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師老師 » 幼兒園教師教育故事

幼兒園教師教育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7-19 00:42:59

① 幼兒園教師我的教育故事之感恩主班老師

首先,我們來談一下主班教師的職責:主班教師是幼兒半日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她的責任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結合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個體差異,按照親親幼兒園的園務計劃;制定班級教育工作計結合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個體差異,按照親親。

② 幼兒教師演講比賽:我的教育故事

兩歲的津津在解決問題的時候,總是用手多、用嘴少。見到別的小朋友拿著他的玩具玩,常常走上前去大聲喊叫:「這是我的!」然後不由分說把小朋友推倒,奪回玩具。但是媽媽並沒有直接訓斥津津,而是鼓勵他多和小朋友玩,並告訴他和小朋友在一起玩是件很開心的的事。漸漸地津津有了很多好朋友,也慢慢學會了有小朋友分享玩具。...這么大的孩子還不太懂得「與人分享」的道理,所以,父母要逐漸鼓勵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並且給他一些時間。隨著他慢慢長大,他會懂得這個道理的。如果在他四五歲時還是欺負小朋友,那麼父母要堅決制止,並一定要讓他道歉。解決問題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明白自己錯在哪裡。對3歲以後的孩子,還應指出他的行為已經傷害了其他小朋友。如果見孩子能善待小朋友,就應及時予以鼓勵。 所以說,要想做好教育,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們要學很多的家庭教育知識。推薦學習,新中國式家長學堂http://www.bjjygy.com/

③ 幼兒教師演講比賽:我的教育故事。

幼兒教師演講比賽:我的教育故事我都是在
惠天幼兒故事網
下載的,內容真實、感人的

④ 幼兒園教師演講稿我們的故事

我喜歡講故事,孩子們也喜歡聽我講故事,從
《安徒生童話》到《伊索寓言》,因為有故事,我和孩子們度過了許多快樂的日子。今天我也要講故事,只是今天的故事裡既沒有美麗的白雪公主,也沒有勇敢的辛
巴達,但是卻有滿滿的真實和言不盡的感動。這是我自己的故事,是金鑼號幼兒園大二班的小朋友和我,與我的師傅——月浦四幼蔡霞芳老師之間的故事。

聽口令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走班帶教活動開始的第一天,我初見蔡老師。
那天,孩子們在做平衡練習,我發現垚垚的動
作很有創意,就想集中所有的幼兒一起來觀看模仿,可叫了好幾聲,帥帥和騰飛幾位男孩子根本充耳不聞,浩傑雖然已經聽到了我的指令,但還在漫不經心地晃來晃
去。我又大聲喊了幾次集合,嗓子都喊疼了,孩子們才好不容易集合到我的身邊。但是圍攏在我身邊的孩子有的自顧自講話,有的前推後擠,有的左顧右盼,喧嘩聲
一片,根本沒有人在聽我說什麼,我又窘迫又著急,真不知道怎麼辦才好。這時候,一直在一旁靜靜關注的蔡老師上前摸著一個孩子的頭說:「今天我最喜歡他,知
道為什麼嗎?」孩子們彷彿是被施了魔法一樣,居然馬上安靜下來。孝龍說:「因為他聽老師的話。」蔡老師笑著鬧源說:「對,他集合的時候很安靜,速度快,最重要
的是他耳朵靈,會聽老師的口令,所以我最喜歡他。瞎彎咐不過,我也喜歡你們,看你們剛才玩的時候會動腦筋、會商量,不過老師說集合好像沒有聽到哦。」此時,一邊
的飛飛說:「蔡老師,你喜不喜歡我?」蔡老師摸著他的頭說:「當然喜歡嘍!如果老師說集合,會聽口令的孩子我更喜歡。」飛飛開心地說:「我下次一定會快一
點的。」別的孩子也爭先恐後地說下次也會快一點。看,孩子們就這樣在和蔡老師的一來一往中,一下子變得規則有序、不再吵磨純鬧,我便可以順利請垚垚介紹他的好
方法。垚垚介紹完我剛想解散,只聽蔡老師對孩子們說:「學會了別人的好方法,你也可以自己試試有沒有其他有趣的方法來玩。等會張老師還要集合的噢,這次我
再來看看我最喜歡的是誰。」接著,就看到孩子們都很認真地在嘗試和探索各種玩法,都希望自己的方法是最好最有趣的。當我再次宣布集合的時候,奇跡發生了,
孩子們快速來到我的身邊。
活動後蔡老師給我分析:「集體運動,在留意
孩子動作技能展現時,還要注意班中特別調皮的孩子,你要讓孩子們學會聽口令,規則意識的形成對孩子社會性發展很重要。你們班的孩子其實是很懂事很聰明的,
但需要你及時引導。」由此,蔡老師對常規培養還提出了一些合理性建議,如常規要求需適切,要考慮年齡特點和能力差異;常規要求需一致,要與配班老師、保育
員之間形成默契,達成一致;常規要求需反復,要在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恆。
在接下來的幾次活動中,我努力以清晰的口令
與幼兒互動,努力以積極的鼓勵引導,適時樹立榜樣,明確提出要求來組織孩子有分有散的活動;發現問題,及時與搭班老師和保育員溝通,達成一致。經過反復的
練習,孩子們集合的速度快了,注意力集中了,變得不再調皮搗蛋了。這一良好行為的習得為建立穩固的班級生活常規打下了扎實基礎,也帶給了我深深的感悟。
提高班級管理的能力,建立一個規則有序、健康快樂的班集體,是一名新教師專業成長中必須形成的能力。從蔡老師的語言和行動中,我領悟到,班級管理、常規建設,需要做到三個字:序、常、實。
序:序就是秩序,順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凡事都有其內在的章法。讓我們的孩子們都能感受到老師無時無刻的關心和注視,班務做到涇渭分明,制度井然,有條不紊,幼兒良好的生活、學習、行為習慣會日漸形成鞏固。
常:就是經常,是堅持。小孩子記得快忘得也快,有些常規我們必須常常提,適時適地地提,他們才能記憶深刻,幼兒良好習慣的形成貴在日復一日的堅持。
實: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班級良好的一日常規是實實在在做出來的,更是根據幼兒實際年齡特點循序發展起來的。

「小不點兒」的蒲公英

教師僅僅關注班級孩子的共性問題是遠遠不夠的,更要聚焦個別孩子的成長過程。因為只有每一個孩子都快樂,才會孕育一個燦爛的班集體。
每次蔡老師來蹲班帶教,孩子們總會爭先恐後
地圍著她,尤其是那些外向活潑的孩子更是拉著蔡老師的手不肯放,那種喜歡真是發自心底。毛毛小朋友,年齡小,話也不多,是我們班的小不點兒。每次看到大家
都圍著蔡老師,他總會不好意思地站在一邊。但是,蔡老師早就關注到了這個小不點兒,都會主動和他打招呼,毛毛會不好意思地笑笑說:「你好。」然後害羞地轉
過頭。
有一次,區角活動後蔡老師高興地告訴我:
「毛毛今天認真地在區角里自己做了一朵蒲公英,他拿給我看,做得真不錯。孩子有了進步不要忘記表揚他啊!」蒲公英引來了孩子們的驚喜聲,毛毛臉上洋溢出了
驕傲的笑容。第二天毛毛又去做了更多更好的蒲公英,原來老師小小的表揚對孩子們來說卻是天大的好事。
終於又等到了蔡老師來的那一天,毛毛居然自己跑過去和蔡老師問好,而且還要蔡老師去看自己做的滿滿一牆的蒲公英。看著他們一大一小的身影,我感覺特別溫馨,甚至羨慕。那一刻,我在心裡做了一個「庄嚴」的決定:我一定要做一個像蔡老師一樣的老師——眼裡有孩子,心裡有孩子。
在蔡老師的身上,我讀到了四個字:平等、尊
重。贏得孩子們的喜愛,老師要懂得欣賞孩子,學會用孩子的眼睛觀察事物;要能夠理解孩子,及時為孩子的每一個微小進步鼓勁;要學會發現孩子,主動與孩子溝
通交流,傾聽孩子的心聲。這樣,才能拉近老師與孩子的距離,成為孩子的朋友。這樣的老師才能讓班中的每一個孩子獲得安全感、歸屬感,讓每一個孩子積極快樂
地融入在班級中,健康活潑地投入到活動中。
蔡老師說:「快樂的班級環境,就是一塊『肥
沃的土壤』。教師是這塊土壤上的耕耘者,需有科學的思想、健康的管理、有效的建設,只有讓陽光、空氣、水分潤澤這片泥土,土上的綠苗才會茁壯成長!」衷心
感謝蔡老師一年來的相伴和指引,讓我學到了很多很多,這一切必將對我的教育生涯一生有益。

⑤ 求一篇幼兒園教學故事

[摘 要]故事教學是幼兒園教育中的一種重要手段,開展故事教學對於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豐富擴大幼兒的知識面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而要真正發揮這些作用必須採取恰當的方法、遵循正確的原則。
[關鍵詞]故事教學;幼兒園;方法;原則

幼兒園的故事教學內容廣泛,不僅包括生活故事,還包括童話故事、寓言故事、神話故事、科學幻想故事等。它是幼兒園教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對兒童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明確開展故事教學的目的

愛聽美妙的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故事是幼兒最易接受的一種藝術形式。它的活動意義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一)對幼兒實施良好的品德教育
幼兒正處於發展成長時期,由於知識和經驗有限,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只用口頭說教是難以達到的。要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須使其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什麼行為是對的或是不對的。而故事是集中地、典型地反映現實生活,並以活生生的形象來反映思想情感的藝術形式。由於是非鮮明,感染力大,幼兒在聚精會神地聽故事的同時,往往會為正義和善良而快樂和歡呼,為小主人公悲慘的遭遇而流出感傷的眼淚,為故事中人物的機智而點頭或對愚笨而搖頭。幼兒聽過某些故事後,對待事物的態度也往往會有所改變,如知道關心別人了,愛清潔了,不是那麼愛哭了,等等。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故事在幼兒思想品德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二)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幼兒正處在語言發展階段,他們的語言質量不高,詞彙貧乏,有時表達的句子還不符合語法結構,在此,幼兒故事可以成為孩子們的"語言教師"。通過故事讀物和視聽資料進行語言教學,往往比僅針對個別語法要點進行練習更有趣,也更有效。故事能為幼兒提供真實、自然、豐富的語言輸入,幫助他們學習把話說得清楚並富有表現力。
幼兒在記住故事的同時,也記住了優美的藝術語言。這對豐富幼兒的詞彙極有幫助。在幼兒園的故事教學中,幼兒不僅要聽故事,還要根據語言教學要求,練習復述故事。這對幼兒清楚准確發音、連貫表達,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幼兒園的故事教學對幼兒語言能力的綜合提高大有作用。
(三)豐富幼兒的知識
豐富幼兒知識,啟迪智慧,是幼兒故事教學的重要功能。幼兒正處在人生的早期階段,他們知識貧乏,認識能力有限。因而年幼的孩子常常不斷地向成人提出"是什麼"和"為什麼"等問題。為使孩子對大千世界有所了解,滿足孩子的求知慾望和好奇心理,給孩子們講述故事能生動地告訴他們"是什麼"和"為什麼",從而為孩子打開知識的窗口。
在豐富知識的同時,故事教學還可以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幼兒在聽故事時,會在感性認識和形象思維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和評價。雖然這樣的思考是初步的,結論甚至是幼稚的,但對於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卻是有意義的。此外,幼兒的知識越廣泛,想像也就越豐富。可見,故事教學是激發幼兒大膽想像、啟迪幼兒智慧的有效方式。
這一點在童話、寓言和科學幻想故事中更為明顯。它們能把幼兒帶進一個神奇而誘人的世界,引導他們去思考、去嚮往。故事中生動的形象,濃郁的情趣,自由放任的幻想,可以幫助幼兒理解現實生活中的道理,培養他們的想像力。
(四)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
興趣和動機的激發在幼兒的學習中至關重要。幼兒的學習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好奇心與興趣誘發的。只要是適合幼兒的故事,他們肯定會興趣盎然、聚精會神地去聽或去閱讀,從而使其形象思維與創造性聯想得到充分的調動。

二、幼兒故事教學活動的組織方法和注意要點

組織兒童故事教學,可以將情景游戲、課堂表演、口語交際、環境沉浸等多種形式貫穿於教學中,其具體方法有:
(一)提問法
提問法是故事教學中應用最多的一種方法。提問法主要在以下幾種情形中運用:
一是故事教學開始時,以提問引出作品,為講述故事內容做鋪墊。
二是幫助幼兒理解作品時,採用提問的方法,幫助幼兒層層深入地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提問應能引起幼兒對作品內容的回憶,如"故事中的主人公說了什麼話?而後又發生了什麼事?最後怎麼樣了?"也可以通過提問幫助幼兒領悟故事的主題,如"為什麼會這樣?你是怎麼知道的呢?"教師還可以採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將自己對作品的內心體驗表達出來,如"喜歡故事中哪個人物,為什麼喜歡?"等等。
三是引導幼兒復述故事或續編故事時,為保證幼兒將故事的主要情節講述出來,教師可以採用提問的方法幫助幼兒回憶作品中的主要內容。此外,在續編故事中,教師還可以採用創造性提問的方法,以啟發幼兒的想像。例如,在著名故事《狼來了》中,教師可以這樣問:"男孩的羊被狼吃掉了,為什麼沒有任何人去幫他。這時男孩一定後悔說謊話,欺騙人們。如果他當初不說謊話,真的有狼來了,會是什麼樣子呢?"不過,創造性提問只適合於年齡較大的幼兒,對小班孩子,一般採用回憶性和體驗性的提問,以幫助幼兒理解並體驗故事的主要內容。
在使用提問法時,教師要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幼兒故事教學的主要目的在於讓幼兒理解欣賞故事中的主要內容,同時獲得審美愉悅,領略作品的教育意義。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應過多地提問,尤其不要過多地運用回憶性的提問。因為這種提問很容易千篇一律,如果按照"故事裡有誰,他們在於什麼,結果怎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這種公式提問,幼兒很容易對生動、有趣的故事產生厭煩心理,進而對故事活動失去興趣。因此故事教學中,教師要將回憶性提問與體驗性提問、創造性提問結合起來,盡量少用回憶性提問,將單調、機械的模式化問題轉為啟發式問題,從而保證教學過程的生動、活潑。
第二,教師還要注意提問法使用的時機和技巧。一般說來,在教師講述故事時不要提問,尤其是對那些內容豐富、情節緊湊的故事。若教師在講述中發現某個幼兒不認真聽講,可以採用注視或手勢暗示的方法,也可以提高聲音或突然停止講述以引起幼兒的注意,但不要因此而停下來問這個幼兒幾個問題或讓他把前面的故事復述一遍。這種做法不但無效,還會使其他幼兒對故事的興趣降低,破壞故事的完整性。教師在提問時也不要連珠炮式地在同一時間向幼兒提出幾個問題,而要按順序統籌安排。在第一次講述完後向幼兒提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一般是回憶性的,問題不可太多,2~3個即可。第二次講述完後再提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是讓幼兒體驗故事的主要情感,但同樣地,問題也不要太多,最多3~4個,否則故事教學課就變成了單調乏味的提問課。
(二)討論法
討論法也是故事教學運用較多的一種方法,一般在中班和大班使用。討論法一般運用於理解作品階段和續編故事階段。在幼兒已基本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後,為
進一步調動幼兒情緒,以深入理解作品內涵,教師一般可採用討論的形式,讓幼兒積極地動腦筋思考故事中的重點及難點問題。討論中,教師要鼓勵幼兒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設身處地地替故事人物出主意、想辦法,使幼兒在積極動腦筋參與的同時加深對作品的理解。例如,童話故事《小老鼠做蛋糕》,教師在講完故事後可以引導幼兒討論:"小老鼠是怎麼想辦法做蛋糕的?蛋糕做好後,小老鼠是怎麼吃的?你喜歡故事裡的小老鼠嗎?為什麼?如果你是小老鼠,你用雞蛋做什麼?"而在續編故事階段,教師運用討論法是讓幼兒就故事的情節發展做一個簡要的分析,然後再運用自己的想像力進行合理性的續編。討論有助於幼兒拓寬自己的思路,加深對故事情節的理解,從而在續編時能做到故事結構完整,結尾與中間、開始部分形成合理的呼應。
教師在運用討論法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是幼兒討論後,要引導他們進行歸納、總結。仍以《小老鼠做蛋糕》為例,在幼兒討論之後教師要引導他們歸納出幾個問題:小老鼠看到雞蛋想到做蛋糕--聰明的老鼠;小老鼠將蛋糕分給大家吃--熱心腸的老鼠;小老鼠用兩個半圓的碎蛋殼做汽車--敢於想像創造的老鼠。一旦幼兒歸納出以上幾點,那麼幼兒對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結構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是討論中要充分發揮所有幼兒的積極性。如果有可能,教師應該讓幼兒分組進行討論。對那些不擅長言辭的幼兒,教師要給予積極的關注,鼓勵他們將內心的感受講出來。
(三)中斷法
中斷法可運用於中、長篇故事的講述中。這些故事由於篇幅較長無法一次講完,因此教師在情節扣人心弦處有意停下,且每次中斷時巧妙設置疑問、懸念,讓幼兒猜想,可以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短篇故事講述中也可以採用這種方法以引導幼兒進行思考、聯想。比如,教師可以就故事的情節提問:"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是為什麼呢?"然後作短暫停頓後說:"聽我講下去就知道了......"也可以就後面要講的情節提問,如"猜一猜,接下去會怎樣呢?"讓幼兒簡短地議論後說:"是這樣嗎?聽我往下講就知道了......"
教師在運用中斷法時,要記住這種中斷是在需要的時候做暫時中斷,而不是隨意中斷,中斷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因此,中斷法的運用要適時、適當,要少而精,不宜頻繁使用。

三、開展兒童故事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如何選擇故事
在選擇用於教學的故事時,教師需要考慮這樣三個方面:故事的可讀(聽)性;教學主題;幼兒的年齡層次。
可讀(聽)性涉及故事語言的難易程度、語言結構的復雜程度、故事內容的精彩程度和故事的長度等因素。判斷故事的語言難易程度應以幼兒的現有水平為依據。根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和克拉申關於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的輸入假設,幼兒是通過理解略高於其現有水平的語言輸入進行語言習得的。因此,故事語言的難易程度應控制在幼兒的語言水平之內,又要包含新的語言知識。如果幼兒理解不了故事中大部分語句,再精彩的故事也會令他們失去聽或讀的興趣。此外,圖片和體態語言也是幫助幼兒聽懂有一定語言難度的故事的有效手段。從結構和內容上看,應選擇邏輯清晰、內容淺顯、有趣的故事。從小班到大班,故事內容的復雜性應該是呈梯度上升的。從故事的長度采看。用於課堂講述的故事不宜太長,因為聽故事是一個緊張興奮的過程,幼兒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有限,太長的故事會使他們疲倦,失去聽講的興趣。書面閱讀的故事可以稍長一些,因為幼兒可以重看前面的內容。另外只有情節突出的故事才具有可讀性,正如英國教育家安德魯•萊特(Andrew WrisLt)所說,大段的描述是運用故事教學時所忌諱的,用於幼兒教學的故事尤其如此。
教學主題是教師選擇故事的重要依據。教師應根據本單元的教學主題選擇相關的故事,這樣,既能降低故事的難度,又能擴大幼兒的知識面。選擇故事時,教師應選擇線索清晰的故事,以便於孩子根據故事線索理解、復述或轉述故事的內容。
幼兒的年齡也是選擇故事時必須考慮的因素。對於低齡幼兒,宜選擇重復率高(包括詞、句與段落的重復)且朗朗上口的故事。這對幼兒牢固掌握基本的詞彙和句型結構以及形成正確的節奏感很有幫助。
(二)如何設計故事教學中的活動
活動的設計是故事教學的關鍵。語言教學環境下的"講故事"不同於作為娛樂消遣的"講故事"。後者的主要目的是"樂",除了聽或讀以外,一般沒有其他活動;而前者可以說是"寓教於樂","教"才是目的,圍繞故事所展開的各項活動是達成"教"這一目的的途徑。
准備活動:准備階段的活動一般在呈現故事內容前進行,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清除幼兒理解障礙;二是讓幼兒對故事的內容有一個大致了解。掃除語言障礙的准備工作主要是針對影響理解故事內容的關鍵詞和句而言的,對不影響幼兒理解或圖畫中可以猜測出意義的生詞不必解釋。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教幼兒生詞的活動,也要既有意義又有趣,並盡可能與故事內容相關。
在講述故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設計出如下活動:在幼兒聽故事時,教師向他們出示相應的教學卡片,幫助他們理解;讓幼兒通過畫面猜測故事的大意;將打亂順序的圖片按自己的理解重新排序;結合故事的關鍵詞猜測故事內容等。富有新意、手腦並用的活動是具有趣味性和挑戰性的。比如,邊聽邊做出相應的動作;根據故事情節找出相應的圖片,或拼圖;根據動作或描述做出判斷,等等。這些活動的目的不是評價幼兒答案的對錯,而是激發幼兒的興趣,引發他們思考,同時降低聽的難度,提高故事的可聽(讀)性。講故事時教師身體語言的運用可增強故事的感染力,提高故事的理解度。講故事比讀故事更具個性特點,教師可觀察兒童的反應,並隨時採取相應的調控措施,如重復和輔以動作等。講故事要求教師有較高的口語水平和較高的表演才能,對於口語水平一般的教師,應在講完故事後,多讓幼兒聽錄音磁帶,這樣有助於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
在理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設計表達活動。例如,可讓幼兒根據圖畫復述故事或簡單描述人物或事物、為故事添加一些內容、根據故事內容分角色表演等。這些活動都有利於提高幼兒的聽說能力,也有益於訓練幼兒的推理和想像能力。為降低活動的難度,激活幼兒的創造性思維,當幼兒試圖復述故事時,教師可以給予一定的提示。這些活動應盡量以小組為單位來進行。此外,幼兒是喜歡表演從錄像中看到的短劇和故事的,通過表演他們將從中獲得一種成就感。
(三)引入競爭機制,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熱情
任何一種活動形式,時間久了,孩子都會厭倦。冷漠的情緒會使活動效果大打折扣,引入競爭機制,這一難題便會迎刃而解。競爭能激活幼兒潛在的能力,能激起幼兒的進取心。幼兒好勝心強,大都不甘落後,所以在設計活動時,可採用激勵機制,並配以各種形式的獎勵,對優勝者給予賞識,對進步者給予鼓勵。有時是幾句鼓勵的話,有時是-朵小紅花、一顆小星星,這些都會使孩子們獲得一種成就感,始終保持對故事的興趣,將聽、講故事作為一件快樂的事情。
總之,在幼兒園開展故事教學活動,要以幼兒為主體,以興趣為中心,從幼兒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出發,遵循幼兒語言發展的規律,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讓幼兒通過體驗、參與,生動活潑地進行學習。

熱點內容
涿州老師招聘 發布:2025-09-14 21:13:55 瀏覽:347
零五網初二物理同步練習 發布:2025-09-14 20:51:19 瀏覽:678
胃病多久好 發布:2025-09-14 18:27:57 瀏覽:635
教師專業化成長 發布:2025-09-14 16:39:40 瀏覽:484
八年上冊數學 發布:2025-09-14 16:04:25 瀏覽:358
標桿教育 發布:2025-09-14 15:51:08 瀏覽:149
教育運營管理 發布:2025-09-14 15:50:24 瀏覽:196
2017語文全國卷一作文 發布:2025-09-14 12:18:46 瀏覽:940
九年級上學期班主任工作總結 發布:2025-09-14 11:59:11 瀏覽:788
夏利的歷史 發布:2025-09-14 09:20:56 瀏覽: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