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師研修
一、確立「教研推進課改,課改促進教學,教學提升質量」的辦學思路
堅持「以教研推進課改,課改促進教學,教學提升質量」的辦學之路,建立「教育教學課改——教科研——教育教學資源開發」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是反映時代精神在教育觀念上的革命性改革。民主、科學、開放的理念是新課程改革的靈魂,它倡導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勇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收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明確課改的目的,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去探索、去實踐。
實施新課改後,學校的教學將是傳授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健全心理的高度結合。因此,教學工作應首先抓好課堂教學與其補充和延伸的科學訓練。在課堂教學中,強調教學生治學做人的方法,授人以漁,讓學生主動進入角色,進行思考、操作、實踐,形成主動的教學場景,產生省時、博得「共振」效應。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逐步增設各學科的訓練環節,強化學生自我訓練,鼓勵學生進行創新。
堅持不懈地開發學校的教育教學資源。堅持從課改實踐中提出課題,進行教學研究,認識和掌握教育教學規律,以各學科的教研課題研究為契機,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教科研攻關,全面提高教育教學力量的教學辦學模式。
二、建立健全制度,完善評估機制
確立了「教研推進課改,課改促進教學,教學提升質量」的辦學思路。為了保證學校教學改革工作順利進行,學校經過近幾年來的不斷探索和總結,相繼出台了一系列加強學校教科研工作的規章制度及措施。
依據「以人為本,以發展師生的潛力為主線」為辦學理念,學校制定了《教學評價方案》,初步採用多元的、發展性的評價觀念對教師和學生進行評價。對教師的評價,結合自己、學生、同事、學校四個方面開展;對學生的評價,設計為「我給自己寫評語」、「教學寄語」、「家長評價」三個方面,根據學科的特點細分為一些小欄目,整合學生、教師、家長三方面的評價,是評價力求做到內容的全面性、多樣性和動態性。
三、立足教學常規抓教學,開展多樣化的教科研活動
教學工作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抓好常規教學工作是做好教學工作的重點。學校在認真抓好常規教學的前提下,為進一步推進教改工作,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穩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結合教師的教學實際,積極開展教改和教研工作。
1、開展學習型教研。通過教研組學習,教學設計討論,學生問題診斷,教師聽評課等交流形式,吸引盡可能多的教師參與到課改教研活動中來。
2、開展活動式教研。通過開展各種活動把每一位教師融入到學校教研中去。每位教師每學年按要求必須完成「八個一」活動:讀一本課改專著,撰寫一篇教學論文,設計好一篇優秀教案,製作好一個課件,命一份符合新課程標准要求的試卷,參加一些課題研究,上好一堂研討課,分析好一堂課例,做一次學科專題中心發言,寫一篇不少於1500字的師德師風學習體會。
3、開展專題式教研。教師在教學中常常會遇到很多共同的問題,這些問題很難通過個別教師在教研活動中解決,這就需要全體教師圍繞這些問題,開展專題式研究。學校加強了備課組的集體活動力度,群策群力,隨時根據教材內容的特色,學生的學情反映和教學效果反饋等情況,展開深入研討,深入挖掘教材,大膽處理教材,共同設計最佳的教學方案,以提高全組教師的教學業務能力。學校規定各備課組必須做到「四定、四備、五統一」:即定時間、定內容、定中心發言人;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備學法;統一教學進度、同一目的要求、統一重難點、統一作業量、統一考試檢測。
4、開展專題研究。如怎樣開展合作學習?怎樣開發校本課程?中學生探究式學習的途徑和方法等許多專題研究。學校要求每一位教師要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人人都參加課題研究。
四、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面臨的困惑與挑戰
為了確保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持續穩定的提高,讓具有特色的辦學之路更好更堅定地走下去,將面臨著更多的困難和挑戰。教師隊伍狀況不容樂觀,我校教師隊伍存在嚴重的老化問題,自1999年國家取消大中專生指令性分配機制以來,學校沒有得到青年教師的補充,教師的教學工作缺乏競爭,教學氛圍缺少活力。由於學校布局及招生政策的變化,學校的生源素質有了較大的變化。如何應對這種變化,調整教師的教育教學,又提出了新的課題。學校的教科研工作如何進一步創新,如何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提升教學質量,讓學校保持持續穩定的發展,接下來的工作任重而道遠。
Ⅱ 如何寫高校中青年骨幹教師培養研修計劃
到網上查 ,就行了
Ⅲ 大學教師和研究員的區別是什麼
大學教師和研究員,在普通人的印象中,都屬於是高學歷、高層次的人才。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會發現這樣一個情況:選擇當大學教師的人,比選擇當研究員的人更多,這是為什麼呢?當你明白大學教師和研究員的區別,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當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最後,成為一名大學教師,這就意味著,在科研方面的條件更好。想要搞研究,不能單打獨斗。高校教師既是科研人員,又是教學人員,在高校工作,學生可以成為他們的人力資源,老師和學生一起攻關,更容易出成果。相比之下,科研機構的研究員,往往就沒有這么多學生可用。很多人選擇當大學教師,也有這方面的考慮。
Ⅳ 高校教師應以研究為主要任務對嗎
高校教師以教學為主要任務,科研為輔助研究。
Ⅳ 高校教師教學研究主要內容有哪些
大學教師在把學生帶到學科發展前沿的同時,還從事開拓性工作,並把研究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一方面推進了學科發展,另一方面直接訓練了學生,這是高等學校科研的顯著特點。基礎研究實力雄厚,高等學校是國家基礎研究的最重要的力量,以大學為依託發展基礎研究,是發達國家的通行做法和成功經驗。
Ⅵ 高校教師出國研修怎麼聯系國外大學
如果是自己考慮出國讀書進修,跟正常的出國留學讀書一樣,如果是學校安排的,一般可以找學校相關負責人溝通,還有可以看下國外是否有朋友聯系導師等
Ⅶ 高校教師是科研重要還是教學重要
2004年10月的一天,我們組織歷史文化學院的離退休老教師到洋浦校區去與本科學生座談。在座談中,一位同學問道:大學教師與中學教師上課有什麼區別?一位老教師回答說:中學老師主要是傳授書本上的知識,而大學老師在上課中則是將自己的研究融在教學之中。應該說,這位同學的問題並不是憑空而發,而是針對目前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來的。作為一名高校教師,這些年來筆者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這個同學的提問更引起了筆者對這個問題的注意。現在就將自己的理解談一談,雖然其中可能有失偏頗,卻是自己的一番切身感受。
在展開這個話題之前,首先要說明的是,這里所談的主要是針對專業課的教學而言。至於公共課的教學,則情況與此有所不同。
眾所周知,在高校的教學中,教師如何處理好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應該說是一個永恆的問題。然而,總結這些年我們的教學工作,其中有兩種傾向頗值得注意。一種是一部分教師因各種原因,長期忙於教學,承擔著大量的課程,但多年沒有寫過一篇相關的研究論文。雖然沒有發表過文章並不能完全就說這個教師沒有在思考,沒有進行相關的研究,但也確實存在沒有有效開展科學研究工作的。試想,如果教師長期沒有自己的研究,而僅僅限於傳授書本上的知識,那樣的教學與中學的教學究竟有什麼實質性的差別?我們常說,大學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而且還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與能力。如果我們只停留在傳授知識的層面,那就難以有效地達到大學教育的目的。只有將自己的科學研究成果不斷融入知識的傳授中,我們才可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也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學生對知識和科學的興趣。
假如以上所說有道理的話,那麼,高校教師在教學中就應該而且必須融入自己的科學研究成果。專業課和專題課必須這樣,即使是通史課的教學,也應該盡力朝這個方向發展。王家范先生在他的《中國歷史通論》導言中說,教師即使是上通史課,他所講授的也應該是他自己所理解的中國通史,而不僅是書本上的中國通史。對於這個看法,筆者比較贊同。筆者在不同場合聽到有的教師講,如果大學老師還只是照本宣科地講書本上的東西,而沒有自己的研究,那隻是一種低層次的教學。這話聽起來可能會使不少人感到難以接受,但其中也不無道理。
近年,多次強調教授要在教學第一線承擔本科生的課程,並且教學評估中還專門要考察每個高校教授為本科生開出課程的比例,這是有目的的。依個人的看法,強調教授到教學第一線為本科生開課,就是強調要在教學中不斷融入教師的最新科學研究成果。因為,教授是應該有他自己獨到的研究的。換言之,要求教授為本科生開課是表象,實質則是要讓科學研究成果融入教學之中,從而有效地保障教學質量。
當前,我們正經歷著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如果教師僅是介紹和講授書本上已有的東西,而沒有自己的研究貫穿其中,我們怎麼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的思維呢?怎麼能夠以自己的切身體會教會同學們去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呢?因此,大學教師不能僅滿足於上課,還必須持之以恆地開展自己的科學研究。近來有一種看法頗為流行,認為這些年各個高校太看重科研,而輕視教學。評職稱、評獎勵只講科研而很不注意教師的教學(他們所說的教學,主要指上了幾門課)。而愚見以為,作為老師,上課是自己的職責所在,問題的關鍵是要看你是如何上課的,你有沒有自己的研究,能不能將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斷地融入教學中。從這個意義上講,大學不重科研那又重什麼呢?
以上所說並不是指有了科研就有了教學。科研和教學畢竟是有區別的,二者畢竟是兩種不同的工作。大學教師取得了科研成果後,還有一個如何將自己的科學研究成果有機地融入教學的問題。而在我們近幾年的教學中,另一種傾向就是以科研代替教學。其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有的教師,雖然承擔的課程冠以「中國XX」、「世界XX」,但他所講授的內容,始終局限於自己研究的某幾個問題上,而沒有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延伸開來,拓展出去。這也就導致了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內容缺乏系統的了解,造成學生的知識面太窄和基礎不牢。這樣,由於學生知識面太窄和基礎不牢,難以有效地理解教師所講的內容,達不到最大限度地啟發學生思維的目的。
因此,大學教師應該是將自己的科學研究成果融入教學之中,而不是以科研代替教學。在這個融入過程中,教師要能夠用自己的科學研究將相關知識貫穿起來,形成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傳授給學生。
說到這里,可以將我的基本看法作一個簡要的歸納。那就是:在大學的教學中,沒有科研是不行的;但是,以科研簡單地代替教學,這種做法也是不妥的。
事實上,如果一個教師真正能夠始終將自己的科學研究有機地融入教學,不僅能夠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得到思維的培養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對教師本人的研究也是極為有益的。在教師將自己的研究融入教學的過程中,出於教學的需要,教師必然會去吸收和系統地整理相關的知識,而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就能夠因知識的補充和溫故知新而產生一些新的思考和新的觀點,這是教學相長的一個重要方面。只要我們這一點做好了,就能夠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