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的老師
① 我認識了 老師或者同學作文八百字
他和藹可親,他亦師亦友,他教導有方,他愛學生如子女~
他上課如何有趣生動,他如何開導問題學生,他怎麼關心學生身心健康~時間,地點,事情經過。有什麼感受。
同學他有什麼特別之處,有什麼值得你學習的地方等等。他幫助你學習,一同進步。品學兼優,熱心助人,人見人愛,據時寫來就是了。
這個自己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呀~有什麼難,日記,作文,還是自己寫再算自己的。能夠深有體會的也只有你自己。有些事不是每個人都會有相同的經歷。
② 那一次,我認識了一位好老師600字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是他們,「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是他們,「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是他們·······他們都是我心目中的好老師!在這些老師之中猶有李奎老師讓我感動。
每一天,都記住他憨厚的微笑;每一天,都憧憬他幽默的課堂;每一天,都和他一起呼吸,一起享受。那一天,我收到他對我的鼓勵:「有付出定會有收獲。」於是,我前進的腳步變得自信而又有力,我開始毫無怨言地為學習努力付出。
水滸傳因為李逵而精彩,物理課因為李奎而繪聲繪色。力學是一個重難點,但很多人都受不了周公的誘惑,總想和他約會。奎哥難道會輸給周公嗎?當他講到彈力時,幽默地說道:「彈彈彈,彈走魚尾紋!」他的一句話吸引萬眾,讓所有學生的思維都跟隨他而前進。奎哥的幽默讓我們捧腹大笑,奎哥的智慧讓我們心領神會。
我雖有著嚴重的理科恐懼症,但是因為奎哥而不害怕物理,我學會了在理科的道路上抬頭行走。
他不僅是一位盡職盡責的物理老師,還是足智多謀的班主任。號稱能醫治班級的疑難雜症。你瞧,他的班級曾經調皮的同學開始服服帖帖了,曾經叛逆的女生也溫柔嫻淑了,曾經反復被曝光在黑板上的班級操行也名列前茅了……班級同學生病,他會送他們去醫院,即使陪伴到夜深也毫無怨言。我的生活因為有這樣的老師而變得溫馨精彩。
他和藹可親儼然我們的父親,他開朗活潑猶如我們的兄長,在他的面前我們不需要掩飾,該學習的時候好好學,該放鬆的時候盡情嬉戲,我們感受到父愛般的關愛,感受兄長般的呵護。他用他地等待同學向他請教。為了我們的成績,為了我們的前程,他付出了多少心血。看似永遠不會疲倦,我的生活因為有這樣的老師而變得充滿陽光燦爛。
我很快樂,把與他度過的日子當做一種享受;我很快樂,因為有知識淵博的老師一起生活;我很快樂,因為在他的陪伴下茁長成長。
③ 我熟悉的老師作文
我有一個好老師,她是我最熟悉的人。
她是一顆參天大樹,我們是回樹上的小蘋果答。她是一個慈祥的月亮,我們是天空中閃閃發光的小星星。她是溫暖的太陽,我們是飄盪在空中的小雲彩。我們是一群不認字不識字的孩子,她是一本厚厚的字典。其實她不是大樹,不是月亮,不是太陽,也不是字典,她是一個老師,永遠幸福的老師!
說了這么多,我們一起看看她的樣子吧!劉老師有短短的頭發,笑起來眼睛像個彎彎的月牙兒,她很愛穿一雙鞋,上面有一朵花,劉老師生氣的時候那朵花好像在說:「別生氣,別生氣,他們一定會聽話的。」
劉老師幸福的源泉是有一群愛她的學生。在做游戲時,她和我們一起玩,她的臉上露出了和孩子一樣的笑容。上課時,我們都把眼睛睜得大大的,想學到更多的知識。在跑步比賽時,我們每個人都爭取取得好成績,不讓劉老師失望。
這就是我最熟悉的人——劉老師,我們永遠愛您!!!
④ 作文《我認識了你,老師》
一年級時,我的學習成績是班上數一、數二的,但我天生膽小,不是很愛說話,更不喜歡參加一些活動。
升上二年級,我遇到了這位班主任胡老師。胡老師看我學習不錯,人也聰明,就是膽小怕事,就讓我當副班長,想通過這樣來提高我的膽量。雖然我千般百計的推脫,但還是不行。在我剛開始做副班長的那段時間里,我常常覺得很害怕,站在講台上面紅耳赤,心裡就像七、八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叫下面的同學安靜,聲音就像蚊子叫,常常引得同學們笑我。同學們一笑我,我就更膽怯了。所以我乾脆什麼都不管,讓有經驗的班長崔康華同學去管。
有一天,胡老師把我叫到門外。溫和地對我說:「你現在長大了,要大膽點,不要害怕。如果你連這個班都管不了,長大後又怎樣管理公司呢?」我覺得胡老師說的話很有道理,以後就試著去管理班上大大小小的事。像給全班同學整隊,帶大家早讀,我都主動去做。好像也不是那麼難嘛,我在同學面前說話的聲音越來越響亮了。在那段時間里,自己都感覺自己精神了許多。但一遇上有什麼競賽,或是競選主持人之類的事,我還是往後退縮,非常害怕,不敢參與競爭。這是為什麼呢?
在第二學期的一節班會課,胡老師語重心長地對我們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句話告訴了我們做人要有一個目標,我們要向這個目標前進,不要被路上的障礙給屈服了。要有勇往直前的精神。」他的話使我豁然開朗,我終於明白我缺什麼了,我缺的就奮斗的目標。
在以後的道路上,我常常默默的在心裡給自己定下自己要超越的目標。我變得越來越大膽。三年級時,班主任王老師訓練我主持年級家長會,非常成功。現在我會主動報名參加英語節目的人員競選,主動報名參加作文競賽,開運動會時,我更是主動報名參加二百米跑和跳遠項目。競爭讓我嘗到了甜頭,我家的獎狀越來越多。確定目標讓我有了前進的動力,雖然我現在讀小學,但我已確定要努力朝著名牌大學的目標前進。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認識了您,我改變了過去,更激勵著我奔向燦爛的未來!
⑤ 作文我最熟悉的老師
最熟悉的一位老師就是龍老師,她有一頭短短的卷發,被染成了黃色,一雙明亮的「火眼金睛」,開心的時候,老師就微笑,眼睛眯成一條縫,如果有哪位同學上課講話,老師的眼睛就嚴肅地盯著那位同學,直到他不敢說話為止.龍老師很時尚,每天穿的衣服各不相同,有紅的、黃的、紫的,漂亮極了!
我們可喜歡老師朗讀課文了,她的聲音太動聽了,朗讀的時候抑揚頓挫,時而高、時而低、時而綿長、時而婉轉,加上手勢動作,讓我們陶醉在其中.
龍老師是一個既溫柔又嚴厲的人.她布置的作業很少,要是字寫得好的話那作業就會更少,字寫得差一點的作業就會更多一點,這事讓很多同學願意把字寫好,這樣作業更少,玩的時間更多.可有些同學還是把字寫得一團糟,那天,老師氣沖沖地拿著一疊本子走進教室,把點到名的人的本子撕爛,再守著他們把字寫了一遍又一遍,結果他們把字寫得端端正正,從此再也不敢亂寫了.
這就是我熟悉的老師,一個既漂亮又嚴厲的人,我愛我的老師.
你的老師有一張神奇的嘴巴嗎?你的老師有一雙銳利的眼睛嗎?我的老師就有!她就是我的班主任葉老師,一位和藹可親的語文老師!
葉老師上課的時候,會用洪亮而栩栩如生的聲音和生動、誇張、精彩的表情來講課文,讓我聽得入了迷,感覺眼前就像放電影一樣,浮現了課文中的情景,彷彿我進入了課文里的內容.
我的老師有一雙銳利的眼睛,不放過一個做小動作的同學,老師只需要瞪一下那位同學,他就老實地坐在那裡呆若木雞了.
記得有一次上語文課,孫老師檢查背書.她習慣性的注視了一下大家,然後說:「昨天學的古詩《使至塞上》大家都會背了嗎?會背的同學請舉手!」原本背的很熟,可我這時有點緊張,舉手吧,生怕叫到我時同學們的嘲笑聲;不舉手吧,又擔心老師誤會我回家不用功學習,這可怎麼辦?正在我為難的時候,猛一抬頭,突然,我與孫老師的目光相撞,老師的眼神里充滿了期待與鼓勵,似乎在說:「韓娟,你能行,真的能行,舉手呀!」於是,我顫巍巍地舉起了手,孫老師果真叫了我.我緊張地站了起來,聲音顫抖地背著:「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洛陽邊------」由於高度緊張,原本就不聽話的詩句此時好像和我捉起了迷藏,藏的不知去向.「哄」的一下,教室里爆發出一陣笑聲,有些同學還在竊竊私語------這時我愈加尷尬,真想找個地縫鑽進去.「同學們,不要笑了,我相信韓娟能背出來的,只是她太緊張了,我們讓她放鬆一下.」我在孫老師目光的鼓勵下,深呼口氣,穩定了情緒,最終一字不漏地背完了全詩.同學們沉默了大約三秒鍾,班裡爆發了一陣雷鳴般的掌聲,這是老師和同學對我的鼓勵.
老師是園丁,老師是母親,這話一點也不假,陳老師就是這樣一位對學生既象園丁又像母親的人,她給我的小學生活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記憶.
陳老師是再六年級的時候才接手我們班的.我們相處的時間不長,她卻成了我最敬佩的人.
她,中等個子,披肩長發總是梳理的很服帖,一雙明亮的眼睛閃爍著自信,堅定的目光.看到我們總是笑眯眯的.你可千萬別以為她很和藹.除了親切她還是一個嚴厲的老師呢!
陳老師有一個女兒在我們學校一年級上學.那是一個胖乎乎的十分可愛的孩子.
我的學習不是很好.可陳老師接手後並沒有嫌棄我.她常常在放學以後給我單獨補課.記得上個學期快期中考試了.我台貪玩復習還沒有到位.陳老師很替我著急.把我狠狠的克了一頓.每天放學都督促我認真復習.還有幾次放學後為我補課直到7點多鍾.不僅她自己餓著,就連她7歲的小女兒也和我們一起餓著.現在想起來,真是慚愧啊!
⑥ 要一篇以「我所認識的某某老師」為題的作文 800字左右
我認為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所謂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兩層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從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於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離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離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認為: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2、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說,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道德規范要求的行為是 「良知」的完成。 [編輯本段]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主要針對朱學而發,與朱熹的思想對立。反對程朱理學「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瞭然後能行」的知先行後說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輕行、「徒懸空口耳講說」的學風。程朱理學包括陸九淵都主張「知先行後」,將知行分為兩截,認為必先了解知然後才能實踐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為了救朱學之偏。 [編輯本段]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深化了道德意識的自覺性和實踐性的關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後的弊病,但是同時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說中的知識論成分。王守仁的觀點雖然有利於道德修養,但忽略了客觀知識的學習,這就造就了以後的王學弟子任性廢學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歸於王學的弊端。 王陽明這樣用意念代替"行"合理的方面,要人們樹立一種信念,在剛開始意念活動時句依照"善"的原則去做,將不善和惡消滅在剛剛萌發的時候,這也叫"知行合一"。所以,對"知行合一"應該全面理解,這樣才能正確評價。 另外,王陽明的教育思想中還有許多值得學習借鑒的地方:第一,立志、勤學、改過、責善。"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衡之馬,漂盪奔逸,終亦何所底乎?"而且立志可以促使勤學,"凡學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篤也。""改過"是指自己,"責善"是勸別人改過,這裡面還包括了"諫師之道",即向老師進諫,指出錯誤。第二是獨立的治學精神和能力。第三是循序漸進與因材施教。第四是強調身體力行。這些教育思想對今天的青年人學習有很好的借鑒意義。[1] [編輯本段]王守仁,生於1472年,卒於1529年,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明憲宗成化年間,生於浙江餘姚。父王華,在明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年)中了狀元,王守仁就隨父移居紹興。「知行合一」理論的佈道者與實踐者-張凱瑞.PTT職業培訓師。優秀培訓師,傑出咨詢師,曾獲珠三角十大人力資源風雲人物,最受歡迎的培訓師等稱號。廣東私營企業協會特聘講師、廣東省連鎖經營協會講師、美國國際秘書協會會員。職業經歷:先後於著名咨詢公司、涉外五星級賓館、大型國營企業、外資企業、民營企業擔任客戶經理,人力資源經理,培訓總監,運營副總等職務。張老師以「誠信服務,與客戶共同成長」為服務理念,注重與客戶的長期交流與合作,改變傳統的咨詢和培訓模式,有效化解咨詢和培訓風險,讓咨詢顧問與企業真正實現「夥伴」關系!曾服務客戶: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郵政、廣州地鐵、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中國廣廈控股、中糧集團、南京地鐵、中捷集團、開元集團、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廣州);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保險、上海永新股份、、建國賓館(四星)、紫金山大酒店(五星)、城市酒店(四星)、光遠電子、錦旭電子、奧美佳數碼、美維電路板、金百澤電路、達進(集團)、富士智能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