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師教程
上課時間:時間不確定的
一般老師教到預訂的課程
剩下的就是自學了。
學生稱老師為:夫子
上課形式:為老師講學
下節課學生們提出疑問
老師進行解答。古時夫子教學如敲鍾,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
座次:學堂為單人一座,橫排豎列。家學為師上座,
地點:學堂,家中書房,或野外
教學內容:五經六藝(五經:詩書禮樂易)(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五經里的禮樂為理論知識,六藝里的六藝為實際操作,即動手能力)
㈡ 古代老師是如何教學的
古代教育的授課方式,分這樣幾個步驟。
第一步,授書。這是從先生的角度來說的。從學生的角度,叫「上書」。因為學生要拿著書自己上到先生的桌子那裡,所以叫「上書」。授書(上書)又分三個小階段。
第一個階段叫「點書」,就是學生拿著書,翻到要學習的這一頁,教給先生。先生給他點出句讀。古代點句讀有專門的工具,比牙簽略粗略長一些,一般是木製、雞骨制、鐵制的,也有高端的象牙制的。一頭粗一頭細,兩頭都有一個圓圈。用它戳上印泥,往書中斷句的地方一蓋,就是一個圓圈,表示句讀。通常小圈表示逗號,大圈表示句號。也有小圈表示逗號和句號,大圈表示這個字用得好的。但一般評點精彩會用朱筆在字旁點一個點。點書這一節,如果學生年齡大,會句讀了,就會是自己點好給先生修改。
第二個階段,叫「讀書」,就是先生范讀,學生跟著讀。一句一句地模仿。我們采錄的情況,一般先生是讀三遍。也有讀六遍的,也有讀兩遍的。
第三個階段,教「講書」,就是先生要講解。講解簡單的、學生那個年齡段可以理解的意思,就是串講。尤為重要的,是講故事。
那麼一天授多少次書?一次授多少書?這些都是因人而異的。古代蒙館的學習時間,一般是一天2到4小時。學館的學習時間,一般是一天4到8小時。古代有很多「兒童十二時辰圖」之類的畫,看一看就可以發現,兒童除了吃飯睡覺,大部分時間是在嬉戲。學習上課的時間很少,作業也很少,或者沒有。在這幾小時的時間里,授多少書,由兒童自己決定。因為他上完了書,要回去背。背會了,要給老師檢查。什麼時候背會?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覺得背會了,就舉手告知先生,於是再次上去。所以是學生掌握著學習進度。
一次授書的內容並不多,像開蒙的時候,一般就是十個字左右,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就是一次授書的內容。到大一點,就到二三十個字。到學館,一次一般也不會超過一百字。一天上多少次書?我們采錄到的,最多的一位先生,是一天十次。他說,我小時候是神童啊,一天可以上到十回書啊。那麼別人呢?他說,一般也就三四次,也有甚至一天就一次的。可見,大概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或者上午兩次下午兩次,是比較正常的情況。一天的學習內容,在幾十字到一兩百字之間。這個進度,現在看起來好像很慢,可是您算算,這是每天新學的內容,就按一天一百字,一年就是三萬字,十二到十五年的私塾學習,就至少積累了三五十萬字。關鍵這些都是熟背的!除了學習新課,還要復習舊課。復習是每天都要進行的。
古代文人能背過多少字?一般在幾十萬字到幾百萬字之間。大家都聽說過茅盾能背《紅樓夢》吧?隨便打開一頁,他都能背下去。能背《紅樓夢》的不止他一個。《紅樓夢》一百萬字。這還是當玩的。真正要背過的,首推十三經。科舉要考的。八股文是從十三經中隨意抽取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字,就以此為題作文。所以十三經都是要背過的。十三經多少字?據南宋鄭畊老統計,周易24207字,尚書25800字(近人黃侃除去偽古文,則17925字),毛詩39224字,周禮45806字,儀禮56115字,禮記99020字,左傳196845字(孔子春秋本文18000字),公羊傳(清閻若琚統計)44075字,穀梁傳(清閻若琚統計)41512字,論語13700字,孝經1903字,爾雅13113字,孟子34685字,大學1753字,中庸3568字,共計641326字。
背過這64萬字就可以進考場了嗎?當然不行。因為你還不會寫八股文呢。八股文是十三經為題,所以古代的高考復習資料叫「高頭講章」,就是把十三經的每句話都作題目,下面附上一篇典範八股文。
背過十三經,掌握高頭講章,就可以了嗎?還是不行。明清科舉雖然主考八股文,可不是不考詩詞文賦,況且詩詞文賦也是八股文的基礎。要掌握詩詞文賦,就要背過或熟讀楚辭、樂府、漢魏六朝賦、古詩、唐詩、宋詞、元曲、諸子百家、文選、古文觀止等等一系列詩文,字數也不在幾十萬以下。
這樣就可以了嗎?當然還是不行。沒有讀過《史記》算什麼文人?沒有讀過《資治通鑒》算什麼文人?所以還要讀史,好的也要背過。此外,天文地理、農業水利、醫卜數術、拳理兵書,都要涉獵。琴棋書畫、文武雙全,這才能算是個文人。所以說,古人文人能背過幾十萬字到幾百萬字,決非虛言。古代教育沒有課本,都是讀原著,整本讀。
第二步,是背書,學生下去自己復習。復習的內容不僅僅是典籍本身,還包括典籍的註疏,和老師的講解。
古人授課的第三步,叫復講。復講就是學生背好書後,舉手告知學生,於是再次上去先生那裡,要檢查。檢查通過,就可以再次上書,所以是學生決定著學習的進度。那麼什麼是復講呢?是不是老師再講一遍呢?不是。是學生講!老師剛才怎麼講給你的,請你再復述一遍。
什麼才叫真學到了本事?就是能講給別人聽。古代的兒童是從三歲就開始做這項訓練了。三四歲的時候,剛開蒙,老師教的東西很少很簡單,是他可以復講的。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增加難度,但一直是他那個年齡可以承受的。
從授書,到背書,到復講,這樣就完成了一次課堂教學。於是再次授書。其實老師授課的時間不長,每個人一次授書也就是幾分鍾到十幾分鍾。一天下來,老師還有很多空閑時間,因為學生是自學為主的,老師只引導、點撥。這沒有什麼,只要從小形成習慣就好了。現在我們的教學,老師就是學生的學習保姆。不厭其煩地講啊講啊,學生都理解的,還在講,浪費時間,浪費老師的精力。學習的效果怎樣?
除了授課,還有復習,還有會講,還有考試。這些都是讀書的內容。除了讀書,還有別的學習內容,像習字、作文、唱歌、彈琴、跳舞、游戲、武術、農耕、下棋、學醫等等。復習,是每天都做的事情。不斷地滾動,不斷地重復。
會講,是討論課。出一個題,大家討論,檢驗學習成果,發表個人高見。切磋和討論,也是學習得真知,尤其是創新的重要途徑。《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篇」就是會講。會講最後,老師點評。
朱熹與張栻在嶽麓書院的會講,朱熹與陸九淵在鵝湖寺的會講,都是歷史上的著名盛事。史載,各地的學子們得到消息,紛紛騎著快馬從四面八方趕來聽講。路上的人流絡繹不絕,講堂內外圍得水泄不通。飲馬池的水一下就被學子們的馬喝光了。台上台下的辯論連續三晝夜不輟。
作者:徐健順,中央民族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㈢ 古代儒家教育:老師怎麼上課的呀
上課時間:時間不確定的 一般老師教到預訂的課程 剩下的就是自學了。
學生回稱老師為:夫子
上課形答式:為老師講學 下節課學生們提出疑問 老師進行解答。古時夫子教學如敲鍾,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
座次:學堂為單人一座,橫排豎列。家學為師上座,
地點:學堂,家中書房,或野外
教學內容:五經六藝(五經:詩書禮樂易)(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五經里的禮樂為理論知識,六藝里的六藝為實際操作,即動手能力)
㈣ 古代老師怎樣授課分科嗎
古代一般的教學私塾都是不分科的,能夠有學習機會的學生都非常用功刻苦,四書五經是基礎課程,想要考取功名的學子必須在少年時候全部學好,再根據古代科舉考試的內容限制,比較重文,注重典籍,多練習文筆和結合時政更好;學習的主動性多在學生自身的探索與多問;一般情況不分年級,鄉試、會試等等一層層考試,學子考試沒有年齡限制,所以有的考了幾十年還在考的比如范進,有點十一二歲就高中狀元做官了。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㈤ 古代老師如何講課
古代,大部分時間是在寢室里自修,老師定期開講,解答學生的問題
㈥ 舊時教師的教學方法
貫徹面向全體原則,既不能以全班學力最低的學生為准,人為地降低教學難度、放慢教學進度,也不能以「學科尖子生」為准,更不能用同一標准要求全體學生。貫徹因材施教原則,做到既能關注全體、又能兼顧個體,才是對面向全體原則的最好詮釋。
2、必須擁有一種特殊的能力,那就是在課堂上的「快速指導」能力。這里提供一個高效課堂公式:
高效課堂=精練的講授+恰當的練習+有效的指導
學生在課堂上遇到學習困難得到及時的幫助,這就是最好的「德育」。
3、如果中小學課堂能夠從「目中無人」的地方轉變為「有情有智」的場所,那麼中小學生厭學現象就會發生根本性的好轉。
教師教學
4、貫徹直觀教學原則有以下幾種途徑:
一是實物直觀。
實物直觀是通過實物進行教學,直接將對象呈現在學生面前。在學習日常生活中比較生疏的內容時,實物直觀能真實有效地為學生提供理解、掌握新知所必需的感性經驗。另外,到實地參觀也是實物直觀的最好途徑之一。我們在進行試驗展示的時候,因為班級位置或是學生高矮的原因,導致部分學生不能清晰直觀看到老師的教學步驟,沒關系,用微講師課堂教學系統的高清攝像頭同步錄制演示步驟並同步大屏幕展示,教學無憂就這么任性!
二是影像直觀。
影像直觀是運用各種手段,包括圖片(包括教材插圖與課堂板畫)、圖表、模型、幻燈、錄音、錄像、電影、電視、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等進行輔助教學。影像直觀相對於實物直觀更具有不受實際條件限制的特點,從而彌補實物直觀的缺陷。講到重點難點易錯點的時候,老師可以藉助信息化工具如微講師微課製作工具一類的免費軟體提前錄制或是製作5-10分鍾的簡單微課,將靜態的內容動態展示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是語言直觀。
語言直觀是教師運用自己的語言、藉助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生動的比喻、形象的描述,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達到直觀的教學效果。語言直觀的運用效果主要取決於教師自身的素養。老師可以在藉助無線麥克在教室任意位置邊走邊講,並且與學生充分的互動,讓課堂變得更加有活力,更加有趣!
四是知識直觀。
新知識如果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與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已有知識與經驗的延伸、拓展、聯想、遷移得來的,這樣的知識形成過程更容易讓學生接受。
㈦ 古文老師語文教課程好不好,
老師只在引語文不存在教育,三是寫作文,語文靠的是自悟。一是寫好字,二是多讀書,而不是教
㈧ 請問有老師教學古樂器的嘛
這個還用問嗎?肯定有。
不過最好不要在網上找。
還是去少年宮,老年大學找
還有音樂學院,肯定能找到
㈨ 古代老師是如何授課的呢
據說孔子講課時躺著講,弟子跪著聽,內容當然就是背經典,比現在嚴重多了,因為在以前講課的內容實在是很單一,經典之外的都是雜學,科舉不考的。
㈩ 怎麼才能上古典老師的職業培訓課程
生涯這個詞聽起來既熟悉又陌生,那麼究竟什麼是生涯?不妨先來看看職業與生涯的對比。
1、職業是可以常常變化的,一個人可能會經歷很多職業;而生涯可能就只有那麼一兩個,因為生涯具有內在的延續性,是人一輩子安身立命的職業狀態。
2、人對於職業來說,只是工作者的角色;而在生涯里,人多角色地活著。據調查,選擇離職的人當中,42%的人不是因為職業通道出了問題,而是他們的其他角色讓他們做出這個決定。
3、從職業角度講,人們的信仰是外求;而對於生涯,明白什麼時候該外求,什麼時候要內修,變得更加重要。
4、從職業角度來說,評估你的職業好不好,通常看你是否功成名就;而從生涯角度來講,職業收益不僅包括經濟收益,還包括發展收益和情感收益。
生涯規劃在國外有上百年的發展歷史,而在中國才短短的十幾年,但我們不能把國外的發展模式照搬拿到國內,因為國情不同,環境不同,人的需求也不同,所以國內這幾年也一直在摸索適合中國人的生涯教育模式。
1、生涯教育
主要體現在高中生選專業和大學生生涯就業培訓兩方面。整個大學教育和K12教育,需要解決的不是技能教育,而是動機教育。因此大學教育需要先從就業方面考慮。中學生的生涯教育是一塊非常蓬勃噴發的市場,去年就增長了300%到400%,以後還會繼續大幅度增長,整個中學市場有很大的缺口。
2、個人發展
在現在這個社會環境下,人們都在通過各種方式來提升自己的軟技能,如時間管理,商業意識,思維模式等,現在生涯規劃也開始被人們重視起來,對於個人成長,生涯的應用包括三方面。
生涯培訓:如何制定計劃,如何應該改變,如何發現天賦才幹。
生涯咨詢:解決職業發展過程中遇到職業定位、職場適應、職業轉換等問題。
生涯教練:咨詢到了一定程度之後,就需要長期的支持 ,咨詢關系就變成了教練關系。
3、員工生涯發展
在企業中,管理人員和人力資源人員對於生涯主要有四個方面的需求:
對新員工對工作的適應力的培養
如何保持中層核心員工的穩定性
生涯領導力的培養
個人職業倦怠的應對
生涯教育在將來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它將成為任何一個技能學習的入口。
其實,生涯規劃的應用,還有很多千奇百怪的商業模式,比如「人力資本銀行」等。也有人把生涯規劃應用到了在線教育網站上,以優化用戶的選課流程。所以,未來生涯規劃將會在各種領域以各種你想不到的方式被應用。
學習生涯規劃並不是讓每一個人都成為生涯規劃師,但是每個人都可以學一點生涯規劃的知識和工具,這兩點是不一樣的。學點生涯規劃的知識和工具,是可以幫助認識自己,了解最起碼的助人的概念。