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好老師
數學是全世界都可以交流的語言,做一名好的數學教師必須達到三個標准:第一,要專業的讀懂教材;第二,要用心的讀懂學生;第三,要智慧的讀懂課堂。這是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吳正憲老師在教學新視野第四屆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觀摩活動中提出的做一名好老師的三個標准,在今天參加研修後,我做為在一線工作近20年的我不禁再次反思;這三個標准我都做到了嗎?我是一名好老師嗎? 首先,做一名好老師要專業的讀懂教材。 在平常的工作中,因為每天的繁忙工作,對教材總是匆匆一瞟,在教學內容一知半解的狀態下,倉忙上陣。課堂上孩子們充滿想像力的問題總讓我措手不及。課後不禁自責,這樣的課堂知識點未講透,難點未突破,重點沒找到,真是誤人子弟。一節課該完成的任務沒有完成 ,只好佔用其它課時間彌補,結果是事倍功半。人生沒有演員,課堂不是演練場。做為一名教師要上好一節課,不僅要熟悉教學內容,還要用心地鑽研教材,並結合全冊教材中的相關內容備課才能真正地做到讀懂教材。也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地上好一堂課,面對課堂上出現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也不再束手無策,課堂不再是演練場。 其次,做一名好老師還要用心的讀懂學生。 教師教學前不只要研究教材,在教學前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同樣重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研究學情。這一點其實每位老師都知道,在寫總結或論文時就經常會寫到課堂上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者。但在實踐中老師們還是希望孩子們的想法能走進自己的教案中,順順當當地上完一堂課,避免遇到學生提出稀奇古怪的問題引起尷尬。其實如果課前對學生有深入的了解,備課時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定能有效地實施課堂教學。過去,我們只有通過批改作業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但是並不了解學生心裡是怎麼想的,只知道針對錯誤多的題型沒完沒了的講解,結果是學會的孩子沒有了興趣,沒學會的孩子依然一頭霧水。學生喜歡某位老師就會喜歡上這位老師的課。學生喜歡的老師才能稱得上是一位好老師,因此做一名好老師必須用心的讀懂學生。 第三,做一名好老師還要能智慧地讀懂課堂。 這一點我認為是對老師個人素質高品質的升華。人類的智慧總是產生於不斷地學習與總結中,老師的智慧同樣離不開學習與總結,教學藝術的產生同樣離不開學習與總結。孩子們的天真無琊,富有創意的奇思妙想使課堂充滿活力,也使老師充滿挑戰。本次研修課中,學習了多位老師的教學經驗,集創造、藝術、實用與一體,讓平淡的課堂沖滿情趣,甚至於孩子們不捨得下課,這便是老師的教學魅力所在。這也是作為一名老師終生的奮斗目標。因此我認為要想智慧的讀懂課堂,就必須專業的讀懂教材,用心的讀懂學生,堅持學習,自我反思,不斷改進,不斷調整,總結提高。 做一名好老師的三個標准,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我的不足,今後我一定要以這三個標准來衡量自己,以名師為榜樣,以教學為實踐,努力做一名有思想,高標準的好數學老師。
⑵ 怎樣當一個好老師
1
一、心中有愛。
好教師,心中要有愛,這種愛不僅是對工作的熱愛,更是對學生的關愛。 用真愛去關心學生。對「好學生」關愛備至,而對「差學生」更應加倍的關愛與呵護。用愛去發現他們學習上每一點滴的進步,去尋找他們生活、品德上每一個閃光點,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勵,讓他們感到溫暖,增強自信,縮小師生間心靈上的距離,使他們把教師當成知心朋友。融洽的師生關系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產生對教師的信任感,尊敬感。所以一個好老師首先要具備的就是仁愛之心。要能從學生成長的出發,關注學生學習品質的形成,要成為學生學習的朋友,學習的知己,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同行者,領路者和鼓勵者。
2
二、提升素質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先有一桶水。我認為要做一名好老師,甚至必須有一河的活水。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學習,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淵博的文化知識。教師的專業知識是教書育人的資本,是將學生培養成才的必備條件,是教師必備的業務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此外,教師更應具有淵博的知識。淵博的知識能有益於增強教學效果,滿足學生的求知慾,也是適應現代社會科技不斷發展的需要。作為教師,平時應盡可能多的了解各方面的知識,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用自己的知識感染學生,使教學過程逐漸成為師生交流,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
3
三、勇於創新
做一個好教師應該具有獨特的教學藝術,教學藝術直接關繫到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效率,新的課程標准要求我們教師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一名好教師一定會給孩子營造一個有詩意的課堂,使教學成為師生生命發展的載體,煥發師生生命的活力,塑造學生完整健全的人格。在這樣的課堂里,師生民主平等;知識是師生互動生成的;學生成績的評價是全方位的、立體的、運動的。
要成為一名好教師還應不斷地改革創新,只有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新理念,才能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創新,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4
四、健康心態
好老師應該有著開闊的胸懷,還要在平淡無奇的教學生涯中學會找尋自己的幸福感。過去人們常把老師比做「紅燭」,照亮了別人,燃盡了自己,未免有點悲愴,但這也恰是老師的勞動成果和幸福所在,因為他用自己的綿薄之力「照亮」了別人,為社會作出了自己微不足道的貢獻,他受到了社會和別人的肯定和尊敬,這樣的精神財富是永恆的,是物質財富難以比擬的。
做一名好教師應該成為我們每位教師終生為之追求的奮斗目標,只有腳踏實地,從小事做起,從眼前做起,堅持不懈,不斷反思,不斷改進,才能真正實現做一名好教師的崇高目標。
⑶ 如何做一名好教師
教師專業化是當今教師教育領域的主要發展趨勢,早在196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關於教師地位的建議》中,就將教師職業確定為一種專業。「教師職業應當成為一種專業」這一觀點已經得到了學界的普遍認可,教師作為一名專業人員,需須有體現其專業特質的獨特方面。我國現有的教師專業標准規定,一名專業的教師需須具備專業理念和專業師德、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
專業理念是教師成長的。俗語有雲:「態度決定一切」,一個人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態度是否端正,同樣,能否地將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態度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本著「學生第一」的原則,將學生放在第一位,擺正心態,教師要換位思考,從學生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是相互的,你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學生當然能夠體會到,這樣他們的配合度就比較高,從而為授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其次,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 做事易,做人難,不管從事哪個行業都要有自己的職業道德,我們不可以「愛一行,干一行」但是可以「干一行愛一行」,我們也無需將道德高標奉為至上的准則,只要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好。
專業知識是教師成長的條件。學科專業知識是作為一個教師首先要具備的知識,在專業知識方面,我們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作為教師要有一個相對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除此之外,教師還需須掌握教育學、心理學等知識,這些知識可以讓我們了解教學的規律以及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徵,從而能夠地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師同學科講師都有比較好的理論積淀,但是教師可以將自己所學得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學科講師則不具備這個能力。當今社會是一個知識爆炸的社會,處於「後喻時代」的我們,需須掌握廣博的人文知識和科學知識,在當代教師不僅要是專才也要是通才,因而教師更需要努力學習,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修養。
專業能力是教師成長的關鍵。教學語言能力和調控課堂的能力是最為重要的兩個部分。語言是傳遞信息的工具,是教師和學生溝通的基礎,它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幽默、詼諧的語言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抑揚頓挫的語言不至於讓學生聽得昏昏欲睡。對學生的教育單靠學校是無法完成的,除了日常的教學工作之外,教師還需須與校長、家長、社區進行溝通和交流,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語言也發揮著無窮的魅力。調控課堂能力也是教學能夠順利進行地關鍵,在教學過程當中能夠洞察學生的心理,運用教育教學機智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才能營造良好、輕松地課堂氛圍。
總之,要成為一名具有專業理念和師德、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教師,仍然任重而道遠。它需要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向理論和實踐學習,從而提升自身能力,這樣才能夠獲得長足地發展。
⑷ 如何做好一名教師
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包含著對教師諸如業務水平、個人素質、外在形象、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的要求。作為教師我們應力求在每一方面都做得很完美,可是如果將理想定得過高就會變成幻想。所以,還是讓我們努力地做一個「五官端正」的老師吧。當然,此「五官」非彼「五官」也!本人所指的「五官」即「嘴、眼、耳、手、腳」,「五官端正」即「嘴不罵,眼不斜,耳不堵,手不打,腳不踢。」
生物學家童第周是這樣介紹他的職業的:「我們的職業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我想對於教師我們更需要的是嘴。向學生傳道授業,與學生傾心交談都離不開嘴!可是現在我們有些老師的嘴卻不是用來向學生傳道、與學生交流,而是批評與訓斥學生,那種居高臨下、盛氣凌人的架式會造成學生心理的扭曲與恐懼。學生犯錯,老師生氣,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罵罵咧咧的作法真的是有失身份。職業造成了我們的嘴只能教育學生而不是罵學生。說出去的話是潑出去的水,一句難聽的辱罵對老師來說是一個句點,罵過就忘了。可對於學生來講卻可能是永恆,甚至會影響他們一輩子!那就讓我們在和學生的交談中多一點人情味,少一點火葯味,做一個「嘴不罵」的老師吧!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盡管這句話很古董,但卻是那麼的真實。我們能夠從一個人的眼神中感受到靈魂深處的東西,或是愛或是惡。班級中免不了會有幾個不討人喜歡的學生,有的會讓老師不願去正眼看他們一眼。對於一些頑固的學生有時我們也實在是想不出有效的辦法去教育他們,於是便冷不丁地給他們一個白眼,以示警告。可是這些自認為份量很重的白眼有時卻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讓學生感受到的是老師對自己的冷漠與厭惡。我們何必要吝嗇自己真誠而溫和的眼神呢?班裡有一個學生,上課沉默,成績也很不理想。於是他不被我和同學所看好。有一次上課,他竟破天荒地舉手想發言了。但當他站起來回答的時候卻又吞吞吐吐。我微笑著面對他,鼓勵他說出自己的想法。雖然他的回答並不出色,但是從那天起,他上課比以前認真了,成績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後來我們找他談話,溝通感情,交流思想,他告訴我:老師那時的眼神給了他力量,那份關愛、那份期待溫暖了他。我慶幸自己較早地發現了眼神對於教育的重要性,為了學生的未來,如果我們端端正正地多看他們一眼,或許這一眼會有截然不同的發現。那就讓我們一起來做一個「眼不斜」的老師吧!
在教育工作中,教師往往喜歡讓學生傾聽老師的言語指令,卻忽視了自己去傾聽他們的表達,從而師生之間就有了代溝。其實教師也應該學會傾聽學生的訴說。教師傾聽意味著可以從學生那裡獲得更多的信息,增進對學生的了解,並由此使學生對老師產生親近感、信任感。我們可以傾聽學生的想法,然後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用學生的眼光和心理去理解。學會了傾聽我們才可以和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談心與交流。讓我們尊重學生,學會傾聽,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愛。要知道在善於傾聽的老師面前,學生會變得大膽、自信、自主。來,讓我們做一個「耳不堵」的老師吧!
在教育的領域中,也許我們永遠都不能嶄露頭角,但是我們要告誡自己,一定要腳踏實地地做一個「五官端正」的好老師!!!
⑸ 怎樣做一位好老師
古往今來,我們的社會對教師作為榜樣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中國文化對老師要求「慎言力行」,孔子主張「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連咱們華東師大的校訓也大大的寫上了「求實創造,為人師表」。在我看來一個好的老師的價值遠不限於榜樣的作用,一個好的老師可能會影響學生的一生。
再過三年,我就要站在講台上,面對我的學生,開始我的職業生涯。對於怎樣做一個成功的老師,我也想了很久。最終我得出的結論是做一個老師容易,但做一個成功的老師很難。而對於現在的我來說要做的還有很多。
一.做一個好老師,首先不能缺少的是熱情。我認為不論是什麼事情,只有當你把它當做你一生的職業而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時,你才有可能把工作做好,做的漂亮。老師也是一樣。一個缺少熱情的老師又怎麼可能可以在幾十分鍾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順利的完成教學過程。作為老師,應該在飄灑的粉筆中獲得快樂,充實人生,實現人生價值。我們現在倡導的師德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對教師職業的堅定。所謂10年之約,一個專家教師的成長至少是10年。一個沒有熱情的老師就是再過三個10年,估計最後也只能是一個平凡的教書匠,而不是專家教師。
二.一個好老師要具備的素質
1.良好的專業素質,相關的專業知識。學科內容知識是教師最基本的知識內容。對學科內容靈活、深刻的領會對於有效教學是至關重要的。每位教師首先要精通所教學科的學科內容知識。 2.廣闊的知識面。一個好的老師不會把自己僅僅局限的自己的專業方面,同時還要有相當的知識儲備。就像我們經常聽到的那句話「你要教給別人一瓢水,首先你自己得有一桶水」。作為老師,在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水平的同時,也要擴大知識容量。一個博學的老師總是更容易受到學生的愛戴的。
3.較強的演示,示範能力。好的老師要通過演示教授讓學生懂得而不是僅限於自己知道什麼。不管老師用了什麼教學設計,用了什麼多媒體工具的幫助,採用了什麼課外活動,能讓學生理解並應用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4.和學生溝通的素質。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而良好的師生關系又是建立在良好的溝通的基礎上的。作為老師應該把學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多和學生交往。只有在交流過程中,學生才能消除對教師的敬畏和疏遠而產生親切感。良好的師生溝通是促進教學相長的重要環節。
5.了解相關的心理學知識。所有的師范生都要學教育心理學。因為合理的教育方法的基礎還是建立在對學生心理發展過程的認識上。這點我也是深有體會,在二專的心理學課程上老師也給我們講了很多關於這方面的知識。以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為例,他認為就課堂教學而言,如果教師注意到傾聽學生的心聲,激發學生的情感,從而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感情被理解接受,從
而更好的融入課堂氛圍中,極大的促進教學。
6.不斷學習的能力。一個優秀的老師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他需要不斷的摸爬滾打,不斷的揚長避短,不斷學習自我完善,才可以創造出自己的風格,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我們要以發展的角度來看待自己,傳到授業解惑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忘了完善自我。
7.要做一個好老師,不僅需要知識的力量,還需要人格的力量。教書育人,所謂教書就是用知識來感召受教育對象,所謂育人就是用人格來感召受教育對象。我覺得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老師在做好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做好學生精神的引導者。
三.教學策略和有效教學
1. 組織課堂討論的策略。有效的課堂討論可以促進學生對學科內容的掌握;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培養學生的交流技能。但老師還應注意難於組織;效果難把握;過程難控制。所以老師可以提出討論目的的重要性,明確討論的主題主題是需要學生學習和理解掌握的重要內容,並要求與學習不相關的內容不能作為討論主題。
2. 提問策略。提問的目的在於鼓勵學生思考、理解教學內容的價值;診斷和檢查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情況;復習、鞏固與強化已學習的知識;管理性目的;鼓勵學生參與。但是也要注意到應選擇適應性問題,好問題是學生感到有能力回答的,有興趣回答
的。在提問的時候老師要對學生的回答給予積極的反饋,通過暗示提醒等多種方法引導學生。
3. 管理課堂的策略。制定適當的課堂規則,讓學生明白課堂規則的重要性。也可以和學生一起制定課堂規則。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出現問題時,也要採用最小干預的原則。在這種最小干預不起作用的時候再採用其他叫嚴厲的方法。這樣做主要目的在於避免影響教學活動的正常進行、
4.管理教學時間的策略。快速進入教學,3分鍾內進入正式教學為宜;減少教學活動間的過渡時間; 避免干擾教學的中斷;建立教學規程和程序;確保教學內容的科學性與教學方法的正確性。
5.布置課堂作業。要讓學生了解為什麼要布置課堂作業,並要建立及時檢查課堂作業的制度。及時表揚認真完成家庭作業的學生,對未完成或未認真完成家庭作業的學生要心中有數。對個別學習跟不上的學生也要進行交流溝通,幫助找出原因,提出提高改變的方法
我個人認為一個好老師的標准不是唯一的,但不管怎麼樣都少不了用心二字吧。
參考文獻:袁振國.教育原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⑹ 怎樣做好一個好老師
一、智情雙修,德才兼備,做一個優秀知識分子。
一個人活在世上,不論從事什麼職業,第一重要的是做人。對於教師來說,做人更是第一位的,因為教育是精神事業,一個教師精神素質好不好,會直接在教學的態度、內容、方式以及與學生的關系中體現出來。和傳授知識相比,教師作為一個人在精神上對學生的影響是更重要的。我們回憶自己的學生時代,最難忘的必是那種具備人格魅力的老師,他們在我們人生早期所給予的啟迪和熏陶,其作用之巨大,往往使我們終生受益。
精神素質包括智力、情感、道德,三者缺一不可,教師應該是智情雙修、德才兼備的人。因為教師的日常工作是智育,我要強調一下教師的智力素質。教師當然應該是知識分子,而所謂知識分子,就是一輩子熱愛智力生活、對知識充滿興趣的人。用這個標准衡量,在我們今日的教師隊伍里,知識分子太少了。許多人走出校門、結束了學生生涯之後,就停止學習了,殊不知你現在走進另一個校門、開始了教師生涯,就更應該過一種高水平的智力生活了。如果你自己沒有求知的激情,怎麼可能在學生心中點燃同樣的激情呢?所以,我認為,一個好教師理應把自己定位為知識分子,永遠保持學習、思考、鑽研的習慣。
二、愛學生,真正把學生當作目的。
談到教師的道德素質,我認為愛學生是最重要的師德。如同羅素所說,一個理想教師的必備品質是具有博大的父母本能,如同父母感覺到自己的孩子是目的一樣,感覺到學生是目的。學生的年齡越小,這一點就越重要,因為孩子尚缺乏理性判斷和情感自主能力,教師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到他們對生活和學習的信心。
愛學生當然不是表面的隨和,僅僅能和學生打成一片。把學生當作目的,這是對愛學生的實質的准確表述。愛學生的教師,一定會把心思放在學生身上,對學生的成長真正負起責任來。正因為如此,他會為每個學生的進步感到由衷的高興,同時也感到自豪,視為自己的人生成就。一個教師是否真愛學生,學生心裡最清楚,他一定會受到學生廣泛的敬重和喜愛,而我們也就有基本的理由承認他是一個好教師。
三、懂教育,擁有正確的教育理念。
教師以教育為職業,按理說都應該是懂教育的,其實不然。一個教師在從事教學工作時,自覺不自覺地都體現了某種教育理念,但有正確與錯誤之別。尤其在現行教育體制下,如果缺乏獨立思考,更可能是錯誤的。
就單個的教師而言,教育理念不是孤立的東西,也不是抽象的理論,而必定是和他的人生觀、價值觀有密切聯系的,是他的整體精神素質在教學上的體現。說到底,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一個在人性意義上優秀的教師,他在自己身上就領悟了人性的寶貴,絕不會用壓抑和扭曲人性的方式去教學生。相反,那些用這種方式教學生的教師,自己的人性在相當程度上往往是不健全的。在具體的教學中,這種內在的差異幾乎是無意識地表現出來的,但是涇渭分明,一目瞭然。
不過,要自覺地、堅定地擁有正確的教育理念,不能只憑直覺。我認為,一個教師無論教的是什麼課程,教育理論都是他的必修課,而且應該在教學生涯中不斷重溫和深化。在這方面,我建議讀一些教育哲學的著作,而不要限於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方法之類,因為教育哲學所探討的正是教育理念,即教育的根本道理。歷史上有許多哲學家寫了教育論著,例如洛克、盧梭、康德、杜威、懷特海,他們的教育主張未必一致,但皆深諳人性,各有真知灼見,認真地讀一讀,一定會有豁然開朗之感。
四、講究教學藝術,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魅力。
在教學方法上,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魅力,使之對你所教的這門課發生興趣。興趣是學習的前提,沒有興趣,就只好靠灌輸,其效果如何,當教師的都很清楚。一個學生對某一門課能否發生興趣,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這個學生的天賦類型,二是任課教師的教學水平。一個好的教師不可能使每個學生都對自己所教的這門課發生強烈興趣,但可以做到使天賦類型適合的學生發生強烈興趣,而使多數學生發生一般興趣。
要取得這樣的效果,當然不能單憑方法。實際上,這是對教師的綜合智力素質的檢驗。首先,教師對於自己所任的課程,在基本原理方面要做到融會貫通,能夠舉一反三。現在教育部門在提倡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發展,我的看法是,這不應該是要求教師的知識達到相關學科中的專業水平——這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而只應該是在教學大綱范圍內的通曉和熟練,因為中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不是專業教育。其次,基礎教育是一種通識教育,中小學教師不論教的是什麼課程,都應該是通識之才,有廣泛的知識興趣和人文修養,如此才能把所任課程的教學做得生動活潑,使學生也產生興趣並易於領會和接受。
⑺ 淺談如何做一名好教師
要熱愛教育事業。
要把教師的職業看作是神聖的事業,要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人們常說,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教師隊伍是決定學校教育的關鍵。鄧小平同志指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於教師」。要有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師德。
古人雲:「學高為人師,身正為人范」。其實我覺得應該將「身正為人范」放在「學高為人師」的前面。一位哲人說過:「知識不足,可以用道德彌補,而道德不足,任何知識卻無法補償」。人類最大的「殘疾」是心靈的缺損。還有一句話,也是人們常說的,要做事,先做人。因此,作為一個教師,要教書,必須先做人。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
唐代大文豪韓愈為教師的職業定位是「傳道,授業,解惑」,斯言一出,千年不易。傳道,就是做思想工作,教師首先是思想者。授業,也不易。馬卡連柯說:「學生可以原諒老師的嚴厲、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諒老師的不學無術」。可見,擁有厚實的專業功底對教師站穩講台是何等重要!「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一個教師的知識儲備不足、修養不夠,教學中必然捉襟見肘,更談不上教學中游刃有餘、高屋建瓴。必須具備四大專業能力
了解學生的能力;處理教材的能力;課堂教學能力;協調師生關系等人際關系的能力。必須敢於實踐和善於反思
從目前來看,新課程改革存在著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是行為滯後於理念。對於新課程的理念,中小學教師大多已經耳熟能詳,「以學生發展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已經成為教師認知並認可的話語,但是與這種理念相匹配的行為尚未成型,行為與理念脫節的現象仍然較為嚴重。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敢於實踐,努力將先進的教育理念轉化為教育行為。必須富有創新精神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當代的國際競爭,說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競爭,一個沒有創新人才的民族,就難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現代社會已步入信息技術時代,一個普通人可以藉助計算機技術非常便捷地獲得豐富的信息。教師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操作者,在教育創新中承擔著重要使命。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自己就必須具有創新精神,一個墨守成規的教師,一個故步自封的教師,勢必不受學生歡迎,勢必被時代淘汰。要做一名好老師,最重要的是要有自主發展的意識
著名教育改革人士魏書生曾說:「有作為的人,每天都在塑造著新我,每天都從一個新的角度認識世界,認識自我,設計自我。他的心靈像電閃雷鳴,不斷放射出新的光芒和聲音」。教師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首先需要確定奮斗目標,並按照自己的目標制定發展計劃。要做一名好老師,當志存高遠,追求卓越
追求卓越,包括精神的卓越,也包括追求崇高境界的卓越,追求工作的崇高目標。教師的工作,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運用「眼界」引領學生前進。教師的視野若不開闊,志向若不高遠,就難免會影響教學的質量。既然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就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貧,把教師當作一種事業,甘於奉獻,為學生嘔心瀝血,「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⑻ 怎樣做一個好老師
一個好的老師,必須要有獨到的人格魅力,他的美的語言對學生起著熏陶和感染作用。他的良好的行為更起著引領學生成長的巨大作用,因此說,一個好的老師,首先要有好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