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閱讀力
⑴ 教師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書籍
跟你抄分享我提高閱讀能力的方法技巧,希望對你有幫助。
我通過練習快速閱讀來激發右腦潛能,提高閱讀能力。快速閱讀是一種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其訓練原理就在於激活我們「腦、眼」潛能,培養我們直接把視覺器官感知的文字元號轉換成意義,消除頭腦中潛在的發音現象,越過由發聲到理解意義的過程,形成眼腦直映式的閱讀方式,實現閱讀提速、整體感知、理解記憶等的飛躍。
掌握快速閱讀之後,在閱讀文章、材料的時候可以快速的提取段落、文章的脈絡和重點,促進整理歸納分析,提高做提效率;同時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游刃有餘的做其它事情。具體練習可以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軟體》,安裝軟體即可進行試用訓練。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你的閱讀速度提高5-10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閱讀、學習效率,取得好成績。目前,我們學校很多班級開展的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的「假期速讀速記訓練班」,用的就是《精英特全腦快速閱讀記憶軟體》。
能力的掌握僅僅是一方面,平時還要多練習才會有提高,最好能堅持每天練習一篇閱讀理解,認真完成,總結對應的閱讀、解題技巧。
怎樣提高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就要發揮自己的智慧,用生動的語言激發學生的想像以及探究的熱情。如,教師可以在「晨頌」和「午讀」時間,引導孩子閱讀經典的詩歌和短文,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到文章所創設的情境的美及語言的魅力,讓學生覺得閱讀是一種美的享受。
同時不要急於求成,而應該在平時多給孩子閱讀的時間,讓孩子在反復讀、細讀、品讀的過程中培養語感。學生閱讀完畢老師應該與他們進行適當的互動,根據閱讀文本提出針對性的問題,與同學們在課堂上交流討論,尊重學生的想法並對其進行適當的鼓勵。
二、培養閱讀能力要從小開始
眾所周知,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兒童在掌握語言的過程中,思維和智力會得到同步發展,這就揭示了兒童思維能力的提高、智利的開發都是以語言為基礎的,而兒童又以七、八歲時求知慾最旺盛,好奇心最強烈。
這個世界很精彩,現在的兒童聰明,知識面寬,但他們對世界渴求了解,渴求知識的慾望很強烈,這是培養他們閱讀興趣的最佳時期,大量的閱讀自然而然培養了他們的閱讀能力,語言也會越來越豐富,也就學會了寫日記,摘錄自己喜歡的詞句。
三、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如果閱讀粗略,養成了不良的閱讀習慣,將成為『終身之果』。可見,如果良好的閱讀習慣養成了,將會終身受益。所謂良好的閱讀習慣,包括兩個意思:一是要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持之以恆,日積月累地吸取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陶冶性情;二是閱讀時,引導學生採取認真的閱讀態度和正確的閱讀方法,如認真檢索、勤查字典的習慣;做讀書筆記的習慣;能圈、點、勾、劃,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發表議論、思考問題、背誦摘錄的習慣。
只有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才能專心致志地讀,開動腦筋地讀,才能學有所得。
四、學會答題技巧,掌握閱讀方法
閱讀理解能力培養的最終目的就是答題時取得最大的正確率,正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答題能力,老師應指導學生答題技巧,使其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
1.答題前先讀題,試做題
因為有時候的閱讀題不全是文章中的,個別題不閱讀就可以先消滅掉,這樣為閱讀積累了部分時間。
2.帶余留問題第一遍閱讀文章
在第一遍帶著問題去閱讀時,如遇到生字、詞不要緊張,可以根據上下文意思來猜測其意義
3.弄清問題,嘗試解答
有的問題是根據文中的句子設計的,可以從文中一句找到正確的答案;有的問題是根據文中的一段話設計的,因此可以從文中的某一段找到正確的答案;有的問題是根據整篇文章設計的,要求學生認真弄懂全文意思,根據文中提供的線索或信息進行邏輯推理。
4.二次閱讀,加深理解
第二次閱讀時,已經是面對有困難的試題了,這次閱讀主要針對解決問題的重點語段閱讀,找到關鍵語句,解決問題。
5.三入文本,提高分值
閱讀理解題,最多閱讀三遍,如還有困難,這時候就要放過去做其它的試題了,等回頭有時間再去細細推敲。
五、培養閱讀能力要注意創新能力的培養
培養創新意識是閱讀創新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創設情境,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六、堅持課外閱讀
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光靠一本教材和課堂上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學生加大課外閱讀量,理解能力就增強了。我們老師要鼓勵學生課外廣泛閱讀。閱讀的內容應該切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興趣愛好,是課堂所學的延伸。
在現今這個多元、開放的信息環境里,學生獲取閱讀資源的渠道有很多,推薦學生閱讀一些中外優美的文學名著,讓學生在自我閱讀中,感受到文章所創設的情境的美及語言的魅力,讓學生覺得閱讀是一種美的享受。
⑶ 幼兒園教師怎樣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
一、培養幼兒的閱讀能力首先要引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應該從小班開始,培養幼兒對圖書的興趣,從幼兒喜歡的故事入手,先給幼兒講好聽的故事,然後讓幼兒猜 猜好聽的故事是哪裡來的,引導幼兒對圖書的認識,激發幼兒對文字元號的興趣。 閱讀的興趣也是通過環境和氛圍來加以保持和鞏固的,需要長期的堅持和努力。在幼兒有了初步的閱讀興趣以後,教師要有意識、有目的地引導幼兒進行閱讀。首先是教師講,幼兒聽,讓幼兒發揮聽的作用;幼兒對故事或詩歌有了初步印象之後,教師可以讓幼兒指字,教師讀,這樣,可以同時發揮視聽兩方面的作用;以後逐步讓幼兒練習自己指,自己讀。 早期閱讀的興趣不是僅僅通過幾次專門的閱讀活動獲得的。因此,每周的語言閱讀活動外,還要在在日常活動中定時和不定時的安排一些閱讀時間。如,晨間來園時,讓幼兒自由地與同伴相互欣賞各自從家裡帶來的書,或是幼兒園的各種圖書;自由活動時間,也讓幼兒隨意地欣賞圖書、講述故事;午飯後,早吃完飯的孩子也可以自由看書;下午離園以前,幼兒也可以自由閱讀圖書。 幼兒閱讀興趣的培養也需要家長的密切配合。家長和幼兒進行分享閱讀,在輕松、愉快的親密氣氛中,成年人和兒童並非以學習為目的來共同閱讀一本書。起初,以成年人為兒童逐字朗讀為主,多次重復之後,隨著對故事情節的語言的熟悉性增加來逐步提高兒童對閱讀的興趣和愛好,並最終過度到兒童自己閱讀。平時,家長對幼兒的閱讀情況多加鼓勵,以培養和鞏固 幼兒對閱讀的興趣。 二、培養幼兒閱讀的能力要遵循的基本原則。 1. 擺脫孤立識字的方式,以閱讀為主線。 我園在早讀課上選用《鶴立閱讀叢書》作為教材,教師在對孩子進行早期閱讀訓練時,不是切忌孤立地教孩子識字,而是做到字不離句、句不離文,讓孩子在優美的詩歌和故事教學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在整體的語言環境中去掌握字。 2.先讀書後識字。一般的閱讀訓練程序是先識字後讀書,而我園幼兒閱讀訓練採用先讀書後識字的方法。我們的閱讀叢書中包括詩歌和故事兩方面的內容,詩歌明快活潑,故事短小精悍,有豐富的想像和離奇的情節。當幼兒還不認識文中所出現的文字時,先由教師閱讀,引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附之動作和表演讓幼兒記憶詩歌和故事,初步掌握詩歌和故事內容後,教師教幼兒以手指字,眼看字,耳朵聽老師朗讀,老師讀一個字,幼兒指一個字,達到手、眼、耳的協調運做,跟隨著教師直接進入閱讀狀態。幾遍之後,幼兒手指字,眼看字,隨老師一起讀,教師怎麼讀,孩子跟著怎麼讀,這樣就完成了字音和字形的聯系。 3 .綜合運用手、眼、口、腦。 如上所說,在閱讀時盡可能調動身體的各種感官,使其同時運轉,並在每個字上聚焦。可用四句話來概括:手指著這個字,眼看著這個字,嘴裡念著這個字,腦子記著這個字。但是,開始的時候,幼兒往往完不成手、眼、耳的協調運做,經常亂指一起,這就需要教師和家長共同幫助幼兒完成有節奏的指字訓練。具體操作可由教師或家長握著幼兒的食指,一邊讀詩歌或故事,一邊帶領幼兒指字,反復進行,讓幼兒掌握一定的指字速度和節奏,區分文字和標點符號,有標點符號的應該語氣停頓,但是手不用去指標點符號,應該直接去找下一個字。在每行字末,提醒幼兒換到下一行,用生動的語言 告訴幼兒「拐彎請注意」。 4.滿足孩子的內在需求。 在對孩子實施早期閱讀訓練時,必須順應孩子的天性。比如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玩,所以閱讀活動一定要新鮮活潑,不斷添加小游戲;活動過程中每個孩子都需要得到贊許,所以應該多多運用鼓勵原則。加強家園聯系,讓幼兒在家表現出閱讀學到的內容 ,得到家長的贊許,激發學習的熱情。 5.孩子是閱讀活動的主體,在閱讀活動中必須自始至終讓孩子參與。在整個教學的活動中,要引導孩子把學習變成自我實踐的過程,盡可能讓孩子自己做、自己讀、自己想。
⑷ 如何提高教師的閱讀積極性
把學習變得更有趣味性是解決小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關鍵
很多時候,只有小學生願意學,才能學得好。
所以教師要不斷的對學生加以鼓勵、表揚、引導學生。
教師應用各種身體語言、表揚性的言辭、委婉的提問等方法來調整和帶動學生的情緒,從而促進良好的教學效果的產生。
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與教師積極引導是分不開的,教師應根據各學科學科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的特徵,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創造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讓學生融入你的教學中來,讓他們更加容易理解你的授課知識。
在回答問題時,當學生對問題回答不上時,教師要投以鼓勵的目光,寬慰學生說,「你再想一想,很簡單的」讓他坐下,聽別人回答,然後請他再重復一遍。
在教學中經常讓學習好的同學與學習落後的同學組成互助小組,讓他們互相幫助,使人人都飽滿的情緒投入課堂。
在教學中尊重、理解、寬容的對待學生,滿懷信心的期待他們會取得進步,同時注重給予積極科學的評價。
⑸ 語文教師應該具備怎樣的閱讀能力
語文教師應該具備科學高效的閱讀能力,即是閱讀速度的高效,也要是閱讀理解、歸納分析的高效。
高效的閱讀方法需要訓練,訓練大腦和眼睛的協調能力,具體練習參考《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普通人的閱讀速度在200-300字左右每分鍾,用軟體練習30個小時就能使閱讀速度提高5-10倍左右,記憶、理解方面也能得到相應的快速提升。目前我們學習很多班級開展的假期速讀速記訓練課程,用的就是精英特速讀。
練習原理:
①首先要擴展我們的視幅,我們每個人都具備一眼識別多個字的能力,經訓練就可以充分開發出來。
②其次就是焦點移動,閱讀時人的眼球運動分眼跳和眼停。眼跳時是移動焦點的過程,基本不吸收信息;眼停時才吸收信息。焦點移動就是訓練你的眼停眼跳,讓焦點迅速准確地橫向移動到第二眼的位置,以更快地吸收到信息。
③再次,就是做到眼腦直映。傳統的閱讀路線往往是由視覺中心傳至說話中心,經發音器官發出聲音傳至聽覺中心,再由聽覺中心傳到閱讀中心,最後才達到理解文字意義的過程。這樣的過程曲折迂迴路線太長,不僅費精力、易疲勞,而且直接影響到理解和記憶的效果。速讀記憶則是培養閱讀者直接把視覺器官感知的文字元號轉換成意義,消除頭腦中潛在的發聲現象,形成眼腦直映,從而實現閱讀速度的飛躍。
④消除回跳。在閱讀過程中,看到後面忘了前面,又得折回頭看,閱讀學上叫做「回跳」或「回視」。這樣就大大降低了閱讀速度。通過訓練消除了回跳,全閱讀效率明顯提升。
⑹ 教師閱讀力用那個詞語來概括內容
《教師閱讀力》內容簡介:在全民閱讀成為國家戰略的今天,在國家立法推動全民閱讀的當下,教師如何成為全民閱讀的「領跑者」,真正回歸「文化人」的知識分子本色?《教師閱讀力》分四輯,從教師閱讀的必要性、閱讀促進個人成長、推廣全員閱讀以及教師閱讀推薦四個方面,作者分享了自己的思考、方法等。
《教師閱讀力》不僅僅是作為一名普通教師的劉波自己閱讀和推動閱讀的經驗總結,它更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閱讀促進個人成長、閱讀營造書香校園的案例。我們又一次看到了閱讀的價值和力量。
⑺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 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於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老師應該鼓勵學生去閱讀,閱讀一些經典文學著作,因為這些文學著作中不僅有對事情的思考,更有對文學創作的一種熱忱,所以說讓學生養成一個閱讀能力的話,是長期的每天鼓勵孩子們看半個小時的文學著作,
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文學修養,更能提高他們自己的文學造詣,我覺得是相當關鍵的一件事情,反正每天讓他們看半個小時,讓他們真正的沉浸進去了,我相信學生的閱讀能力很快就能提高的。
⑻ 怎樣提高師范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是人們從文本中獲取知識的一個重要渠道,是領悟文本內容的重要手段,人們常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可見閱讀的重要性。現代的閱讀觀認為,一般意義上的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取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語文課程的閱讀同樣也應該這樣理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發揮主導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考慮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培養學生對閱讀的熱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方法。
一、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在閱讀課上,教師要通過自己的精心設計,採取多種方式,給學生創造活潑的氛圍,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閱讀活動。教師可以巧設問題啟發引導學生,點撥學生的思路,創設學生討論的情境。例如《地震中的父與子》的最後一個自然段,稱這對父子為了不起的父子,教師向學生提問:「作者為什麼說這對父子是了不起的父子呢?」學生帶著問題再次回到課文中,通過反復閱讀,提煉相關信息,並形成自己的答案。有的學生回答說,是因為父親在堅定信念的支撐下,不避艱險,救出了兒子和一群孩子;有的學生說,通過與其他孩子父母的對比,表現出了這位父親的執著;有的學生說,因為兒子面對危險和希望,首先想到了同學;有的學生說,因為孩子和父親同樣堅定而勇敢。在閱讀後,學生們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這樣既調動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又使學生思路大開,還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教師在設計閱讀教學時,還應注意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充實和拓展閱讀內容。如講授《桂林山水》一課時可以採用錄像、圖片等資料,輔助文本閱讀,讓學生自己欣賞美如詩畫的桂林山水。教師無需用更多語言,學生可以根據多媒體上看到的,文本中描述的,形成綜合感悟。圖、文、聲、像一體的閱讀材料,能有效調動學生閱讀的主動性,提高閱讀效果。
二、激發學生的質疑精神
學貴有疑,學而無疑的原因是無興趣,或不懂或動力不足。學生的好奇好問,教師應盡可能地滿足。因為任何壓抑、干擾都將使學生學習興趣索然,甚至心靈受損,所以師生之間應建立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關系。教師要尊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鼓勵學生,肯定學生,尊重學生的獨特見解。
要讓學生敢於提問,關鍵在於教師要激發學生的熱情,並抓住時機進行引導,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比如閱讀中的詞語教學,由於教學內容是學生們相對生僻的詞語,很容易形成機械的方式方法——教師在學生閱讀之前,先把詞語的形、音、義、用法解釋清楚,學生被動地跟著老師走。但是,換一種方式,如果先讓學生閱讀課文,提出不理解的詞、句,之後教師再做出解答和補充,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增加,學生對詞語掌握存在的問題,也更容易診斷。比如,在學習《尊嚴》一文時,學生自學之後,都爭先恐後地舉手發問「菜色」「愜意」是什麼意思,「南加州」在哪裡等。這時候,教師再根據課文的情境,解釋「菜色」的意義,就更能讓學生理解和掌握一些詞語表面意義和引申意義的不同用法,再通過比較「菜色」和「愜意」在課文中的意義,引導學生理解詞語在不同語言環境中的的常用義和特殊用義。在結合課文故事講清「南加州」的方位後,學生會對故事背景有更全面的了解。
三、注重學生的閱讀感受和體驗
在閱讀教學中要突出學生閱讀行為的自主性,重視學生的感受體驗,如在閱讀中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說出自己的體驗」「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等。這樣,可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如在教學古詩《竹石》時,可以讓學生談談假定自己是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根,會有什麼感受。學生會將自己的所見、所思、所感、所為綜合在一起,閱讀感悟會提升到更高層次。同時,閱讀教學中,在感受性閱讀的基礎上,教師還應該提倡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做出自己的判斷,嘗試探討性閱讀。有利於學生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四、培養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極大地影響著閱讀效果,尚未形成習慣的學生在閱讀之初經常會有「看在眼裡,讀不下去」的現象。閱讀習慣是在長期的閱讀實踐中逐漸形成的,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要訓練學生的注意力,做到讀書時要集中精力,心無旁騖,不要一邊閱讀,一邊做其他事情。學生在閱讀時要勤於思考,既讀懂文中的人、事、理,還要讓學生在閱讀時養成聯想、拓展的習慣,比如《水滸傳》中塑造了很多英雄好漢的形象,很多人有相同的身份或經歷,但每人又個性不同。魯智深和李逵,都是性情直爽的人,但魯智深粗中有細,李逵卻魯莽有餘;林沖和楊志都是軍官出身,都是被「逼上樑山」,但「逼」的緣由是不同的,因而他們後期對「招安」的態度明顯不同。通過這些聯想和對比,有助於把握人物個性,進一步還可能升華到對這些特點形成的原因進行思考。教師還要訓練學生邊讀邊想邊動筆,定期檢查學生的課外閱讀筆記,並做細致批註,鼓勵做得好的學生,鞭策被動應付的學生。課外閱讀要堅持經常,教師和家長要積極主動搜集和推薦好的書目和文章,尤其在當今文化傳播手段多樣化的條件下,教師可以有面對學生的微博,與學生互動交流,讓學生每天都讀書,哪怕開始很少,漸漸使閱讀成為自然而然的事。
五、運用朗讀手段,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在閱讀教學中,要訓練學生運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文章,只聽教師滔滔不絕,不聞學生琅琅書聲的語文閱讀課,不是好的課堂。可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反復朗讀,像朗讀比賽,組織讀書會、朗讀會等。朗讀有助於學生理解文本內容,積累詞句,有情感地朗讀還能使學生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朗讀過程也是一種學習與欣賞的過程,讀得多了,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會得到提高。
總之,教師應充分重視閱讀教學的作用,講究教學藝術,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勇於創新,發掘語文教學的內在魅力,使學生受到文化、文學、思想、情感的熏陶。
⑼ 教師怎樣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
一、多鼓勵學生進行誦讀。誦讀是一個有感情的朗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讀是很重要的,通過誦讀可以讓某個字突出出來,讓人更加理解讀的文字的意思。通過各種方法的讀,讓學生多和作者進行交流,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二、幫助學生細讀文本,理解文本。我們教師比學生的理解肯定是深刻的,這就需要我們通過引導,讓學生感悟,啟發他們的思維,引導學生敢於提出問題,這樣我們教師就有針對性的教學了。自己要先讀出感覺,讓自己先有所收獲。
三、在創新中不忘教學常識。閱讀的方法多種多樣,但無論哪種方法,都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情感,這是常識,是需要我們通過把握作品的寫作背景來把握的,所以如果我們要創新,也應當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很重要。
四、幫助學生在生活經歷中尋找類似內容。每個人的生活是豐富多採的,人生的經歷也是一筆財富,我們通過探究經歷中的內容,感知生活,感知情感,這樣也會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高,也會豐富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的閱讀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從而更有收獲。
五、幫助學生加強閱讀面的提高。
我們說,閱讀面有多寬,就會引導學生有多寬,閱讀有多深,就會引導學生有多深,所以我們除了要豐富學生的閱讀,還需要多豐富自己的閱讀,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自己有一桶水,給學生一杯水,才能夠更加有游刃有餘。
閱讀是我們人生學習當中一生的財富,只有閱讀才會提高我們自身的能力,才能豐富我們的情感,通過多方面的閱讀,才能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所以多閱讀多交流多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