜歡,而且處理問題常用數學思維邏輯冷靜分析,最後才選擇最佳的辦法來處理,讀後感《班主任兵法2--實戰篇讀後感》。每一位教師都明白「教書容易育人難」的道理,而班主任除教好書外,更多的精力放在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上,如學生欠交作業了、班級衛生不理想、學生紀律鬆懈、出現打架、罵人現象、問題學生等等,班主任都不能掉以輕心,要處理得恰當、令學生心服口服、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確實要講究一些藝術,而萬老師與魏書生老師一樣給我們作了很好的榜樣,那就是不管學生犯了多大的錯誤,不管學生惹老師生多大的氣,老師都要把自己當旁觀者,盡管心不平但也要語氣平和地冷靜處理,萬老師說得好:「批評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只有好好說學生才願意與你交流,才可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如果學生犯了錯,老師訓斥或大罵一頓,老師得發泄一頓解了氣,表面上學生不敢吭聲,被那氣勢洶洶的陣勢所壓倒,但學生的心是不服的,口服心不服,根本就達不到教育的目的,經常聽到老師們說:「學生不聽話我好氣啊,氣得好像脖子長了個大瘤子,然後自己不得不又把那大瘤子擠癟」,能夠自己把那「大瘤子擠癟」的過程其實就是自我控制的過程,聽到這些話我反而誇老師們會正確處理問題。 萬老師不但是一位出色的數學老師,我想他還可以勝任英語老師。與學生一起讀英語、背英語,可見他的英語水平不一般,學生用英語寫日記,他能看懂還能批改,怎不令學生折服?我所了解的初中老師沒有哪個像萬老師這樣多才多藝,有那麼多拿手的功課,我都深深地佩服了。 萬老師除勝任數學、英語外,我想更是一位優秀的語文老師。每天上課之餘,還要批改學生的日記,而且改過之後還要寫評語,那些評語寫得棒極了,充滿了激勵作用,學生看後深受鼓舞,日記變成了他與學生交流的獨特方式。我想也許很多語文老師都比不上呢!我就特別慚愧,以前我當班主任時,每學期結束,都要在學生手冊上寫評語,剛開始寫時還能挖出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一個與一個的評語都不同,可是寫了一、二十個後,就感覺頭腦的詞寫空了,特別是有些家庭原因造成的問題學生,學習不好、紀律不好、勞動又懶,很難發現他身上有什麼優點,不知從何寫起,感覺寫得非常吃力。萬老師的直升班有48人,他每天布置學生背書外,要求學生結合背書的體會以日記的形式寫下來,有時還確定主題,規定不少於250字,每天批閱後還要寫評語,每晚還要寫自己的教育日誌,一天改48本日記,寫48條評語,照此計算,28天時間他共寫了1344條評語,再加上他自己的13萬字教育日誌,真了不起啊!也許這就是名師與普通教師之間的差別吧?與萬老師相比,我感覺自己就像空氣中的一粒塵埃,太微不足道了,多努力吧!因此平時抽空多看些書,放假了則有更多的時間「充電」了。 常說我們小學老師像萬金油,如果像萬老師這樣精通那麼多功課,洞察能力強,教育方法多而靈活又富有責任心,那領導和家長、同事和學生都非常高興有這樣的好老師!萬老師有太多的地方值得我學習了,因水平有限不能一一列舉,希望各位同仁與我一起努力!
〔班主任兵法2--實戰篇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捌』 萬瑋的人物生平

1996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數學。在校期間曾獲上海市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第一名,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邀請賽一等獎。1996年起進入上海市浦東新區平和雙語學校工作,歷任數學教師、班主任、年級組長、中學部副主任、教導處主任職務。曾獲2000年浦東新區「青年崗位能手」稱號,2003年開始在《班主任》、《教師博覽》、《中國教師報》、《成長》、《福建教育》、《新教育》等報刊雜志上發表文章。《班主任兵法》等系列文字被眾多教育論壇廣為轉載。《班主任兵法》實踐篇與理論篇分別於2003年與2004年被江西《教師博覽》與北京《新教育》連載。

『玖』 中途接班的新老師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

怎樣做班主任?
班主任的班級管理是學校最基本的要素,正如家庭是社會的最基本的要素。對社會來說,如果一個一個的家庭美滿了,這個社會就比較美滿;對學校來說,如果一個一個的班級有生機了,這個學校就比較有生機。
到目前為止,班主任管理領域至少推出了三個「民間英雄」:一個是魏書生,他的代表作是《班主任工作漫談》;一個是李鎮西,他的代表作是《愛心與教育》;一個是萬瑋,他的代表作是《班主任兵法》。
魏書生的管理經驗的關鍵詞是「自我管理」與「制度管理」,魏書生本人稱之為「民主」和「科學」。李鎮西的關鍵詞是「愛心」。萬瑋的關鍵詞是「計謀」,這個詞聽起來來有點像「搞陰謀詭計」,但萬瑋本人稱之為「與學生鬥智斗勇」。
他們三個人的差異和特色在於他們三個人所秉持的管理精神不太一樣。
萬瑋的管理精神大體是以「兵家」為主,輔之以「在愛的前提下」。盡管萬瑋老師的做法引起一些非議,但一個年輕的教師,能想那麼多的辦法成為一個讓學生敬畏的班主任,也不容易。
如果說萬瑋的管理精神顯示為「兵家為主」,輔之以「在愛的前提下」,那麼,李鎮西的管理精神則直接顯示為「儒家為主」或者叫做「以愛心為主」,並以「思想」者的魅力輔助之。
儒家講「愛」,所謂「仁者愛人」。這正是李鎮西的管理閃光的地方。但對那些年輕的、新上任的班主任來說,萬瑋老師的「法家」策略似乎更管用,倒是李鎮西老師的「儒家」策略比較困難。李鎮西老師的秘密在於,他不只是有「愛心」,更重要的是他這個人是一個「思想」者,他是一個難得的有思想的語文教師。像他這樣有思想的語文教師不會太多。盡管近年來推出了上海的黃玉峰、深圳的嚴凌君、山東的韓軍等人一些有思想的語文教師,但這樣的教師仍然寥若星辰。所以,李鎮西老師的班主任策略雖然比《班主任兵法》更有境界,但也因此而更難模仿。所以我建議:如果要學習班主任的經驗,那麼,解決緊急的問題可以學「萬瑋」,解決根本問題應該學「李鎮西」。
當然,除了李鎮西和萬瑋之外,還有另外的經驗,至少有魏書生的經驗。與萬瑋和李鎮西兩人不一樣,魏書生的管理精神大體顯示為以「法家」為主,兼及「道家」。
法家講究的是「制度」,道家講究的是「自治」。魏書生的班主任經驗雖然也遭受某些人的非議,但最具有現代意義的班主任經驗,可能既非萬瑋的《班主任兵法》,也非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而是魏書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談》。
這是一個很奇特的現象,從時間上看,魏書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談》最「原始」,屬於「早期探索」,但歷經周折之後,真正有效的經驗,又折回到魏書生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最關鍵的詞語是兩個:一是「制度管理」;二是「自我管理」。
第一節 教師的主動精神
「受學生歡迎」的教師除了具有基本的專業素養之外,尚有基本的專業人格,比如主動精神、樂觀心態、快樂情緒。教師的主動精神、樂觀心態和快樂情緒與教師的課程智慧、教學智慧和管理智慧一起構成「學生最喜歡的教師」的基本要素。
第一節 教師的主動精神
主動,還是被動,它使人和人之間拉開距離。我們要討論的問題是:主動精神何以讓某些教師順利地展開他的職業生涯而成為受學生歡迎的成功教師?而那些一直讓自己陷入被動的教師如何逐漸成為不受學生歡迎的學校中的「失敗者」?
一、解釋:創造性執行、生涯設計與自強不息
總有一些年輕的教師,他們在同一年一起進入一個新的學校。他們來到這個地方,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在最初的幾個月里,看不出他們之間有什麼差別,他們都是學校的「新老師」。可是,一年兩年之後,這些同時進來的「新教師」逐漸顯示出他們的差別拉:某個教師會越來越受學生歡迎,而且成為學校教師心目中的「好同事」;某個教師似乎忽然發現,他已經成為學生最討厭的教師,而且學校的同事和校長因為他的存在而感到不舒服。
一個年輕教師以何種姿態進入一個新的學校,他以何種方式展開他的職業生涯,這實在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總有一些年輕的教師,他們在還沒有明白「教師這個職業究竟意味著什麼」的時候就不以為然地走上了講台,等到他們嘗試了失敗的痛苦經歷之後,才發出「悔不當初」的感嘆。更可怕的是,總有一些教師,他們來到一個學校,覺得自己與周圍的同事一起做事,一起生活,沒什麼差別。可是,等到他發現有了差別時,竟不知道「差別」究竟出在什麼地方。
教師的主動精神究竟意味著什麼?
從我們在學校教育中所遇到的那些成功教師和我們在文本、電影中所看到的那些成功教師來看,教師的主動精神至少意味著:第一,善於創造性地執行,不讓自己陷入被動和瑣碎;第二,善於人生規劃或生涯設計,為自己爭取發展的機會;第三,像螞蟻一樣自強不息,遇到任何障礙都不斷尋找新的出路
第一節 教師的主動精神
三、討論:人與人的差距究竟在哪裡
人與人是不同的,人與人之間總是有那麼多的差別。
有些差別是可愛的,比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個性、不同的興趣、不同的嗜好。有些差別是有意義的,比如生物的「多樣性」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前提。如果沒有這種「多樣性」,可能會導致「人種」的退化。
但是,承認「差別」的可愛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差別」都是有意義的。總有一些「差別」,它的別名叫「差勁」。有些人「太優秀」,有些人「太差勁」。那種「太差勁」是人格的不健全,它顯示為精神上的「殘疾」。那種「差勁」絕非簡單的「差異」,而是人種學上的進化與退化的「差距」。
人與人的「差距」究竟在哪裡?
人與人的差距會在很多地方顯示出來,但根本的差距,在於人的「主動性」的強弱程度。凡人都有主動性,人不可能完全沒有「主動性」。凡是生物,都有主動生長的原始力量;但是,有些人的主動性比較「強勁」,有些人的主動性比較「差勁」。強健的「主動性」使某些人總是能夠努力克服障礙與困難;差勁的「主動性」使另一些人長久地受挫與受難,這些人「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
當我們理解了人的「主動性」所蘊涵的力量,我們就會明白:教師的「成長」意味著什麼?「同學的差別」究竟在哪裡?為什麼有人會呼喚「賜予我控制感」?
「主動性」太重要了,它是《周易》的核心精神。後來梁啟超把這個核心精神引入清華大學的校訓。清華大學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所謂「自強不息」,實際上就是「主動精神」。我寫過一篇文章:《獅子的性格》。這篇文章實際上就談論這個主題。中央電視台有一個節目:《狂野周末》。在那裡面你可以看到獅子、老虎捕獲獵物的場景。獅子、老虎追趕獵物的姿態是很美麗的,但是,還有一種美麗,就是兔子、梅花鹿為了不被獅子、老虎吃掉,它們不斷的奔跑。《狂野周末》裡面曾經有一個鏡頭:獅子選好了獵物追上去,它的獵物是梅花鹿。按說,梅花鹿奔跑的速度不如獅子快,但是,這只梅花鹿逃脫了,獅子無奈的站在那裡。
德國人尼采說過一句話。尼采說:「一口好牙,和一個強健的胃,這就是我對你全部的期待。」這樣看來,什麼樣的人是真正的有主動精神、有力量感、有超越感的人呢?第一,要有一口好「牙」,最好把玻璃都能夠咬碎。第二,要有一個健康的「胃」,把玻璃咬碎之後吞下去,把它消化掉。就是說,你遇到了困難,要用你的「自強不息」把它咬碎,要用你的「厚德載物」把它消化掉。
第二節 教師的樂觀心態
教師的樂觀精神主要包括寬容精神、賞識意識和有激情地生活。寬容精神是一種「人不知而不慍」的修養,這樣的人不會喋喋不休地抱怨;賞識意識是對他人表達真誠的認可和尊重。激情並非簡單的生理現象,它主要顯示為一個人的精神狀況。
一、解釋:寬容而賞識他人
教師是一種資格。可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有這個資格。
有些人有這個資格,比如,他自己快樂,也允許他的學生快樂。有些人沒有這個資格,比如,他自己一直過得很苦悶,他也希望他的學生和他一樣過得很苦悶。如果哪個學生過得特別開心,他就立刻警覺起來,認定那個學生很可能是個「問題兒童」。你看,這樣的人就不適合當老師。有一種人,你只要看看他的那張臉,就知道什麼叫做「悲劇」,你說,這樣的人要是不幸做了教師,是不是很危險?如果你不幸正好有這么一副比較危險的長相,只要你不介意,我就建議你趕緊改行。
我的意思是說,選擇了做教師這個職業,就是選擇了一種無可救葯的樂觀主義生活方式。
樂觀的第一個指標是「寬容」。有寬容精神的人是某種「人不知而不慍」的修養,不會對他人有太多的挑剔,也不會因他人不關注自己而喋喋不休地抱怨。樂觀其實很簡單:停止抱怨。這世上大概有種怪人:有人活了一生,從來不抱怨,這樣的人叫「弱智」。還有一種人,他活了一輩子,沒別的愛好,就喜歡抱怨,喋喋不休地抱怨。這樣的人叫什麼?叫「怨婦」。但這種人也可能叫「怨男」。「怨男」有時比「怨婦」怨得更厲害。
樂觀的第二個指標是「賞識」。不僅寬容,而且賞識,這是一個進步。渴望賞識是人性中最可愛的弱點。
樂觀的第三個指標是內心「寧靜」而有「激情」而快樂地生活。人總是喜歡和那些能夠給人帶來快樂的人在一起。
快樂是一種能力。能夠把笑聲帶給別人的人,他就有一種能力,叫感染。喜歡把痛苦帶給別人的人,他也有一種能力,叫傳染。
第二節 教師的樂觀心態
三、討論:如何成為樂觀的教師?
在這三份案例中,第一個案例討論的主題是「寬容」;第二份案例和第三份案例討論的主題是教師賞識或訓斥對學生終身的影響。
寬容對所有人來說都是重要的,有時甚至需要自己的敵人。但對教師來說,寬容顯得尤其重要。因為,教師面對的是一群正在生長的孩子。孩子需要在嘗試錯誤中學習,犯錯是學生成長的權利。如果教師不能容忍學生的錯誤,幾乎就剝奪了學生成長的權利。
不僅寬容,而且賞識,這才是真實的樂觀。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困難,困難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學生就會畏懼和退縮,畏懼和退縮的結果直接導致學生自卑。這樣看來,學生的自卑,除了家庭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影響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的知識學習出現了大量的無法克服障礙,這是一種「文化自卑」。
王蒙寫過一表篇文章:《我的21條人際准則》,作為補充閱讀材料:
1.不相信那些動輒匯報誰誰誰在罵你的人。
2.不相信那些一見了你就誇獎歌頌個沒完沒了的人。
3.不討厭那些曾經公開地與你爭論、批評你的人。
4.絕對不布置安排一些人去搜集旁人背後說了你一些什麼。
5.絕對不在公開場合,尤其不能在自己的權力影響范圍內,即利用自己的權力或者影響召集一些人大談旁人說了你什麼。
6.不回答任何對於你個人的人身攻擊,只討論對於你和你的對手以及更多的人們,對於社會和國家,對於某種學理的建設和藝術的創造確有意義的問題。
7.一般不做自我辯護,但可以澄清一些觀點、一些選擇、一些是非。
8.一時弄不清或背了黑鍋沒關系。你還是你,他還是他。一個黑鍋也背不起的人只能是弱者。
9.不隨便拒絕人,也不隨便答應人。不許願,不弔人家胃口,不在無謂的事情上炫耀實力。
10.不急於表現自己,也不急於糾正旁人,再聽一聽,再看一看,再琢磨琢磨。
11.不在背後議論張長李短。
12.人際關系是雙向的。學人者人恆學之,助人者人恆助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同時,說人者人恆說之,整人者人恆整之,害人者人恆害之,耍人者人恆耍之,虛偽應付人者人恆虛偽應付之。
13.絕對不接受煽動,不接受挑撥、絕對不因A的煽動而與B為敵,也不因B的煽動而向著A沖去。
14.在人際關系中永遠不考慮從中撈取什麼。
15.永遠不要以為任何你接觸的人比你傻比你笨比你容易上套。
16.對某人某事感到意外時,先從好處想想,可能他做這件事是為了幫助你,至少客觀上對你無損,而千萬不要立即以敵意設想旁人。
17.永遠不與任何人包括對你最不友好的人糾纏。你搞你的人際糾紛,我忙我的業務工作。你搞糾紛的結果未必能怎樣怎樣,我搞業務工作的結果很可能有一些成績。我的一切成績都是對你的最好回答,更是對友人的最大安慰。
18.尋找結合點、契合點,而不是只盯著矛盾分歧。永遠安然坦然,心平氣和,視分歧為平常,視不同意見的人為現實的諍友或候補諍友,而不是小氣鬼般地見到意見不一的人就如坐針氈,臉紅一陣白一陣。
19.永遠不從個人利害的角度談論與思考問題,永遠不「我、我、我」與人爭論,寧可把一切爭執學理化而不是搞狗屎化個人化。
20.把人際關系的處理當做一個特殊的課程,從中分析和進一步掌握我們的國情,我們的歷史,我們的社會結構,我們的哲學傳統與時尚思潮,我們的邏輯學、科學、文明教養、心理健康等等,這也就是上一條所說的學理化的意思。
21.可以用足氣力去學習、去工作、去寫作、去裝修房屋,乃至去旅遊去賽球去玩兒,但是用在人際關繫上,用在回應摩擦上,用在對付攻擊上,最多隻發三分力,最多發力30秒鍾,然後立即回到專心致志地求學與做事狀態,再多花一點時間和氣力,都是絕對地浪費精力、浪費時間、浪費生命。
第三節 怎樣成為快樂的教師
快樂和幸福是人的終極追求。良好的教育就是讓學校里的教師和學生因此而更加快樂和幸福地生活。教師的快樂與幸福感是重要的,如果教師不快樂,他的學生往往就不會有好日子過。如果教師萬一不能擁有完整的快樂與幸福,但他至少要想辦法讓自己過得有希望。如果教師的生活沒有了希望和夢想,教育就會發生危機。
一、解釋:情趣、愛與作品
有幸福感的人,是那些擁有創造性的生活的人,是那些「生活在自己的作品中」的人;所謂痛苦的人,就是那些生活在種種束縛中的人,是那些一直在為他人做嫁衣裳而沒有自己作品的人。
對於教師來說,他的作品可能是他曾經改變了某個學生,可能是他上了一節好課,可能是他發表了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也可能是他參與建設了一個新班級或一所新學校。所有的作品都意味著某種「改變」。很多人之所以沒有自己的作品,是因為他沒有改變自己的生活,他的日常生活陷入機械的重復。為什麼你無法發表一篇文章?因為你沒有改變你的生活。既沒有新的「閱讀」,沒有新的「觀察」,也沒有新的「做法」,你當然無話可說。
創造的生活其實是一種「可能生活」或「理想生活」。這種的人生活在自己的夢想中。
夢想是重要的。夢想是自己將來要走的道路,在自己將來要抵達的地方。人過得好與不好,全靠人有沒有自己的夢或理想。
有些人則自以為成熟,竟至於放棄了自己的夢想。
沒有夢想的生活是可怕的,還有一些人有那麼一點點夢想,可是都是一些噩夢,更可怕。
這原本是簡單的道理,卻容易被那些自以為成熟的成年人忘記。以至於「有理想」、「拒絕成熟」一度成為各種演講的口號和教育的目標。
史懷澤因《敬畏生命》而享有盛名。史懷澤建議人在走路時也要愛惜路上的生命:「被你踩著的螞蟻在那裡掙扎,甲蟲在艱難地爬行,而蠕蟲則蜷縮起來。」這令很多讀者感動。可是,史懷澤的魅力並不在於他是一個多愁善感的男人,不在於他建議人要保護所有動物的生命。他的真正魅力在於,他熱烈地建議每個人必須讓自己的生命過得充滿激情、有理想、有活力。在史懷澤那裡,「敬畏生命」意味著「拒絕成熟」。史懷澤說:成熟的說法,「對我來說始終有些令人害怕」。人的最重要的使命是在整個生命中堅持自己的理想。「偉大的奧秘在於,作為充滿活力的人度過一生。」真正有力量的人,「什麼也奪走不了他的理想」。我們成年人傳授給青年一代的生活知識,不應該是「現實將排除掉你們的理想」,而應該是「堅持你們的理想,生活不能夠奪去你們的理想」[1]
生命力及其蘊涵的人格魅力是人的精神長相。人的長相在進入學校之前由母親負責;人的長相在進入學校之後,由自己負責。教師的使命,是激勵學生對自己的長相負責任。學生的使命,是對自己的精神長相負起不可推卸的責任。
教育的目的,是去掉人身上可能沾染的各種污穢、猥瑣之氣,培育人身上已經蘊藏其中的精神種籽,讓人可以呼吸高山空氣,讓人可以揚眉吐氣。
成為一個有活力的人,這就是教育對教師和學生的全部期待。
於是,真正「受過教育的人」,「有教養的民族」,顯示為人的「活力」:神采奕奕、生機盎然;熱情、沖動、才情、抒情、機靈、智慧、敏感、勇氣、冒險、探索、拓展、開闊;爭執、掙扎、執著、反抗、超越、拯救、解放;堅韌、旺盛、消化;豐盈、充實、歡樂、喜悅;全力以赴、聚精會神;……
具體而言,人的幸福感來自三個要素:一是有情趣;二是愛人與被被人愛;三是生活在在自己
第三節 怎樣成為快樂的教師
三、討論:如何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有希望?
羅素在他的自傳中如此概括他的三種單純而極度強烈的「激情」,實在不像是隨意說說,倒更像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對「人性」所做的一次完整的邏輯分類。這三種「激情」相當於人類的三種「興趣」。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興趣」,但所謂不同的興趣,也仍然只是這三種興趣的不同組合和不同程度。
1.情趣。就快樂的元素而言,有情趣比有智慧更重要。有人曾經在街道上采訪路人,問他們喜歡《西遊記》中的哪個角色:孫悟空、豬八戒、唐僧還是沙和尚?比較一致的回答是:
少年兒童往往喜歡孫悟空。少年兒童喜歡孫悟空的原因很簡單:孫悟空是他們心中的英雄偶像。孩子們都喜歡搞破壞,但他們的父母、老師和周圍的成人禁止他們搞破壞。孫悟空卻可以大鬧天宮,簡直就是孩子們的代言人。
婦女往往喜歡豬八戒。婦女們喜歡豬八戒的原因也很簡單:豬八戒是她們心中的情人。豬八戒與孫悟空不同。孫悟空只有智慧,幾乎沒什麼情趣,整天打打殺殺的,只要見到美女就認為那一定是妖怪。豬八戒恰恰相反,他不喜歡打架,他就喜歡美女。只要見到美女就喜歡,哪怕是妖怪,他也喜歡。豬八戒生平有兩大愛好:一是「好吃」,那麼大一個肚子,就是為「好吃」做准備的;但這個基本上也沒有吃到什麼,一直處於等待和期望狀態;二是「好色」,他的眼睛不漂亮,可是一旦進入色迷迷的狀態,也還是滿客觀的;「好色」堪稱豬八戒的一大優點,因為他一直處於犯罪未遂狀態,基本沒有傷害過良家婦女。這樣看來,豬八戒受廣大婦女喜歡,是情理之中的事。
2.愛與被被人愛。愛與被被人愛,這是人的本能慾望。你若能夠對某些特殊的對象充滿愛心,並能夠成功地獲得對方的愛與尊重,你就開心。你如果既對他人缺乏欣賞的熱情和興趣,又不能獲得他人的愛慕或依戀,你就很可能郁悶、壓抑而痛苦不堪。
愛與被他人愛,這是所有動物體驗「快樂」的基本前提。一個人若在情愛上受挫或者嚴重缺失,這人必終身不幸。其他本能活動雖然可以轉移和緩解情愛缺失的痛苦,但愛情的缺失終究會使人在某個時候忽然跌入空虛或痛苦的深淵。
3.作品感。作品感實際上源自人的興趣和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所有天性中最珍貴的品格。好奇心的消極意義可能顯示為探頭探腦、疑神疑鬼,總喜歡打聽、打探、閑聊、扯淡、饒舌、閑言碎語、道聽途說,「夜幕低垂之後,一些鄉村鄙夫喜歡透過窗簾向鄰舍窺視」[1],等等。這類好奇心雖然消極,但也並不見得完全沒有意義。
好奇心的積極意義則顯示為想像、幻想、活力、游戲、競賽、建構故事、欣賞作品、追求智慧、解決問題、工藝製作、釀造美酒、文藝創作等等美好的智慧活動。這種好奇心使人對在場的或不在場的人或物發生興趣。
你可以問自己:「我對什麼最感興趣?」或「我最喜歡做什麼?」
你可以不喜歡某些事情,但你不能不喜歡任何事情。你總得喜歡某件事情,你不得不喜歡某件事。
所謂開心,其實可以簡單地歸結為一句話:「我喜歡……」
你若擁有自己喜歡的人,你跟他結婚;你若擁有自己喜歡的書和作者,你使它成為你的專業;你若擁有自己喜歡的職業,使他成為你的工作,你就是一個開心的人。
找到自己喜歡的人,找到自己喜歡的專業,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找到自己喜歡的業餘生活,這是你的責任和宿命。
現在還有多少人生活在自己的喜歡中?別的職業我不了解,我比較熟悉學校生活。在學校生活中,有多少本科生、研究生在選擇自己的專業時敢說「我喜歡」?有多少幼兒園、中小學、大學老師在講課時敢說「我喜歡」?
人從出生就開始追求自己的「喜歡」。可是因為生活的緊迫,人長大之後不得不丟棄自己的喜歡,只剩下努力、堅持、毅力。
大人有時會訓斥自己的小孩:「盡做些沒用的事情,搞什麼搞?胡鬧!」可是小孩會說:「我喜歡!」
這就是成人和小孩之間的差別。成人往往追求「有用」,小孩幾乎只追求「喜歡」。人在長大的過程中逐漸遺忘、丟失了自己的「喜歡」,所有的生活的悲劇幾乎皆與此相關。而這種悲劇有時是「教育」的結果:
經濟學家蘭斯博格(S.Landsburg)曾經以經濟學教授的身份,給逐漸長大的女兒寫過十多條生活忠告,比如怎樣侃價等等,而其中一條格外重要:「千萬不要在你沒興趣的領域追求成功,因為你得跟那些真有興趣的人競爭。沒有興趣,你怎麼斗得過人家?」而我們則相反。
中國人的教育原則是:「千萬要在自己沒有興趣的領域頂住,因為你很可能是在跟同樣沒興趣的人競爭,所以堅持就是勝利。」

熱點內容
大學城英語 發布:2025-09-18 21:32:25 瀏覽:589
七年級上冊數學期末試題 發布:2025-09-18 19:59:33 瀏覽:531
干電池化學 發布:2025-09-18 16:30:48 瀏覽:733
何猷君怎麼讀 發布:2025-09-18 16:07:13 瀏覽:158
2017個人師德總結 發布:2025-09-18 16:04:58 瀏覽:8
教師資格證統考一年幾次 發布:2025-09-18 14:01:59 瀏覽:922
有關化學方程式的計算 發布:2025-09-18 07:59:57 瀏覽:944
師風師德評價表 發布:2025-09-18 07:01:17 瀏覽:886
實施的英語 發布:2025-09-18 03:25:05 瀏覽:151
教研組師德師風自查報告 發布:2025-09-18 01:09:50 瀏覽: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