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師老師 » 孔子教師

孔子教師

發布時間: 2021-07-28 07:15:20

Ⅰ 孔子是如何老師

培訓管理系統解讀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學方法,今天依然有用,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好好體會,好好實踐。」孔子作為老師是怎麼教的呢?四個關鍵詞很有用:有教無類、毫無隱瞞、因材施教、循循善誘。

1、有教無類

孔子生活的年代,教育不能普及,好多人連人身自由都沒有。所以孔子提出有教無類,各種各樣的學生都可以教,這是很偉大的。

2、毫無隱瞞

孔子對學生很坦誠,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孔子的學生宰予能說會道,可是有點懶惰。有一次,宰予白天睡大覺,孔子發現了,就說:「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g也,於予與何誅?」現在哪個老師會這樣評價學生?孔子很有趣,他就這么講了,別人還記下來了。

3、因材施教

孔子對學生觀察很細致,對學生的特點清清楚楚。所以他跟學生說話,往往是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同樣一個話題,面對不同學生,會有不一樣的說法。這就是小班化教學的好處了。現在很多學校班額很大,五六十個孩子擠在一個教室里,教師要細致入微地關注每個孩子,並有針對性地教學,幾乎是不可能的。不過,孔子的教學實踐還是可以給我們帶來啟發的。比如,認為可以組織有效的小組學習,老師無法具體指導每一個孩子,但深入一個小組還是可行的。

4、循循善誘

孔子很懂得學生的學習規律,他知道,學一樣知識、發展一種能力,教一次兩次是不行的,必須舉一反三。顏回是非常善於舉一反三的學生,所以孔子特別喜歡他。講到舉一反三,孔子還有一句話值得我們注意,他說,如果一個孩子不太會舉一反三,就難教了。孔子是一個偉大的教師,但絕不是一個無所不能的教師。有些學生光靠教師一方是教不好的。對此,孔子有很現實的認識。當下的教師承受著諸多壓力,其中一條就是,很多人認為,只要把孩子送到學校里,教師就能把他教好,也應該把他教好。但在教育問題上,很多時候,家庭教育的影響力要比學校教育大得多。有一種說法叫「五加二小於七」。意思是,五天的學校教育,如果遇到不佳的兩天家庭教育,效果會大打折扣。

怎麼學?也是教師要關注的事!說完了怎麼教,再來說說怎麼學。這是學生的事,更是老師要關注的事。

1、群學意識,樂學為先。有了興趣才能樂於學習、主動學習。

2、博學於文,多聞闕疑,要博學,要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是學習的好方法。學會質疑,就是學會了獨立思考。教會學生獨立思考,就是讓學生獲得了思辨力,這對學生的終身發展大有好處。

3、復習思考,記憶聯想。孔子提醒我們,要經常復習、經常思考,要注意知識的貫通,不要死讀書。這是符合學習規律的。

4、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學習時有四件事情絕對不做。面對學問,你可以設想、可以提問,但不要亂猜。不要固執地堅持自己的意見,應該多聽別人的說法建議,不要主觀臆斷。

Ⅱ 孔子的老師有哪些

孔子少時家貧,並無固定學塾教師。那時候似乎沒有學堂,但是有老師存在。但比如說老子和姜子牙的老師是誰,也很難講。
孔子自己博學多聞,算是自學成才。自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不是空穴來風。其父母可算第一教師。據說周遊列國時,曾經短期問學於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等。據傳從一個難為他的稚童那裡也學了一招。

下面是網路網友「後來新生」的介紹,供您參考。

孔子的老師:
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
1.萇弘
萇弘,字敘,古資中縣(現資陽市雁江區)人,公元前(575-492年)。據《圖經》載「萇弘、資中人,有祠在青泥坊,數里之內土色尚青。」又據,《莊子.外物篇》載:「萇弘蜀人,被殺之後,血流不止,蜀人藏其血,三年之後化為碧。」成語「碧血化珠」、「碧血丹心」即由此而來。

萇弘博學多才,知天文地理,精星象音律,常與周景王交往,孔子在齊久仰其名其才,於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前往周國造訪萇弘,求教韶樂與武樂之異同和不解之處。

孔子在請教萇弘韶樂與武樂異同後最後問萇弘道:武樂與韶樂孰為軒輊?萇弘道:武樂為周武王之樂名,韶樂為虞舜之樂名,若以二者之功業論,舜是繼堯之後治理天下,武王伐紂以救萬民,皆功昭日月,無分軒輊。然則就樂論樂,韶樂之聲容宏盛,字義盡美;武樂之聲容雖美,曲調節器卻隱含晦澀,稍遜於韶樂。故爾武樂盡美而不盡善,唯韶樂可稱盡善盡美矣!

對於萇弘博學施教,孔子稱謝不迭,並於次年前往齊國聆聽了韶樂的演奏,樂得手舞足蹈,如醉如疾,「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與萇弘的會晤,史稱「訪弘問樂」。其六藝(禮、樂、書、詩、易、春秋)中「樂以發和」思想即源於萇弘的樂學理論。

在晉國的「六卿之亂」中,萇弘因幫助范氏和中行氏,趙簡子派晉大夫叔向對周王施反間計而將其殺害。現資中發輪鎮有萇弘讀書遺跡。
2.師襄
師襄:春秋時魯國樂官,擅擊磬,也稱擊磬襄。也有一說是衛國樂官,亦稱師襄子。

《史記》里說他「以擊磬為官,然能於琴」,師文曾從他學琴,《史記.孔子世家》、《韓詩外傳》也都說孔子曾從他學琴。
3.老聃
李耳,字伯陽,世稱老子,又叫老聃。春秋時期陳國人,出生在河南鹿邑縣東。早年擔任東周守藏史(相當現今的圖書館館長)。後因為周朝發生叛亂時,大量典籍被帶到楚國,而被免職。

隨後又到魯國生活多年,與孔子來往較多。孔丘曾經適周問禮於老聃,向他學過周禮。後來不忍見周朝衰落,西出丞谷關,守關的令尹(官名)聽說他很有學問,就讓他寫書,於是就有了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道德經》。

他在這部書中提出"無為而治"。認為統治者要治理好國家,應當不幹涉人民的行為,不用教育,讓他們自然發展。這一觀點影響深遠,在當今的企業管理理論中,就有人提倡 無為而治 。

他是道教的鼻祖,認為道是萬物的本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樸素唯物主義觀點。他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僅次於儒教創史人孔丘。在封建社會中,他的思想有時取代儒學的地位成為統治階級的主導思想潮流,魏晉時的玄學在中國的盛行,就是明證。

除此之外,我相信還有很多,因為他一直在周遊列國,而且他自己不是說了嗎:三人行必有我師 !

補充:關於郯子
公元前525年,郯國國君郯子訪問魯國。郯國是位於魯國東南的附屬小國(今山東省郯城附近),郯子是五帝之一少昊的後代,故對少昊時期的歷史文化比較了解。在召待郯子宴會上,魯國一大夫問他,少昊時期以鳥名作為官吏名稱的情況,郯子作了解釋。孔子聽到郯子這般宏論,敬佩不已。隨之單獨求見請教。此際孔子27歲,早已聲望在外。郯子回答了孔子的許多提問,包括少昊時期的官吏制度。從中,孔子受到很大啟發,得到許多聞所未聞的知識,於是人們也就把郯子當作孔子一位值得記載的老師。

孔子一生,無時無事不學,「學而不厭」,「不恥下問」,並堅信「三人行,必有我師。」(《論語·述而》),故有「學無常師」之說。然而為歷史所認定的主要老師,除郯子、老聃外,還有萇弘和師襄子,共四人。萇弘是著名的音樂學家,孔子拜他為師,學習音樂。師襄子是魯國著名樂官,教孔子彈琴。

孔子認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其意為,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文化,勤奮敏捷去求索得到的。此言有理。其中與各位老師「傳道、授業、解惑」(韓愈《師說》)密不可分。聖人孔子拜師求學的精神,登門求教、學無常師等做法,就是在今天也有一定的意義。

Ⅲ 孔子是怎樣當老師的

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這「孔門七十二賢」,是孔子思想和學說的堅定追隨者和實踐者,也是儒學的積極傳播者。那孔子是怎麼教育學生的呢?跟小編一起來看看。

怎麼教?四個關鍵詞很有用!

以教師身份讀《論語》,我讀出四個關鍵詞:有教無類、毫無隱瞞、因材施教、循循善誘。

1、有教無類

孔子生活的年代,教育不能普及,好多人連人身自由都沒有。所以孔子提出有教無類,各種各樣的學生都可以教,這是很偉大的。

2、毫無隱瞞

孔子對學生很坦誠,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他說:「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意思是說,我對你們一點沒有隱瞞,如果我對你們隱瞞,我就不是你們老師。不要以為我有東西瞞著你們,我把自己的東西全教給你們了,把我對你們的判斷全說給你們聽了。

《論語》這本書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真實。透過那些文字,我們好像真的能感受到孔子的音容笑貌。書中甚至連孔子罵人的話都記下來了。孔子的學生宰予能說會道,可是有點懶惰。有一次,宰予白天睡大覺,孔子發現了,就說:「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g也,於予與何誅?」現在哪個老師會這樣評價學生?孔子很有趣,他就這么講了,別人還記下來了。

3、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不是孔子自己說的,是後人讀了《論語》提煉出來的。孔子對學生觀察很細致,對學生的特點清清楚楚。所以他跟學生說話,往往是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同樣一個話題,面對不同學生,會有不一樣的說法。這就是小班化教學的好處了。

現在很多學校班額很大,五六十個孩子擠在一個教室里,教師要細致入微地關注每個孩子,並有針對性地教學,幾乎是不可能的。不過,孔子的教學實踐還是可以給我們帶來啟發的。比如,我們可以組織有效的小組學習,老師無法具體指導每一個孩子,但深入一個小組還是可行的。

4、循循善誘

孔子很懂得學生的學習規律,他知道,學一樣知識、發展一種能力,教一次兩次是不行的,必須舉一反三。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顏回是非常善於舉一反三的學生,所以孔子特別喜歡他。顏回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這樣的話,可見師生相知。子貢還說,顏回聽到了一,就知道了十。而他自己聽到一隻能知道二。

講到舉一反三,孔子還有一句話值得我們注意,他說,如果一個孩子不太會舉一反三,就難教了。孔子是一個偉大的教師,但絕不是一個無所不能的教師。有些學生光靠教師一方是教不好的。對此,孔子有很現實的認識。當下的教師承受著諸多壓力,其中一條就是,很多人認為,只要把孩子送到學校里,教師就能把他教好,也應該把他教好。但在教育問題上,很多時候,家庭教育的影響力要比學校教育大得多。有一種說法叫「五加二小於七」。意思是,五天的學校教育,如果遇到不佳的兩天家庭教育,效果會大打折扣。

怎麼學?也是教師要關注的事!

說完了怎麼教,我們再來說說怎麼學。這是學生的事,更是老師要關注的事。

1、群學意識,樂學為先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是不是可以將「三人」理解成一個學習小組,一個學習團隊。孔子講究互學互助。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團隊的作用更是體現在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學習、工作,都需要依靠團隊,才能獲得更大的成績。孔子還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也就是說,有了興趣才能樂於學習、主動學習。

2、博學於文,多聞闕疑

孔子認為,要博學,要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是學習的好方法。學會質疑,就是學會了獨立思考。教會學生獨立思考,就是讓學生獲得了思辨力,這對學生的終身發展大有好處。

3、復習思考,記憶聯想

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提醒我們,要經常復習、經常思考,要注意知識的貫通,不要死讀書。這是符合學習規律的。

4、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說,學習時有四件事情絕對不做。面對學問,你可以設想、可以提問,但不要亂猜。不要固執地堅持自己的意見,應該多聽別人的說法建議,不要主觀臆斷。

小編分享的以上內容您有哪些心得體會呢?喜歡別忘了點贊哦~

更多教育資訊關注「金八力教育」

Ⅳ 《孔子》的教師形象有哪些

孔子到了漢代,在國家政治思想領域已樹立了合法正統的形象:他的著作《春秋》是治理天下的一面鏡子,孔子本人則是王者之師。

第一種形象是「聖化」。一介布衣的孔子被初步塑造成聖人,中間大概經歷了四五百年的過程。吳國大夫曾向孔門弟子子貢發問:你老師莫非是聖人嗎?為什麼如此多才多藝呢?子貢回答道:上天賦予他做聖人的資質,所以他又多才多藝。這里子貢把孔子贊美成「天縱之將聖」,首次把孔子的形象定位成天賦「聖人」。一百多年後,孟子對孔子作了高度評價,指出:「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意思是說自有人類以來,沒有比孔子更偉大的。孟子認為「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孔子「皆不為也」(《孟子·公孫丑上》)。古代聖人有許多不同的側面,而在孟子看來,孔子身上凝聚了聖人的各方面的優點,是古代聖人的「集大成」者。

第二種形象是「矮化」。「矮化」孔子可以說是自老子開始。孔子當年西行,向老子問禮。老子認為周禮的創始人周公早已死了,要復周禮必須要估量時代潮流是否允許。老子告誡說:「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史記·老子列傳》)這說明孔子身上有兩大不足:趾高氣揚的神態(驕氣、態色),過多的慾望與理想(多欲、淫志)。

第三種形象是「正統化」。自從漢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以來,孔子的形象就逐漸趨於正統化。董仲舒聲稱:「《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義)也。……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原先對孔子的形象無論是「聖化」還是「矮化」,都是一種民間行為。現在董仲舒藉助國家機器的力量,把孔子思想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來強行統一天下人的思想,使之成為一種國家的意識形態。董仲舒極力推崇孔子所作的《春秋》一書,認為「《春秋》之道,大得之則王,小得之則霸」。《春秋》一書具有「大一統」的觀點,追求「六合同風,九州共貫」,包含了國家政治版圖與意識形態的雙重統一。因此,統治者掌握了《春秋》一書的思想本質,就可以稱王天下,至少也可以稱霸天下。

第四種形象是「神化」。孔子在漢代除了被官方及御用學者董仲舒等人獨尊而「正統化」之外,還受到另一批公羊學派儒生的高度「神化」。在《春秋緯·演孔圖》、《孝經援神契》等書中,從孔子的出生、相貌至行為方式進行了一系列精心編造的「神化」:1、孔子並非是俗人凡胎,他誕生於人神交合之中。孔子父母「禱尼丘山,感黑龍之精,以生仲尼」。2、孔子生有異相殊表:「孔子長十尺,海口,尼首,方面,月角日准,河目龍顙,斗唇昌顏」,「手垂過膝,耳垂珠庭,眉十二采,目六十四理,立如鳳峙,坐如蹲龍」。3、孔子作為奉天承運的「素王」,編撰《春秋》、《孝經》,為後世制定了治理天下的大法,帶領七十二位弟子朝拜北斗星,這時天空「白霧摩地,赤虹自上而下化為黃玉,長三尺,上有刻文,孔子跪受而讀之,曰:寶文出,劉季握,卯金刀,在軫北,字禾子,天下服。」孔子在此預言劉邦將取代秦王朝而登上帝位。

Ⅳ 孔子的老師

孔子並沒有固定的老師,也可以說沒有長期傳授他學問的老師。

孔子曾經跟很多人學習過,在當時尊師重道的環境下,一日為師,終身若父,所以,可以說很多人都曾經做過孔子的老師,但他這些老師,賢能都不超過孔子。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5)孔子教師擴展閱讀:

孔子的成就

1、政治學說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遵循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為治者與被治者。

2、經濟學說

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

3、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Ⅵ 孔子的老師是哪位

萇弘博學多才,知天文、識氣象、精音律、通歷法,常與周景王應對星象吉凶徵兆。孔子久仰其才,於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前往周國,專門造訪萇弘,對韶樂與武樂之異同和不解之處而虛心求教。還有個老師是師襄。師襄是春秋時期的一位古琴家,在衛國做樂官。其實,讓他更加出名的還是孔子,因為他是孔子的老師。 大約在公元前496年時,孔子離開魯國到了衛國,聽說師襄是一位音樂家,便拜其為師,學習琴曲《文王操》。其實孔子的理論 三人行必有我師 所以就算一個小孩子也可以說是他的老師 老子是他的一字之師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070048.html?fr=qrl3

Ⅶ 孔子時代,我們怎麼做教師

孔子時代的教師應當是「有教無類的」的。

所謂「有教無類」就是指不管學生的出身如何,都要教育他,因為在教師的眼裡,沒有富貴和貧窮的學生之分。

這樣的教育觀就算是在今天也是毫不過時的,教師的職責就是教書育人,既然如此,就應該心無旁騖的教育好自己的每一個學生,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學生身上。

除此之外,孔子時代的教師還應當是「因材施教」的。

所謂「因材施教」,就是根據不同學生的類型,選擇不同的教育方式,以期把每一個學生都培養成棟梁之才。

這個教育方法主要考慮的是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所以要想辦法保持學生好的個性特點,幫助學生改正不好的方面,這樣才能夠做到真正的揚長避短。

在今天的時代,我們仍然應該學習孔子時代的教育,用真正科學又富有人情味的教育,塑造每一個學生的靈魂。

熱點內容
2017年四川數學卷 發布:2025-05-18 00:16:14 瀏覽:719
中國社會科學院暑期 發布:2025-05-17 23:31:35 瀏覽:687
簡單廣場舞教學 發布:2025-05-17 20:37:48 瀏覽:13
二級學科博士點 發布:2025-05-17 19:10:15 瀏覽:125
永興教師招聘 發布:2025-05-17 19:10:15 瀏覽:664
高中教師資格證考試用書 發布:2025-05-17 16:29:17 瀏覽:52
小學教師的條件 發布:2025-05-17 16:21:01 瀏覽:419
教育學教育心理學題庫 發布:2025-05-17 16:14:16 瀏覽:819
夏威夷群島地理位置 發布:2025-05-17 16:10:46 瀏覽:949
奴隸老師漫畫全集 發布:2025-05-17 16:01:34 瀏覽: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