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工作的特點
1.工作任務的全面性和艱巨性。教師的勞動不只是「單一」地傳授知識,而是要從當今知識爆炸的年代出發,培養人的目的出發,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政策,不僅教書,而且要育人,使每個學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這將是要求教師不僅要掌握學科教學的知識,以一種恰當的方式傳授給學生,而且要了解相關學科的知識和學生的特點以及發展規律,了解不斷發展的社會對人的不斷發展的要求,並把它貫徹到自己的教學中去。這就決定了教師工作的全面性和艱巨性。教師的工作包括教學工作、班主任工作、科研工作等。教師要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必須系統地掌握本學科的和其他相關的舉措知識及其最新發展動態,了解學生的特點,鑽研和革新教學方法。
2.工作方式的個體性和獨立性。教師也要集體備課、相互學習,但其目的也是要使個人工作任務完成得更好,它不能代替教師個人的獨立工作。學校的各科教學活動主要是通過一個個教師的個人工作來獨立完成的,每個教師的工作方式都各有其特點。教師雖然有固定的工作時間,工作任務和教學內容,但是每個教師的備課質量和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序上取決於教師自己的自我要求,自我監督和創造性。教師的工作主要是腦力勞動,包括精神財富的佔有和輸出,這些都是由教師本人來完成的,帶有明顯的個體特點和獨立性。
3.工作對象的主體性、多樣性和發展性。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學生群體,每個學生都是有主體意識的個體,每個學生在身體、心理、智力水平和思維方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每個學生可能獲得的發展需要和發展潛力都有所不同,每個學生可能獲得的發展也會不同。教師的工作必須針對這些不同有的放矢。教師的工作對象既不是沒有生命的自然材料,也不是一般的有生命的動物而是一群有思想、意志、情感和性格的不斷發展變化的活生生的人。他們之間存在著諸多方面的差別,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而且正處於多變化的階段,又都具有主觀能動性,有主體存在,並要求得到別人承認的強烈願望。一方面,在教育過程中,只有於作為受教育者的學生的活力配合默契時,才能真正實現其教育目的;另一方面,不僅要以其思想、知識和人格作用於教師,即所謂:「教學相長」。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要隨時了解不同學生的發展特點和規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並且注意隨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做到因材施教,因時施教。
4.工作的長期性和復雜性。教師的工作過程是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過程,而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過程是一個在錯綜復雜的環境中不斷轉化、漸進的長期的復雜的過程。常言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人的教育活動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一個學生從入學校到接受教育到走出校門走上工作崗位,要經過十幾年的時間。所以,教師的工作周期比較長。另外,教師既要教書,又要育人,要把一定的科學知識教給學生,並且轉化為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品格,而且要排除多種因素的干擾,需要經歷一個極其復雜多變的過程,同時社會在不斷發展,知識在不斷更新,社會對人的要求在不斷變化,作為受教育的學生也在不斷變化,這一切決定了教師工作過程的復雜性。
5.工作價值的遲效性和間接性。教師的工作價值就是學生的發展和對社會的貢獻,這不像直接地創造物質財富的工作那樣可以立竿見影。教師工作的價值最終轉化為學生身心素質的全面、和諧發展,但這種轉化不能立刻顯現出來,也不能直接顯現出來。在學生未走向社會服務之前,教師工作的價值處在一種潛在狀態,只有當學生走向社會、服務社會時,教師的價值才會顯現出來,而且是通過學生的能力和創造性間接地表現出來的。
6.工作成果的集成性和社會性。教師工作的成果是指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方位的發展。每個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都是不同教師共同努力、相互配合的結果,而且都需要在班級集體中形成。教師工作成果的社會性主要體現在:教師工作成果的要求是由社會決定的;教師的工作成果的出發點總是引導學生服務社會;教師工作成果的優劣最終取決於學生在社會中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