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師老師 » 教師進行教學的直接依據

教師進行教學的直接依據

發布時間: 2021-07-12 15:39:15

教師進行教學的根本依據是,a,教材,b,課程標准,系,教科書,d,教

教師進行教學的根本依據首先是根據教材和教科書來安排課程標准 ,最終達到教學目的。

❷ 選擇教學方法的依據有哪些

科學、合理地選擇和有效地運用教學方法,要求教師能夠在現代教學理論的指導下,考慮到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特性等因素,熟練地把握各種教學方法的特性,綜合地考慮各種教學方法的要素:

(1)教學的目的和任務;

(2)教學內容的性質和特點;

(3)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

(4)教師自身素養及所具備的條件;

(5)教學方法的類型與功能。

按照教學方法的外部形態,以及相對應的這種形態下學生認識活動的特點,把中國的中小學教學活動中常用的教學方法分為五類。

第一類方法:「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等。

第二類方法:「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參觀法等。

第三類方法:「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包括練習法;實驗法;實習作業法。

第四類方法:「以欣賞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例如陶冶法等。

第五類方法:「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方法」,如發現法;探究法等。

(2)教師進行教學的直接依據擴展閱讀:

教學方法論由教學方法指導思想、基本方法、具體方法、教學方式四個層面組成。教學方法包括教師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學習方法)兩大方面,是教授方法與學習方法的統一。

教授法必須依據學習法,否則便會因缺乏針對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達到預期的目的。但由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於主導地位,所以在教法與學法中,教法處於主導地位。

教學方法不同界定之間的共性:

⑴教學方法要服務於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的要求。

⑵教學方法是師生雙方共同完成教學活動內容的手段。

⑶教學方法是教學活動中師生雙方行為的體系。

黃甫全教授認為,從具體到抽象,教學方法是由三個層次構成的,這三個層次是:

第一層次:原理性教學方法。解決教學規律、教學思想、新教學理論觀念與學校教學實踐直接的聯系問題,是教學意識在教學實踐中方法化的結果。如:啟發式、發現式、設計教學法、注入式方法等。

第二層次:技術性教學方法。向上可以接受原理性教學方法的指導,向下可以與不同學科的教學內容相結合構成操作性教學方法,在教學方法體系中發揮著中介性作用。例如:講授法、談話法、演示法、參觀法、實驗法、練習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實習作業法等。

第三層次:操作性教學方法。指學校不同學科教學中具有特殊性的具體的方法。如語文課的分散識字法、外語課的聽說法、美術課是寫生法、音樂課的視唱法、勞動技術課的工序法等。

教師給學生布置探究性的學習任務,學生查閱資料,對知識體系進行整理,再選出代表進行講解,最後由教師進行總結。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也可以以個人為單位組織進行,它要求教師布置任務要具體,其他學生要極積提問,以達到共同學習的目的。

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探索及合作精神。

過程教學法的教學重點放在學生的寫作過程上,強調在學生寫作過程中幫助他們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教師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側重在語篇水平上指導寫作,包括構思、寫提綱、寫初稿和修改等各個寫作環節。教師的指導貫穿於整個寫作過程直至最後成文。

❸ 中小學教師選擇教學方法的依據是什麼

教學目標能否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要求,在教學活動中所採取的行為方式的總稱。
一、教學方法選擇的基本依據
任何一種教學方法最核心的作用,都是為實現教學目標和完成教學任務服務。教學方法的實質就是把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和教材的內容有效地連接起來,使這些基本要素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地發藹揮它們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學方法與教學目的、教材內容、學生特徵、教師素質、教學環境之間存在著必然的內在聯系,這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選擇教學方法的基本依據。
(一)依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
一般來說,教學目標包括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這三個領域,每個領域又分為若干個層次。不同領域或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必須要藉助於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術。例如,如果教學目標強調知識的接受,則可相應注重採取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講解的方法;如果以學生掌握動作技能為主要教學目標,可以採用以實際操作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所以,對教學方法的選擇的指導性因素應是具體的教學目標。這些教學目標既應包含著知識內容目標,也應包括認知技能和認知策略方面的目標,還應包括培養和發展學生情意態度方面的目標。這就要求教師要能夠掌握相應的教學目標分類知識和方法,把教學中總的抽象的目標分解轉化為具體的可操作性目標,並依此來選擇和確定具體的教學方法。
(二)據教材內容特點選擇教學方法
不同學科的教材,要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這不僅是因為不同學科內容本身所特有的抽象性或形象性的特點,而且還因為學生在學習不同學科內容時的心理過程存在差別。例如,計算機應用就要求使用講解與演示相結合的方法,而在人文學科中則較多地使用講讀法。事實上,當今國外涌現出的一些影響頗大的教學方法,如暗示教學法、綱要信號法等,無一不是與某些特定學科的教學內容相聯系的,僅適用於這些特定學科的教學,並不適用於各種學科教學。因此教師在傳授不同性質學科的教材內容時,一定要選擇適合該學科的教學方法。即便是同一學科,在傳授某些具體、特定的教材內容時,也要求採取與完成傳授該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因為任何學科都是由多方面內容構成的體系,在這一體系中,不同的內容具有不同的內在邏輯和特點,有些內容適宜用探索法,有些內容則適合用討論法。
這里所說的教學環境,主要是指學校教學設備條件(實驗儀器、實驗設備、圖書資料等)、教學空間條件(教室、場地、實驗室、活動室等)和教學時間條件等。教學環境狀況對教學方法功能的全面發揮也有著一定的制約作用,特別是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充分運用,會更進一步地開拓教學方法的功能和適用范圍。教師選擇教學方法時,要在時間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運用和發揮學校教學設備和教學空間條件的功能與作用。
(三)據教師自身素質選擇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選擇還要考慮到教師自身的素養和條件,考慮到教師自身對各種教學方法的掌握和運用水平。有些教學方法雖然好,但教師不能正確使用,仍然不能在教學中產生好的效果,甚至可能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教師個性上的不同特點,也會影響他們對教學方法的使用。如有的教師擅長用生動的語言表述,可以把問題描繪得形象、具體,由淺人深地講清道理;有的教師則擅長運用直觀教具,通過直觀演示來說清理論,做到「此時無聲勝有聲」。這兩類不同特點的教師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優先考慮的重點應是不同的。總之,教師要根據自身的素養和條件,揚長避短,發揮個人優勢,選擇與自己特點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另外,還要根據課堂類型選擇教學方法、依據教學時間和效率的要求選擇教學方法等等。

❹ 編寫教科書和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是 A 教學大綱 B課程目標 我感覺不太對,

大綱是教育的母法.

❺ 教師備課上課的主要依據是什麼

教師備課的主要依據是教科書,也稱課本、教材。
教師備課要求:
1、鑽研教材,鑽研教材包括專研學科課程標准、教科書和閱讀相關參考書。但是學校放發的教參書是遠遠不夠的,可以看一看其他的教案參考書拓展自己的思路,例如《優秀教案》就很不錯。
2、了解學生首先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徵,熟悉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其次,要了解班級情況,如班風等;再次,要了解每一個學生,掌握他們的思想狀況、知識基礎、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等。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法。
3、設計教法教師在鑽研教材、了解學生的基礎上,要考慮用什麼方法使學生掌握這些知識以促進他們學科能力、學科素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品德等方面的發展,要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學生特點等來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法。

❻ 教學計劃是教學的重要文件,是教師進行教學不可缺少的依據。包括什麼

教學計劃又分為專業教學計劃和課程教學計劃,具體來說,每學期干什麼,版每門課排在哪學期上權,上多少理論多少實踐都是專業教學計劃的內容,課程得就簡單了,教學大綱教學進度理論和實驗的安排等,當然要按要求劃分單元章節或模塊,然後依照計劃實施教學,這樣教務上才便於檢查督導。

❼ 教師備課上課的主要依據是什麼

教師備課的主要依據是教科書,也稱課本、教材。

教師備課要求:

1、鑽研教材

鑽研教材包括專研學科課程標准、教科書和閱讀相關參考書。

2、了解學生

首先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徵,熟悉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其次,要了解班級情況,如班風等;再次,要了解每一個學生,掌握他們的思想狀況、知識基礎、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等。

3、設計教法

教師在鑽研教材、了解學生的基礎上,要考慮用什麼方法使學生掌握這些知識以促進他們學科能力、學科素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品德等方面的發展,要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學生特點等來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法。


(7)教師進行教學的直接依據擴展閱讀:

備課方法:

實行師生合作形式集體備課制,優化課堂教學效果。就集體備課而言,進行三種層次的集體備課。

1、教材集體備課.就是使用新教材前針對整本教材應教哪些知識、培養哪些能力等集體研究一次。

2、單元集體備課。即在每單元教學前,針對單元教學目標、訓練重點等集體研究一次。

3、課文集體備課。第一次討論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訓練的重點內容,使用的教學方法、手段,大致的教案、學案等。第二次討論教案、學案的設計是否合適、恰當等,並提出修改意見。

從備課開始,就讓學生幫助老師搜集資料,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實行同年級老師集體備課基礎上的主備老師分工負責備課制,集中了老師們的智慧,豐富了教學內容,優化了教學過程,提高了教學效果。





❽ 教師進行教學的基本依據是什麼

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基本依據,也是學生直接的學習對象,是理解課程內容並達成課程目標的媒介。
教材簡介:
教材是供教學用的資料,如課本、講義等。教材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材指課堂上和課堂外教師和學生使用的所有教學材料,比如課本、練習冊、活動冊、故事書等等。教師自己編寫或設計的材料也可稱之為教學材料。計算機網路上使用的學習材料也是教學材料。

❾ 什麼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

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是課程標準的進一步展開和具體化。

教材可以是印刷品(包括教科書、教學指導用書、補充讀物、圖表等),也可以是聲像製品(包括幻燈片、電影片、錄音帶、錄像帶、磁碟、光碟等)。

❿ 教師上課的直接依據是什麼

有已經制定好的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依據教學大綱和知識

熱點內容
教師資格證統考一年幾次 發布:2025-09-18 14:01:59 瀏覽:922
有關化學方程式的計算 發布:2025-09-18 07:59:57 瀏覽:944
師風師德評價表 發布:2025-09-18 07:01:17 瀏覽:886
實施的英語 發布:2025-09-18 03:25:05 瀏覽:151
教研組師德師風自查報告 發布:2025-09-18 01:09:50 瀏覽:611
壞老師吧 發布:2025-09-17 22:02:36 瀏覽:643
化學能力培養 發布:2025-09-17 20:28:02 瀏覽:584
師德師風演講稿格式 發布:2025-09-17 19:57:15 瀏覽:728
國畫培訓教學內容 發布:2025-09-17 18:11:05 瀏覽:464
公教育網 發布:2025-09-17 17:52:26 瀏覽: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