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志遠老師
1. 急求!電影《馮志遠》內容
估計閣下是准備寫觀後感吧,這個是劇情介紹,如果需要150字以內的,你可以將以下內容中的修飾詞語給刪掉就OK了。
1958年。隨著一聲悠長的汽笛聲,滿載著上海支援寧夏文教大隊的列車緩緩地駛離了上海站。從東北師范大學畢業分配到上海工作已經有五個年頭的二十八歲的馮志遠辭別了新婚的妻子與溫暖的小家,帶著簡單的行李,和妻子送給他的二胡,踏上了西去的征途。
寧夏騰格里沙漠上,馮志遠伴隨著一路駝鈴來到了中寧縣鳴沙中學,一所坐落於沙丘邊緣,因為自然災害,剛剛從一類降為二類的新創鄉村中學。透風的土坯房,冰冷的土坯炕,冒煙的土爐子,葯瓶改制的煤油燈,每月十四斤的糧食供應……許多支教的年輕老師悄悄地離開了學校。馮志遠沒有走,並承擔了教授語文、歷史、地理、俄語四門課的教學任務。
由於家庭貧困,學校僅有的三百多名學生,有三分之二輟了學。馮志遠不厭其煩地朝學生家裡跑,苦口婆心地與家長談心,結果,許多孩子又重新回到了課堂。語文《海燕》一課,他讓學生分別扮演海燕與海鷗,邀請新來的文老師用腳風琴做著伴奏,鐵皮鼓動聲充當雷電。新奇的情景式教學使同學們興趣盎然,邊遠地區一顆顆幼小的心靈在他的化育下萌生了綠芽。
超強度的工作,惡劣的自然和生活環境使馮志遠的視力急劇惡化。
1985年的一天,馮志遠正在上語文課時,突然眼前一黑,什麼也看不見了。從此,他進入了一個黑暗的世界。失明後,但他的心,依舊被學生牽著。他向校長提出了一個要求:請給他安排課程,他要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去繼續點亮學生們心中的燈。學校在他再三的要求下,為他安排了歷史課。
失明之後的日子,馮志遠並不寂寞。他的身旁總是擠滿了前來求教的學生。每到上課的時候,他的學生就會飛奔到老師的宿舍,攙扶著老師到課堂。校長還親手為馮老師製作了盲文黑板,馮志遠懷揣著無限的感激之情,重新站在了教書育人的三尺講台上,憑借著記憶堅持為學生授課。
42年彈指一揮間,年屆70的馮志遠身體越來越差。他,不得不離開講台。
會堂里,千名學生含淚聽完了馮志遠在寧夏講的最後一堂課,他捨不得這方水土,更捨不得千千萬萬個這里的孩子。
馮志遠要走了。街道兩邊站滿了送行的人群。一雙雙送別的眼睛裡飽含著淚水
2. 歌頌支教教師」馮志遠」的情景詩<枸杞花開> 內容有嗎
那一捧黃沙土 堆積成滄桑的皺紋
那一條清水河 流不去牽掛的眼神
那一條羊腸道 埋藏著跌撞的腳印
那一塊舊黑板 擦不去無悔的青春
啊 喊一聲馮老師 我知道你是咋樣的人
獨飲著苦澀的黑夜 你的笑容依舊那麼真
回漢鄉親念不夠 黃土地忘不了
是你用最後的光明 點亮了孩子的心
啊 喊一聲馮老師 我敬佩你是這樣的人
火枸杞花開五十載 你的眷戀依舊那麼深
東師兒女為你歌 黑土地為你唱
是你把一生的大愛 寫進閃光的師魂
3. 有影迷能推薦幾部關於優秀教師的電影嗎像《馮志遠》、《放牛班的春天》這樣的。謝謝了~
《美麗的大腳》絕對合適。
4. 小學生觀馮志遠有感
「一位白發蒼蒼,雙手筋脈突兀的老人,眼睛彷彿瞎了,但眼裡又彷彿發出一絲絲的光彩,在茫茫的沙漠中,被一個中年女子挽扶著,身後還有一個幾位中年人照看著。。。。。。「
只見那老人一個踉蹌往前躍進幾步,雙膝猛地跪在了那黃沙漫天的大漠里。用手捧起一堆黃沙---只有這里的人才能聽見,能響的沙,高高舉過頭部,那細細的沙土,順著老人的指縫就一點一點的順風飄揚起來……
那老人的眼角溢出了點點淚花,而身後的那些中年男女們又是掩面悄然地哭……」
這就是今天學校組織我們看的《馮志遠》電影中的一幕,這個手捧黃沙的老人就是一名西部支教的老師,一位「桃李滿天下」的老師;一位深愛學生,受家長尊重的老師;一位能在偏遠地區支教一輩子,並且退休後繼續輔導學生十餘年,直到雙目失明卧床不起才離開學校的老師---馮志遠老師。看過電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作為一個父親,我愧對自己的孩子,作為一個丈夫,我愧對自己的妻子,作為一個教師,我。。。。。。」說到這里,我還以為這位雙目失明,在座無虛席的禮堂告別的主人公,將要說的是「但我沒有愧對我的學生」誰知相反,這句話使我久久不能平靜而這種感動伴隨我看完了整部影片。
他對孩子們的學習,他要求是那麼的嚴厲,絕不允許任何一個人缺課、掉隊,從中也體現出作為一名教師的認真、負責;而對孩子們的生活,他又是如此的關愛備至,哪怕是自己餓一頓飯也絕不讓孩子們空著肚子上課,由此可以理解當他發現茫茫沙地中一棵結滿果實的沙棗樹時那種激動和興奮的心情。他對孩子們的「好」,每一個人都記在心中,這才有了如下讓人感動的一幕:他要調走了,再三叮囑不要告訴孩子們,可當他在夜幕中走出那間簡陋的宿舍時,卻發現孩子們整齊地在路的兩邊站成兩排,每一個人的手中都拿著老師為了不讓煤油薰壞孩子們的眼睛而「發明」的特別的蠟燭。燭光下每一個孩子臉上的淚水依稀可見,他在孩子們的哭泣聲和送別聲中走向下一個三尺講台。當時我發現不僅只有我一個人熱淚盈眶,左面的,右面的,後面的。。。。。。
還有一種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是,孩子們對上學的無比渴望,影片一開頭就是一位叫「張建華」的小孩子跟他的父親鬧著要上學,可能是因為某種原因吧,他的爸爸臉上顯得是一種無可奈何卻又是十分的惱恨,然而把孩子嚇著,使他逼不得選擇了離開。還有一位叫「張寧花」的小女生,本來好好的學習卻被父母的阻止下停止了一段時間,可在段中後來的她的那個陌生的背影使我有點慚愧,她居然堅持拿著書本在陽光的照耀下看著,讀著。。。。。。他們雖然本來都是因為生活環境與條件的問題導致不能讀書,但後來還是在馮老師的幫助下,補過了這一段白白浪費的時間,最後一個個都成為了社會上的人才。相反,而我們呢?在這么幸福美好的環境下,卻變得越來越懶惰,越來越不上進,是否真的只有在逆境下才能鍛煉人所缺的意志呢?我已經不能再說下去,因為我總不能長他人志氣卻滅自己威風,不知道旁邊跟我一樣在看在哭泣的同學,也是否感受到這種感情。馮志遠老師不僅教育了他的學生,還教育了家長----「娃娃希望通過學習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他說的這一句話,使家長知道要給孩子一個希望,讓他們都好好讀書,改變所謂的「歷史,規律」
這使我下定決心要好好讀書,將來成為一個盡責的老師,我要以他為榜樣,學習他堅守理想,志存高遠的人生信念;學習他恪盡職守,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學習他任勞任怨,辛勤耕耘的朴實作風;學習他淡薄名利,不計得失的崇高品質,然而他不僅是那一萬多個學生的老師,還是我心中的老師,請允許我這個無知的小孩,親切地叫你一聲---「馮老師」
5. 觀《馮志遠》有感
「一位白發蒼蒼,雙手筋脈突兀的老人,眼睛彷彿瞎了,但眼裡又彷彿發出一絲絲的光彩,在茫茫的沙漠中,被一個中年女子挽扶著,身後還有一個幾位中年人照看著。。。。。。「
只見那老人一個踉蹌往前躍進幾步,雙膝猛地跪在了那黃沙漫天的大漠里。用手捧起一堆黃沙---只有這里的人才能聽見,能響的沙,高高舉過頭部,那細細的沙土,順著老人的指縫就一點一點的順風飄揚起來……
那老人的眼角溢出了點點淚花,而身後的那些中年男女們又是掩面悄然地哭……」
這就是今天學校組織我們看的《馮志遠》電影中的一幕,這個手捧黃沙的老人就是一名西部支教的老師,一位「桃李滿天下」的老師;一位深愛學生,受家長尊重的老師;一位能在偏遠地區支教一輩子,並且退休後繼續輔導學生十餘年,直到雙目失明卧床不起才離開學校的老師---馮志遠老師。看過電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作為一個父親,我愧對自己的孩子,作為一個丈夫,我愧對自己的妻子,作為一個教師,我。。。。。。」說到這里,我還以為這位雙目失明,在座無虛席的禮堂告別的主人公,將要說的是「但我沒有愧對我的學生」誰知相反,這句話使我久久不能平靜而這種感動伴隨我看完了整部影片。
他對孩子們的學習,他要求是那麼的嚴厲,絕不允許任何一個人缺課、掉隊,從中也體現出作為一名教師的認真、負責;而對孩子們的生活,他又是如此的關愛備至,哪怕是自己餓一頓飯也絕不讓孩子們空著肚子上課,由此可以理解當他發現茫茫沙地中一棵結滿果實的沙棗樹時那種激動和興奮的心情。他對孩子們的「好」,每一個人都記在心中,這才有了如下讓人感動的一幕:他要調走了,再三叮囑不要告訴孩子們,可當他在夜幕中走出那間簡陋的宿舍時,卻發現孩子們整齊地在路的兩邊站成兩排,每一個人的手中都拿著老師為了不讓煤油薰壞孩子們的眼睛而「發明」的特別的蠟燭。燭光下每一個孩子臉上的淚水依稀可見,他在孩子們的哭泣聲和送別聲中走向下一個三尺講台。當時我發現不僅只有我一個人熱淚盈眶,左面的,右面的,後面的。。。。。。
還有一種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是,孩子們對上學的無比渴望,影片一開頭就是一位叫「張建華」的小孩子跟他的父親鬧著要上學,可能是因為某種原因吧,他的爸爸臉上顯得是一種無可奈何卻又是十分的惱恨,然而把孩子嚇著,使他逼不得選擇了離開。還有一位叫「張寧花」的小女生,本來好好的學習卻被父母的阻止下停止了一段時間,可在段中後來的她的那個陌生的背影使我有點慚愧,她居然堅持拿著書本在陽光的照耀下看著,讀著。。。。。。他們雖然本來都是因為生活環境與條件的問題導致不能讀書,但後來還是在馮老師的幫助下,補過了這一段白白浪費的時間,最後一個個都成為了社會上的人才。相反,而我們呢?在這么幸福美好的環境下,卻變得越來越懶惰,越來越不上進,是否真的只有在逆境下才能鍛煉人所缺的意志呢?我已經不能再說下去,因為我總不能長他人志氣卻滅自己威風,不知道旁邊跟我一樣在看在哭泣的同學,也是否感受到這種感情。馮志遠老師不僅教育了他的學生,還教育了家長----「娃娃希望通過學習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他說的這一句話,使家長知道要給孩子一個希望,讓他們都好好讀書,改變所謂的「歷史,規律」
這使我下定決心要好好讀書,將來成為一個盡責的老師,我要以他為榜樣,學習他堅守理想,志存高遠的人生信念;學習他恪盡職守,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學習他任勞任怨,辛勤耕耘的朴實作風;學習他淡薄名利,不計得失的崇高品質,然而他不僅是那一萬多個學生的老師,還是我心中的老師,請允許我這個無知的小孩,親切地叫你一聲---「馮老師」
6. 請問,去年很有名的去寧夏支教的上海老老師叫什麼名字丫
去年12月15日,晨報報道了失明老教師馮志遠在寧夏支教42年的感人事跡。1953年馮志遠被分配到上海市市南中學任教,5年後又滿懷激情赴寧夏支教,在雙目失明後,還堅持給孩子上了5年的課,直至四肢癱瘓才離開講台,最後被其妹妹接回了吉林長春老家。報道刊登後,熱心的上海市民紛紛通過晨報對馮志遠表達了慰問,很多人還為馮志遠獻上了愛心捐款。近日,馮志遠老師更連續獲得「感動吉林十大人物「和」感動寧夏十大人物「的稱號。
在看到晨報報道馮志遠老師的事跡後,上海市慈善基金會曾通過晨報聯系過馮志遠。昨日,上海市慈善基金會派專員給馮志遠老師送去了2萬元慰問金。慰問信中寫道:「您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深打動了上海人民,我們為您感到自豪和驕傲,您的這種精神也正是我們大力提倡的上海城市精神的集中體現。」
慈善基金會送上慰問品慰問金
晨報報道了馮志遠老師的事跡後,曾是馮志遠學生的著名導演史蜀君將此事反映給上海市慈善基金會理事長陳鐵迪。陳鐵迪當即表示:「這是上海出去的老師,上海人佩服他,也一定要支援他。」隨後,上海市慈善基金會計劃接馮志遠老師回上海治療,住進上海市慈善基金會的金山眾仁護理院。但由於馮志遠老師的身體太差等原因,這個計劃尚未實施。
昨日,為了更好地幫助馮志遠老師,上海市慈善基金會派出專員來到了長春馮志遠所在的妹妹馮寶珍家。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宣傳部副部長金重愉告訴記者:「由於馮志遠老師行動不方便,目前還不能將其接到上海進行治療,我們只好先派人看望一下他。」
當徐崇仁、張仲煜、盛微微三人代表上海市慈善基金會來到馮志遠老師面前時,馮志遠雖然雙目失明、全身癱瘓,但還是感動得直起頭,不肯躺下去,一隻稍微能轉動的手高高地舉了起來。握手時,76歲的馮志遠老師激動得老淚縱橫。
上海市慈善基金會為馮志遠送上了慰問品和2萬元慰問金,另外還有一封慰問信。盛微微為馮志遠老師讀了這封信,表揚他長期以來為祖國西部教育事業的默默奉獻。
因身體太差赴滬治療恐難成行
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專員當面向馮志遠老師發出了邀請。盛微微說:「馮老師為教育事業貢獻了一輩子,現在病了,還缺少醫療資金。我們真誠希望能接他回上海接受治療,現在護理院也已聯系好。」馮志遠強抑激動,搖了搖頭,用含混的聲音說:「身體不行了!」
馮志遠的妹妹馮寶珍也表示:「非常感謝上海市慈善基金會的一片好意。但哥哥身體癱瘓了,我真不敢再讓他趕那麼多路。」
記者看到,馮寶珍為哥哥准備的尿布都整整齊齊地疊放在床頭,馮寶珍不時將手伸進被窩,看看哥哥有無尿濕。「他大小便都在床上,一動身都會喊疼。吃喝拉撒都需要人細心照料啊!」馮寶珍說。記者注意到,馮志遠睡的是一張被收拾得乾乾凈凈的雙人床。自從馮志遠全身癱瘓後,馮寶珍就睡在了哥哥的身旁照料他。
上海市慈善基金會的宣傳部副部長金重愉表示:「我們主要是看望馮志遠老師是否到上海治療,我們會尊重他的個人意願,對馮老師的幫助我們將會繼續下去。」
7. 東北師范大學走出過哪些知名校友
東師建校70多年,知名校友有很多,各行各界都有。但我是東師學外語的嘛,就很關注本院的事。也是前兩年的時候被外交部翻譯天團的新銳小哥帥到,知道他是東師的校友,那個時候關注了些東師校友的信息,才有幸了解到東師的一部分知名校友。
先說一下帥到我的外交部校友王澤國哈哈。本碩都是在東師讀的。還是90後,你們可以去搜一下他在質監局記者會上的翻譯視頻聽一下,這個發音是我這輩子都學不來的(枯了~)而且外交部簡直是每一個學語言的小夥伴的夢想....吧?可能不是每一個人都願意從事外交工作,但外交部的前輩真的令人欽佩啦。
其實還有挺多的。(我大一的時候還記得有人說迪麗熱巴小姐姐也在東師念過預科呢哈哈哈。)優秀的前輩是東師學生的榜樣,真希望有一天,我們也能讓學校以我們為榮。
8. 馮志遠觀後感
朋友,我幫你找了好打一陣子,終於找到一個比較合適的觀後感,希望對你有所幫助,還請你採納一下我的回答,幫忙積累一些分,謝謝!祝你成功!
《馮志遠》觀後感
看過了電影《馮志遠》我才深深的了解了什麼叫做辛勤的園丁,才懂得了什麼叫做蠟燭成灰淚始干。作為一名教師的我,被深深的震撼了!
作為教育教學工作者,馮志遠為了教育事業,為了學生奉獻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四十年如一日,默默的為學生耕耘著......
1958年,馮志遠響應國家號召,自願去到我國西部偏遠貧困山區支教,新婚一年,選擇離別,難道就沒有眷戀?不!在他的心中,有對上海的牽掛,有對幸福的依戀,更有對妻子的不舍,但更多的則是愛祖國,甚至愛祖國勝於愛自己呀!要知道響應祖國的號召就是馮志遠的畢生理想啊!
一個來自大城市的年輕人,從此以後就把他的滿腔熱情和畢生精力都奉獻在這荒涼的沙漠中……艱苦的工作條件是我們難以想像的,但是馮志遠卻在這里整整工作了42個年頭!把他人生最美好的年華都奉獻給了寧夏的教育事業!
尤其令人感嘆的是馮志遠由於長期在惡劣的條件下工作,眼睛嚴重受損,最後雙目失明。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馮老師仍然讓學生攙扶著,堅持給學生上課!他愛生如子,那暖暖的師生情,燙慰我們每個人的心。
在他的心目中,寧夏的學生就是最重要的!
年界70的馮志遠由於身體原因不得不離開講台,離開他工作了大半輩子的寧夏時。大街上滿是送行的人群,主題曲《遺愛》在耳邊一直清晰,歌聲中,我是越發渺小。
深受感動的我淚水一次一次的奪眶而出,我控制不住自己!
馮志遠是一個很平凡的教師,在三尺講台上默默耕耘了四十多年,不求任何回報,不求任何名利。他只是一個平凡人,和世人一樣有血有肉;是的,他只是在一個平凡的崗位上領悟教師這個職業的神聖意義。
「俯首甘為孺子牛」,他的事跡讓每一個觀眾堅信他真的把教育當成自己的終生事業在執行。有人告訴我像馮志遠這樣的人在如今的西部有很多!我想:正是由於有千千萬萬像馮志遠一樣的老師,才支撐起西部教育的一片天空!
看完影片,我又看了看有關馮志遠的相關的報道,馮志遠幾十年如一日,把自己寶貴的青春年華乃至畢生精力奉獻給了他所執著熱愛的教育事業。在他雙目失明無法走上三尺講台之後,仍然堅持在學生們的攙扶下為學生授課,他所教過的學生有一萬多人,可謂桃李滿天下。這種忠於教育事業,幾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無私奉獻的精神,愛生如子執著追求的精神,令人感動,真的是感動,也許他的事跡如今還鮮為人知,也許他的事跡還沒能感動中國!但是這個大漠里的老師!是真真正正的感動了我!可能他將影響我往後的一生那麼長久……
老師,一個多麼神聖而又偉大的字眼?一個影響著多少學子畢生前途的職業?馮志遠用他的一生譜寫了一篇最為平凡,但卻極為感人的執教生涯,他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感動,還有千千萬萬學生,老師的一個典範,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典範。
看罷影片和相關報道,除了感動,還有些許慚愧!我也是一名教師,為自己一遇到困難就有畏難情緒而慚愧,為工作稍微多點就喊累慚愧……馮志遠像盞明燈,他告訴我什麼叫奉獻,什麼叫獻身教育事業,什麼叫真正的教師,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將以馮志遠老師為楷模,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去,尊重和熱愛學生,將教育教學作為自己終生的事業,奉獻自己的光和熱!
9. 馮志遠老師
馮志遠,1949年考入東北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後被分配到了上海市男子中學,1958年,響應國家號召,自願到寧夏回族自治區任教,一生教過10000多名學生。
不幸的是,他在一次語文課上雙目失明。
他 名牌大學畢業主動支教
馮志遠1949年考入東北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後被分配到了上海市男子中學,1958年,響應國家號召,自願到寧夏回族自治區任教
他 與妻長年分居一心向學
即使兒子生病也不回家,吃在學生食堂,住在學生宿舍,雙目失明後就憑記憶給學生講課,直到患腦血栓無法自理
他 生活清苦卻從來不抱怨
臟得發黑的棉襖,被煙頭燒得只剩半截的褥子,露出棉花的薄被,還有灑了一地的菜湯,這就是馮志遠口中的條件很好的宿舍
他 從教47年桃李滿天下
從教47年,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就呆了42年,馮志遠一生教過10000多名學生,最有出息的已是北京大學教授,大學生數不過來
新聞提示
12月11日,一張來自上海的一萬元加急匯款單送到了長春市一汽389棟73歲的馮寶珍老人家中。
「他們真的把錢匯來了!二哥,二哥,你的學生給你匯錢來了,是從上海來的!」馮寶珍老人激動地高喊著,躺在床上的一位76歲的乾瘦的老人聽見了,空洞的眼睛裡閃動著淚花,將匯款單抓到手中反復地摸著……
主動支教
1 東北師范大學畢業生
主動到偏遠西部支教
那位乾瘦的老人叫馮志遠,老家在長春市雙陽區。1949年考入東北師范大學中文系,他是家裡5兄妹中惟一的一個大學生。1953年,馮志遠畢業後被分配到了上海市男子中學,擔任語文老師,在那裡工作了5年。
1958年,馮志遠響應國家支持邊疆教育事業的號召,不顧新婚不久的妻子的反對,自願來到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寧縣的一所中學,一年後又主動轉到更偏遠的關帝中學任教。
2 一口氣教了四個科目
拿工資給孩子買文具
作為關帝中學教師隊伍中惟一的一名大學畢業生,馮志遠一口氣教了語文、歷史、地理、俄語4個科目,從早到晚不停地上課,和學生們一起擠學生宿舍,吃學生食堂。
由於關帝中學的學生們都是農民子弟,生活都很困難,他就從工資里拿出錢來,給學生們買書和學慣用品,剩下的錢再寄回家裡,常年不換新衣服。
一心向學
3 只顧著學生很少回家
至今未得到妻兒理解
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11年,期間他一直與妻子分居,以致在他40歲的時候,才和妻子生下了一個男孩,然而,他每年只有兩次機會聽兒子叫他爸爸,那就是在每年暑假和寒假回上海時。每次回家,兒子都哭著求他快點回來吧,可他每次都是一邊答應,一邊告訴妻子好好照顧兒子,因為他的心早就飛回學校了。一次兒子生病了,妻子發來加急電報讓他回去,當時正好趕上馮志遠班裡的學生中考,他一咬牙留在了課堂上,直到學生們中考結束才從寧夏坐火車返回上海。由於馮志遠常年不回家,和妻兒的關系也越來越淡,以致他至今未得到妻兒的諒解。
4 沒時間治病雙目失明
就憑記憶給學生講課
1984年,馮志遠突然感到眼前越來越模糊,雙眼視力急劇下降,由於沒時間治病,不久他在一次語文課上雙目失明。那一年他55歲,學生們擔心他離開學校,而他卻作出了「不離開學校,不離開孩子」的決定。失明後的他,沒有辦法備課,就憑著記憶給孩子們上歷史課。從遠古時代到新中國解放,他用說評書的方式將歷史講給學生們聽,成為了學生們最喜愛的歷史老師。
5 被學生扶著走向課堂
直到患重病無法自理
每天早晨,都會有兩名學生來到馮志遠的床前,為他打來洗臉水,扶著他下床,然後拿著毛巾站在旁邊,等老師洗完手後,再將毛巾遞過去。上課鈴聲響起時,學生張濤就會牽起老師的手扶著他走向課堂,全班同學看著馮志遠摸索著走上講台,總會起立齊聲高喊:「老師好!」
下課了,學生們爭先恐後地扶著他,來到食堂,爭著把自己碗里的菜夾到老師碗里,有的學生乾脆直接喂老師吃,常常是十幾雙筷子同時伸出去,放在馮志遠的嘴邊,等著老師吃完再送上下一口菜。就這樣,在學生們的照顧下,馮志遠又堅持當了5年盲人老師,直到60歲退休才正式離開講台。然而,退居二線的他,仍舊住在學校,只要孩子們需要,他就義務為孩子們輔導,直到他身患腦血栓,無法自理的那一天。
病重回鄉
6 想與妹妹見最後一面
回到闊別47年的故鄉
2000年4月的一天,遠在長春的妹妹馮寶珍接到哥哥打來的電話:「妹妹呀,等放了暑假你來接我吧,晚了恐怕就看不見我啦。」妹妹聽後淚如泉涌:「哥,你終於肯回來了,還等什麼暑假,我現在就去接你!」5天後,妹妹馮寶珍坐火車來到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寧縣關帝中學,在一間狹窄的學生宿舍里,見到了自己四十多年沒回故鄉的哥哥。
臟得發黑的棉襖,被煙頭燒得只剩半截的褥子,露出棉花的薄被,還有灑了一地的菜湯,讓她無法相信,這就是哥哥每次在信里提到的條件很好的宿舍。也是在那時,馮寶珍才知道,哥哥早在一年前就已經患上了腦血栓,時常手腳麻痹無法行動,已經入院治療一次,在雙目失明實在不能再上課的情況下,才給她打來電話。就這樣,在和他教過的最後一屆學生們合了影後,馮志遠於2000年6月4日回到了闊別47年的故鄉長春。
得到資助
7 校慶時得知老師近況
幾位學生郵來萬元錢
2005年11月,上海市男子中學舉行百年校慶,馮志遠當年的幾位學生認出了馮志遠的老伴。得知老師已身患重病並雙目失明時,便委託一位學生在長春的弟子前去探望。12月11日,一張萬元匯款單從上海寄來,上面只有4個學生的姓氏。記者與給老人匯款的一個學生取得聯系,這位遠在上海的學生已經68歲,他叫何寅,是馮老師當年的學生,另外三人分別叫史蜀君、劉翰民、董梅榮。何寅說,馮老師在他印象里是個睿智而才華橫溢的人,是馮老師第一次讓他們知道了普希金,知道了俄國文學,成為了他們的文學啟蒙人。現在,老師的遭遇讓他們十分震驚,這些錢不多,只能聊表他們做學生的一點心意,他們希望老師早日康復,有一個康樂的晚年。
吐露心聲
8 最大的願望還是講課
最對不起的就是妻兒
馮老師說,他從教47年,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就呆了42年,教過的學生已有10000多人,其中最有出息的已是北京大學的教授,上了大學的人就數不過來了。說起自己這一生,老人一點都不後悔,他愛教課,愛給學生們講故事,講知識。
他說:「如果現在還讓我當老師,我依然願意,雖然我看不見學生,下不了床,但我還能說話,我可以為學生們講講歷史,講講做人的道理。」采訪最後,老人說,他這一生惟一的遺憾是太愧對妻兒,他希望有生之年能再見他們一面。
■記者手記
那一個個學生自製的小本
采訪中,老人的妹妹馮寶珍費力地從一個旅行箱里拿出一個紫色小包,告訴記者,這是二哥一輩子最珍貴的東西。包里有10多本自製的袖珍小本本,翻開這些小本本,記者看到的是一首首古體詩詞。這些詩是老人雙目失明後,想好念出由學生們代寫的。老人說,之所以保留這個,就是希望能時時感受到學生們在身邊的感覺,他說自己一輩子最快樂的日子就是和學生在一起的時光,聽到這里,記者落淚了……
失明後的他憑著記憶給學生上課,直到患重病無法自理。 2005年感到中馮志遠——一個普通而又響亮非凡的名字,說他普通是因為——像他這樣默默無聞地在教育戰線上奉獻自己的教師還有很多,說他響亮非凡是因為——生活在江南的他能到平苦的大西北工作40年,直到他雙目失明,依然以他堅強的意志和信念為那些窮孩子奉獻著自己的一腔熱血,以自己的實際行為譜寫著育人的贊歌。《馮志遠》這是我國第一部反映西部支教的老師們那深深感人的一幕人間真情, 看過了電影頻道的這部《馮志遠》我才深深的了解了什麼叫做辛勤的園丁,才懂得了什麼叫做蠟燭成灰淚始干…… 1958年,從東北師范大學畢業分配到上海工作僅5年的馮志遠,辭別新婚妻子……國的人物之一.
10. 電影馮志遠劇情簡介
1958年。隨著一聲悠長的汽笛聲,滿載著上海支援寧夏文教大隊的列車緩緩地駛離了上海站。從東北師范大學畢業分配到上海工作已經有五個年頭的二十八歲的馮志遠辭別了新婚的妻子與溫暖的小家,帶著簡單的行李,和妻子送給他的二胡,踏上了西去的征途。
寧夏騰格里沙漠上,馮志遠伴隨著一路駝鈴來到了中寧縣鳴沙中學,一所坐落於沙丘邊緣,因為自然災害,剛剛從一類降為二類的新創鄉村中學。透風的土坯房,冰冷的土坯炕,冒煙的土爐子,葯瓶改制的煤油燈,每月十四斤的糧食供應……許多支教的年輕老師悄悄地離開了學校。馮志遠沒有走,並承擔了教授語文、歷史、地理、俄語四門課的教學任務。
由於家庭貧困,學校僅有的三百多名學生,有三分之二輟了學。馮志遠不厭其煩地朝學生家裡跑,苦口婆心地與家長談心,結果,許多孩子又重新回到了課堂。語文《海燕》一課,他讓學生分別扮演海燕與海鷗,邀請新來的文老師用腳風琴做著伴奏,鐵皮鼓動聲充當雷電。新奇的情景式教學使同學們興趣盎然,邊遠地區一顆顆幼小的心靈在他的化育下萌生了綠芽。
超強度的工作,惡劣的自然和生活環境使馮志遠的視力急劇惡化。
1985年的一天,馮志遠正在上語文課時,突然眼前一黑,什麼也看不見了。從此,他進入了一個黑暗的世界。失明後,但他的心,依舊被學生牽著。他向校長提出了一個要求:請給他安排課程,他要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去繼續點亮學生們心中的燈。學校在他再三的要求下,為他安排了歷史課。
失明之後的日子,馮志遠並不寂寞。他的身旁總是擠滿了前來求教的學生。每到上課的時候,他的學生就會飛奔到老師的宿舍,攙扶著老師到課堂。校長還親手為馮老師製作了盲文黑板,馮志遠懷揣著無限的感激之情,重新站在了教書育人的三尺講台上,憑借著記憶堅持為學生授課。
42年彈指一揮間,年屆70的馮志遠身體越來越差。他,不得不離開講台。
會堂里,千名學生含淚聽完了馮志遠在寧夏講的最後一堂課,他捨不得這方水土,更捨不得千千萬萬個這里的孩子。
馮志遠要走了。街道兩邊站滿了送行的人群。一雙雙送別的眼睛裡飽含著淚水。
汕頭市東方中學的嗎??,問下,我們今天也要寫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