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乳隸老師
⑴ 談一談梁啟超先生心目中的少年中國,是否就是今天的中國 寫一篇800字的文章,題目自擬。
我心中的中國
今天,我們的祖國強大了,我們體會了香港、澳門回歸帶給人民的喜悅;我們目睹了神舟飛船遨遊太空的壯觀;我們看到了百年奧運帶給世人的震撼。
「祖國在我心中」這簡簡單單的六個字,道盡了我的心聲。更激勵我去了解祖國。我要了解她的過去、現在,但我更要建設她的未來。記得我小的時候,媽媽捧著地球儀告訴我,祖國是一隻昂首報曉的雄雞;稍大點兒爸爸對我說,祖國是養育人民的黃河,是奔騰不息勇往直前的長江。上學後老師教會我的第一個詞是祖國。祖國——是對自己國家敬愛的尊稱。我開始懂得了「祖國」一詞的含義,也認識了祖國版圖,更激勵我去學習更多關於祖國的知識。我知道了周總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知道了錢學森為了祖國,沖破層層阻礙,遠涉重洋回歸故土,用自己的行動踐行「祖國,我回來了!」的誓言;知道了童第周的「外國人能辦到的,中國人也能辦到。」的堅強愛國信念。
同學們,我們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接班人,該用怎樣的實際行動,來表達對祖國的愛呢?
有些同學嬌生慣養,只顧自己不管別人,這樣的孩子能成為熱愛祖國的棟梁之材嗎?有的同學,不好好聽課,不按時完成作業,把學校當成玩耍的場所,玩起來就把什麼都拋在腦後。同學們,這樣做,難道不覺得有愧於老師的培養嗎?還有的同學,不懂得愛惜糧食,白白的饅頭不想吃就扔掉,白花花的米飯不想吃就倒掉,把祖國人民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和美德一起丟掉,這是熱愛祖國的表現嗎?
梁啟超曾說過「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屹立於世界,則國屹立於世界!」同學們,我們生活在一個嶄新的時代,我們是祖國的驕子,是時代的寵兒,是祖國更加富強的生力軍。祖國需要我們腳踏實地的去做事。在學習上,要專心刻苦,不放過一個錯別字,要弄懂每一道數學題;在生活中,要誠實守信,尊敬師長,助人為樂,遵守紀律,熱愛勞動。只有我們心中裝著祖國,才能使自己成為愛祖國,愛人民
⑵ 北宋書法家、文物鑒賞家、賞石大家米芾的老師是誰
《韻語陽秋》卷14載:「元章始學羅遜書,其變出於王子敬。」「《襄陽學記》乃羅遜書,元章亦襄陽人。始效其體至於筆換萬鈞,沉著痛快處,遜法其能盡耶?」《襄陽縣志·古跡》:「襄州新學記碑:貞元五年盧群撰,羅讓行書。……羅讓字景宜,……讓書襄陽學記最有名。米元章始效其作,後乃超邁入神耳。宋人避英宗本生於濮安懿王諱,故或稱羅遜」。米芾《群玉堂米帖》自敘雲:「余初學顏書,七、八歲作字,至大一幅,書簡不成。」由此知,米芾是七、八歲時開始學習書法、啟蒙老師是襄陽書家羅讓(或稱羅遜)。
翁方綱《米海岳年譜》:「五年庚子,手帖雲:余年十歲,寫碑刻,學周越、蘇子美扎,自成一家,人謂有李邕筆法,聞而惡之。」「五年庚子」,即宋仁宗嘉佑五年(1060年)。
至於徒弟,我知道他有唯一的女徒弟:唐雙兒
⑶ 中國古代對老師的母親如何稱呼
1、宗族稱謂
祖上:
最早的祖先稱為始祖。後世的皇帝一般以他們可知的祖宗作為始祖,如宋朝以僖祖作為始祖。後世的人在修家譜、作家傳時,也往往喜歡攀附古代的名人為自己的始祖。如曹操、曹植、曹睿祖孫三代就分別把曹振鐸、姬姓、虞舜稱作曹氏家族的始祖。
太祖:
始封之君也就是王朝的建立者為太祖。如三國魏以曹操為太祖,唐以李淵為太祖,宋以趙匡胤為太祖,明以朱元璋為太祖,清以努爾哈赤為太祖。太祖是一朝的開國之君,所以他的太廟百世不遷。
祖宗:
是對始祖及先世中有功德者的尊稱。從我國漢代開始,凡是創業的國君死後,他們的廟號一律為祖,如漢稱劉邦為高祖,唐稱李淵為高祖等等。凡是有功德的帝王死後,他們的廟號一律稱為宗,如漢稱文帝劉恆為太宗,唐稱李世民為太宗等。
子嗣、太宗、小宗:古代宗法制度規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長房繼承系統為大宗、餘子為小宗。
宗子:
大宗的嫡長子叫宗子。對大宗來講,他是家長;對於小宗來講,他是族長,宗子繼承始祖的爵位,主持始祖廟的祭祀。
世子:世子也就是太子,古代的「世」與「太」字意義相通。
支子:古代把嫡長子以外的其它兒子稱為支子。
嫡子:
古代把正妻所生的兒子稱作嫡子。同時也指正妻所生的長子。嫡子有繼承父親地位的權力,在社會地位上遠遠高於庶子。
別子:古代把諸侯嫡長子以外的兒子都叫別子。
庶子:
古代把妾所生的兒子稱作庶子,庶子的地位比嫡子低,不能承奉祖廟的祭禮和承襲父祖的地位。
嗣子:
無子而以他人之子作為兒子,既為嗣子。嗣子一經禮法認可,地位與親子等同。古代禮法對嗣子問題,有明確的規定。一、必須是同姓。二、必須是同宗的支子。三、輩分必須相當。
公子:
諸侯王(公)嫡長子以外的其它兒子稱為公子。另外諸侯的女兒也可以稱作公子。
考妣:
父母又稱為考妣。後多指已死的父母,即亡父亡母。
繼父:
生父死後,母親再嫁之夫稱為繼父。
八母:
八種身份不同的母親,即指嫡母、繼母、養母、慈母、嫁母、出母、庶母和乳母。
嫡母:
妾的子女稱父之正妻為嫡母。對於嫡母,服制是斬衰三年。
繼母:
父親的後妻稱為繼母,對於繼母,服制也是齊衰三年。
養母:
過繼兒子稱收養他的母親為養母。對養母服制是斬衰三年。
慈母:妾所生之子,其母死後,其父令別的妾撫育,此別妾就是此子的慈母。
嫁母:
親母因父親死後再嫁,稱作嫁母。為嫁母服齊衰杖期。
出母:
被父親休棄的生母稱作出母。為出母服齊衰杖期。
庶母:
父親的妾稱為庶母。士為庶母服緦麻。
乳母:
父妾之中曾乳育己者稱她為乳母。為乳母服緦麻。
九族:
九族所指,說法不一。一說上自高祖,下至玄孫,即玄孫、曾孫、孫、子、己身、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說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即: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兒之子(外孫)、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姊妹、兒子);母族三即:母之父 (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從母子(娘舅);妻族二是岳父、岳母。
2、親屬稱謂
古代將凡血緣相近的同姓本族和異性外族都稱作親屬。具體稱謂如下:
高祖父(母):曾祖之父(母)。
曾祖父(母):祖之父(母)。
祖父(母):父之父(母)。
父母:父,母。
己身:自己本代。
子:子。
孫:子之子。
曾孫:孫之子。
玄孫:曾孫之子。
來孫:玄孫之子。(下五世指從本位起,下主立孫)
世父 (伯父) : 父之兄。
叔父:父之弟。
世母 (伯母) :世父之妻。
叔母(嬸) :叔父之妻。
姑(姑母):父之姊妹。
姑父:姑之夫。
從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 :父之伯叔。
從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 :父之伯母、叔母。
從祖父(堂伯、堂叔) :父之從兄弟。
從祖母(堂伯母、堂叔母): 從祖父之妻。
族曾祖父(族曾王父) :祖父的伯叔。
族曾王母:祖父的伯叔叔妻子。
族祖父(族祖王父): 族曾祖父之子。
族父:族祖父之子。
族兄弟:族父之子。
嫂:兄之妻。
弟婦:弟之婦。
從子(侄):兄弟之子。
從女(侄女):兄弟之女。
從孫:兄弟之孫。
甥(外甥出):姊妹之子。
私:姊妹之夫。
女婿(子婿、婿): 女之夫。
中表(姑表) :父之姊妹之子女。
外祖父(外王父):母之父。
外祖母(外王母):母之母。
外曾王父:外祖父之父。
外曾王母:外祖父之母。
舅(舅父):母之兄弟。
舅母(妗子):舅之妻。
從母(姨母、姨):母之姊妹。
姨父:姨母之夫。
中表(姨表):姨之子女。
從舅:母之從元弟。
從母兄弟、從母姊妹(姑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母之兄弟姊妹子女。
外舅(岳父、岳丈、丈人、泰山、岳翁):妻之父。
外姑(岳母、丈母、泰水):妻之母。
姨(姨子):妻之姊妹。
妻侄:妻之兄弟之子。
舅(嫜、公):夫之父。
姑(婆):夫之母。
姑嫜、舅姑:夫之父母(俗稱公婆)。
伯叔(大伯、大叔子):夫之兄弟。
小姑子:夫之妹。
娣婦:夫之弟婦。
姒姆:夫之嫂。
娣姒、妯娌:古之弟婦與嫂的簡稱。
親家:妻之父母與夫之父母之間的婚姻。具體地說,夫之父為姻,妻之父為婚。
婭,連襟(襟兄、襟弟):兩喬兩婿互稱。
古今親屬稱謂雜談
如何稱呼自己的親屬,在稱呼自家的親屬時,我們常會聽到或見到「家、舍、亡、先、犬、小」這幾個字。
[家]:
是用來稱比自己輩分高或年長的活著的親人,含有謙恭平常之意。如稱己父為家父、家嚴,稱母為家母、家慈,稱丈人為家岳,祖父為家祖,以及家兄、家嫂等等。
[舍]:
是用來謙稱比自己卑幼的親屬,如舍弟、舍妹、舍侄、舍親,但不說舍兒、舍女。
[先]:
含有懷念、哀痛之情,是對已死長者的尊稱,如對已離世的父親稱先父、先人、先嚴、先考,對母尊稱先母、先妣、先慈,對祖父稱先祖,等等。
[亡]:
用於對已死卑幼者的稱呼,如亡妹、亡兒。對已故的丈夫、妻子、摯友,也可稱亡夫、亡妻、亡友。
[犬]:
舊時謙稱自己年幼涉及不深的子女,如犬子、犬女等。
[小]:
對人常用來稱己一方的謙詞,如自稱自己兒女為小兒、小女等。
[六親]:
六親即六種親屬。對六親的說法,歷來眾說紛紜,大致有以下幾種,一說指父子、兄弟、姊妹、甥舅、婚媾、姻亞。二說指父子、兄弟、夫婦。三說:指父母、兄弟、妻子。四說指父母、兄弟、從父兄弟、從祖兄弟、從曾祖兄弟、同族兄弟。五說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三弟之子、從父母亡子女之子。隸巍,指父、母、兄、弟、妻、子,是現代比較通行的說法,現代漢語中六類也泛指親屬。
古代兄弟排行稱謂:古代以伯、仲、叔、季來表示兄弟間的排行順序;伯為老大,仲為老二,叔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稱「父」,父之次弟稱為「仲父」,仲父之弟稱為「叔父」,最小的叔叔稱「季父」,後來父之弟都統稱為「叔父」。
古今妻子稱謂:我們現在稱男人的配偶為妻子。而從古至今,對妻子的稱呼竟有近四十種之多。
小君、細君:最早是稱諸侯的妻子,後來作為妻子的通稱。
皇後:皇帝的妻子。
梓童:皇帝對皇後的稱呼。
夫人:古代諸侯的妻子稱夫人,明清時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來尊稱一般人的妻子,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
荊妻:舊時對人謙稱自己的妻子,又謙稱荊人、荊室、荊婦、拙荊、山荊、賤荊,有表示貧寒之意。
娘子:古人對自己妻子的通稱。
糟糠:形容貧窮時共患難的妻子。
內人:過去對他人稱自己的妻子。書面語也稱內人、內助。尊稱別人妻稱賢內助。
內掌櫃的:舊時稱生意人的妻子為「內掌櫃」,也有稱「內當家」的。
太太:舊社會一般稱官吏的妻子,或有權有勢的富人對人稱自己的妻子為「太太」,今有尊敬的意思,如「你太太來了」。
妻子:指的是妻子的兒女。早期有「妻子」、「妻室」,也有單稱妻,有的人為了表示親愛,在書信中常稱賢妻、愛妻。
老伴兒:指年老夫妻的一方,一般指女方。
娘兒們、婆娘、婆姨:有些地方稱妻子為娘兒們,或婆娘,或婆姨。
堂客:江南一些地方俗稱妻子為堂客。
媳婦兒:在河南農村普遍叫妻子作媳婦兒。
老婆:北方城鄉的俗稱,多用於口頭語言。
老愛:因稱老婆太俗語,稱愛人拗口,所以取折衷的方法叫老愛。
繼室、續弦:妻歿再聚約。
家裡、屋裡人、做飯的:都是方言對妻子的稱謂。
女人:一些農村稱妻子為女人,或孩子他娘。賤內、賤媳:古人對妻子的謙稱,
愛人:男女互稱。
老馬子、後頭人:河南農村對妻子的稱呼。
右客:湖北鄂西山區對妻子的一種稱呼。
伙計、搭檔:現代都市流行的對妻子的俗稱。
參謀長、內務部長:現代人對能幹持家賢惠妻子的尊稱。
附: 舊時對妾的稱呼有「側侄」、「偏房」、「小星」、「如夫人」、「婦君」等。
古今對丈夫的稱謂 我們對女子的配偶稱作丈夫。此外對丈夫的稱謂還有丈人、君、外子、官人、老公、愛人、當家的、前面人、掌櫃的、外面人、郎君、老伴、老頭子、那口子、男人、老愛、那位老闆等。
古今對父母的稱謂:父母又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考妣等。
古今對夫妻的稱謂:夫妻在古今有結發、鴛鴦、伉儷、配偶、伴侶、連理、秦晉、百年之好等。
「鴛鴦」:原指兄弟,我國古代曾把鴛鴦比作兄弟。鴛鴦本為同命鳥,雙棲雙宿,所以古人用它來比喻兄弟和睦友好。後用鴛鴦來比夫婦,始於唐人盧照鄰。
「丈夫」小考:丈夫在古代並非指女子的配偶。古代男子二十歲時,舉行冠禮,稱為丈夫,這是一種古時禮儀。另外,古代把人長八尺的魁梧男子稱作丈夫。在春秋戰國之交,「丈夫」的詞義擴大了,不僅指成年的男子,而且還指男性的小孩甚至男嬰。
「娘子」小談:娘子是丈夫對妻子的一種愛稱,在元代以前,稱妻子為「娘子」是不對的。宋代之前,「娘子」專指未婚的少女,意同今天的姑娘。
到了唐代,唐玄宗後期好聲色,寵楊貴妃,楊貴妃在後宮中的地位無與倫比, 宮中號稱為「娘子」。這里的娘子,顯然已不是指少女了,但也不能理解為是對妻子的稱呼。
到了元代,社會上已普遍稱呼已婚婦女為「娘子」。到了明代,一般習慣稱少婦為「娘子」,而且帶有嬌愛的味道。
隨著稱妻為「娘子」的流行,一般婦女也就稱為某娘了,如稱接生婆為「老娘」。稱巫婆為「師娘」,稱妓女為「花娘」,稱男女關系不清的女人為「夫娘」,以及鄙稱婦女為「婆娘」等等,通稱她們為「娘們」。
什麼叫「丈人」 ,「丈人」現在通常指稱岳父。但在古代「丈人」就不僅指岳父了。
一、「丈人」是對老者和前輩的尊稱。
二、「丈人」指家長或主人。
三、「丈人」是女子對丈夫的稱呼。
四、「丈人」'代表岳父。
「結發」的含義:我國古代,年少之時結為夫妻,稱為結發。後因以「結發」為結婚,指原配夫婦。
「連襟」趣話:在我國民間,通稱姐妹們的丈夫為「連襟」,「連襟」的來歷與我國著名的詩人杜甫、洪邁有關。
較早在筆下出現這個詞語的是杜甫。他晚年寓居川東,結識了當地一位姓李的老頭子,敘論起來,兩家還是拐彎抹角的親戚。兩人很合得來,三天兩頭書信往來或一起聊天喝酒,後來杜甫要出峽東下湖湘,寫了首《送李十五丈別》的詩,回憶敘述結交經過,有一句是「人生意氣合,相與襟袂連」。這只是形容彼此關系密切,它還沒有後來的那種關系。
北宋末年,洪邁有個堂兄是石泉州的幕賓,不很得意,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帶做節度使,寫薦書推薦去京城供職,洪邁這位堂兄很感激,托洪邁替寫了一份謝啟,裡面便有「襟袂相連」一句。而比洪邁還早一些的馬永卿,在所著《懶真子》里提及,江北人呼友婿為「連袂」,也呼「連襟」,和洪邁寫的謝啟相對照,可見宋朝時,「連襟」這個稱謂就已通行,並具有與現在相同的內容了。
岳父、岳母稱呼的由來。古代帝王常臨名山絕頂,設壇祭天地山川,晉封公侯百官,史稱「封禪」。唐玄宗李隆基一次「封禪」泰山,中書令張項做「封禪」使。張把女婿鄭鎰由九品一下提成五品。後來玄宗問起鄭鎰的升遷事,鄭鎰支支吾吾,無言以對。在旁邊的黃幡綽譏笑他:「此乃泰山之力也。」玄宗才知張項徇私,很不高興,不久把鄭鎰降回原九品。後來,人們知道此事,把妻父稱「泰山」。又因泰山乃五嶽之首,又稱為「岳父」,同時,又把妻母稱為「岳母」。
「東床」的緣來:東床指女婿。東晉時郗鑒讓門人到王導家去物色女婿。門人回來說:「王家少年都不錯,但聽得消息時,一個個都裝出矜持的樣子,只有一個年輕人,袒腹東床,只顧吃東西,好像沒聽到我們說話一樣。」郗鑒一聽忙說:「這個人正是我要物色的好女婿!」這個年輕人就是後來的大書法家王羲之。以後,人們就稱女婿為「東床」。
3、禮俗稱謂
君:周代稱諸侯為君。君在天子之下,大夫之上,指的是諸侯。秦統一天下後,稱皇帝為君。君還是戰國、秦漢時期貴族、功臣的封號。如齊國田文號盂嘗君,魏以子無忌號信陵君,漢酈食其號廣野君,劉敬號奉春君,君後來又引申為對男子的尊稱,故父和夫也可稱君。
臣:上古指男性奴隸。後來「君」與「臣」對舉,臣包括因君外的任何人。後「臣」引申為對己的謙稱。
士:商、西周、春秋時統治者的最低層及其成員。周天子有天下,諸侯有國,卿大夫有家。家是卿大夫的統治區域,擔任家的官職的通常是士,稱為家臣。士大夫受過教育,有知識、有才能,因此,後來逐漸成為知識分子的通稱,在軍事上、政治上、外交上形成不可忽視的力量。戰國時代的士大體分為四類,一類為學士,如莊子、荀子等。一類為策士,如蘇秦、張儀,即所謂縱橫家。一類為方士或術士。最下的一類為食客,這類人有士之名,無士之實,多是貴族的鷹犬。
民:上古時把奴隸稱作民。或稱黎民、群黎、苗民、眾人、庶人、庶民,通稱庶民。臣與民在上方都是奴隸,但有區別:臣是柔順馴服的奴隸,民是暴戾難以駕馭的奴隸。
奴隸:為奴隸主勞動沒有人身自由的人,常被奴隸主任意買賣甚至殺死。「工」、「奴」、「奚」、「臣」、「妾」等都是奴隸,小臣、仆侍、妾婢、閽人(看門人)、寺人(宦)等是從事家務勞動的奴隸,金工、車工等是從事工業生產的奴隸,大量的則是從事農業生產的奴隸。
君子:古代對貴族男子的通稱。又泛指有道德的人,君子常常和小人或野人對比。此外,妻稱夫也叫君子。
百姓:古代對貴族的總稱。商代的奴隸主是貴族,總稱為「百姓」(因為當時只有貴族才有姓),商王是貴族的最高代表,自稱為「餘一人」,周代仍有這種稱號,戰國以後,「百姓」為平民的通稱,與「民」為同義詞。
黎民:平民也稱黎民,亦即「眾民」的意思。因「黎」通「驪」,黑色,「黎民」因黑發而名。
黔首:黔首是戰國時秦國及秦代對平民的稱呼。黔,黑色。「黔首」,猶如黑頭。據說秦商黑色,平時平民都用黑布包頭,幫稱「黔首」。
布衣:即「平民」,古代人富人穿絲,平民穿麻布,所以稱「布衣」。
庶人:又叫「庶民」,西周以後對農業生產者的稱謂。西周時庶人可作為被封賜的對象,其身份比奴隸高。春秋時,庶人的地位在士以下,工商奴隸之上。秦漢以後,泛指沒有官的一般平民。
對自己的謙稱類
鄙人: 「鄙人」本意指發居於郊野之人。後古人用來謙稱自己,表示地位 不高,見識淺陋。
臣:古人對自己的謙稱。「臣」表示自謙,多有君臣關系在內。後采也完全表示謙稱。
仆:舊時男子自稱謙詞。仆即奴僕,下對上,幼對長自稱奴僕,藉以表示對對方的敬重。
小可:宋元間人自稱謙詞。
小生:舊時晚輩對尊長稱自己的謙詞。
小子:舊時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自稱的謙詞。
晚生:舊時父人對前輩稱己的謙詞。
不肖:舊時男子自謙詞。不肖原指子不似其父那樣賢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後多藉以自稱,表示謙恭。
不才:舊時男子自謙詞。不才即沒有才能,故藉以自稱,以示謙恭。
不妄:舊時男子對自己的謙稱。不妄意為無才能的意思。
不敏:古人稱自己不聰明,不敏捷,故自謙「不敏」。 晚生 後學 晚侍 年輕人在年長者面前的謙稱。
在下:自稱的謙詞,古時坐席,尊長在上座,所以自稱在下。
妾:舊時婦女自稱的謙詞。妾是舊時正妻之外的小妻、側室、偏房,在家庭中地位極低,故婦女藉以自稱,表示對對方的敬重。
奴、奴家:舊時婦女自稱的謙詞。奴即表示不自由,從人役使的僕役,故藉以自稱,表示對對方的敬重。有時男子亦以之為謙稱。
未亡人:寡婦的自稱。
尊稱類
父:古代對男子的尊稱。「父」本義不是父親,而是父系氏族社會中司火的長者,後成為對男子的尊稱。大約至周代,「父」才成為父親的別稱。
公:古代對男子的尊稱。甚至父親對兒子說話,有時也以「公」相稱,用來表示鄭重或愛重。
子:古代尊稱,男女皆可稱之。學生對老師也稱「子」。夫妻之間又互稱「內子」和「外子」。
長者:古代尊稱。指有德行受尊敬的人。
卿:古代尊稱,古時使用較廣,君稱臣為「卿」,夫妻之間稱「卿」或「卿卿」。
先生:古代尊稱,多稱師長、老人或有德行的人。
閣下:是舊時對一般人的尊稱。常用於書信之中。原意也是由於親屬同輩間互相見面不便直呼其名,常常先呼其閣下的侍從轉告,而將侍從稱「閣下」,後來逐漸演變為對至友親朋間尊稱的敬辭。
足下:在古代稱謂上,或同輩相稱,都用「足下」,足下意為「您」。
麾下:是對將帥的尊稱。
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宮殿的台階。「陛下」原來指的是站在台階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進言時,不敢直口乎天子,必須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後來「陛下」就成為對帝王的敬辭。
殿下:和「陛下」是一個意思,原來也是對天子的尊稱。漢代以後演變為對太子、帝王的尊稱,唐代以後只有皇子、皇後、皇太後可以稱為「殿下」。
令尊:舊時稱對方父親的敬詞。令有善、美之意,故用為敬詞。
尊公:亦稱「尊大人」、「尊大君」。舊時稱對方父親的敬詞。尊與卑相對,指地位或輩分高,故用敬詞,如「尊翁」、「尊駕」。
令堂:舊時稱對方母親的敬詞。
令郎:舊時稱對方兒子的敬詞。原稱「令郎君」。
令嗣:舊時稱對方兒子的敬詞,同「令郎」。
令子:舊時稱對方兒子的敬詞。
令愛:並作「令嬡」。舊時稱對方女兒的敬詞。
令正:舊時稱對方嫡妻的敬詞。
令兄:舊時稱對方之兄的敬詞。
令弟:舊時稱對方之弟的敬詞。
令坦:舊時稱對方大婿的敬詞。
仁兄:舊時對同輩友人的敬稱。常用於書信。
賢兄:舊時對同輩友人的敬稱,賢指德才之眾,故用為敬詞。
仁弟:舊時對同輩中青年者的敬稱。師長對學生,年長者對幼子亦常以之為稱,表示愛重。
賢弟:賢弟意為「仁弟」,賢有德行好、才能出眾之意,故習以為敬詞
4、古代交友的稱謂
布衣之交:普通老百姓相交的朋友。
刎頸之交:哪怕砍頭也不變心的朋友,又稱為「生死之交」。
莫逆之交:意謂彼此心志相通,情投意合。
杵臼之交:指交友不嫌貧賤,亦稱為「杵臼交」。
車笠之交:不以貴賤而異,友誼深厚。
忘年之交:年歲差別大,行輩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
總角之交:幼年就相認的朋友。
竹馬之交:形容小兒時天真無邪,親昵嬉戲之狀。
5、古代對媒人的稱呼
媒人:撮合男女成婚的人,多為老年婦女充當。
月老:媒人之代稱。
紅娘:媒人之代稱。取於元代雜劇《西廂記》中鶯鶯的婢女。
三姑六婆:指從事九種職業的女人。「三姑」即從事宗數活動的三種職業女人:尼姑、道姑、卦姑。「六婆」中「牙婆」指販賣人口的販子,「媒婆」指專門撮合婚姻的,「師婆」即區婆,「虔婆」指妓院的鴇母,「穩婆」指接生婆,「葯婆」職業不詳。
6、古代對老師的稱呼
師父、師傅:對老師的尊稱。「師傅」原為春秋時國君的老師。
夫子:古代對老師的一種尊稱,尤其流行於舊時私塾。
師長:教師的尊稱。
外傅:古代對教師的特稱。
博士:經學教師稱「博士」。至唐朝時期,各專業學校更有「律學」、「算學」、「書學」博士之分。
教授:原為學官稱謂,自宋始於宋學、律學、醫學、武學等科均設「教授」,以傳授學業,後世相沿。
講師:講授武事或講解經籍的教師謂「講師」。
助教:古代學官名。教師。西晉武帝咸寧四年設置,協助國子、博士教授生徒。南北朝、隋代相沿設置。唐代國子學、太學、廣文館、四門學等都設有助教。明、清兩代,僅僅有國子監助教。為國子學(即後來的「國子監」)教師。
教渝:宋代京師所設小學和武學中的教師稱謂,到元、明、清的縣學照樣設置。
教習:明朝人選林院的進士之師稱教習,到清末,學堂興起後,教師仍用其名。
經師:漢代以後歷代在「校」或「學」中傳授經學的教師稱「經師」。
訓導:明清時府設教授,州設學正,縣設教渝,掌教育生員,其副職皆稱「訓導」。
先生:古時對「門館」、「私塾」老師中年長者的尊稱。
老師:原為宋元時期「小學」教師的稱謂。
服務員的古代稱呼:古代服務員被稱為店小二,這是因為自宋以來直到民初,老百姓是沒有名字的,只有上學才有學名,一旦做官,就有官名,古代服務員為平常百姓,所以被稱為店小二,而店老闆自然是店老大了。
7、皇族稱謂
皇帝:中國在公元前22重年,秦王羸政統一六國後,自認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稱「始皇帝」,從此歷代封建君主都稱皇帝。
萬歲:皇帝的代名詞,一種說法認為在朝賀時對君主經常使用,久而久之,便成了皇帝的尊稱;另一種說法認為是從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登華山後,由他開始用「萬歲」自稱,而相沿下來的。
天子:古代君王的尊稱。夏、商、周代,天子的正號是王,如周武王即可被稱天子;在秦漢至清代,天子則指皇帝。所謂「天子」,意指君主君臨天下,猶天之子。
皇後:皇帝的正妻稱皇後。秦漢以後歷代沿稱。
太上皇:帝王尊其父為太上皇;歷代皇帝傳位於太子,並自稱太上皇;天子之父參與國政,稱太上皇帝。
皇太後:皇帝的母親稱皇太後,秦漢以後歷代沿稱。
皇太子:皇帝所指定的繼承人,一般為皇帝的嫡長子,但常有例外,由皇帝選定冊立。清代自雍正以後不立皇太子。一般稱預定繼承君位的長子為「太子」。
貴嬪:妃嬪的稱號。漢元帝時始置,原為妃嬪中之第一級。自魏晉至明均設置,但地位已經下降。
昭儀:妃嬪的稱號。三國魏文帝時始置,僅次於皇後,晉及南北朝多沿置。
才人:妃嬪的稱號。始設於晉武帝,自南北朝至明多曾沿置,唐制,才人初為宮中之正五品,後計正四品。
貴妃:妃嬪的稱號。南朝宋武帝時始置,位次於皇後,自隋至清多沿置。
七子:女官名,位在美人、良人下,在長使少使上。
良人:西漢妃嬪的稱號。
美人:妃嬪的稱號。
貴人:妃嬪的稱號。東漢位次於皇後,清代貴人已降在妃嬪之下。
世子:帝王示諸侯的正妻所生的長子,也稱太子,清代則封親王的嫡長子為世子。
孺子:太子妃嬪名,太子有妃、良娣、孺子,共三等,又古代貴族的妾也稱孺子。
太孫:皇帝的長孫稱太孫。歷代王朝往往於太子歿後冊立太孫為預定之皇位繼承人。
公主:帝王之女的稱號。始於戰國,漢制規定,皇帝之女稱公主,帝之妹稱長公主,帝姑稱大長公主,後歷代大致沿用。
翁主:漢代制度,諸王之女稱翁主,即後世的郡主。
附馬:皇帝的女婿稱駙馬,非實官。清代稱「額駙」。
帝姬:古代對皇帝女公主、姊妹、姑母等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