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瞧不起學生
不管學生的成績好壞,在老師面前都是平等的,老師不應該對他們有遠近親疏之分,都要公平對待,更不能瞧不起一個學生,如果老師瞧不起你,你可以向校領導反映,讓他改變這種現象。
Ⅱ 老師怎麼可以看不起學生
從你的描述中看,沒有看出老師看不起學生的意思,反而是你自己太好面子,覺得老師當著所有同學的面說你們,批評你們,你們會覺得很沒面子,對么??
確實,作為女生,臉皮很薄,當眾受到批評很不是滋味,老師的方法確實不高明,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你們的成績會影響他的收入,他講課的付出沒有換來適當的回報,而且,作為師長,他有權利和義務批評你們,你們不聽話,他能心情好么??
如果你夠努力,相信,即使你成績不好,老師也不會這樣對你的,他看中的是態度,結果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Ⅲ 為什麼老師看不起學生
教師有編制,工作穩定,有周末,工資高。道德是看不見的,能通過資格考試就可以當老師。
Ⅳ 老師因為瞧不起學生那個學生的心理受到了傷害並且影響生活可以舉報嗎
老師因為瞧不起那個學生,導致學生心裡受到傷害,並且影響到生活。那麼這種情況可以舉報。
可以舉報給學校相關部門。或者也可以向上級部門反饋。
Ⅳ 如果老師瞧不起學生怎麼辦
不要灰心,老師可能會有一些偏見。要自己努力,不要因為老師的偏見而失去信心,要做一些事情來改變老師的看法,這樣才能真正讓老師看得起。
Ⅵ 看不起學生的老師是個怎樣的老師
不能說是怎樣的老師,而是根本就沒有教師的道德。。老師是教人育人的,這種教與育是代表著一種德,是不分好壞不管愚笨,是一種無私的,所以才會得到社會的尊敬與尊重。
這樣的老師可以讓學生直接說:你根本不配做老師!!
反正學生的學習靠的是聽課書本同學和家長,考試成績也不在老師,這種無德是根本無法受到尊重的。
Ⅶ 為什麼老師會看不起笨學生
樓主我想告訴抄你,所謂的笨學生只是中國教育體制下的產物,每個孩子智商都差不多,只是興趣愛好以及個性特長上有所不同,因此成績不好的學生往往在應試教育體制下被當做了笨學生。而且當你踏入社會後會發現,那些所謂的好學生往往成就不如那些所謂的笨學生,所以只要做好自己就行了,我以前也一直被當做笨學生,後來我也慢慢自己努力,不怕被別人看不起,現在在一家外企也拿到很高的工資,反而那些成績很好的,只是一味沉浸於自己的書本。當然我沒有說哪個好哪個不好,只是給樓主建議,只要自己肯努力,不怕苦,最後一定會發光的。
Ⅷ 如果一個老師討厭並且瞧不起一個學生,是不是這個學生問老師題,老師也不想回答
這恐怕不會的,老師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這是他的責任,就算老師討厭這個孩子,孩子如果有問題不懂向老師提問,老師也會盡心盡力的回答的。
Ⅸ 初二階段老師看不起學生怎麼辦 議論文
從教初中語文多年來,常常遇到學生一到上作文課,有的學生就沒有寫作慾望,或完全不想作文,對作文表現為迴避甚至對抗的態度.這種心理就是人們常常說的作文的「消極心理」.這類學生他們遇到作文的表現大致有兩種心態:一種是,作文前雖然沒有慾望,但從一定的需要(如爭取優異成績,希望老師表揚,升學要考作文等)出發,還是要認真完成.有的學生出於習慣,特別是初中一二年級的學生,對「需要」考慮得不多,他們是認為課表上排了作文課,就要認真對待.因此,他們在課堂上的表現往往是,如果題目合意,則情緒振奮,迅速地進入寫作過程;若題目不合意,則情緒焦躁,心情壓抑,但仍然搜腸刮肚,努力完成.另一種是,根本不願意上作文課,更不想寫作文.老師一說寫作文就唉聲嘆氣,焦眉愁臉.老師要他們交作文,他們就敷衍,搪塞一篇,連自己也不知道寫了些什麼.這算是遇到他們認為能做的題目.要是遇到他們認為困難的題目,在作文課堂上就嬉笑,打鬧,故意完不成,更有甚者就睡大覺拒絕完成.要是老師追究,他們還理直氣壯的說「沒寫的」.我二十多年教學生涯,遇到這樣的學生是不計其數,每當遇到此境,很是讓我傷腦筋.傷神之餘,我反復琢磨,找其原因,分析咎由大致有下面幾個方面:一、學生對生活缺乏觀察、感受和體驗.按理說,初中學生十幾歲的孩子,有十幾年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自然有許多見聞、體驗和感受,應當有一定的「胸中積蓄」,不應該沒有寫的呀.可是,生活過,見聞過,並不等於有所觀察、有所感受,有所體驗.再說,現在的孩子,由於升學的壓力和許多家長的望子成龍心切,他們的「日子不好過」.打幼兒園起就要上縣里「有名的」,小學要上縣「重點」,中學要上市「名校」.在這些學校老師管得嚴,作業,練習、考試如傾盆大雨,澆得學生喘不過氣來.回到家裡,家長又不肯放鬆,報章雜志、課外書、甚至電視一律不準看,讓他們去「作業」,去「練習」,去「背課本」.還有的學生要參加什麼奧賽呀,英語呀等課外輔導.學生已經疲憊不堪了.特別是初高中的學生就是放星期天或暑寒假也要補習數學、英語、物理、化學.這樣以來,我們的孩子們從幼兒園大班到小學初中、高中都不得輕松.這樣以來,他們對生活呀能不感到枯燥乏味哪還有心思去感受,去體驗呀.要說感受,恐怕就是兩個字「苦」、「累」.過著這種生活的孩子們,承載著那麼重的學習擔子,他們的心理壓力多大呀,對這樣的生活不反感才是怪事.學生對周圍的事情無興趣.那麼他們對生活過,見聞過的事、物就不會用心去思考,沒有用情去感受,更不想去親自體驗,他們那些寫作材料就不能轉化,就不能成為「積蓄」.一旦老師要他們寫作文,他們就瞠目結舌,沒有可寫作的材料.是啊「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喲」,無奈之餘或許就「盜取」一片完成任務了事吧.學生說「沒有寫的」那不是假話.二、閱讀量少,知識和思想貧乏.對作文而言,閱讀是「源」,作文是「流」.沒有「源」哪有「流」呢閱讀不但使學生產生寫作的慾望,而且大量的閱讀積累還會在內容、構思、語言方面,對寫作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有句名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歌也會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可是,我們的學生呢,據有關調查得知:(一)我國廣大的中學生課外閱讀時間不足,特別是農村學生更談不上有多少閱讀時間和數量(多數學生的父母在外打工,留守的孩子們靠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或其他親人照看.這些留守兒童,一來那些代理家長不懂得該給他們買什麼樣的課外書,二來有的還根本買不起,即使買了也沒有時間看).(二)多數中學生閱讀中外名著的數量很少,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竟然根本沒有讀過「一本」名著.這種情況不能不令人擔憂啊.「源」的問題沒有解決,哪來的「流」呢貧乏是語文學習的致命傷.學生從小學到中學的十幾年時間里,很少閱讀,或者是讀了,卻沒有讀精品,語言詞彙就貧乏,思想、情感更貧乏.一個各方面都貧乏的人,對寫作自然沒有興趣,自然「沒有寫的」.所以要寫好作文,首先要有大量的閱讀,而且要讀精品,有豐厚的積累.三、語文基礎差,說話造句等都有困難.與說話相比,作文這種書面表達形式有一定的難度.難度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作文沒有口頭表達時的對話情景和談話對象等因素作支持,完全要依賴記憶中的線索(事情、道理自身的內在聯系)和已經寫出的段落;二是必須諳熟一定數量的字、詞、語法,要嚴格按照語義規則和語法規則進行組合表達.這兩個方面,都使學生作文遇到很大困難,特別是那些語文基礎差的學生,就更感到困難.這自然會影響學生作文的積極性.四、作文的屢屢失敗,挫傷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美國心理學家桑戴克的「效果律」中這樣說過,要既重視成功的強化作用,也重視失敗的強化作用.因為嘗試了成功的學生,會以更高的熱情去追求成功;品味了失敗的學生,一般不會再保持原有的熱情.如果是連續失敗,他們學習的熱情可能會喪失殆盡.而在作文教學中,失敗的人數、次數永遠高於成功,有些學生經常處於失敗的境地,於是就產生懼怕,厭煩心理.這樣的寫作心態自然不會喜歡寫作,就很難提高寫作能力.這樣就造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學生寫不好作文就怕寫作文,作文就肯定失敗,失敗多了就沒興趣寫作文,作文就自然寫不好了.由此可見,克服作文消極心理是語文中毋庸忽視的問題.語文教師應特別重視轉換學生作文的消極心理,讓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作文.針對以上分析,那麼怎麼克服學生作文中的消極心理呢.一、讓學生從心理上克服對作文的懼怕心理.我在多奶奶的教學實踐中,我多次做了調查,中學生怕寫作文的原因,主要是覺得作文很難,因「難」而「怕」.因此,我們要讓學生首先解決一「怕」字.如何解決呢我在作文教學中是這樣做的:讓學生把作文當做一種「游戲」,其實作文就是一種文字游戲.就是將我們所掌握的文字,詞語,按照我們自己的表情達意需要進行組合.沒有什麼可怕的.就像我們小時候玩積木一樣,我們自己想怎麼擺弄就怎麼擺弄.而且從另一個意義上說,作文還是一種很有趣的創造,或者是創作.我這樣一解釋,學生想想也正是這樣.每個同學都會都喜歡做游戲吧,那麼我們就做游戲啊.我上初中一年級的時候,我就讓同學們天天「做游戲」.因為初一的學生仍然是稚氣未脫的孩子,天真活潑,喜歡游戲.且也諳熟了一定數量的字詞,基本能作文.學生把作文當游戲做,就對作文興趣盎然,熱情高漲.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作文產生了興趣,就不「怕」,就會天天寫,不斷地寫,那麼作文就會自然寫「好」的.有了興趣,寫作文就是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痛苦.二、引導學生大量閱讀,解決作文「源」的問題.初中學生精力旺盛,記憶力強,老師要抓住這個時機,讓他們多讀多背一些名言、名句、古詩,經典優美段落、篇章;多讀一些名著,存儲大量的寫作材料,為寫好作文打好基礎.當然,初中學生童心未眠,貪玩.可能對老師的要求開始興趣十足,過一段時間就沒有耐心,堅持不了了.這時,就要靠老師的鼓勵和督促.而且老師要做好指導,指導學生讀哪些名著.如初一的學生就應閱讀一些故事性強的童話,短篇小說呀,寓言故事和新課標上要求閱讀的那些作品.不亦讀那些深奧難懂長篇大作.如有的老師就要求初一年級的學生去讀《紅樓夢》,我認為是不恰當的.因為初一的學生大多數讀不懂,即使讀了,也只是去追蹤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愛情故事,並羨慕甚至效仿,那樣就弄巧成拙,適得其反.我認為是對學生的一種誤導.對於四大名著,初中學生能讀懂的是《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三部.我們語文老師都能寫出幾篇得意的下水作文吧,多讓學生欣賞欣賞,羨慕羨慕.欣賞羨慕之餘他們自然會向老師討教,這時你才告訴他們,老師之所以能寫出好作文,就是因為讀了很多好書,特別是中外名著.這樣學生就會受到老師的影響,也要堅持閱讀.同時,老師還應和學生一起讀,一起欣賞作品中的精彩,幫助學生理解、品位好作品.這樣學生才會越讀越有味,才能堅持下去.不僅如此,老師還應要求學生做讀書筆記,將自己讀到的經典句段記下來與老師同學分享.以此來提高學生閱讀的激情和興趣.對那些「懶漢學生」老師還應該督促檢查,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和習慣.在閱讀時間上還要確保,初一學生自習課較多,就應該每周安排兩節閱讀課.老師要採用各種方法,培養、鍛煉學生的閱讀習慣和興趣.不然,學生「三分鍾的熱情,兩分鍾的干勁」就不能讀有所獲.除此之外,老師還要在閱讀方法上做指導.如朗讀、誦讀、默讀、精讀、瀏覽、摘要呀等方法怎樣用,哪中方法最佳等,都要讓學生掌握,有助於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杜甫的詩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強調的就是讀書與寫作的關系.三、教師評改學生作文的標准應因人而異,有助於激發全體學生的作文興趣.由於初中學生進校時基礎參差不齊(農村小學基礎差,城市學生相對較好些),語文能力和水平不一樣,他們作文的水平就不一樣.如果我們當老師的用一個標准來評判,那就會打擊基礎差的那部分學生作文積極性.(初中階段的寫作教學分三個階段:初一,要求學生學會寫人記事的記敘文;初二,要求學生能寫說明文;初三,要求學生能寫淺顯、簡單的議論文.)那麼,初一年級的任務就是學會寫人記事.基礎好的學生在小學就會寫這樣的文章了,可是基礎差的學生呢,有的連造句還不會.怎麼還得從頭學起,顯然他們的水平肯定很低,對這兩類學生能用一個標准來評判么當然不能.這樣就會挫傷基礎差的那部分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所以,就只能「因人而異」了.我在作文教學中就注重對基礎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評改實施不同的評判標准.要求基礎差的學生只要能動筆寫就是好樣的,哪怕記的是流水帳,也給予表揚,以提高他們的興趣.對基礎好的學生當然要拔高要求,必須寫出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筆下有情的好文章.這樣因材施教,以提高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四、將作文課轉型為「周記」,以提高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我在教學中通常用三步教學法,教學寫作.第一階段(即初一年級),要求學生寫日記,培養他們觀察生活,抒寫情感的能力和習慣,訓練他們堅持寫作文的毅力.第二階段(初二年級),寫周記.其實我所要求的周記就是一篇符合要求的大作文,就是以前每周一次作文課的轉型.因為學生不喜歡,甚至是害怕以前「正二八經」的枯燥無味的寫作理論課,說到上作文課,學生就嫣了,唉聲嘆氣.於是我進行了改革嘗試,在平常的語文課中,將寫作理論知識寓於生動活潑的課文學習之中,一改從前板硬套的寫作理論課;將每周的大作文改成寫周記.這樣一改,效果尚佳.因為我要求的周記作文,題材和體裁都不限,給學生一個寬泛的寫作空間,讓他們自由選材,自由發揮,減少了作文中的種種限制.這樣能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利於學生輕松完成.另外,周記有充裕的時間(一周之內),讓學生來完成.而以前的作文課大多在90分鍾以內課堂上完成,而且老師還要做一些這樣那樣的指導、講解,剩下來的學生作文構思、寫作的時間不到四十分鍾.這樣以來,時間不夠,學生只能胡亂地東湊西拼,完成任務了事,根本沒有思考的餘地.這樣的寫作課,沒有達到真真的寫作訓練的目的.所以我「改」了,通過幾年的改革實踐,效果很好.我教的2009級2班,90%的學生,二年級時就能隨手寫出質量較高千字左右的作文來.第三階段(初三年級),再進行系統的寫作理論知識和寫作實際相結合的寫作指導.這時期,學生已有較深刻的寫作體驗和感受,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能力也提高了,生活閱歷也增加了,學生就能將理論運用於寫作實踐中.這樣的循序漸進的寫作訓練的過程,符合學生認識事物的心理過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Ⅹ 老師會不會看不起不說話的學生
問這個問題,肯定不是大學。因為大學老師才不管學生說不說話。小學內太小,所以只能是初中容和高中。
我無法訴說所有的老師,只能根據我的經驗來說:不會,但是說話的學生會更容易獲得重視。
老師也是人,是人就有各種心思。老師會更喜歡哪種學生呢?
父母背景的,比如校長的子女、當官的子女,有錢人的子女。前途或者利益。
成績好的,毋容置疑,與老師的獎金/升職有關。
逢年過節拜訪老師,促進感情的人。比如過年帶著小孩去老師家走動的。不解釋。
努力、認真學習的乖乖學生。因為有成為2的潛力。
學習一般,但是可以協助管理班級的學生,並且會說話,同學間人緣關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