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的老師
❶ 徐悲鴻向繪畫大師誰學的
啟蒙老師:9歲起正式從父習畫素描老師:與徐悲鴻、齊白石齊名的美術繪畫大師呂鳳子西洋畫老師:24歲考入巴黎美術學校,受教於弗拉芒格先生接受正規的西畫教育 25歲拜著名畫家柯羅的弟子藝術大師達仰為師 26歲求學於畫家康波夫中國畫老師:呂鳳子
❷ 張大千、齊白石、徐悲鴻、黃賓虹、李可染、關山月、傅抱石等人有師徒關系嗎他們的徒弟中有誰比較出名
有。齊白石是李可染的老師,黃賓虹也算李可染的老師;徐悲鴻算傅抱石內的半個老師,對傅抱容石有知遇之恩。還有一些是相互影響的關系;還有一些是相互推崇,相互學習的,譬如齊白石與徐悲鴻就互為自己;關山月與傅抱石有相互交往,相互合作《江山如此之驕》;張大千與齊白石有過交往,但畫風不同。他們的弟子其中齊白石的最有名的弟子是李苦禪;張大千最有名的弟子是何海霞;徐悲鴻是蔣兆和。
❸ 徐悲鴻的詳細資料和經歷
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江蘇宜興人。少時刻苦學畫,後留學法國。曾攜中國近代繪畫作品赴法、德、比、意及蘇聯展覽。抗日戰爭期間,屢以已作在國外展售,得款救濟祖國難民;並參加民主運動。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建國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在繪畫創作上,提倡盡精微,致廣大;對中國畫,主張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西方繪畫可采入者融之。擅長油畫、中國畫,尤精素描。人物造型,注重寫實,傳達神情。曾創作《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寓有進步思想的歷史畫。所畫花鳥、風景、走獸,簡練明快,富有生氣,尤以畫馬馳譽中外。畫能融合中西技法,而自成面貌。在北京設置畫家徐悲鴻紀念館。
徐悲鴻1895年出生於江蘇宜興,這位中國近代畫壇上最具影響力的大師,其父徐達章是當地有名的畫家,不僅精於繪畫,而Ⅱ擅長詩文、書法、篆刻。徐悲鴻白幼隨父學習,打下了傳統文化的堅實基礎,並在以畫謀生的艱難歲月中磨煉出過硬的造型能力。他21歲時到上海,便在應征倉頡畫像的競試中脫穎而出,被請到聖倉明智大學作畫、講學,結識了中國的學者鴻儒,得以視野大開,學藝精進。其寫生入神的功力和銳意革新的氣魄使康有為發出"藝壇奇才"的贊嘆。1918年,他經過對日本藝術的考查之後回到北京,雖年方23歲,已成為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置身於中國新文化運動的行列,他發出了革新中國繪畫的振聾發聵之聲,提出了以"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繪畫之可采人者融之為核心的著名的《中國畫改良論》1919年,帶著尋找中國藝術發展途徑的使命感,他前往巴黎留學,考入法國最高美術學府一一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刻苦研習素描、油畫,又以法國現實主義偉大畫家,以描繪布列塔尼農夫,漁民享譽歐美的達仰為師,全面深入地把握廠歐洲優秀繪畫傳統的技巧與精神。他還在八年之中遍游歐洲各大美術館,臨摹了拉斐爾、倫勃朗、委拉斯蓋茲、普呂洞、德拉克羅瓦等各派大師的名作,對西方藝術的精華精通練達。1927年,他送交法國全國美展的9幅油畫全部人選,以中國畫家的卓越才華和獨特的東方韻味令法國畫界矚H和驚訝。
1927年徐悲鴻歸國後,一面通過巨幅油畫《田橫五百士》、《篌我後》的創作,開始中國油畫的新時代,一面致力於建立中國科學、現代的美術教學體系。它以素描為基礎,創造了解剖學、透視學與"默寫"結合在一起的教學方法,確立了"窮造化之奇,探人生之究竟"、"致廣大、盡精微"、"寧方毋圓、寧臟毋凈、寧拙毋巧"等教學原則。徐悲鴻強調學貫中西,因材施教,要求擅西畫者多臨摹中國古畫,擅中國畫者精研素描,以求融會貫通。他特別強調描寫人民生活,作大量速寫,經過嚴格的訓練,使學生做到離校後對任何題材均不感束手。他系統、科學而以獨具特色的教學不僅奠定了中國現實主義美術教育的基石,並且培育出大批美術人材,成為二十世紀下半葉中國美術教育的中堅力量,國際美術評 論稱他為"中國近代繪畫之父"。
徐悲鴻的藝術融中西繪畫於一爐,精深博大,隱秀雄奇,為苦於陳陳相因、囿:廠成法的中國畫開辟了道路,可謂承先啟後,繼往開來。針對以模仿古人為自足的通病,他取歷史和觀實題材,創作了《九方桌》、《愚公移山》、《巴人汲水》等人物畫巨構,為中國畫注入勃勃生氣,並且以形神兼備,呼之欲出的《泰戈爾》、《李印泉像》使中國肖像畫別開天地。他的大潑墨山水畫《灕江春雨》、《古都之回憶》馳名中外,以嶄新的手法,捕捉大自然的神奇脈博,巧奪天工,吞吐大荒,令人嘆為觀止。徐悲鴻筆下的動物性格畢現、宛然若生。其華妙除了來自於精湛的寫生技巧,也來自於他捕捉和記憶對象的卓絕本領,他以靈活多變的線條,虛和妙麗的明暗渲染,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在體積、空間方面的表現力,堅實的造型與奇妙的想像,詩人的寄情托興融為一體,使畫面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風雨雞鳴》、《群獅》、《逆風》匯聚著中華民族為真、善、美而奮勇抗爭的時代感情,《奔馬》更是畫家與時代的交融,以英俊的形象和勇敢、自由、奔向光明的精神代表著中國繪畫新的高峰。
徐悲鴻的大量素描和油畫作品吸收了古典主義的堅卓、浪漫主義的想像、寫實主義的朴實、印象主義的瑰麗,但始終蘊以中國文化的深厚內涵,以中國特有的情趣動人心弦。流暢的線條,鏗鏘的色彩,痛有魅力的質感、量感,帶著剛柔、徐疾的節奏變化,以使東方雋永的韻味浸人人心。
他的座右銘:"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使這位江南布衣傲世的藝術成就因其崇高的人格力量而愈加璀燦。他視藝術為生命,始終如一,他數次去南洋,把全部賣畫所得捐給因戰爭而流離失所的同胞。對於有才之士極力提攜,推崇備至,而對毫無創造的因循守舊,以及抄襲剽劫、欺世盜名之徒則深惡痛絕,毫不客氣。在短暫的58年中,除了藝術創作,培育人才,革新繪畫之外,他還為國家收集了數量驚人的藝術品,其中許多屬於國寶。它們和他自己的藝術作品一起,繼續在向人們展示著至善盡美的含義。而他在使中國藝術步人現代的過程中那無可替代的偉大作用,便是這位藝壇巨匠輝煌而永恆的生命。
❹ 徐裴鴻的老師是誰
徐悲鴻出身貧寒,自幼隨父親徐達章學習詩文書畫(6歲時跟著父親讀四書五經,後來又學繪畫)。他考入法國天主教會主辦的震旦大學,為日後的赴法留學打下了一定的法語基礎。其間認識了著名的油畫家周湘、嶺南畫派的代表人物高奇峰、高劍父,在畫作上得到了他們的贊許和指點,增強了繪畫創作的信心。他還結識了維新派領袖康有為,在其影響下確立了自己的創作思路。在康氏「鄙薄四王,推崇宋法」的藝術觀念影響下,他對只重筆墨不求新意的「四王」加以貶薄,認為只有唐代吳道子、閻立本、李思訓,五代黃筌,北宋李成、范寬等人的寫實繪畫才具精深之妙。在康有為的支持下,他觀摩各種名碑古拓,潛心臨摹《經石峪》、《爨龍顏碑》、《張猛龍碑》、《石門銘》等,深得北碑真髓,書法得以長進。後獲得赴日本東京研究美術的資助,在日本,徐悲鴻飽覽了公私收藏的大量珍品佳作,深切地感受到日本畫家能夠會心於造物,在創作上寫實求真,但在創作上缺少中國文人畫的筆情墨韻,無蘊藉朴茂之風。
❺ 徐悲鴻有哪些弟子
徐悲鴻大師弟子無文件記錄、具記載、徐大師自身的同學朋友、在當老師時又辦了學校及美術學習班到1953年病危時仍然到學校講課、旗下弟子何止千人、間接學生不知其數、所以徐大師一生為中國美術奠定了方向、他的學術影響著幾代人。
其中的佼佼者吳作人、蕭淑芳、張安治、孫宗慰、馮法祀、文金揚、艾中信、宗其香、李斛、戴澤、韋啟美等共11人。
1、馮法祀是徐悲鴻的大弟子,中國著名的油畫家,他見證了中國現代美術的發展。1950年中央美術學院建立,他被聘為教授、首任繪畫系系主任。他始終遵循年青時代就已確立的為人生而藝術的藝術信念。
2、吳作人為「中國水墨畫」開拓了新的風貌,從理論和實踐上都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是我國當代美術史上承前啟後的一代傑出的美術家和美術教育家。吳作人同時是一位造詣極高的書法家,他的作品無數次地參加國內外各種展覽,作品為海內外收藏家、博物館所搜求。
3、張安治曾任教於南京中央大學美術系、重慶中國美術學院、北京師范大學、北京藝術師范學院美術系、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和美術史系,並擔任博士生導師。
(5)徐悲鴻的老師擴展閱讀
主要作品
《奔馬圖》
作於1941年秋季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在此幅畫中,徐悲鴻運用飽酣奔放的墨色勾勒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並以干筆掃出鬃尾,使濃淡干濕的變化渾然天成。馬腿的直線細勁有力,猶如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性,富於動感。整體上看,畫面前大後小,透視感較強,前伸的雙腿和馬頭有很強的沖擊力,似乎要沖破畫面。
《群馬》
徐悲鴻的群馬,是徐悲鴻馬中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群馬取材於1940年克什米爾當地的駿馬,徐悲鴻當時見到此馬格外興奮,《群馬》靈感油然而生。與其他作品不同的是,主要描繪了兩匹背向觀眾的馬,後面又配一匹側向的馬,為了使畫面有變化,又在右邊畫了一匹低首覓食的馬。
《珍妮小姐畫像》
為畫家徐悲鴻最著名的油畫人物肖像之一,作於1939年春夏之交,徐悲鴻時年44歲。此作品是徐悲鴻為了支持國內抗戰,而在南洋舉行義賣募捐時的作品。畫中女子珍妮小姐,祖籍廣東,為當時星洲名媛。在當時傳為佳話。此畫得到畫籌四萬新幣,為這一時期與南洋募捐中畫籌最多的一幅(總數為十一萬一千多元新幣),徐悲鴻本人也是非常滿意這幅作品,特意請攝影師為其和畫作拍照留念,後成為《悲鴻在星洲》一書的封面。
❻ 齊白石是不是徐悲鴻的老師
不是!他們僅僅是在中央美院期間有交集,徐悲鴻主要留學期間學畫。
齊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生於湖南長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人。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餓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是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為木工,後以賣畫為生,五十七歲後定居北京。擅畫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筆墨雄渾滋潤,色彩濃艷明快,造型簡練生動,意境淳厚朴實。所作魚蝦蟲蟹,天趣橫生。齊白石書工篆隸,取法於秦漢碑版,行書饒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寫詩文。曾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代表作有《蛙聲十里出山泉》《墨蝦》等。著有《白石詩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徐悲鴻(1895-1953年),漢族,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市屺亭鎮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後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後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1949年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擅長人物、走獸、花鳥,主張現實主義,於傳統尤推崇任伯年,強調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作畫主張光線、造型,講求對象的解剖結構、骨骼的准確把握,並強調作品的思想內涵,對當時中國畫壇影響甚大,與張書旗、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傑」。所作國畫彩墨渾成,尤以奔馬享名於世。
被稱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主張發展「傳統中國畫」的改良,立足中國現代寫實主義美術,提出了近代國畫之頹廢背景下的《中國畫改良論》。
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因腦溢血病逝,享年58歲。按照徐悲鴻的願望,夫人廖靜文女士將他的作品1200餘件,他一生節衣縮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書畫家的作品1200餘件,圖書、畫冊、碑帖等1萬余件, 全部捐獻給國家。
❼ 徐悲鴻曾擔任過北大教師嗎
徐悲鴻的確曾擔任過北大教師,不過時間很短。其在1928年10月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年底就去職。
❽ 徐悲鴻曾經上那個國家學畫,老師是誰
徐 悲 鴻( 1895 ~ 1953 )
畫 家, 美 術 教 育 家。 江 蘇 宜 興 人。 自 幼 隨 父 徐 達 章 學 習 詩 文 書 畫, 1916 年 入 上 海 復 旦 大 學 法 文 系, 半 工 半 讀, 並 自 修 素 描。 1917 年 留 學 日 本 學 習 美 術, 不 久 回 國, 任 北 京 大 學 畫 法 研 究 會 導 師。 1919 年 赴 法 國 留 學, 1923 年 入 巴 黎 國 立 美 術 學 校。 學 習 油 畫、 素 描, 並 游 歷 西 歐 諸 國, 觀 摹、 研 究 美 術 作 品。 1927 年 回 國, 先 後 任 上海 南 國 藝 術 學 院 美 術 系 主 任、 中 央 大 學 藝 術 系 教 授、 北 京 大 學 藝 術 學 院 院 長。 1933 年 起, 先 後 在 法 國、 比 利 時、 意 大 利、 英 國、 德 國 及 蘇 聯 舉 辦 中 國 美 術 展 覽 及 個 人 畫 展。
抗 日 戰 爭 爆 發 後, 在 香 港、 新 加 坡 及 印 度 舉 辦 義 賣 畫 展, 宣 傳 支 援 抗 日 。 重 返 中 央 大 學 藝 術 系 任 教。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建 立 後 任 中 華 全 國 美 術 工 作 者 協 會 (今 中 國 美 術 家 協 會) 主 席、 中 央 美 術 學 院 院 長 等 職。 在 繪 畫 上, 徐 悲 鴻 主 張 現 實 主 義 美 術, 強 調 寫 實, 提 倡 師 法 造 化。 「盡 精 微、 致 廣 大」。 反 對 因 循 守 舊, 注 重 兼 蓄 並 收, 對 中 國 畫 主 張 「古 法 之 佳 者 守 之, 垂 絕 者 繼 之, 不 佳 者 改 之, 未 足 者 增 之, 西 方 繪 畫 可 采 入 者 融 之」。 擅 長 素 描、 油 畫、 中 國 畫。 其 素 描 多 作 人 物、 肖 像, 造 型 精 練、 准 確, 注 重 線 與 面 的 結 合; 油 畫 長 於 人 物、 風 景,作 品 體 現 了 愛 國 主 義 和 人 道 主 義 思 想; 中 國 畫 則 融 西 方 藝 術 手 法 於 中 國 傳 統 藝 術 之 中, 別 具 一 格。 兼 工 人 物、 花 鳥、 走 獸、 山 水, 尤 善 畫 馬, 作 品 表 現 了 中 華 民 族 堅 韌 不 拔 的 進 取 精 神。
他 長 期 從 事 美 術 教 育, 教 學 上 主 張 嚴 格 的 基 本 功 訓 練 和 現 實 主 義 的 創 作 思 想, 培 養 了 一 大 批 美 術 人 材。 代 表 作 有: 油 畫 《田 橫 五 百 士》、 《九 方 皋》、 《漓 江 春 雨》、 《晨 曲》、《泰 戈 爾 像》、 《奔 馬》 等。 有 多 種 畫 集、 研 究 文 集 出 版。 著 有 《徐 悲 鴻 藝 術 文 集》 等。 1953 年 9 月 26 日 卒 於 北 京。 逝 世 後, 北 京 建 有 徐 悲 鴻 紀 念 館, 集 中 保 存 展 出 其 作 品。
❾ 三個與徐悲鴻有過戀情的女人,哪個是老師
徐悲鴻出生在1895年,原名是徐壽康,是中國的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曾經留學過法國,回國之後的徐悲鴻一直從事美術方面的教育。徐悲鴻並不是出生在大家庭的人,而是出身貧寒,父親是徐達章,跟隨父親學習詩文書畫,他的父親是私塾先生,在詩文和繪畫上很有才,家境貧寒,收入都是靠父親被人邀請作畫賺取的少量金錢彌補家用,母親是一個比較純朴的女人。
兩位女子都是愛徐悲鴻的,可是最終都沒能陪他走到最後,只有廖靜文是和徐悲鴻共度最後一生的。廖靜文是出生在1923年,湖南長沙人,在1945年和徐悲鴻結婚,擔任過徐悲鴻紀念館的館長,還是徐悲鴻藝術學院的名譽院長。從結婚開始就一直協助徐悲鴻的工作,照顧徐悲鴻,直到徐悲鴻在1953年去世。廖靜文在2015年逝世,終年92歲。
❿ 重慶大石壩徐悲鴻小學2013級老師有沒有一位譚老師
答: 重慶大石壩徐悲鴻小學2013級老師有一位譚老師
祝心想事成
開心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