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歌班主任
A. 劉昊然明明是陳思誠發現的,為何網友卻說佟麗婭才劉昊然的伯樂
劉昊然是現在非常紅的實力小生,他有很多代表作,而且演技也是大家公認,在小鮮肉里數一數二的。而且劉昊然的長相給人一種非常溫柔和藹的感覺,像是鄰家的大哥哥。除此之外,劉昊然的許多代表作品也有很多人一直在看,甚至進行二刷三刷。其實,這也是對劉昊然實力的一種認可。
而且劉昊然跟佟麗婭念的是同一所學校,這兩位其實是校友,在這一層關繫上,佟麗婭多多幫助劉昊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劉昊然能有今天的成就,其實跟佟麗婭、陳思誠這對夫婦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再加上劉昊然自己的演技非常好,自己在發展道路上也一直非常努力,所以他才能發展的越來越好。
B. 哪位能提供喻杉的小說《女大學生宿舍》
喻杉
女大學生宿舍
喜悅、興奮、激動、得意,這些字眼都不足以形容我此時的
心情,我終於成為一名女大學生了。
當我懷揣著入學通知書,來到這所高等學府時,絢麗的晚霞,
已把校門染得通紅。本世紀初一位著名教育學家題下的校名,風
骨傲然,閃著耀眼的金光。我不由肅然起敬了。
有人走向我,看過我行李上的托運卡片後,她高興地嚷道:
「哎,是我們系的呢。」我悄悄地瞟著她,她個頭小,膚色微黑,臉
孔上有雀斑。不過,倒也五官齊整,樸素大方。我猜想著,她或許
是我們的輔導員吧?
聽人說,大學的低年級,都有一位比中學的班主任厲害的輔
導員。我不由站直身子,畢恭畢敬地向她一鞠躬。
她微笑了。「我也是新生呀!我叫駱雪。我們還住一個屋呢。」
她那略帶東北土音的普通話甜絲絲的。
我跟著她走進校園。
林木蔥郁的山上,蓋著碧藍色琉璃瓦的古雅建築群,時隱時
現。微波粼粼的湖邊,一溜兒擺著別開生面的校園,朗朗讀書聲
和游泳池中無憂無慮的嬉鬧,組成一曲令人心馳神往的大學生活
的樂章……
我們的學校真美啊!
然而,當我們進入年久失修的學生宿舍,走進我們將一住四
年的寢室時,我不由倒抽了一口冷氣。許多年前用石灰粉過的牆,
骯臟不堪,天花板上還有一個黑古隆冬的大洞。四張粗笨的雙層
木床和四張同樣難看的大書桌,佔去了房間百分之八十五的面積
和至少是百分之六十的空間。這和我想像中的女大學生雅緻、整
潔的寢室,距離實在太遠了,和我剛才看到的優美的湖光山色、典
雅端莊的建築群、別開生面的校園,又多麼不協調啊……
駱雪大約是忌風怕光的,她捷足先登,占據了全房間最差的
靠近門角落裡的一個下鋪。我自然是選擇靠窗戶的鋪位了,並且
鋪好床休息了。
窗外,樹影扶疏,秋蟲唧唧。帶著桂花清香的涼風,穿過窗
戶輕柔地吹到我的身上。我不由又高興起來,寢室雖然是間陋室,
我占據的鋪位,卻是十分愜意的。到底是上過大學的媽媽有經驗,
要遲一天來,這愜意的鋪位,只怕就不會姓「夏」了……
駱雪已經起來出去了,灑落著幾點陽光的書桌上,放著滿瓶
開水,還有幾只嫩黃的酥餃。這無疑是她給我准備的洗臉水和早
點。
陋室頓然生輝了。我不但有一個愜意的鋪位,而且,還有像
姐姐一樣的同窗呢。
洗漱過後,我吃了駱雪給我買來的早點(當然是要還情的),
隨意在屋裡屋外走動起來。
在我們三。五室的門上,張貼著一張紙條,列著我們這班新
房客的姓氏。我依次念著:「宋歌、辛甘、夏雨、駱雪、匡筐。」我
不由笑了,還有叫匡筐的呢,是什麼意思呢?未必是她爸爸、媽
媽將她放在籮筐里長大的?
我正想利用一下曾經盛行一時的人名考證學說,對這個奇怪
的名字進行一番演繹推理時,駱雪又迎來了一位新夥伴。
她團團臉,滿面紅光,矮胖的身材,身上還保存著過去遊行
時的打扮。白襯衣、軍黃褲子、解放鞋,斜挎著軍用書包,頗有幾
分當年的革命小將的神氣。
駱雪作了介紹,她是宋歌。
駱雪走後,宋歌以主人翁的姿態,觀察著房間,我發覺她蹙
了一下眉頭,雖然她立刻笑了:「這屋子很不錯呀,過去革命前輩
上抗大,住的還是窯洞呢。」
我卻在她舒展開眉頭的同時,微微皺起了眉頭。當然,我也
犯不著在她面前流露出我的反感。
一陣嘈雜的鬨笑聲,送來了一位光彩照人的姑娘。她真好看。
淺藍色的短裙,白色的短袖襯衣,雖不怎麼入時,也不怎麼新了.
但卻剪裁得十分得體,又新近燙過,活生生勾出她修長身材的勻
稱。至於她那臉蛋兒,我只在粉墨畫上見過,白里透紅,細嫩得像
是剛剛出水的荷花。我看得入神了。
「我叫匡筐。二位尊姓大名哪?」她語氣中帶著玩笑的口吻。
我向她道了姓名,而一直蹙著眉頭站在一邊的宋歌,卻沒有做聲。
匡筐也沒在意,她隨便地向我對面的鋪位一指,跟在她身後
的那幫年齡參差不齊的男性和女性公民們,半大孩子們,蜂擁而
入,把提著的、夾著的大包小包兒,都擱到桌上床上。然後,閃開
路,讓一位蓬著一頭亂發、身著一套油漆斑駁的舊工作服的年輕
小夥子,把一隻沉重的掛著鎖的古銅色的皮箱搬了進來。匡筐沖
著這位汗流滿面的小夥子親切地一笑:「走,看看風景去。」於是。
小夥子開路,匡筐押後,大家蜂擁而去。
她走了,她的瀟灑、自然,她的美麗、大方,她和那幫朋友
們的親密無間,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無疑,她和我們這些
高中畢業的學生,有許多的不同。她是另一種類型的姑娘,當然,
是很有吸引力、也很有個性的姑娘……
宋歌鋪好床後,我以為她會睡一會兒的。她僕僕風塵的樣子.
明明是坐過通宵車的。然而,她沒有睡,七手八腳,打掃了房間,
汗涔涔地顧不上歇口氣,立刻又走了。出門時,吩咐我說:「你守
著房間,我找輔導員去。」
她儼然是一室之長了。看起來,還是個能乾的、勤快的「室
長」,雖然她身上那種「老幹部」的味道,我並不喜歡。
我是不愛到處走動的。下午,仍是我一個人留在陋室里。我
靠著窗戶,欣賞起窗外形形色色的樹木。看著,看著,不禁浮想聯
翩。窗外一株文靜、端莊的梧桐,忽然變成了駱雪;在枝搖葉擺、
紅花朵朵的夾竹桃中,出現了光彩照人的匡筐;而大禮堂前那像
錐子一樣挺立著的有些做作的柏樹,和宋歌重疊在一起;似乎有
些膽怯的躲在花壇中的一株半大的銀杏,我覺得它像自己。我忍
不住笑了,真有意思啊,我們這間陋室中,人物竟是這樣豐富
多匡筐這話無疑是多餘的,我真怕她們又沖突起來。
但是,辛甘卻沒有生氣,只是低聲說:『『有時候,我也討厭,真的,
很討厭……」
C. 以中學生生活為題材的一部小說,曾改編為電影
中文名稱:花季雨季
別名:花季雨季
發行時間:1998年
電影導演:戚健
主要演員:顏丹晨
張超
煬姿白雲
李晨
劉垠
韓冬雪
曹蓬
地區:大陸
語言:普通話
簡介:
深圳一所重點中學里,一群正值多思年華、充滿朝氣和活力、對未來無限憧憬的特區少年,他們中有土生土長的深圳人,也有跟隨父母從祖國四面八方來的,在這塊充滿神奇魅力的熱土上學習、生活、奮斗。以班長謝欣然為代表的同學們在班主任江老師的帶領下,一次次經受了生活的洗禮,走出了一個又一個的感情的旋渦,不斷走向成熟。 影片展現了深圳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都市人文資源、城市的高速發展、現代人生活的快節奏和面對的各種競爭和壓力,讓改革開放時期呈現的社會復雜性和兩種世界觀人生觀的矛盾,進入中學生的視野和生活...
故事講述了在深圳這個年輕的城市中一群年輕人的青春成長的歷程。新的學期開始了,謝欣然、陳明等幾個同學升入了高一,新來的班主任江楠也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贏得了同學們的喜愛。從無憂無慮的十六歲花季走向敏感、多思的十七歲雨季,一系列成長的煩惱在這群高中生的心裡漸漸地彌漫著,一系列來自於家庭、社會的各方面困擾和難題在他們的心裡泛起波瀾。
班長謝欣然學習成績優秀,但由於沒有本市戶口,時常面對各種問題發愁,陳明學習刻苦,但對班級活動和他人漠不關心,而劉夏決定當演員,也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使面臨情感危機的父母言歸於好。
學校開始評選特優生了,陳明和謝欣然成為競爭對手,然而,在「漫畫」事件中,陳明表現出的自私狹隘讓江老師憂慮,而謝欣然也因為戶口被爸爸讓給別人而因爸爸產生了自卑感,並且,在暑假打工中又經歷了當臨時「拉長」的挫折,也產生也一些關於"競爭"的不良情緒,觀察入微的江老師帶領學生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課外教育,帶領全班去了貧困地區的歧山小學考察。
在歧山小學類似《背起爸爸上學》的所見所聞,讓陳明和謝欣然都從自我的小圈子裡走了出來,明白了人生的道理,而又在特優生的競選演說中傾訴了自己的感悟過程,最終,兩個人雙雙被評為特優生,而欣然的戶口問題,也最終得到了解決。
16歲時寫《花季雨季》,郁秀如今已過32
提起郁秀,一些人或許會想一下,但提起《花季雨季》,恐怕沒有人會忘記。雖然郁秀是七十年代生人,但這部小說加上後來據此小說改拍的電視劇,卻在上世紀90年代的中學生中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加劇了青春成長小說的暢銷,僅《花季雨季》就售出了200萬冊,青春文學作品的寫作與閱讀至今未曾退熱。可以說,郁秀和她的《花季雨季》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在今天興風作浪的「80後」一族,如果有誰說沒有看過這部小說或電視劇,簡直是很難想像的。
郁秀1974年出生,1984年隨父母工作調動移居深圳,1993年高中畢業後就讀深圳大學與美國西雅圖艾德蒙學院聯辦的學位課程。當年處女作出版後,就有人稱之為「青春作家」。在一次采訪中,郁秀告訴我,寫《花季雨季》時她才16歲,天天躲在小房間里,用練習本寫,寫完就藏起來。1993年寫完後,沒有出版社願意出版。有一家說,出版可以,交2萬塊錢吧。書稿就這么拖了下來。直到1996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花季雨季》才由深圳的海天出版社出版。當時,出版社也並沒有看好這部小說,原打算印的5萬冊也只先印了3萬冊。誰知幾天內書就全部發完了。對《花季雨季》暢銷有著直接感覺的是郁秀的父親。1996年深圳書市上,《花季雨季》簡直是「賣瘋了」,一天賣了近2000冊。書店人手不夠,郁秀父親也加入了添書上架的大軍,一天下來腰酸腿疼。
然而,雖然走在「80後」之前,是位「大姐大」,但郁秀此後的影響卻沒有韓寒、郭敬明、春樹他們廣大。我想這里很大的原因是她離開了祖國,1995年,在深圳大學二年級學習的郁秀去了美國,選讀商學,1999年畢業於加州州立大學。郁秀說,當時並沒有想過再寫下去,所以選擇了一個對就業很有幫助的專業。其實,在此期間,郁秀並沒有放棄自己的文學追求,雖然她後來對媒體說過,自己一直沒有好的作品給讀者,很不好意思,讓大家覺得她一直沒有長大,還是是16歲,但她一直沒有放棄,且一直以她熟悉和成功的校園作為寫作對象,焦點都放在「小孩子」、「大孩子」身上,只不過不如有些作家「產量驚人」罷了,如在2000年,郁秀出版了《太陽鳥》,2004年又寫出了《美國旅店》,都是長篇小說。
2004年,郁秀因為推廣她的《美國旅店》曾來到南京,我就是在那個時候見到她的,這本書是江蘇文藝出版出片的。在江蘇文藝,她給我的印象自然不再是寫作《花季雨季》時16歲少女的模樣,而是一個時尚的女性。但談起她的處女作和後來的《太陽鳥》,她卻覺得那些作品不如她的《美國旅店》有深度,特別是在文學性和思想深刻性方面都有欠缺。《美國旅店》寫的是一個十一二歲的中國小女孩宋歌在美國成長的故事,由於父母離異,她被母親接到舊金山開始了自己的生活。我就此問她,你的作品都是在寫未成年人,對此怎麼看,為什麼不寫一些成人的題材。她說她不怕被譏「還在寫孩子」。
兩年之後,不怕被人譏笑的郁秀再出新作,又是一本寫孩子的書,名字叫《不會游泳的魚》(2006年9月作家出版社出版)。書中,郁秀選擇了一個典型的中國移民家庭,描述了一對中學生孿生兄妹的美國校園生活。但我卻起了疑問,這樣的寫作是不是在「走老路」,重復自己之嫌?「秀」郎才盡否?
今年已32歲的郁秀稱,「我想表達的很多,我想表達青少年的愛情觀、校園里的暴力行為、校園里的隱性傷害、葯物、性、婚姻危機等等。但如果概括來講的話,我主要想表達的就是文化沖突。人在沖突中才能認清自己、確定自己。我覺得小說寫來寫去就是寫情感,寫人性。」
「我覺得青少年本身具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有許多的變數,而從中國移民到美國,也是一個變數,這兩個變數碰在一塊,會產生讓人意想不到的行為。這種行為在小說中就非常值得寫。文化沖突在最後肯定會讓你有一個文化取捨和認同。文化認同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際問題,因為任何一個人在面對現實生活中總會有一個價值取捨在裡面的,在你十幾歲青春爆發期時,取捨還沒有完成,你一定會面臨大的沖突。比如說我寫兩個十四歲的孩子,他們到了美國校園,會感覺他們和美國孩子是兩種不同的動物,他們沒有共同的基礎和語言。語言是一個非常奇怪的東西,看起來微不足道,有時候決定一切。」
「你寫什麼能駕馭什麼,或者說寫什麼最能觸動你是一系列的問題。寫這個我確實也比較駕輕就熟。一個作家寫來寫去也都是在寫故鄉和童年。對於我來講,十幾歲的孩子是一個謎。我一寫什麼大家都會說是成長小說,但實際上很多作家很多經典的東西都是在寫他的童年,他可能不以童年的視角,可能是以一個成人的視角,或回憶式的方式或片段式的方式。像蘇童,他寫得最好的是寫少年的那段,他寫出了少年的血氣方剛,很精彩。《洛麗塔》是寫一個成年人和少女之間的戀情,它寫到一個12到14歲的少女,裡面有一句話:青少年是一個謎,你以為你作為成年人能教導她?她是介於魔與仙之間,她本身是非常不確定的魔幻式的人物,從寫作技巧來講,這是一種非常了不起的審美觀。」
對比起當年才出道時的說話,如今的郁秀已非常大人了,且有商業頭腦,在完成《不會游泳的魚》之後,郁秀又將推出「修正版」《花季雨季》,不知這回郁秀是否有好運。
D. 劉昊然明明是陳思誠發現的,為何網友卻說佟麗婭才是劉昊然的伯樂
20歲的劉昊然就讀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本科,近日憑借《唐人街探案2》以及《琅琊榜之風起長林》圈粉不少。劉昊然憑借作品《北京愛情故事》正式出道。劉昊然出演的《北京愛情故事》、《唐人街探案》都是由陳思誠導演的作品,可是網路上有言論說佟麗婭才是劉昊然的伯樂。
首先,從劉昊然的作品來看,佟麗婭與劉昊然兩個人之間的伯樂關系。
浪漫的愛情電影《北京愛情故事》2014年2月上映,電影講述了不同年齡的五對戀人的愛情故事,展示了愛情的美好。劉昊然在電影中飾演宋歌,佟麗婭也在《北京愛情故事》飾演沈彥,這部電影是劉昊然的出道之作。可以說在劉昊然踏上演員道路上,佟麗婭是他的領路人。
佟麗婭一直是看著劉昊然成長的,在演員道路上,佟麗婭提攜劉昊然,給予他良好的資源,也成就了這個努力的少年;在學習生活上,兩個人之間關系情切如姐弟。可以說佟麗婭是劉昊然的伯樂,又不止於伯樂,因為兩個人的姐弟關系甚是親密。
E. 求一篇反映中學生學習生活的小小說
深圳一所重點中學里,一群正值多思年華、充滿朝氣和活力、對未來無限憧憬的特區少年,他們中有土生土長的深圳人,也有跟隨父母從祖國四面八方來的,在這塊充滿神奇魅力的熱土上學習、生活、奮斗。以班長謝欣然為代表的同學們在班主任江老師的帶領下,一次次經受了生活的洗禮,走出了一個又一個的感情的旋渦,不斷走向成熟。 影片展現了深圳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都市人文資源、城市的高速發展、現代人生活的快節奏和面對的各種競爭和壓力,讓改革開放時期呈現的社會復雜性和兩種世界觀人生觀的矛盾,進入中學生的視野和生活...
故事講述了在深圳這個年輕的城市中一群年輕人的青春成長的歷程。新的學期開始了,謝欣然、陳明等幾個同學升入了高一,新來的班主任江楠也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贏得了同學們的喜愛。從無憂無慮的十六歲花季走向敏感、多思的十七歲雨季,一系列成長的煩惱在這群高中生的心裡漸漸地彌漫著,一系列來自於家庭、社會的各方面困擾和難題在他們的心裡泛起波瀾。
班長謝欣然學習成績優秀,但由於沒有本市戶口,時常面對各種問題發愁,陳明學習刻苦,但對班級活動和他人漠不關心,而劉夏決定當演員,也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使面臨情感危機的父母言歸於好。
學校開始評選特優生了,陳明和謝欣然成為競爭對手,然而,在「漫畫」事件中,陳明表現出的自私狹隘讓江老師憂慮,而謝欣然也因為戶口被爸爸讓給別人而因爸爸產生了自卑感,並且,在暑假打工中又經歷了當臨時「拉長」的挫折,也產生也一些關於"競爭"的不良情緒,觀察入微的江老師帶領學生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課外教育,帶領全班去了貧困地區的歧山小學考察。
在歧山小學類似《背起爸爸上學》的所見所聞,讓陳明和謝欣然都從自我的小圈子裡走了出來,明白了人生的道理,而又在特優生的競選演說中傾訴了自己的感悟過程,最終,兩個人雙雙被評為特優生,而欣然的戶口問題,也最終得到了解決。
16歲時寫《花季雨季》,郁秀如今已過32
提起郁秀,一些人或許會想一下,但提起《花季雨季》,恐怕沒有人會忘記。雖然郁秀是七十年代生人,但這部小說加上後來據此小說改拍的電視劇,卻在上世紀90年代的中學生中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加劇了青春成長小說的暢銷,僅《花季雨季》就售出了200萬冊,青春文學作品的寫作與閱讀至今未曾退熱。可以說,郁秀和她的《花季雨季》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在今天興風作浪的「80後」一族,如果有誰說沒有看過這部小說或電視劇,簡直是很難想像的。
郁秀1974年出生,1984年隨父母工作調動移居深圳,1993年高中畢業後就讀深圳大學與美國西雅圖艾德蒙學院聯辦的學位課程。當年處女作出版後,就有人稱之為「青春作家」。在一次采訪中,郁秀告訴我,寫《花季雨季》時她才16歲,天天躲在小房間里,用練習本寫,寫完就藏起來。1993年寫完後,沒有出版社願意出版。有一家說,出版可以,交2萬塊錢吧。書稿就這么拖了下來。直到1996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花季雨季》才由深圳的海天出版社出版。當時,出版社也並沒有看好這部小說,原打算印的5萬冊也只先印了3萬冊。誰知幾天內書就全部發完了。對《花季雨季》暢銷有著直接感覺的是郁秀的父親。1996年深圳書市上,《花季雨季》簡直是「賣瘋了」,一天賣了近2000冊。書店人手不夠,郁秀父親也加入了添書上架的大軍,一天下來腰酸腿疼。
然而,雖然走在「80後」之前,是位「大姐大」,但郁秀此後的影響卻沒有韓寒、郭敬明、春樹他們廣大。我想這里很大的原因是她離開了祖國,1995年,在深圳大學二年級學習的郁秀去了美國,選讀商學,1999年畢業於加州州立大學。郁秀說,當時並沒有想過再寫下去,所以選擇了一個對就業很有幫助的專業。其實,在此期間,郁秀並沒有放棄自己的文學追求,雖然她後來對媒體說過,自己一直沒有好的作品給讀者,很不好意思,讓大家覺得她一直沒有長大,還是是16歲,但她一直沒有放棄,且一直以她熟悉和成功的校園作為寫作對象,焦點都放在「小孩子」、「大孩子」身上,只不過不如有些作家「產量驚人」罷了,如在2000年,郁秀出版了《太陽鳥》,2004年又寫出了《美國旅店》,都是長篇小說。
2004年,郁秀因為推廣她的《美國旅店》曾來到南京,我就是在那個時候見到她的,這本書是江蘇文藝出版出片的。在江蘇文藝,她給我的印象自然不再是寫作《花季雨季》時16歲少女的模樣,而是一個時尚的女性。但談起她的處女作和後來的《太陽鳥》,她卻覺得那些作品不如她的《美國旅店》有深度,特別是在文學性和思想深刻性方面都有欠缺。《美國旅店》寫的是一個十一二歲的中國小女孩宋歌在美國成長的故事,由於父母離異,她被母親接到舊金山開始了自己的生活。我就此問她,你的作品都是在寫未成年人,對此怎麼看,為什麼不寫一些成人的題材。她說她不怕被譏「還在寫孩子」。
兩年之後,不怕被人譏笑的郁秀再出新作,又是一本寫孩子的書,名字叫《不會游泳的魚》(2006年9月作家出版社出版)。書中,郁秀選擇了一個典型的中國移民家庭,描述了一對中學生孿生兄妹的美國校園生活。但我卻起了疑問,這樣的寫作是不是在「走老路」,重復自己之嫌?「秀」郎才盡否?
今年已32歲的郁秀稱,「我想表達的很多,我想表達青少年的愛情觀、校園里的暴力行為、校園里的隱性傷害、葯物、性、婚姻危機等等。但如果概括來講的話,我主要想表達的就是文化沖突。人在沖突中才能認清自己、確定自己。我覺得小說寫來寫去就是寫情感,寫人性。」
「我覺得青少年本身具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有許多的變數,而從中國移民到美國,也是一個變數,這兩個變數碰在一塊,會產生讓人意想不到的行為。這種行為在小說中就非常值得寫。文化沖突在最後肯定會讓你有一個文化取捨和認同。文化認同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際問題,因為任何一個人在面對現實生活中總會有一個價值取捨在裡面的,在你十幾歲青春爆發期時,取捨還沒有完成,你一定會面臨大的沖突。比如說我寫兩個十四歲的孩子,他們到了美國校園,會感覺他們和美國孩子是兩種不同的動物,他們沒有共同的基礎和語言。語言是一個非常奇怪的東西,看起來微不足道,有時候決定一切。」
「你寫什麼能駕馭什麼,或者說寫什麼最能觸動你是一系列的問題。寫這個我確實也比較駕輕就熟。一個作家寫來寫去也都是在寫故鄉和童年。對於我來講,十幾歲的孩子是一個謎。我一寫什麼大家都會說是成長小說,但實際上很多作家很多經典的東西都是在寫他的童年,他可能不以童年的視角,可能是以一個成人的視角,或回憶式的方式或片段式的方式。像蘇童,他寫得最好的是寫少年的那段,他寫出了少年的血氣方剛,很精彩。《洛麗塔》是寫一個成年人和少女之間的戀情,它寫到一個12到14歲的少女,裡面有一句話:青少年是一個謎,你以為你作為成年人能教導她?她是介於魔與仙之間,她本身是非常不確定的魔幻式的人物,從寫作技巧來講,這是一種非常了不起的審美觀。」
對比起當年才出道時的說話,如今的郁秀已非常大人了,且有商業頭腦,在完成《不會游泳的魚》之後,郁秀又將推出「修正版」《花季雨季》,不知這回郁秀是否有好運。
F. 有什麼反映80年代學校、教育這一塊的電影
一個不能少是90年代的,80年代學校的電影有《紅衣少女》和《女大學生宿舍》
女大學生宿舍
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於1983年,本片根據喻杉所著同名短篇小說改編,其主要劇情為:80年代初,大學中文系的205號女生宿舍,住進了五個剛入校的姑娘。匡亞蘭是個剛強的姑娘,她不願成為養母的負擔,靠打零工勉強讀完了高中。辛甘從小在優越的家庭環境中,受到父母寵愛,十分任性。宋歌是班幹部,她尊師守紀,熱愛勞動,可內心深處缺乏對同志的信任和熱情。夏雨膽小而單純,具有詩人的氣質。來自農村的駱雪梅性格溫和善良。短短的一個學期過去了,205宿舍的五個姑娘終於在互相理解的基礎上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紅衣少女 (1985)
女高中生安然(鄒倚天 飾)聰明爽朗,能理解深厚博大的情感卻不甚了了生活中與利益相關的瑣碎規則,她堅信「正義感和誠實」是做人的准則,在班主任語文老師韋婉的課上當眾指出了後者教學錯誤,然而同學們並不支持她。
米曉玲和劉東虎是和安然走得比較近的同學,他們也有自己的不如意,和安然「姐們」相稱的米曉玲因為家庭原因不得不放棄學業改做售貨員,同住一棟樓內的劉東虎父母情感不和,面臨著家庭的解體……班長祝文娟為人明哲保身,卻很受班級上下歡迎。
安然的母親為家庭放棄了自己的專業,長年的刻板生活讓他滿腹抱怨,督促安然為高一的三好學生名額努力,因為這事關女兒前途……父親(朱旭 飾)思想開明,卻因不願用自己的畫作迎合外界需求而不得志。家裡最愛安然的姐姐安靜(羅燕 飾)借職務便利發表了韋老師的蹩腳詩作來換取安然提名三好學生的資格……
八十年代中期,一個普通家庭作為時代的剖面,透露了人性在經歷特殊時期之後的斑斑印跡。
影片《紅衣少女》根據鐵凝的小說《沒有紐扣的紅襯衫》改編,圍繞普通高中女生安然的生活經歷,展現了一個復雜的社會和一場深層次的思想沖突。該片獲1985年第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第八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文化部1984年度優秀影片一等獎。
G. 劉昊然明明是陳思誠發現的,為何網友卻說佟麗婭才劉昊然的伯樂
劉昊然明明是陳思誠發現的,網友卻說佟麗婭才劉昊然的伯樂是因為,《北京愛情故事》這部電影是劉昊然的出道之作。劉昊然在電影中飾演宋歌,佟麗婭也在《北京愛情故事》飾演沈彥,可以說在劉昊然踏上演員道路上,佟麗婭是他的領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