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師老師 » 教師培訓研討

教師培訓研討

發布時間: 2021-07-18 16:53:31

A. 教師培訓 如何提高科研能力

1、 剖析教師教科研能力的內涵
學校教育科研是在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論指導下,對學校改革和發展中的一些帶有普遍性、實踐性的問題進行研究和實驗,運用科學的方法,探索教育規律,指導教育實踐,推動教育改革,提高學校各類教育活動的質量和效益,並對完善、豐富和發展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論作出貢獻。基於這樣的要求,我們認為,教師的教科研能力主要包含以下內容:⑴發現、分析和解決課題研究中實際問題的能力;⑵收集、整理、分析和運用材料的能力;⑶學習、掌握和運用材料的能力;⑷總結、提煉和展示科研成果的能力,等等。
2、分析教師教科研能力的現狀
通過對全體教師教科研能力的調查和分析,我們認為,目前教師在教科研能力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⑴教科研意識不強。受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職責的影響,很多教師認為自己只要上好課就行了,教科研與自己關系不大;有的教師認為,教育科研「高不可攀」,並非一般教師所為;也有的教師認為教育科研僅是「紙上談兵」,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還不如自己的教學經驗有效。
⑵教科研常識和能力缺乏。很多教師缺乏基本的教科研常識,不能有目的、有計劃地收
集資料,即使有了資料,也不能對資料進行有效的整理、分析,更不會運用教育理論來分析教育現象,缺乏對撰寫論文或研究報告方面的一些基本要求的認識。
這些問題的存在,除了教師的主觀因素外,外在因素的影響也很多,如學校的教科研氛圍、評價導向、激勵機制、教科研信息等。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及內容
通過對教師教科研能力的培養和提高研究,幫助廣大教師增強教科研的意識,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提高其收集、整理和運用材料的能力,發現、分析和解決課題研究中實際問題的能力,使教師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促進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構建起符合學校實際並具推廣價值的提高教師教科研能力的培訓模式,推動學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發展
1、確立教師教科研能力的培養目標
通過研究,我們確立了教師教科研能力的培養目標,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對大多數教師而言,目標應是站穩講台,盡快完成「角色」轉換,成為新時期的合格教師。其研究重心應是怎樣把所學知識、原理和充滿不確定性的教學實踐結合起來,並且具備教科研的意識和最基本的常識與方法,如收集、整理、分析個案資料的能力與方法,運用教育理論來分析教育現象等。
第二層次:對骨幹教師而言,目標應是凝煉教學風格,改革課堂教學。其研究重心既應積極反思和分析教學經驗,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又應熟識現代教育理論和科研方法,積極參加相關的課題研究或實踐,如申領中微觀層次的課題,制定課題研究計劃,編寫調查提綱,組織專題調查,撰寫論文或研究報告,檢驗相關的研究成果等。
第三層次:對「學者型」或「專家型」的教師而言,其目標應是繼續總結和升華自己的成功經驗,凸現教學思想,使之能發展或豐富現有的教育理論,探索教育教學的新模式或適合具體教學情境的變式等。其研究重心在於對學科建設負責,具體工作如積極申領宏觀層次的課題研究,組建研究小組,帶頭開展教改實驗,以此來研究學科教學發展的方向,改革的思路等,並及時做好的轉化、推廣工作。
2、探索培養和提高教師教科研能力的途徑和方法
⑴加強理論學習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新的教育形勢要求我們必須確立新的教育觀念,掌握教育科研的新思路與新方法。因而,學習現代教育理論,構建教科研基礎理論工程尤為必要。學校組織全體教師先後學習《教育科研實用指南》、《洋思經驗》《教育心理學》、《教育科研:從課題申報到成果發表》、《現代中學學科知識與教學》等理論專著。通過對現代教育理論的系統學
習,從整體上強化了教師的教科研意識,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和教科研水平。
⑵開設專題講座
在加強系統理論學習的同時,學校專門辟出時間,請既有較高理論水平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作專題講座。自開展課題研究以來,我們開設以三次教育理論的專題講座,內容涉及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論、素質教育論、教育實踐原理等方面。講座努力體針對性,內容根據學校教育實踐中涉及的理論問題、教師在教育研究和教改實驗中感到困惑的問題來確定。
⑶組織學術沙龍
教師個體之間在理論素養、思維方式等方面各有所長,互有差異。組織學術沙龍,引發思維的碰撞,是培養和提高教師教科研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因為在一個目標一致的群體中,個體之間的思維碰撞會迸發出智慧的火花,新的見解常常會在碰撞中產生,個體的思維方式和策略也會在碰撞中得到優化。自開展課題研究以來,我們組織了八次學術沙龍活動,一次一個議題,大家圍繞議題,各抒自見,暢所欲言。這種自由寬松的研討活動,能使教師互受啟迪,拓寬視野,促進自己更全面、更辯證、更深刻地思考問題,促進教師教科研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⑷指導課題研究
指導教師參與課題研究,是培養和提高教師教科研能力的最重要途徑。我們規定:骨幹教師必須有自己的研究課題,其他教師必須參加到有關課題的研究中去。在指導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十分重視教師教科研能力培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環節:①指導選題。②幫助尋找理論依據。③指導設計方案。
⑸指導撰寫論文
撰寫論文的過程是運用理論、反思實踐並進行綜合性邏輯思維的過程,因而能有效地提高教師總結、提煉和展示教科研成果的能力。我們要求教師每學期必須撰寫2篇論文。起初,大多數教師只會羅列事實,堆砌教例,缺少理性分析,更缺少自己的觀點,生搬硬套名家名言。針對問題,我們著重抓了兩項工作:一是進行集體性專題指導,講論文寫作的基本知識和技巧,包括如何確定文題,如何對大量感性材料進行去粗存精的篩選,如何從實踐經驗中提煉有價值的觀點,如何對教例進行貼切的分析和說明,如何恰當地運用有關等;二是進行個別輔導:教師在成文前寫好比較詳細的提綱,我們先對提綱進行修改,重點在論點和論文結構上指點;論文初稿寫成後,我們在審讀的基礎上找老師面談,提出具體的修改意見,重點在理性分析和邏輯論證上給予詳細指導,從而不斷提高教師撰寫教科研論文的能力。

B. 如何做好教師培訓工作

1、要大膽創新,寓教於樂。

作為一線教師,要不斷的學習和提高自己。學習新的教育理念來武裝自己的頭腦,學習教學方法來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2、注重人文關懷,更新教育觀念。

堅持以人為本,是黨的先進性的重要體現。在工作中我們要始終把廣大學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帶著責任,帶著感情,關愛學生,關注學生健康成長,著力解決好關系他們切實利益的具體問題。改變工作理念,服務當先。不能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管理者的位置,要轉變觀念,樹立一種為學生服務的意識。要踏實做事,多做好事多辦實事,樹立起「學生發展無小事」的思想。正確引導充分尊重,關愛學生。「以人為本」要體現在課堂上,就是要求教師要懂得尊重學生的人格,要懂得放活課堂,摒棄傳統觀點,懂得把學生看成是一個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個體。教師還應放棄傳統的「師道尊嚴」,應把學生放在與自己平等的地位上,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3、加強自身素質建設,做到為人師表。

教育發展,德育先行。學生的一言一行都反映了學生的心裡特徵。教書育人我們要教會學生學習,更要教會學生怎樣做人。他們最終要走向社會,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出力,思想是最主要的因素。我們要加強知識中滲透德育,要努力成為教學與德育並舉的多功能型教師。提高工作能力。提高自律能力。 提高自律能力,進一步樹立為人師表的形象。我們的一言一行,不僅代表著個人,而且代表著黨的形象。我們一定要珍惜黨的政治聲譽,堂堂正正做人,走好人生之路,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

C. 教師培訓指導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教師校本培訓的內容可以根據素質教育發展學生個性專長創造能力的要求,以改革傳統的課堂灌輸式傳授知識的陳舊方法入手,採用教師培訓與攻克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難點相結合的培訓內容。

以此謀求各校素質教育的辦學特色,並建設起一支能夠根據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培養學生,有健康的心理品質,健全人格,具有扎實科學文化基礎,創造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強的有特色的師資隊伍。

校本培訓有五種類型:

一是學校教育理念、教育技術的培訓;二是本校特色教育,科研成果的培訓;三是區域民俗文化、歷史遺產的培訓;四是學科事業知識、基本技能的培訓;五是優秀教學研究、案例研究的培訓。

培訓課程建構有五大模塊:

(1)現代教學理論,教育思想、職業道德修養

(2)現代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名家教學風格

(3)教師教育教學基本技能和能力

(4)現代教育技術

(5)學科最新的基本理論及教改信息。

(3)教師培訓研討擴展閱讀:

教師培訓主要的方式是採取理論研究與跟崗學習相結合的教學組織形式。

理論研究主要採取專家專題教授、學員交流研討、輔導教師集中點評、特色學校實地考察等的形式。專題講授主要是由專家、教授及「一線」知名校長承擔。

教師教育是對教師培養和培訓的統稱,就是在終身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教師專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對教師實施職前培養、入職培訓和在職研修等連續的、可發展的、一體化的教育過程。

從概念的涵義上講,「教師教育」可以作兩種解釋:一是「對教師進行教育」,二是「關於教師的教育」。前者主要是指教師的職後培訓或教師繼續教育,後者包括教師的職後培訓和職前培養。

根據教育內容和所研究問題的性質,確定教育的形式和方式。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使教師真正能夠提高自己的理性思維能力,進而促進教師的理性行動。從國內外的教師教育已經取得的經驗和教訓來看,反思性的教師教育可以採取以下多種形式。

(1)專題講座。即通過集體講座方式,讓受教教師掌握一定的知識,如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等。本體性知識,主要是了解學科的前沿和進展,知識的拓寬與應用及與其他學科的聯系等,通過這些方面知識的了解來獲得學科的最新知識。

條件性知識,主要是使受教教師掌握有關教師的職業道德、教育法規、學校管理、班級管理、教育思想和觀念等方面的教育基礎理論知識;實踐性知識,主要以教師的教育經驗升華為主,包括教育實踐的基本技術與方法、現代教育技術、教育科研以及操作性實踐和指導等。

(2)專題研討。針對中小學教學中某個方面的問題而展開,目的是提高教師對這方面問題的認識和處理能力,如「差生轉化方法探討」,「教材新內容教學研究」等。

這種專題研討可讓指導教師先陳述問題,以及有關此類問題的信息綜合,然後讓受教教師展開討論。它側重於施教教師和受教教師之間在課堂上的交流與對話,是一種集體提高的教育方式。

(3)問題研修。問題研修是受教教師個體通過自己對問題的研究與思考,來提升自己的素質和能力。受教教師在面對一個實際的教育問題時,查閱有關資料,了解有關信息,獲得解決問題的答案。這種教育形式既可以在教育機構中進行,也可以在中小學實際教育情境中進行。問題研修應提出書面研究報告。

(4)觀摩實踐。觀摩是受教教師對其他優秀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參與,在觀摩的過程中獲得啟發,有所收獲,提升自己的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觀摩在形式上可以分為錄像觀摩和現場觀摩。

實踐是受教教師自己參與教育實踐,以自己在教育中獲得的知識、理論,通過反思來檢驗、修正自己的教育實踐。作為教師教育形式的教育實踐,教育機構應當提供適應性指導,或施教教師在旁聽課,或請優秀教師在旁聽課,發現問題,加以改進。

(5)教育調查。影響教育問題解決的因素非常復雜。開展教育調查,就是通過實證收集有關問題的資料,把握影響某個問題的主要因素,並在調查過程中,形成教師的理性思維能力。教育調查的問題可以是學校層面的,可以是班級層面的,也可以是某個特定的教育對象。

(6)行動研究。行動研究是指教師基於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的需要,與教育機構的施教教師、專家或其他教師共同合作,進行系統的研究。

它要求施教教師(行動者)參與研究,專業研究者(指導教師或專家)參與教育實踐通過多方合作,共同形成改進教育現狀的計劃,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主要任務。

在教師教育中引入行動研究,不僅能夠幫助教師改進教學工作現狀,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而且能夠幫助教師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改進研究技巧,強化專業精神,是個一舉多得的好方法。

熱點內容
美女日本老師 發布:2025-09-15 06:42:10 瀏覽:717
霧霾文言文 發布:2025-09-15 04:23:26 瀏覽:571
實拍老師扇 發布:2025-09-15 03:38:35 瀏覽:437
涿州老師招聘 發布:2025-09-14 21:13:55 瀏覽:347
零五網初二物理同步練習 發布:2025-09-14 20:51:19 瀏覽:678
胃病多久好 發布:2025-09-14 18:27:57 瀏覽:635
教師專業化成長 發布:2025-09-14 16:39:40 瀏覽:484
八年上冊數學 發布:2025-09-14 16:04:25 瀏覽:358
標桿教育 發布:2025-09-14 15:51:08 瀏覽:149
教育運營管理 發布:2025-09-14 15:50:24 瀏覽: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