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老師故事
1. 急求幼兒園老師與孩子的故事
3月28日 晴 早上吃完飯點完名字 發現XX很漂亮 便問「XX你怎麼今天這么漂亮啊?」「老師今天我生日!這是媽媽送給我的生日禮物!」「今天是XX寶寶的生日我們應該怎麼說啊?」小朋友們就一起回答我「祝XX生日快樂!!」可以看出孩子們都很興奮的笑著 拍著小手。「我們給XX一起唱生日快樂了好不好??」「好!」。。。。唱完歌 我有隊小朋友們說今天是XX的生日 但你們知道我們是誰生的嗎?「媽媽!」「小朋友們真聰明!」「是媽媽生的我們 哺育我們長大,教我們說話,叫我們走路,給我們一個家 我們的媽媽好不好啊?」「好!」「那我們能讓媽媽生氣嗎?」「不能!」「對了 寶貝們 我們要愛我們的媽媽 不能讓媽媽生氣 不能讓媽媽著急 我們要做最聽話的寶寶對不對?」「對!」「好!現在我們來做游戲。。。。。」(小班記實錄)
2. 幼兒園老師怎麼給幼兒寫一個故事
1、愛笑的小花
公園里有朵花,真好看,看見小天天,總是笑眯眯的。
天天問花兒回:"你叫什答么名字?"
花兒只是笑,不說話。
天天伸出小手,要采這朵花。
外公擺擺手說:"天天別采!你不採她,花兒總是對你笑,你一採下來,花兒就哭了。"天天不想看到小花對他哭,天天沒有采。
這時,小花笑得更可愛了。她成了天天的好朋友。
天天回家以後,告訴外婆:"公園里有一朵花,很乖很乖,對他一直笑,一直笑。"
外婆說:"天天也很乖,你也是一朵愛笑的小花。"
故事目標:
1.知道微笑是一種美。
2.懂得要愛護花。(周末帶孩子去公園看花)
可設置一些問題讓幼兒討論:
1.小天天和花兒都有一個什麼特點讓人喜歡?
2.小天天為什麼一直沒有摘公園里的那朵花?
3.外婆為什麼說:"天天也是一朵愛笑的小花?"
讓幼兒明白:微笑會讓大家喜歡,愛護花的孩子更讓人喜歡。
3. 幼兒老師怎樣講故事
一、修改故事 在不改變故事原有情節的基礎上,把故事的細節進行擴充,把表現故事的語言進行美化,加上小朋友愛聽,又能聽得懂的語言來更生動的表現故事情節。尤其是從小朋友的特點出發,使用一些重復、象聲詞等方法來配合小朋友的胃口,是故事更充滿童稚性。 第二、教師學習優秀的講故事的技巧,借鑒別人的好方法 比如,老師自己多聽錄音機磁帶的優秀故事,多看碟片,發現講故事的技巧。我主要學習的是《鞠萍姐姐講故事》《孫敬修爺爺講故事》等。在這些優秀的節目中,我找到了很多講好故事的好技巧,比如講故事的時候語言要親切要有變化,在表現動作的時侯可以使用很多各種各樣的象聲詞,可以提高對人物角色的動作的變現力度;比如在講述故事中間可以設置一些提問,可賣賣小關子來吸引聽者等等。 第三、研究自己所要講述的故事,在每一個故事中設置各種講述技巧 在找到這么多好的技巧的時候,我們就要把它運用到自己的實踐中去。開始的時候會模仿一些他們的好的方法,漸漸地自己也摸出了一些規律,在不同的故事中自然地能運用不同的方法了。我經常使用的講故事技巧,羅列一下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熟記各種動物的叫聲的模擬詞 可以在講到該種動物的時候隨口用出來。比如小鴨子的叫聲「嘎嘎」 ,在講到小鴨子對白時,先叫幾聲「嘎嘎」 ,那樣聽故事的小朋友就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小鴨子的形象也鮮活起來了。要記住並且盡量真實且帶有童趣性地模仿角色的聲音對講好故事是非常重要的。 二、擴充故事角色的對白 有的時候,在文字故事上,它們只寫的是主要的一兩句對白,但是如果我們在講述的時候也只是一五一十地照搬書中的對白,就顯得有些呆板,講故事很枯燥。那我們就要在講述的時候進行想像,把原先一兩句的對白擴充,角色之間你來我往對對幾句,這樣故事的表現就更真實了,當然原則是不能篡改故事的原意。
三、在適當的時候進行重復 幼兒注意以無意注意為主,他們不能自主地把注意力長時間集中在老師的身上。所以他們在停故事的時候,聽著聽著就開小差了,另外他們的思維不可能像成人那樣轉的快,往往我們用我們的速度講述故事,他們卻不可能把故事的內容全部聽懂,所以我們在講述故事的時候需要把一些重要的、精彩的部分進行重復,孩子們喜歡這種重復,他們不會對這種重復感到厭煩,相反他們在重復聽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記住了這部分的內容。這就是重復的好處。
四、在適當的時候設置提問,賣賣關子(即合理的停頓) 因為小朋友注意力集中時間比較短,他們在較長時間聽故事的過程中,他們的思想開始游離,那樣會影響孩子對故事的理解。所以我們在講述比較長的故事的時候不要一口氣講完,在適當的時候,要設置一些提問,或者賣一下關子,故意提起小朋友的胃口,其實是再次引起小朋友的興趣,讓他們重新集中注意力來聽老師講故事;另外還有,在故事的開始和結束部分要有特殊的語言來提示小朋友故事開始了或者結束了,引領小朋友的情緒從開始到結束有一個完整的起始過程。
五、在適當的時候,讓孩子們與故事中的角色進行互動 因為幼兒階段的孩子,他們有著想像與真實不能分清界限的特點,所以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這一思維特點,讓孩子直接融入到故事的情節中,比如讓孩子幫助故事中的弱者角色來逃跑、來找到它想要的東西,比如給小兔子壯膽、給膽小的小羊打氣等等,這些都是孩子們非常樂意參與的事情,而且他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會十分地投入,比如有時候,孩子們聽到大灰狼就要追上小兔子的時候,他們會激動地喊:「小兔子快跑!小兔子快跑!」到這個時侯孩子們已經跟著故事中角色的喜而喜,怒而怒,難過而難過,著急而著急,孩子們的情緒已經完全地與故事的情節和感情融為一體了。有時候,老師講到角色的一個動作,不斷地重復這個動作,老師的口氣帶著提示性,孩子們會情不自禁地跟著老師說這個動詞,好像他們也在和角色一起感受這個動作。比如大班故事《轉不停的小狗》中,小朋友就會一起說:「轉呀,轉呀、轉呀、轉呀……」。
4. 幼兒園教師演講稿我們的故事
我喜歡講故事,孩子們也喜歡聽我講故事,從
《安徒生童話》到《伊索寓言》,因為有故事,我和孩子們度過了許多快樂的日子。今天我也要講故事,只是今天的故事裡既沒有美麗的白雪公主,也沒有勇敢的辛
巴達,但是卻有滿滿的真實和言不盡的感動。這是我自己的故事,是金鑼號幼兒園大二班的小朋友和我,與我的師傅——月浦四幼蔡霞芳老師之間的故事。
聽口令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走班帶教活動開始的第一天,我初見蔡老師。
那天,孩子們在做平衡練習,我發現垚垚的動
作很有創意,就想集中所有的幼兒一起來觀看模仿,可叫了好幾聲,帥帥和騰飛幾位男孩子根本充耳不聞,浩傑雖然已經聽到了我的指令,但還在漫不經心地晃來晃
去。我又大聲喊了幾次集合,嗓子都喊疼了,孩子們才好不容易集合到我的身邊。但是圍攏在我身邊的孩子有的自顧自講話,有的前推後擠,有的左顧右盼,喧嘩聲
一片,根本沒有人在聽我說什麼,我又窘迫又著急,真不知道怎麼辦才好。這時候,一直在一旁靜靜關注的蔡老師上前摸著一個孩子的頭說:「今天我最喜歡他,知
道為什麼嗎?」孩子們彷彿是被施了魔法一樣,居然馬上安靜下來。孝龍說:「因為他聽老師的話。」蔡老師笑著鬧源說:「對,他集合的時候很安靜,速度快,最重要
的是他耳朵靈,會聽老師的口令,所以我最喜歡他。瞎彎咐不過,我也喜歡你們,看你們剛才玩的時候會動腦筋、會商量,不過老師說集合好像沒有聽到哦。」此時,一邊
的飛飛說:「蔡老師,你喜不喜歡我?」蔡老師摸著他的頭說:「當然喜歡嘍!如果老師說集合,會聽口令的孩子我更喜歡。」飛飛開心地說:「我下次一定會快一
點的。」別的孩子也爭先恐後地說下次也會快一點。看,孩子們就這樣在和蔡老師的一來一往中,一下子變得規則有序、不再吵磨純鬧,我便可以順利請垚垚介紹他的好
方法。垚垚介紹完我剛想解散,只聽蔡老師對孩子們說:「學會了別人的好方法,你也可以自己試試有沒有其他有趣的方法來玩。等會張老師還要集合的噢,這次我
再來看看我最喜歡的是誰。」接著,就看到孩子們都很認真地在嘗試和探索各種玩法,都希望自己的方法是最好最有趣的。當我再次宣布集合的時候,奇跡發生了,
孩子們快速來到我的身邊。
活動後蔡老師給我分析:「集體運動,在留意
孩子動作技能展現時,還要注意班中特別調皮的孩子,你要讓孩子們學會聽口令,規則意識的形成對孩子社會性發展很重要。你們班的孩子其實是很懂事很聰明的,
但需要你及時引導。」由此,蔡老師對常規培養還提出了一些合理性建議,如常規要求需適切,要考慮年齡特點和能力差異;常規要求需一致,要與配班老師、保育
員之間形成默契,達成一致;常規要求需反復,要在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恆。
在接下來的幾次活動中,我努力以清晰的口令
與幼兒互動,努力以積極的鼓勵引導,適時樹立榜樣,明確提出要求來組織孩子有分有散的活動;發現問題,及時與搭班老師和保育員溝通,達成一致。經過反復的
練習,孩子們集合的速度快了,注意力集中了,變得不再調皮搗蛋了。這一良好行為的習得為建立穩固的班級生活常規打下了扎實基礎,也帶給了我深深的感悟。
提高班級管理的能力,建立一個規則有序、健康快樂的班集體,是一名新教師專業成長中必須形成的能力。從蔡老師的語言和行動中,我領悟到,班級管理、常規建設,需要做到三個字:序、常、實。
序:序就是秩序,順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凡事都有其內在的章法。讓我們的孩子們都能感受到老師無時無刻的關心和注視,班務做到涇渭分明,制度井然,有條不紊,幼兒良好的生活、學習、行為習慣會日漸形成鞏固。
常:就是經常,是堅持。小孩子記得快忘得也快,有些常規我們必須常常提,適時適地地提,他們才能記憶深刻,幼兒良好習慣的形成貴在日復一日的堅持。
實: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班級良好的一日常規是實實在在做出來的,更是根據幼兒實際年齡特點循序發展起來的。
「小不點兒」的蒲公英
教師僅僅關注班級孩子的共性問題是遠遠不夠的,更要聚焦個別孩子的成長過程。因為只有每一個孩子都快樂,才會孕育一個燦爛的班集體。
每次蔡老師來蹲班帶教,孩子們總會爭先恐後
地圍著她,尤其是那些外向活潑的孩子更是拉著蔡老師的手不肯放,那種喜歡真是發自心底。毛毛小朋友,年齡小,話也不多,是我們班的小不點兒。每次看到大家
都圍著蔡老師,他總會不好意思地站在一邊。但是,蔡老師早就關注到了這個小不點兒,都會主動和他打招呼,毛毛會不好意思地笑笑說:「你好。」然後害羞地轉
過頭。
有一次,區角活動後蔡老師高興地告訴我:
「毛毛今天認真地在區角里自己做了一朵蒲公英,他拿給我看,做得真不錯。孩子有了進步不要忘記表揚他啊!」蒲公英引來了孩子們的驚喜聲,毛毛臉上洋溢出了
驕傲的笑容。第二天毛毛又去做了更多更好的蒲公英,原來老師小小的表揚對孩子們來說卻是天大的好事。
終於又等到了蔡老師來的那一天,毛毛居然自己跑過去和蔡老師問好,而且還要蔡老師去看自己做的滿滿一牆的蒲公英。看著他們一大一小的身影,我感覺特別溫馨,甚至羨慕。那一刻,我在心裡做了一個「庄嚴」的決定:我一定要做一個像蔡老師一樣的老師——眼裡有孩子,心裡有孩子。
在蔡老師的身上,我讀到了四個字:平等、尊
重。贏得孩子們的喜愛,老師要懂得欣賞孩子,學會用孩子的眼睛觀察事物;要能夠理解孩子,及時為孩子的每一個微小進步鼓勁;要學會發現孩子,主動與孩子溝
通交流,傾聽孩子的心聲。這樣,才能拉近老師與孩子的距離,成為孩子的朋友。這樣的老師才能讓班中的每一個孩子獲得安全感、歸屬感,讓每一個孩子積極快樂
地融入在班級中,健康活潑地投入到活動中。
蔡老師說:「快樂的班級環境,就是一塊『肥
沃的土壤』。教師是這塊土壤上的耕耘者,需有科學的思想、健康的管理、有效的建設,只有讓陽光、空氣、水分潤澤這片泥土,土上的綠苗才會茁壯成長!」衷心
感謝蔡老師一年來的相伴和指引,讓我學到了很多很多,這一切必將對我的教育生涯一生有益。
5. 幼兒教師應如何講故事
第 一、修改故事 在不改變故事原有情節的基礎上,把故事的細節進行擴充,把表現故事的語言進行美化,加上小朋友愛聽,又能聽得懂的語言來更生動的表現故事情節。尤其是從小朋友的特點出發,使用一些重復、象聲詞等方法來配合小朋友的胃口,是故事更充滿童稚性。 第 二、教師學習優秀的講故事的技巧,借鑒別人的好方法 比如,老師自己多聽錄音機磁帶的優秀故事,多看碟片,發現講故事的技巧。我主要學習的是《鞠萍姐姐講故事》《孫敬修爺爺講故事》等。在這些優秀的節目中,我找到了很多講好故事的好技巧,比如講故事的時候語言要親切要有變化,在表現動作的時侯可以使用很多各種各樣的象聲詞,可以提高對人物角色的動作的變現力度;比如在講述故事中間可以設置一些提問,可賣賣小關子來吸引聽者等等。 第 三、研究自己所要講述的故事,在每一個故事中設置各種講述技巧 在找到這么多好的技巧的時候,我們就要把它運用到自己的實踐中去。開始的時候會模仿一些他們的好的方法,漸漸地自己也摸出了一些規律,在不同的故事中自然地能運用不同的方法了。我經常使用的講故事技巧,羅列一下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熟記各種動物的叫聲的模擬詞 可以在講到該種動物的時候隨口用出來。比如小鴨子的叫聲「嘎嘎」 ,在講到小鴨子對白時,先叫幾聲「嘎嘎」 ,那樣聽故事的小朋友就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小鴨子的形象也鮮活起來了。要記住並且盡量真實且帶有童趣性地模仿角色的聲音對講好故事是非常重要的。 二、擴充故事角色的對白 有的時候,在文字故事上,它們只寫的是主要的一兩句對白,但是如果我們在講述的時候也只是一五一十地照搬書中的對白,就顯得有些呆板,講故事很枯燥。那我們就要在講述的時候進行想像,把原先一兩句的對白擴充,角色之間你來我往對對幾句,這樣故事的表現就更真實了,當然原則是不能篡改故事的原意。 三、在適當的時候進行重復 幼兒注意以無意注意為主,他們不能自主地把注意力長時間集中在老師的身上。所以他們在停故事的時候,聽著聽著就開小差了,另外他們的思維不可能像成人那樣轉的快,往往我們用我們的速度講述故事,他們卻不可能把故事的內容全部聽懂,所以我們在講述故事的時候需要把一些重要的、精彩的部分進行重復,孩子們喜歡這種重復,他們不會對這種重復感到厭煩,相反他們在重復聽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記住了這部分的內容。這就是重復的好處。 四、在適當的時候設置提問,賣賣關子(即合理的停頓) 因為小朋友注意力集中時間比較短,他們在較長時間聽故事的過程中,他們的思想開始游離,那樣會影響孩子對故事的理解。所以我們在講述比較長的故事的時候不要一口氣講完,在適當的時候,要設置一些提問,或者賣一下關子,故意提起小朋友的胃口,其實是再次引起小朋友的興趣,讓他們重新集中注意力來聽老師講故事;另外還有,在故事的開始和結束部分要有特殊的語言來提示小朋友故事開始了或者結束了,引領小朋友的情緒從開始到結束有一個完整的起始過程。 五、在適當的時候,讓孩子們與故事中的角色進行互動 因為幼兒階段的孩子,他們有著想像與真實不能分清界限的特點,所以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這一思維特點,讓孩子直接融入到故事的情節中,比如讓孩子幫助故事中的弱者角色來逃跑、來找到它想要的東西,比如給小兔子壯膽、給膽小的小羊打氣等等,這些都是孩子們非常樂意參與的事情,而且他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會十分地投入,比如有時候,孩子們聽到大灰狼就要追上小兔子的時候,他們會激動地喊:「小兔子快跑!小兔子快跑!」到這個時侯孩子們已經跟著故事中角色的喜而喜,怒而怒,難過而難過,著急而著急,孩子們的情緒已經完全地與故事的情節和感情融為一體了。有時候,老師講到角色的一個動作,不斷地重復這個動作,老師的口氣帶著提示性,孩子們會情不自禁地跟著老師說這個動詞,好像他們也在和角色一起感受這個動作。比如大班故事《轉不停的小狗》中,小朋友就會一起說:「轉呀,轉呀、轉呀、轉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