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的老師
㈠ 荀子是不是李斯的老師啊
荀子是韓非子和李斯的老師。韓非子和李斯是戰國時代法家的集大成者,一個從理論上闡述了法家的觀點,一個在實踐上運用了法家思想來治理國家。荀子雖然屬於儒家,但其思路更接近於墨家與法家,而與孔孟不同。荀子主張人性惡,他所謂的惡其實不過是人的自愛好利、趨樂避苦等非道德本能。非道德並不等於反道德,相反,通過聖人的「化性起偽」,人類被引向禮義社會。「化性起偽」是從非道德的本能走向道德社會的過程,這一過程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利益博弈過程。法家源於儒家.孔子之後,孟子與荀子同為儒者,但孟子發展了其仁的思想,荀子繼承並發展了禮的思想.荀子把禮規格化,以適應社會的需求.並把禮作為一種社會標准,這樣一來,法家思想已經起步了.荀子是法家的先跡.其學生李斯,韓非子更是發展了這一學說.綜觀看來,法家是儒家學說中一部分的極端化.因而,法家不可避免地帶有儒家的痕跡.儒家強調三綱五常,君為臣綱;法家認為君王是一切權利的集中,應該區別.二者都為君王的合法性合理性作辯護.大而化之,在歷史的漫漫演變中,法家已和儒家融為一體.法家緣起本就是儒家的一部分.墨家是一門顯學,其主要特點為兼愛,非攻,急人之難.墨子就曾經游說楚王不攻宋.兼愛,與儒家的仁和非常接近.但墨家後來的演變,是任俠仗義.對當時的統治者既無作用,又有可能成為政府的敵對勢力,故而戰國諸國並不提倡.其後,墨家日見消亡.而延續下來的表面上看是孔孟之道,實則是外儒內法的荀子學說。
㈡ 李斯做過秦始皇的老師嗎
沒有,他起初是秦國客卿。
李斯,姓李,名斯,字通古。戰國末年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早年為郡小吏,後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初被呂不韋任以為郎,後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被任為長史。秦王採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游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為秦王趙政所採納,不久官為廷尉。在秦王政統一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後,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並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被任為丞相。他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毀民間的兵器,以加強對人民的統治;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還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後,他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後為趙高所忌,於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斬於咸陽鬧市,並夷三族。
㈢ 請問李斯、韓非子的老師是誰另外介紹一個他們兩個的事跡…
李斯,韓非子的老師是荀子,韓非子比李斯遲入學3年,說來李斯還是韓非子的學長呢。流血的仕途里介紹的很詳細。。
㈣ 荀子真的是韓非和李斯的老師嗎
荀子是韓非和李斯的老師,荀子雖然是儒家學派,但是在倡導道德教育的同時,也強調了政法制度的懲罰作用。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出生,是戰國末期的趙國人,名況,字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
韓非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
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4)李斯的老師擴展閱讀:
荀子的思想偏向於經驗以及人事方面,是從社會脈絡方面出發,重視社會秩序,反對神秘主義的思想,重視人為的努力。
孔子中心思想為仁,孟子中心思想為義,荀子繼二人後提出禮、法,重視社會上人們行為的規范。以孔子為聖人,但反對孟子和子思為首的思孟學派哲學思想。
認為子貢與自己才是繼承孔子思想的學者,荀子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慾望,若慾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生爭執,因此主張人性有惡,須要由聖王及禮法的教化,來化性起偽使人格提高。
荀子思想雖然與孔子、孟子思想都屬於儒家思想范疇,但有其獨特見解,自成一說。荀子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
孔子、孟子在修身與治國方面提出的實踐規范和原則,雖然都是很具體的,但同時又帶有濃厚的理想主義成分。
孔子竭力強調克己、修身、為仁由己等,而孟子則以性善為根據,認為只要不斷擴充其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求其放心,即可恢復人的良知。
與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則具有更多的現實主義傾向。他在重視禮義道德教育的同時,也強調了政法制度的懲罰作用。
荀子對各家都有所批評,唯獨推崇孔子的思想,認為是最好的治國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特別著重的繼承了孔子的外王學。
他又從知識論的立場上批判的總結和吸收了諸子百家的理論主張,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於天人之分的自然觀、化性起偽的道德觀、禮儀之治的社會歷史觀,並在此基礎上,對先秦哲學進行了總結。
㈤ 秦朝李斯的師傅是誰
秦朝李斯的師傅是荀子。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華夏族(漢族),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位於今山東蘭陵縣)令。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㈥ 李斯是旬子的徒弟還是鬼穀子的徒弟歷史上有幾個李斯
李斯,是我國秦朝時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有專門針對李斯的傳記。李斯的一生在政治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那麼李斯的老師是誰呢,他師承何門使他政績赫赫呢?
李斯輔佐秦王,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成為了秦國的宰相,這和他自幼與荀子學習帝王之術是分不開的。荀子是先秦的最後一位儒家學派的代表,他的思想被認為是「上承孔孟,下啟漢儒」,韓非子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韓非子受到的儒家思想熏陶更深,在他的法家思想中,還夾帶著儒家的某些思想。但李斯不同,李斯雖然師承儒家,但是他認為,儒家的思想過於迂腐。
李斯的老師雖然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但李斯並沒有把他的思想進行繼承和延伸。不過李斯對於朝局分析的十分透徹,秦國有野心想要稱霸天下,諸侯分裂,矛盾激化,儒家學派是不和適宜的。他的法家思想在秦王滅其它諸侯國的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秦始皇一統天下,李斯封為了宰相。
秦國統一天下後,百廢待興,李斯依然認為儒家的治國道理不適宜國家的繁榮昌盛,他奉行法家的思想治理國家,主張加強中央集權,統一貨幣和文字。但李斯沒有將老師荀子的思想全部摒棄,在他做宰相,百官朝賀,風光無限時,常常用老師的話警醒自己「物忌太盛」。
秦朝李斯
很多人一定看過《楚漢傳奇》這部電視劇吧,那麼大家一定還記得劇終李斯這個人物吧,他幫助秦始皇統一了山東六國,之後又幫助秦始皇統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衡,並且制定了一套秦法。可以說的功勛卓著,但他也有自己的私心,害死扶蘇,讓胡亥當了皇帝。那麼歷史上秦朝李斯是個怎樣的人呢?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真正的秦朝李斯吧。
當然《楚漢傳奇》這部電視劇中的李斯還是比較符合歷史真實的。李斯字通古,他出生在戰國末期的楚國。年輕時跟隨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學業有成之後想成就一番大事,於是來到了秦國。他勸說秦王嬴政要圖謀富強滅掉各國諸侯,成就帝王大業,被任命長史一職。後來他建議秦王派人帶著重金去山東六國離間他們的君臣關系,被任命為客卿。之後嬴政要驅逐其他國家的客卿,李斯寫了著名的《諫逐客書》被秦王採納後,升任他做了廷尉。可以說在秦國統一六國的過程中,李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秦國統一後,他建議嬴政使用皇帝稱號,並制定了一系列的禮儀制度,被任命為秦王朝第一任丞相,之後他又幫助秦始皇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以及車軌,制定秦朝法律條文,廢除分封制,在全國范圍內建立郡縣制度。加強了秦朝的中央集權,穩固了秦朝的統治根基。
雖然李斯的貢獻很大,但他也有很多污點,那就是和秦始皇一起製造了歷史著名的「焚書坑儒」慘案,阻礙了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對文化的摧殘很大。同時他和趙高合謀害死扶蘇,讓昏庸而且非常殘暴的胡亥當了皇帝,直接導致了秦朝前後短短十幾年就滅亡的結局,這也就是歷史上真正的秦朝李斯。
李斯法家
李斯,戰國末期楚國人,為秦王嬴政統一六國起了很大的作用,秦統一天下後,被封為丞相,是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秦時明月》李斯
李斯師從荀子,學的帝王之術,學成之後想要成就一番事業,於是到秦國結交了呂不韋,並被任以官吏,李斯就有了接近秦王的機會。他對秦王諫言說「秦國現已強大,是時候掃除六國,完成帝業,統一天下了」。他的一席話被秦王採納,並封他做了客卿。雖然之後也有些曲折,但是李斯達到了他的目的,被秦王賞識。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在李斯等人的幫助下結束了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統一了中原,建立起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
秦國統一後,如何管理遼闊的疆土成為問題,在眾大臣都在復議王綰實行周天子分封制的時候,李斯提出了不同的意見,要求實行郡縣制,於是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分成大小郡縣,統一管理。
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所以他所奉行的就是重法輕儒的思想,他向秦始皇諫言,認為儒生造謠亂國,擾亂民心,不利於天下統一,最後他還把一切都歸於讀書的緣故,於是歷史上殘忍的「焚書坑儒」就上演了。李斯制定的法律相當嚴苛,除過醫葯、卜筮之書,其他文獻古籍統統燒掉,有敢再談論詩書者,就讓屍體暴露街頭;一人有罪,父母兄弟皆受刑罰;官吏知道而不檢舉的視為同罪。
李斯最後扶持公子胡亥也是因為扶蘇公子尚儒,而他要實行「督責之術」,所以只有像胡亥那樣的君主才能讓他為所欲為,隨心所欲。此後「殺人多者為重臣,殘忍者為名吏」天下一片怨聲,敢怒不敢言。
李斯韓非是同窗,都師承「荀子」,向荀子學習帝王之術,韓非的死與李斯脫不了干係,歷史上對韓非的死有兩種說法,但是大家更傾向於第一種。李斯韓非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李斯韓非向荀子學習了「帝王之術」後,綜合了其它國家的實力,決定為各諸侯效力,李斯的法家思想很快得到了秦王的重視。韓非子雖然有口吃,不善言論,但是他的著作深受當時的君主們歡喜,秦王也讀過諸多他的著作,十分欣賞。
韓非子本來是效忠韓國的,但韓國君主對於他的言論並沒有採納,韓非受挫,見同窗李斯受到秦王的重視,決定前去試試。秦王本來就十分欣賞韓非,而且韓非比李斯本領大,更加引起了李斯的恐慌,李斯怕韓非會威脅到他的前途,於是在秦王面前嚼韓非的舌根,說韓非與韓國君主親近,不是真心為韓國謀劃,我們不能重用他,而且還不能放走他,應該把他殺掉。而且韓非得罪了同樣受到秦王重視的姚賈,在兩人的陷害下,韓非不得已吃了毒葯,自殺而死。
還有一種說法是,李斯韓非作為同窗,李斯很想讓韓非留在秦國,幫助秦國統一大業,但是韓非的《韓非子》將帝王之術分析的過於透徹,引起了秦王的忌憚,而且在韓非所著之書中,有的建議不適合秦國的發展,大臣姚賈的陷害,秦王將韓非收押入獄。雖然李斯真心想救韓非出來,還幫他上書秦王,但秦王鐵心想殺了韓非以絕後患。
㈦ 韓非 李斯的老師是誰
他們兩個呢
都是荀子(xunzi)(前313年-前238年)的學生
荀子網路
http://ke..com/view/2776.htm
李斯網路
http://ke..com/view/25990.htm
韓非網路
http://ke..com/view/25728.htm
㈧ 李斯的老師荀子如果知道他後來做的事,還會願意教他嗎
這個有點說不好,其實我對於荀子了解的不是很多,有可能願意有可能不願意吧,不過排除了這一點,即使荀子不教李斯,李斯這么一個熱愛學習而且又這么聰明的人,在宮里摸爬滾打幾年也就混出名堂了,又不是說沒有荀子教的哪些就沒辦法在宮里混了,其他人所有人也都沒有學習荀子的東西,不是也照樣在宮里混的如日中天的嘛,這種事情是難不倒一個熱愛學習的人的。
看過荀子的一些文章,荀子是一個儒家的第三代代表人物,而李斯其實是偏向法家的,所以李斯其實從其他地方也學了很多東西,並不是一直在用儒家思想。
㈨ 李斯的故事
1、統一度量衡:秦統一之前,中國的度量衡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各國諸侯按照自己的喜好,制定了不同的計算單位和不同的計算進制。為了有效地統一制式、劃一器具,李斯又從制度上和法律上採取措施,以保證度量衡的精確實施。這是秦王統一中國,李斯位居丞相之後的又一驚世之作。而它的影響不言而喻。幾千年來,無論朝代更迭,這種計量方法從無更改。甚至時至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依然還有它的身影。
2、統一文字: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書同文字」的建議,命令全國禁用各諸侯國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為統一書體。在此之前,中國的文字從新石器時代彩陶刻畫文字的萌芽,經過商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金文,成長到春秋戰國時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和發展過程。
3、廢分封:李斯提出郡縣制,秦始皇也認為,天下已經統一了,再立許多國,不利於統一,安寧也沒有保障,所以支持李斯的意見。於是,他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以下為縣。郡縣制比之分封制是一個進步,有利於國家的統一。
4、修馳道:公元前220年,統一中國一年有餘的秦始皇漸感隱憂,龐大的中央集權要想在遼闊的疆域上政令暢通,物資交流便利,就必須改變以往的交通條件。此時,深諳皇上心思的李斯又立刻建議讓全國的車軌統一,並在全國范圍內修築馳道。就這樣,一場大規模的統一車軌、修築馳道的運動在全國展開。
5、妒殺韓非:李斯害怕秦王重用韓非,向秦王講韓非的壞話,秦王輕信李斯,把韓非打入大牢。根據秦國法令的規定,獄中的囚犯無權上書申辯。在李斯和姚賈的串通下,韓非吃了李斯送來的毒葯,自殺而死。
拓展資料
李斯(約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今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蘆岡鄉李斯樓村)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李斯早年為郡小吏,後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初被呂不韋任以為郎。後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被任為長史。秦王採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游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於韓人間諜鄭國入秦,秦王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被秦王所採納,不久官為廷尉。
在秦王政滅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後,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並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被任為丞相。他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毀民間的兵器;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
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等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還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㈩ 李斯的老師是誰
李斯的老師是荀子.荀子是儒家,可是李斯卻是搞法家的,欺師滅祖的傢伙謝謝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