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師老師 » 一儒老師

一儒老師

發布時間: 2021-07-31 07:17:10

⑴ 劉徹的老師是儒生,這與他後來獨尊儒術有聯系嗎

這跟後來劉徹推崇獨尊儒術是有一定聯系的,在當時前期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致使儒家學派衰落,統治階級開始大興實行思想專政,這也讓當時的各大思想家們苦不堪言,最終不滿秦朝專制,開始了反抗,這個時候儒家思想站了出來起到了一個引導作用。而到了漢武帝劉徹繼位的時候,儒學已經發展到了繁榮階段。

三、為開疆拓土打好理論基礎

匈奴的侵犯,邊疆少數民族的動盪,這些都是漢武帝所要面對的問題,而官僚貴族對普通百姓的壓迫剝削,各階級矛盾也更加厲害,大臣們的觀點不一致,都在動搖著國家的穩定,劉徹清楚而只有政治穩定,內部和平了才可能去開拓疆土。正是因為他抓住了這關鍵點,懂的必須採取措施來鞏固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但是現在傳統的思想跟道家思想很難去實現他的雄才偉略,知道了打好一個堅實的思想基礎是必要條件,而儒家思想正好可以幫助漢武帝很好的穩固政權,所以這也就有了後面的劉徹推行獨尊儒術。

儒學的發展不僅僅是一個人就可以的,劉徹的老師作為儒生就很好的把儒家思想傳授了出去,讓他在劉徹這里經過沉澱打磨,最後應時而生,為漢朝的大一統提供了思想理論,但這也就阻止了其他思想的發展。

⑵ 全國十大著名教師

排在抄之首的是
北京八十中學
童嘉森:特級教師、首師大研究生導師(雖然他是中學老師),從教38年。一直戰斗在一線!
然後是北大附中的英語李萌:她主要是把現在高考研究的透徹,9年高三把關。在學生學習方法和答題技巧上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別的老師是學不來的
第三位也是北大附中的,韓校老師,歷史特級,不但歷史好,並且給學生演講勵志教育教學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育人。
第四位人大附中的周沛耕,數學的神話。不多說了。
第五位北京101中學的朱愛農
第六位李金池
第七位是地理田佩淮
第八位是化學林祖榮
第九位是語文周京昱
第十位是秦海地

⑶ 司馬遷的儒學老師是誰

司馬遷是崇尚儒家的,他的儒學老師是董仲舒。

《史記》作為中國傳統史學公認的經典之作,與其他傳統文學一樣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司馬遷是《史記》的編纂者,出生在一個世代史官的家庭,其父司馬從小受到文化熏陶,接觸了諸子百家的經典著作,思想比較龐雜。然而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還是儒家思想。下面分別從司馬遷對儒家的推崇,史記里人文精神、王道政治、和諧思想來說明儒家思想對司馬遷寫作《史記》產生了影響。
《太史公自序》既是讀懂史記的鑰匙,也反映了司馬遷修史的指導思想。其中很關鍵的一句話就是:「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司馬遷顯然是以道統自居,以繼承孔子思想為己任的。
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自述年僅十歲便已習誦古文。二十歲北渡汶水、泗水,在齊、魯兩地的都會研討學問,考察孔子的遺風。可見他對儒家思想是十分欽慕的。武帝即位後,司馬談被任為太史令,舉家遷居長安,他又學習「古文」(即秦以前的文字),向當時經學大師董仲舒學習公羊派《春秋》,司馬遷的父親從楊何那學習儒家的經典易,司馬遷也得到了真傳。司馬遷編纂史記的原則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春秋講述的微言大義,易經講的變化,都和這個原則是一脈相通的。司馬遷不僅很推崇儒家六經,更視春秋為君臣,父子都必須通曉的禮義之大宗。
《史記》的體例安排是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分為本紀,世家,列傳,書,表共一百三十篇。其中世家一體本來是用以記各國諸侯。孔子一沒有封侯,二沒有封地,門客,兵士,以一介寒儒能置身於世家之列,不能不說是司馬遷對其的特殊的尊敬。在人物立傳上除了有孔子世家,還有儒林列傳,仲尼弟子列傳等,是儒家學派的群體傳記。孔子世家通篇著力刻劃了孔子的聖人形象,無論是道德,學問,還是政治,人倫,都達到了一個幾乎完美的境界。在篇末還表達自己對孔子的敬仰之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史記》重點在於塑造人物,可以說是儒家人文精神的繼承和發揚.史記所滲透的人文精神是多方面的。其中仁,愛,禮,智,信使這些人物身上閃現出儒家的光彩。《史記》里寫到「孔子言「善人之治國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誠哉是言!"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史記》中的漢文帝既是一個仁愛寬厚、從諫如流的賢君,漢文帝在位二十三年,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國力大大得以恢復。而漢高祖劉邦以武力平定天下,開始的時候輕視禮儀。曾為秦博士的孫叔通安儒家傳統為劉邦排演了一整套漢家禮儀,幫助劉邦感受禮樂教化的益處。至於智者的描寫在史記中更是多不勝數。像蘇秦張儀之類的謀士,史記中對其重大事跡都進行了精細刻畫的。誠信是立足之本,司馬遷對信義相當看重,如韓信千金贈漂母,不僅是知恩圖報,也是對自己一句諾言的遵守。總之,史記李滲透的儒家精神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同,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孔子主張「為政以德」,他認為用刑法來統一老百姓的行動,百姓只是求免於犯罪受罰,卻沒有羞恥之心。用道德教化來引導百姓,用禮制來統一百姓的行動,百姓就會有羞恥之心,並且自覺地走上正道了。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姦邪之心。這是最徹底、根本和積極的辦法,斷非法律制裁所能辦到。德治思想,就是司馬遷十分崇尚的理想的帝王政治。司馬遷記敘上古三代的歷史,突出五帝三王是以德來治理天下的。《五帝本紀》顯示出從遠古以來在時間上相延續的德治。黃帝,顓頊,帝嚳,唐堯皆能修德,明德,最後總結出天下明德自虞帝始。在《殷本紀》里對荒淫無道,不修德政的商紂王進行了嚴厲的批判。

⑷ 古代稱老師叫什麼

老師的演變歷史



司徒:西周時期教師的稱謂是「司徒」、「秩宗」、「典樂」。此時形成了「學在官府」的局面,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學制系統。只有貴族子弟才有機會接受教育,而平民百姓不能進入校門接受教育。師,夫子:春秋時期教師被人們稱為「師」,人們將「師」與「君」相提並論,當時教師的地位是相當高的。除稱呼「師」外,這一時期,因孔子開創了私家授學,成為中國民辦教育第一人,孔門子弟因此尊稱年長者的孔子為「夫子」或「孔夫子」,後來「夫子」由孔子門徒對孔子的尊稱逐漸發展成為人們對教師的尊稱。先生:東周之戰國時期出現「先生」稱謂。例如《孟子》中提到「先生何為出此言也」以及《國策》中的「先生坐,何至於此」,其中的「先生」均是稱呼有學問、有德行的長輩。後來,「先生」一詞被引申為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另外此時出現的「師長」也含有視老師為尊長之義,後來成為古時候對教師的尊稱之一。宗師,西席:漢朝時期,出現「宗師」和「西席」(也稱西賓)指稱教師。「宗師「,原為掌管宗室子弟訓導的官員。「西席」,其來源為這樣一個典故:漢明帝劉庄當太子時,曾拜桓榮為師,登皇位後,他對桓榮仍十分尊敬,常到桓榮住的太常府內,聽桓榮講經。漢代席地而坐,室內座次以靠西向東為尊。漢明帝雖貴為皇帝,仍然給桓榮安排坐西面東的座席,表示對啟蒙老師的尊敬,此後,「西席」或「西賓」就成了對教師的尊稱。助教:西晉咸寧二年立國子學,始設助教,協調國子祭酒、博士傳授儒家經學。此後除個別朝代外,國子監中都設經學助教,稱國子助教、太學助教、四門助教、廣文助教等。

唐代之後,「師」的職責逐步演變成「教」、「學」、「授」。韓愈的《師說》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所以在唐朝時期,教師又稱作「教授」、「講師」、「教諭」、「學博」、「學正」、「學錄」和「監學」等。教諭:教,教授;諭,訓誡。明清時期,縣設「縣儒學」作為一縣之最高教育機構,內設教諭一人,另設訓導數人。訓導是指輔助教諭的助手。府學教諭多為進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

山長:五代十國時期,蔣維東隱居衡山講學,受業者眾多,蔣維東被尊稱為「山長」(歷代對山中書院的主講教師的稱謂)。此後,「山長」成為對教師的一種尊稱。除沿用以前一些稱謂外,「教授」也是清朝教師的一種稱謂,現如今的「教授」一詞是高等教育體系中的一種職稱,但在古代太學中則是講學的博士。中國漢、唐兩代太學都設有博士,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學校始設「教授」,元代各路、州、府儒學以及明清兩代的府學也都設有「教授」。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教師的稱謂變為「教師」,也即人們口中的「老師」。後來,人們把教學生的人也稱為「老師」

⑸ 古代世界著名的老師

1、孔子

是中國教師的先祖,估計大家都認識他,並對他的事跡比較了解。他開創了古代的第一所學校,學生大概有三千多人。除了教授理論知識,孔子還注重實踐操作,他帶著弟子到各國游歷,增長見識,並四處散播他的思想。

2、老子

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是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的代表人物,被稱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他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受人推崇,主張無為而治。老子的傳世之作是《道德經》,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孔子也曾受教於他,而他本人也被尊稱為「道教始祖」。

3、蘇格拉底

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公民陪審員。

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為「古希臘三賢」,被後人廣泛地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身為雅典的公民,據記載蘇格拉底最後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進新神論和腐蝕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處死刑。盡管蘇格拉底曾獲得逃亡的機會,但他仍選擇飲下毒堇汁而死,因為他認為逃亡只會進一步破壞雅典法律的權威。

4、柏拉圖

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為希臘三賢。另有其創造或發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圖思想、柏拉圖主義、柏拉圖式愛情等。柏拉圖的主要作品為對話錄,其中絕大部分對話都有蘇格拉底出場。但學術界普遍認為,其中的蘇格拉底形象並不完全是歷史上的蘇格拉底。

除了荷馬之外,柏拉圖也受到許多那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響,包括了畢達哥拉斯所提出的「和諧」概念,以及阿那克薩戈拉教導蘇格拉底應該將心靈或理性作為判斷任何事情的根據;巴門尼德提出的連結所有事物的理論也可能影響了柏拉圖對於靈魂的概念。

5、昆體良

是古代羅馬著名的教育家。他是教育史上大大發展完善教育方法和思想的先驅。他主張對兒童的教育應是鼓勵的,能激發他們興趣的。

⑹ 「儒」具體的含義是什麼

一、「儒」的含義:指讀書人:~生。腐~。通~(指博識多聞的大學者)。~林(儒者之林,舊指學術界)。~雅(讀書人所具有的溫文爾雅的風貌)。

二、儒的聲母r,韻母u,音調rú

三、釋義:

四、部首:亻

相關組詞:

1、宿儒[sù rú]

也作夙儒。學問深,修養高的讀書人。

2、鴻儒[hóng rú]

學識淵博的學者。

3、儒雅[rú yǎ]

學問精深。

4、腐儒[fǔ rú]

舊指思想、言行不合新時代的讀書人。

5、儒學[rú xué]

儒家的學說。

⑺ 莊子的老師是儒家的么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生卒年尚不能斷定,約與孟子同時。戰國時代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人,另說安徽蒙城人),曾任漆園吏。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也被稱為蒙吏、蒙莊和蒙叟。

世以「老莊」並稱,莊子和老子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當然莊子的思想是承繼於老子的。相同點主要在「道法自然」的觀點中,莊子說「天有大美而不言……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還有就是無為、反對戰爭等觀點。在養生觀點上,雖然老莊都談養生,但莊子更為重視,《讓王》中有「兩臂重於天下」。

但老莊之間還是有區別的。老子的學說,除了強調自然的一面以外,還有講權術的一面。老子說「柔弱勝剛強」,《老子》中也處處強調這一點。所以後來法家的韓非也援引《老子》。而莊子拋棄了老子思想中講權術的一面。章太炎的《論諸子學》中有「其術似與老子相同,其心乃於老子絕異。故《天下篇》歷敘諸家,己與關尹、老聃裂分為二。其褒之以『至極』,尊之以『博大真人』者,以其自然之說,為己所取法也。其裂分為二者,不欲以老子之權術自污也。」

再道物關繫上,老子和莊子也有不同。《老子·二十五章》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莊子也認為道生萬物,但莊子強調道在物中,認為道無所不在,甚至「在螻蟻」「在屎溺」。

⑻ 曾國藩「最牛的幾位老師是誰

曾國藩最牛的老師有兩位:一是湖南善化人唐鑒,此人當時官居太常寺卿。另一個是有「理學大師」之稱的倭仁(字艮峰)。

唐鑒,字鏡海,湖南善化人,嘉慶十二年中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後歷任檢討、御史、府、道、臬、藩等官,道光二十年,內召為太常寺卿。唐鑒服膺程朱之學,是當時義理學派的巨擘之一,蜚聲京門。唐鑒潛心研究人性理學,和清代大學士倭仁同以理學相號召,有「理學大師」之美譽。

倭仁(1804—1871),清蒙古正紅旗人。烏齊格里氏,字艮峰,清代大臣。為理學家唐鑒的弟子。穆宗同治間的「理學大師」,清政府中頑固派的代表。

倭仁是宣宗道光間進士,1832年授編修,1844年升至大理寺卿。與曾國藩、何桂珍等「講求宋儒之學」,以封建衛道士自居。1871年授文華殿大學士。著有《倭文端公遺書》。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晚清名臣,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曾國藩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

(8)一儒老師擴展閱讀:

其他老師:

第一位老師:他的父母。

唯一的「幼兒園」老師:陳雁門老先生。學習了《三字經》和《百家姓》。

最忠實的老師:在曾國藩所有的老師中,對他最忠實的老師,非他老爸曾麟書莫屬。

最「信得過」的老師:汪老先生的教學宗旨是「經世濟用」,他讓從山溝里走出來的曾國藩眼界大開,終生念念不忘。

最能奉獻的老師:曾國藩在衡陽時師從歐陽凝祉。歐陽先生頗有學行,站講台四十餘年,是蓮湖書院的高級教授。

辦學「最牛」的老師:曾國藩在嶽麓書院師從歐陽厚均校長。歐陽校長學問淵博,嘉慶年間進士,官至御史。

最能教學相長的老師:曾國藩與何紹基亦師亦友。他們是湖南同鄉,後者精通書法,擅長吟詠,對文字學、經史也頗有研究。

最高齡的老師:吳廷棟大作家。吳腿上有病不能行走,每天坐在家裡校勘書籍,孜孜不倦,曾國藩每日必登門拜訪,談論時事,品評政治。那時,他已是八十歲的老人了。所以,吳老是曾國藩年齡最大的老師了。

最欽佩的老師:曾國藩最為欽佩的老師,應屬唐鑒。此人號鏡海,湖南善化人,嘉慶十四年(1809)進士,晚清著名理學家,後內召為太常寺卿。

勢力「最牛」的老師:穆彰阿,字子朴,號鶴舫,滿洲鑲藍旗人,於1805年(嘉慶十年)中進士,由翰林累官內務府大臣、步軍統領、兵部尚書、吏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等,任軍機大臣達20餘年之久,最受最高統帥道光帝信任。

⑼ 中國古代最早十大老師排名

1、黃石公

黃石公是秦朝末年的隱士,非常有本事。他傳給張良兵書,使得張良成為著名謀略家和軍事家。有個典故叫「圯橋進履」,說的就是張良和黃石公的故事。那時張良是年輕的公子哥兒,黃石公為了

考驗張良,故意把鞋子甩到橋下,然後讓張良去撿,撿來後又要讓張良把鞋給他穿上,看到張良能忍辱,就與張良約定五日後在此橋見面。

連著兩次張良遲到,受到黃石公斥責,第三次張良乾脆不睡覺,半夜就在橋上等著,黃石公來了後,很滿意,就傳給張良一部兵書《黃石公兵法》。

2、老子

春秋老子,著《道德經》,洞大智慧,其思想為中國道家文化之始之源,實是中華文化之本,魯迅先生曾講:(大意)中國的文化之根,全在道家。兩千年封建統治,都是外示儒術,內用黃老。且老子之影響已至於全世界。

3、孔子

儒家文化之開創者。影響整個中國亞洲乃至世界。孔子成為中國統治文化的精神教父。歷代謚封,加之大成至聖文宣王。現影響整個世界,美國評一百位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名人,孔子以第四列前茅。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4、鬼穀子

鬼穀子是戰國時期的一位極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譽為千古奇人,長於持身養性,精於心理揣摩,深明剛柔之勢,通曉縱橫捭闔之術,獨具通天之智,有著作《鬼穀子》傳世,為縱橫家的鼻祖。

鬼穀子有四套學問。一是占卜學:日星象緯,占卜八卦,預算世故,十分精確;二是軍事學,六韜三略,變化無窮,布陣行軍,鬼神莫測;三是縱橫學,廣記多聞,明理審勢,出口成章,萬人難當;四是出世學,修身養性,祛病延壽,學究精深。

他的弟子有軍事家孫臏、龐涓,縱橫家張儀、蘇秦。後世占卜師也奉鬼穀子為祖師爺。

5、墨子

墨子,名翟。生前擔任宋國大夫。他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子創立了墨家學說,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

他的思想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子在戰國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在當時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

墨子一生的活動主要在兩方面:一是廣收弟子,積極宣傳自己的學說;二是不遺餘力的反對兼並戰爭。

為宣傳自己的主張,墨子廣收門徒,一般的親信弟子達到數百人之多,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墨家學派。墨家是一個有嚴密組織紀律的團體,穿短衣草鞋,參加勞動,以吃苦為高尚。如果誰違背了這些原則,輕則開除,重則處死。

墨家的最高領袖稱為「矩子」(巨子),墨家的成員都稱為「墨者」,代代下傳,所有墨者都服從巨子的指揮必須服從「巨子」的指導,甚至可以「赴湯蹈火,死不旋踵」。

6、荀子

荀子,名況,字卿 。他是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他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

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他曾經傳道授業,戰國末期兩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韓非、李斯,漢初政治家、科學家張蒼均為其門下高足。

荀子對各家都有所批評,唯獨推崇孔子的思想,認為是最好的治國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特別著重的繼承了孔子的「外王學」。

他又從知識論的立場上批判的總結和吸收了諸子百家的理論主張,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於天人之分」的自然觀、「化性起偽」的道德觀、「禮儀之治」的社會歷史觀。

7、朱熹

朱熹,字元晦,世稱朱文公。他是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人。作為一位博學多識的大學問家,朱熹有很多方面值得後人學習。

他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博覽經史,治學嚴謹,著作宏富。他在訓詁、考證、注釋古籍,整理文獻資料等方面都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另外,他對天文、地理、律歷等許多自然科學,也都進行過廣泛的研究。

他作為封建社會的一位官員,他在努力維護那個制度的同時,也能體察民情,反對橫征暴斂與為富不仁者,敢於同貪官污吏和地方豪紳的不法行為作斗爭。

在地方官的任期內,朱熹也做了一些如賑濟災荒、鼓勵生產等安定民生的有益工作,在封建社會的官員中,不失為一位正直有為的人。最後還應指出,朱熹還是中國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之一。

8、王守仁

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他是明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

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郭沫若評論他說:王陽明對於教育方面也有他獨到的主張,而他的主張與近代進步的教育學說每多一致。他在中國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經發生過很大的影響。

9、王夫之

王夫之,字而農。他與顧炎武、黃宗羲並稱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

王夫之自幼跟隨自己的父兄讀書,青年時期王夫之積極參加反清起義,晚年王夫之隱居於石船山,著書立傳,自署船山病叟、南嶽遺民,學者遂稱之為船山先生。王夫之為了事業和理想,從來不為利祿所誘,就是歷盡千辛萬苦,也矢志不渝。

明朝滅亡後,在家鄉衡陽抗擊清兵,失敗後,隱居石船山,從事思想方面的著述。晚年身體不好,生活又貧困,寫作時連紙筆都要靠朋友周濟。

每日著述,以至腕不勝硯,指不勝筆。在71歲時,清廷官員來拜訪這位大學者,想贈送些吃穿用品。王夫之雖在病中,但認為自己是明朝遺臣,拒不接見清廷官員,也不接受禮物,並寫了一副對聯,以表自己的情操:清風有意難留我,明月無心自照人。

10、嚴復

清朝著名教育家。在李鴻章創辦的北洋水師學堂任教期間,嚴復培養了中國近代第一批海軍人才,並翻譯了《天演論》,系統地介紹西方民主和科學,宣傳維新變法思想,將西方的社會學、政治學、政治經濟學、哲學和自然科學介紹到中國。

嚴復是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

熱點內容
生物中規律 發布:2025-05-16 10:58:44 瀏覽:154
班主任種子 發布:2025-05-16 09:59:57 瀏覽:333
財富地理博客 發布:2025-05-16 08:15:18 瀏覽:567
語文練習與測試六年級上冊 發布:2025-05-16 05:07:12 瀏覽:666
英語代詞表格 發布:2025-05-16 04:23:00 瀏覽:442
生物之最 發布:2025-05-16 01:24:17 瀏覽:701
生物醫葯峰會 發布:2025-05-16 01:03:54 瀏覽:210
科倫博泰生物 發布:2025-05-16 00:28:34 瀏覽:308
徐老師來巡山投稿 發布:2025-05-16 00:26:18 瀏覽:571
桑巴雙人舞教學視頻 發布:2025-05-15 22:29:39 瀏覽: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