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的工作藝術
① 淺談班主任工作的幾點藝術
一、引導的藝術性-----因人而異
所謂引導,就是班主任通過說理等形式啟發、勸導教育對象達到預期教育目的的行為,這也是班主任常用的教育手段之一。再差的學生也總有不差的一面,引導得法就可以讓他們煥發出積極向上的情感,揚起前進的風帆,迅速向好的方面轉化,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實現自我教育。而實現恰當引導的關鍵就在於掌握學生個性心理特徵,因材施教。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的素質由於先天、後天等各種因素,尤其是後天生活環境,所受教育和主觀努力不同,形成了每個人獨特的心理特點,造成了個性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如有人喜靜,有人好動;有人急躁,有人溫和;有人靈活,有人遲鈍。在引導學生過程中,只有了解這些個性差異,採取因人而異的態度和方法,才能收到預想的效果。
一般來講,對性格活潑、有點自以為是、愛自我表現的學生,可以當面批評和爭論,但一定要堅持說理、平等待人;對於性格固執、不善言談的學生,適合於私下交流、榜樣激勵、後果教育等讓他接受;對於自尊心較強、有點偏激、又缺乏勇氣的學生,應採取積極熱情、個別幫助的方法。如果不根據學生心理個性差異特點,一律用公開化、形式化、簡單化的方法做工作,是很難收到應有的教育效果的。
二、批評的藝術性---- 一事不再理
心理學中的「超限效應」講的是:如果刺激過多、過強或者作用時間過久,會引起人們心理的不耐煩或反抗。這種現象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也時常發生,當學生因學習態度不端正而經常不交作業,當學生因經常遲到而給班級扣分,班主任會一次、兩次甚至多次重復對一件事進行批評,導致學生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最後到反感厭惡,甚至出現反抗心理和行為。這就提醒班主任,雖然說「磨刀不誤砍柴功」,但如果天天磨,時時磨,不僅會佔用砍柴的時間,而且還會將砍刀磨成薄片,失去砍柴的功能。對學生的批評也一樣,不能超過限度,應本著「一事不再理」的原則,犯一次錯誤,只批評一次,即使非要再次批評,也應換一個角度,換一種說法,不要簡單地重復,這樣才有利於達到積極的批評效果。
三、交往的藝術性-----「冷靜」「恰當」
西方有一則寓言,說的是在寒冷的冬天裡,兩只刺蝟要相依取暖,一開始由於距離太近,各自的刺得對方鮮血淋漓,怎麼也睡不著。它們分開,又冷得受不了,於是又湊到一起。後來它們幾經折騰,調整了姿勢,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體溫,相互取暖,又不至於被扎,而且很好地保護了對方,後人將其總結為「刺蝟法則」。把它應用到教育管理中,其啟示就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只有保持恰當的距離,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班主任在師生交往中要把握好情緒冷靜和交往恰當兩個環節,控制感情,注意身份,把握分寸,避免以下幾種不良傾向:
第一、遇事不順、遷怒怨氣。個別班主任與學生接觸時,習慣將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不順講給學生,把對學校、領導、同事甚至對社會的不滿向學生發泄,這樣,不僅容易導致學生對社會、對人生產生偏見,最終不利於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同時,也會誘導學生在背後對他人說三道四,搬弄是非的不良行為,不利於和諧人際關系的構建,不利於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發展。
第二、誇誇其談、自吹自擂。班主任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適當地將自身才華與成就展示給學生是必要的,但不能高談闊論或自我炫耀,反之,會引起學生的反感,給學生留下不夠謙虛、華而不實的印象,不利於工作的深入開展。
第三、不顧身份、過於隨意。有的班主任,特別是年輕班主任,為了體現師生關系密切,與學生不分你我,稱兄道弟,或衣著太隨便,或交流話題超出學生認識所能接受的范圍等等,這都會降低教師的威信,失去了距離美,不利於今後嚴格要求和規范管理。
四、轉化的藝術性-----「相融」「梯度」
心理學研究中的「門檻效應」表明,當最初對人們提出簡單要求時,人們很難拒絕,否則怕被別人認為自己是不通情理的人,當人們接受了簡單的要求後,再向他們提出較高要求,此時人們為了給他人留下前後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傾向於接受較高的要求。這一研究成果提醒班主任在轉化後進生的過程中要抓住「相融」和「梯度」兩個關鍵詞。
② 班主任工作藝術包括哪些內容
班主任工作的五種藝術
班主任作為校長管理班級工作的助手,是班級工作的教育者、領導者、組織者和管理者,是學校與學生、家長之間聯系、溝通的紐帶和橋梁。
一、語言藝術
語言藝術是工作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是班主任用來交流思想,進行領導活動的重要工具,班主任應根據不同場合正確運用好語言藝術。在布置工作、傳達上級精神時,班主任的語言應具有嚴肅感,講話時開門見山,直截了當,「三言兩語」表達清楚;在晨會、班會上,班主任的語言應誠懇、坦率,具有責任感,這樣才會使學生暢所欲言,說出心裡話,達到教育教學的預期效果。班主任在和學生談心時,語言應委婉、含蓄,具有親切感,讓學生感到溫暖;在處理學生之間的矛盾時,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和風細雨,做到是非分明,柔中帶剛,這樣會使雙方心平氣和地接受批評;在聯歡會、運動會等氣氛寬松的活動上,班主任應使用風趣、詼諧具有幽默感的語言,使班級活動充滿愉快活躍的氣氛,學生間無拘無束,心情舒暢,增進學生間的友誼和班級的凝聚力。
班主任除了要加強學習,注意積累詞彙、豐富語言外,還要學點邏輯學,使語言表達准確,思維清晰,增強說服力和感染力,並要有意識的訓練自己。此外,還需豐富自己的生活,多與周圍的人交往,培養開朗爽快的性格,使語言表達能力在經常的社會交往中提高。
二、領導藝術
班主任的領導藝術是指班主任在班級的組織管理才能,是搞好班級工作的一種領導技巧。
(一)知人善任的技巧。掌握運用這一藝術時,班主任要在全面了解班級學生的基礎上,善於培養班級幹部,這部分人就是班主任工作的助手。班級幹部的培養教育不僅關繫到班集體建設的質量,也是班主任工作藝術性的一個重要標志。因此,要用學生之長,避學生之短,注意發揮和調動學生的長處,在安排任務時量才而用,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二)「彈鋼琴」的技巧。班主任工作事務較多,要做到有條不紊地組織管理班級,就得學會「彈鋼琴」的技巧。就是說,一上班就要全面統籌安排班級的各項工作,「十個指頭」都協調起來,讓每位學生各就其位,避免出現空缺或混亂的情況。(班主任
www.banzhuren.cn)要抓住重點,培養「優生」;帶動一般,重視「差生」,使班級各項工作之間能夠有機配合,平衡協調,有節奏、有旋律地開展。
(三)疏通引導的技巧。班級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常常會出現疑慮、害羞、嫉妒、仇恨、打擊報復等不良心理,如在選拔班級幹部、分配班級任務、組織班級活動等事務中出現的矛盾,會直接影響到班級的團結和積極性,班主任必須深入學生中全面了解情況,然後及時因地制宜進行耐心細致地啟發、教育、引導,變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從而達到解決矛盾,統一思想,增強班級核心力和凝聚力的目的。
三、處事藝術
班主任的處事藝術是指處理教育教學事務時應干凈利落,忙而不亂,有條不紊。班主任在處理工作上的事務時要致力於正業,時刻牢記自己肩上的重任,對有利於班級組織,班風建設,學生成人成材的正業要集中精力做好,要做到學期有計劃、每月有安排、一周有進步、日日有進展。這樣才能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搞好教育教學工作。
四、激勵藝術
激勵藝術是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經常運用的一種方法,如果運用得好可以使學生的行為獲得定向的抑制和改造,以達到最佳的狀態。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要讓每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班主任應善於發現每位學生的優點,了解他們的每一細微的進步,進而及時而適度的激勵常常能讓學生從心理上得到一種滿足感、情緒上顯出興奮感,行為上表現出積大的積極性,這是學生思想轉化、前進的催化劑。
在班主任工作中,正確運用激勵藝術,可以起到扶持正氣、打擊邪氣,鼓勵先進、鞭策後進,充分調動廣大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五、批評藝術
正確運用批評藝術能催化班級工作的良性開展,但要考慮學生個性心理特點的差別。對坦率直爽、性格開朗、思想基礎好的人,可採用正面批評,直接指出其錯誤;對自我防衛心理、依賴心理和試探心理很強,不肯輕易承認錯誤,事後又常矢口否認或轉嫁錯誤於他人的人,應當場、當時、當事給以批評;對頭腦聰明、反映敏捷、自尊心較強的人,只須用提醒、暗示的語言稍稍加以點破;對自尊心強、臉薄、愛面子的學生,可採用循序漸進的方法;對自卑感嚴重、感情脆弱、無自信心的學生,可採用融批評於表揚之中,將表揚與批評結合起來的方法。這樣可使學生在心理不失衡的狀況下,認識並改正錯誤。
同時,作為班主任,要教育學生正確對待批評,不諱疾忌醫,不因受到批評而失去上進的信心。只有這樣,班主任才能更好地拿起批評這個武器,使它與激勵一樣,成為學生樂意接受的教育形式,從而為教育教學帶來最大的活力與價值。
③ 班主任工作藝術的內容簡介
班主任工作藝術是中小學教師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職能。
《班主任工作藝術:從案例中學習》可作為大專院校教師、教育類學生教材,也可作為廣大中小學班主任繼續教育的參考資料。
④ 淺談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幾點藝術
淺談班主任工作的藝術性
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項細致、嚴謹的復雜工作,又可以說是一項充滿挑戰的艱苦工作。盡管每個班主任都為班級管理付出很多精力和努力,但效果卻迥然不同,有的得到學生及家長的認可和好評,有的則事倍功半,甚至費力不討好。造成這種差異性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我認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班主任在做工作時的藝術性,以下僅就班主任工作的藝術性問題談點粗淺體會。
一、引導的藝術性-----因人而異
所謂引導,就是班主任通過說理等形式啟發、勸導教育對象達到預期教育目的的行為,這也是班主任常用的教育手段之一。再差的學生也總有不差的一面,引導得法就可以讓他們煥發出積極向上的情感,揚起前進的風帆,迅速向好的方面轉化,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實現自我教育。而實現恰當引導的關鍵就在於掌握學生個性心理特徵,因材施教。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的素質由於先天、後天等各種因素,尤其是後天生活環境,所受教育和主觀努力不同,形成了每個人獨特的心理特點,造成了個性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如有人喜靜,有人好動;有人急躁,有人溫和;有人靈活,有人遲鈍。在引導學生過程中,只有了解這些個性差異,採取因人而異的態度和方法,才能收到預想的效果。
一般來講,對性格活潑、有點自以為是、愛自我表現的學生,可以當面批評和爭論,但一定要堅持說理、平等待人;對於性格固執、不善言談的學生,適合於私下交流、榜樣激勵、後果教育等讓他接受;對於自尊心較強、有點偏激、又缺乏勇氣的學生,應採取積極熱情、個別幫助的方法。如果不根據學生心理個性差異特點,一律用公開化、形式化、簡單化的方法做工作,是很難收到應有的教育效果的。
二、批評的藝術性---- 一事不再理
心理學中的「超限效應」講的是:如果刺激過多、過強或者作用時間過久,會引起人們心理的不耐煩或反抗。這種現象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也時常發生,當學生因學習態度不端正而經常不交作業,當學生因經常遲到而給班級扣分,班主任會一次、兩次甚至多次重復對一件事進行批評,導致學生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最後到反感厭惡,甚至出現反抗心理和行為。這就提醒班主任,雖然說「磨刀不誤砍柴功」,但如果天天磨,時時磨,不僅會佔用砍柴的時間,而且還會將砍刀磨成薄片,失去砍柴的功能。對學生的批評也一樣,不能超過限度,應本著「一事不再理」的原則,犯一次錯誤,只批評一次,即使非要再次批評,也應換一個角度,換一種說法,不要簡單地重復,這樣才有利於達到積極的批評效果。
三、交往的藝術性-----「冷靜」「恰當」
西方有一則寓言,說的是在寒冷的冬天裡,兩只刺蝟要相依取暖,一開始由於距離太近,各自的刺得對方鮮血淋漓,怎麼也睡不著。它們分開,又冷得受不了,於是又湊到一起。後來它們幾經折騰,調整了姿勢,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體溫,相互取暖,又不至於被扎,而且很好地保護了對方,後人將其總結為「刺蝟法則」。把它應用到教育管理中,其啟示就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只有保持恰當的距離,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班主任在師生交往中要把握好情緒冷靜和交往恰當兩個環節,控制感情,注意身份,把握分寸,避免以下幾種不良傾向:
第一、遇事不順、遷怒怨氣。個別班主任與學生接觸時,習慣將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不順講給學生,把對學校、領導、同事甚至對社會的不滿向學生發泄,這樣,不僅容易導致學生對社會、對人生產生偏見,最終不利於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同時,也會誘導學生在背後對他人說三道四,搬弄是非的不良行為,不利於和諧人際關系的構建,不利於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發展。
第二、誇誇其談、自吹自擂。班主任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適當地將自身才華與成就展示給學生是必要的,但不能高談闊論或自我炫耀,反之,會引起學生的反感,給學生留下不夠謙虛、華而不實的印象,不利於工作的深入開展。
第三、不顧身份、過於隨意。有的班主任,特別是年輕班主任,為了體現師生關系密切,與學生不分你我,稱兄道弟,或衣著太隨便,或交流話題超出學生認識所能接受的范圍等等,這都會降低教師的威信,失去了距離美,不利於今後嚴格要求和規范管理。
四、轉化的藝術性-----「相融」「梯度」
心理學研究中的「門檻效應」表明,當最初對人們提出簡單要求時,人們很難拒絕,否則怕被別人認為自己是不通情理的人,當人們接受了簡單的要求後,再向他們提出較高要求,此時人們為了給他人留下前後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傾向於接受較高的要求。這一研究成果提醒班主任在轉化後進生的過程中要抓住「相融」和「梯度」兩個關鍵詞。
所謂「相融」,就是在轉化後進生時要努力創造心理相融的氛圍,做到未成曲調先有情。因為,人在認識客觀事物時,總是伴有某種心理反映,或喜
⑤ 班主任的藝術有哪些
踏上教育崗位已經19年,先後10年擔任班主任工作,在工作中我深深地體會到班級管理的關鍵是班主任,班主任的言談舉止影響到學生的言行,班主任的正確引導,對學生健康成長和未來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當然最終會影響到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和祖國的教育事業。
因此,要做一名優秀的班主任,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愛生如子,尊重、信任、愛護每一個學生
班主任是班級的組織者,學生的領導者,是學生的帶頭人,時刻要做好學生的表率。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和學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鼓勵,讓學生體會到我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是極其真誠的。
例如:我們班原來有早晨不起床做早操的同學,若是無故不起床的,按班規處理,若是因病不能起床的,我會讓同學陪他去看醫生;若是裝病的,還得去看醫生,在看病的過程中,不過我會特別叮囑醫生,該同學可能病情很嚴重,病得起不了床,一定要仔細的看,用好一點的葯,這樣才好的快,之後我會隨時「關心」他的病情,問寒問暖的話,讓他感覺到,欺騙老師是錯誤的。
⑥ 分析班主任工作的藝術性。
淺談班主任工作的藝術性
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項細致、嚴謹的復雜工作,又可以說是一項充滿挑戰的艱苦工作。盡管每個班主任都為班級管理付出很多精力和努力,但效果卻迥然不同,有的得到學生及家長的認可和好評,有的則事倍功半,甚至費力不討好。造成這種差異性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我認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班主任在做工作時的藝術性,以下僅就班主任工作的藝術性問題談點粗淺體會。
一、引導的藝術性-----因人而異
所謂引導,就是班主任通過說理等形式啟發、勸導教育對象達到預期教育目的的行為,這也是班主任常用的教育手段之一。再差的學生也總有不差的一面,引導得法就可以讓他們煥發出積極向上的情感,揚起前進的風帆,迅速向好的方面轉化,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實現自我教育。而實現恰當引導的關鍵就在於掌握學生個性心理特徵,因材施教。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的素質由於先天、後天等各種因素,尤其是後天生活環境,所受教育和主觀努力不同,形成了每個人獨特的心理特點,造成了個性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如有人喜靜,有人好動;有人急躁,有人溫和;有人靈活,有人遲鈍。在引導學生過程中,只有了解這些個性差異,採取因人而異的態度和方法,才能收到預想的效果。
一般來講,對性格活潑、有點自以為是、愛自我表現的學生,可以當面批評和爭論,但一定要堅持說理、平等待人;對於性格固執、不善言談的學生,適合於私下交流、榜樣激勵、後果教育等讓他接受;對於自尊心較強、有點偏激、又缺乏勇氣的學生,應採取積極熱情、個別幫助的方法。如果不根據學生心理個性差異特點,一律用公開化、形式化、簡單化的方法做工作,是很難收到應有的教育效果的。
二、批評的藝術性---- 一事不再理
心理學中的「超限效應」講的是:如果刺激過多、過強或者作用時間過久,會引起人們心理的不耐煩或反抗。這種現象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也時常發生,當學生因學習態度不端正而經常不交作業,當學生因經常遲到而給班級扣分,班主任會一次、兩次甚至多次重復對一件事進行批評,導致學生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最後到反感厭惡,甚至出現反抗心理和行為。這就提醒班主任,雖然說「磨刀不誤砍柴功」,但如果天天磨,時時磨,不僅會佔用砍柴的時間,而且還會將砍刀磨成薄片,失去砍柴的功能。對學生的批評也一樣,不能超過限度,應本著「一事不再理」的原則,犯一次錯誤,只批評一次,即使非要再次批評,也應換一個角度,換一種說法,不要簡單地重復,這樣才有利於達到積極的批評效果。
三、交往的藝術性-----「冷靜」「恰當」
西方有一則寓言,說的是在寒冷的冬天裡,兩只刺蝟要相依取暖,一開始由於距離太近,各自的刺得對方鮮血淋漓,怎麼也睡不著。它們分開,又冷得受不了,於是又湊到一起。後來它們幾經折騰,調整了姿勢,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體溫,相互取暖,又不至於被扎,而且很好地保護了對方,後人將其總結為「刺蝟法則」。把它應用到教育管理中,其啟示就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只有保持恰當的距離,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班主任在師生交往中要把握好情緒冷靜和交往恰當兩個環節,控制感情,注意身份,把握分寸,避免以下幾種不良傾向:
第一、遇事不順、遷怒怨氣。個別班主任與學生接觸時,習慣將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不順講給學生,把對學校、領導、同事甚至對社會的不滿向學生發泄,這樣,不僅容易導致學生對社會、對人生產生偏見,最終不利於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同時,也會誘導學生在背後對他人說三道四,搬弄是非的不良行為,不利於和諧人際關系的構建,不利於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發展。
第二、誇誇其談、自吹自擂。班主任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適當地將自身才華與成就展示給學生是必要的,但不能高談闊論或自我炫耀,反之,會引起學生的反感,給學生留下不夠謙虛、華而不實的印象,不利於工作的深入開展。
第三、不顧身份、過於隨意。有的班主任,特別是年輕班主任,為了體現師生關系密切,與學生不分你我,稱兄道弟,或衣著太隨便,或交流話題超出學生認識所能接受的范圍等等,這都會降低教師的威信,失去了距離美,不利於今後嚴格要求和規范管理。
四、轉化的藝術性-----「相融」「梯度」
心理學研究中的「門檻效應」表明,當最初對人們提出簡單要求時,人們很難拒絕,否則怕被別人認為自己是不通情理的人,當人們接受了簡單的要求後,再向他們提出較高要求,此時人們為了給他人留下前後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傾向於接受較高的要求。這一研究成果提醒班主任在轉化後進生的過程中要抓住「相融」和「梯度」兩個關鍵詞。
所謂「相融」,就是在轉化後進生時要努力創造心理相融的氛圍,做到未成曲調先有情。因為,人在認識客觀事物時,總是伴有某種心理反映,或喜或厭、或愛或憎、或哀或樂,從而使情感在思想交流中呈現特殊意義。心理相容,則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反之,則互相猜疑、互相排斥。可見,師生心理相融與否是轉化能否取得正效應的重要前提。
所謂「梯度」,是指轉化後進生的目標要有梯度,不能過高,不能急於求成。要善於「搭台階」、「扶梯子」,本著「小步子、低台階、勤扶持、多引導」的原則,使之逐漸轉化,做到扶一次「梯子」,摘一點果子。
另外,還可以通過適當淡化後進生的缺點來實現轉化,尤其是對一些無關大局的細節和局部范圍的小事,宜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這種「圓滑」的做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差生的抵觸情緒,有利於後進生的轉化。
五、懲罰的藝術性---- 「適度」「有情」
懲罰教育是班級管理的必要手段。心理學上有一個有趣的實驗:一輛高級轎車被閑置在一個居民小區,一周後,它毫發無損。後來試驗者將其中的一個車窗砸爛,三天後,這輛車就被破壞得面目全非。這一實驗結果被總結為「破窗效應」。應用到教育領域,其原理就是管理者制訂的管理規則如同一輛「嶄新的轎車」,假如有了「破窗」行為而又未被懲罰,它會暗示其他人,規則是可以破壞的,且破壞後是沒有任何後果的,於是,人人都可以視規則為虛無。
在班級管理中,很多方面或很多時候都能窺見到「破窗效應」的影子,小到班級的衛生管理,大到班級的紀律管理,一旦某項規則沒有得到認真落實,紀律或規則就會成為一紙空文,失去約束力和公信力。這就提醒班主任在班集體制度的執行過程中應盡量避免「破窗現象」發生,巧妙運用懲罰手段。切忌「過度」懲罰和「無情」懲罰,因為,過度的懲罰會在心理上抵消學生的內疚感,無情的懲罰會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結果都會事與願違。只有罰而有度、罰中有情,才能讓被懲罰者明白自己的錯誤,並且學會為自己所犯的錯誤承擔後果。因此,懲戒手段應該從對學生發展負責、對學生成長有利的角度去設計和選擇。
六、評價的藝術性----「多元」「肯定」
心理學中的「霍桑效應」告訴我們:學生行為習慣的好壞及其持續時間的長短,與教師是否關注、重視他們,是否公正合理地肯定他們的進步直接相關。這提醒班主任在評價學生時,要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要善於換一種眼光看學生,善於發現學生在某些方面表現出來的良好品質。例如:一個課堂紀律不好的學生,可能勞動積極肯干;一個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可能樂於助人......不能因學習成績低一點或紀律表現差一點,就一葉障目、全盤否定。同時,要努力克服「定型化效應」,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尤其是對班級中那些大錯不犯,小錯不斷的學生,要多肯定優點,少強化缺點,只有這樣做,才有可能使他們改變消極態度,積極改正自身的不足,從而多出一批好學生。因為,評價學生的目的不是證明這個學生怎麼樣,而應是通過激勵,促進學生的發展。
總之,學生的心靈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教育的境界也是無限廣闊的,班主任只有不斷研究教育規律,不斷豐富和完善工作的藝術性,才能享受教育的樂趣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