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學生教育
對學生的教育是方方面面的,其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顯得尤為重要,,總結這幾年的班主任工作經驗,談談我的一些個人看法。一、以身作則,用榜樣的力量去影響學生孩子是天真浪漫的,在他們心靈深處可說是一片凈土,因此他們極具可塑性。俗話說「身教重於言教」,作為一名教師,總是被學生關注著,你的一言一行,無不被學生模仿著。特別是一名班主任,你總是時不時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在你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同時,你自己應該做到:凡是要求學生不能說的,你自己不要說,凡是要求學生不能做的,你自己不要做;同時,你要求學生做到的,你自己首先先做到。例如,當你教育孩子要講究衛生,不能隨地亂扔紙屑,要保持教室的干靜,整潔時,如果你能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俯下身子拾起地上的紙屑,此時的教育效果是最好的,這時候全班同學都會齊唰唰俯下身子檢查地板是否有紙屑,然後把它拾起來。久而久之,你會發現教室總是干凈的。二、用真誠打動學生的心靈一個班級有五六十個學生,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特點,在這些學生中難免會遇上一些有不良行為習慣的孩子,造成不良行為習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家庭原因也可能是社會原因。教師不一定是思想教育工作方面的專家,但當遇上這些孩子時應該怎麼辦呢?我覺得真誠教育挺好,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在對這些學生進行個別教育時,要注意蹲下來,與孩子進行平等對話,耐心傾聽這些孩子的心聲,讓他們有一種信任感、安全感,有可能,還可以做一兩件讓他們感動的事,覺得老師是一個知心姐姐,一個可以信任的朋友,這樣他就願意與你進行溝通、交流。因為老師的真誠、可信,自然而然,他就不願讓老師對他感到失望,會盡最大的努力去改變自己的不良行為。曾經我在大橋任教,就遇到過這樣一個學生,六年級的,什麼壞習慣都有:打架,玩游戲,逃課……,造成一個小學生有這些不良習慣,父母親有著不可逃脫的責任。後來我了解了他的家庭情況,這孩子沒人管,母親出國搛錢,父親酗酒,經常不著家,如果該生有什麼事,通知其父親,他父親會不問青紅皂白狠打他一頓,這樣只會造成該生的記恨心裡,所以一般沒什麼大事老師都不願通知其家長來學校。當我了解了這些之後,找該生進行談話,而且指出他父親教育方法的不當,說老師願意與其家長進行一次交流,叫他改變教育方式,我說了,同時我也那麼做了。而且在其他事情上,我也幫助了他幾次,他感動了,他覺得我跟其他的老師不一樣,就走近了我,遇到事情總是來找我。後來我選他當勞動委員,他很負責任地完成這一任務,那年「六·一」節校長給他發一個「特殊獎」。三、用自己的成長經歷來教育學生我覺得用自己的成長經歷來教育學生挺管用,比如說,教育學生要努力讀書,學習可以改變命運,我就會結合自身的例子來教育學生,這時候學生聽得總是特別認真。我會告訴他們老師也是和你們一樣,從學生時代走過來的;告訴他們自己小時候學習是如何的認真,是怎樣當好班幹部,又怎樣取得好成績,受到哪些表彰;告訴他們自己當了教師以後又是怎樣堅持學習,努力工作……跟學生講述自己的成長經歷,不但可以教育學生,給學生樹立了一個學習的榜樣,同時也可提高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會讓學生覺得我的老師真棒,我要向老師學習,更有甚者,理想也是當一名老師了。四、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教師要獲得學生的信任、好感,使教育工作順利進行。要成為讓學生能信的過教師,那麼就必須要熱愛學生,平等民主地對待學生,不歧視任何一個學生,哪怕是有的學生有生理或心理的殘疾。學生也是合法的公民,他們完全應該享受到同等的權利,應該享受到同樣的教育。平等地對待學生就要承認每個學生都有發展的潛力,只是發展的契機不同,途徑不同、趨向不同。面對千差萬別的學生,應該看到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全面地、辨證地認識學生。不要過早地給學生下結論,用過激的語言來訓斥學生。應該平等地對待學生就要為學生提供公平的競爭,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對待學生的態度要一視同仁,平等地對待學生不僅指要平等地對待所有的學生,也指要和學生保持平等的地位。有一句名言叫「蹲下來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來和學生保持一樣的高度,以學生的眼光看問題、看世界,這樣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教育者才能塑造自己在學生中的可靠形象,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才能更好的走進學生的心理,才能主動地創造更充裕的時間和空間去了解、剖析、關愛學生,為學生提供最適合的教育,才能更好的教育他們走向成功。班主任只有通過自己的言行,在學生的心目中留下一個美好的、高大的形象,才能帶領學生前進。學生思想觀念的轉變是一個長期的、迂迴往復的過程,教師只要滿含愛心的對待每一個孩子,通過我們真誠的教育,就一定會禰補孩子身上的不足,力爭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教育的陽光下健康成長。
2. 淺談班主任如何對學生進行個別教育
班主任是班級的組織者、領導者和教育者,是聯系本班各科任教師的紐帶,是溝通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橋梁。日常工作中,班主任要全面指導和統一協調,使學生德、智、體、美、勞、諸方面的素質在班集體長期陶冶下健康成長。因而班主任在班級的管理中,要重視班級學生個別教育,要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不斷提高管理藝術水平,創造性地開展管理,逐漸形成一個良好的班集體,充分發揮學校育人功能。 班級個別教育是從班級中每一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和特點 出發所進行的有的放矢的教育。班主任不僅是班級集體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是人類文化的傳遞者,也是各方面教育影響或教育力量的協調者 一個班幾十名學生,他們在德、智、體美、勞方面的發展中總是不平衡。有差異的總是可以分出先進或是比較先進,後進或者是比較後進和中間狀態這三種情況。班生任要用發展的觀點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待他們,防止主觀主義和形式上學的觀點。每人學生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要看到他們身上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並為做好不同類型學生的個別教育工作,使每個學生發揚優點和發揮積極作用,改正缺點是克服消極因素,使先進的更先進,後進的也能趕上去,中間狀態的向上發展不斷擴大先進面,縮小後進面,讓每一個學生得到健康成長,因此,我是這樣從以下幾方面這樣對學生實施個別教育。 一、班主任要尊重學生 班主任要熱愛和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意願。平時,要和學生裝交朋友,耐心傾聽學生的呼聲並積極幫助學生解決他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因為人都有自尊心,犯了錯誤希望得到老師的理解,而不是嚴肅的訓斥和責備。例如:班上有一個名叫符達磊的學生,他性格倔強,自尊心很強,又有逆反心理。有一天他連續做了兩件錯事。我一怒之下不分青白把他叫到宿舍進行嚴厲批評,事後我挺後悔。所以上課時我就當作什麼事也沒有發生一樣,照常請他回答問題,以至在以後的課上他都表現出異常的認真。理解是萬歲。作為班主任要對學生進行個別教育時就應當深入調查,搞清楚他所犯錯誤的性質和始末經過之後,只在班上正面分析事件的危害和該生所犯錯誤是一時之過,相信學生能改正錯誤。這樣,學生就心悅誠服,也會使學生感到班主任是關心、愛護、尊重自己,是值得自己信賴的朋友,實際上,班主任尊重學生也就是尊重自己。 二、班主任熱愛學生方面 熱愛學生是教育學生的情感基礎。愛是連接師生關系和師生活動的鏈條。沒有愛就有新型的師生關系就不會有成功的教育。 熱愛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核心,是教育事業向教師提出的道德要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不愛學生就做不好教師,也不配做教師。教師有了愛學生之心就會把愛貫穿於他的教學工作的每個環節之中,使之轉化為教與學的強大動力。例如:我班有一個學生名叫譚勁運,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他,雖然父親尚在,但是父親長期在外地做生意,很少回家。所以他的性格變成跟別人不同,上課時不敢舉手回答老師提出的任何問題,課後也不與同學相處談心,自己孤孤單單一個人玩,極少和同學講話。正因為這樣他的成績也非常的差。而作為班主任的我並沒有討厭他,而是和他交朋友,多和他談心,讓他感受到教師的愛是無私的,是正直的,並鼓勵他上課時勇於回答老師的問題,課後多跟老師和同學交流。通過我對他付出的愛現在的譚勁運是一個性格開朗,成績優良。 因此,我認為班主任熱愛學生,與學生坦誠相待是對學生個別教育的能源,是開啟學生心扉的鑰匙,點燃學生心靈的火炬。是班主任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力量。班主任更要尊重學生和關心。這兩方面是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個別教育的情感紐帶。
3. 班主任如何開展好學生的養成教育
養成教育行為習慣素質教育「養成教育」,就是要著力培育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及待人接物等方面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學生養成良好品質。只有具備良好品質的人,才有發展的潛力,發展的前景。教育家葉聖陶曾經說過:「教育是什麼?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莊子曰:「積行成習,積習成性,積性成命」,這句話也為我們闡述了「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質,品質決定命運」的教育理念。
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少年兒童的身體發育水平已明顯提高。人們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和豐富的社會信息來源,也大大促進了少年兒童的智力發育。但與此同時,在少年兒童中卻普遍出現了「行為霸道、不懂禮貌、磨蹭馬虎、好吃懶做、自私任性、孤僻膽小」等不良心理傾向。在學校中也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現象。因此,對於這一代學生來說,很重要的教育任務應該是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應當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小學階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劇發育、變化的重要時期,也是道德行為習慣培養的最佳期,從道德行為習慣入手,是發展小學生品德的最有效途徑。少年兒童時期養成的不良品質和習慣日後很難矯正,有的甚至可能伴隨人的一生。而養成的良好的品質和習慣則終生受益。因此,在基礎教育的小學階段對少年兒童加強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一時期的德育教育應以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為主。
一、從基礎抓起,規范養成教育
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應從學生的認知特性出發,按照先入為主的規律,充分利用《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要求來引導學生行為的自覺性。讓學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為習慣,哪些習慣不能養成,為什麼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等。學校可以把開學第一周定為養成教育宣傳周,第一節課定為養成教育課,由班主任向學生宣讀學校規范,提出新學期的要求、希望和目標。並可以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制定班規,讓學生形成共識,從而取長補短,明確行為目標,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幾年來,我市在探索小學養成教育工作中已經取得一些成功經驗:一是教育學生從小養成遵守時間的習慣。制定合理的作息時間,並嚴格執行,按時完成作業,做到認真、工整。二是教育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講究個人衛生,學會打掃班級衛生,不亂扔垃圾,物品擺放整齊,講究公共場所衛生,愛護公物。三是養成良好的行為品質。上學帶齊學慣用品,上課前准備好學習物品,走路靠右側通行,上學、放學排隊,讀寫姿勢端正,執筆方法正確、規范。四是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助人為樂,關心集體。
二、構建教育網路,保障養成教育
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出現,既有家庭、社會、學校的客觀因素,又有小學生自身發展的因素。因此,加強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需要我們構建學校、社會、家庭、學生四位一體的教育網路,齊抓共管。
1.強化教師身教
「身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每一個行動都是給學生無言的教育,教師的舉手投足都孕育著教育。教師應該給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學習榜樣。教師一直是學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小學生會有意識的將教師的一言一行作為自己模仿的對象,也就是說教師對學生起了一個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師不但要用真心去激勵學生,而且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讓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中,不斷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教師要關心體貼生活習慣特別是學習習慣不良的學生,找原因,從源頭上下功夫。現在,許多學生衛生習慣差,果皮紙屑隨手亂扔、教室里隨處可見垃圾,可同學們卻視而不見。有人往垃圾桶里扔,那也是很少一部分。我們嚴厲地批評、懲罰也只能改變一天兩天,時間長了又會重犯,因為他們意識上還得不到改變。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應先組織班隊會展開討論,使學生在認識上有所轉變。但許多學生道理都懂,行動上卻難以改變。於是我們應從自身出發,從平時的小事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平時,我們教師走進教師,一發現地面有爛紙垃圾就隨手把它撿起來,有了廢紙、垃圾總是親自扔到垃圾筒里。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感到愛護環境的重要。有時老師的一個眼神,學生就會馬上意識到錯誤並很快改正;有時老師的一個好習慣,一個好動作,都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2.突出家庭的教育功能
家庭是撫育孩子的搖籃,既是孩子的第一社會環境,也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場所。家庭又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因此家庭教育的這種廣泛性是其他任何教育都難以比擬的。作為小學階段孩子的父母,家庭教育的責任與義務更是尤為突出。要幫助孩子完成從幼兒向學生的過渡,要與孩子共同度過多個重要的轉折點與學習的關鍵期,要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做好對接。因此,家庭教育是學生養成教育的重要陣地。家長是學生的啟蒙教師,家長的一舉一動往往成為學生判斷是非得失的標准。有一部分學生在學校中已經接受了教師正確的引導,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不良的家庭教育或家長不良習慣的影響,而失去了行為習慣是非判斷的標准。因此,要加強學校與家庭的溝通。要通過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等多種渠道,密切教師與家長的聯系,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和各方面的表現,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幫助家長提高育人意識和能力,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同步進行。
3.體現社會的育人作用
要與社會各個部門建立聯系,及時反映學生在社會上的各種表現。結合學校行為規范的教育內容開展社區教育,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聘請校外輔導員到校進行法制教育,提高學生的法制意識,規范學生的行為。
4.學生本身是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在學校里,除了老師,學生接觸最廣的還是學生群體,教師要經常觀察學生的活動,看看是否有不良現象的發生。有許多學生在老師面前可能會有所顧忌,但在學生之間肯定會「原形畢露」。如若縱容下去,勢必會影響到其他的學生。
這時,教師可通過多種途徑觀察這種現象,然後以一個恰當的時間,用一個恰當的辦法,對「症」下葯,對他們進行「改造」,讓他們改掉不良習慣。
4. 班主任的威信對學生有哪些教育作用
(一)不斷加強自我完善,增強班主任的魅力。班主任的態度、道德品質、思想作風和工作質量,對班集體的形成、發展和學生的成長產生著深刻的影響。班主任必須在班內塑造自己的形象,並通過自己的形象魁力,團結、感召、帶動全班學生,使大家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合力,把班級各項工作做好。一是要有積極向上的開拓精神。二是要有精益求精的學者形象。三是要有一種堪為人師的高尚道德。四是要有一套科學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另外,班主任要及時發現並消除主觀因素(如家庭對情緒的影響)對班主任工作態度和處理問題方式的影響,要注意創新思維的運用,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要注意創新。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時刻保持新鮮感,班主任的威信也就樹立起來了。(二)抓好乾部隊伍建設,鑄造良好班風班貌。要做好學生各方面工作、單憑一個班主任是絕對做不好的,而應形成以班幹部為中心的學生骨幹力量。他們是班級各項活動的組織者和倡導者,班級的興衰與他們的工作密不可分。那麼,如何抓好班幹部隊伍建設,鑄造良好班風班貌呢?我在當班主任工作中總結了以下幾點經驗:一是要科學選拔班幹部。班幹部的工作包括幹部的選拔、培養、使用和推薦等一系列的工作,選拔是基礎,班主任可以通過委任、競選自薦等各種渠道把那些表現突出,願為同學服務,有一定組織能力的學生選任為班級幹部。二是要加強對班幹部的培訓。三是要大膽地使用班幹部。四是要關心班幹部的成長。通過抓好乾部隊伍建設,鑄造良好班風班貌,在學校師生當中樹立起班級的良好形象,從而樹立起班主任的威信。(三)維護科任教師形象,促進學風整體發展。科任教師對班集體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有資料表明:一個學生是否喜歡其科任教師,直接影響他們對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及學習效果。而一個班級的學生是否對其科任教師產生好感,直接影響到班級的學風和班風。因此,作為班級的主要管理者,班主任能否維護好科任教師的良好形象事關重要。那麼,怎樣才能維護好科任教師的良好形象呢?我摸索出了以下幾點經驗:一是要加強、增進了解。班主任要了解科任教師的特長、優勢及工作中的困難,並積極協助科任教師抓好教學工作。班級中該科目的成績提高了,該科任教師自然也有了良好的形象。二是要尊重他人,甘當「配角」。班主任在科任教師面前不以領導自居,不以「真理」自居。要尊重科任教師的人格,尊重他們的教學安排和選擇,並積極幫助教師,為他們有效地開展教學工作創造條件。三是要為科任教師創造良好的氛圍。主要表現在家長或哪些學生對老師有意見時,要正確處理,引導正確的,決不能在學生或家長面前貶低或嘲諷科任教師。通過維護科任教師形象,共同促進班級學風的發展,從而學校當中樹立起班級的良好形象,在科任教師當中樹立起班主任的威信。(四)充分調動家長參與,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青少年是在學校、家庭與社會多種教育影響下成長的,為了提高教育效益,使青少年健康地成長,應協調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合力。而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起著特殊的重要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即使孩子上學了,學校教育還需要家長的積極配合,達成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共同努力將孩子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要充分調動家長參與,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從而在學生和家長當中樹立起班主任的威信。
5. 班主任如何做好學生的安全教育工作
「學校安全,重於泰山。」學校教育工作中,如何確保學生在學校的安全,是重中之重。特別是近期發生在多所學校的傷人事件之後,學校的安全教育就越發重要了,因為這一點觸及到師生的切身利益,更牽掛這家長那顆永遠牽掛孩子的心。抓好學生的安全教育是學校安全工作的重點,抓好學生的安全教育重點是開展好班級的安全教育工作。而班主任對學生的安全教育更是落實學校安全教育非常重要的途徑。因此,班主任應該把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當做在日常的班級管理中首要的位置來抓。如何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呢?我根據自己班級日常工作實踐,認為安全教育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一、提高意識,理念重視。將安全知識的普及作為班級常規工作來抓。安全教育工作要列入班級管理常規計劃之中,常抓不懈。班主任應該「時時講,事事講。」在每周一的晨會總結上,每周五的班隊會上講,還可以在學校專設的安全教育課上,還可以通過學校舉辦的各種專題講座、主題班會、專項訓練等多種多樣的方式方法,也可以通過辦牆報,黑板報等各種形式,反復向學生傳授各種安全知識,使學生思想上重視,學習各種知識,進而訓練學生在各種災禍中自救或者救他的能力。學生如果看到班主任老師在每次活動前都要安全教育,活動後再總結,那麼學生的安全意識自然會提高了。二、加強排查,重在落實,將安全問題防患於未然。在平時的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要從安全的角度去評價看待班級事務中的一些事情,對學生要提出嚴格的要求。並重在落實,安排學生把檢查,排查不安全因素當做一項常規工作來進行。比如安排班裡負責人的學生當做「小安全監督員」,每周定時檢查同學,發現存在的的不安全問題,並及時糾正,解決。三、嚴格細心,小事入手,不放過任何一個不安全因素。一節課,你不點名,可能就發現不了一個未到校的學生;一顆小釘子,如果你沒發現,就會劃傷一個同學……安全工作無小事,作為一名班主任,你如果不從細處抓實,不從小事抓起,那就會以小化大,甚至會遭受極度創傷。忽視了班級管理中的那些小細節,遲早會出大事的。所以說,作為一名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中安全意識要高度重視,事無巨細,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安全教育管理的良好局面。對班級中存在的安全隱患的細小問題,我們要及時排查,並迅速制定解決方案,迅速整改。比如電視機、投影儀等電器的電源插座有沒有專人負責;課間樓道里有沒有安全監督員監督同學們有序上下樓梯,班裡的桌椅板凳有沒有同學負責檢查,聯系維修。只有把這些小細節落實到專人管理,才能有效的避免不安全因素。安全教育是一個沉重的話題,近年來,學校特大傷亡事故仍時有發生,情況不容樂觀。但我相信,安全工作只要常抓不懈,安全意識時時、事事體現在我們的思想上行動中,就必定能構建和諧的、安全的校園環境。
6. 班主任教育學生有哪些經驗
1、關鍵是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有了興趣,何愁教不好?他們自己也會學了.
2、掌握內有效的教容學方法.
3、教師自己要有文本解讀能力,課堂上要讓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理解.
4、要重視教學,培養學生用「我手寫我心」.文章不在於技巧,關鍵在於富有真情實感.
5、掌握一些實用的教學法,多向名家學習,學習他們的課堂教學技能和方法,比如老一輩的教育家一些新課程改革後出現的特級教師的教學方法.
7. 小學班主任是怎樣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
一、小學生思想教育要堅持「愛」字當前
著名教育家捷樂任斯基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愛是學生的一種需要,對於學生來說,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他們希望老師就像他們的父母一樣愛護自己。如果這種愛的需要得到滿足,學生便會對老師產生依戀感、信任感、把老師當作自己的知心朋友。當對他進行教育時,他們從心裡感到老師是在關心他、愛護他、幫助他,才會很好地與老師配合,甚至做到「言聽計從」。有很多家長都會這樣說: 「這孩子就聽老師的。」如果這種愛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學生就會叛亂,產生孤獨感、自卑感,更不會相信老師。所以很多學生言行不一,校內、校外判若兩人,把老師的話當做耳邊風,甚至個別學生敢於唱「對台戲」。因此,我們要對學生投去信任的目光,給予和藹的微笑或一句關心鼓勵的話語,拔動學生心靈深處的弦。這樣一來,學生自然會相信老師的每一句話,樂於接受老師的教育。
二、用平等的交流來捕捉學生的思想動態
交流是人類群體活動中最基本的生命活動,是真誠的傳遞。長期以來,師道尊嚴一直被許多老師所遵從。不少老師總把自己凌駕於學生之上。居高臨下,導致學生與之格格不入。有經驗的班主任總是彎下腰或蹲下來與學生交流,使學生感到平等、民主,有親切感,從而願意接近老師,與老師交流。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心裡感受。用商量的口吻交流,學生會覺得老師信任他;能徵求學生的意見,學生會覺得老師尊他。學生只有在沒有精神壓力和心理負擔的情況下,才能有效地和老師進行情感的交流。平等交流體驗在許多地方,如師生見面時,通常是學生先向老師問好,老師要麼點點頭,要麼「嗯」一聲,這對學生來說很不平等。若老師先向學生問好,學生會從心底里敬佩老師,從而放下戒心,敢於向老師吐露心聲,坦露真言,這種平等的流,可以架起師生溝通的橋梁,讓老師更易捕捉學生的思想動態。
三、創建感恩平台,引導學生發現美
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曾說過:「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而在當今的小學生群體中,缺少的正是這種「發現美的眼睛」。常常聽到、看到學生之間因為某種小事而發生矛盾。那些小事不過是在走廊上被人撞了;在教室里被人把學慣用品弄到了地上;有人在背後說了自己的壞話;因為長相等原因被人起了綽號;有人弄臟了自己的 書桌……這些實屬雞毛蒜皮的小事,卻被部分學生看成了天大的事情, 非要討個對錯或懲罰 一下對方不可。於是輕則口出臟話,重則施以拳腳。究其原因,根子在於現今大部分學生都是在百依百順中成長,他們關注自己多,關注別人少,從小養成了以「我」為中心的習慣,容不得別人對自己有任何的指劃。他們覺得若不那樣「表示」一下,自己便是儒夫,別人會更加 「欺侮」自己。
我們可以原諒他們的年幼無知,但不能任其發展,必須給他們以正面的教育。為此,可通過開展「誇誇我身邊的人」、「我要感謝……」為主題的班會活動,向學生傳遞學會感恩與寬容的思想;也可在班中設立樂於助人、待人有禮、關心集體等表揚欄,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細心觀察,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並把表現出色的同學名字寫在上面,漸漸地,他們學會了發現別人身上的美,也就不會對別人有過多的責難。此外,還應引導學生在與人交往中遵循基本的相處之道:一要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學會欣賞別人,為別人的進步而高興,並且及時地送上最誠摯的祝賀;二決不能用自己的長處與別人的短處比,目中無人。三要學會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別人的過失。
四、掌握批評的尺度,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評價是一種教育手段,它的意義在於使教育對象知美醜、辨善惡,明是非,其中批評是常用的一種方法。但在批評學生的時候,必須保持冷靜的頭腦,明確批評的目的,這樣才能夠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而面對學生長出的「斜枝,」恨不得一下子「剪掉」這種情況下所進行的批評,則極有可能傷害到學生的自尊心。其實使每個學生都有他的閃光點,老師批評他是為了讓他改下錯誤,使他進步,而不是「落井下石」。要讓學生知道,只要他改正了,同學們仍然歡迎他,老師也仍舊喜歡他,另外,對於一些看似不大的「小事」認為可提事不提,於是漫不經心地進行批評,這樣的批評缺乏力度,學生不會裝進心裡,自然也不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又怎麼會改正呢?所以批評重在掌握尺度,不同的時間、不同的人物與地點、不同的事件,批評的的力度也就不一樣。要想得到學生的敬重,我們心中得有一把心子,在衡量學生時做到「榮辱皆忘」。只有掌握好了尺度,才能使批評真正做到深入人心,使犯錯誤的學生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理解和體會老師的良苦用心。
五、換個角度,在 「雜草叢生」的心靈里播種希望
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學生真不少,他們自卑、失落,他們懵懂無知,他們隨心所欲。如果一味地教訓、批評、教育收效甚微,且有時取到反作用。不如換個角度,改變一下思維定勢在他們的「雜草叢生」的心靈里播種希望的種子 「羅森塔爾效應」告訴我們,即使是很一般的學生,在老師充滿信心與深情的關懷、鼓舞下,也會變得自信、開朗,進步神速。老師要用愛心為孩子播種希望。教育是一門藝術,所以光有愛心還不行,還要有一雙「火眼金睛」,一雙善於發現孩子長處的「火眼金睛」。老師要做播種希望的人,多給孩子表揚、鼓勵,讓他們看到希望,嘗到成功的喜悅,才能有學習的動力。
六、發揮同伴群體的作用,引導共同進步
一般的孩子從小便生活在一個同伴群體當中,然而同伴的群體關系對學生心理發展的影響也很大。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社會性的逐漸發展,其對人際交往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一方面青少年對家庭與父母的擺脫,需要到同伴中去尋找歸屬和依託,同時,同伴關系也是他們尋求自我成長參照、獲得各種新信息和習得交往技巧的最重要途徑。 同伴們所公認的規范和標准在某些方面比長輩們的規范和標准在心理上變得更為重要,他們希望得到同伴的承認、理解和贊賞,開始建立自己的固定同伴網路關系,朋友在兒童生活中扮演著必不可少的 角色。有的班集體,沒有形成健康向上的集體輿論,為一小團體的不正確言論和意識所左右,由於從眾心理的影響,導致一些學生不良心理的形成和發展。在此方面,我們要多做引導的工作,讓學生中的同伴群體正向發展。對於後進生,還可以發揮同伴群體的監督作用,從他們身上採集更多關於後進生的個人信息,為實施有效的教育策略提供更可靠的依據,促使群體中的成員共同進步。
七、幫助家長走出家庭教育中的「盲區」
俗語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因此,與家庭積極配合,有助於加強思想教育的針對性。但現今的家庭教育中仍存在不少的「盲區」。如其中一個「盲區」——家長說得越多,孩子越不聽。據有關調查,在七成以上的青少年認為自己的父母太嘮叨,難免會產生反感,可見「嘮叨」成為了當今父母的通病,其產生的原因是因為父母太在意自己的孩子、對孩子缺乏信任或擔心孩子不理解他們所說的話,於是反復說、反復叮囑、 反復強調, 而實際上有很多的話,家長只說一遍孩子就明白了,反復說只會令孩子感到反感, 教育結果適得其反。當發現有此現象的時候,我們可以提醒家長多克制自己,並鼓勵家長多採用互動式的談話與孩子溝通, 使孩子有了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 並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孩子。所以教師除了在加強學校的教育工作外,還要密切聯系家長,溝通家校之間的信息,使教育工作得到學生家長的配合與支持,使家長成為一種科學有效的教育力量。雙管齊下,共同管教,才可以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得到健康的成長。
小學生思想教育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教育成果不可能一朝一夕得到實現。但小學生的可塑性十分強,我們不要總是堅持「朽木不可雕」,要用希望的眼光、熱情的雙手、期待的心情、巧妙的方法去雕刻他們這一顆顆稚嫩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