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師老師 » 老師告孩子

老師告孩子

發布時間: 2021-07-30 17:08:03

『壹』 老師告狀後 我如何對待孩子

我是孩子,雖然有點大,但是我希望看到的是家長能重視我,老師告狀,問題跟我,能接受最好,不能接受就要引導一下了,最好不要罵

『貳』 老師告狀孩子上課表現不好,如何處理

我們眼中非要看到孩子的缺點、錯誤,而不回想一下自己也曾經那樣稚氣的對世內界充滿好奇?
好媽媽不是照妖鏡,不容需要把一切表象都揭露的入木三分,給孩子上綱上線,透徹的把一般問題、非原則問題,也當作原則問題看待、處理,把孩子的缺點擴大化,想像的特別嚴重。
其實一切都很簡單,只是孩子的天性還沒有受到禮教的束縛而已。
每個人都有個性,因為我的孩子很有主見,而我又不想扼殺她的個性,所以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我選擇支持她。

『叄』 老師對孩子不負責任告誰

找學校,或者教育局。不過,首先建議家長最好別讓孩子知道,跟老師好好溝通一下。相信家長溝通之後,多數老師會格外關注孩子的。單純的告老師,解決不了實質問題。還有,家長也要理性的,正面的引導孩子。(雖然心裡不平衡,一定要淡定啊)因為,家長的一言一行,更能決定孩子的一生。

『肆』 老師告了女兒的狀家長應該怎麼和孩子溝通

看孩子是否超過10歲。沒超過的話,可以限制孩子的部分活動或者讓孩子用好的表現來彌補過錯。超過了,就只能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了。總之,不能打罵孩子。

『伍』 老師告狀孩子打架,該怎麼回復

對於老師的告狀只有一個家長一定要針對老師的告狀的內容對孩子進行嚴格的教育只有這樣才能把孩子教育好把孩子教育的一些習慣進行糾正過來這是為了家長為了孩子都好。跟老師說自己會對孩子嚴加管教。

『陸』 家長遇到老師"告狀"時作為智慧的家長應該向孩子怎樣傳達呢您會嗎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 陳然 雷濤)5月26日報道 對很多學生來說,「請家長」是一件可怕的事,這基本上意味著老師要向家長告狀了。老師告狀並非只是學生的困擾,很多家長在面對老師告狀時也不知所措。 「老師告狀是伴隨孩子成長出現的正常現象」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秘書長儲朝暉研究教育問題多年,在接受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如何對待老師告狀,首先要釐清的,是教師應如何處理孩子和家長關系的問題。 在儲朝暉看來,不同的學段,教師、家長以及孩子之間的關系是有區別的。 入學前,父母對孩子影響最大。孩子進入幼兒園後,老師的影響力開始超過父母,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會聽到這個階段的小孩將「老師說」掛在嘴邊。進入小學,孩子開始逐漸有了自己的想法,直到初中,這種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烈,尤其是初二以後。在這個階段,很多老師開始感覺駕馭不住孩子,需要尋求多方渠道來解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於是將問題越來越多地告訴家長,成為一種辦法。 儲朝暉認為,老師在教育上有這個需求是很正常的,但是孩子也有平等的人格,也有自尊,尤其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個人隱私的意識也在增長。他開始有自己的判斷,什麼事情別人需要知道,什麼事情自己並不希望朋友這個家長知道。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老師只是一味的把孩子的事情告訴家長,孩子就會覺得很不被尊重,很丟面子,甚至覺得在家長面前抬不起頭來。 「孩子對老師打小報告是最為敏感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師要綜合考量孩子家長的情況,判斷哪些情況應該給家長說,考慮家長在聽說了這樣的情況下會採取怎樣的措施,這些措施又會起到什麼樣的效果。換言之,老師需要先了解,家長是否具備用正確的方式教育孩子的能力,如果不具備,則最好慎重。 儲朝暉表示,一個專業的老師,應全面了解孩子在不同成長階段和大人之間的關系,並且在解決孩子問題的時候,掌握一個基本的理念,即把孩子當成自己的主人,尊重其個人人格,在這樣一個大前提下,很多事情就會變得好辦。如果只是把孩子當成是一個家庭的抑或一個國家的,那麼肯定會出問題。 老師在處理孩子和家長關系時,要遵循一個原則,就是盡量大家一起交流,而非背著孩子。 比如,有些學校會採取學生和家長一起開家長會,或者大家定期坐下來一起談心等形式。當交流變得常態化後,不僅信息能夠互通,而且孩子也會感覺不那麼排斥。長此以往,學生會漸漸學會傾聽老師的意見,認為老師說的也有道理,然後從自身檢討進行改正。 儲朝暉告訴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他曾參與過很多調研,發現在農村或城鄉結合部,很多家長都不願意參加家長會。因為在他們看來,老師在會上往往都帶著批評教育的口吻,這使得很多家長覺得沒面子。這就是沒有良好溝通機制的結果。 儲朝暉強調,打小報告這件事情,孩子是非常敏感的,甚至會防備。在與學生家長的溝通中,老師應該多一些技巧,不要只是只講孩子的不好,也多講一些正面的情況,讓孩子不會產生「老師只會說我壞話」的想法。 如果真有突發狀況,老師需要告知家長,孩子也應盡量在場,或者事後採用其它渠道,讓孩子覺得自己不是處於被動。 如非必要,不要告訴孩子老師告了狀 如果老師將孩子的問題悄悄地告訴了家長,家長又應該如何應對呢? 儲朝暉認為,是否能解決得好,和家長自身的素養有很大的關系,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對孩子有過多的苛責,盡量做到以身作則,在潛移默化中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其中,最忌諱的一點就是在孩子面前發火或者不斷嘮叨。儲朝暉認為,如果家長只是將老師的觀點轉述給孩子,起到的作用並不大,相反還會造成孩子無所謂的狀態甚至產生叛逆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家長身體力行,以身作則。 儲朝暉表示,孩子很多習慣的形成與家長都有很大的關系。在家庭成長環境中,存在短板理論一說,即孩子的表現不是和家庭中表現最好的一個相似,而是和表現最不好的一個相關聯。因此,當老師在告訴你孩子出現了某些問題的時候,家長應該首先檢討自己,冷靜分析問題,比如,看看老師反映的孩子身上的問題,是不是在自己家庭成員中也存在,少說多做,有耐心地慢慢解決問題。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如非必要,不需要告訴孩子:「嗨,你老師昨天來告你的狀了。」 家長應該有獨立的精神去分析老師告狀是否屬實 老師的告狀,並非每一次都准確無誤。因此,知名教師范美忠認為,家長接到老師的告狀,不要大驚小怪,首先要做的是核查事實,確保孩子不被冤枉。可以把老師告狀的內容告訴孩子,問孩子是怎麼回事。不過,因為孩子可能會隱瞞和抵賴,所以可以與老師孩子一起當面澄清事實。 范美忠告訴記者,既然老師向家長告狀,當然認為孩子的行為是負面的。但是家長可以有自己的獨立判斷,分析孩子的行為是否真的是負面的。如果家長認為不是負面的,可以跟老師進行探討,這就涉及教育理念和價值觀問題。如果老師的告狀內容屬實,孩子確實有問題。家長應該與老師一起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並尋找合理的解決辦法,粗暴的譴責是最愚蠢的做法。 如果要說,就要把老師的話翻譯過來再說 著名教育專家鄭委對家庭教育尤其關注。面對家長應該如何應對老師告狀的問題,他總結出了「老師告狀幾步走」的原則。 第一步,面對老師告狀,家長應該有好的心態,不要抵觸,理解老師也是為了孩子好。 第二步,家長回家後可以把老師的話寫下來,進行適當的「翻譯」和理解。比如,老師反映孩子上課不專心聽講,家長就可以理解為老師在說孩子最近上課表現很積極,如果能夠更加專心一點就好了。然後把自己翻譯的信息,告訴孩子。鄭委表示,在做這些工作時,需要堅持的就是不收拾孩子,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第三步,有了前面的溝通後,家長要學會把責任還給孩子,比如,告訴他「兒子,你說該怎麼辦「、「媽媽相信你」之類的話。在孩子有了自我消化和安排計劃後,家長要做的就是相信孩子,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適時提醒孩子,並在恰當的時候進行一些討論,比如哪些方法是可以繼續堅持的。最後,就是要不斷重復這種相信,逐漸看到努力的成果和進步。

『柒』 老師告狀,家長怎麼辦

‍‍

‍‍‍‍‍‍我們來試想兩個場景,同樣都是老師告狀,說孩子在上課的時候注意力不集中,外歸因的家長和內歸因的家長的處理方式以及結果是完全不同的。‍‍‍‍‍‍

當老師來告狀,內歸因的家長會直接先罵上孩子一頓,問孩子為什麼注意力不集中,責問孩子為什麼學習不認真,甚至懷疑或者直接給孩子扣上了多動症的帽子。當孩子被貼上了這樣的標簽之後,孩子的行為並不會有改善,反而會將自己目前的行為合理化,因為爸爸媽媽老師都告訴他,他就是這樣的人。

如果是一個習慣與外歸因的家長,家長會問孩子,老師說你最近上課的時候有點走神,你可以告訴我是什麼吸引了你的注意力嗎?這時候孩子會思考一下或者直接告訴你他走神的那段時間都在想寫什麼,接下來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出克服走神的方法。

說到這里,可能有些家長會有些混亂,心急的家長就想知道到底該怎麼做才好?

如果孩子取得了一些成就,那麼我們可以使用內歸因的方式,告訴孩子這是她自己通過努力得來的。如果孩子遇到了挫折,我們可以告訴孩子這只是一個意外,同時還要引導孩子看到面對這件事情,我們還可以做哪些改變。一個健康的人,在面對不同事件時應該靈活的採用不同的歸因方式。

說完了歸因方式,接下來我們要再繼續說一說,當孩子被老師告狀的時候家長應該怎麼辦:

第一步,向老師表示理解和感謝,現在的老師壓力很大很忙,還能夠關注到我們的孩子,這是一件需要被感謝的事情,但同時我們也要理解老師,在如此大的動作強度下可能在和我們交流和孩子相關的一些問題的時候也許在言語上不夠斟酌,可能會有誇大的部分,因此家長在聽到老師的反饋後不用太緊張。

皮格馬利翁效應,也稱作羅森塔爾效應或者期待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是說人心中怎麼想、怎麼相信就會如此成就。你期望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滿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會順利進行,事情一定會順利進行,相反的說,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斷地受到阻力,這些阻力就會產生。

「皮格瑪利翁效應」留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贊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當一個人獲得另一個人的信任、贊美時,他便感覺獲得了社會支持,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並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以避免對方失望,從而維持這種社會支持的連續性。

因此接到老師的投訴,不用擔心,只要處理得當,這些都會變成對孩子的期待,而我們的孩子也會在這樣美好的期待中越來越好。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成敗歸因理論,和皮格馬利翁效應對孩子的影響 ,那麼現在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這些理論該如何與我們的實際生活相結合呢?

這里就需要用到我們的時間管理技巧了,當我們已經為孩子建立好每天要做的事情之後,我們要抱有期待的相信孩子一定能完成,同時當孩子每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可以詢問孩子,他是如何做到的,為了完成這件事情,他還克服了哪些困難。但是由於精力和事件限制,我們一天中能夠完成的相對重要的事情是有限制的。一般來說成年人是6件,兒童是2-4件。鼓勵和期待孩子能夠完成,相信我們的孩子也會給你驚喜的。‍‍

熱點內容
校長師德師風情況總結 發布:2025-05-15 07:26:18 瀏覽:72
科高教育 發布:2025-05-15 04:51:38 瀏覽:764
人教版二年級語文試卷 發布:2025-05-15 03:39:22 瀏覽:833
葉開語文 發布:2025-05-15 03:38:08 瀏覽:879
北京假體隆鼻多少錢 發布:2025-05-15 02:49:41 瀏覽:117
年度師德師風自查報告 發布:2025-05-15 02:16:35 瀏覽:334
是在下輸了是什麼梗 發布:2025-05-15 01:59:54 瀏覽:289
教育課 發布:2025-05-15 00:39:16 瀏覽:887
筆畫視頻教學 發布:2025-05-15 00:06:14 瀏覽:99
小班幼兒英語 發布:2025-05-15 00:00:31 瀏覽: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