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老師
關於這個問題,昨天已經完善了兩次,很感謝樓主都採納了。在此,請原諒我再次的嘮叨,但我必須指出幾個問題。 昨晚我越想越覺得不妥,太子的老師怎麼會是帝師了。我很喜歡看關於宮廷歷史方面的書,從來沒有哪一本書會把太子的老師稱作「帝師」。苦思冥想,我總算搞明白了。 是網路錯了!!!!!!!!!!!! 我們千萬不能陷入這個誤區。 網路把「帝師」定義為皇帝的老師和皇太子的老師。 而維基網路給出的定義是:帝師是指皇帝或皇帝未登基之前的老師。 乍眼一看,貌似沒什麼兩樣。事實並非如此。 在古代,「帝」是皇帝的專用名詞,「帝師」當然也不例外。太子只有登基以後,人們才能把他原來的老師稱作為「帝師」,不然就是對皇帝的大不敬。 但是,並不是每個太子最終都能登上皇位。 因此,在這里,我必須明確一個觀點:帝師僅僅指皇帝的老師,而不包括太子的老師。 帝師通常情況下是指幼年皇帝親政前的老師。親政之後,「帝師」一般都是皇帝聘任回來「探討」問題的。 有些人認為,帝師是有官職的。那是因為他們大多數人在當皇帝老師之前本來就是朝廷中的臣子了(不排除退老還鄉之士)。 其實,「帝師」只是一種稱呼而已。「帝師」與皇帝之間是純粹的師生關系,僅此而已。 希望樓主能再次採納,完善這問題我並不為了圖什麼。既然都是喜歡歷史的人,理應以一種求真的態度去對待,僅此而已。
⑵ 古代,皇帝的老師被稱為什麼
成為帝師。
一般就是翰林院博士。
⑶ 皇帝的老師稱呼什麼
老師:《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田駢 之屬皆已死, 齊襄王 時而 荀卿 最為老師。」 唐 韓愈 《施先生墓銘》:「自賢士大夫、老師宿儒、新進小生,聞先生之死,哭泣相吊。」
師傅:《穀梁傳·昭公十九年》:「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史記·儒林列傳》:「自 孔子 卒後,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漢書·疏廣傳》:「父子並為師傅,朝廷以為榮。」
師父:宋 王鞏 《清虛雜著·補闕》:「 仁宗 在春宮,乘閑時畫馬為戲,內臣多乞之。 張文懿 為太子諭德,亦從乞之,上曰:『師父豈可與馬也。』」
先生:《莊子·應帝王》:「 列子 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 明 陶宗儀 《輟耕錄·端本堂》:「太子授業畢,徐令左右戒之曰:此讀書之所,先生長者在前,汝輩安敢褻狎如此。」
方孝孺是建文帝的老師,別名就是緱城先生,正學先生。
西席、西賓:漢明帝劉庄為太子時,拜桓榮為師,登皇位後,對桓榮仍十分尊敬,常到桓榮住的太常府內,聽桓榮講經。漢代席地而坐,室內坐次以靠西牆(西邊),面向東方為尊。漢明帝給桓榮安排坐西南面東的坐席,表示對啟蒙老師的尊敬,從此,「西席」便成了對教師的尊稱,也稱西賓。
三公(太師,太傅,太保):官名,西周置,為輔弼國君之臣,歷代相因,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多為大官的加銜,無實際的職權。後又指太子太師,即輔導太子之官。《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 孔 傳:「師,天子所師法。」 秦廢。 漢復置。後代相沿,多為重臣加銜,作為最高榮典以示恩寵,並無實職。亦指太子太師,為輔導太子之官。《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 孔 傳:「師,天子所師法。」
三少,三孤(少師,少傅,少保):《大戴禮記·保傅》:「於是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師。是與太子宴者也。」《漢書·百官公卿表序》:「太師、太傅、太保是為三公……又立三少為之副,少師、少傅、少保,是為孤卿,與六卿為九焉。」 唐 楊炯 《明威將軍梁待賓神道碑》:「位隆三少,化浹五胥。」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吏部二·二品直拜三孤》:「文臣至尚書,六年始得東宮三少。」
經筵講官:漢 唐 以來帝王為講論經史而特設的御前講席。 宋代始稱經筵,置講官以翰林學士或其他官員充任或兼任。 宋以每年二月至端午節、八月至冬至節為講期,逢單日入侍,輪流講讀。 元、明、清 三代沿襲此制,而明代尤為重視。除皇帝外,太子出閣後,亦有講筵之設。清制,經筵講官,為大臣兼銜,於仲秋仲春之日進講。
博士:中國古代最高學府和官府名。西晉武帝咸寧四年,始立國子學,設國子祭酒和博士各一員,掌教導諸生。北齊改名國子寺。隋文帝時,改寺為學。不久,廢國子學,唯立太學一所,省祭酒、博士;置太學博士,總知學事。煬帝即位,改為國子監,復置祭酒。唐沿此制,國子監下設國子、太學、四門、律算、書等六學,各學皆立博士,設祭酒一員,掌監學之政,並為皇太子講經。唐高宗龍朔元年,東都亦置監。一度改稱司成館或成均監。
帝師:《史記·留侯世家》:「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 良 足矣。」《漢書·朱雲傳》:「至 成帝 時,丞相故 安昌侯 張禹 以帝師位特進,甚尊重。」 唐 李咸用 《題陳處士山居》詩:「樵童牧豎勞相問,巖穴從來出帝師。」 宋 范仲淹 《宋故乾州刺史張公神道碑》:「五世食韓,並為正卿,厥生帝師,首造大漢 。」
諭德:掌侍從贊諭,職比常侍,始置於 唐 ,至 清 廢。 唐 韓愈 《鳳翔隴州節度使李公墓誌銘》:「有功,遷太子諭德。」 宋 高承 《事物紀原·持憲儲闈·諭德》:「 唐 龍朔 三年,初置太子左右諭德,蓋取《文王世子》教之以事而諭諸德之義。」《清史稿·高宗紀一》:「丙寅,賞 雷鋐 額外諭德,食俸。」按,因 清 廢此官,故署官用「額外」。
⑷ 古代皇宮里的老師怎麼稱呼
古代皇宮里的老師叫太傅.
太傅,中國古代職官。始於西周,最初由周公旦擔任太傅,為朝廷的輔佐大臣與帝王老師(輔弼官,帝王年幼或缺位時他們可以代為管理國家),掌管禮法的制定和頒行,三公之一.
在戰國時期的齊國和楚國也設有太傅。秦朝時期被廢止。西漢曾兩度短暫復置該職位;東漢則長期設立。以後各朝代都有設置,但多為虛銜。
(4)皇帝的老師擴展閱讀:
著名太傅
賈誼
賈誼(前200~前168年),又稱賈太傅、賈長沙、賈生,洛陽(今河南洛陽市東)人,漢族。西漢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18歲即有才名,年輕時由河南郡守吳公推薦,20餘歲被文帝召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為太中大夫。
但是在23歲時,因遭群臣忌恨,被貶為長沙王的太傅。後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後,賈誼深自歉疚,直至33歲憂傷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
散文如《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一稱《治安策》)等都很有名;辭賦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著。
⑸ 皇帝的老師怎麼稱呼
帝師,中國古代職務稱呼,有兩個意思,一是國家宗教的最高領袖,例如八思巴為元朝忽必內烈時期的帝容師。二是皇太子的老師,例如方孝孺是建文帝的帝師。此外,封建時代皇帝敬贈智博功高德隆之臣也有稱帝師的,如明朝開國謀臣劉基就被賜稱帝師。
明朝帝師
建文帝 方孝孺
萬曆帝 張居正
天啟帝 孫承宗
崇禎帝 文震孟
清朝帝師
順治帝 通琇、湯若望
康熙帝 湯若望、陳廷敬、伍次友、彭而述、南懷仁
雍正帝 鞏建豐、何世璂、徐元夢、蔣廷錫
乾隆帝 朱軾、張廷玉、嵇曾筠、潘仕權、洛桑丹貝准美、張照、劉尊和
嘉慶帝 王爾烈、周煌公、戴聯奎
道光帝 戴聯奎、曹振鏞、沈岐
咸豐帝 師匡源、杜受田、翁心存
同治帝 劉崐、李鴻藻、翁同和
光緒帝 李鴻藻、翁同和、孫家鼐、夏同善
宣統帝 李殿林、陳寶琛
⑹ 皇上的老師是什麼官職
帝師,中國古代職務稱呼,有兩個意思,一是國家宗教的最高領袖,例如八思巴為元朝忽必烈時期的帝師。二是皇太子的老師,例如方孝孺是建文帝的帝師。
明朝
建文帝 方孝孺
萬曆帝 張居正
天啟帝 孫承宗
崇禎帝 文震孟
清朝
順治帝 通琇、湯若望
康熙帝 湯若望、陳廷敬、伍次友、彭而述、南懷仁
雍正帝 鞏建豐、何世基、徐元夢、蔣廷錫
乾隆帝 朱軾、張廷玉、嵇曾筠、潘仕權、洛桑丹貝准美、張照、劉尊和
嘉慶帝 王爾烈、周煌公、戴聯奎
道光帝 戴聯奎、曹振鏞
咸豐帝 師匡源、杜受田、翁心存
同治帝 劉崐、李鴻藻、翁同和
光緒帝 李鴻藻、翁同和、孫家鼐、夏同善
宣統帝 李殿林、陳寶琛
太傅也是一種官職,但是是太子的老師,當然啦,太子的老師以後都會成為帝師的嘛, 因為太子最後還是要當皇帝的.
一般這種只是兼職,像清朝一般由內閣大學士來教育太子.
明朝還有專門的講課時間,派專人給皇帝講時事新聞...有點像新聞聯播.
我不知道你說的關系最好的是什麼意思. 請你說清楚
那跟皇帝的老師就不同了啊.,
皇帝的兄弟(親兄弟和堂兄弟)、皇帝的爸爸輩的人(叔叔和伯伯)封親王
皇帝的表兄弟一般封郡王
皇帝的姐姐、妹妹、姑姑封公主
皇帝爸爸輩的如果是皇帝的爸爸的姐姐、妹妹、姑姑也封公主
如果是皇帝爸爸的兄弟的姐姐、妹妹、姑姑一般只能封郡主
皇帝的外戚具體封什麼要看他們的功績:如外婆、姨媽一般只能封到誥命夫人,外公和舅舅出是不可能封到親王的,最多隻能封到郡王 。
⑺ 皇帝的老師叫什麼
太傅
太傅,中國古代職官。始於西周,最初由周公旦擔任太傅 ,為朝廷的輔佐大臣與帝王老師(輔弼官,帝王年幼或缺位時他們可以代為管理國家),掌管禮法的制定和頒行,三公之一;在戰國時期的齊國和楚國也設有太傅。秦朝時期被廢止。西漢曾兩度短暫復置該職位;東漢則長期設立。以後各朝代都有設置,但多為虛銜。
(7)皇帝的老師擴展閱讀:
太傅官職
太傅位列三公,正一品位,處於專制統治者的核心位置,是皇帝統治四方的高級代言人。直接參與軍國大事的擬定和決策,在皇帝幼小或皇室暗弱時時常成為真正的統治者。 太子太傅,商、周兩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作為太子的師傅。漢沿置,秩三千石,位次太常。東漢秩中二千石。太子對其執弟子之禮。三國因置。
⑻ 古代皇上的老師叫什麼
太傅是太子的老來師,源
然而皇帝的老師叫帝師的 。
帝師還有幾種說法就是1.帝王的老師。 2.元僧官名。元制,皇帝即位初,例從梵僧受佛戒,故歷朝皆尊一僧為帝師。帝師兼領宣政院,管理全國佛教和藏族地區政教事務。 3.古星名。
⑼ 清朝歷代皇帝的老師
一、帝師列表
1、順治帝:通琇、湯若望
2、康熙帝:湯若望、陳廷敬、彭而述、南懷仁
3、雍正帝:鞏建豐、何世璂、徐元夢、蔣廷錫
4、乾隆帝:朱軾、張廷玉、嵇曾筠、潘仕權、洛桑丹貝准美、張照、劉尊和
5、嘉慶帝:王爾烈、周煌公、戴聯奎、朱珪
6、道光帝:戴聯奎、曹振鏞、沈岐
7、咸豐帝:師匡源、杜受田、翁心存
8、同治帝:劉崐、李鴻章、翁同龢
9、光緒帝:李鴻章、翁同龢、孫家鼐、夏同善
10、宣統帝:陸潤癢、陳寶琛、伊克坦、徐坊、朱益藩、梁鼎芬
二、帝師資料:
1、朱軾
朱軾(1665-1736年),字若瞻,一字伯蘇,號可亭,瑞州府高安縣艮下村(今屬江西省高安市村前鎮艮下朱家村)人,系坡山始祖茂公派下第十六世孫。清朝中期名臣,著名史學家,乾隆帝師傅。
康熙三十三年,中進士,選為庶吉士。居官廉潔,剛正不阿,頗具惠政。歷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至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兼吏兵二部尚書。頗具惠政,,世人頌其「束其勵行,通經史百家」。
乾隆元年,卒,時年七十二歲,謚號文端。次年歸葬故里,乾隆帝御賜「帝師元老」。
2、沈岐
沈岐,(1773年—1862年),字鳴周,號飴原,別號五山樵叟,沈猷之次子。江蘇如皋(今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人,清代帝師。
清仁宗嘉慶十三年(1808年)二甲44名進士,入庶常館歷練,結業,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進講經書等。曾輔導過太子旻寧(清宣宗道光帝)。
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年),卒,謚文清。
3、杜受田
杜受田(1788-1852年),字錫之,號芝農,山東濱州(今濱州市濱城區)人。為咸豐皇帝之師。
其父杜堮為清嘉慶時期翰林院編修,禮部左侍郎。其子為顧命八大臣之一的杜翰。其家世顯赫,久有「書香官宦門第,進士多人之家」。
因杜家「一門七進士」、「父子五翰林」,並有加授「太師太保」的高官,《中國文學大詞典》、《書畫大詞典》、《中國名人大詞典》對其家均有記載。
4、翁同龢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號松禪, 別署均齋、瓶笙、瓶廬居士、並眉居士等,別號天放閑人,晚號瓶庵居士,江蘇常熟人,中國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書法藝術家。
體仁閣大學士翁心存第三子,咸豐六年(1856年)狀元,歷任戶部、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先後擔任清同治、光緒兩代帝師。卒後追謚文恭。
翁同龢工詩,間作畫,尤以書法名世,幼學歐、褚,初學董其昌、米芾,中年後由錢灃上追顏真卿,又不受顏字束縛,結體寬博開張,筆畫剛勁有力,風格蒼渾遒勁,朴茂雍容,著有《翁文恭公日記》《瓶廬詩文稿》等。
5、孫家鼐
孫家鼐(1827~1909),字燮臣,號蟄生、容卿、澹靜老人,安徽壽州(今淮南壽縣)人。清咸豐九年(1859)狀元,與翁同龢同為光緒帝師。累遷內閣學士,歷任工部侍郎,署工部,禮部、戶部、吏部、刑部尚書。
1898年7月3日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受命為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首任管理學務大臣,1900年後任文淵閣大學士、學務大臣等。卒後謚曰「文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帝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孫家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翁同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杜受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沈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朱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