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德
加強自身修養 做21世紀合格的人民教師
教師這個特殊的職業,對教師本人提出了嚴格的思想道德和職業道德要求。古人常說:「德高為師,學高為范。」宋代學者李覯也曾經提出:「師者雖非人君之位,心有人君之德。」可見,有德且德高方能為師。
當今祖國的現代化建設和發展,科技是關鍵,教育是基礎,教師則是發展教育事業的主要力量,教師隊伍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教育的質量。要為祖國培養現代化高素質人才,就必須有一支高質量的教師隊伍。如何成為一名符合現代要求的教師。我認為,要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思想品德素質
教師職業的特殊性,使得社會上人們對教師的思想道德要求遠遠超過一般行業的從業人員。因此,「德」是師之本,德高方有嚴教。反之,教育者的德行若非優於受教育者,又豈能為師!
教師的思想品德素質包括:
1、良好的政治思想品德。熱愛祖國,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應具有的政治思想素質。教師們應當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一代新人的遠大理想與抱負,能夠正確看待義與利。教師本人的思想境界和品德修養對於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等都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2、牢固的法紀意識。作為教師應知法、懂法,認真學習貫徹各項有關教育的政策法規,並在教育工作實踐中帶頭遵紀守法,嚴格履行教師的責任和義務,自覺維護受教育者和教育者本身的正當權利。同時,教師還應通過教育活動使學生樹立法律意識,這也是現代社會對學生的一項的基本要求。
3、遵守社會公德,崇尚家庭美德。教師無論是在平時的教學實踐還是在參與社會人際交往活動中,都應該有著端正的社會義務觀、良心觀,倡導健康的幸福觀和愛情觀,熱心支持社會公益活動,自覺維護家庭和睦。社會公德心和家庭美德也是當代青少年學生所應注重培養的良好品格之一。
二、職業道德素質
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為祖國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國教育工作者的光榮職責和神聖使命,而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素質則是教師師德修養的核心。
教師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應包括:
1、敬業愛崗,教書育人。這是教師應具有的最基本的職業道德。教師要把教書育人作為自己畢生所追求的事業,而非謀生的手段。教師敬業、愛業,樂於為學生服務的精神,是對中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最直接、最生動的素材。
2、愛生親徒,樂教不倦。孔子曾以「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作為教育門生的座佑銘。教師對學生崇高的教育愛和耐心引導、循循善誘之道,正是教師職業道德素質的體現。
3、勤於管理,寬嚴適度。「玉不琢,不成器。」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規范,教師既要不適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和規勸,又要堅持對學生實施嚴格的訓練和科學的管理。愛而不縱,嚴而有格,教書育人,這也是教師高度責任感和強烈事業心的重要標志。
4、為人師表,以身作則。教師必須為人師表,言行一致,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必須率先做到。正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為人師表可以說是師德的價值的升華。
5、樂於合作,善於協調。競爭激烈的時代,快節奏的工作與生活,協作精神顯得非常重要。教師本人不僅要重視並善於與他人合作,而且要引導學生重視集體合力,學會合作,並善於協調。
三、知識與綜合素質
當今世界正步入日新月異的知識經濟時代,要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教師自身必須要具有扎實的業務知識和較強的綜合素質。
1、尊重教育科學,勇於創造。教學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不僅要以行為科學為基礎,還要以認知科學和質量研究為基礎。教師不單是傳授知識、訓練技能,更應該是一種對學生潛能的開發。教師要激勵學生敢於創新的意識,培養他們參與社會競爭的能力。
2、加強教師的美育意識。教學也是一門藝術,教師要善於在學科教學和教育活動中滲透美學思想,讓學生接受美的熏陶,並指導學生學會欣賞美,鑒別美,提高審美能力。
3、提高教師的活動素質。要實施素質教育,使學生全面發展,教師本身除要能勝任本學科教學外,還應具有較好的活動素質,以利於對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發揮學生的特長,鍛煉和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四、個性修養和心理素質
教師作為一種特殊的職業,它還要求教師本人具有良好的個性修養和心理素質。教師的個性心理品質不僅影響著學生思想人格的形成,也直接影響教育教學的效果。因此,教師的人格,教師對社會、對他人以及對學生的態度,都會對學生的現在及將來產生深刻的影響。
1、端莊優雅的舉止、儒雅的風度、禮貌博學的談吐、大方得體的著裝和整潔的儀容儀表等,都是教師良好素質的外部表現。教師本身就是一種教學媒體,教師的體態語言對學生具有直觀、真實的教育作用,也將對學生的行為舉止、儀表修養產生直接的影響。
2、高尚的情操、謙虛的品質,是教師應具有的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高尚的情操包括教師的操守、道德感、理智和美感等方面,謙虛的品質是教師在行為作風上所表現出的虛心、不自滿、不驕傲,樂於接受批評與建議,取長補短。正如孔子所倡導「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堅強的意志,持之以恆的精神。俗話說:「十年樹林,百年樹人。」教師的工作是艱巨繁重的腦力、體力相結合的勞動,沒有嚴格的時間和空間界限,不分八小時內外,全憑教師的良心、覺悟和意志去完成,有時為了解決某個教學問題、班級問題或某個學生的問題,會耗費教師許多的精力和時間,因此,堅強的意志和持之以恆的精神是教師個性心理品質的重要內容。
4、廣泛的興趣,健康幽默的情緒,平靜愉快的心境和活潑開朗的性格。教師廣泛的興趣,不僅表現在對教育事業的酷愛和高度的責任心,而且還表現在滿腔熱情指導一切對學生有益的活動;教師特定的職業活動,要求教師要有自我控制情緒的能力,並應以積極的情緒去感染和激發學生;教師活潑開朗的性格也是一種積極的教育因素,教師在工作中所表現出的積極樂觀、熱愛生活、勤奮工作的風貌,都會提高教育教學的效果,有利於學生健全人格與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培養。同時也對學生今後的成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十一世紀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作為教育工作者要自覺學習新知識與新方法,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教以德為先,我們要通過加強自身的師德修養,不斷提高思想品德、職業道德、知識與活動素質以及個性修養和心理素質,並善於運用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開展多層次的師德教育實踐活動,努力為祖國培養出更多的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⑵ 教師職業道德包括什麼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
(2008年修訂)
一、愛國守法。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自覺遵守教育法律法規,依法履行教師職責權利。不得有違背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言行。
二、愛崗敬業。忠誠於人民教育事業,志存高遠,勤懇敬業,甘為人梯,樂於奉獻。對工作高度負責,認真備課上課,認真批改作業,認真輔導學生。不得敷衍塞責。
三、關愛學生。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慈相濟,做學生良師益友。保護學生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權益。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
四、教書育人。遵循教育規律,實施素質教育。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因材施教。培養學生良好品行,激發學生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准。
五、為人師表。堅守高尚情操,知榮明恥,嚴於律己,以身作則。衣著得體,語言規范,舉止文明。關心集體,團結協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長。作風正派,廉潔奉公。自覺抵制有償家教,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
六、終身學習。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潛心鑽研業務,勇於探索創新,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
⑶ 什麼是教師的師德修養
教師師德是一種職業道德。教師的職業道德,簡稱「師德」,它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師德:中華民族是十分重視師德的民族。
師德,是教師應有的道德和行為規范,是全社會道德體系的組成部分,是青少年學生道德修養的楷模之一。從實踐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淵博學識和人格魅力的教師,會對其學生產生一輩子的影響。
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從事教師勞動所應當遵循的行為規范和必須具備的道德素質。
(3)教師的德擴展閱讀:
師德准確地說應該是教師公德,是教師為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應該遵守的社會公共道德。
教師道德是一種職業道德。教師的職業道德,簡稱「師德」,它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
各師教育局、各學校要高度重視,深入開展中小學有償補課、教師違規收受禮品禮金問題專項治理,務求取得明顯成效;要明確自查工作的分管領導和具體工作部門、人員,並落實領導責任和相關部門、人員責任。
要堅持以查促建、以查促改、邊查邊建、邊查邊改,通過全面自查,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完善責任督學日常監督工作機制;對無視教育部、兵團教育局禁令,頂風違紀的教師,一律嚴肅處理、公開通報曝光,同時追究教育部門、學校負責人的相關責任。
教師角色是通過教育實踐活動實現的。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教師通過與其他角色——主要與學生——互動,建立起一定的關系,發揮著自己的角色功能。這里就有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的角色地位問題。教育活動主要發生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因此教師的角色地位主要通過師生關系來確定。
教育活動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關系,是孰為主體孰為客體的關系。
對此,大致有三種觀點。
第一,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這種觀點是說,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處在絕對的支配地位,學生處在絕對的受支配地位。這種觀點是「教師中心論」。
第二,學生為主體,教師完全受制於學生的要求。這種觀點是說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處在絕對的被支配的位置。這種觀點是「學生中心論」。
第三,教師與學生互為主客體。
教育活動中,教師作為一定社會的教育目的,承擔起了一定的教育任務,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運用一定的教育資源,對學生開展教育實踐活動。教師作為教育實踐活動的主體是毋庸置疑的。
在教育活動中,學生雖然是教育活動的對象——客體,但是學生作為有一定認知與實踐能力的人,也是作為主體在活動著。針對教師作為主體所開展的教育活動,學生也在這種活動中主動地認識著、實踐著。學生也把教師及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所運用的一切教育資源作為認識與實踐的對象。
鑒於教師與學生互為主客體的關系,在現代教育思想中,人們一般認為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發揮著主導的作用,而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發揮著主體的作用。
⑷ 什麼是教師德性它有哪些表現
教師德性,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修養而形成的一種獲得性的內在品質,它既是回教師人答格特質化的品德,也是教師教育實踐性凝聚力的品質。
教師德性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①能使教師個人擔負起其教師角色的品質;
②道德意志在履行教育教學責任和義務的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道德力量;
③在教師對為師之道體驗基礎上所形成的內在的、運用自如的教育行為准則 。
⑸ 教師的職業道德是什麼
教師的職業道德:
1、愛國守法。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自覺遵守教育法律法規,依法履行教師職責權利。不得有違背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言行。
2、愛崗敬業。忠誠於人民教育事業,志存高遠,勤懇敬業,甘為人梯,樂於奉獻。對工作高度負責,認真備課上課,認真批改作業,認真輔導學生。不得敷衍塞責。
3、關愛學生。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慈相濟,做學生良師益友。保護學生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權益。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
4、教書育人。遵循教育規律,實施素質教育。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因材施教。培養學生良好品行,激發學生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准。
5、為人師表。堅守高尚情操,知榮明恥,嚴於律己,以身作則。衣著得體,語言規范,舉止文明。關心集體,團結協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長。作風正派,廉潔奉公。自覺抵制有償家教,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
6、終身學習。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潛心鑽研業務,勇於探索創新,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
(5)教師的德擴展閱讀:
老師的一些基本權利:
(一) 進行教育教學活動,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和實驗;
(二) 從事學術交流,參加專業的學術團體,在學術活動中充分發表意見;
(三) 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評定學生的學業成績;
(四) 按時獲取工資報酬,享受國家規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帶薪休假;
(五) 對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通過教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其他形式,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
(六) 參加進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訓。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在中國經濟步入快車道;改革開放已經開辟了廣闊市場,學校教師也應結合實際要求,大力提倡愛崗敬業,發揚公而忘私,無私奉獻,教書育人,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十分重要的。這就要求教師對本職工作,應具備高度的責任心,有—種強烈的使命感。
學生專業知識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老師知識水平的制約,如果教師講課中對教材分析不透,對知識重點把握不準,要點講解不清,那麼學生聽過這堂課就會產生一種模糊的收獲不大的感覺。因此教師在講課前應吃透教材,抓住重點,拓寬知識,使學生每堂課都感到大有收獲。
⑹ 教師的思德包括哪些
師德:教師道德是一種職業道德。
師德包括:
一、愛國守法。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自覺遵守教育法律法規,依法履行教師職責權利。不得有違背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言行。
二、愛崗敬業。忠誠於人民教育事業,志存高遠,勤懇敬業,甘為人梯,樂於奉獻。對工作高度負責,認真備課上課,認真批改作業,認真輔導學生。不得敷衍塞責。
三、關愛學生。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慈相濟,做學生良師益友。保護學生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權益。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
四、教書育人。遵循教育規律,實施素質教育。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因材施教。培養學生良好品行,激發學生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准。
五、為人師表。堅守高尚情操,知榮明恥,嚴於律己,以身作則。衣著得體,語言規范,舉止文明。關心集體,團結協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長。作風正派,廉潔奉公。自覺抵制有償家教,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
六、終身學習。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潛心鑽研業務,勇於探索創新,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
⑺ 教師的職業道德要求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
一、愛國守法。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自覺遵守教育法律法規,依法履行教師職責權利。不得有違背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言行。
二、愛崗敬業。忠誠於人民教育事業,志存高遠,勤懇敬業,甘為人梯,樂於奉獻。對工作高度負責,認真備課上課,認真批改作業,認真輔導學生。不得敷衍塞責。
三、關愛學生。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慈相濟,做學生良師益友。保護學生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權益。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
四、教書育人。遵循教育規律,實施素質教育。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因材施教。培養學生良好品行,激發學生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准。
五、為人師表。堅守高尚情操,知榮明恥,嚴於律己,以身作則。衣著得體,語言規范,舉止文明。關心集體,團結協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長。作風正派,廉潔奉公。自覺抵制有償家教,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
六、終身學習。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潛心鑽研業務,勇於探索創新,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
⑻ 亞里士多德說教師的德行在於什麼
亞里士多德說,教師的德行在於有愛心。亞里士多德的德行思想既是一種倫理學理論回,也是一種倫理學實答踐,亞里士多德強調德行源於人的理性,它要求道德與行動的統一。德行指向終極的善。對於教師來說,這終極的善就是愛學生。
師德,是教師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師愛為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概括其內涵。師愛為魂。「師愛」是教師對學生無私的愛,它是師德的核心,即「師魂」。從愛學生的角度講,就是教師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教師對學生的愛,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只講付出不求回報、無私的、沒有血緣關系的愛,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這種愛是極其神聖純真的。這種聖潔的愛是教師培桃育李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真情友誼,就會「親其師、敬其師」,從而「信其道」,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教書育人就實現了其根本功能。因此,師愛是魂。
亞里士多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