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松的老師
❶ 明將李如松的老師是誰
明朝將領李如松的老師是徐渭、
徐渭(1521—1593),漢族,紹興府山陰(專今浙江紹興)人。初字文屬清,後改字文長,號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漁隱、金壘、 金回山人、山陰布衣、白鷳山人、鵝鼻山儂、田丹水、田水月,明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戲曲家、軍事家。
徐渭出生在浙江紹興的一個官紳家庭,徐渭出生百日,父親去世,由母親撫養成人。 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72歲的徐渭在自己破舊的小屋中,離開人世,身下是雜亂無章的稻草。門外,是那副流傳千古的對聯:「幾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南腔北調人。」
❷ 李如松的爹是誰
李成梁
李成梁(1526年-1615年),字汝契,號引城,遼東鐵嶺(今遼寧鐵嶺)漢人,明朝後期將領。鎮守遼東30年期間,先後十次奏大捷。但因位望益隆,貴極而驕,奢侈無度,萬曆三十六年被劾罷。萬曆四十三年卒,享年90歲。
❸ 李如松與徐渭的關系 李如松與李舜臣相比誰更厲害
李如松,中國歷史名將,著名大將遼東總兵李成梁的長子。以武舉承父蔭授官之後,因其驍勇善戰,一路高升。後來更是指揮了歷史著名的「萬曆三大征」的前兩征,而聞名於世。
萬曆二十年,平定寧夏哮拜叛亂,萬曆二十一年,率軍東征朝鮮,打破日本佔領朝鮮,進而侵略全中國直擊南亞的野心,取得了壬辰抗倭援朝戰爭的勝利。此後以抗倭聞名,成為後世敬仰的民族英雄。
萬曆二十六年,出任遼東總兵的李如松,在追擊蒙古部落中,因被反叛的部下出賣,被敵軍率大軍俘虜,輕騎出塞的李如松,經過頑強拼搏之後,壯烈犧牲,享年五十歲。李如松戰死後,萬曆皇帝悲痛不已,追贈少保、寧遠伯,賜謚「忠烈」,並為其立祠。
徐渭,生於公元1521年,去世於公元1593年,紹興府山陰人,初字文清,後改字文長,號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漁隱、金壘、金回山人、山陰布衣、白鷳山人、鵝鼻山儂等別號。與解縉、楊慎並稱「明代三大才子」。
徐渭是明朝著名的詩人、畫家、書法家、軍事家、戲曲家、民間文學家,天資卓絕,多才多藝,並且能在各個方面都能有所成就,成為後世典範,極為罕見。
徐渭從小就表現出了極高的天賦,雖然文學出眾,但是卻在科舉方面屢屢碰壁 ,一連八次考試,皆以失敗告終,「再試有司,皆以不合規寸,擯斥於時」。後成為胡宗憲幕僚,為其出謀劃策,抗擊倭寇。胡宗憲被攻訐問罪之後,徐渭受到牽連,因精神不穩定,錯手殺掉繼妻張氏,因此入獄。
徐渭出獄之後,看淡紅塵,隱居山林,靠賣字畫為生。因其不喜官僚貴族,因而拒絕為他們作畫,所以賣畫所得,僅夠維持基本生活所需。年老之後,孤獨死去,去世的時候,身邊僅有一老狗相伴,很是凄慘。
要說李如松與徐渭的關系,一是兩人都曾抗擊日本,二是徐渭可以算是李如松的老師。明月先生的《明朝那些事兒6》中曾經說過,李如松的父親,曾經聘請徐渭來交過李如松和李如柏兩兄弟。而以徐渭之才,的確夠資格教導兩人,所以這種說法應該是正確的。
李舜臣是明朝著名將領,在如今的韓國和朝鮮都享譽盛名。中國歷史教科書中,曾經提到過的龜船就是李舜臣所創。
李舜臣,字汝諧,號德水,日本入侵朝鮮時期曾數次成功阻擊入侵的日軍,其中鳴梁海戰是世界航戰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此外還有閑山島大捷、露梁海戰。李舜臣在露梁海戰中犧牲,謚號忠武,死後追贈領議政,是被朝鮮人民贊揚的民族英雄。
李如松和李舜臣在抗擊日本侵略方面,都極有建樹,對於十六世紀收復朝鮮領土,抵抗日軍都作出重大貢獻。在同一時代發光發熱的兩個人,自然不可避免的被後世人拿來比較。許多人都很好奇,李如松和李舜臣兩個人到底誰更厲害。
首先,李如松和李舜臣都是勇猛無敵的將領,但是兩人一個是陸軍統帥,一個是海軍大將,分屬不同類別,本身並沒有可比性。但是李如鬆通過平壤攻堅戰和碧蹄館戰役,打的日軍落花流水,倉皇而逃,用四個月時間,就收復了朝鮮的絕大多數領土,應該是比李舜臣要厲害一點的。再加之李舜臣先是退居,後重新出山,馬失前蹄,殉節犧牲,就使其傳奇性大打折扣。所以兩人真要相比,私心裡是偏向明將李如松的~
❹ 李如松的師傅是不是徐渭
明月先生的《明朝那些事兒6》:
1、李如松、李如柏的父親李成梁曾聘請徐渭教專導他的兒子,也屬就是說,徐渭相當於他們的老師。
2、二人一文一武,一老一少。無論職業還是年齡,他們相差甚大,但他們真誠相交20年,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感情至深,傳為佳話
故:良師益友!
❺ 李如松的夫人是誰
李如松娶了三個妻子,第一個馬氏、第二個吳氏、在山西任總兵時娶了武氏,俱被明朝封為夫人。在(朝)(鮮)時還有一個侍妾琴氏。
❻ 關於李如松這首詩的詳解
在明代,以李如松為代表的李家和以麻貴為代表的麻家被並譽為「東李西麻」,萬曆三大征,李如松指揮了一個半,攻,必克,戰,必勝,綜觀李如松一生用兵,深諳兵法,奇正相輔,一往無前,悍勇有貔虎之威,狡計有梟狐之謀,平壤攻堅戰石破天驚,碧蹄館遭遇戰打的氣壯山河,龍山奇襲戰一劍封喉,明史中稱贊到:「將門有將,得無愧乎」。
他不是一個與人為善的人,更談不上知書達理,他桀驁不遜,待人粗魯,但這些絲毫無損於他的成就與功勛,因為他是一個軍人,一個智勇雙全、頑強無畏的軍人。在短暫的一生中,他擊敗了敵人,保衛了國家,他已經盡到了自己的本分。
大明東征提督李如松贈朝鮮都休察使柳成龍:
〖提兵星夜到江干,為說三韓國未安。 明主日懸旌節報,微臣夜釋酒杯歡。 春來殺氣心猶壯,此去妖氛骨已寒。 談笑敢言非勝算,夢中常憶跨征鞍。〗
四百年華已過,縱馬馳騁之背影,依稀可見。
兄台所提的這首詩是我國大將李如松在率領大軍包圍平壤城之時作詩一首:
提兵星夜到江干,為說三韓國未安。
明主日懸旌節報,微臣夜釋酒杯歡。
春來殺氣心猶壯,此去妖氛骨已寒。
探笑敢言非勝算,夢中常憶跨征鞍。
不過很可惜,這是他的絕命詩,因為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四月,韃靼土蠻犯遼東,李如松率輕騎追擊,與數萬韃靼騎兵遭遇,李如松率所部三千餘人浴血奮戰,陣亡於撫順渾河一帶,卒年五十歲。一代名將,血染沙場,馬革裹屍。
我幫你意譯一下吧:
將軍作此詩時已至晚年,但老驥伏櫪壯心不已
又是一年春來我雖老心志猶在,這次鋤妖(民族戰爭)未必能活著回來
談笑間可以誠懇地說出這次出征可能並非勝算,雖說夢里時常惦記著策馬出征。
❼ 誰是復興老師中的四大才子
明朝三大才子:
楊慎 (被貶四川,整天看書,被評為博覽第一,人稱「無書不讀」, 公認為明朝三大才子之首。明代超強內閣首輔楊廷和之子)
解縉 (是《永樂大典》總編纂管)
徐渭 (兵法計謀、詩、書、字、畫、曲、小說樣樣精通。胡宗憲的幕僚,名將李如松的老師),
評選標準是博覽群書、博學、多才。
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徐禎卿!
評選標準是詩詞曲賦
❽ 李如松是如何成為統帥的
現如今,提到萬曆年間,大部分人肯定都會知道著名首輔張居正,抗倭名將戚繼光,剛正不阿的海青天海瑞,以及幾十年不上朝的皇帝明神宗。但是還有一位牛人卻被世人給忽視了,他就是在萬曆三大征中有兩個是他擔任統帥的軍二代----李如松。
李如松歷史形象
李如松公元1549年出生,卒於1598年5月8日(在戰場上陣亡的,達到了軍人的最高榮譽),字子茂,號仰城,是明遼東鐵嶺衛人。祖上是唐末年間為了避亂跑去朝鮮半島的漢人。是當時遼東總兵李成梁的長子(將二代呀)。年少時便跟著他的將軍爸爸李成梁學習軍事(起跑線上就已經沖在了普通人的前面),更厲害的是牛人徐渭也曾做過他的老師,教授他兵法韜略。後來可能是在徐渭那學的差不了,於是就跑去參加了武舉考試,輕松考上了明朝的武進士。在吏部官員政審(政治考察現在叫做政審)這位武進士的時候發現,他父親為遼東將軍,政治上就加分了。於是李如松被授為部指揮同知,派去寧遠伯勛衛鎮守。後來就開始慢慢憑借戰功升遷為署都督僉事,擔任了明朝王牌部隊神機營的右副將。
時間來到了萬曆二十年,也就是公元1592年,這時的李如松已經是山西總兵了。這年2月原寧夏鎮副總兵拜(韃靼人,東蒙古族)父子與蒙古河套部落密謀勾結發動了叛亂,叛軍連續攻克佔領了中衛、廣武、玉泉營、靈州(今寧夏靈武)等城,明朝政府震動,隨派軍去平叛,沒想到派去平叛的幾支軍隊都打輸了。是年4月,朝中有人舉薦了李如松,朝廷隨即任李如松出任提督陝西討逆軍務總兵官,統帥遼東、宣府、大同、山西兵及浙兵、苗兵(明朝有九大邊鎮,李如松這時就統領了4個)等軍隊去進行圍剿叛軍。這就是著名的「萬曆三大征」中的第一征。等各邊鎮軍隊集結完畢,6月,李如松率平叛大軍抵進到了寧夏與叛軍對峙。7月,命令平叛大軍麻貴部出擊蒙古河套部落,擊敗後追奔至賀蘭山,將蒙古河套部落全部逐出了大明邊境,就這樣剪除了拜叛軍的外援。與此同時,各路援軍也已經抵達寧夏城下並將寧夏城團團包圍。李如松在仔細觀察了地形和寧夏城防之後,隨下令決開黃河,水淹了寧夏城。這時寧夏城內已經彈盡糧絕,軍心渙散,鬥志全無,叛軍失去外援,內部開始發生火並。9月16日,寧夏城防崩塌,李如松乘勢下令攻城,一舉攻入城內,拜在親手幹掉了兩個屬下後向李如松投降,李如松接受了投降,但是為震懾其他觀望的蒙古部落,還是下令盡滅拜族。從此,寧夏叛亂全部平息,大明直到滅亡,也未發生其他蒙古部落的叛亂。
同年4月末,日本國權臣豐臣秀吉出動九軍共20萬大軍渡過對馬海峽在朝鮮釜山登陸,開始武力侵略朝鮮,史稱「壬辰倭亂」。豐臣秀吉一路攻勢凌厲,勢如破竹,短短兩個月的時間,朝鮮三都(京城、開城、平壤)十八道全部陷落,日軍一直挺進到鴨綠江南岸。得意忘形的豐臣秀吉不但要求明朝政府承認日本以大同江為界占據朝鮮,同時還威逼琉球、菲律賓等大明屬國臣服朝貢。消息傳來,大明朝野一片嘩然,萬曆帝認為必須出兵教訓一下日本人,決定出兵朝鮮。7月,第一支抗倭部隊出征,統帥為遼東副總兵祖承訓。在進攻平壤的過程中,部隊中伏損傷慘重。
萬曆皇帝
12月,剛剛結束寧夏之戰的李如松臨危受命,被任命為大明東征提督,統帥薊、遼、冀、川、浙諸軍(又統帥了3大邊鎮的部隊),即刻東征抗倭援朝。同時還任命他的弟弟李如梅、李如柏擔任副總兵職務(真是上陣父子兵,殺敵親兄弟呀),同軍前往。12月中旬,李如松的帶領明軍誓師東渡參加了世界史上著名的壬辰抗倭援朝戰爭,這就是「萬曆三大征」中的第二征了。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七日,明朝的東征大軍抵達了平壤城下與日軍交鋒,平壤一役日軍減員11300餘名,僅餘6600人,減員近三分之二,完全喪失了戰鬥力。明軍陣亡796人,傷1492人。此戰明軍與日軍的傷亡比達到了1:15,明軍大捷。李如松憑此一戰,威名遠播明日朝三國。正月二十四日,爆發了的碧蹄館戰役。碧蹄館是位於漢城以北十五公里一座小山丘上的一個驛館,李如松的到來將這個原本默默無聞的小驛館載入到了世界戰爭歷史的史冊。此戰明軍陣亡264人,斬獲日軍首級1767人。經過兩次與明軍交戰,日軍已經失去了與明軍野戰的信心。12萬日軍面對僅僅3萬多明軍竟然龜縮一團,不敢出戰,而明軍由於兵力有限,無法展開強攻,於是雙方在漢城一線展開對峙,一時間戰局似乎陷入了僵局。
但是,這種對峙局面很快就被李如松給打破了。原來李如松得到情報說:「龍山大倉本為朝鮮國倉,積貯了朝鮮數十年的糧食,漢城被日軍佔領後,龍山大倉就成為漢城日軍的軍糧庫,後來日軍運來的糧食都存於此地。」於是密令查大受和李如梅率敢死隊700勇士深夜奇襲龍山大倉。就這樣十三座大倉,數十萬石糧食,一夜間被燒的乾乾凈凈。夜襲龍山之戰的精彩我認為是可以與官渡之戰中曹操的夜襲烏巢相比的。日軍軍糧一失,朝鮮半島的日軍全線被動,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不久,便被迫與明朝、朝鮮達成停戰協議。4月28日,日軍撤出京城,5月2日,日軍大部分退到了釜山一帶,交還了俘虜的朝鮮二王子。李如松於4月19日率明朝東征軍開進京城,5月15日收復了慶州。至此,除全羅和慶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區為日軍所佔領外,其餘各地全部收復。明軍留下一萬人駐守朝鮮,其餘大部於七月底回國。此役,東征大軍在入朝參戰的短短四個月的時間里,掠地千里,橫掃半島,收復平壤、開城、王京(漢城)三都。
同年12月,李如松回朝廷述職,被朝廷加封其為太子太保,中軍都督府左都督。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李如松升任遼東總兵官。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4月,韃靼土蠻進犯遼東,李如松率輕騎追擊准備直搗韃靼的老巢,結果與數萬韃靼騎兵遭遇,李如松率所部三千餘人浴血奮戰,終因寡不敵眾陣亡於撫順渾河一帶,終年五十歲。完成了一名軍人最榮耀的一刻。
萬曆皇帝聞訊後「痛悼」,令具衣冠歸葬於順天府(今北京)宛平縣長辛店之西南。並追贈李如松為少保、寧遠伯,賜謚號「忠烈」,為他立祠,並以其弟李如梅代總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